❶ 焦點訪談聯系方式
焦點訪談聯系方式聯系方式如下:
熱線電話:010-85859595
微信號:jdftcctv
通訊地址:北京復興路11號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
郵政編碼:100859
(1)焦點訪談通和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焦點訪談》於1994年由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創辦,節目定位是: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
自開播以來,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它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是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多次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
欄目平均每天收到數千條來自觀眾通過電話、信件、傳真、電子郵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視意見和報道線索。
《焦點訪談》為新聞輿論監督樹立了一面旗幟,成為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標桿性節目。
《焦點訪談》堅持「用事實說話」,挖掘獨家題材深度報道解讀,出色發揮自身的新聞輿論導向作用,創造了新聞輿論監督的藝術化樣板,創下了中國新聞界輿論監督的一個「奇跡」。
❷ 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播放過的歷史
1993年底,中央電視台對《東方時空》欄目開始了實質性的改革――成立新聞評論部,同時籌備在晚間黃金時段創辦一個新聞深度評論的日播節目,以填補中國這個最大的電視台歷史上沒有自己旗幟與號角的空白! 推出《焦點訪談》無疑是個創舉。
1994年2月初,《焦點訪談》的創業者們在北京的梅地亞會議中心舉行了第一次正式的籌備會議。剛剛擔任新成立的新聞評論部主任的孫玉勝、副主任袁正明、製片人張海潮、梁建增、張步兵等人對這個即將創辦的新欄目進行了首次把脈。
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作為東方時空的子欄目開播,在每天的新聞聯播之後播出。晚上19點38分,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傳出一段渾厚的男中音:「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每日請看《焦點訪談》。」伴隨著激昂的音樂,電視屏幕上,出現了一個矗立在地平線上的簡潔的城市樓群,一隻由紅、綠、藍構成的大眼睛標志從中升騰而出。同時《焦點訪談》分別在CCTV-2(經濟生活服務頻道)、CCTV-3(戲曲音樂頻道)、CCTV-7(少兒軍事農業科技頻道)設立重播。
從此,這段為人熟悉的《焦點訪談》片頭,每天呈現在億萬觀眾面前;而成為《焦點訪談》欄目標志的大眼睛,從此時刻注視著觀眾,關注著社會。
1997年7月1日,由於香港回歸,《焦點訪談》更換片頭。
2000年11月27日,配合新聞欄目的改版,焦點訪談更換片頭,增加配音「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
2001年11月5日,焦點訪談更換彩色片頭。
2002年5月12日,因CCTV12(西部頻道)開播,《焦點訪談》在CCTV-12設立重播。
2002年8月5日,《焦點訪談》撤銷在CCTV-7的重播。
2003年5月1日,因CCTV-新聞(現CCTV-13)的開播,《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焦點訪談》於該頻道和CCTV-1連續並機直播。同時設立《焦點訪談》在CCTV-新聞的重播。同時,《焦點訪談》撤銷在CCTV-3的重播。
2003年10月20日,因CCTV-2更名為經濟頻道,《焦點訪談》撤銷在CCTV-2的重播。
2004年末,因CCTV-12更名為社會與法頻道,《焦點訪談》撤銷在CCTV-12的重播。
2010年4月3日,焦點訪談更換高清版片頭,動畫不變。
2013年《焦點訪談》迎來開播以來首次大改版,時長增至17分鍾,每期不再只關注一個焦點,而是關注兩個乃至多個熱點,並增加了新主持人勞春燕。2013年1月1日,焦點訪談大改版,片頭有所變化,完整的音樂呈現給大家,配音與此同時進行。由原來的坐播改成站播,時間延長,每天播兩條消息。
此外,改版後的節目堅持輿論監督特色,更貼近民生,並會強化「有深度、有銳度」的評論功能。在看完首期改版的節目後,許多觀眾都覺得新版《焦點訪談》親民時尚,甚至連郭德綱的相聲也上了《焦點訪談》。 讓普通人自拍說心聲
央視的王牌新聞欄目《焦點訪談》創建於1994年,可以說是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這一對中國社會有重要影響的輿論監督節目,長期以來只是對節目進行了些小的調整。2012年9月開始,央視大規模預告這個老牌新聞節目要進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強突發性新聞的深度報道,加大社會民生類節目的比例,並在主持人播報方式、演播室包裝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整。
2013年第一天,《焦點訪談》正式改版了,時長由原先的13分鍾增加到了17分鍾。 之前每期節目只是一個話題,從昨晚開始就增加到兩個話題,未來還將可能會出現3個以上的話題。昨晚播出的兩個話題都與民生相關,首先是梳理2013年開始實施的新規新法,特別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規。第二個是開設了一個小板塊——百姓「連連拍」,採用普通人采訪普通人的方式,回顧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還增加了白岩松、楊禹兩位評論員。
從首期改版節目來看,許多觀眾對於《焦點訪談》的選題偏民生表示認可,覺得很接地氣。特別是央視記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訪別人,而是把攝像機交到了百姓手裡,讓他們說自己最想說的話,讓許多觀眾覺得很難得。昨晚一個小男孩面對鏡頭說:「2012年我上學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還要寫作業,那麼難的題……幹嘛啊,我才6歲。」這個采訪,許多觀眾大贊很真實,說出了很多小孩的心聲。
新主持站著主持
除了內容和話題選角上的變化以外,這次《焦點訪談》的包裝和主持人的變化也很大。昨天早上《焦點訪談》節目組就在網上曝光了節目的新片頭,新片頭顯得很時尚,吸引了許多網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幾千條的轉發。昨晚開播後,新加入的主持人勞春燕更是改變了以往坐著主持的方式,首次站立主持,播報時還用了觸屏導播。勞春燕早前主持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中國法制報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欄目。
此外,節目內容的包裝也很輕松、很親民。節目內容加入了flash動畫,還有郭德綱的相聲出現在節目中,這是以往《焦點訪談》從來沒有過的。有觀眾調侃:「《焦點訪談》是和春晚搶郭德綱亮相央視首秀嗎?」不僅如此,在討論交通新規時,居然舉例有人遮擋車牌,車牌號是「親O 594SB」。節目播出後,許多觀眾表示當場笑噴了,嚴肅的節目變得輕松自在了,看起來也更津津有味。
電視新聞改革的信號
針對《焦點訪談》改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常江博士表示,《焦點訪談》的改版其實是央視新聞轉變語態和文風「大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聞聯播》的改版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可孤立看待,這一變化釋放出電視新聞改革的信號。
常江表示,其實電視新聞節目的改革通常要沿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行:先是觀念的松動,然後是形態的調整,最後才能沖破重重阻力,進入到內容層面的變化。觀念的變化,是從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逐漸積累下來的,到了「質變」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電視新聞節目的變化應該可以全面進入形態調整的階段。常江指出,按照國際慣例和趨勢來看,下一步形態上的變革應該是將播報類新聞節目(如《新聞聯播》)和新聞評論節目(如《焦點訪談》)整合為一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電視新聞雜志。這一思路,其實在觀念上並不存在什麼障礙了,但央視內部的權責劃分和部門設置等因素,也許會形成阻礙。
❸ 焦點訪談除甲醛騙局是哪個
搬入新房之後,處理甲醛問題真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甲醛的殺傷力極強,長期與甲醛接觸會有損人體健康,市面上的除醛方法多種多樣,讓人難辨真假,下面為您介紹幾種常用除醛方法,讓您高效快速的把甲醛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1.開窗通風可以快速的將游離態的甲醛排出到室外,只要當地的空氣質量達標,就不會再引入其它污染物,並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但是需要長期堅持,因為甲醛的釋放年限較長,在通風不暢時容易出現反復的情況。
❹ 焦點訪談
8月1號下午《焦點訪談》欄目接到舉報說,黑龍江省的多名病人在使用了一種「欣弗」的葯物後,出現了明顯的葯物...其實在黑龍江的部分患者出現這些症狀之前,7月27號青海省西寧市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並且他們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 管理局進行了報告,國家葯監局迅速派人趕往青海進行調查。因為這次臨床中出現的嚴重不良事件,都和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源生物葯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欣弗克林黴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有著較明確的關聯性,衛生部8月3號連夜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立即暫停使用並封存今年6月以來生產的所有批次的「欣弗」,對已經使用了這些批次葯品的患者要密切觀察,發現葯品不良反應要及時處置、上報。同時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暫停購入這些批次的葯品,把好葯品采購關,堅決杜絕不合格葯品進入臨床。
❺ 2008年10月11日《焦點訪談》
講的是農行如何辦理小額農戶貸款的,見http://space.tv.cctv.com/act/video.jsp?videoId=VIDE1223728541507608
❻ 焦點訪談在哪個頻道什麼時候播出
姓 名:焦點訪談
英 文:Topics in Focus
生 日:1994年4月1日
創辦單位: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
欄目性質: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的電視新聞評論性欄目
時 長:13分鍾
播出時間:每晚19:38 中央電視台一套綜合頻道
重播時間:次日06:17 中央電視台一套綜合頻道
次日06:17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簡 歷:《焦點訪談》誕生至今已十二年。十二年中,它迅速成長為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電視欄目,也是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焦點訪談節目開播以來,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百姓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平均每天欄目能收到2300條來自觀眾通過電話、寫信、傳真、電子郵件、手機簡訊等方式提供的收視意見和報道線索。
??《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節目多年來為人們所關注和喜愛,選擇「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選題,堅持「用事實說話」的方針,反映和推動解決了大量社會進步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許多《焦點訪談》的報道成為有關方面工作的決策依據和參考。
作為一個電視欄目,《焦點訪談》曾得到共和國三任總理的題辭和贈言:
1997年12月29日,李鵬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時題辭為:焦點訪談,表揚先進,批評落後,伸張正義。
1998年10月7日,朱鎔基總理專程來到中央電視台,與《焦點訪談》的編輯記者座談,並鄭重贈言: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2003年8月26日,溫家寶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在《焦點訪談》演播室贈言:與祖國同在 與人民同行 與世界同步 與時代同進。
人們稱,《焦點訪談》所進行的輿論監督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民主法治的進程。
在節目管理和製作上,《焦點訪談》採用製片人制。製片人是欄目的管理者和節目創作的組織者與把關人,也是節目的第一責任人,對節目的全程製作、經費使用、人員調配具有決定權。
??在節目形態上,《焦點訪談》採用演播室主持和現場采訪相結合的結構方式,使報道有著落、評論有依據,述與評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幾年來,《焦點訪談》推出的一批較為觀眾認可的記者和主持人,如敬一丹、水均益、方靜、翟樹傑等。
《焦點訪談》目前有從業人員80人,由製片人、主持人、記者、策劃和製作人員組成,分為策劃組(負責節目的策劃和協調)、記者一組、記者二組、記者三組,從事《焦點訪談》節目的日常採制和播出。
《焦點訪談》在這些年的新聞評獎中取得了突出成績,其中,《「罰」要依法》、《巨額糧款化為水》、《難圓綠色夢》、《和平使沙漠變綠洲》、《「糧食滿倉」的真相》、《吉煙現象》、《鏟苗種煙 違法傷農》、《河道建起商品樓》、《洗不掉的惡行》、《追蹤礦難瞞報真相》、《想要通知書 先拿十萬來》等節目曾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並獲得每年度中國新聞獎評論類大獎。《焦點訪談》曾兩次被評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十大名欄目」,1999年和2001年獲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新聞名欄目獎,1994年至今,連續獲中央電視台優秀欄目一等獎。
❼ 焦點訪談是哪個頻道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於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深度新聞報道欄目。
節目通過調查、追蹤和隱性采訪報道揭露社會生活多個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實現電視新聞節目輿論監督功能。
特點:
《焦點訪談》採用了演播室主持和現場采訪相結合的結構方式,先以演播室主持人引出當天節目的主題或話題,通過現場采訪的形式完成對事實主體的敘述,再回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實現對事件本身的評論。
《焦點訪談》在演播室布置上,以樸素、穩重為主,以大屏幕為背景,提示當天節目的主要內容,主持人以坐的形式出現,整體上給人以沉穩、踏實的感覺,充分襯託了整個欄目的內涵和風格。
❽ 焦點訪談給出的結論靠譜嗎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食品安全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有些消費者,對「包裝食品」的質量安全有擔心,好像沒有親眼看到食品的製作過程,就不能放心地把它吃進肚裡。所以現場製作、邊做邊賣的銷售方式十分流行。榨油的作坊就是典型代表。親眼看著清澈的油脂流進瓶子,好像確實安全可靠。可實際呢?這么賣東西,真的更靠譜嗎?
在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兩地,記者發現很多農貿市場里都能看到一些花生油作坊,在梧州市兩廣批發市場里,僅一條街上就有5家。這些油作坊里大多有一套榨油設備,可以當著顧客的面直接用花生榨油。所以,這些油作坊都打著新鮮、純正的招牌招攬顧客。這些油作坊不僅以花生油的新鮮、純正來吸引顧客,而且價格上普遍比一般正規油廠的花生油要低,所以,生意都還相當不錯。
不過,記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都是新鮮出爐的花生油,但是它們的價格卻是相差懸殊。記者在梧州、肇慶兩地走訪了20多家油作坊,這些號稱是純正的花生油,低的只要8元一斤,高的則要16元一斤,價格差了一倍,普遍的則在一斤10元。
記者了解到,在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兩地的花生批發價,無論什麼品種,最低的也要超過一斤4.5元。榨一斤花生油需要2斤半花生,按最低每斤4.5元計算,2.5斤花生的價格至少在11元以上,也就是說一斤純正花生油的價格不可能低於11元。那麼,那些低於11元的花生油所用的到底是什麼花生呢?在記者的追問下,有些油作坊的老闆向記者透露了實情。
原來,號稱花生油,裡面卻摻了大豆油,大豆油的批發價一般每斤5元左右,比花生油價格低了至少一半。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了解到,有的低價花生油除了摻入大豆油,還摻了別的油,那到底是什麼呢?很多油坊的老闆對此避而不答。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找到了答案。在廣東肇慶的一個食用油批發市場,主要批發棕櫚油。記者了解到,棕櫚油的價格比大豆油更低,不到3元一斤。一位賣棕櫚油的老闆告訴記者,有不少花生油作坊來她這里進貨,因為她有辦法可以大大降低花生油作坊的生產成本,她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原來在花生油里,摻入棕櫚油的比例可以高達70%或80%,成本不到6元,這樣即使最低賣到8塊一斤,也有不少賺頭。然而令人吃驚的是,為了降低成本,還有更離奇的配方,一位食用油批發商向記者透露:「48斤這個(棕櫚油),放2斤純的花生油,這是50斤一桶。」
50斤油中,花生油只有少得可憐的2斤,也就是說按這個比例調出來的油,花生油只佔百分之4。這樣的油成本只要3塊錢一斤,卻要賣到至少8塊錢一斤。
這些油作坊當著顧客的面用花生榨出純正的花生油,但背地裡,卻往這些花生油里摻入其他便宜的油。經過摻假,油的價格是降下來了,但味道也是不可避免的改變了。沒有了花生油的純正香味,如何吸引顧客呢?
記者調查到,這些花生油作坊,往摻假的花生油里加香精是很普遍的做法,所以,那些賣榨油機的商家也搭配著賣花生油香精:「三、四塊一瓶,這個不能用多了。」
究竟有多少家油作坊在所謂純正花生油里摻入了其他的油呢?記者在廣西梧州、廣東肇慶兩地的京梧、大塘、竹灣、新龍、兩廣、新興、黃塘、黃崗、石咀等農貿市場上的19家花生油作坊各購買了一瓶所謂純正的花生油,隨後,把這19份油品送到了廣東中測食品化妝品安全評價中心進行檢測。檢測人員首先用簡單的冷凍方法就發現了這批油品的異常現象。
廣東中測食品化妝品安全評價中心主任陳智勇說:「在5度的冰箱里邊把油冷凍一段時間,可以看,這是純正的花生油,比較澄清透明;這個我們懷疑添加了棕櫚油,它看起來就渾濁一些;這個就很明顯了,變成了乳白色的膏狀物,很明顯它加入了動物油脂的成份。」
通過儀器的檢測,很快,准確結果出來了。檢測結果顯示,19家油作坊,居然只有3家在賣純正花生油,其他16家都摻雜了其他油品,摻假比例高達84%。而在檢測中,檢測人員在那3個純花生油樣品中又有了驚人的發現:「這3個樣品有2個黃麴黴毒素是超標的,超標在3到4倍之間,屬於嚴重超標。」
陳主任告訴記者,這次檢測出來的毒素是黃麴黴素B1,這是一種毒性非常大的物質:「武俠小說當中有鶴頂紅,吃一點就死掉了,黃麴黴毒素的毒性相當於鶴頂紅的68倍,相當於氰化鉀的10倍,它是一類致癌物,是苯並芘致癌性的4000倍。」
接著,檢測人員又在其他4個摻假的花生油樣品中也發現了黃麴黴素B1超標,這樣19個樣品中有6個樣品超標,黃麴黴素B1的不合格率超過了31%。對於這個結果,從事多年食用油檢測的陳主任感到很吃驚。
黃麴黴素B1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中,容易污染花生、玉米、小麥等糧油作物,尤其是霉變的花生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正規的花生油生產企業首先必須要對花生原料進行嚴格挑揀,防止使用霉變的花生。但記者看到,在這些油作坊里,花生原料一般就堆放在牆角,榨油時,有的油作坊就把花生直接散落在地上,不經過任何挑揀就直接鏟進榨油機里。在這些原料里,記者很容易就挑出來一些已經霉變的花生,甚至還有土塊。
按照國家花生油生產的強制要求,花生油出廠前必須要批批檢測,尤其要檢測黃麴黴毒素,而這些油作坊卻沒有任何產品檢測環節。對於自己沒有條件保證黃麴黴素不超標,這些油作坊的老闆也是心知肚明。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這些油作坊,摻假現象嚴重,質量安全無法保證,衛生狀況也令人擔憂。正規的花生油生產企業對壓榨機、過濾機等生產設備每次使用前後,都要清洗消毒,但是這些油作坊里的很多榨油設備,上面的油垢已經積累得很厚了。
一位油作坊的老闆說,這些榨油設備從買回來以後,就沒有清洗過一次。當記者對這樣的衛生狀況表示擔憂時,他卻不以為然:「干凈干凈,100%干凈,你放心。」
在正規花生油生產企業,花生油必須要封閉儲存,防止受污染變質。記者注意到,這些油作坊里的儲油桶都不是封閉的,有顧客來了,就得隨時打開來裝油,而且使用的都是回收來的塑料瓶子,大大小小各式各樣,都是敞開著口,隨意堆放在一起,也不知道存放了多久。
據了解,廣東、廣西兩省,近年來對這些花生油作坊進行了多次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也發現有多個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項目主要是腐敗變質和黃麴黴素B1超標。廣西梧州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去年就特地頒發通知,明確要求這些花生油作坊必須具備黃麴黴素指標的快速檢驗能力,否則必須要送樣檢測,而且是要批批檢驗,並要向消費者出示檢驗報告。通知的要求不可謂不嚴,頒布了大半年,實際執行情況如何呢?一些油作坊老闆說,對於黃麴黴素「我們自己不用檢,現在沒有這個檢測機器。」
記者調查了廣西梧州20多家花生油作坊,沒有一傢具備黃麴黴素指標的自檢能力,也沒有一家能做到批批送檢,而且也沒有一家因此受到任何處罰。這樣看來,梧州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這個通知,貼在油作坊里,也不過是一紙空文。
看來,眼見也未必為實。消費者僅僅依靠自己的眼睛,顯然還無法實現有效監督,解決這類問題,歸根到底,還得靠法、還得依靠強大的社會監督系統。這個系統,不是沒有,實際上,在違法的店鋪里也看到了執法機關的通知,可是顯然這個通知沒有發揮作用。這是為什麼?這該怎麼辦?有關部門有義務就此做出回答。這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我們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執法者,而不是只會發通知的執法者。
《焦點訪談》
20150507 「土榨油」靠譜嗎?
❾ 怎麼評價《焦點訪談》如今是否變味了
細細回味一下,《焦點訪談》確實已不再是那個敢於報導真相,發現真相,揭露真相的節目了。現在的《焦點訪談》談論的話題不再是那麼「焦點」,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避重就輕。現在的《焦點訪談》越來越少的去觸碰那些敏感尖銳的話題,報導深度也越來越淺,殺傷力遠遠不及以前。難不成中國已經是天下太平,沒有值得聚焦的話題?私以為中國的社會問題還有很多並且其中有很多值得推到風口浪尖的話題。
《焦點訪談》的初衷是利用輿論的力量達到監督管理的目的。《焦點訪談》自1994年4月1日開播以來,《焦點訪談》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24個年頭的茶前飯後,其功勞及其帶來的影響還是不能忽視的。但發自內心的希望《焦點訪談》不要這樣一直走下坡,希望節目的製作人員也能牢記節目設立的初衷,真的為大家匯聚「焦點」,讓《焦點訪談》也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預祝我們的《焦點訪談》能早日拾回昔日應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