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商家假期瘋狂打折.到底商家從中是否獲利
當然有錢可賺了,沒錢賺誰會打折呢?難道商家會愚蠢到扔了錢僅僅為了聽個響嘛?
商家策略:兵不厭詐
在采訪中,筆者了解到,特價、七折、八折、甚至一、二折,折頭看起來特別低,使人動心。但這些打折商品,除部分物有所值外,多數情況下,商家不會做真正虧本的買賣,也就是說,這「打折」不過是個「幌子」、一種銷售策略而已。
大家也知道,新品上市的時候,不管是服裝、鞋帽,還是水果,其價格定位是高出進價(或成本)很多的,這時,由於人們追求新款、追求時尚的心理驅使,商家的銷售勢頭一般都很旺,換言之,此時的商家是在高額利潤下經營。隨著季節的變換,時尚的東西逐漸被人們淡忘其「時尚」,加上時令的因素,再不像當初那樣「趨之若鶩」了。於是,「打折」便不可避免。可很少有消費者去考慮這些「打折」的水分有多大。據業內人士介紹,多數情況下,這些「打折」下的商品並不會低於成本價出售,就是說,即使打了很高的折扣,商家都不會虧本——當然,不排除個別情況。
一般情況打折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積壓(換季)品,這種商品如衣服換季、款式過時、布料質差(更多的屬「三無」產品);二是促銷品,這類商品,有些是新上市,為做廣告宣傳。
有些是正常銷售中的促銷,這些商品基本上沒問題。但是某些優惠價、超值價等,如果細心的顧客注意留心就會發現,有些打折後的商品,實際是未打折前的原價;有些優惠價(如20-30元以內的商品)只是在原價基礎上,優惠1至2角錢,容易使顧客產生購買心理;有些特價牌也標有原價,相比似乎優惠了幾塊錢,實際與另一商家相比,還是要高出幾塊錢。前段時間,在幸福路、盤江路各開了一家「19元店」,所賣的商品一律19元,家住幸福路的張先生就在幸福路花了38元買了一件T恤和一雙皮鞋,後來他在宣化街一夜市攤點上發現,相同的T恤才賣18元,而鞋子呢,正應了「便宜沒好貨」的古語——不到一個月就報廢!事後,這位自以為是的張先生懊悔不已:遭了這些精明人的「道」了!
早些年人們所熟悉的「十元店」,在剛開始開的時候很紅火,也覺得很新鮮,反正都是十塊,人們會選擇一些劃得來的,但過了一段時間,大家就會發現,「十元店」已經改成了「九元店」了,商家打上的標語就是「門面到期最後三(五)天,全場九塊」,這個時候人們就會蜂擁而上了,但過了三、五天後,你走到那個商店一看,它還存在,就是標語換了,「九」已經改成「六」了,許多人都在心裡暗暗後悔了,「曉得我過幾天來買,還可以便宜點」。朋友們還開玩笑說要等它降到3塊的時候才來買。
其實,我們透過種種促銷手段,不難看出,這些「打折」不過是商家的一種策略而已,正所謂「兵不厭詐」。也許在無意中,你就被「俘虜」了。
消費心理:能省則省
既然大家都明白打折、特價是商家慣用的一種經營手段,那為什麼還會有消費者「前赴後繼」呢?
能省則省是人們在潛意識里就有的一種思維定勢(當然,把它說成是一種美德也未嘗不可)。剛上市的前期,商家抓住了顧客喜歡「新」的心理而提價,等賺了個「盆滿缽滿」時,把價格一降,或什麼買一送一的,讓人覺得這個時候買更便宜,劃得來!於是就為了這個便宜,不得不把一件件商品拿來壓「箱底」。在某打折現場,筆者遇到一位穿著時尚的女士,她說,她光是套裙就有10多套,原因就是起初買的很貴,後來看到價格比最初的低得太多,覺得合算就一股腦買了。「便宜唄!」這位王姓女士顯得很輕松。
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其實都在利益的驅使下打折或購買的。對此,筆者無意評價什麼,只一點需要提醒的就是,正如一位市場管理人員說的那樣:對於消費者,在購買打折商品時,一是留意商品析標簽。打折商品標簽也應具備生產廠家、廠址、合格證、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等級、質地等相關信息。無廠家、廠址、合格證的商品慎買;二是索要發票信譽卡。打折商品享有「三包」服務,商家應為消費者開據發票以保證其能正常獲得服務;三是購買處理品、殘次品,要挑好。處理品、殘次品不具備商品要件,商家無「三包」責任,購買 此類產品出現糾紛,不好處理。
而對於商家來說,不管是特價也好,打折也好�「誠信」二字最重要,否則,你就是喊破嗓子也是無濟於事的。
⑵ 百貨商場如何在滿額送券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利潤最大化
這個還要看送的券的使用規則,如果送的券是全場可以當現金用的話,一般贈送部分是由商場和商家甲乙雙方各承擔一部分,舉個詳細點的例子:
1、滿100送50,相當於花100元現金,買了150元商品,即100/150=6.7折
如原扣率為25%,原利潤為25元,供應商結算額為75元。
參加活動後,供應商結算是以含券銷售額來計算的。假設扣率25%不變,供應商可結150*(1-25%)=112.5元,但這150元的銷售里券佔了50元,現金只有100元,所以商場還要倒貼12.5元,這樣就虧了。所以要提高扣率。
按100元現金,商場保證得25元,供應商得75元倒推:
75/150=0.5,商場扣率要到50%,才能保證扣下的75元中,除去50元的券,商場還有25元現金賺。而供應商如果進貨價是5折,就一分錢沒賺,而不打折的話,150元的銷售,供應商可以賺150*(1-25%)-150*50%=37.5元。
2、「只送不收」和「只收不送」兩種情況
例一:商場做滿100送50活動,損失率33%,在比較仁慈或不夠強勢情況下
對於參加活動的A專櫃,商場扣率為45%。
對於只收不送的B專櫃,由於該品牌比較強勢,商場只在該專櫃原扣20%的基礎上增加了5%,即扣25%。
顧客在A專櫃購買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現金券全部用於B專櫃
在該輪交易過程中,商場毛利額=100*45%-50*(1-25%)=7.5元
商場毛利率=7.5/150=5%
例2:對於只送不收的C專櫃,商場只象徵性的在25%的扣率上增加了2%,即扣27%。
顧客在C專櫃購買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現金券全部用於A專櫃
在該輪交易過程中,商場毛利額=100*27%-50*(1-45%)= -0.5元
商場毛利率= -0.5/150= -0.3% (呵呵!虧了)
顧客在C專櫃購買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現金券全部用於B專櫃
在該輪交易過程中,商場毛利額=100*27%-50*(1-25%)= -10.5元
商場毛利率= -10.5/150= -7%
商場扣點計算,指的是商品供貨方與商場方利益分配問題。許多人,包括廠方的工作人員和商場企劃工作人員有時候都不大搞得清楚。說白了,所謂的商場扣點無非就是數學中的加減陳除問題罷了。如果要與商場打交道,了解這一塊那是屬於基本的工作常識。
⑶ 大型商場做一次活動宣傳大概需要多少錢
看活動的具抄體宣傳方式和襲活動的內容。一般情況下:
1。DM單印製、派發,沈陽是彩印加派發大約0。30元/張。大型活動至少30-50萬份;
2。店內促銷布置,弔旗、X展架、海報等,這個費用不算高,應該在1萬以內;
3。促銷贈品是否采購,一般商場增禮分級的成本是。20、50、100、150、200、300幾個等級;
4。促銷期間是否讓利或向廠家收取額外的提成扣率。。
5。人員的額外費用。。等等
總的算大約10萬-50萬比較多,特大型活動100萬以上費用的也不少見。
⑷ 百貨商場與購物中心的區別
一、業態構成不同
傳統百貨以零售為主VS購物中心的多業態(零售+休閑娛樂+餐飲等)
1.傳統百貨主要是以零售品項(即銷售服務)為主,目前轉型/升級中的百貨店會適當新增一些餐飲、休閑等業態,這方面,尤其是以連鎖型的龍頭百貨店更常見。
2.購物中心是多業態多業種復合,體現「一站式消費」的多功能大型商用物業,一般是一組統一規劃的建築集群,集購物、休閑、娛樂、飲食、旅遊等各種商業功能於一體;要有便利的室外停車場/地下車庫、舒服的購物環境、寬闊的購物通道和良好的動線設計,充分考慮到來客的休息區和停車設施,要通過環境的塑造、品牌的提升、良性的宣傳推廣來形成自身聚客的引力,其建築美學與商業功用相結合。
二、獲利方式不同
百貨以扣點為主VS購物中心的租金、扣點或兩者取高
1.傳統百貨以統一收銀為主,主要通過專櫃銷售收入的分成方式獲利(即聯營),也有少數外租區以收租金為主(商戶自行收銀),因此營運部門需逐日對相關的品牌商銷售業績分別進行確認和復核;尤其是涉及大型促銷活動時(例如:買送,買減、直接打折等),往往客流增加、營業額增加,但是基於百貨商場不同的促銷活動,讓利幅度不同,會出具不同的開單條碼以作為內部復核及結算的依據。
2.購物中心主要通過分租物業,從而收取商戶租金收入來獲利,相對較少直接管控到商戶的營業額(除少數涉及純抽成或兩者取高的商戶)。
三、日常運營管理重點不同
1.傳統百貨運營管理的重點是商品組合和促銷,以聯營專櫃經營為主,少量自營品項及輔助性獨立服務項目配套,採取櫃台銷售和開放式銷售相結合方式,通過統一收銀,實施進、銷、結、存管理;其中,營運部對自營商品、聯營專櫃商品的進貨、銷售會關注的較多。
2.購物中心運營管理的重點是建立在項目前期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從主次力店的落位、業態組合的配置和租戶管理的效果,並以經營租戶為主,通過商場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宣傳推廣、統一物管等管理模式,為眾多商家的分散經營創造統一營造的購物環境和顧客服務保障體系;同一個購物中心裡可以包括一家甚至多家百貨店、超市、影院等主力店。
四、服務對象不同
1.傳統百貨業態主要是商品買賣為主,面對的是相對集中的、且有直接購買目的和購買力的顧客,主要經營的是商品這一單一品項。
2.購物中心是物業出租,管理的是商戶和環境,經營的是全客層、潛在購買需求的顧客。
五、商圈不同
1.傳統百貨店的商圈是相對比較固定的(個別定位奢侈品或高端商場除外),輻射面較購物中心要小的多。
2.購物中心的商圈較廣,除購物中心周邊的客流外,還可以是旅遊者,可以來自周邊城市,也可以來自全國,甚至是境外遊客。
這點,尤以北上深廣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更為突出,輻射面更廣,不單單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單一城市。
六、物業體量不同
1.傳統百貨通常是中等規模物業,一般為2-5萬不等;個別超大體量的百貨店或小百貨店不在此列。
2.購物中心通常幾倍甚至十幾倍於傳統百貨,佔地面積大,建築面積大,樓層高,停車面積大;為此,管理的重心差別較大;購物中心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物管及安全管理方面。
七、布局模式不同
傳統百貨以壁櫃+中島為主VS購物中心則以主力店(超市、影院、兒童體驗館、KTV、游樂場等)+零售店+餐飲店+休閑娛樂業態+特種經營點位(動態展+靜態展)
1.傳統百貨以商品中島方式布局,只能在相對有限的商場內共享空間。
2.購物中心多以數條步行街或迴廊式多層布局,其共享空間不僅要通透,且有利於各業態的聚集和互動,更要擴展到周邊環境。
廣州太古匯是個典型性項目,在業界,有十年磨一劍的稱號,為此,以它的圖片作為示例(LOGO部分,請大家忽略,謝謝)
八、購物環境要求不同
1.傳統百貨重點強調在有限的百貨空間展示商品效果,公共區域走道較為狹小,且顧客休息設施相對較少。
2.購物中心要求整體氛圍、綜合體驗的效果;
餐飲店門前,更是數不勝數,高峰期時,可以讓顧客坐著等候,非營業高峰期時,如果累了,也有一些顧客會稍坐休息,一舉兩得;而且,在用餐高峰期時,能夠起到排隊效應;人多的地方,往往最熱鬧;餐飲店門口排隊的地方,裡面有更吸引你的地方。
九、餐飲、娛樂、休閑業態比重不同
1.傳統百貨里通常以零售業態為主,且一般只有少量快餐、小吃、餐飲等,目前基於零售業的整體下滑,已經有部分龍頭百貨率先引入餐飲業態、體驗業態等;金鷹百貨、銀泰百貨、大洋百貨等,都是比較鮮明的例子。
2.購物中心的餐飲業種多樣,美食城、主題餐飲、異國料理、休閑餐飲比重逐步增大,而娛樂和休閑項目則形成購物中心的主題特色和特定優勢的內涵;
早期的購物、餐飲、娛樂的黃金比例大致為50:32:18,或者後者更多,目前仍在摸索新的比例上。截止目前為止,尚沒有最新的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黃金比例。
因為不同的項目,基於其城市地位、人口基數、當地人消費習慣、項目體量、周邊競爭對手、項目定位等,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所以,購物中心業內近幾年也流行一種說法,叫「同業差異、異業互補」,用於修正以往「千店一面」「購物中心同質化」的現象。
十、體驗消費概念引入
1.傳統百貨以商品銷售為主,相對較少有體驗式服務項目;個別臨時展位,例:按摩椅、健身器材等常規性銷售商品除外。
2.購物中心作為業態組合的必需,顧客體驗式項目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會有健身、運動、美容、休閑、文化等主題項目進駐。
十一、商務展覽功能(部分知名項目偶爾會有明星出席活動)
1.傳統百貨承接群體活動的空間有限,相對較小。
2.購物中心中寬闊的多格局的空間提供了極好的公眾展示及商務活動功能。
十二、觀光游覽功能
1.傳統百貨商城的觀光性通常較差;不論是外立面,還是商場內的裝修裝飾(百貨精品店或奢侈品店等特例店面除外)。
2.購物中心因建築獨特往往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又因內部功能齊全、服務項目多樣性,環境美學價值高,而成為觀光游覽地,部分項目更成為全市地標性項目。
十三、客訴及突發性事件
1.傳統百貨的客訴主要出現在零售商品的質量問題、服務問題等方面為主。
2.購物中心的客訴除零售商品的質量問題、服務問題外,既有可能出現在餐飲、休閑、娛樂等商戶方面,也有可能出現在停車場、客用設施等方面。
此外,傳統百貨的突發性事件相對購物中心范圍要小的多,例如:停車場顧客車輛相撞導致商場內交通堵塞;夏季商場中央空調出現故障、商場臨時停電或停水等;以及台風、暴雨天氣所帶來的災害性影響等。
此外就是,近幾年,類似於手扶梯夾傷顧客(小朋友居多),電梯關人的現象屢有發生,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特殊處理,必要時,可讓現場管理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報警。
手扶梯方面,建議相關商場做好醒目的提示,並讓現場保安在巡查時,多關注手扶梯區域,尤其是小朋友。
十四、節假日裝飾氛圍
1.傳統百貨的節假日裝飾氛圍相對比較簡單,且主要以商場內零售品牌的促銷活動為主。
2.購物中心節假日裝飾氛圍相對會比較到位,商場內商戶促銷活動未必會是商場的主打,而是以商場統一的特色裝飾(例:聖誕樹、春節裝飾、中秋節等)作為購物中心的亮點來打造。抓住節假日的時機,打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特色裝飾,成為項目的一大亮點,不僅可以促進場內的整體消費,帶動人氣,更能增加商場的名氣。
十五、裝修要求及效果不同
1.傳統百貨內品牌店面的裝修基於合同期較短、硬體(層高、承租場地大小等因素)的限制,相對來說會比較簡單,而且形象上比較大眾化,裝修材料、效果較雷同,且裝修投資成本較低。
2.購物中心品牌店面的裝修,整體形象上會比較美觀一些,且購物中心的櫥窗、廣告位相對較大,視覺上較為美觀。
十六、其他
1.傳統百貨方面極少涉及外圍綠化帶、戶外停車場、地下停車庫等物管事務,或者只涉及其中較小的一部分。
2.購物中心則會大面積涉及到商場紅線范圍內的園林景觀、噴泉、停車場、廣告位等具體事例的管理上。
停車場的管理,並不局限於停車收費、停車場維護、相關導示系統等,也涉及突發性事情處理、安保、保潔等。
⑸ 商場促銷活動方案
促[銷策略是指企業如何通過人員推銷、廣告、公共關系和營銷推廣等各種促銷手段,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行為,以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的活動。企業將合適的產品,在適當地點、以適當的價格出售的信息傳遞到目標市場,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一是人員推銷,即推銷員和顧客面對面地進行推銷;另一種是非人員推銷,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在同一時間向大量消費者傳遞信息,主要包括廣告、公共關系和營銷推廣等多種方式。這兩種推銷方式各有利弊,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此外,目錄、通告、贈品、店標、陳列、示範、展銷等也都屬於促銷策略范圍。一個好的促銷策略,往往能起到多方面作用,如提供信息情況,及時引導采購;激發購買慾望,擴大產品需求;突出產品特點,建立產品形象;維持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等等。
現在很多都是用買 贈的方式做促銷,可以參考樂 乎成功案列::http://www.leehuu.cn/newsinfo?news=34778
⑹ 促銷活動都需要商場的哪些支持
需要賣場首先提抄供場地襲支持。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能爭取到一點人力資源更好。獎品的領取就在銷售場地呀。憑你們事前設定的領獎憑證領取。並要做好憑證登記。為活動結束後的評價做好准備。活動控制你要觀察消費者對此活動的反應程度。看是否足夠調動起了購買的積極性。如沒有。則還需加大刺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