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能給我提供一篇關於第三方物流的英文文獻,是中英文對照的那種。或者告訴我去哪裡可以找到。謝謝
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探討
第三方物流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並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成為現代物流的主導形式。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引入是近幾年的事情。由於第三方物流這種以合同制提供系統全套物流的方式,可以使企業為把精力集中在核心競爭力上,成為企業「第三利潤」的來源,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部分或全部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同時,物流需求的增長促進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擴張式發展。
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般從傳統的與物流相關的企業發展而來,物流還處於傳統物流服務向現代物流轉換過程的初級階段,許多物流企業缺乏對第三方物流的正確認識,對國外成熟物流市場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規律也沒有深入分析,在運作模式的科學性上尚有很大欠缺,所以,在現階段,研究我國傳統物流企業轉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1我國傳統物流轉化為第三方物流的障礙
傳統物流轉化為符合現代物流要求的第三方物流存在著以下障礙:一是觀念障礙。對物流理論、增值服務不甚了解或了解甚少,滿足於提供分割的功能服務;二是物流信息服務障礙。在傳統物流企業中使用信息管理系統的為數不多,許多企業內部的信息處理還是手工操作,無法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務;三是專業化的人員和設備障礙。具有專門物流知識、經營管理及營銷管理的人才嚴重缺乏,物流設施不符合服務要求。四是服務模式落後。因此,傳統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轉變必須克服這些障礙,採取適合我國國情的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
2不當的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的負面影響
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不當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首先,有些物流企業在定位運作模式時,傾向於誇大服務能力,導致業務無法做精做細,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最終由於服務水平低下,難以留住客戶;第二,各物流企業的不同特點決定了它們有各自適合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宏觀上,各物流企業間應當是既有分工協作又有相互競爭,共同形成理性、健康的物流服務市場。如果物流企業的服務對象和內容沒有明確定位,就會造成同一市場上的物流企業運作模式雷同、盲目競爭的局面。
3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模式分類的界定依據
由於第三方物流企業是專業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因此一些學者曾經從服務的角度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過分類,分類的依據都是二維的。本文認為,對於物流服務提供者來說,如何提供服務固然是其戰略重點,但如何整合資源更是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資源整合和物流服務的模式共同決定了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也是其區別於競爭對手的關鍵所在。經過細分,本文從資源整合、服務內容、服務范圍三個方面來界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
3.1資源整合
從資源整合的方式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擁有固定資產,依靠組織協調外部資源進行運作的「非資產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由於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運行風險較小。這種運作模式能夠較好運行的前提條件是要求底層的物流市場很成熟,社會資源容易獲取而且選擇餘地較大。 另一種是投資購買各種裝備並建立自己物流網點的「資產型」第三方物流企業。這種運作模式雖然需要較大的投入,但擁有自己的網路、裝備有利於更好地控制物流服務過程,其柔性化能力和整體服務質量也有保證,雄厚的資產還能展示一個公司的實力,有利於同客戶建立信任關系,對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有重要意義。 採用哪種方式沒有絕對的標准,主要取決於企業的背景、投入能力、戰略規劃以及宏觀環境。
3.2服務內容
在服務內容上,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提供四個層次的物流服務:集成度較低的功能型物流服務和增值型物流服務,以及集成度較高的綜合集成服務和系統咨詢設計服務。 集成度最低的是功能型物流服務,這類企業提供諸如貨代、運輸、倉儲,配送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服務。他們的競爭力在於充分有效利用自有資源的基礎上提高功能物流服務的經營效率,達到比自營物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運作,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實際上就是提供這種服務的。增值型物流服務是在保證能夠提供高水平的功能型物流服務的基礎上,附加一些增值服務,替客戶分擔更多的非核心業務。增值服務沒有固定的組成要素,不同的行業所需的增值服務也不盡相同。 提供綜合集成服務的物流企業能夠把供應鏈上的一段(如分銷物流)或者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活動高度集成、有效銜接,進行運作、管理和優化,他們為客戶提供一種長期的、專業的、高效的物流服務。提供系統咨詢與設計的物流企業不僅具備運營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能力,而目能夠利用專業、科學的物流知識為客戶量身進行物流體系的規劃、設計、整合和改進,全面提升運作效率與效益,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更好支持和服務於客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3.3服務范圍
服務范圍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服務的行業范圍。有些企業服務范圍相對較窄、較集中,僅為單一或者少數行業提供服務,另外一些企業服務范圍很廣,可以為多個行業提供服務。在成熟的物流市場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了建立自已的競爭優勢,一般將主營業務定位在特定的一個或幾個行業,因為不同的行業其物流運作模式是不同的,專注於特定行業可以形成行業優勢,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4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可行的幾種主要運作模式
4.1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建立「非資產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模式
一方面,從我國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狀況看,由於部分投資者缺乏足夠的資金用於全新的基於資產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構建,迫使他們必須採用「非資產型」的第三方物流形式;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運輸部門、企業和商儲公司作為物流行業的主力占據著我國物流的主要社會資源,他們有優越的倉庫、站場設施,有自己的運輸搬運設施、鐵路專用線和自己的客戶網,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些物流資源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因此從實際情況入手,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建立「非資產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會既有物流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避免了組織機構的臃腫龐大。
4.2以提高物流環節的服務附加值為目標的基礎物流服務模式
目前我國企業對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層次還比較低,主要仍集中在對基本常規項目的需求上。生產企業外包的服務第一是干線運輸,第二是市內配送,第三是儲存保管。商業企業需求的服務第一是市內配送,第二是儲存保管,其次是干線運輸。這表明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對物流服務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企業對增值性高、綜合的物流服務如庫存管理、物流系統設計、物流總代理等的需求還很少。因此,我國的物流企業在推進第三方物流服務時,要充分考慮到企業的現實需求,從基本的服務功能入手,從簡單的服務開始,在不斷鞏固自身提供常規服務的能力的前提下擴展延伸服務。一開始就定位在高級形態的第三方物流運作上並不現實。不應一味追求時髦的理念與模式,捨本逐末,放棄對常規服務質量的重視。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應該從區域客戶的需求出發,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首先從提供基礎物流服務開始,展示他們有能力把這些服務做得最好,隨後才開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從而逐步實現物流環節的系統化和標准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
4.3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的有機整合模式
電子商務作為21世紀主要商業運作模式,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又為電子商務的實現提供了現實保障,與電子商務整合,將成為第三方物流主要運作模式之一。從實際運作狀況來看,第三方物流與電子商務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其一是第三方物流作為電子商務組成要素,承擔物流作業,完成B2B或B2C中的物流環節;其二是第三方物流通過建設自己的電子商務,為商家與客戶之間提供交換信息、進行交易、全程追蹤的信息平台,從而實現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緊密配合。在我國,表現較為突出的莫過於寶供物流企業集團。寶供早在1997年就開始建立基於Internet/Intranet的全國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又陸續完成了運輸業務報表自動生成系統、與重點客戶信息資源共享系統、運作成本、經營核算、結算信息系統,實現了「客戶電子訂單一體化運作」的電子商務初步目標,極大地簡化了商務流程,提高了業務運作效率。可以說,在電子商務時代,實現業務電子化和網路化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4.4綜合物流代理模式
中國目前物流企業在數量上,供給數量大於實際能力;在質量上有所欠缺,滿足不了需求的質量;物流網路資源豐富,但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國際著名的專門從事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如美國的聯邦速遞、日本的佐川急便,國內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中國儲運公司、中外運公司、EMS等,這些公司都已經在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綜合物流代理運作模式的探索實踐。發展綜合物流代理業務具體是指:不進行大的固定資產投資,低成本經營,將部分或全部物流作業委託他人處理,注重自己的銷售隊伍與管理網路,實行特許代理,將協作單位納入自己的經營軌道,公司經營的核心能力就是綜合物流代理業務的銷售、采購、協調管理和組織的設計與經營,並且注重業務流程的創新和組織機構的創新,使公司經營不斷產生新的增長點。簡單地說,綜合物流代理企業實際上就是有效的物流管理者。採用這種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應該具有很強的實力,陸空俱全,同時擁有發達的網路體系,這樣的企業在向物流轉型時能做到綜合物流代理,從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4.5集中物流模式
集中物流模式的特點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一定的資產和范圍較廣的物流網路,在某個領域提供集成度較低的物流服務。由於不同領域客戶的物流需求千差萬別,當一個物流企業能力有限時,他們就可以採取這種集中戰略,力求在一個細分市場上做精做強。例如,同樣是以鐵路為基礎的物流公司,某鐵路快運公司是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小件貨物的快遞服務,而另一物流公司則是提供大宗貨物的長距離運輸。由於在特定領域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模式也是需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
⑵ 麻煩各位給些與物流或者物流政策有關的英文文獻或者是外文文獻的翻譯,謝謝
你可以查詢Open Access資源,推薦到OA圖書館查詢,都是免費的高質量文獻。
我幫你找了1篇,更多你可以自己去找
1、Elements for European logistics policy
http://infoscience.epfl.ch/record/87995/files/Ministry-of-Finland_Discussion_Paper_2006.pdf
⑶ 電子商務英文參考文獻
迷失方向,找不到路,
在准備從頭開始時,
又遇到一個可以讓我犧牲回一切的人,
為什麼?是答他......
他只是一個平常和我根本就不答腔的人,
本來和他開玩笑的,為什麼會變成真的?
真的,社會好現實,人,活著,就為了一個字,
錢,錢真的那麼重要嗎?
人,沒了命錢拿來幹嘛啊,死了能帶到棺材裡面嗎?
說的對;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情意,只有永遠的利用,
知道這是誰說的嗎?永遠沒人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小學都還沒畢業並且現在只是一個普通的賣燒烤的人說的......
2010年了,快過年了,我卻一個人還在外地漂泊,
沒有方向,接下來,我該飄往何處?
5點了,我該停下來了,准備去上班了,
他們說笑貧不笑娼,對嗎?我只有笑娼不笑貧 ,
因為,我永遠不會走我MM的路,
就此停筆```~
⑷ 電子商務物流國內外文獻綜述
自己去小米學術檢索下載就行啊,在這里問不出來結果的
⑸ 求兩篇關於電子商務英文參考文獻
http://59.42.244.59/Readers/Index.aspx
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⑹ 求一篇關於電子商務的英文文獻及翻譯,急~!!!!
An additional question is how a marketer could design websites that truly personalize proct recommendations and how consumers react to these versus more neutral, 「third party」 web sites such as www.kbb.com for automobiles.
we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structure of one new tool (i.e., e-mail) that can help marketers be more efficient in testing direct marketing efforts.
direct marketing
Furthermore, work by Haubl and Trifts (2000) showed that a comparison matrix similar to the comparator proced higher quality consideration sets and decisions.
the possibility remains that providing information could postpone or even prevent purchase.
Agents are not new; a crude (by today』s standards) agent, Firefly, was developed in the mid-1990s for movie and music recommendation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Web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s has the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of the agents which makes continued research in this area important.
In particular, Haubl and Trifts (2000) show that recommender agents based on self-explicatedinformation about a consumer』s utility function (i.e., attribute weights and minimum acceptable attribute levels) rece search effort and improve decisions.
Agents should be adaptive, autonomous, and believable, be able to respond in a timely fashion, and be goal-oriented.
It has also been established that agents, like those studied by H¨aubl and his colleagues, that learn about consumers from choic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perform better in the long run than (say) collaborative filters (Ariely et al., 2004). This suggests that methods that calibrate consumer preferences in real time on-line are crucial to advancement.
polyhedral conjoint analysis (Toubia et al., 2003) satisfies these criteria. Liechty and his colleagues developed a Hierarchical Bayes procere that does so as well.
Montgomery et al. (2004) address the problem of designing a better shopbot.
They show that shopbots are inferior to visiting a favorite retailer if the shopbot visits all retailers.
Indeed, armed with some inferences from previous visits, a small set of initial screener questions can lead to an optimally personalized web interface for the consumer.
Based on a stochastic ration model and Bayesian updating , the authors adapt the testing parameters (e.g., number of e-mails sent for each e-mail design and sending rate) while the testing is in progress so as to minimize the cost of testing both in terms of wasted e-mails and time.
Only if the interactivity pays off.
In bargaining or auction situations, possible lack of trust and the inability to interpret the signalsof the other participant(s).
翻譯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個營銷人員如果設計網頁,嫩構真實的又有個性的推薦我們的產品,並且可以讓顧客對產品的反應不是保持中立,「第三世界」的網頁,就像www.kbb.com
我們對於新工具像email這種方式的看法是,它可以幫助營銷人員更有效率的直接測試營銷效果。
直接營銷
更多的是,通過Haubl和Trifts(2000)的工作可知,類似的矩陣和計算機化相比較,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和高質量的決策
可能性保持在提高那些可能推遲或者現在就購買的信息信息。
代理商,一個新的職業,簡單的代理(現在的標准)。螢火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電影和音樂推薦上有很大的發展。
由於代理商的科技的混合應用,使網頁上可提供的信息量,有著驚人的增長,這使這個行業繼續調長下去變得更為重要。
特別使,Haubl和Trifts(2000)的工作可知,推薦者代理基於對顧客自我闡述商品的信息(比如,重量和最小可接受的級別),減少調查的精力,提高決定能力。
代理商要有很好的適應能力,自主並且有自信,能夠在第一時間回應狀況,並且有目標。
同時,通過Haubl和其他同事的研究,代理商的形成,與合作過濾相比較,在長期運行中更好的學習了關於顧客的決定和執行偏好。這就給我們在關於顧客網上購物時的偏好提供了標准化。
只翻譯了一半,翻不下去了,你參考一下吧,有的句子可能比較奇怪就是了
⑺ 求關於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的英語文章 翻譯出來最好能有5000字
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簡介
物流是指商品在生產、流通、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時間空間變化,通過物流活動,可以創造物質資料的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最有效地完成資源配置。現代物流成為了計算機技術、網路通信技術、機電控制技術、管理學、經濟學等綜合性研究應用領域,成為了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浙江工商大學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依託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統計與計算科學學院等部門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成果優勢,培養具備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和物流信息系統管理等方面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物流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應用物流信息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訓練,學生畢業後要求具備實際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開發與設計的初步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有:運籌學及應用、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市場營銷、生產運作管理、電子商務概論、物流學概論、供應鏈管理、配送與配送中心、企業物流管理、國際物流、物流技術與物流設備、地理信息系統及應用、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物流系統規劃、基於網路物流信息系統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規劃、技改、質量等部門從事物流管理工作,主要立足於商業經濟管理部門、大中型工商企業(包括外資合資企業),從事物流管理方案的分析與優化、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策劃、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物流管理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二、物流管理專業主要課程簡介
1、物流學概論(專業基礎課)
課程名稱 物流學概論 簡介
物流學是在20世紀50年代新發展起來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交叉學科。物流學研究的對象是經濟活動中「物」的流動規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與之相伴而生的現代物流正在成為新的迫切的社會需求,現代物流管理揭示了物品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等物流活動的內在聯系,使物流活動從經濟活動中凸現出來。物流學概論作為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習其它專業課的堅實基礎。
通過物流學概論的學習,要掌握現代物流學的基礎知識、現代物流的構成要素、現代物流系統、現代物流管理、現代物流技術、現代物流配送中心、現代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現代物流成本、現代物流基礎設施與設備、物流服務與市場營銷等物流基礎知識。
2、企業物流管理(專業基礎課)
課程名稱 企業物流管理 簡介
企業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分支,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物流管理包括生產企業物流管理、流通企業(商業企業)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管理等幾個部分。
企業物流管理從分析企業物流開始,綜合考察經營管理的經濟效益,以企業物流診斷結束,對企業物流行為的計劃管理、業務管理,以及各種經營要素——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等項的管理都進行了專門的研究。通過學習掌握企業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則、制度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物流改革中的一些經驗與相關的基本理論,對企業物流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3、供應鏈管理(專業方向課)
課程名稱 供應鏈管理 簡介
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紀,供應鏈管理充滿了誘惑力,因為它是一個管理時代的象徵,是新的生產力。供應鏈管理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知識的機遇,有了籍此重新規劃、設計和優化業務流程的途徑。供應鏈管理將能夠系統而廣泛地闡述供應鏈管理地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要求是了解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知識,包括供應鏈概論、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概念框架和理論基礎;了解供應鏈管理理論,包括供應鏈管理庫存理論、采購理論、物流理論和客戶關系管理理論;了解供應鏈管理技術,包括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供應鏈網路優化、供應鏈績效評價和供應鏈信息標准化技術。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目的是學生通過學習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後,認識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論,了解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技術和手段,掌握當前供應鏈管理在國內外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現狀,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4、生產與運營管理(專業基礎課)
課程名稱 生產與運營管理 簡介
生產管理可以定義為關於企業生產系統的設計、運行與改進。它與市場營銷、財務會計一樣,是企業的一項職能管理。
本課程是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深入的講述運營戰略與競爭力、產品開發與工藝選擇、生產系統布局、生產過程組織、勞動組織設計、生產能力計劃、總體計劃、生產控制概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內容。
本課程採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不但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有相應的實踐經驗。
參考書:《生產與運營管理—製造業和服務業》,龔國華、龔益鳴編著,復旦出版社,1998年版。
5、國際物流(專業課)
課程名稱 國際物流 簡介
所謂國際物流,就是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也就是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按國際分工協作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路、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間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資源優化配置。
本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與國際物流管理真正做到:1.客戶一次托運、一次付費、一次保險、一次報關,全程使用一張單證、一個國際物流管理經營人;2.對國際物流下不同運輸方式進行整全,最大限度利用各自的物流所有設施,打破行業界限,設計最佳國際物流運作方案,節省國際物流過程中的消耗,降低流通費用;3.通過案例,站在不同當事人的立場和利益上分析各當事人的責任,以求風險防範,問題的順利解決。
6、物流技術與物流設備(專業課)
課程名稱 物流技術與物流設備 簡介
物流技術是指現代物流活動中所採用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理論、方法,以及設施、設備、裝置與工藝的總稱。現代物流技術可劃分為物流硬技術和物流軟技術。物流硬技術是指組織實現現代物流過程所需要的各種集裝材料、包裝材料、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機械和設備即通常所說的物流設備。物流軟技術是指為組織實現高效率的現代物流所需要的計劃、分析、評價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即通常所說的電子作業技術。
通過對物流技術與物流設備課程的學習,掌握物流電子作業技術中的POS技術、條形碼技術、EDI技術、GPS技術、GIS技術、射頻和電子標簽技術、QR和ECR技術;掌握物流設施與物流設備及其作業技術,包括倉儲設備、起重機械設備、物料搬運設備、分揀設備、集裝及運輸設備、條碼及自動化設備和其它物流設備等。該課程對培養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型、復合型技術人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物流案例分析(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物流案例分析 簡介
物流案例分析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對培養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型、復合型技術人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現代物流的發展來看,物流管理產生於美國、發展於日本、成熟於歐洲而拓展於中國,藉助於其他企業的成功的物流管理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目的。
在物流案例分析中深入淺出地剖析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及中國物流業的最新發展和經典案例。介紹當今世界物流產業的狀況、國外現代物流管理的整個流程,以及供應鏈管理工具、VMI工具、CRP、EDI、B-C模式等物流業最新管理模式。案例教學過程中剖析美國的集裝箱多式聯運的運作模式、歐洲物流界連鎖管理模式和香港的供應鏈管理計劃,使學生容易對世界物流活動的基本狀況及發展態勢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
8、采購與供應(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采購與供應 簡介
采購(Procurement),系指除了以購買的方式,佔有物品之外,還可以用下列各種途徑取得物品的使用權,來達到滿足需求的目的。
本課程是向我校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之一。通過課堂教學與討論,使學生重點掌握采購的含義、采購部門的建立、采購部門的職責和人員選用、采購制度與作業流程及表單、采購計劃與預算、采購規格說明、供應商管理、采購價格和談判技巧、交貨管理、品質管理、采購策略的類型與運作、國際采購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該課程對培養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型、復合型技術人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教材:《采購管理實務》作者:王忠宗著,出版日期:2001年08月第1版,廣東經濟出版社。
9、商業自動化(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商業自動化
簡
介
商業自動化是以條形碼技術為基本元件,緊密結合計算機技術與電子通訊系統形成的網路結構。它的目的是改善商業的經營方式,提高經營效率,降低商業企業的經營成本,形成商業經營管理的網路結構。
本課程是向我校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之一。通過課堂教學與討論,從現代化商業管理的著眼點出發全面介紹商業自動化的理論及實際中的應用。使學生重點掌握內容包括條形碼技術、POS、BMIS、EDI、和Internet及電子商務等,同時涉及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技術信念指標、選型購置、操作與使用方法。
該課程對培養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型、復合型技術人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0、地理信息系統及應用(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地理信息系統及應用 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在計算機硬、軟體環境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採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適時提供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決策服務的一類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目前已經成為ITS中重要的基礎技術。
本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必備的地理信息系統基礎知識。課程主要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空間信息的描述、空間數據結構、空間資料庫的建立、空間數據模型的建立、空間分析方法、空間數據的可視化等方面的知識,結合實例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其應用等。
11、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
簡
介
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是近年來信息爆炸推動下的新興產物,是儲存海量數據和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潛在規律、提取有用知識的熱門技術。
本課程主要介紹數據倉庫原理、體系結構;數據倉庫規劃分析方法、開發實施方法,應用管理方法;數據挖掘基本原理,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挖掘應用工具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實現技術,對數據倉庫及其實現技術與應用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掌握,對各類模式的數據挖掘演算法有較全面、深入的理解,以適應計算機科學技術新的發展趨勢,並為實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12、商品學(專業選修課)
課程名稱 商品學
簡
介
商品學是以研究商品為對象的一門學科。商品學內容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商品學基礎理論、商品學應用部分和商品大類。其中基礎理論對研究現代商品學是極為重要的;應用與商品大類是業務經營所需要的實用知識。
《商品學》課程作為本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以商品質量為中心,主要介紹商品使用價值理論、商品質量、商品檢驗與評價、商品分類、商品包裝、商品質量保持等理論和應用技術,介紹各大類商品的組成、性能、鑒別選購等適用性知識和技能,並結合典型案例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一、指導思想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在總體上與一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相應專業的水平相一致。同時根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特點和物流管理工作的特點,在專業設置上突出了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並注重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本專業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物流企業或企業物流部門及各類崗位,培養出與國際接軌,獲得物流職業資格認證且符合現代物流業需要的管理人才。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培養從事物流管理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應考者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服務。在業務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基本掌握現代物流管理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並具有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培養與國際接軌,獲得物流職業資格認證,能在物流企業或企業內的物流部門從事物流管理,並且還能在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上、從事物流系統優化設計,物流管理、決策的復合型人才。
要求應試者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系統掌握管理、經濟、法律等相關知識和能力,掌握現代物流管理理論與技術,熟悉國內外生產,流通活動中的物流業務。
三、學歷層次和規格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分為專科和獨立本科段。
凡取得本專業(專科)考試計劃規定的15門課程的合格成績,累計達到70學分,思想品德經鑒定符合要求者,發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畢業證書。
凡取得本專業(獨立本科段)考試計劃規定的14門課程的合格成績,累計達到77學分,畢業論文經答辯成績及格,思想品德經鑒定符合要求,發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證書。
按照北京市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的暫行規定》,由有學位授予權的主考院校,根據本院校學位授予的有關規定,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畢業論文經答辯未通過者必須補作,不補作者不予畢業;補作合格者可以獲得本科畢業證書,但不授予學位。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課程設置與學分
專業代碼:01A0216
序號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學 分
備注
1
00001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2
00002
鄧小平理論概論
3
3
00003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
2
4
05361
物流數學
6
5
05362
物流英語
7
6
10018
計算機應用基礎
4
7
05363
物流基礎
5
初級證書課程
8
05364
物流企業會計
5
9
05365
物流信息技術
4
初級證書課程
05366
物流信息技術(實踐)
3
10
05367
物流案例與實踐(一)
4
初級證書課程
11
05368
庫存管理(一)
5
初級證書(四選一)課程
12
05369
采購與供應管理(一)
5
13
05370
運輸管理(一)
5
14
05371
倉儲管理(一)
5
15
05372
國際物流導論
4
總學分
70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考試課程與學分
專業代碼:01B0216 序號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學分
備 注
1
00004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2
00021
高等數學(二)
9
3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6
4
00015
英語(二)
14
5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4
6
05374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5
7
05375
物流案例與實踐(二)
4
中級證書課程
8
05376
庫存管理 (二)
5
中級證書(四選二)課程
9
05377
采購與供應管理(二)
5
10
05378
運輸管理 (二)
5
11
05379
倉儲管理 (二)
5
12
05373
物流企業管理
5
中、高級證書課程
13
05380
供應鏈管理
4
高級證書課程
14
05381
物流管理軟體操作
4
總學分
77
10134
畢業論文
不計學分
五、考核方式
1、本專業所列課程,除計算機應用基礎和實踐環節課程外,均採用閉卷筆試的辦法,按百分制記分,60分為及格。
2、實踐環節考核由主考學校組織,按優、良、及格、不及格四級制計分。
3、計算機應用基礎採用上機考核的辦法,由市自學考試辦公室統一組織。
4、在按照本專業考試計劃通過全部課程考試後,考生在規定時間內向主考學校提出撰寫畢業論文的申請,經審核同意後,由主考學校根據考生的論文選題方向為其指定論文指導教師。考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寫作並進行論文答辯。答辯小組按優、良、及格、不及格評定論文成績。
六、專科接考本科規定
凡取得教育部認可的各類高等院校(含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畢業證書的專科畢業生,應執行以下規定:
1、管理類專業專科畢業生可直接報考本專業(獨立本科段)。
2、其他專業專科畢業生報考本專業(獨立本科段)須加考本專業專科的一門課程:物流基礎
七、部分課程說明及教材
1、 物流數學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微積分常識,物流中的概率與統計基礎(數據搜集與整理,數據分布特徵描述,概率與概率分布概述),預測技術(時間序列分析,一元回歸分析),物流中的運籌學(圖與網路分析概要,CPM,PERT,簡單的運輸優化問題)。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待編)
2、 物流英語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必修課程,由以下主要部分組成:物流與供應鏈概述,采購與供應,倉儲,生產計劃與庫存控制,運輸與配送,物流信息系統,客戶服務,常用物流單證與文件,物流英語常用詞彙與術語等。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待編)
3、物流基礎
本課程為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的專業課程。是為了培養自學考試應試者物流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研究運用能力而設置的基礎課程。
主要介紹物流在經濟活動與組織中的作用、物流與客戶服務的關系、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采購與物流管理、生產計劃、庫存管理、倉儲管理、運輸管理、全球物流、物流組織與企業管理、物流與供應鏈未來發展的趨勢等基本理論、基本原則、知識點進行描述。重點介紹來自於發達國家的最新物流管理理念與最新技術,深入結合中國物流發展現狀,進行物流在中國發展現狀、政策法規、特殊規律、原則和形式規范等常識性知識的介紹。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王之泰主編
4、物流企業會計
本課程為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的專業課程。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應考者掌握現代物流管理過程中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達到物流基層管理人員要求的財務管理方面的能力標准。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劉東明主編
5、物流信息技術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的專業課程,主要介紹: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網路及通信,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與網路安全);物流管理過程中應用到的信息技術(包括:物流信息標識技術;物流信息採集技術;物流信息交換技術;空間數據管理技術等);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包括:自動化搬運設備,自動化倉庫,運輸優化調度和車輛配載,倉庫管理系統(WMS),物流模擬,MRP,ERP,VMI/CMI,CPFR等);電子商務(包括;電子商務下物流的內容和過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模式案例分析);物流信息技術標准化。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李素彩主編
6、物流案例與實踐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程,從行業的角度對物流運作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分為四部分:製造業物流案例與實踐、零售業物流案例與實踐、第三方物流案例、其他行業(醫葯、圖書、郵政)物流案例與實踐。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周德科主編
註:該課程專科、獨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綱、教材,具體內容有明確標注。
7、庫存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庫存管理概述,需求預測,庫存控制系統,庫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與模型,生產物料控制、生產計劃,能力需求計劃,綜合生產計劃,主生產計劃,MRP及MRP系統中的庫存管理,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與控制,庫存管理績效與標桿管理等。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趙啟蘭主編
註:該課程專科、獨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綱、教材,具體內容有明確標注。
8、采購與供應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主要介紹采購戰略、采購需求確定、供應商選擇與管理方法、采購價格確定、采購談判、采購合同制訂、采購質量保證與采購績效評估等基本理論和方法。該課程的考核目的是檢驗考生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情況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物流采購中的實際問題,從事采購與供應管理的能力。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鄭稱德主編
註:該課程專科、獨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綱、教材,具體內容有明確標注。
9、運輸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本課程系統地闡述了物流運輸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和運作方法。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物流運輸概述,物流運輸基礎,物流運輸組織,物流運輸選擇與決策,運輸成本、績效和價格管理以及物流運輸商務管理。
本門課應在已有運籌學、物流基礎、運輸經濟學的基礎上學習,是配送、供應鏈課程的基礎課。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方芳主編
註:該課程專科、獨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綱、教材,具體內容有明確標注。
10、倉儲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主要內容包括:倉儲管理綜述;倉儲管理流程;倉儲作業管理;倉儲設備;倉庫規劃與布局;倉儲作業成本管理;現代倉儲管理技術;冷庫庫房管理;倉儲法律法規。內容涵蓋物流基層管理人員和中高級物流師所應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倉儲管理知識和現代倉儲管理理論。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李萬秋主編
註:該課程專科、獨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綱、教材,具體內容有明確標注。
11、國際物流導論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的專業課,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Logistics),是組織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在不同國家內流動的活動。國際物流是國內物流的延伸和擴展,是跨國界的商品的空間轉移。本課程首先對國際物流與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進行探討,並在此基礎上闡述國際物流與區域物流、國際物流方式、設施、技術、物流的標准化、物流成本管理績效評價的理論與應用問題,使考生掌握國際物流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王德章主編
12、物流企業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是以物流企業管理思想和原理為主要理論框架,從物流的基本概念開始,綜合研究物流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對物流企業管理的系統觀念、管理基礎、物流企業組織機構、市場研究、決策和計劃管理、企業文化、作業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設備設施管理,以及資本運營與評價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同時重點對物流與運輸活動中所涉及的管理原則和實踐問題進行專門的分析研究。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方虹主編
13、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應考者掌握現代物流管理過程中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達到物流職業經理中級證書要求的財務管理方面的能力標准。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劉東明主編
14、供應鏈管理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供應鏈管理是一門整合性科學,涉及信息技術、管理理論等多方面知識。分為四部分:供應鏈管理概論、供應鏈管理所涉及的理論、供應鏈管理所涉及的技術、供應鏈設計案例。由淺入深地全面介紹了當代供應鏈發展的最新理論、技術和方法。涉及到大量的中外文資料,包括學術性很強的論文和著名企業的真實案例。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 於淼主編
15、物流管理軟體操作
本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課。主要內容包括軟體基礎知識、物流軟體發展概況、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庫存管理業務流程及相關軟體操作、運輸管理業務流程及相關軟體操作、貨代管理業務流程及相關軟體操作等。
⑻ 電子商務英文文獻
Electronic commerce, commonly known as e-commerce, consists o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procts or services over electronic systems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other computer networks. The amount of trade concted electronically has grown extraordinarily since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A wide variety of commerce is concted in this way, spurring and drawing on innovations in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et marketing,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automated data collection systems. Modern electronic commerce typically uses the World Wide Web at least at some point in the transaction's lifecycle, although it can encompass a wider range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e-mail as well.
A large percentag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s concted entirely electronically for virtual items such as access to premium content on a website, but most electronic commerce involves the transportation of physical items in some way. Online retailers are sometimes known as e-tailers and online retail is sometimes known as e-tail. Almost all big retailers have electronic commerce presence on the World Wide Web.
Electronic commerce that is concted between businesses is referred to as Business-to-business or B2B. B2B can be open to all interested parties (e.g. commodity exchange) or limited to specific, pre-qualified participants (private electronic market).
Electronic commerc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sales aspect of e-business. It also consists of the exchange of data to facilitate the financing and payment aspects of the business transactions.
History
Early development
The meaning of electronic commerce has change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Originally, electronic commerce meant the facilit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electronically, using technology such a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and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EFT). These were both introced in the late 1970s, allowing businesses to send commercial documents like purchase orders or invoices electronically. The growth and acceptance of credit cards,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s (ATM) and telephone banking in the 1980s were also form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From the 1990s onwards, electronic commerce would additionally includ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ERP), data mining and data warehousing.
Perhaps it is introced from the Telephone Exchange Office, or maybe not.The earliest example of many-to-many electronic commerce in physical goods was the Boston Computer Exchange, a marketplace for used computers launched in 1982. The first online information marketplace, including online consulting, was likely the American Information Exchange, another pre-Internet online system introced in 1991.
Timeline
1990: Tim Berners-Lee wrote the first web browser, WorldWideWeb, using a NeXT computer.
1992: J.H. Snider and Terra Ziporyn published Future Shop: How New Technologies Will Change the Way We Shop and What We Buy.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063598.
1994: Netscape released the Navigator browser in October under the code name Mozilla. Pizza Hut offered pizza ordering on its Web page. The first online bank opened. Attempts to offer flower delivery and magazine subscriptions online. Alt materials were als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s were cars and bikes. Netscape 1.0 in late 1994 introced SSL encryption that made transactions secure.
1995: Jeff Bezos launched Amazon.com and the first commercial-free 24 hour, internet-only radio stations, Radio HK and NetRadio started broadcasting. Dell and Cisco began to aggressively use Internet for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eBay was founded by computer programmer Pierre Omidyar as AuctionWeb.
1998: Electronic postal stamps can be purchased and downloaded for printing from the Web.
1999: business.com was sold for US $7.5 million, which was purchased in 1997 for US $150,000. The peer-to-peer filesharing software Napster was launched.
2000: The dot-com bust.
2003: Amazon.com had its first year with a full year of profit.
Business applications
Some common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electronic commerce are:
E-mail and messaging
Documents, spreadsheets, database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ystems
Orders and shipment information
Enterprise and client information repor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s
Newsgroup
On-line Shopping
Messaging
Conferenc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electronic commerce activities are regulated by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the use of commercial e-mails, online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privacy. The CAN-SPAM Act of 2003 establishes 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rect marketing over e-mail.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regulates all forms of advertising, including online advertising, and states that advertising must be truthful and non-deceptive.[1] Using its authority under Section 5 of the FTC Act, which prohibits unfair or deceptive practices, the FTC has brought a number of cases to enforce the promises in corporate privacy statements, including promises about the security of consumers』 personal information.[2] As result, any corporate privacy policy related to e-commerce activity may be subject to enforcement by the FTC.
Forms
Contemporary electronic commerce involves everything from ordering "digital" content for immediate online consumption, to ordering conventional goods and services, to "meta" services to facilitate other typ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the consumer level, electronic commerce is mostly concted on the World Wide Web. An indivial can go online to purchase anything from books, grocery to expensive items like real estate. Another example will be online banking like online bill payments, buying stocks, transferring funds from one account to another, and initiating wire payment to another country. All these activities can be done with a few keystrokes on the keyboard.
O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big corpor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se the internet to exchange financial data to facilit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ta integrity and security are very hot and pressing issue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these days.
電子商務或EC(英語: E-Commerce)是指在互聯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 (Intranet) 和增值網(VAN,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電子商務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路營銷、在線事務處理、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系統。在此過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外聯網、電子郵件、資料庫、電子目錄和行動電話。
而廣義上的電子商務—電子業務或EB(英語: E-Business)則是指對整個商業活動實現電子化,也就是指應用電腦與網路技術與現代信息化通信技術,按照一定標准,利用電子化工具(有時甚至指整個電子媒介領域,包括廣播、電視、電話通訊等等)來實現包括電子商務(或電子交易)在內的商業交換和行政作業的商貿活動的全過程。
發展歷史
在過去的30年間,電子商務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初,電子商務意味著利用電子化的手段,將商業買賣活動簡化,通常使用的技術包括電子數據交換(EDI)和電子貨幣轉帳,這些技術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應用。典型的應用是將采購訂單和發票之類的商業文檔通過電子數據的方式發送出去。
電子商務中的「電子」指的是採用的技術和系統,而「商務」指的是傳統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被定義為一整套通過網路支持商業活動的過程。在70年代和80年代,信息分析技術進入電子商務。80年代,隨著信用卡、自動櫃員機和電話銀行的逐漸被接受和應用,這些也成為電子貿易的組成部分。進入90年代,企業資源計劃(ERP)、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也成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部分。
在「.COM」時代,電子商務增加了新的組成部分——「網路貿易」,客戶在數據加密傳輸技術支持下,利用網上商店的虛擬購物車和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支付形式,通過互聯網完成商品和服務的采購。
如今,電子商務的涵蓋十分廣泛的商業行為,從電子銀行到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的增長促進了支持系統的發展和進步, 包括後台支持系統、應用系統和中間件,例如寬頻和光纖網路、供應鏈管理模塊、原料規劃模塊、客戶關系管理模塊、存貨控制模塊和會計核算/企業財務模塊。
當互聯網在1994進入公眾的視線時,很多記者和學者預測電子貿易將很快成為主要的商業應用模式。然而,安全協議(例如HTTPS)用了四年的時間才發展的足夠成熟並獲得大范圍的應用。接下來,在1998年和2000年之間,大量的美國和西歐公司開發了許多不成熟的網站。
雖然大量的「純電子商務」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的「.COM」衰退期消失了,還是有很多傳統的「水泥加磚塊」的零售企業認識到這些「.COM」公司揭示了潛在的有價值的市場空間,開始將電子商務的功能增加到網站上。例如,在在線食品銷售公司Webvan倒閉後,兩家傳統的連鎖超級市場Albertsons和Safeway都開始了附屬的電子商務功能,消費者可以直接在線訂購食品。
電子商務的成功因素
技術和組織方面
在很多案例中,一個電子商務公司存活下來,不僅僅是基於自身的產品,而且還擁有一個有能力的管理團隊、良好的售前服務、組織良好的商業結構、網路基礎和一個安全的,設計良好的網站,這些因素包括:
足夠的市場研究和分析。電子商務需要有可行的商業計劃並遵守供需的基本原理。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失敗往往和其他商業領域的一樣,缺乏對商業基本原則的領會。
一支出色的被信息技術策略武裝起來的管理團隊。一個公司的信息戰略需要成為商業流程重組的一個部分。
為客戶提供一個方便而且安全的方式進行交易。信用卡是最互聯網上普遍的支付手段,大約90%的在線支付均使用信用卡的方式完成。在過去,加密的信用卡號碼信息通過獨立的第三方支付網關在顧客和商戶之間傳遞,現在大部分小企業和個體企業還是如此。如今大部分規模稍大的公司直接在網站上通過與商業銀行或是信用卡公司之間的協議處理信用卡交易。
提供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交易。例如利用並行計算、硬體冗餘、失敗處理、信息加密和網路防火牆技術來達到這個需求。
提供360度視角的客戶關系,即確保無論是公司的雇員、供應商還是夥伴均可以獲得對客戶完整和一致的視角,而不是被選擇或者過濾得信息。因為,客戶不會對在權威主義(老大哥)監視的感覺有好的評價。
構建一個商業模型。如果在2000年的教科書上有這麼一段,很多「.com」公司可能不會破產。
設計一個電子商務價值鏈,關注在數量有限的核心競爭力上,而不是一個一站購齊的解決方案。如果合適的編製程序,網路商店可以在專業或者通用的特性中獲得其中一個。
運作最前沿或者盡可能的接近最前沿的技術,並且在緊緊跟隨技術的變化。(但是需要記住,商業的基本規則和技術的基本規則有很大的區別,不要同樣在商業模式上趕時髦)
建立一個足夠敏感和敏捷的組織,及時應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發生的任何變化。
提供一個有足夠吸引力的網站。有品味的使用顏色、圖片、動畫、照片、字體和足夠的留白空間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流暢的商業流程,可以通過流程再造和信息技術來獲得。
提供能完全理解商品和服務的信息,不僅僅包括全部產品信息還有可靠的顧問建議和挑選建議。
自然,電子商務供應商行業需要履行普世的原則,例如保證提供的商品的質量和可用性、物流的可靠性,並且及時有效的處理客戶的投訴。在網路環境下,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客戶可以獲得遠多於傳統的「磚塊+水泥」地商業環境下關於商家
顧客為先
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機構必須提供一個既滿意而又具意義的經驗給顧客。都由各種顧客為先因素構成,包括以下:
提供額外的利益給顧客: 電子銷售商如要做到這一點,可提供產品或其產品系列,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吸引潛在的客戶、如傳統商貿一樣.
提供優質服務: 提供一個互動及易於使用的購買經驗及場所,亦如傳統零售商一樣, 都有助某程度上達至上述目標。為鼓勵顧客再回來購買。可利用贈品或促銷禮券、優惠及折扣等。 還可以互相連接其他相關網站和廣告聯盟等。
提供個人服務: 提供個人化的網站、購買建議、個人及特別優惠的方式,有助增加互動、人性化來代替傳統的銷售方式。
提供社區意識: 可以聊天室、討論板以及一些忠誠顧客計劃(亦稱親和力計劃)都對提供社區意識有一定的幫助。
令顧客擁有全面性的體驗: 提供電子個人化服務,根據顧客的喜好,提供個別服務,使顧客感受與別不同的體驗,便可成為公司獨特的賣點及品牌。
自助方式: 提供自助式服務網站、易用及無須協助的環境,都有一定的幫助。包括所有的產品資料,交叉推銷信息、諮詢產品補替、用品及配件選擇等。
提供各種資訊: 如個人電子通訊錄、網上購物等。透過豐富的比較資料及良好的搜索設備,提供信息和構件安全、健康的評論給顧客。可協助個人電子服務來確定更多潛在顧客。
失敗因素
個人資料的外泄是最大的因素,如果有駭客破解網頁原始碼,並在網頁上種下木馬或是病毒,只要你登入並打上個人資料,駭客便可以馬上知道你在網頁上打下哪些個人資料。所以如何保護顧客的個資等是電子商務最大的問題,如果不妥善處理,那此電子店家便會被淘汰。
⑼ 關於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方面的英文文獻
樓上這位的英文文獻是google華文文獻而來的,很不通順。。。
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
Logistics Distribution under E-business Environment
樓上譯成了E-business environment under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
摘要:本文從闡述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的相互關系出發,就如何建立與我國國情發展相適應的物流配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解決配送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
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全球電子商務大環境的引導下,跨國物流和跨區域物流更加頻繁,對物流的需求也更加強烈。但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卻具有其不成熟性的特點,物流基礎設施及技術水平落後,供應商(或製造商)以及客戶之間沒有形成供應鏈,配送效率低下,所以電子商務要在中國繼續發展必須解決——"物流瓶頸"。
一、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
電子商務是在Internet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的應用方式,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企業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交易方式。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本質區別,就是它以數字化網路為基礎進行商品、貨幣和服務交易,目的在於減少信息社會的商業中間環節,縮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提高服務質量,使企業有效地參與競爭。
物流配送定位在為電子商務的客戶提供服務,根據電子商務的特點,對整個物流配送體系實行統一的信息管理和調度,按照用戶訂貨要求,在物流基地進行理貨工作,並將配好的貨物送交收貨人的一種物流方式。這一先進的、優化的流通方式對流通企業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優化社會庫存配置,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
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需要。過去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幾乎每個工業企業都建立了倉庫、車隊負責包裝、運輸等業務,大而全、小而全、粗放管理問題比較突出,造成企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過大,占壓大量資金;自備倉儲和自備運輸利用率低,成本過高;銷售配送體系不健全,產品實體分配效率不能滿足售後和服務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集中精力發展其核心業務,對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提高物流管理的社會化和組織程度,變粗放管理為集約經營,才能使企業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是適應加入WTO,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需要。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約1/3的物流運作是承包給第三方的,發達國家甚至達5-8成。而我國的物流服務行業競爭力很弱,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和資本優勢,服務質量與國外企業相比也存在著很大差距。加入WTO後,根據協議,我國將進一步開放物流服務行業,國外成熟的物流企業會大舉進入我國,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WTO的挑戰,實施物流改造,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是企業參與競爭,贏得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構建我國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共用一套物流系統;二是由電子商務企業組建自己的物流系統;三是電子商務企業將所有的物流業務以外包的形式委託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所謂第三方物流是指根據供應商或銷售商的委託,由供應商和銷售商以外的第三方負責對物流的中間環節進行有效管理,提供從貨源供應到最終商品銷售之間的全方位物流服務。鑒於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目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狀況,我認為,委託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是我國電子商務企業最理想的物流模式。其理由如下:
(1)物流通常不是大多數的電子商務企業的核心業務,電子商務企業把物流業務運作外包於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把資源集中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業務上,以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
(2)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發達的物流網路和針對不同物流市場的專業能力,包括運輸、倉儲和其它增值服務,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擁有信息技術,他們與獨立的軟體供應商結盟或者開發了內部信息系統,這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運輸和分銷網路,有效進行跨運輸方式的貨物追蹤。
(3)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由於其可以從運輸商那裡大批量購買運輸能力,然後集中配載許多客戶的貨物,大幅度降低單位運輸成本。
(4)通過「共享租用」模型,多個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共享分發和售後服務。外包也緩和了內部物流執行並減少建造和裝備倉庫。內部完成電子物流費用高,耗時多,並且由於不具備第三方的專業技術,許多公司會嚴重損害花很多時間建立的客戶關系。
誠然,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不僅要針對生產廠家能否合理經營並優化庫存結構,還要針對客戶,保證商品來源於最佳路線,以切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真正使客戶省錢,省力,省時。
三、我國發展第三方物流應注意的問題
(1)物流業務的范圍不斷擴大。商業機構和各大公司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不得不將主要經理放在核心業務,將運輸、倉儲等相關業務環節交由更專業的物流企業進行操作,以求節約和高效;同時,物流企業為提高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拓寬業務范圍,提供配套服務。
(2)提供客戶定製的物流服務。很多成功的物流企業根據第一方、第二方的談判條款,分析比較自理的操作成本和代理費用,靈活運用自理和代理兩種方式。
(3)物流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長期以來,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管理混亂,機構多元化,物資、商業、經貿、交通、建設等部門均有各自的物流系統。這種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導致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發揮,規模經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設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嚴重。由於利益沖突及信息不通暢等原因,造成餘缺物資不能及時調配,大量物資滯留在流通領域,造成資金沉澱,產生大量庫存費用。另外,我國物流企業與物流組織的總體水平低,設備陳舊,損失率大,效率低,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形成了瓶頸,制約了物流的發展。
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21世紀,誰掌握了物流和配送,誰就掌握了市場。建立電子商務模式下的物流配送體系,客觀上需要那種放網全國,點指世界超強的物流服務企業。當前,我國的一些傳統物流企業(如,中遠,中外運等)應積極加大市場調研和開拓力度,加大與跨國公司、大型製造商等行業企業以及與連鎖、超市零售行業等的合作,與其建立夥伴關系,為其提供一體化的物流配送服務,並盡快發展電子商務,從而提供高質量的、高水平的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現代物流配送服務,為我國建立良好的現代配送機制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中國物流與采購》
《我國物流企業如何迎接電子商務》 張鐸
《電子商務配送問題淺析》 關洪傑、
http://www.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1/200709/805_24938.html
⑽ 求助 一篇有關電子商務的英文文獻
一篇電子商務英文文獻(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
A perfect market
May 13th 2004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E-commerce is coming of age, says Paul Markillie, but not in the way predicted in the bubble years
WHEN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0, the crazy valuations for online companies vanished with it, and many businesses folded. The survivors plugged on as best they could, encouraged by the growing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Now valuations are rising again and some of the dotcoms are making real profits, but the business world has become much more cautious about the internet』 potential. The funny thing is that the wild predictions made at the height of the boom—namely, that vast chunks of the world economy would move into cyberspace—are,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ming true.
The raw numbers tell only part of the story. According to America』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online retail sales in the world』s biggest market last year rose by 26%, to $55 billion. That sounds a lot of money, but it amounts to only 1.6% of total retail sales.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still buy most things in the good old 「bricks-and-mortar」 world.
But 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figures deal with only part of the retail instry. For instance, they exclude online travel service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fastest-growing sectors of e-commerce. InterActiveCorp (IAC), the owner of expedia.com and hotels.com, alone sold $10 billion-worth of travel last year—and it has plenty of competition, not least from airlines, hotels and car-rental companies, all of which increasingly sell online.
Nor do the figures take in things like financial services, ticket-sales agencies, pornography (a $2 billion business in America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lt Video News, a trade magazine), online dating and a host of other activities, from tracing ancestors to gambling (worth perhaps $6 billion worldwide). They also leave out purchases in grey markets, such as the online pharmacies that are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a good proportion of the $700m that Americans spent last year on buying cut-price prescription drugs from across the border in Canada.
Tip of the iceberg
And there is more. 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figures include the fees earned by internet auction sites, but not the value of goods that are sold: an astonishing $24 billion-worth of trade was done last year on eBay, the biggest online auctioneer. Nor, by definition, do they include the billions of dollars-worth of goods bought and sold by businesses connecting to each other over the internet. Some of these B2B services are proprietary; for example, Wal-Mart tells its suppliers that they must use its own system if they want to be part of its annual turnover of $250 billion.
So e-commerce is already very big, and it is going to get much bigger. But the actual value of transactions currently concluded online is dwarfed by the extraordinary influence the internet is exerting over purchases carried out in the offline world. That influence is beco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e-commerce.
To start with, the internet is profoundly changing consumer behaviour. One in five customers walking into a Sears department store in America to buy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will have researched their purchase online—and most will know down to a dime what they intend to pay. More surprisingly, three out of four Americans start shopping for new cars online, even though most end up buying them from traditional dealer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se customers come to the showroom armed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r and the best available deals. Sometimes they even have computer print-outs identifying the particular vehicle from the dealer』s stock that they want to buy.
Half of the 60m consumers in Europe who have an internet connection bought procts offline after having investigated prices and details online,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Forrester, a research consultancy (see chart 1).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habits. In Italy and Spain, for instance, people are twice as likely to buy offline as online after researching on the internet. But in Britain and Germany, the two most developed internet markets, the numbers are evenly split. Forrester says that people begin to shop online for simple, predictable procts, such as DVDs, and then graate to more complex items. Used-car sales are now one of the biggest online growth areas in America.
People seem to enjoy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if high customer-satisfaction scores are any guide. Websites are doing ever more and cleverer things to serve and entertain their customers, and seem set to take a much bigger share of people』s overall spending in the future.
Why websites matter
This has enormou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A company that neglects its website may be committing commercial suicide. A websit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gateway to a company』s brand, procts and services—even if the firm does not sell online. A useless website suggests a useless company, and a rival is only a mouse-click away. But even the coolest website will be lost in cyberspace if people cannot find it, so companies have to ensure that they appear high up in internet search results.
For many users, a search site is now their point of entry to the internet. The best-known search engine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lexicon: people say they have 「Googled」 a company, a proct or their plumber. The search business has also develop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forms of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And it is already the best way to reach some consumers: teenagers and young men spend more time online than watching television. All this means that search is turning into the internet』s next big battleground as Google defends itself against challenges from Yahoo! and Microsoft.
The other way to get noticed online is to offer goods and services through one of the big sites that already get a lot of traffic. Ebay, Yahoo! and Amazon are becoming huge trading platforms for other companies. But to take part, a company』s procts have to stand up to intense price competition. People check online prices, compare them with those in their local high street and may well take a peek at what customers in other countries are paying. Even if websites are prevented from shipping their goods abroad, there are plenty of web-based entrepreneurs ready to oblige.
What is going on here is arbitrage between different sales channels, says Mohanbir Sawhney, professor of technology at the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Chicago. For instance, someone might use the internet to research digital cameras, but visit a photographic shop for a hands-on demonstration. 「I』ll think about it,」 they will tell the sales assistant. Back home, they will use a search engine to find the lowest price and buy online. In this way, consumers are 「deconstructing the purchasing process」, says Professor Sawhney. They are unbundling proct information from the transaction itself.
All about me
It is not only price transparency that makes internet consumers so powerful; it is also the way the net makes it easy for them to be fickle. If they do not like a website, they swiftly move on. 「The web is the most selfish environment in the world,」 says Daniel Rosensweig,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Yahoo! 「People want to use the internet whenever they want, how they want and for whatever they want.」
Yahoo! is not alone in defining its strategy as working out what its customers (260m unique users every month) are looking for, and then trying to give it to them. The first thing they want is to become better informed about procts and prices. 「We operate our business on that belief,」 says Jeff Bezos, Amazon』s chief executive. Amazon became famous for books, but long ago branched out into selling lots of other things too; among its latest ventures are health procts, jewellery and gourmet food. Apart from cheap and bulky items such as garden rakes, Mr Bezos thinks he can sell most things. And so do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ho use eBay.
And yet nobody thinks real shops are finished, especially those operating in niche markets. Many bricks-and-mortar bookshops still make a good living, as do flea markets. But many record shops and travel agents could be in for a tougher time. Erik Blachford, the head of IAC』s travel side and boss of Expedia, the biggest internet travel agent, thinks online travel bookings in America could quickly move from 20% of the market to more than half. Mr Bezos reckons online retailers might capture 10-15% of retail sales over the next decade. That would represent a massive shift in spending.
How will traditional shops respond? Michael Dell, the founder of Dell, which leads the personal-computer market by selling direct to the customer, has long thought many shops will turn into showrooms. There are already signs of change on the high street. The latest Apple and Sony stores are designed to display procts, in the full expectation that many people will buy online. To some exten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worlds may merge. Multi-channel selling could involve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shops, a printed catalogue, a home-shopping channel on TV, a phone-in order service and an e-commerce-enabled website. But often it is likely to be the website where customers will be encouraged to place their orders.
One of the biggest commercial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s a lowering of transaction costs, which usually translates directly into lower prices for the consumer. So, if the lowest prices can be found on the internet and people like the service they get, why would they buy anywhere else?
One reason may be convenience; another, concern about fraud, which poses the biggest threat to online trade. But as long as the internet continues to deliver price and proct information quickly, cheaply and securely, e-commerce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creasingly, companies will have to assume that customers will know exactly where to look for the best buy. This marke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s perfect as it gets.
[1]Singh M P, An Evolutionary Look at E-Commerce, 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01.5,P77~78
[2]Rabinovitch E, The state of E-commerce,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1.3,P12~12
[3]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9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