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分有哪些習俗呢
1、豎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意兒。
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2、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3、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
B. 春分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鶯飛草長,柳暗花明,小麥拔節,油菜花香,一派春意盎然。春分有些什麼傳統習俗呢?1.春分祭日《禮記》記載:「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從周代開始,這種春分祭日的習俗就世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日: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多數設在京郊。北京早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現在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帝王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他的年份由官員代祭。
整個日壇被正方形的外牆圍住,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歇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坐落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朝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環以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門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此相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高1.89米,周圍64米方台,叫做拜神壇。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裝飾,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許多。
祭日雖然比祭天與祭地典禮遜色,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不再為封建帝王服務,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2.送春牛春分隨後即到,這時便會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送圖者。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日「春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即興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押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3.豎蛋在每年的春分來臨之時,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游戲。這樣一個地道的中國習俗為何會成為一項世界游戲?原因目前有待考證。但是其玩法確實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均勻、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乏其人。
有一種說法是,春分這一天雞蛋比較容易豎起來。這是何道理呢?其中的科學道理還真很多。第一,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第二,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活躍,動作利落,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凹凸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
「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問的距離在0.5~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理論,只要找到三個「小山」
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選擇生下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有關豎蛋,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橫渡茫茫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後,有人對其發現很輕視,甚至譏其為「純屬偶然」。在一次慶功宴上,哥倫布提議宴會上的先生女士嘗試一下,能不能把桌上的雞蛋豎立起來,結果沒有一個做到。哥倫布說,現在我給大家表演。他把雞蛋磕下去,雞蛋殼破了,蛋也就豎立起來了。然後他說,這便是我的發現,確實十分容易,但是,為什麼你們做不到呢?4.春祭從春分起,人們開始掃墓祭祖,叫做「春祭」。掃墓前要先在祠堂進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開始掃墓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行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相、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多數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間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仍流傳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祭品了。
5.吃春菜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風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鄉人稱之為「春碧蒿」的野莧菜。到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田野採摘春菜。在田野中尋覓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長短。採回的春菜往往與魚片「滾湯」,名日「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平安,身壯力健。
6.拜神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因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7.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休息,家家都要吃湯圓,除了家裡人吃的湯圓外,還要做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並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糟蹋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季節,特別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加進來。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賣的風箏,多比較小,適合小孩子們玩耍,也有自己製作的,通常較大,放時還要相互比賽看誰的飛得高。
C. 日本有什麼節日
1.元旦:一月一日——元旦(元旦)照日本的風俗,除夕前要大掃除,並在門口掛草繩,插上桔子(稱「注連繩」),門前擺松、竹、梅(稱「門松」,現已改用畫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吃過年面,半夜聽「除夕鍾聲」守歲。元旦早上吃年糕湯(稱「雜煮」)。日本的新年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2.成人節:一月第二個星期一——---成人節(成人の日)是慶祝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成人自立的節日,有各市、鎮、村的行政機關舉行成人儀式的典禮。此節2000年(平成12年)前為1月15日。
3.國慶節:二月十一日——---國慶節(建國紀念日)根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故憲法上將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4.春分:三月二十一日左右——---春分(春分の日)是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
5.昭和の日:四月二十九日——---昭和の日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日,其在位時已是國家法定節日,裕仁死後改為現稱,仍被保留為國家法定節日。此節在1989年(平成元年)前為天皇誕生日,1989年(平成元年)—2006年(平成18年)為綠の日,2007年(平成19年)至今為昭和の日。
節慶內容
新年
在日本的傳統里,新年是感謝帶來五穀豐登的神的時候,也是歡迎保佑自己的祖先神靈的時候。日本人習慣在門的兩旁懸掛松、竹和草繩,就是為了歡迎這些神和神靈。一年之始,人們向神和祖先的靈表示感謝,並且祈禱新的一年有好收成。對於日本人來講,新年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許多人都在這個時候定計劃、下決心。
新年賀卡
新年期間,人們收到親戚朋友和熟人寄來的賀卡,叫做「年賀狀」(年賀狀)。2003年新年日本人寄出的賀卡大約是35億張。
參拜寺廟
在新年的日子裡,親友團聚,大家相約同去參拜神道教或者佛教的寺廟,這種活動叫做「初詣」。如果去神道教的廟,人們會選擇相對家庭來說處於「有利方位」的神廟。參拜的目的也是乞求豐收和家庭平安。
參拜人數最多的是東京的明治神宮(2003年300萬),其次千葉的成田川新修寺(265萬),再次是是神奈川的川崎(260萬)。
壓歲錢
新年期間,孩子從父母和親戚那裡收到壓歲錢。所以孩子期待新年的到來是有著特別的原因的。近些年,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每份達到5000或者10000日元都是很尋常。匯攏一下,孩子經常收到總共達數萬日元的壓歲錢。
新年游戲
過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參加一些戶外玩樂活動,如放風箏、 陀螺或者一種類似羽毛球的運動叫做「羽根突」等。室內游樂包括「歌加留多」(一種撲克游戲),測驗參加者對《百人一首》詩歌集里詩歌的記憶,還有一種類似十五子棋的棋牌游戲「雙六」。但是,今天的孩子被新鮮花哨的現代游戲節目所包圍,這些往日的游戲就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
民間節日
二月二日——---節分立春的前一天,撒黃豆,招福驅鬼
二月十四日——---情人節
三月三日——---偶人節,又稱桃花節,是女孩子的節日
四月上旬——---賞櫻花
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五日——---黃金周
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五月八日——---男孩節 ,家裡有男孩的要掛鯉魚旗
七月十七日——---京都祗園花車遊行
八月六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紀念日
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紀念日
八月中旬——---盂蘭盆節 民族大移動
八月十六日——---京都大文字送靈火
九月一日——---防災日(紀念關東大地震,加強防災意識)
十一月十五日——---七五三(為7歲、5歲、3歲的孩子過節)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6]
十二月三十一日——---大年三十
D. 春分有哪些習俗 春分節氣習俗
1、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
2、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
3、吃春菜
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E. 福牛登戶門庭旺,春分報喜歲月新哪個是左聯,哪個是右聯
上聯是,福牛登戶門庭旺,
下聯是,春分報喜歲月新。
面對貼對聯的地方,自己的右手邊貼上聯 左手邊貼下聯。
如果有橫批,橫批首字邊貼上聯,橫批尾字邊貼下聯。
F. 福牛登戶門庭旺,春分報曉歲月新。哪句是上聯
「旺」字結尾的是上聯;「新」字結尾的是下聯。
要分清楚對聯的上下聯,先要了解平仄音律的知識。
簡而言之,如何判斷上下聯,就看對聯最後一個字,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仄聲字(拼音的第三聲、第四聲),那麼就是上聯;最後一個字如果是平聲字(拼音的第一聲、第二聲),那麼就是下聯;那麼在貼對聯的時候,上聯貼在您面對大門的右手邊,下聯貼在您面對大門的左手邊。詳如下圖:
對聯分為上下聯,如何判斷,根據最後一個字來判斷,如果我們上過小學,那麼應該知道,在普通話裡面,有四種發音,分別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譬如以「a」為例,分別為「ā á ǎ à」,古人把第一聲稱為「陰平」,第二聲稱為「陽平」,合稱「平聲字」,簡稱「平」;把第三聲稱為「上聲」,第四聲稱為「仄聲」,合稱「仄聲字」,簡稱「仄」;現代人的發音和古人的發音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就是我剛剛說的四聲,依據標準是《新華字典》;古代人是五聲,除了現代普通話的四聲以外還有個特別的發音叫「入聲」,發音短促且逼仄,依據標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對應的韻書,如《佩文詩韻》、《切韻》、《廣韻》、《平水韻》等,現在已經歸納進現代漢語的四聲里了,唯有一些地方用語如粵語裡面還保留著。所以現代人的發音簡稱為:「今聲新韻」;古代人的發音簡稱為「古聲舊韻」。
因此,辨別上下聯,我們至少要懂得每一個字的平平仄仄吧?以今聲新韻來說,《新華字典》我們得熟悉。對聯分上下聯,一聯叫出句,一聯叫對句,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定上下聯,上聯指最後一個字通常是仄聲字,下聯指最後一個字通常是平聲字,很少有特例的;
G. 春分有什麼活動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的日子。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吃春菜
嶺南風俗
昔日四邑(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4]拜神
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4]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H. 春分到,百花俏,春色滿園春光好,願你人比鮮花嬌,煩惱憂郁趕緊拋,快樂幸福吉星照,春風得意福開道,春
好一朵玉蘭花
I. 春分是什麼意思。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J. 春分有什麼民俗活動嗎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遠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個月是春季,南半球為秋季。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每年的春分在3月21日前後,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幾乎等長。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現在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 ,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北京城的日壇公園在春分這天要舉辦「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用傳統文化在日壇祭農。
在明清兩朝,每年春分之際都要在日壇舉行拜祭太陽大明之神的祭祀活動,在老北京有在這一天吃「太陽糕」的習俗。去年春分,朝外街道首次在日壇公園舉辦民俗文化節,並恢復了中斷近百年的「太陽糕」。
民俗祭農活動熱鬧非凡。蹴球、踢毽子、抖空竹和放風箏,北京的「四大民俗」要依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