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金融危機下專業素質更重要的辯論賽 我方的觀點是專業素質比實踐更重要(我是正方希望提些刁鑽的問題)
哭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這個問題你就要吧對手推到"不用理論直接實踐"的位置上
然後指出,理論指導實踐的思想,好像現在沒有人敢說毛主席,鄧小平總理的那句話有錯誤.
沒有理論指導,實踐等於浪費資源和時間
Ⅱ 曾慶的個人簡介
曾慶,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祖籍廣東潮州,1971年5月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浮洋鎮隴美鄉口厝村,1975年隨父母定居廣州,早年就讀於廣州市興隆路小學、三十一中學,199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從事房屋產權工作,1991年05月被單位選送中山大學學習文書管理學專業,2003年辭去政府公職,專心從事藝術創作,2012年05月被授予「國家一級書畫師」。
現任中國嶺南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實力書畫家聯合會理事、中國精英會榮譽理事、廣東省電子商務促進會榮譽理事、廣州健龍騰華收藏品有限公司董事、廣州市武術協會洪家拳會理事、佛山黃飛鴻中聯武術協會常務秘書長等。
自幼喜愛琴棋書畫、音樂等傳統文化藝術,因多方原因一直未曾進入專業藝術院校學習,亦未曾師從任何藝術老師,自學為主。近兩年共獲得十多次國際和全國書法大賽金獎,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型展覽,並在多家報刊上發表,其作品被眾多海內外知名人士及藏家收藏。並被授予「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中澳友好書畫交流大使」、「華夏傑出華人書畫名家」、「中國當代愛心模範書畫家」等殊榮。2013年12月榮獲「築夢中國」全國文藝創作年度人物。2014年5月被中國廣東省懷集縣編入縣志、載入懷集縣歷史史冊。
Ⅲ 錦天城是紅圈律所嗎
很多法學生都想去金杜、中倫、君合等紅圈所,又或者是世輝、漢坤等進入了「兩萬元俱樂部」的頂尖精品所。
但以2017年為例,畢業的8萬法學生,能進入起薪1.5W 以上的頂尖律所的不超過百人。今年畢業人數即將創新高,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進入紅圈所的機會?常規的選擇是海外留學給自己的學歷背景鍍金,又或者是在簡歷、筆試、面試等環節苦下功夫。
實際上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積累自己的律所實習經歷,尤其是和紅圈所業務領域相當而業務水平相近的律所,比如錦天城。
// 想進紅圈所?先進錦天城 //
提起錦天城,大多數法學生的印象是起家魔都,著眼全國的大所。
雖說沒有世輝近2.5的耀眼起薪,也不像金杜、君合在各大律所排行拿獎拿到手軟,但憑借大而廣的業務與發展,這家公認的綜合大所也成為了眾多法學生能為之奮斗的理想歸屬。
而對於一心想去紅圈所從業的同學,錦天城也是不可多得的高質量「跳板」。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背景不錯但被紅圈所拒了的同學,在有了錦天城實習經歷之後,能夠收到紅圈所的筆試通知,甚至進入紅圈所實習。而在錦天城工作了三兩年的律師,有些也會選擇跳槽到紅圈所。
「錦天城經歷」似乎成為了爭取紅圈所Offer 的加分項,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1.紅圈所重視應聘者是否具有法律實務技能
紅圈所偏向於招一些已經具有法律實務技能的人,除了筆試之外,最能夠直接衡量應聘者是否具備法律實務技能的就是看他有沒有律所的實習經歷。
如果能在錦天城具有四個月以上的實習經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該應聘者已經熟悉了律所的工作流程,並且由於接觸過一些實務上的工作,可預見其具備了撰寫法律意見書、進行法律檢索等等的技能,因而能夠對工作快速上手,節省律所在這方面的時間成本。
2.紅圈所重視應聘者對業務內容的熟悉度
由於紅圈所的業務偏向高端化,與其他普通律所的業務內容是不一樣的,因此,即使應聘者之前有律所實習經歷,但如果和紅圈所的業務完全不同,HR還是不會認可的。
錦天城的業務領域有公司與並購、證券與資本市場、銀行與金融等等,與紅圈所的業務領域與業務水平相當。因此,對於錦天城的實習經歷,紅圈所HR一般會比較認可。
3.紅圈所重視應聘者是否能夠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
很多人只看到紅圈所的高名譽高薪,卻往往忽視背後的高壓力。因此如果應聘者在之前的律所實習中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HR可能會認為他承受不了強度太大的工作內容。
而高速發展中的錦天城,業務難度與數量也不比紅圈所低,因此,在錦天城實習過的同學,相信已經對高強度工作有所適應,HR自然比較青睞。
當然,以上只是說明錦天城實習經歷可以作為應聘紅圈所的一個優勢,個人在律所經歷中學習的技能、個人英語能力、筆試成績和面試水平等等同樣非常重要。
Ⅳ 山東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已經算不上萌新的萌新回答一下,咳咳
山東大學出過許多名人,他們如今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
《濟南的冬天》想必小學都是背過的,它的作者老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與歷史上的山東大學淵源頗深,1930年到1936年間先後在齊魯大學與國立山東大學任教。1937年8月老舍重回齊魯大學,1946年山大曾邀請老舍重回山大執教,老舍也有此意向,無奈當時在美國講學,只能作罷。事實上,老舍在齊大、山大的這六年正是寫作高峰期,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在這一時期完成或者構思的,他的兩篇文章《青島與山大》《非正式的公園》講的就是就是他與山大的故事。
Ⅳ 曾慶的個人履歷
1978年09月 就讀於廣州市興隆路小學
1984年09月 就讀於廣州市第三十一中學
1990年06月 分配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產權登記交易中心工作
1991年05月 被單位選送中山大學學習文書管理學專業
2003年07月 辭去政府公職,從事藝術創作至今
2012年05月 被授予「國家一級書畫師」
2012年08月 當選佛山黃飛鴻中聯武術協會常務秘書長
2012年09月 當選廣州市武術協會洪家拳會理事
2013年06月 創建廣州健龍騰華收藏品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
2013年07月 當選中國文聯書畫家協會理事
2013年08月 當選中國實力書畫家聯合會理事
2013年10月 被聘為中國精英會榮譽理事
2013年12月 被聘為廣東省電子商務促進會榮譽理事
2014年05月 當選中國嶺南書畫院副院長
2014年05月 當選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Ⅵ 廈門軟體學院的師資力量
依託廈門豐富的教學資源,學院聘請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既有教學經驗又有很強動手能力的青年教授、副教授,聘請在廈門軟體行業有較大影響的技術骨幹,作為兼職教授。
隨著招生數量的增長,學院正面向全國招聘頂尖人才,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以通過一流的師資隊伍打造一流的軟體人才,設有校內外實訓處。
1. 廈門軟體學院聘請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知名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
2.既有教學經驗又有很強動手能力的青年教授、副教授。
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圍繞專業需求,逐步建立學科和專業師資團隊。一方面聘請既有高端技能,又懂教書育人的高學歷或高職稱「雙師型」教師負責專業建設;另一方面還通過「引進」和「交流」等方式與台灣高校進行師資合作,與專業對口的企業建立常態交流機制,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任職,或聘請企業技術骨幹來院教學。
學院關心人才、尊重人才、服務人才的環境優越,專家治學、鼓勵創新、兼容並包的氛圍濃厚。堅持「外引」、「內培」與「柔性聘用」並舉,積極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不斷改革分配機制,提升薪酬待遇,提高服務人才水平,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搭建施展才能舞台,彰顯人才支撐價值,更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院力邀一大批高學歷、高層次及「雙師型」人才加盟,急切引進一批具有個人自主知識產權或原創性成果的高層次人才,更需一大批企業高端技師、行業精英擔任職業導師。同時歡迎社會能工巧匠到學校來設立工作室。
(以下為學院部分專家教授) 袁傳榮 教授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從事教學科研和高校管理工作近四十年來,碩果累累,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和證書。2003年至2006年曾擔任廈門軟體學院院長。
馬樹孚 教授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幾十年來一直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及研究工作,有著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2003年至2006年曾擔任廈門軟體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
林連堂 教授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國家教委多項優秀科技成果獎。2003年至2006年曾擔任廈門軟體學院黨委書記。
李堂秋教授 廈門大學原計算機系主任,福建省軟體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廈門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獲獎。2004年至2007年曾擔任廈門軟體學院副院長。
徐春航 教授 現兼任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廈門軟體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廈門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在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任教十餘年,曾榮獲全國信息產業系統勞動模範,其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優秀軟體獎、廈門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邱曙熙 教授 畢業於北京大學,原廈門大學數學系教授;現兼任北京大學廈門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廈門系統工程學會理事、福建省數學學會高職數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曾主持過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課題,著有書籍多部。
張緒定 教授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原北京大學數學系信息教研室主任。參加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YTCX遙感圖象處理系統」的研製,獲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品健教授 教務處長。原廈門大學教務處處長,廈門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會》理事、《高等理科教育》雜志編委。長期從事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在教學和教務管理、專業建設等方面都有較深的研究。
熊錫義 教授 軟體技術系主任,曾任南方航空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主任,湖南省高職高專教學督導委員會計算機學組負責人。主編過多部計算機教材,編著出版的教材有《Dreamweaver 網頁製作教程》、《動態網頁設計》等。
張 平 教授 曾任廈門大學計算機系軟體教研室主任。曾參與籌辦廈門大學計算機系。參加中國最早的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項目,曾在陳力為院士指導下,專門從事PCB/CAD(計算機輔助印刷電路板布線設計)研究。
張保林 教授 電子商務專業帶頭人。原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曾出版多部著作和教材,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講課程有《市場營銷》、《廣告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 許喬祥 副教授 歸僑。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數學系。先後擔任江西電子儀器廠高級工程師、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處長。95年-2002年兼任江西華僑專修學院法定代表人、院長、書記。98年被全國民辦高教委授予「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創業獎」。
陳曉凌 副教授 網路中心和實訓部主任,工商管理碩士,微軟認證MCSE工程師.曾參與軟體漢化,計算機、終端機設計,建設大廈智能化系統需求設計,廈門國土房產局「城鎮家庭住房信息系統」課題項目,發表過論文數篇。
李向東副教授 數字媒體系副主任,有多年高校教學經驗,持有圖形圖像類Adobe系列教師認證證書、Corel系列教師認證證書、中國軟協游戲分會頒發的游戲系列課程教師認證證書,主要從事圖形圖像類、動畫類、游戲類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盧凡副教授 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畢業於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計算機碩士。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IBM認證Lotus專家。曾在IT行業從事過軟體開發和網路系統營銷管理工作,是一名 「雙師型」骨幹教師。
黃岳靈 副教授 英語系副主任,曾擔任中美合作長沙管理研究中心課堂翻譯和外事翻譯,與美籍教授合作編譯了教材《營銷案例分析》,參加國家863項目《機器翻譯系統》課題研究,獲科技部評測一等獎。 郭東輝 名譽教授 廈門大學技術物理所副所長及EDA研究室負責人。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英國Ulster大學信息學院、美國羅倫茲Berkeley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和高級研究員。
佘貽謀 名譽教授 博士,留學歸國人員,廈門盤古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Netelusion Groups Limited集團副主席兼數碼娛樂產品CEO,廈門軟體協會數碼動漫產業分會理事長。曾在美國西星集團任程序設計師。
張燕鵬 名譽教授 福建移動通信公司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曾任廈門市青年企業家協會、青年商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市軟體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廈門市信息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
雷蘊奇 名譽教授 博士,廈門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中國有色金屬(香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工作領域為計算機網路、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智能控制。
許良光 名譽教授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企業家班。曾任台灣經濟部軟體工業五年計劃室主任、台灣海洋大學及淡江大學兼任教師。現任資訊工業策進會顧問,兼任台灣省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暨台中市、桃園縣、宜蘭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高雄縣、花蓮縣等縣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顧問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軟體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建設名譽教授 廈門市四美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被中共廈門市委統戰部、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民營辦、廈門市工商局和廈門市工商聯(總商會)聯合授予「廈門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榮譽稱號。 張勇衛 高級工程師 八十年代初任職於國家計算機總局,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局政策研究室,辦公廳從事計算機工業宏觀研究,此後出任中國長城計算機市場部、香港公司、美國公司負責人。具有二十餘年行業高級管理經驗。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Ⅶ 王之卓的人物經歷
1909年12月16日(清末宣統元年〔農歷己酉年〕十一月初四日):誕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直隸省(今河北省)豐潤縣東豐台鎮(今屬天津市寧河縣)一鄉紳商賈書香門第家庭。父親:王紹曾,母親:龐伯坤,長兄:之翰,二兄:之章。
1910—1916:啟蒙於家教國學,熟讀《三字經》、古典古訓古詩詞等。
1916—1920:於直隸省豐潤縣東豐台鎮小學讀書。
1920:父母親接王之卓離開了東豐台古鎮老家,來到父親供職的江蘇,送他進南京奉直旅寧公學讀高小。長兄之翰大他12歲,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美國攻讀土木工程專業,父母常以之翰為榜樣啟迪他用功讀書。
1922—1926: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大學附中住校讀初中、高一,入學即入選童子軍接受嚴格訓練。寒暑假日回到父母家中,聽父親講授國學。
1926:江蘇省海門縣海門中學短期讀高一(為避戰火急忙轉學)。
1926—1928、8:江蘇省立南通中學讀高二、高三,數理化生外諸科成績拔尖。
1928年4月,英文作文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ring his life?(一個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應當為了什麼而努力?)被選入《民國十七年(1928)全國中學學生英語成績》一書,世界書局 1928年出版。
1928年8月,經考試被擇優錄取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28、9—1932、7:在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成績優異,每學期都獲學校免學費獎勵,還相繼爭取到上海銀行獎學金、老山德培獎學金、寧大獎學金等,在經濟上可由自己負擔不要家庭供給了。
1929:遵父母之命,與少時訂婚青梅竹馬、18歲的大家閨秀齊嚴淑結婚。(岳父:齊逎臣、岳母朱福珍,內姐2個、內弟4個。)婚後,說服家人不急於生兒育女,勸愛妻考入北京若瑟女子師范學校(光華女子中學)讀書4年。自己回交通大學勤學苦讀,努力爭取交大畢業總成績全校第一名,爭取公費留學。
1932、7: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各科畢業成績總平均分為90?71高分,全校第一名!
1932、8—1934、7:任隴海鐵路公務處實習生,不忘報考公費留學,帶書本在工地擠時間夏習。
1933年曾報考清華大學公費留美未被錄取不氣餒,下決心再考,直至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1934、7:參加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選拔考試,全國錄取26人。其中測量學名額僅4名,他從300多應考者中脫穎而出,與夏堅白、陳永齡、董鍾林一起被錄取,錄取率僅為七八十分之一。
1934、8:與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一行26人,乘遠洋客輪從上海港起航,經中國的東海、台灣海峽、南海,泊新加坡,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抵法國馬賽港登岸。再由馬賽經巴黎穿過法國渡英吉利海峽,到英國倫敦。
1934、8?20:長女出生在天津老屋,由賢妻取名為「守恬」,小名「百樂」。
1934、8—1935、7:於英國倫敦大學土木系帝國學院攻讀測量專業。獲 DIC 文憑(工程師文憑)。
1935、7:與夏堅白、陳永齡一起從英國轉學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測量系學習,因未學過德語,三人利用暑假進該校德文班攻德語,9月開學即能跟著德國同學一起上德語測繪專業課程。
1936:其妻嚴淑攜兩歲長女守恬,與她閨友、留德學生張有令的妻子搭伴長途跋涉抵柏林來伴讀。
1936:在柏林由夏堅白介紹加入中華自然科學社。
1937、7:獲取了柏林工業大學特許工程師(Diplom?Ing)文憑。
1937、7—1939、2: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航空攝影測量工學博士學位,導師是德國著名攝影測量學家拉赫曼(OTTO?LACMANN)教授(1877—1961)。
1938、9?29~10?6:在義大利羅馬列席旁聽了第五屆世界攝影測量會議,夏堅白、陳永齡和黃維恕一同在會議。
1939、2?9:德文博士論文《多片測圖儀上比例尺和交向系統誤差對空中三角測量的影響》(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ten?)通過答辯,並被答辯委員會評為 「最優等」,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學者。隨即博士論文在德國出版。
1939、2:辭別導師,離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火葯味愈來愈濃的柏林,扶著懷孕已八個月的嚴淑、攜著五歲長女,搶在德意法西斯全面發動歐戰、航路中斷之前回國。踏上歸國萬里路!首先乘車到法國巴黎,自己找房子租住。隨之在其妻待產期間,抓緊時間參加法語班學法語。
1939、4:次女誕生在巴黎第十四區D?R大街74號市立醫院,法國護士小姐給她取了個法國小姑娘名字「西孟」,其妻給次女取名為「守范」。
1939、7:見歐洲和太平詳戰火一觸即發,擔心航線受阻隔,與妻女乘東方快車抵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港,轉搭義大利一艘運輸商船穿洋過海,經新加坡、中國南海到香港。
1939、8:在香港滯留與國內書信聯系找工作,等消息約一個月。後接到內遷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的聘書,但此時日寇正准備大舉進攻廣州,回國路阻斷;忙拖家帶口,急渡北部灣繞道越南回國到中山大學。
1939、9—1940、7:任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講授測量平差等課程。與夏堅白、陳永齡三人協商合著一套中國的測量學大學教科書,並以《測量平差法》為始。
1940:在昆明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
1940、8—1943、9:任四川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在極為艱苦的抗戰相持階段,油燈下讀書搞研究,除與夏、陳合作著書外,撰寫論文、文章、書評近20篇,發表在與該所共同創辦的《測量》和《測量專刊》上,其中有3 篇在美國學術雜志上刊登。還參加了該組「測量實驗區」的測量工作。
1941、1—1943、9:在四川南溪李庄任同濟大學測量系兼職教授,講授航空攝影測量等課程。
1943、3:在《同濟測量系的使命》一文中呼籲:「我們學測量的人,在本身學術方面立定了根基之後,還需要有推動事業的認識與精神!」
1943、4:與陳永齡、夏堅白完成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之書稿。
1943、10: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反攻之際,投筆從戎,赴貴州貴陽出任國民政府軍令部第四廳(後易名為陸地測量局)測量技術室主任、測量監(同少將銜),主管測量技術問題。 1944:受陸地測量局委派參與商談及簽署「中美航測合作合同」。同年2月,小女兒出生在貴陽市,取名為「守威」。
1945:被派往設在印度的美軍空軍基地2個月,協助美方訓練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攝影方面中方約十餘人的航空攝影技術。
1945—1946、8:率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內業成圖方面十餘人去美國,參加航測成圖工作,替中美航測隊的中方人員作一些必要的聯系後,為起草擬定《中國航測十年規劃》,在美國考察航測事業一年多。加入美國攝影測量學會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交納會費換取該會雜志、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回國後沒交會費自然退出。
1947、7:與陳永齡、夏堅白完成測量學大學叢書之《航空攝影測量學》之書稿。
1947: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9、7—1952、7:交通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常委,中國科普學會上海籌備分會副主仼,中國科學家聯合會上海籌備分會委員。
1949、10::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航空攝影測量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1:與李青岳合著《測量實習》,由上海龍門聯合書局出版。
1951: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大地測量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2:與紀增覺合著《平面測量教程》,由上海新亞書店出版。
1952、8—1956、7:參與創建青島工學院,任該校教授、教務長,青島市首屆人大代表、青島市首屆政協常委。
1953:與夏堅白、陳永齡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實用天文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4:自學俄文,與孫護合譯前蘇聯斯基里多夫著《立體攝影測量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5、3:《測繪通報》創刊,任編委,發表《航空測量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呼籲國家設立「統管經濟測量工作的總的機構」。
1955、6:任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籌委會委員,參與籌建新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大學。
1955、10—1956、8:根據武測籌委會統一安排,從青島工學院借調到上海同濟大學,從事航測教學科研及前蘇聯專家方面的工作。
1956:與孫護合譯前蘇聯德洛貝雪夫著《攝影測量儀器學》,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6、7:參與籌建中國測量制圖學會(中國測繪學會),任籌委會副主任委員。旋即任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學會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國際攝影測量大會。
1956、8:調任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一級教授、航測與制圖系首任系主任。
1956、10: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56:當選為武漢市人大代表。
1957、8: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將航測與制圖系分開為航測系和制圖學系,任航測系首任系主任。
1957:在《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學報》創刊號發表論文《偶然誤差累積的系統現象及其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在中國首次提出了偶然誤差累積的規律。
1957、12: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蘇朝越蒙五國測繪科技會議,發表題為《起伏地區航攝像片相對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優於前蘇聯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稱之為「王之卓公式」。
1958:與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航測系教師合編《攝影測量學》、《立體攝影測量學》,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出版。
1958、10:赴匈牙利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59:當選為第二屆湖北省人大代表。
1959、10:出席全國工業交通財貿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即全國群英會)。
1960、2:參加了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的有關中國青藏高原測圖問題的中蘇會談。
1960:為其研究生制定了六大研究方向:電子模擬測圖儀(即後來的解析測圖儀)設計、縫隙糾正儀設計、自動立體測圖研究、電子計算機在航測中的應用、靜電攝影與攝影影像質量評定;這六大研究方向實際上是20世紀60~80年代國際攝影測量科學的發展方向。
1959—1961:與武測航測系教師合編《航空攝影測量學》(上下冊)。其中,下冊由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出版,上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63出版。
1960:發表《縫隙山地糾正儀的設計》,根據中國擁有較多大型糾正儀實際,獨創了利用常規嚴格光學控制第二類型糾正儀進行影像地圖製作的理論,為中國應用正射投影技術開辟了道路。
1962:發表論文《利用電子計算機解算空中三角測量的基本公式》,開創了中國攝影測量學科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道路。
1963、5:經國務院131次全體會議通過,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
1964: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5:發表《航空攝影測量科學技術的現代發展》一文,分析美國衛星測繪月球表面消息,即預言航空攝影測量向遙感發展、融為一體、為環境科學服務,是中國科學界對遙感的先知者之一。
1966、9—1974:在文化浩劫中飽經風雨。
1970、10:武測師生在「學農」中被遣散,分別時叮嚀大家不要丟掉航測專業、不要丟掉外語。
1970、12—1974、3:年逾花甲被發配到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改行刻中文蠟紙、挑塘泥、進牛棚。後在該校政工組負責人、老幹部楊堅暗中保護下調到外語教研組給工農兵學員教公共英語。環境稍有改善,他又冒著被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險,從中科院武漢地震大隊老友、親家方俊(後亦為中科院院士)那裡借來外國航測新文獻資料鑽研。
1974、4—6月:回到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立即承擔了國家測繪局重點科研項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圖》的研究。在《關於發展我國 1∶1 萬測圖技術的一些意見》中提出了使一幅航測像片可製作一幅1:1萬地形圖的方法,很快用於生產實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1974:為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航測系制定了解析空中三角測量、近景攝影測量、攝影測量自動化、數字地面模型、遙感及其應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重新組織學術梯隊,銜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國與發達國家先進科學之斷裂帶,不斷創新。開設了「航測新技術」專業課程,到全國各地講學,介紹航測新技術……
1975—1976:主持編制出中國最早的航測軟體——《航帶法區域網平差程序》。
1976、10?19—20:會見「文革」後第一位外國來原武漢測繪學院參觀訪問的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主席、奧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學林納教授夫婦。
1977、9:參與制訂原武漢測繪學院《科學研究3年、8年規劃和23年設想(草案)》,提出「航測成圖和地圖編制過程的數字化、自動化,測繪計算的電子化」是主攻方向之一。
1978、1:當選為第四屆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8、5:出席「湖北省科學大會」。主持研究的《航帶法區域網電算加密程序》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1978、6:原武漢測繪學院成立測繪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1978、11:在國家測繪局召開的中國測繪學會恢復活動後第一次常務理事會議上,被增補為該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1978、12:在原武漢測繪學院第三屆科學報告會提出了「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的研究方案」,這是一項國際上尚無成功先例、難度極大、方向性極強的研究課題。被列為原武漢測繪學院重大科研項目。
1979、1:任國家科委測繪專業組成員。
1979、3:會見來訪的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秘書長、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康乃斯內教授。
1979:參與編寫《中國大網路全書》,擔任測繪學編委。
1979、4—6:參加中國測繪考察團赴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考察,應邀作了題為《中國的航測》的報告,在國際測繪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考察西歐測繪事業同時,還著重考察了未被列入考察團項目的遙感課題,回國後立即提出「在武漢測繪學院增設遙感專業」,呼籲發展我國的遙感事業,並指出航空攝影測量應看做是遙感技術的一個分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推動我國測繪界遙感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79、7:當選為中國測繪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兼航測專業委員會主任。
1979、10:專著《攝影測量原理》一書由測繪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代表我國攝影測量科學水平的理論著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1980、7: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聯邦德國漢堡舉行第14屆國際攝影測量大會。此次會議我國被接納為該學會正式會員。
1980、8:經國家測繪總局批准,出任復刊的《武漢測繪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0、10: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任命為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
1980、11:經國務院批准,被中國科學院增補為地學部學部委員。
1980:《攝影測量原理》獲得湖北省高等院校重大科研成果獎。
1980、12:在原武漢測繪學院接待來訪的以歐文·威廉斯副局長為團長的美國國防制圖局訪華代表團一行三人。
1981、3—4:出席中國地理學會在北京召開的環境遙感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學術會議,會議成立了環境遙感分會,被推舉為分會名譽理事長。
1981、5:在國家科委審定會上經過力爭,《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被列為國家「六五」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獲投資120萬元人民幣。
1981、6: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工學)評議組成員。
1981、9:應美國國防部制圖局的邀請,參加中國測繪代表團赴美國回訪。
1981、10: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推動武測正式成立遙感教研組,並將《在航空攝影測量專業分設遙感專業的報告》上報國家測繪總局。
1982、2:經國家測繪總局批准,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攝影測量原理》一書獲中國出版局頒發的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獎勵通知說該書「理論嚴密,系統性強,反映了當前國際上的最新成就,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982、3: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授於李德仁等13名1981屆碩士學位,核准授予學士學位的專業名單,確定了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標准。
1983、5:當選為第六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任中國代表團團長,與楊凱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南亞地區攝影測量及遙感教育會議,向大會作了「中國攝影測量遙感及高等教育概況」的報告。
1983、9: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測繪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4、1:老伴齊嚴淑病逝。
1984、6: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第十五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並在第6專業委員會會議作了題為《東南亞攝影測量與遙感教育狀況》的報告。
1984、8: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1984、11: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與鄭肇葆赴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參加第五屆亞洲遙感會議,並在大會作了題為《中國遙感活動情況》的報告。
1984、12:參加湖北省遙感中心正式成立大會,被選任為該中心首任主任委員;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慶祝王之卓教授75誕辰座談會」致答謝辭:為了中國測繪事業,「我七十五歲不放鬆!」
1985:任中國測繪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1985、3:被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1985、11:在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的國家測繪局系統第二次出國留學人員報告會上作了《國內外測繪科技面貌》的報告。
1986、6:專著《攝影測量原理續篇》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1987、7:《攝影測量原理》獲1976—1985年度全國優秀測繪教材一等獎。
1988、1:《攝影測量原理》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1976—1985年度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全國僅22個)。李鵬代總理會見了特等獎獲得者並合影留念。
1988、5:出席第七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14日當選為第七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8:《攝影測量原理續篇》獲1987年度國家測繪科技圖書一等獎。
1988、6: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堅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乃是我國測繪學科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
1988、5: 任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高級顧問。
1988、7:任團長率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一行35人出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十六屆大會。在大會開幕式上,被該學會理事會提名並經大會通過授予最高榮譽——「榮譽會員」稱號。按規定,在世受此殊榮者僅七人。代表我國向大會作了題為《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四年來的成就》的國家報告;大會閉幕式上作為亞洲學者代表發表演講,博得一陣陣熱列的掌聲。
1988、9: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委員會名譽主席。
1988、12: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的名譽校長王之卓教授「執教50周年暨八十壽辰」慶賀會。
1989、2—3:與張祖勛、李德仁應邀訪問聯邦德國和瑞士;出席柏林工業大學隆重的「金博士」慶祝會,紀念榮獲該校博士學位五十周年。柏林工業大學校長、教授弗瑞克博士授予王之卓「柏林工業大學金博士證書」。訪問了柏林和聯邦德國八個城市的十所大學及漢沙航測公司、蔡司光學儀器廠,作了7場學術報告。
1989、4:赴西安出席中國測繪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慶祝中國測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被推選為學會第五屆名譽理事長。
1989、7:《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獲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9:名字被錄入由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出版的《澳大利亞及遠東名人錄》(1989年第一版)一書中,介紹了簡歷和學術成就。
1989:名字被錄入美國的名人傳記編輯所的《國際優秀領導人物人名錄》(第三版)一書中。
1989、11:榮獲中國科學院頒發的榮譽章;與金為銑、李德仁主要負責完成的「專業改革系統工程——由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發展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榮獲國家教委1989年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後又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0、3:根據國家測繪局國測函 (1990) 029號文批復,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名譽主席。
1990、5:《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首發。
1990、12:赴廣州中山大學出席第11屆亞洲遙感會議,在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為《如何推動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的重要學術報告,提出了「影像信息工程」的新概念。
1990、12: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
1991、3: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紀念金通尹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講話。
1991、5: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與陳永齡等共十位大陸測繪學者聯名發起「關於舉行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的倡議」。
1991、11: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從1990年7月起領取政府特殊津貼。
1992、7:在成都出席第一屆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作了《測繪科技的新發展》的報告。
1992、10:《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自然科學著作特等獎全國僅8個)。
1993、5:作為無黨派知名人士當選湖北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赴香港參加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和中國海外GIS協會舉辦的「香港地區信息系統1995國際討論會」。
1994、1:《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的理論與方法》獲第六次(1993)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6、9: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出席國家測繪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原武漢測繪學院協議簽字儀式。
1998、1:接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通知,經陳喜庚基金會1997年12月28日召開理事會議審議通過,榮獲七屆(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將參加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新加坡,出席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典禮。
1998、3:在家中會見來校檢查工作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一行。
1998、4:參加中國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問新加坡。21日榮獲新加坡總統王鼎昌頒發的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獲1997年度陳嘉庚獎的還有其他領域的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獎是中國科學院學部負責評選的中國科學最高獎之一,每兩年評選一年)。
1998、4:於新加坡,在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大會上作報告《從測繪學到Geomatics》。
1998、7:在國務院對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士實行資深院士制度之際,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之一。
1998、9:與李德仁、寧津生等赴寶島台灣省台南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測量學術及應用研究討會,9月7日作了大會首席報告《當代測繪學科的發展》。9月14日,與1934年中英庚款同船赴英國留學的同學——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在台北會晤敘舊,兩位九十高齡的學術巨子重逢,引起了傳媒關注。
1998、12: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慶祝王之卓教授90誕辰暨執教60周年」活動。
2001、1:在《湖北招生考試》2001(1)總第39期扉頁發表專稿,勉勵青年《珍惜光陰》。 2001、7:為陳軍《Voronoi動態空間數據模型》一書作序。
2001—2002:撰寫《21世紀將是高新技術的世紀、信息世紀》。
各界贊譽
Ⅷ 作為百年學府的湖大曾培養出哪些知名人物
作為百年學府的湖南大學,培養出過很多傑出人物。從古至今,數不勝數。作為一個湖大人,我深感自豪。雖然我可能做不到向他們一樣優秀,但是有他們作為我的校友,我深感自豪,下面就讓我來稍微介紹一下一些傑出人物吧!
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有優秀的學長學姐以及導師的視頻,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築學院院長魏春雨教授。他在視頻中的話讓我記憶深刻讓我對湖南大學的建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上就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簡短介紹啦,相信大家對千年學府 湖南大學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