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

發布時間:2021-07-20 08:20:04

❶ 秦腔我給你兩升豆子三升米是什麼戲

關中道情《隔門賢》。

❷ 秦腔 戲曲,幾十年的酸甜苦辣咱受盡,到如今有為家事把愁舔是啥戲曲

你好,
關於你問的幾十年的酸甜苦辣咱受盡,到如今有為家事把愁舔是啥戲曲,
這個我也沒有聽過,
不清楚是啥

❸ 馬友仙秦腔斷橋歌詞

歌曲:斷橋(秦腔版)

歌手:馬友仙

填詞:佚名

譜曲:佚名

歌詞

西湖山水還依舊,憔悴難對滿眼秋

霜染丹楓寒林瘦,不堪回首憶舊游,憶舊游

想當初在峨嵋依經孤守,伴青燈叩古罄千年苦修

久嚮往人世間繁華錦綉,棄黃冠攜青妹佩劍雲游

按雲頭現長堤煙桃雨柳,清明天我二人來到杭州

覽不盡人間西湖景色秀,春情盪漾在心頭

與官人真乃是良緣巧湊,借風雨趨遊人無限風流

銜香泥築新巢永盟白首,立家業效比翼生死同游

實指望我夫妻天長地久,誰料想賊法海苦做對頭

到如今夫妻們東離西走,受奔波擔驚慌長恨悠悠

腹中疼痛難忍受,舉目四海無處投

眼望斷橋心酸楚,手扶青妹向橋頭

(3)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斷橋(秦腔版)》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斷橋(秦腔版)》中,發行於2017-01-12,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該歌曲其他版本

1、馬良演唱的《斷橋》,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斷橋》中,2018-07-04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中唱群星演唱的《斷橋》,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斷橋》中,發行於2018-05-12,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❹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2013-07-09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杭州市下城區石祥路59號32號樓407室。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30709870904,企業法人李冬,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網上銷售、批發零售:服裝、飾品、鞋帽、箱包、家用電器、針紡織品、傢具;服務:經濟信息咨詢(除證券期貨、商品中介),企業管理咨詢;其他無需報經審批的一切合法項目。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956145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437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秦腔隨文批註

秦腔
秦腔歷史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越劇 越劇是浙江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稱「小歌班」、「的篤板」、「紹興文戲」。發源於紹興地區嵊州、新昌一帶。流傳於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為主的全國十六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以紹興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為「越劇」。
越劇最初是從曲藝落地唱書發展而成。落地唱書是嵊州一帶的曲藝形式。早期的曲調與佛徒的宣卷調關系密切。清咸豐十二年(1852)由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所創。後經不斷發展,演變為「吟嘎調」,一直延續使用到越劇形成之後。落地唱書向越劇發展分六個階段。
一、小歌班(又稱「的篤板」階段)光緒三十年(1906)清明節,嵊縣東王村藝人高炳火、李世泉、錢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門板搭成臨時戲台,穿上從農民家借來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頭》、《雙金花》等。這是唱書藝人第一次在嵊縣本地登台演出,稱「小歌文書班」,後簡稱「小歌班」,以區別於紹興大班(紹劇)。從此,唱書藝人紛紛登上舞台。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緒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從新昌、餘姚到寧波,向東北方向發展。二是從東陽、諸暨到金華向西南方向發展。三是從上虞、紹興向西北方向流動到杭嘉湖地區。宣統二年(1901),錢景松等的小歌班進入杭州。
二、男班紹興文戲階段 1961年後,小歌班數度進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藝人四十餘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記》、《梁祝哀史》、《碧玉簪》、《孟麗君》等反映婦女命運的新劇目,受到觀眾歡迎。從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腳跟。1923年,馬潮水、王永春、葉琴芳、梅月樓等三十多名演員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組班,在大世界游樂場演出,第一次掛出了「紹興文戲」牌子。「紹興文戲」階段的最突出的一點是音樂和表演上的改革。藝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後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稱「正調」),在唱腔上吸取了紹劇、餘姚清腔武林調的音樂成分,豐富板式,創制了倒板、快板、清板、還陽調等。小歌班在上海打響後,組成第一專職樂隊,試驗用絲弦樂器拉「引子」和「過門」,以後又用絲弦托腔。唱腔方面則吸收了紹興大班中的導板、流水、二凡等曲調融化進「吟嘎調」之中使原來散唱的唱腔中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體的音樂體制。伴奏的絲弦樂器初為板胡,以後改為音樂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為「1-5」,稱為「正調」,因此男班紹興文戲時期也稱為「男班絲弦正調」時期在表演上也借鑒紹劇、京劇的程式技巧等藝術特長,並在劇目、化裝等方面也有所改進。從演生活小戲走上古裝大戲的路子。從此男班進入黃金時期。
三、女子紹興文戲階段 1923年,在上海京劇「髦兒戲」的影響下,昇平歌舞台老闆王金水委託藝人金榮水辦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訓練後即以「紹興文戲」、「文開女班」名義進入上海演出,1928年後,女子文戲科班大量涌現。因女聲音域與男聲相差四五度,琴師王春榮根據女賞的嗓音條件,吸取京劇西皮的特點,將絲弦正調以胡琴「6-3」定弦,創造出適合女聲的「四工調」女子紹興文戲階段因此也稱作「四工調階段」。第一副女班在流動演出中,曾與男班藝人同台。這就是越劇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為代表的女賞進行過「男女混演」)。通過學習男班藝人的技藝和吸收紹興大班等劇種的長處,第一批女賞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進步。其中以施銀花最為有名,後被稱為越劇「花衫鼻祖」。1929年,在嵊縣黃澤辦起第二副女班錦新舞台;從1930年起,嵊縣女班如雨後春筍,比較重要的有群英舞台。1937年抗戰前夕,女班有近二百副。從1938年1月起,女子紹興文戲陸續涌往上海。據1939年9月統計,上海有十三個演女子紹興文戲的劇場。1938年秋,已用「越劇」名稱代替「女子文戲」的中心,幾乎所有的著名演員全集中在這里這里。這時期,女班已完全取代男班。女演員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演員,如: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常演劇目以才子佳人戲為主,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龍鳳鎖》、《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42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首倡改革,聘請呂仲、韓義、鄭傳鑒等為編導;以劇本製作代替幕表制;建立制度;改革服裝;採用油彩化妝;改進舞檯布景、燈光;充實樂隊,並與琴師合作創造定弦5、2的尺調腔,成為新越劇的聲腔基調。演員在表演上也吸收崑曲和話劇表演藝術之長,使越劇得到豐富和發展。
四、全面藝術改革階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來劇場倡導越劇改革打出「新越劇」旗幟。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為首的雪聲劇團正式成立。其他劇團,也相繼進行改革。這些改革活動,促使越劇的風格、演出體制開成,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部分新文藝工作者參加了改革活動。從1942年秋袁雪芬倡尋改革時起,從事「新越劇」的各劇團建立了劇務部,聘請新文藝工作者擔任編劇、、作曲、舞美設計。最早參加革新的一批知識分子從新文學、話劇、電影中吸收營養,為越劇引進了新的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在觀劇文學方面,改幕表制為劇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編劇目和經改編的傳統劇目在舞台藝術上廢除了說戲制、建立了制。表演上吸收了話劇、電影的表現方法,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同時又吸收融合昆劇等劇種的手段。在音樂方面設置作曲職務,第一出戲都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人物設計、創造唱腔與伴奏。舞台美術方面,記廢除了衣箱制和「守舊制」,根據劇情設計服裝,採用油彩化裝,使用燈光、效果、立體布景。
1946年5月,雪聲劇團在上海演出了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這是越劇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越劇在這階段的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果。上海解放後,上海和四明山從事越劇改革的聯合體會合。1950年4月成立了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直屬華東文化部領導。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劇團。在此期間,上海的三十幾個浙江的七十幾個專業越劇團,也先後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人、改戲、改制的工作。
在40年代越劇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被公認的藝術流派有六個: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師承王杏花,唱腔純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莊沉靜,重視體現真情實感,塑的多為善良、溫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師承施銀花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唱腔跳躍跌宕,表演活潑多姿,塑的多是熱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從「袁派」深化而來,唱腔迂迴沉鬱,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劇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暢深沉,表演瀟灑儒雅,塑的多為風流倜儻的書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質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氣息,擅演耿直戇厚的男子。徐玉蘭的「徐派」,唱腔華麗奔放,表演充滿活力,以塑造深情的書生才子見長。除了這六個公認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呂瑞英、金采鳳、張雲霞,小生中的陸錦花、畢春芳,老生中的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都有與眾不同的風格。
50年代,越劇編創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劇目並通過劇目加工帶動了、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的全面提高。在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和《西廂記》獲得獎勵。1955年成立上海越劇院。1956年重新改編排演了《祥林嫂》,恢復了魯迅原著的精神,1962年此劇再次作了較大加工修改成為思想性與藝術結合得比較完美的一出戲。1959年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生動地塑了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尹桂芳主演的《屈原》、《何文秀》、《盤妻索妻》、徐玉蘭主演的《北地王》、《十一郎》,王文娟主演的《春香傳》、《追魚》,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孔雀東南飛》、《李娃傳》,姚水娟、金采風主演的《碧玉簪》,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的《情控》,竺水招主演的《柳毅傳書》,范瑞娟、呂瑞英主演的《打金枝》等,在藝術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50年代初全省文工團整編後,仍十分重視越劇男女合演的試驗,如《羅漢錢》、《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等劇目;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劇二團,在男女合演方面進行了更全面的探索;尤其是表現代生活,通過《風雪擺渡》、《搶傘》、《金鷹》、《金沙江畔》、《戰斗的青春》等較有影響的劇目,發情了男調,積累了一套表現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開始進行男女合演嘗試。1952年浙江在十個地區文工團整編的基礎上,集中優秀藝術骨幹,成立了浙江越劇一團和二團。1958年以後,上海大批職業越劇團支援全國各地,越劇成為流傳於全國的一大劇團,配備了編劇、、作曲、舞美人員,實行了制;並建立了培養越劇賞的戲曲學校。1978年全省專業越劇團已有五十一個,1982年達到六十七個。1980年舉行了全省青年演員會演,涌現了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年舉行全省「小百花」會演,又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越劇青年演員。

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t國粹"t,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t喜、怒、哀、樂、驚、恐、悲"t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t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t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t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t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t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t。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t四大徽班進京"t。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t合京秦二腔"t。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t京秦不分"t(《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

❻ 秦腔演員 張濤做評委

個人簡歷:
民族:漢
出生地:陝西臨潼
職務: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兼演出總監
個人履歷:1991年畢業分配至西安市青年秦腔二團(原三意社)工作。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兼演出總監,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戲劇家協會會員。
榮譽成就:

1991年榮獲西安市第二屆青年演員「石榴花獎」大賽「新苗」一等獎;
1992年榮獲西安市第三屆戲曲青年演員「石榴花獎」大賽「石榴花獎」;
1993年榮獲陝西省戲曲流派大賽一等獎,同年被評為西安市文化系統「優秀團員」稱號;
1994年榮獲全國杭州「小百花」越劇節調演表演銀獎;
1995年榮獲陝西省「紅桃杯」唱腔大賽優秀獎;
1995年榮獲陝西省「易發杯」青年演員摺子戲大賽表演一等獎;
1996年榮獲西安市第四屆青年演員「石榴花獎」大賽表演一等獎;
1997年榮獲陝西省青年表演藝術家提名獎;
1998年榮獲陝西省「新百名」秦腔演員唱腔大賽一等獎;
1998年榮獲西安市市委、市政府授予的1998年度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稱號;
1999年榮獲西安市文化系統「德藝雙馨」先進個人;
1999年榮獲陝西省戲曲電視大賽戲曲「百佳」演員稱號;
2000年榮獲陝西省優秀摺子戲選拔賽表演一等獎;
2000年榮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03年榮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8年榮獲陝西省第二屆小戲、小品大賽優秀表演獎;
2010年榮獲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11年榮獲第六屆陝西省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15年榮獲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社會評價:

張濤,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1985年考入西安市藝術學校秦腔表演班,主攻小生,繼承了秦腔表演藝術家蘇育民所創「蘇派」的表演唱腔風格。1991年畢業分配至西安市青年秦腔二團(原三意社)工作。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兼演出總監,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戲劇家協會會員。 代表劇目:《火焰駒》,《三請樊梨花》,《狸貓換太子》,《曲江烈馬》《七步詩》,《鄭瑛嬌》,《少帝軼事》,《回荊州》

❼ 秦腔、越劇、京劇、黃梅戲的歷史

秦腔
秦腔歷史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越劇 越劇是浙江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稱「小歌班」、「的篤板」、「紹興文戲」。發源於紹興地區嵊州、新昌一帶。流傳於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為主的全國十六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以紹興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為「越劇」。
越劇最初是從曲藝落地唱書發展而成。落地唱書是嵊州一帶的曲藝形式。早期的曲調與佛徒的宣卷調關系密切。清咸豐十二年(1852)由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所創。後經不斷發展,演變為「吟嘎調」,一直延續使用到越劇形成之後。落地唱書向越劇發展分六個階段。
一、小歌班(又稱「的篤板」階段)光緒三十年(1906)清明節,嵊縣東王村藝人高炳火、李世泉、錢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門板搭成臨時戲台,穿上從農民家借來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頭》、《雙金花》等。這是唱書藝人第一次在嵊縣本地登台演出,稱「小歌文書班」,後簡稱「小歌班」,以區別於紹興大班(紹劇)。從此,唱書藝人紛紛登上舞台。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緒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從新昌、餘姚到寧波,向東北方向發展。二是從東陽、諸暨到金華向西南方向發展。三是從上虞、紹興向西北方向流動到杭嘉湖地區。宣統二年(1901),錢景松等的小歌班進入杭州。
二、男班紹興文戲階段 1961年後,小歌班數度進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藝人四十餘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記》、《梁祝哀史》、《碧玉簪》、《孟麗君》等反映婦女命運的新劇目,受到觀眾歡迎。從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腳跟。1923年,馬潮水、王永春、葉琴芳、梅月樓等三十多名演員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組班,在大世界游樂場演出,第一次掛出了「紹興文戲」牌子。「紹興文戲」階段的最突出的一點是音樂和表演上的改革。藝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後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稱「正調」),在唱腔上吸取了紹劇、餘姚清腔武林調的音樂成分,豐富板式,創制了倒板、快板、清板、還陽調等。小歌班在上海打響後,組成第一專職樂隊,試驗用絲弦樂器拉「引子」和「過門」,以後又用絲弦托腔。唱腔方面則吸收了紹興大班中的導板、流水、二凡等曲調融化進「吟嘎調」之中使原來散唱的唱腔中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體的音樂體制。伴奏的絲弦樂器初為板胡,以後改為音樂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為「1-5」,稱為「正調」,因此男班紹興文戲時期也稱為「男班絲弦正調」時期在表演上也借鑒紹劇、京劇的程式技巧等藝術特長,並在劇目、化裝等方面也有所改進。從演生活小戲走上古裝大戲的路子。從此男班進入黃金時期。
三、女子紹興文戲階段 1923年,在上海京劇「髦兒戲」的影響下,昇平歌舞台老闆王金水委託藝人金榮水辦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訓練後即以「紹興文戲」、「文開女班」名義進入上海演出,1928年後,女子文戲科班大量涌現。因女聲音域與男聲相差四五度,琴師王春榮根據女賞的嗓音條件,吸取京劇西皮的特點,將絲弦正調以胡琴「6-3」定弦,創造出適合女聲的「四工調」女子紹興文戲階段因此也稱作「四工調階段」。第一副女班在流動演出中,曾與男班藝人同台。這就是越劇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為代表的女賞進行過「男女混演」)。通過學習男班藝人的技藝和吸收紹興大班等劇種的長處,第一批女賞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進步。其中以施銀花最為有名,後被稱為越劇「花衫鼻祖」。1929年,在嵊縣黃澤辦起第二副女班錦新舞台;從1930年起,嵊縣女班如雨後春筍,比較重要的有群英舞台。1937年抗戰前夕,女班有近二百副。從1938年1月起,女子紹興文戲陸續涌往上海。據1939年9月統計,上海有十三個演女子紹興文戲的劇場。1938年秋,已用「越劇」名稱代替「女子文戲」的中心,幾乎所有的著名演員全集中在這里這里。這時期,女班已完全取代男班。女演員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演員,如: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常演劇目以才子佳人戲為主,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龍鳳鎖》、《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42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首倡改革,聘請呂仲、韓義、鄭傳鑒等為編導;以劇本製作代替幕表制;建立導演制度;改革服裝;採用油彩化妝;改進舞檯布景、燈光;充實樂隊,並與琴師合作創造定弦5、2的尺調腔,成為新越劇的聲腔基調。演員在表演上也吸收崑曲和話劇表演藝術之長,使越劇得到豐富和發展。
四、全面藝術改革階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來劇場倡導越劇改革打出「新越劇」旗幟。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為首的雪聲劇團正式成立。其他劇團,也相繼進行改革。這些改革活動,促使越劇的風格、演出體制開成,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部分新文藝工作者參加了改革活動。從1942年秋袁雪芬倡尋改革時起,從事「新越劇」的各劇團建立了劇務部,聘請新文藝工作者擔任編劇、導演、作曲、舞美設計。最早參加革新的一批知識分子從新文學、話劇、電影中吸收營養,為越劇引進了新的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在觀劇文學方面,改幕表制為劇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編劇目和經改編的傳統劇目在舞台藝術上廢除了說戲制、建立了導演制。表演上吸收了話劇、電影的表現方法,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同時又吸收融合昆劇等劇種的手段。在音樂方面設置作曲職務,第一出戲都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人物設計、創造唱腔與伴奏。舞台美術方面,記廢除了衣箱制和「守舊制」,根據劇情設計服裝,採用油彩化裝,使用燈光、效果、立體布景。
1946年5月,雪聲劇團在上海演出了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這是越劇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越劇在這階段的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果。上海解放後,上海和四明山從事越劇改革的聯合體會合。1950年4月成立了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直屬華東文化部領導。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劇團。在此期間,上海的三十幾個浙江的七十幾個專業越劇團,也先後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人、改戲、改制的工作。
在40年代越劇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被公認的藝術流派有六個: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師承王杏花,唱腔純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莊沉靜,重視體現真情實感,塑的多為善良、溫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師承施銀花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唱腔跳躍跌宕,表演活潑多姿,塑的多是熱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從「袁派」深化而來,唱腔迂迴沉鬱,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劇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暢深沉,表演瀟灑儒雅,塑的多為風流倜儻的書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質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氣息,擅演耿直戇厚的男子。徐玉蘭的「徐派」,唱腔華麗奔放,表演充滿活力,以塑造深情的書生才子見長。除了這六個公認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呂瑞英、金采鳳、張雲霞,小生中的陸錦花、畢春芳,老生中的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都有與眾不同的風格。
50年代,越劇編創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劇目並通過劇目加工帶動了導演、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的全面提高。在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和《西廂記》獲得獎勵。1955年成立上海越劇院。1956年重新改編排演了《祥林嫂》,恢復了魯迅原著的精神,1962年此劇再次作了較大加工修改成為思想性與藝術結合得比較完美的一出戲。1959年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生動地塑了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尹桂芳主演的《屈原》、《何文秀》、《盤妻索妻》、徐玉蘭主演的《北地王》、《十一郎》,王文娟主演的《春香傳》、《追魚》,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孔雀東南飛》、《李娃傳》,姚水娟、金采風主演的《碧玉簪》,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的《情控》,竺水招主演的《柳毅傳書》,范瑞娟、呂瑞英主演的《打金枝》等,在藝術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50年代初全省文工團整編後,仍十分重視越劇男女合演的試驗,如《羅漢錢》、《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等劇目;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劇二團,在男女合演方面進行了更全面的探索;尤其是表現代生活,通過《風雪擺渡》、《搶傘》、《金鷹》、《金沙江畔》、《戰斗的青春》等較有影響的劇目,發情了男調,積累了一套表現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開始進行男女合演嘗試。1952年浙江在十個地區文工團整編的基礎上,集中優秀藝術骨幹,成立了浙江越劇一團和二團。1958年以後,上海大批職業越劇團支援全國各地,越劇成為流傳於全國的一大劇團,配備了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人員,實行了導演制;並建立了培養越劇賞的戲曲學校。1978年全省專業越劇團已有五十一個,1982年達到六十七個。1980年舉行了全省青年演員會演,涌現了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年舉行全省「小百花」會演,又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越劇青年演員。

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t國粹"t,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t喜、怒、哀、樂、驚、恐、悲"t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t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t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t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t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t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t。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t四大徽班進京"t。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t合京秦二腔"t。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t京秦不分"t(《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

❽ 秦腔《斷橋》之《西湖山水還依舊》

西湖山水還依舊 惟悴難對滿眼秋 霜染丹楓寒林瘦 不堪回首憶舊游 想當初在峨嵋依經孤守 伴清燈叩古罄千年苦修 久嚮往人世間繁華錦綉 棄黃冠偕青妹佩劍雲游 按雲頭現長堤煙桃雨柳 清明天我二人來到杭州 覽不盡人間西湖景色秀 春情盪漾在心頭 遇官人真乃是良緣巧湊 誰料想賊法海苦作對頭 到如今夫妻們東離西走 受奔波擔驚慌長恨悠悠 腹中疼痛難忍受 舉目四海無處投 眼望斷橋心酸楚 手扶青妹下橋頭

❾ 秦腔戲曲的起源及特點

起源: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並圍繞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發展。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1]。清康熙年間,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出《秦腔論》,此時的秦腔早已發展成熟。

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直接影響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1912年,易俗社成立於西安,專演秦腔,銳意改革,推出眾多新劇,並吸收京劇等劇種的方法,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

特點:

秦腔唱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

「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9)杭州秦腔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被記錄過的秦腔劇目超過10000本,居中國300多劇種之首,但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現在統計約3000至4000部,完整劇目不過2000千多部,

多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以及描寫中國革命時期的現代戲。

秦腔當代四大名旦(商業評選):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

閱讀全文

與杭州秦腔電子商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際書畫展策劃方案 瀏覽:71
促銷活動結果分析 瀏覽:958
商場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70
電子商務網站開發語言 瀏覽:585
房地產開盤推廣方案 瀏覽:236
教學專家到校培訓方案 瀏覽:756
企業內部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62
感恩系列茶會策劃方案 瀏覽:956
幼兒園教師園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22
初中教師暑假培訓方案 瀏覽:482
教職工文字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580
相親類策劃方案 瀏覽:488
商場產品有效的促銷方案 瀏覽:782
教師語言文字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110
美人魚電子商務靠譜嗎 瀏覽:95
山東創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51
建材團購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36
上海生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8
活動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679
開一家外貿零售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