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汕头市高中地理
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浙江省情: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1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679万,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5%。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之滨,北与上海、江苏相连,西 与安微、江西接壤,南邻福建,东临东海。山多岛多,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广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梅雨),7、8月常出现伏旱天气。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土壤为红壤,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农牧林渔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叶、蚕丝、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现代化交通网络发达,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南昌)、萧甬(杭州萧山—宁波)、金温(金华—温州)等铁路构成了浙江铁路运输网络。重要港口有宁波北仑港。
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型工业为主,目前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浙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颇具特色,浙江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嵊县的领带,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浙江专业市场繁荣,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
旅游资源丰富,有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水库。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华三洞、庐瑶琳仙境令人叹为观止。全省旅游重点则为杭州,素以“人间天堂”驰誉世界,文物古迹遍布城内外,因此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游热点之一。
Ⅱ 汕头市濠江区有多少个枝工学院
二十多个职业技工学校
汕头市濠江区的技工学校分别是:
汕头市濠江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传沛职业技术学校, 旭阳职业技术学校濠江分校, 传沛职业技术学校, 旭阳职业技术学校潮阳总校, 旭阳职业技术学校, 汕头市体育局武术队, 中训职业学校, 汕头市科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汕头校区驻市区招生办公室, 旭阳职业技术学校, 摩登美容美发技能培训中心, 中训职业学校华星分校, 龙湖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yoyo专业化妆培训, 汕头市东芳安丽美容培训学校, 秀丰美容培训学校, 金霞街道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丝卡美发技术学校, 传沛职业技术学校 等职业教育。
上面技校中,公立学校是免学费的,但要求是农村户口才免学费!城市户口要交学费。
Ⅲ 中国有名的健美运动员有哪些人
1、张萍
女,健美运动员,1958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76年高中毕业,1978年进入上海自行车三厂做检修工。1983年12月,张萍与空军某部连职干部吴康祥喜结连理。
30岁开始练健美,是中国第一位走向世界健美舞台的选手,曾11次摘取亚洲女子健美比赛桂冠,在世界女子健美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几乎包揽了国内女子健美比赛52公斤级的所有金牌,施瓦辛格称她是“中国的简·方达。”
2、刘兴刚
男,1976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国健美锦标赛全场冠军,“中国健美先生”称号。1997年,刘兴刚开始健美训练,他凭借对健美运动的执着、艰苦的训练和勤于钻研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就取得很大进步,后来在国家队总教练杨敬民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成为中国健坛最年轻的冠军之一。
3、陈康
男,1988年出生,湖北荆州人,中国健美运动员,IFBB职业联盟职业运动员。
4、李刚
2018年9月,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201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表彰决定,根据《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经审核,授予健美运动员李刚“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Ⅳ 饶平在哪里
饶平县位潮汕平原边端,与福建省接壤,是广东山区县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势北高南低,有岛屿13个,其中海山岛最大,面积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黄冈河是饶平县内最大的河流,全长87.2公里,途经12个乡镇,注入南海。饶平县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其中柘林湾最大,面积68平方公里。饶平海岸线长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门海港。
1907年4月11日,孙中山率领的黄冈丁未革命爆发。由于起义军寡不敌众,粮械缺乏,战败,惨毙多命。此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中之第三次,由于该年为农历丁未年,因而称之为“黄冈丁未革命”。
饶平有特色的是围屋,是中国五大建筑风格标志之一。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土楼鼎盛时可容纳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Ⅳ 《水浒传》中揭阳镇是今天的哪里
在广东揭阳市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发祥地,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1991〕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地级)。
Ⅵ 谁能介绍关于揭西的一些风土人情,还有它的具体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处东经115‘36,至116‘18,,北纬23’18,至23‘41,。东面与揭东县相连,西南与陆河县、普宁市接壤,西北与丰顺、五华县毗邻。
政区沿革 1965年从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和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置揭西县。1975年将普宁县的3个大队划归揭西县管辖。原隶属汕头专(地)区,后隶属汕头市,1992年汕头市划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揭西县隶属揭阳市管辖。县政府驻河婆镇。
政区划分 全县辖16个镇、4个乡、6个国营农林场,有280个村民委员会,37个居民委员会,164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全县总人口8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7万人,农业人口70.18万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54.6万人。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还有壮、回、苗、满、畲、黎等12个少数民族。客家话和潮州话为地方语言。全县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36.6公里,总面积1365.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6.7万亩,耕地面积29.76 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42亩,人均山地1.78亩
自然地理条件
地貌 揭西县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内)占全县总面积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东南平原。 以全县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为主峰的大北山区,山峦叠嶂,形成一个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为开阔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贡山洋)。
气候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1°C,1月份为12.7°C,7月份为28.1°C,极端高温是1982年7月28日为37.3°C,极端低温是1976年1月17日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时,最多的1971年达2262小时,最少的1975年仅1576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数出现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较多的坪上莲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 境内97.4%的面积属榕江水系。全县河流总长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县境内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11个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1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资源 揭西县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6 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龙 颈、北山、横江等大中小型水库63座,建成中小型水电 站75座,装机容量9.34 55-千瓦,年发电量3.75亿千瓦 时,其中揭阳市属4座电站,装机容量4.03万千瓦,年 发电量1.4亿千瓦时。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流量大, 温度高,主要温泉12处, 自然涌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温58°C至84°C,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 山地广阔,主要树种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榄、龙眼、荔枝、无核黄皮、弥猴桃等。金属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钨、锡、 铜、铅、锌等。非金属矿种主要有优质矿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长石等。稀土、瓷土储量尤为丰富,品质 优良,稀土储量约20万吨,瓷土储量在5亿吨以上。还有丰富的中草药和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灾害 揭西县地近沿海,台风较多,平均每年4.8次,多发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温阴雨,晚秋寒露风,冬季轻霜有时冰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概况
建县以来,揭西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53亿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长7.3%;工农业总产值64.83亿元, 比增12%。
农业 揭西县历来以农为主。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糖蔗、花生、黄红麻,还有马铃薯、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为稻、稻、麦(蔬菜)。1988年揭西县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小麦生产基地县, 199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2001年粮食总产19.73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榄青梅、茶叶、蔬菜和珍禽五大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创办甜玉米基地1.1万亩、青榄基地9万亩、青梅基地3,5万亩、茶叶基地4.3万亩、蔬菜基地11万亩,珍禽年饲养量150万只,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达3100元。
工业 建县之初, 以小手工业为主,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拥有医疗器械、汽车配件、摩托车制造、塑料、纺织、陶瓷、印刷、稀土、电器、五金、建材、食品等20多个门类,形成了比较完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3.78亿元。主要的工业产品有系列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汽车配件、摩托车、变压器、电子计量器、轴承、 日用陶瓷、建筑瓷、小五金工具、电缆、电线、硅铁、毛巾、塑料制品、电子琴、石板材、饼干、矿泉水等。近几年来,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棉湖的五金、 电线、 电缆、塑料、彩印,河婆的摩托车、汽车配件、 电子琴,灰寨的纺织,凤江的凉果加工等特色行业和特色产品。“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逐年增加,目前已发展到236家。
商业外贸 全县拥有综合、专业市场31个,总面积达17.3万平方米。在实行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中,棉湖中心市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从事商品流通的零售网点9161个,从业人员1.6万人。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3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35元。
2001年,外贸出口总值1155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抽纱、服装、毛巾、医疗器械、化工机械、陶瓷、电子玩具、打包机、五金制品等,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948万美元。
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全年工商各税收入10205.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53万元,其中地方工商各税收入3483万元。财政总收入3.10亿元,财政总支出3.09亿元。金融安全平稳运作。2001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31.9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45亿元,现金累计净投放12.24亿元。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实现社会化发放。
基础设施概况
交通运输 全县境内有公路总长74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54.8公里,20个乡镇和280个行政村可通汽车。全县拥有机动车16872辆,全年总货运量487.6吨。特别是1992年以来,全面进行公路升级改造,水泥公路由1992年的10.4公里增至现在的280.3公里,实现了乡镇公路水泥化,被评为广东省“八五”期间交通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有出境公路6条,连接国道和省道,县城至国道324线38公里,棉湖镇至省道1930线8公里。
邮政通信 1980年9月县城开始使用程控电话,至2001年,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12.5万门,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0部,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全县程控电话网络和6蕊光缆480路数字微波通讯可直拨全国各地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讯覆盖全县;开设3个寻呼台,开办了DDN专线、因特网、视聆通、 图文传真、邮政特快专递等邮电业务。 1992年列为全国邮电业务收入百强县之一。
电力建设 全县拥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 输变电站4座,3.5万伏输变电站6座,5000千瓦火力发 电厂1座, 与省电网联结形成了水电、火电和省市电网三 位一体的供电系统,2001年基本完成农村电网第一、二期 改造任务,农村到户电价降至每千瓦时0.89元,为发展 工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用电价 格分类计算,对“三资”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电给予优惠。
供水设施 揭西县淡水资源奉富,县城供水系统日供 水可达4万吨,棉湖自来水厂日供水可达2万吨,能给生产 和生活用水提供足够保证。
旅游业概况
揭西县奇山秀水,争妍斗胜。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景点188个,名胜古迹48处,其中主要景点35个。 霖田祖店、天竺古岩、广德洞天、宝塔飞渡、龙潭飞瀑、 轰鸣仙石、云湖两月、石灵古刹等称为揭西八景。近年又 新开发了大洋旅游度假村、龙山风景区、黄满礤瀑布、棉 湖古打铁街等景点。还有周恩末、蒋介石、廖仲恺东征时驻足过的棉湖兴道书院、河婆大光学校、大同医院、 中华医院等重要历史纪念地。
霖田祖庙 相传建于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明贶庙,又名三山祖庙,俗称大庙。在河婆镇之西2公里的玉峰东麓。庙前有拱形石桥,石门内是大院,有正殿、后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广东、福建、台湾三省及东南亚各国有几百座三山国王庙都源于此庙。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500多万元,将祖庙修茸一新。三山祖庙现正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港澳台同胞、海外侨
胞和潮汕地区的游人香客前末观光瞻拜的络绎不绝,被汕头市旅游局定为重点旅游点。
天竺岩 座落河婆镇西南4公里处的银山山腰中,寺内一天然石洞,上为巨石覆盖,刻“天竺岩”三字。岩内后殿供奉如来佛祖、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神像。据《广东通志》记载,此岩建于宋嘉定中期,1981年被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庵 位于河婆镇之东2公里的老虎竦山腰。此庵建于清初,庵堂建筑在一个完整的大石上面,庵下奇石如林,前后古木参天。在庵前悬崖之下,有一洞口,叫“别洞天”, 沿洞内迂回步级而上, 可直达庵门, 坐在庵门,可鸟瞰河婆全景。庵内供奉佛祖、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庵的左侧有一注生娘娘庙,离庵百余米有一个石窟供奉“罗福山’’神位,又叫“下庵”。庵后还有多外石窟,内宽百米,迂回曲折,深不可测。该庵经过重修更为壮观。1981年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飞瀑 在南山镇之西北,有两个龙潭:一是上龙潭, 又称条河龙潭;二是下龙潭,又称田心龙潭。上龙潭位于龙潭河上游,流水湍急,飞下高岩。此岩高达50米,上有巨石耸立两旁,酷似石门。下插深潭,飞流直下,激起狂波,冲成深潭,石潭广敞,深不见底,潭水发黑,望之心悸。古昔之时,如逢春旱,则有潭边求雨的祭礼,世称“打龙潭”。下龙潭位于灰寨河上游,流至田心村之北,结成龙瀑深潭。下龙潭上游,兴建了北山水库和电站,其水管长达1200米,落差达500米,为潮汕落差最高之电站。
大洋旅游度假区 大洋乡地处揭西县城东北30公里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上。高海拔与亚热带气候相互作用的特点,使该地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盛夏亦如凉秋,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二十年代即有英、美、法、德的传教士、商人在此建别墅山庄、教堂、学校。1994年,旅居马来西亚的邹顺达先生投巨资兴建大洋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项目有: 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会议中心、直升飞机场等。 目前,三十六洞国际高尔夫球场首期十八洞已竣工,大洋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正式开业。度假村、会议中心、娱乐城等配套设施也已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揭西县旅游业发展很快,打出“韵味独特潮客风,绿色生态揭西游”的品牌,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加。1990年以来,到揭西县旅游、访问、寻根探祖、从事各项活动的外国、港澳台同胞、侨胞和国内旅游者日益增多,200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6.2 万人次。揭西已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
社会发展概况
文化艺术 在县城有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设文化站20个。县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县博物馆收藏有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428件。全县有影剧院14座,潮剧团1个演职员38人,业余剧团2个。还出版《揭岭》、《乡情》、《北山文艺》等刊物和《揭西民间故事》。
教育 2001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08所,在职教师7546人,在校学生171576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全民增强了教育意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使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通过省、市“普九”达标验收,1996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1年认真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
阶段免收书杂费工作,解决了15033名学生入学难问题,有效控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失。
科技 1976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1978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94年成立“揭西县科技进步基金会”1999年建成“揭西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全县有科研机构2个,科研团体10个,科技人员13642人,其中高级职称273人,中级职称2197人,初级职称11172人,农民技术员84人。
医疗卫生 设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棉湖华侨医院、骨伤科医院、慢性病防治站、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药品检验所、卫生技术培训中心等医疗防疫单位, 乡镇设中心卫生院6所、卫生院14所,乡村卫生室357个。全县拥有病床69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86人。1999年建成投资1000多万元的棉湖华侨医院,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住院楼已投入使用,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初级卫生保健
目标。
广播电视 全县有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揭西电视台”于1994年国庆节正式开播。各乡镇有调频台10个,电视差转台14座,安装有线电视7.7万户,电视覆盖率达到90%。
体育 全县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灯光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等级裁判员92人,其中一级裁判员4人;等级运动员107人,其中运动健将3人。1976年建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分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班,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29名。2001年揭西籍体育健儿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了2项冠军。
环境保护 把环境保护与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结合起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2001年我县把生态县建设列入“十五”规划纲要,并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环保目标任期责任制,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目前,我县已建成新的环保中心大楼,并配备一批环境监理、监测仪器
设备。组织对榕江南河进行综合整治,大大减少了水质污染。大北山森林公园也着手进行开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