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dDbAlMtL1rzelRlA7asHrg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讲述了手足口病的特点、症状、传播途径、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和预防等方面知识,对于人们认识、预防、阻击手足口病具有积极意义。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语言通俗易懂,并配以40多幅精美的手绘插图,可读性较强。作者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团队,其中,何剑峰、孙立梅作为省疾控中心的首席防控专家,他们以幽默好玩的语言风格告诉广大读者: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⑵ 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在园内蔓延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包括严格的晨午检,严格的消毒,未入园幼儿的跟踪以及家园的同防同控,特别是细节要抓好,只要有发热的,手脚起泡的不管是不是先隔离。 我们幼儿园采取了以下措施 面对农村幼儿家长防范意识较浅,家庭卫生及消毒情况良莠不齐的现状,在做好幼儿园卫生消毒工作的基础上,焦桥镇中心园进一步加强家长工作,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 除发放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单,家长人手一份,宣传栏放置有关手足口预防常识,门口“温馨提示”提示家长预防手足口的知识外,在幼儿园设立多条条幅,宣传预防的重要性。在门口设立了隔离带,放置了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消毒垫,放置了稀释了的高锰酸钾消毒液,让每个进入幼儿园接送孩子的家长消毒手脚后方可进入幼儿园。设立专职教师在门口进行讲解,使家长明白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手足口的重要性。 为加大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宣传及防控工作力度,特邀请疾控中心领导给幼儿园的家长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长会” 家长会上,疾控中心王主任对全体家长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让家长提高认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针对农村家长现状,对关系到幼儿健康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并向家长通报了当前的形式,教给家长必要的预防知识。要求家长对幼儿加强健康教育。 家长会上还通过给家长分发手足口病防控手册,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等多种方式让家长“预防有依,预防有据” 同时,也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使全体教职工掌握手足口的防治知识,要求教职工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卫生消毒制度,缺勤跟踪制度等,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组织排查,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希望我们的做法对您有帮助。
⑶ 班上有学生有手足口病老师应该怎么办 有哪几步骤
1、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来校带孩子去医院治疗。 2、通知学校医务室的工作人员或清洁工,对桌椅进行消毒。 3、对学生宣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在患病学生治疗期间,认真观察学生的卫生和健康,发现疑是此病症的应及时通知家长与前往医院治疗或检查。
⑷ 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 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 、河北、天津 、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 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 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 (一) 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六、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七、实验室检测 (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和标本送检单见附件1和附件2。标本检测方法见附件3。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
⑸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EV71)临床表现
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及皮肤、黏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1)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C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
常见。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
那些人容易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它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性强。一般通过患儿接触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传播。
怎样预防:1)饭前便后要用洁净水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室内应经常通风,做好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经常日光晾晒:
3)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4)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时应敦促家长带小孩就诊。
⑹ 认识手足口病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因为EV71属于肠道病毒,所以以夏季多见,但是近年各地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手足口病发病形式与以往只有一个高峰不同,呈现两个发病高峰——6月和12月,我们这边也是如此,最近一段每个急诊班都能碰到手足口病的患儿,其中不乏有合并脑炎的重症病例,所以在此和大家谈谈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预防。周口市中心医院儿科楚天臣
首先手足口病并不可怕。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才能更有效预防控制疾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引起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肠道病毒都会引起手足口病,目前,全球所呈报的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我国主要以CoxA16为主,EV71少见。柯萨奇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在外观上无法区别,只是EV71引起手足口病发生并发症或重症的机会较前者大。
手足口病的患儿和无症状带病毒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口腔分泌物、粪便等常带有大量病毒。发病第一周的传染性最强。无症状带病毒者在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人(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无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不会引起公众和医生的注意,但他们体内含有大量可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极易传播给健康易感人群。例如无症状带病毒的成人可将病毒传染给居家的婴幼儿。
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直接接触传播: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直接污染所接触到的人。经消化道传播: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污染环境中的物品,被肠道病毒污染过的毛巾、水杯、奶具、餐具、玩具、衣物、床品、食物、水源等,都可经手—口传播病毒。经呼吸道传播:患者通过大声说话、咳嗽、喷嚏等方式将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空气中,当空气中病毒达到较高浓度时,就会传播给同一环境中的健康易感者。医院交叉感染:收治过手足口病患者的诊室或候诊区,若通风条件差,公共设施无法及时消毒,易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引起感染手足口病的也有报道。
最易感染发病的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的免疫系统并未发育完善,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成人差;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是这些儿童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且卫生习惯仍较差, 玩具用品等经常共享;加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和前驱期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因此手足口病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迅速蔓延。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或地区,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国内手足口疫苗已做完三期临床)。全球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若是曾得过手足口病,只对曾感染过那种(型)病毒有免疫力)。隔离传染源:患者隔离时间应为发病后不少于两周,或症状消失后一周。切断传播途径:疾病流行季节和地区“勤通风、勤洗手、常消毒、吃熟食、控传染”是关键。
最后,即使传染上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也不要惊慌,因为大多都是轻型的,只要孩子的一般情况好就没事的,一般一周左右就好了,但是如果孩子出现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头痛,高烧不退等等症状需要就是就诊。
⑺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勤洗澡,要喝白开水,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公用教具、电脑键盘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服置阳光下暴晒;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8.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⑻ 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
卫发明电〔2010〕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五、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七、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八、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减:
(1)便秘加大黄;
(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
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
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蒙,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 肺气欲脱证
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恢复期:气阴不足 余邪未尽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分3-4次口服。
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6.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
曾在2008、2009年两度凶猛来袭的手足口病,正再度攻击中国。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4月13日称,截至到4月11日,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26%,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他援引专家评估说:“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已经进入了流行期,今后一段时间疫情将进一步上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河南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现居全国第二。据河南省卫生厅统计,截至4月15日,该省累计报告病例24001例,重症1478例,死亡12人。
而2009年,该省亦为疫情高发区,全省报告病例31774人,死亡32人,其下辖的民权县,更因疫情致县卫生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免职。
河南省卫生厅一位负责人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其实,河南是全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最好的省份。针对去年河南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我们在2010年卫生工作中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片包干,加强督导,进行疫点和疫区的消杀处理,并确定了5个省级监测点。”
手足口病,本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基于近年来手足口病在中国的发生明显增加,2008年,卫生部决定将该病“升格”,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
在更为严格的管理下,河南的手足口病疫情为何继2009年暴发后,再次大面积蔓延?
“连郑州来的专家也说不清楚”
平顶山市是今年河南省手足口病集中暴发的地区。截至4月15日,该市共报告病例4171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17.4%。
2009年,平顶山市共有手足口病重症患者283人。今年,截至4月22日,仅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已经接收重症患者569人。该市下辖的汝州市,已报告病例1247例,占平顶山市的29.9%,是河南手足口病疫情最严重的县区。
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主任侯激流,分包负责汝州市的疫情防控。他对本刊记者说,今年,按照平顶山市卫生局的安排,市疾控中心已多次开会部署疫情防控,要求各县、市、区卫生系统和党政机关逐级传达,高度重视。“疫情有自身的传播规律,汝州疫情高发,连郑州来的专家也说不清楚。”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告诉本刊记者,2008、2009两年,手足口病在安徽、河南等地暴发,中央抓得紧,各地对手足口病的防控也非常重视。今年,他到河南各地巡查,发现一些地方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不像前两年那么重视,一些地方领导觉得这病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今年,特别是3月份以来,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上升较快,豫中、豫东地区更为突出,整体表现为高度散发,个别县区呈现聚集性发病。
平顶山市某一线医务工作者表示,疫情应以预防为主,而不是救治。平顶山市疾控中心的消极怠慢,导致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把医院这道最后关卡推向最前沿。
被推向最前沿的医院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指定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医院。
本刊记者获悉,3月17日,宝丰县李店乡龙池村1岁零2个月幼儿朱康嘉到该院就诊,虽然患儿有发烧、皮疹等手足口病典型症状,但副主任医师杨星云的诊断结论是“上呼吸道感染”,次日,患儿病情转重,再送往这家医院,当天抢救无效死亡。
该院副院长高克毅告诉本刊,该院由于接收能力有限,一些轻症患儿在门诊就医后,虽然家长要求住院,仍被医生安排回家进一步观察。但部分患儿回家后病情迅速加重,再重返医院时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或留下终生残疾,或死亡,导致家属极为不满,还有一些患者被误诊。
卫生部官网提供了一份名为“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课件”。其中,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李兴旺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修订说明》里写道:“手足口病——仍有临床医师对其缺乏必要的认识!”
据了解,该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倘若接诊医生查体不细致,或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比较容易误诊导致死亡等后果,同时也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2009年,河南民权县在疫情初期,也曾暴露过基层医护人员误诊的问题。而早在2008年,鉴于安徽省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卫生部等机构就下发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等文件。
该院副院长李智伟向本刊表示,他们早已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进行了手足口病全员培训,杨星云则是该院经验丰富的儿科专家。此次医疗事故,医院向朱康嘉患者家属赔付6万元人民币。
3月22日,记者看到,原来用于收治肿瘤患者的三层小楼,现已经全部开辟成手足口病病区,挤满了患儿和陪护的家长。由于是传染病区,走廊大门和病房窗户纷纷紧闭,空气中充斥异味。
高克毅说,该病区自去年开辟以来,陆续接收患儿。约从今年2月起,患儿开始增多,3月7日以后激增,11日达到高峰,当日发病超过120例。目前,发病人数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位运行,并不断有新的重症病例从基层医院转来。
高克毅说,该病区共有96张床位,当日通过加床等方式已接收118名患儿。病区现有9台呼吸机,但最多时有13名患儿需要使用。医护力量也显不足,他们不得不从兄弟医院抽调专业人员增援。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本刊,由于无力承担医药费,一些患儿提前出院。他们出院后,无人跟踪随访,存在继续传播的可能。
“一场最严格的督导责任制”
汝州市陵头乡西街村耿松芬有2个双胞胎儿子。说起手足口病,她表示“听说过”,但被问到该病有何症状,是大人易得,还是小孩易得等问题时,她则回答“不知道”。
4月19日,记者在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学采访时亦发现,这所郑州市重点小学仍没有落实消杀制度,而该校的平均班额超过70人。
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发后,社会对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提高疫情知晓率、落实疾病防护措施。
据了解,手足口病患者一旦住院治疗,费用在万元以上,而医保对该病的报销比例较低,不超过10%。同时,该病的主要用药“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每支627元(规格25克),且不在医保范围内,更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汝州市陵口乡叶寨村村民邢团结告诉记者,他4岁的女儿邢妙珂2010年3月3日因手足口病入院,现在已经花去3.76万元医疗费,女儿的病也没有治好,左半身没有知觉,不会说话。医生建议他带女儿到郑州进行康复治疗,还要花多少钱,他不得而知。
针对近几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快速发展,且致病源中EV17病菌表现明显偏重的特殊疫情,河南省的一些医疗专家和患者家属呼吁,国家能像重视甲流疫情那样,重视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研发能应用于临床的手足口病疫苗,减少群众患病尤其是致死、致残几率。同时,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重症患儿的救治力度,提高对传染性疾病的报销比例。
李学旺在前述诊疗指南中表示,手足口病仍为近年需要重点对待的传染病。
许汴利说,3月底,他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手足口病会议,此次会议将疫苗研发提上日程。兰州、上海等地的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正在尝试研制疫苗。但疫苗从研制到应用于临床,至少需要6至7年。
3月25日,在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副省长宋璇涛提出,要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有效的防控救治办法,在提高重症发现率、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上下功夫。“凡因领导不重视、经费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疫情暴发流行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本刊记者获悉,“一场最严格的督导责任制”将在此次河南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实行。该制度能否从病魔张开的大口中,挽救更多年幼的生命?
来源:了望新闻周刊 编辑:段若兰
-----------------------------------------
手足口病的控制应该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消除易感人群3个方面入手。
1 照顾好患儿,其产生的生活和医疗垃圾妥善处理;
2 加强卫生工作,勤洗手,是典型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水煮熟,水果洗净,凡经口的东西,小心;
3 加强疫苗研制,已经提到日程了。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最优途径。
关于疫苗研制,重点解决:
1.敏感动物模型,人源化小鼠,转基因小鼠,猴子;只有模型,才能解决致病和免疫的基础问题,为疫苗评价提供基础;
2、灭活疫苗、VLP疫苗为解决问题的初始步骤,加大投入;重组活载体疫苗(痢疾载体)等是解决贫困地区疫情防控难题的金钥匙,易于国家投资,收效大。灭活的成本高,活载体便宜,国家不投资,群众也容易接受。
3、必须马上行动,拿出防控h1n1的魄力来。
---------------------------------------
⑼ 北京地区手足口病情
总结性地看,如果仅仅是病情的话,看上面一部分即可。
北京报告手足口病1482例 校园多发病情停课
截至5月4日,北京地区今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482例,近9成是5岁以下儿童,无死亡病例报告。面对即将到来的手足口病高发期,北京市疾控中心昨日建议,罹患手足口病患儿应回家隔离休养;托幼机构或小学一个班级内若集中一天内发现3例以上手足口病例,建议相应班级、年级停课,或幼儿园闭园。
过半患儿为托幼儿童
北京市疾控中心昨日通报近期手足口病疫情,今年累计报告的1482例手足口病例中,1316例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幼童为502例;患儿中托幼儿童过半数,不足4成为散居儿童,与安徽阜阳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的情况有所不同。
上一周,北京市疾控中心对49例手足口病人的57份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证实,26份确定为肠道病毒感染,其中15份分型鉴定为病毒EV71所致,10份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所致。专家分析:目前北京地区手足口病的感染源,以EV71和CA16为主。
流动儿童聚集区成防控重点
监测网络显示,目前北京市18区县均有散发的手足口病例,其中丰台区累计报告283例,是病例最多的,其次为朝阳区、昌平区。疾控中心表示,这3个区都是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下一步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重点将放在流动儿童聚集区和农村地区。
幼儿园校医将进行培训
昨日,发生在一所托幼机构内小规模疑似暴发疫情,已经临床诊断报告,目前正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患儿的隔离应对。在疾控人员的建议下,目前这家幼儿园已经停课,尚未再报告新病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王全意介绍,在一个班级、年级,一所幼儿园等儿童相对集中的范围内,一周相继出现10个以上同种传染病症的孩子,视为暴发疫情;一天内出现3例以上,两天内出现5例以上相同病例,视为多发疫情。
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出现手足口病多发暴发疫情的相应班级、年级、幼儿园、托儿所应停课或闭园,待患儿痊愈后再复课。
目前,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各区县疾控中心计划对辖区内所有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校医(园长)开展鉴别手足口病可疑症状的技能培训,尽力做到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报告、确诊、控制。
卫生局计划每周公告疫情
进入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未来两三个月,北京手足口病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预计托幼机构会出现局部小规模暴发疫情。
为防控可能的暴发疫情,北京市目前已建立覆盖全市儿科诊疗机构的手足口病直报网络。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市卫生局计划每周公告手足口病疫情,根据疫情变化,会及时增加报告次数。
- 防治
发现疑似症状可拨12320
疾控中心人员将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本报讯 为对手足口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北京市儿童医院等医院已设立了专门诊治手足口病的诊室或病区。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孩子家长,孩子若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可拨12320。
数医院设手足口专病诊区
肠道病毒的传播渠道极广,疾控专家警示说,在患者聚集的医院,可能出现的病毒交叉感染,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狙击”手足口病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患儿较集中的北京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佑安医院已设立了专门诊治手足口病的诊室或病区,避免罹患手足口病的儿童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中反复遭到病毒袭击,或将自己感染的病毒传递感染其他孩子。
84消毒液可灭肠道病毒
今年累计报告的1482例手足口病例中,39.3%为散居儿童。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孩子家长,若在家中发现孩子出现“打蔫”,手足出皮疹、红点状疱疹,口腔溃疡等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可以拨打北京市公共卫生电话12320咨询和报告。12320会及时通知患儿所居区县疾控中心派人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临床确诊病例家庭进行相应的消毒和传染源控制。
疾控中心同时提醒有儿童的家庭,酒精、来苏水等一般消毒剂不能杀灭肠道病毒,但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84消毒液都对肠道病毒有效。大人和儿童应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洗手时尽量让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 背景
手足口病25年前首现京城
1983年至今,未有该病致死病例报告
1983年,北京一所幼儿园首次发现并报告手足口病例。之后每年,手足口病在北京地区有散发或小规模暴发,其中,不乏感染EV71的病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王全意介绍,由于手足口病是临床诊断即可确诊报告的传染病,如非大规模暴发疫情,地方医疗、疾控部门无须开展病原检测,因此,EV71病毒感染多年来并未进入公众视野。
2005年起,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北京市将手足口病纳入临床监测体系;2007年,北京手足口病累计报告达到11111例,市疾控中心对10余起暴发疫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其中有两起被确认为EV71病毒感染,但研究者多数病例标本中,发现的是另一种肠道病毒,柯萨奇A16。
1983年至今,北京尚未收到过手足口病致死病例报告。
- 个案
幼儿园10天现15手足口病患儿
园内百余儿童已基本停课;疾控中心到该园宣传手足口病知识
昨日上午,朝阳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劲松三区幼儿园(以下简称劲松三园),宣传手足口病知识并指导消毒工作。
4月26日至今,该幼儿园相继出现并报告15例手足口病临床确诊病例。目前,患儿均已回家隔离休养。
4儿童晨检手背现“红点”
昨日中午,朝阳区华威北里21号楼地下室,四川来京打工的晋女士哄着大哭不止的4岁女儿祥祥(化名)。孩子的手背、脚面和舌部散布着近10个小红点。
前日上午,祥祥在幼儿园晨检时被发现可能患有手足口病。同时被查出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还有6岁的女孩靳梦圆和两名男孩。
靳梦圆说,他们4人被发现手背、嘴里有“小红点”后,都被带到了老师办公室隔离。
昨日,幼儿园老师们证实,前日有4名孩子被发现患手足口病,被带回了家。
楼长上门提醒加强预防
前日上午11时许,晋女士和靳梦圆的父亲来到垂杨柳医院,得到儿科医生的建议是,买些抗病毒的药治疗手足口病,他们没有得到诊断书。
“医生说他们治不了。”靳先生打电话咨询了不少机构,反复权衡后,他购买了板蓝根冲剂和“抗病毒口服液”。
在同一楼地下室居住的晋女士,因家境困难什么药都没买,当女儿哭闹时她只能拍打着孩子哄着。
该楼楼长崔女士在听说本楼有两个手足口病例后,挨家挨户敲门提醒17户有孩子的家庭加强预防。昨日,她还购买了84消毒液准备对全楼消毒。
百余孩子每天操场晒太阳
昨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劲松三园,紧闭的大门打开后,七八名女老师在操场上,维护着百余孩子的秩序。
“我们大中小班一共120多人,每天在操场晒太阳。现在基本不上课,在操场上以自由活动为主。”一名老师指着墙上的预防手足口病宣传画说,这是朝阳疾控中心当日早上来贴的。
该园一位主管保健的陈姓老师介绍:4月26日发现第一例手足口病后,又陆续发现10例,在友谊医院、儿研所、垂杨柳医院分别得到临床确诊后,都在家中隔离治疗。从那时起,幼儿园开始加强了晨检午检。
朝阳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付先生称,该幼儿园累计报告并经临床确诊的手足口病例不多于15例。
园方和疾控中心表示,患儿如需要复课,家长要去医院开健康证明,园方也要带孩子再复查一次方可复课。
⑽ 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措施
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五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六是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不过本人认为手足口病并没有特别的预防措施,从托幼、学校领导等管理层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应付手足口病的最好方式。
由于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家长更需在春夏之际多留意孩子,如发现自己孩子有发烧、皮疹等症状时要尽快进行治疗,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
没确诊之前可以喝白兰根预防。
回答者: 默世纪 - 助理 三级 5-19 20:49
手足口病症状与预防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童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