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什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涉及前言及正文部分,其它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仅涉及前言部分。现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印发各地,请遵照执行。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网络培训扩展阅读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针对2017级新高一的吗
英语周报高二课标2016-2017学年第2期Book5Unit1参考答案及部分解析参考答案1-5BAABC6-10CBBCA11-15BCACA16-20BABCC21-25DCABB26-30DCDDC31-35BADDA36-40FCAGE41-45DADBC46-50CBABD51-55CDBBC56-60ABACC61.where62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几点
一、提出的基本理念有 1、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时,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2、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培养数学应用及创新意识《标准》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3、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数学的形式化表达《标准》合理地吸纳了我国数学教育中“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理念,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形式化的表达。 4、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标准》把数学文化作为与必修和选修课并列的一项课程内容,并要求非形式化地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中。这使数学文化在课程中应有地位的确立,表明了《标准》对数学的德育功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将使得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能够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得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对我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启发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1、深入学习和理解《标准》,灵活弹性地使用教材。 2、突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以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 4、挖掘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5、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6、倡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7、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基本技能。
4. 各科目标准国家规定的高中课时标准是多少
1,语文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修Ⅰ(限定选修模块、自主选修模块)/周4学时;高二下学期结束前必须完成必修内容。
2,英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修Ⅰ(限定选修模块、自主选修模块)/周4学时;高二下学期结束时必须完成必修内容。
3,数学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修Ⅱ/周4学时,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取舍选择(具体意见另发);高二下学期结束时必须完成必修内容。
4,地理:
只参加合格考试的:自主选修/周2学时。
要参加等级考试的:从选修3和选修6中选一个模块学习、自主选修/周4学时。
5,物理:
只参加合格考试的:自主选修/周2学时。
要参加等级考试的:必学选修3-2和选修3-5、从选修3-3和选修3-4中选择一个模块学习、自主选修/周4学时。
6,化学:
只参加合格考试的:自主选修/周2学时。
要参加等级考试的:选修4第三章以后的章节、从选修3和选修5中选择一个模块学习、自主选修/周4学时。
7,生物:
只参加合格考试的:自主选修/周2学时。
要参加等级考试的:从选修1和选修3中选择一个模块学习、自主选修/周4学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网络培训扩展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