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湿地培训课程

湿地培训课程

发布时间:2021-12-22 23:03:01

1.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主要是培训什么的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主要是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并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功能定位: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以弘扬“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能牺牲、勤为民”为主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伟大建设和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光辉历史为主线。

展现新时期党员干部发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服务工作大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光辉业绩。

(1)湿地培训课程扩展阅读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位于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县丹阳镇),占地面积205亩,一期工程面积105亩,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发展方向: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立足南阳、面向河南及中线工程受水区,开展南水北调精神和群众路线为主的特色党性教育,重点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并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

一、南水北调工程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南水北调工程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三、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2. 湿地联盟的联盟概述

在中国地区(含港澳台)建立区域协作,以加强区域性和地方一级的湿地能力建设,促进湿地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它的目的是帮助当地机构开展有效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改善生计和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并更好地管理湿地和水/水生资源。
该联盟目前正与国内外10多个公益伙伴组织从事湿地教育、环境监测、保护研究、湿地区域经济发展等。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际重要湿地在参与共建,并已获得几家企业的研发赞助支持、各区域湿地志愿者的参与。该联盟首席代表——曾德才先生,长期从事国际公益投融资服务和湿地国际保护、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目前已不断有国际公益基金、联合国志专家愿者加入中国湿地保育联盟参与湿地公益保护,也不断有湿地保护需求项目在申请中。 湿地国际保护联盟——全球性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湿地保育和可持续公益投融资发展与管理。
湿地国际联盟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设立5个区域性合作总部,WIU总部拟设在中国,亚太地区湿地联盟——中国湿地保育联盟(WAP)在北京,开展区域性及地方“湿地保护申请”的受理。
WIUN在初步建立完善的湿地公益投融资伙伴关系网络,并与多个国际组织及公益基金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与所有申报“湿地保护需求地”建立湿地保育联盟关系,与区域性公益组织、当地管理部门及相关利益群体建立价值联盟。湿地国际联盟以科学为基础,以开展湿地保护公益投融资服务为过程,以共建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为目标,将在多个国家湿地领域开展湿地公益投融资、环境保育、湿地生态系统规划等核心公益项目。 湿地联盟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量的自然湿地。这些湿地不仅为濒危或特有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是包括许多全球受胁鸟类在内的候鸟的重要停留和繁殖地。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庞大,食物供给压力很大,导致许多自然湿地不断面临退还的威胁,大量重要的潮泊和滨海湿地被围垦为农田或做人工景观旅游。随着湿地的丧失,其经济价值及其效应,包括减轻洪灾已经减缓局地气候所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也随之丧失,人居环境被人为严重破坏。
因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价值已经,以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及及湿地公益保护伙伴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全球环境基金会、澳大利亚发展开发署、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等国际公益保护组织和中国政府提供配套资金,于1999年12月正式启动“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至2009年7月,由全球环境基金(GEF)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国家林业局执行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今天在江苏召开总结会议,标志着这一赠款资金总额达1200万美元的项目在经过近10年的实施后圆满谢幕。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财政部、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代表,黑龙江、江苏、湖南、四川和甘肃省五个项目省林业厅(局)和相关保护区的代表以及湿地国际、GEF白鹤项目、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庆示范项目的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核心项目有:1、黑龙江三江平原内陆淡水沼泽示范水资源综合管理,2、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示范湿地保护宣传教育,3、湖南洞庭湖示范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4、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的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示范可持续草场管理;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为期近10年的漫长实施历程中,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该项目“时间之长、资金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载入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史册。” 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目前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26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3. 如何保护湿地

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机会,把湿地的重要作用告诉社会大众。做好这项工作,宣传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前,就贯彻国办《通知》和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宣传提纲的重点工作,我们要着重抓好几项工作——第一、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为了更好地搞好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我们专门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办50号文件和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提纲,各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回去以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领会宣传提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宣传提纲的内容和重点,研究和制订近期开展湿地保护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次来开会的几个省的林业部门领导,回去后要举办培训班,你们要亲自讲课,把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告诉大家,把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说清楚。我局也要组织湿地保护的宣讲团到各省市区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局里还要出一本书,专门介绍我国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湿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湿地保护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等。还要办一个专业的湿地刊物,介绍湿地保护知识,推广湿地研究成果等。要根据宣传提纲组织有规模的宣传活动,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要解剖好的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不好的实例也要揭露和批评。要争取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内容放到中小学教材里,要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他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几个事情要注意:

一是要掌握正确的宣传思路。过去几年的宣传工作在改变广大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思想认识、观念理念和行为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根据宣传提纲制定工作计划中,要针对湿地保护的基本问题开展。在思想认识上,要教导人们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人们的思想中要形成保护第一的意识,形成合理利用的意识;要宣传湿地保护的机制和法规,让人们知道,破坏湿地、损害生物多样性也是违法行动;要把湿地功能和效益的宣传作为湿地宣传工作的长久性工作来抓。要抓两头,一头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他们懂得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才能在各级生态保护的决策中,把湿地放在重要位置;一头抓广大社会公众,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提高,就会形成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关注湿地工作的局面。

二是要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国办通知和全国湿地会议精神,各地要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同时,要根据宣传提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湿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抓住湿地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次会议后,国家林业局的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领域、工作性质,研究制订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落实宣传提纲的工作计划。由保护司牵头,会同宣传办等单位共同搞好宣传计划的落实工作。这段时间贯彻落实宣传提纲,保护司侧重于政策法规、宏观规划、保护管理、湿地工程、国际履约等领域,林科院侧重于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湿地理论指导等领域,规划院侧重于调查监测、保护规划、标准体系、信息交换等领域,也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和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在过去与我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侧重于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湿地理论知识交流、国际湿地保护机制创新等领域。中动协,宣传办、中国绿色时报、绿色中国杂志和林学会等单位要主动联合上述单位,积极争取大型新闻单位的支持来开展工作。

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我们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和林家的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各地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联系,把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通报给他们。在宣传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可以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上开辟专栏,或发表和广播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信息,特别是近期要设法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设立专门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节目,可以把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写进中小学教材,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意识。北京市有了专门的湿地学校,开展湿地科普教育,这个典型很好,具有示范作用,只得推广;深圳福田保护区就把湿地和鸟类保护知识纳入了当地的小学教材中,效果比较好,可以针对湿地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对好的典型要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树立为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榜样;不好的案例要敢于曝光,进行剖析,用强大的舆论压力遏制不利于湿地保护的行为;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要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好、与国际社会沟通方便的优势,把中国湿地保护的经验和做法介绍出去,把国际上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

第二、抓紧湿地立法,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按照湿地会议的部署,各省市区要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湿地立法工作。要力争在今明两年把湿地保护立法列入省级立法计划,抓紧做好立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积极开展立法的调研工作。各省区市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黑龙江、甘肃等已经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的省份,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执法和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强化依法保护湿地的观念。各省区市在湿地立法工作完成后,要着手制订国家重要湿地和湿地保护区的立法工作,国家重要湿地要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湿地保护区要做到一区一法,努力使湿地保护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现有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限制湿地无序开发的政策保障体系,规范湿地保护和利用行为。

第三、各级要尽快制订好湿地保护规划。国家林业局会同其他9个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总体要求,正在紧张有序地制订近期湿地保护的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分阶段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这项工作有望在今年完成。各省区市都要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优先项目和建设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地方湿地保护规划,重点要做好项目储备,要确保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紧密衔接,与其他部门规划互相协调,做到全国一盘棋。省级地方规划,要争取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系统性。要努力争取在今年内制定规划,确保将湿地规划的资金投入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要把湿地保护纳入今明两年的地方投资计划,纳入地方十一五计划之中。对本辖区内的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省级林业部门应该支持和鼓励其制订区域湿地保护规划。要做好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有具体的保护规划和可行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到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

第四、进一步摸清湿地资源状况。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为我们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这次调查还比较宏观,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信息收集还不是很全面,且只调查了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根据去年在海南省开展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试点,在8公顷到100公顷之间的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0%以上,这个数字在全国就很大了,而且这些湿地虽然面积较小,生态效益和经济潜力不容低估,应当纳入调查范围。忽视和放松对这些小块湿地的保护管理,我们就会丢失很大的一块阵地。当前湿地调查工作,一要继续开展全国湿地调查试点,形成全国湿地调查规程和技术方案,争取形成常规的调查制度,每隔几年就要对全国湿地开展一次普查,便于我们开展全国湿地保护管理面上的工作。二要对173块国家重要湿地开展调查,制订更为详细和完善的重点湿地调查规程,掌握更多的重点湿地信息。三要开展专项湿地调查,对某些我国特有的、脆弱的或者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类型开展调查,尽快为这些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要优先开展森林湿地、高海拔湿地的调查研究工作。这几项工作我们正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在近期启动。

第五、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城市文明的起步和发展几乎都与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明的延续还将依赖湿地。林业在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高点。前一段时间,我们重视和关注了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人们也认识到湿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城市园林是城市之肺,而位于城市的湿地应该被称为城市之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要加强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这是城市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现在一些地方急于建湿地公园,必须加倍注意对湿地的保护,不能因为搞公园反而把湿地破坏了,这些公园的建设必须经过审批,这个工作我们林业部门要抓。另外,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城市湿地的文化和景观价值,发挥湿地作为人们休憩和娱乐场所的作用,把城市湿地变成人们接受自然教育的场所。一定要注意文化娱乐必须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效果。

4. 农业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是属于哪个部门的

目前有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可持续利用示范。去年,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管理体系薄弱,指出湿地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实现上述目标,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抓紧建立保护区。认真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使70%以上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但对湿地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就是选择具有开发潜力、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时期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形成完善的自然湿地保护网络和管理体系。湿地保护优先工程,要求林业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快推进《湿地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特别是思想认识缺位,并对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做出了部署,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就是在重要湿地保护区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湿地保护面上的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三是重点工程实施与面上工作的关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也是湿地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被誉为“地球之肾”、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湿地与森林,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按照工程规划的要求编制好湿地保护工程近期实施规划,在条件所限暂时难以建立保护区的地方。实现上述目标,为了增加耕地而大量开垦围垦湿地、乱占滥用湿地的现象不断发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可持续利用示范优先工程,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任务目标,为适应国家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科学恢复,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明确分阶段建设的目标和重点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是世界湿地大国,把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作dong为湿地保护的基础性,为加强湿地保护奠定了基础,使我国6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在思想观念上正在经历由注重开发利用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四是部门主导与依靠各方力量的关系,是林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约占国土面积的3.77%,使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湿地功能不断下降;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到2010年、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坚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中心。实现上述目标,加强湿地培训,就是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导致了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加强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相应的,影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社会对湿地的认识正在经历着把湿地看成是荒滩荒地到将湿地作为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的转变。其次,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在认真履行林业部门自身职责的同时,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协调发展的要求,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地恢复优先工程、科技支撑体系。但是。按照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要求;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当前的压力则更多的来自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努力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了经济建设而过度开发湿地资源。首先、维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发挥保护区在保护自然湿地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抓好湿地保护,对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综合整治。过去的压力主要来自解决吃饭问题,以科学利用巩固保护成果。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作为抢救性保护的关键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探索性地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按照《湿地公约》的定义,按照积极保护,湿地保护仍然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薄弱环节,并逐步做到保护优先的转变、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紧紧围绕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这一核心,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向法制化轨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建立保护小区或设立保护站点,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有利局面。在实施好湿地保护工程的同时。湿地具有涵养水源,政策机制缺乏。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后。一是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资源监测和履约工作,把湿地保护发展与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做到重点突破,资金投入缺少。按照统筹兼顾、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调节气候,同时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湿地的污染,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认真落实好《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制止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到2020年,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全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个。这些转变虽然是初步的,明确保护湿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保护范围,必须根据当前湿地保护工作还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的实际,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严峻形势,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湿地公约》所列的各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以严格保护规范利用行为。特别是、湿地恢复、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淡水或咸水水体),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前瞻性工作来抓,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最近、合理利用。树立保护为基础的思想

5. 如何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去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指出湿地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保护湿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求林业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并对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做出了部署。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我国是世界湿地大国,目前有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77%,《湿地公约》所列的各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个,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保护范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为加强湿地保护奠定了基础。探索性地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湿地的认识正在经历着把湿地看成是荒滩荒地到将湿地作为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的转变。相应的,在思想观念上正在经历由注重开发利用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并逐步做到保护优先的转变。这些转变虽然是初步的,但对湿地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湿地保护仍然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过去的压力主要来自解决吃饭问题,为了增加耕地而大量开垦围垦湿地。当前的压力则更多的来自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为了经济建设而过度开发湿地资源。其次,影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思想认识缺位,政策机制缺乏,资金投入缺少,管理体系薄弱。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利用、乱占滥用湿地的现象不断发生,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针对当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严峻形势,为适应国家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中心,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认真落实好《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努力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使我国6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到2020年,使70%以上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完善的自然湿地保护网络和管理体系。
实现上述目标,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树立保护为基础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严格保护规范利用行为,以科学利用巩固保护成果,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湿地保护发展与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三是重点工程实施与面上工作的关系。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林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湿地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好湿地保护工程的同时,做好湿地保护面上的工作,做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四是部门主导与依靠各方力量的关系。按照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要求,在认真履行林业部门自身职责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有利局面。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湿地保护优先工程,就是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发挥保护区在保护自然湿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湿地的污染。湿地恢复优先工程,就是在重要湿地保护区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对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持续利用示范优先工程,就是选择具有开发潜力、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根据当前湿地保护工作还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的实际,紧紧围绕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这一核心,做好各项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按照工程规划的要求编制好湿地保护工程近期实施规划,明确分阶段建设的目标和重点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作为抢救性保护的关键措施,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抓紧建立保护区,使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所限暂时难以建立保护区的地方,因地制宜积极建立保护小区或设立保护站点;加快推进《湿地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向法制化轨道;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制止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湿地培训、资源监测和履约工作;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把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作dong为湿地保护的基础性、前瞻性工作来抓,使湿地保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6.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富饶多产的生态体系,它们提供了世界鱼类总产量的近2/3。湿地的类型繁多,包括:沼泽地、河口三角湾、泥滩、泥沼、水塘、三角洲、珊瑚礁、季节性河流、泻湖、浅海、泥炭地、湖泊、泛滥平原等等。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某些类型的湿地。

美洲红树林沼泽地是典型的热带湿地。部分没入水中的红树树根在水下不断扩张,以截留水中沉积物并使其不被潮水冲入大海。人们有意地将红树种植在陆海交界处以稳固海岸,保护沿岸人民免受强风大浪的袭击。种植红树可以形成一片平静的水域,鱼儿在此产卵,野生生物在此藏身,本地人也可籍此种植红树生产木炭、养蜂等谋得各种生计。
泛滥平原是指因河湖季节性泛滥而形成的湿地,它们在世界上广为分布,赞比亚的卡夫平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泛滥平原。卡夫河环抱着广柔的草地、温泉、沼泽和林地。每年的十二月卡夫河开始涨水,五月达到高潮,然后洪水慢慢回落,在十一月出现低水位。卡夫地区可谓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鸟类乐园,400多种鸟在那里生活。

印度尼西亚的阿斯马特红森林
与变换无常的泛滥平原相反,泥炭沼泽既稳定又湿润。受和风细雨的润泽,富含有机质,它们历经多年沉积,形成大量的泥炭资源。低泽地虽然也可形成泥炭,但不象泥炭沼泽,它们的水分靠溪水和河流来补给。沼泽地减缓降水产流速度,并将径流导入河流、湖泊和溪水中。
贯穿荷兰、德国和丹麦海岸线的瓦登赛海滩,潮湿、含盐且带有沙性,是北海的一部分。这里的水很浅,退潮时海滩会暴露无遗。瓦登赛海岸的泥滩、沙洲、咸水沼泽以及岸外沙岛不仅吸引了几百只海豹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候鸟,而且也是北欧最重要的动物觅食地。这片湿地还养育着北海中80%的鲽鱼群、半数的舌鳎以及几乎所有的鲱鱼。
以上简要说明了湿地的多样性。尽管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受到了威胁。

7. 保护湿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机会,把湿地的重要作用告诉社会大众。做好这项工作,宣传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前,就贯彻国办《通知》和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宣传提纲的重点工作,我们要着重抓好几项工作——第一、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为了更好地搞好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我们专门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办50号文件和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提纲,各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回去以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领会宣传提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宣传提纲的内容和重点,研究和制订近期开展湿地保护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次来开会的几个省的林业部门领导,回去后要举办培训班,你们要亲自讲课,把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告诉大家,把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说清楚。我局也要组织湿地保护的宣讲团到各省市区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局里还要出一本书,专门介绍我国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湿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湿地保护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等。还要办一个专业的湿地刊物,介绍湿地保护知识,推广湿地研究成果等。要根据宣传提纲组织有规模的宣传活动,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要解剖好的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不好的实例也要揭露和批评。要争取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内容放到中小学教材里,要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他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几个事情要注意: 一是要掌握正确的宣传思路。过去几年的宣传工作在改变广大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思想认识、观念理念和行为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根据宣传提纲制定工作计划中,要针对湿地保护的基本问题开展。在思想认识上,要教导人们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人们的思想中要形成保护第一的意识,形成合理利用的意识;要宣传湿地保护的机制和法规,让人们知道,破坏湿地、损害生物多样性也是违法行动;要把湿地功能和效益的宣传作为湿地宣传工作的长久性工作来抓。要抓两头,一头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他们懂得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才能在各级生态保护的决策中,把湿地放在重要位置;一头抓广大社会公众,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提高,就会形成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关注湿地工作的局面。 二是要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国办通知和全国湿地会议精神,各地要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同时,要根据宣传提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湿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抓住湿地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次会议后,国家林业局的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领域、工作性质,研究制订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落实宣传提纲的工作计划。由保护司牵头,会同宣传办等单位共同搞好宣传计划的落实工作。这段时间贯彻落实宣传提纲,保护司侧重于政策法规、宏观规划、保护管理、湿地工程、国际履约等领域,林科院侧重于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湿地理论指导等领域,规划院侧重于调查监测、保护规划、标准体系、信息交换等领域,也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和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在过去与我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侧重于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湿地理论知识交流、国际湿地保护机制创新等领域。中动协,宣传办、中国绿色时报、绿色中国杂志和林学会等单位要主动联合上述单位,积极争取大型新闻单位的支持来开展工作。 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我们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和林家的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各地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联系,把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通报给他们。在宣传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可以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上开辟专栏,或发表和广播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信息,特别是近期要设法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设立专门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节目,可以把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写进中小学教材,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意识。北京市有了专门的湿地学校,开展湿地科普教育,这个典型很好,具有示范作用,只得推广;深圳福田保护区就把湿地和鸟类保护知识纳入了当地的小学教材中,效果比较好,可以针对湿地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对好的典型要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树立为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榜样;不好的案例要敢于曝光,进行剖析,用强大的舆论压力遏制不利于湿地保护的行为;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要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好、与国际社会沟通方便的优势,把中国湿地保护的经验和做法介绍出去,把国际上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 第二、抓紧湿地立法,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按照湿地会议的部署,各省市区要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湿地立法工作。要力争在今明两年把湿地保护立法列入省级立法计划,抓紧做好立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积极开展立法的调研工作。各省区市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黑龙江、甘肃等已经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的省份,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执法和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强化依法保护湿地的观念。各省区市在湿地立法工作完成后,要着手制订国家重要湿地和湿地保护区的立法工作,国家重要湿地要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湿地保护区要做到一区一法,努力使湿地保护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现有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限制湿地无序开发的政策保障体系,规范湿地保护和利用行为。 第三、各级要尽快制订好湿地保护规划。国家林业局会同其他9个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总体要求,正在紧张有序地制订近期湿地保护的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分阶段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这项工作有望在今年完成。各省区市都要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优先项目和建设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地方湿地保护规划,重点要做好项目储备,要确保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紧密衔接,与其他部门规划互相协调,做到全国一盘棋。省级地方规划,要争取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系统性。要努力争取在今年内制定规划,确保将湿地规划的资金投入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要把湿地保护纳入今明两年的地方投资计划,纳入地方十一五计划之中。对本辖区内的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省级林业部门应该支持和鼓励其制订区域湿地保护规划。要做好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有具体的保护规划和可行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到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 第四、进一步摸清湿地资源状况。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为我们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这次调查还比较宏观,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信息收集还不是很全面,且只调查了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根据去年在海南省开展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试点,在8公顷到100公顷之间的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0%以上,这个数字在全国就很大了,而且这些湿地虽然面积较小,生态效益和经济潜力不容低估,应当纳入调查范围。忽视和放松对这些小块湿地的保护管理,我们就会丢失很大的一块阵地。当前湿地调查工作,一要继续开展全国湿地调查试点,形成全国湿地调查规程和技术方案,争取形成常规的调查制度,每隔几年就要对全国湿地开展一次普查,便于我们开展全国湿地保护管理面上的工作。二要对173块国家重要湿地开展调查,制订更为详细和完善的重点湿地调查规程,掌握更多的重点湿地信息。三要开展专项湿地调查,对某些我国特有的、脆弱的或者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类型开展调查,尽快为这些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要优先开展森林湿地、高海拔湿地的调查研究工作。这几项工作我们正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在近期启动。 第五、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城市文明的起步和发展几乎都与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明的延续还将依赖湿地。林业在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高点。前一段时间,我们重视和关注了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人们也认识到湿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城市园林是城市之肺,而位于城市的湿地应该被称为城市之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要加强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这是城市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现在一些地方急于建湿地公园,必须加倍注意对湿地的保护,不能因为搞公园反而把湿地破坏了,这些公园的建设必须经过审批,这个工作我们林业部门要抓。另外,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城市湿地的文化和景观价值,发挥湿地作为人们休憩和娱乐场所的作用,把城市湿地变成人们接受自然教育的场所。一定要注意文化娱乐必须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效果。

8. 在下过雨的湿地上锻炼身体有益身体健康吗

在下过雨的湿地上锻炼身体,应该是说对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因为刚下过雨的湿地上湿度太大,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不好。

9. 什么是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

中国大约有600万公顷山地湿地,其中大部分是泥炭地。泥炭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如黑颈鹤、珍稀鱼类、两栖类和植物,并且是重要的水库,维持着小溪、河流和相邻草地的水位,同时泥炭地储藏吸收大量的碳,提供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生态服务。然而,泥炭地却受到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排水、过度放牧)、开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山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正是致力于这些地区的山地泥炭地的综合管理,实施区域为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沼泽和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该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开展的活动有:在不同部门支持下制定若尔盖沼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计划;作为碳库和水资源管理的泥炭地管理指南的制定和完善;推广减少影响的放牧管理和泥炭地恢复技术;在示范点检验山地湿地可持续利用方案;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并应用于不同部门机构(畜牧、水资源、环保、旅游)。

2007年8月,“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会召开,标志着“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全面启动。会议认识到中国山地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持当地社区生计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水供给和作为碳库调节当地乃至区域气候的功能。

2008年5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甘肃野生动植物管理局联合主办的若尔盖泥炭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讨论《若尔盖泥炭地保护合作框架大纲》,认识到若尔盖泥炭地整体保护需要建立跨省合作机制及加强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必要性,并初步达成意向。同年7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业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新疆阿尔泰市召开。国际泥炭学会秘书长HansJoosten先生对阿尔泰山泥炭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阿尔泰山泥炭地极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数量不多、弥足珍贵的“活”的泥炭地,他同时也注意到部分湿地的过度放牧和退化现象,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恢复阿尔泰山湿地。

根据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的安排,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项目点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进行了泥炭地恢复工作,并完成了恢复工作。期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嫩哇乡开展了小型水坝建设进行湿地恢复。红原林业局湿地办在红原县龙壤沟开展湿地恢复工作。按设计要求,采取覆土填沟措施,分级填堵的方法。

2008年9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联合主办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简称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于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政府和若尔盖地区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大家承诺共同合作,保护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下,针对“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点各相关利益方的需求,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专家编写了一部10万余字的《湿地知识培训教材》,发放到各基层有关方面,以达到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另一本全面介绍新疆湿地的图书《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疆湿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来自德国的泥炭地专家马丁先生实地考察了若尔盖高原碌曲县、玛曲县、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实施的泥炭地恢复项目,对泥炭地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过进一步分析、资料收集和整理,完成了《若尔盖泥炭地恢复评估报告》。该报告全面描述了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恢复项目、实施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介绍了近期恢复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为进一步改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年10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国内外合作伙伴参加在韩国庆南召开的第10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0)。在大会召开之际,湿地国际特申请组织“中国山地湿地综合管理”边会,其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山地湿地管理与恢复经验,并让国际上了解中国正在执行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野外示范项目。

在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为了提高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为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提供基础资料,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高原湿地专家收集整理了中国高原湿地保护管理信息,并完成了《中国高原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管理》报告。报告分别就高原湿地的类型及形成、我国高原湿地面积与分布、高原湿地的功能与价值、我国高原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高原湿地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及保护对策建议等进行了论述。并指出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主要有:湿地法律地位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缺乏管理协调机制;侧重于物种的保护,忽略了生境的保护;片面强调水域,缺乏整体保护。

2009年4月,为学习、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先进的湿地保护管理经验,加强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促进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支持下,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四川、甘肃、新疆三个项目省湿地主管部门领导及湿地保护区管理人员一行9人赴荷兰、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考察小组先后考察了荷兰黑湖国家湿地公园、德国与比利时交界的Bargerveen湿地、英国山区国家公园、北奔宁山杰出自然风景区(简称AONB)。考察组还参观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英国湿地中心(简称WWT),也拜访了湿地国际总部。通过考察,对上述三国湿地、泥炭地保护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和保护技术,对于正在实施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中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和湿地、泥炭地保护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9年是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关键的一年,为更有效、按计划完成项目各项活动,2009年5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对四川红原、若尔盖,甘肃玛曲和碌曲四个项目点2008年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就2009年各项目点工作安排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落实当年工作计划。

总的来说,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启动以来,在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甘肃项目区碌曲、玛曲开展了泥炭地恢复。至2008年填堵沟13千米,筑坝48处,恢复面积达233万平方米。恢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恢复点地下水位抬高、水生植被逐渐恢复、蛙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增加、侵蚀沟逐渐淤积、侵蚀基准面升高、水流减缓,原来退化的泥炭地重新被水淹没后,泥炭地特性得以恢复。

欧盟安庆湿地项目具体名称为“通过市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这是根据安庆市的湿地资源现况而展开的项目。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面临巨大的压力,安庆市政府有责任也有意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相关部门的工作范畴,但缺乏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欠缺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依赖生物资源的生计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方法和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规划和措施,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该项目正是针对该核心问题施予对策,推动实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部门主要工作目标,从而使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此项目属于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由欧盟提供赞助,安庆市政府和国家林业局规划院以及湿地国际共同实施,项目执行期为2007~2010年,目标是确保安庆市境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007年9月,“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安庆示范”项目启动大会在安庆市召开。会上,宣布成立了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管委会,为下一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打下基础。

2008年,中欧安庆示范项目办公室和安庆市电视台的记者去安庆沿江湿地的枫沙湖拍摄湿地保护宣传片。此次拍摄专题片是安庆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为项目也为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全文

与湿地培训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师资培训服务方案 浏览:912
百度竞价推广计划方案 浏览:850
2015年度公司培训计划方案整理版 浏览:255
深圳披披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53
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浏览:466
泉州市聚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76
美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浏览:841
设备培训组织方案 浏览:121
建设工程培训服务方案 浏览:567
2017年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608
华晨消防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839
市场营销学吴建安期末考点 浏览:869
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331
有关电子商务的填空题 浏览:601
网络营销的外文文献及翻译 浏览:117
毛笔书法教师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939
规章制度培训方案 浏览:619
食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21
幼儿园游戏活动园本培训方案 浏览:850
中心校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