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节目效果市场调查报告

节目效果市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1-05-25 02:15:09

⑴ 求 话剧商业演出 市场调查(报告)的范例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轮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雾季大公演”的高潮。无论从哪方面看,“雾季大公演”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雾季”,原本是重庆特殊的气候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庆云雾笼罩。抗日时期,这个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网,日军空袭减少。张瑞芳回忆说,刚到重庆时,大家不知道日军空袭的规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断。焦晃看到过的那出戏,名字的确是《国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国家至上》时候,就遇上了空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后来发现了“雾季”的规律,就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由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在张瑞芳的记忆中,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就包括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复旦剧社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王为一、孙坚白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雾季,重庆“100多出中外剧目轮流上演,不带重样的”。重庆也是当时剧作家的丰产地。如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就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历史剧。“雾季大公演”还直接带动了当时戏剧界的理论发展,当时导演史东山在创作期间写出了学术论文《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的比较论》,提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要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一年后,斯氏《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出版了全译本。一时间,这两本书成了戏剧界争相一读的热门书。

⑵ 如何评价市场调查报告

第一来:要看市场报告写作的人自的背景;

第二:要看市场报告整体思路;

第三:要看市场报告数据依据与分析观点;

第四:要看市场报告是否有价值.

许多优秀的市场调查报告出自都是一些相对专业的咨询公司,比如国外的尼尔森、波士顿,国内的前瞻资讯、新华信、南方医药研究所,都是全球一流品牌。他们的报告会贵点,但很有价值。

市场调查报告,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的文书。换句话说就是用市场经济规律去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市场现状,揭示市场运行的规律、本质。市场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反映市场调查内容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的报告。市场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其撰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一份好的市场调查报告,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⑶ 分析一个节目的市场价值如何去写

看它的发展前景啦,是否有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否符合先进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
其次,你要分析它的市场份额啦,它在整个影视行业占有多大的比重,投资额需要多少?
还有,你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啦,(比如说今年来极为狗血的穿越剧)老人,小孩,成年人对于电视的需求不要一样的,他么又占有多大的比重?
在者,可以考虑是否响应党的号召,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是文明向前的,是否值得投资

⑷ 电视节目效果反馈调研报告

如果说2012年是《中国好声音》的天下,那么2013年则是《我是歌手》先声夺人。2013年,《我是歌手》横空出世,十二唱将齐聚芒果,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当然,也有人吐槽这只是一群过气歌手想要咸鱼翻身,但是他们却用实力证明这是谁的江湖。2014年,《我是歌手》第二季重燃战火,那观众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季的《我是歌手》呢?

电视节目效果反馈调研-‘我是歌手’调查报告

调研方式:赚零用APP在线调研

样本设计

样本定义:年龄18-60岁,最近一个月内看过《我是歌手》综艺节目,且是每期必看或者多期看过者

调查结果

对于《我是歌手》第二季的总体表现,观众还是比较买账的,超九成的观众满意这一季的《我是歌手》,其中29%的人是非常满意的

《我是歌手》完全引入了韩版节目的竞争机制:每场都有排名,连续两场综合排名靠最后的歌手要离开,这种机制让有名气的歌手全心投入准备节目,不能示弱不能丢人,不能被淘汰;不出名的歌手想努力争取舞台,这样的环节设置,一方面让歌手们卖力尽情地表现,一方面也让观众看得爽心:超八成的人满意这一节目的环节策划流程度。

作为节目的主角,这一季的歌手们的表现如何呢?31%的观众非常满意这一季的歌手们与节目的融合度,近五成的人表示比较满意。毕竟节目的淘汰竞争机制让歌手们需要要全心投入准备节目,这可能比他们开自己的演唱会或者参加一些所谓的春晚等节目的表演估计还要用心,只要用心,观众是看得到的。

对于上一季的《我是歌手》,除了歌手的优异表现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外,那些被歌手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现场观众们也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将“职业观众”一词带入了寻常百姓家,那对于这一季的现场氛围,观众又是怎么看待的呢?49%的人表示比较满意这一季的现场氛围,29%的人非常满意,只有4%的人不太满意这一季的现场氛围。

第一季主持人羽泉的“口误”、俯卧撑等桥段仍被观众津津乐道,那这一季的主持人-张宇的表现,带着台湾味极浓的主持风格,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很显然,观众还是很满意这一歌坛老将的主持表现的,45%的人是比较满意张宇的表现,35%的人甚至是非常满意他的主持。

与上一季的超高人气和兴起网络热题一样,这一季的《我是歌手》同样表现不俗:超九成的观众满意这一季的《我是歌手》;歌手们的用力用心表现以及节目组的精心策划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张宇“老顽童式”的主持风格同样受捧;观众一致期待下一季的《我是歌手》。

⑸ 小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查报告500字-600字

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电视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学生看电视,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再说,我们在学校学习很紧张,回家后,放松一下是非常必要的。而看电视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电视其实不但是一种娱乐,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看一些含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时,既有趣味性,又可增广见闻和增加知识。电视给小学生给予丰富的刺激,促进脑细胞的生长发育,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大脑功能。看电视广告也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充分调动和训练了孩子的感觉器官,还能让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在现代社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禁止孩子看电视。
但是要引导他们选择有益的节目,时间有节制的看, 甚至可以同他们一起看适合的节目,看完后可以平等地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沟通,将娱乐变成可以启迪孩子心灵,丰富孩子情感,增强分析能力,沟通父母和孩子心灵的渠道。

二、数据整理

调查人数: 20人

喜欢看武打片的: 9人

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的: 3人

喜欢看少儿节目的: 18人

喜欢看知识竞赛类的: 1人

喜欢看动画片的: 20人

三:措施与策略

1、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摸清他们的喜好,教学生看什么。

开关电视人人都会,可是看什么就大有学问了。知道学生的喜好籍此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小学生的深度交流,正是获取教育素材的良机。小学生喜爱的节目,例如武侠、枪战片中有血腥、恐怖的情节,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我要求学生少看或不看;小学生不爱看的节目,比如《走进科学》、《新闻联播》、知识竞赛等对于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十分有益,教师要多加诱导,并经常表扬那些爱看此类节目、知晓天文地理的学生,借此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动画片、卡通片是小学生的最爱,这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共鸣,那么我们借助《哪吒》一片的主人公来培养学生真诚善良、坚强勇敢的品质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连学生在看什么都不了解,空谈教育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2、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观看习惯,教学生怎么看。

雷雨天不要收看电视,湿手不要开关电源等日常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要近距离长时间观看,以免眼睛近视,观看时距离电视机至少2.5米以上,每次看电视不要超过2个小时,观看时不要趴卧在沙发或睡在床上,以免姿势不正确引起颈、肩、腰椎发育不良等行为习惯教育也要经常进行;看电视前要首先完成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看电视要兼顾其他人的感受,不要把音量开得过大,不要大声喧笑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或休息,不要一人独霸遥控器,要学会与他人共享快乐等引导又包含了思想品质教育。

3、看而致用,教学生反思和运用,延伸电视的教育功能。

很多小学生看电视只图一时开心,看而不思、观而不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生活频道教我们在洗衣时巧去污渍,我会要求学生在洗衣时试一试;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持人普通话说得标准流利,我要学生每天跟着说10-20分钟;《焦点访谈》报道一位优秀的学生迷恋上网、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空间,荒废了学业,最后绝望自杀,我要求学生观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新闻报道一女生离家出走,被人贩子拐卖,我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种轻率举动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给自己带来的深深伤害……电视在这里不再是让家长头疼教师担心的东西,反而成为教师的助手,成为我的“第二课堂”。

希望每一位教师教会你的学生正确收看电视,希望每一位家长教会你的孩子正确收看电视,不让电视成为家庭中去之有憾用之有患的包袱,而让它成为促进和谐的媒介,带来欢笑的使者,学习知识的课堂。

我喜欢看《一起来看流星雨》

⑹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做

揭秘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场调查报告应该是所有企业,所有的市场调查人员都会接触到的一个东西,简单的来说市场调查报告就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反映市场调查内容及工作过程,
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的报告,起撰写的好坏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市场调查报告的目的就是旨在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一个专
业而合理的导向,最终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客观实际的依据。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市场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的重要程度!而我们现在就简单的来分享下市场调查报告如何撰写:我们主要来讲解它的格式跟写作技巧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市场调查报告写作的一般程序是:确定标题,拟定写作提纲,取舍选择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初稿,最后修改定稿
我们知道任何的书面文字的写作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也就是我们说的格式,书信有书信的格式,当然市场调查报告也有它自己的基本格式,那么它的格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简单的来介绍下
一般来说,各种市场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都包括标题、导言、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
1.
标题
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即市场调查的题目。标题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标题要简单明了、高度概括、题文相符。
市场调查报告的题目可以有两种的写作形式:公文式标题;文章式标。
2.导言

言也可以说是引言,是市场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市场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市场调查工作基本概况,包括市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对象以及采用
的调查方法、方式。这是比较常见的写法。也有调查报告在导言中,先写调查的结论是什么,或直接提出问题等,这种写法能增强读者阅读报告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这部分是市场调查报告的核心,也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是市场调查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是表现调查报告主题的重要部分。这一部分的写作直接决定调查报告的质量高低和作用大小。主体部分要客观、全面阐述市场调查所获得的材料、数据,用它们来说明有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对有些问题、
现象要做深入分析、评论等。总之,主体部分要善于运用材料,来表现调查的主题。
3.
结尾
结尾是市场调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形成市场调查的基本结论,也就是对市场调查的结果作一个小结。有的调查报告还要提出对策措施,供有关决策者参考。有的市场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附录的内容一般是有关调查的统计图表、有关材料出处、参考文献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
…………
以下内容省略,所有内容由我要调查网提供,查看具体内容可登陆我要调查网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⑺ 动画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年轻人看来,民俗就是过去的东西,这是种误解。民俗包括过去、现在,也包括将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民俗呢,我准备从三个问题着手来跟大家介绍。

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俗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讲要区分开。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俗,与平时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谈起民俗,很多人觉得是农村里才有的,其实不是,城里人同样有民俗,大学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压岁钱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学民俗学的时候,费孝通教授给我们上课。费老师是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专门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辞典进教室对我们说:“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么意思呢?folk就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那个时候中国对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传统的想法上——民俗是过去。中国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民俗学以后一直到80年代对民俗的理解都比较传统,其实与国际上的认同相距很远。国际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发展。

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

1、乡民、楼民向人民发展

2、文化的残留物向划时代发展。

3、历史学、现代史学向未来学发展

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学科,更是未来的学科。

我们今天用的“民俗”两字好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后来出口了,然后又返销回来了,这两个字其实是日本字。我们的“民俗学”三个字是翻译英文的“folklore”,其实这三个字是日本人翻译的。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20世纪转型期间,现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经过日本加工过再回来用的,比如说“文艺理论”、“干部”、“化学”、“物理”等。所以我们“民俗”的内涵已经经过两次翻译,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因为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所以我们直接把它们拿来当成中文读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春节怎么过,除夕怎么过等。前几天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我说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上世纪50年代,我七八岁跟着外婆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特别是祭祖,把妹妹们全都赶出去,只有我和外婆两个人呆在屋里祭祖。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我们在城市里感觉不出来,但假如去了农村,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江南有厢房式的——左厢房、右厢房,还有过去的有钱人家,家境比较好,房子结构形式更复杂,一层层有很大变化——三进、五进、七进,周庄的沈厅就是七进的,上海郊区一般都是三进的。一进,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我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风水,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那么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房间。这就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就看风怎么走水怎么走,人怎么在中间选一个好地方居住。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

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把这点作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丢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灾难。比如上海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热,客观原因来讲地球变暖是一个原因。仔细一想,恐怕与我们现在盖这么多大厦有关。

有一年,我陪外国学者从我们华师大到虹桥机场。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经过虹桥开发区,看到很多玻璃幕墙的房子,有一个老外就跟我讲:“你们为什么要盖这种房子。”我说我们要现代化呀。他又说:“现代化不是从房子的外形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后来我了解,这种玻璃幕墙的建筑模式来自北欧,因为北欧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处在亚热带,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散热。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很多观念都要修正了。过去上山下乡,父母从信中知道我们在东北吃玉米馇子、高粱都要掉眼泪,认为那是喂猪的杂粮。现在观念变了,要吃玉米、高粱这种绿色植物,超市里卖得比面粉还贵呢!

民俗、生活相还包括生活的技艺,各种技艺也是民俗。有个材料说考古学家发掘出秦剑,上面涂了一层铬,专家注意到这种涂铬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究竟秦人是如何涂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践的宝剑,在地底下埋了两千多年,挖掘开始时发现这把剑已经弯了,但是考古人员一打开,又神奇般地直了。我们现在能模仿这把剑的样式,却达不到那时的工艺。

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发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艺--民俗来创造。可惜的是这些技艺我们没有从学科上加以整理。我们古人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这些东西随意地扔掉了。这样一来,对我们国家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民俗,千万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风俗习惯这个狭隘的观念上。以上是第一点,从生活层面看民俗。

民俗的文化层面

第二个方面,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优美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近几年,《梁祝》正在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这个问题两年前就开始了。但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其中一大问题是各地都说《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宁波人认为梁山伯是鄞县(今奉化县)县令;上虞人说祝英台故里就在绍兴的上虞;杭州人也据理力争,万松书院主人公读书的地方呀……其实《梁祝》是哪里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梁祝》反映了中国人某一阶段的婚姻模式。远古的时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较刚烈,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转移以后才有了《梁祝》,从刚烈走向柔和,向儒学发展。所以《梁祝》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转型期之间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们对两性祈求的心理,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这是典型的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无形的口头的关系。

无形的口头模式其实相当多,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我有一个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请当地老师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汤,老师喝完觉得很鲜。问他是什么,他说是野鸭子。老师大吃一惊,马上说澳大利亚抓野鸭子是犯法的。学生恍然大悟,说下次一定注意。可没料到过了三天,一张罚款单来了,动物保险委员会罚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俭学的钱全罚走了。在中国看来这个老师有问题,鸭子也吃了,还告状?但在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老师不告发反而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文化模式,我们现在更要关注这种文化模式。

譬如日本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模式,像樱花情结:在日本一到樱花要开的时候,整个国民都会很兴奋。2000年我在日本民国大学当教授,刚好遇上樱花节,天很冷,但是樱花开的时候,樱花树下挤满了日本人。当地气象预报还会每天报道樱花的开放凋谢情况。外国人对樱花的感觉是不太艳丽,但是日本人就感觉到樱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长短,而是求生命的灿烂。日本的武士道、谈情说爱都和这个有联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情节很简单:中年男子外遇一个少妇,两家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人想结合在一起。开始双方家庭都不同意,后来终于离成了,两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结果却在做爱过程中自杀了。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达到最高点。他们感到把各种困难都排除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是最辉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两人感情温度肯定会下降,所以还不如在爱情至高点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恒。所以他们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

民俗在历史上

利用民俗这种文化模式对国家进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确处理风俗,驾驭它以为统治服务。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措施,效果和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清朝满族的措施——满汉一体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来满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较薄弱。清前期的历史总好像是隐隐讳讳的,特别是关于顺治帝的母亲。实际上历史的真实恐怕不会像现在的文人所写的那么曲折缠绵。习俗上他的母亲应该是嫁给了他的小叔子。满族不仅在婚姻观念与汉族有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习俗方面与汉族有更大的差别。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上没有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清政权是怎么稳定下来的?根据国外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满族就是利用满、汉族的文化模式来整合对待汉人的。他们把两个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说,当时是乱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无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们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话,应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拿着“孝”来作挡箭牌,不愿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为中国乱世时期,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块牌子。

第二,清统治者采取了同汉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强抢,要明媒正娶。不仅如此,满人娶汉女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的女孩,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娶回来就可以了。所以事实是,当时满族人只有三十多万,而汉族人有近一亿。后来满族还是统一了整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事实。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满族人的习惯,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的文化整合。由此,这种综合了满汉两族文化模式统治了中国至少三百年。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过去对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够,应该从民族心理因素上考虑,真正地把它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民俗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

阅读全文

与节目效果市场调查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师资培训服务方案 浏览:912
百度竞价推广计划方案 浏览:850
2015年度公司培训计划方案整理版 浏览:255
深圳披披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53
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浏览:466
泉州市聚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76
美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浏览:841
设备培训组织方案 浏览:121
建设工程培训服务方案 浏览:567
2017年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608
华晨消防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839
市场营销学吴建安期末考点 浏览:869
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331
有关电子商务的填空题 浏览:601
网络营销的外文文献及翻译 浏览:117
毛笔书法教师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939
规章制度培训方案 浏览:619
食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21
幼儿园游戏活动园本培训方案 浏览:850
中心校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