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顶级的黑胶唱片机有哪些
1、Tech Das Air Force One空军一号唱机
该唱片机是日本Stella公司开发推出的一款皮带驱动式双速(33-1/3、45转)唱盘,设计了气浮式机械结构,加上每一机械件制造上的精湛工艺,以及在音效提升上对每一细节的专注设计,使其跨入了高端唱盘行列,并在慕尼黑举办的HIGH END 2016展上荣获十佳产品奖。
2、VPI Classic Direct黑胶唱盘
Classic Direct直驱唱盘是由Harry Weisfeld(HW)在2012年发表的,该黑胶唱机没有发烧的架势和华丽昂贵的外貌,但因其超高的音质而大受发烧友欢迎与肯定,可说是VPI技术的精华大成,代表作品之一。
3、Galibier DesignStelvio-II
Stelvio-II是美国Galibier Design公司开发推出的一款皮带驱动双速(33-1/3、45转)唱盘,除了机械件选料用心考虑材质、质量、阻尼等要素外,最鲜明的一点是在对机械件彼此配合可能产生的各种振动的抑制与消除上的独到考虑与成功效果。
4、Thorens多能士TD550
TD550是德国Thorens公司开发的一款皮带驱动双速(33-1/3、45转)唱盘,与其他品牌唱机不同的地方,在于使用真正重量级转盘和沿用该公司经典的悬浮底盘设计,加上安装了经反复调整试验证明搭配性能最佳的唱臂与唱头,从而最终使重播效果能满足对音色极挑剔的用户的需求。
5、OnedofOne Degree
One Degree是美国ONEDOF(ONE DEGREE OF FREEDOM)公司开发推出的一款皮带驱动双速(33-1/3、45转)唱盘,除了艺术鉴赏性颇高外,在机械件的设计、制造,以及高精度手工装配下彼此的无缝匹配等诸方面无疑为最终的高品质声音回放奠定了基础。
⑵ 唱片机和收录机、录像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唱片机大规模流行的时期已经过去了,1993年黑胶唱片停产,现在只有少数国家还在为发烧友生产高保真唱片。磁带录音机是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制造的,从此,盒式磁带大行其道。1978年日本夏普公司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双卡收录机(SHARP GF-555),我国收录机生产从七十年代初开始,1980-1990年各地无线电厂生产的收录机样式繁多,遍地开花。磁带虽然携带方便,但因在频响和音质等方面与唱片有一定差距,所以唱片没有被磁带所取代,现在还有很多人钟情于黑胶,它是高保真节目的最好载体。后随着CD的大量普及,唱片和磁带都逐渐淡出主流市场。现在的磁带虽然还在生产,但质量已是大不如前,基本都是CD转录的。
1956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磁带录像机。70年代中期研制出1.27厘米双磁头彩色盒式录像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录像机的黄金时期,至今还有很多人热衷于用录像带录制电视节目。
⑶ 黑胶唱片机与留声机有什么不同。
留声机是早期的叫法,硬要分的话就管机械发声的叫留声机,原理是唱针在唱片上的震动直接带动振膜通过一个大喇叭筒放大出声。黑胶唱片机是唱针的震动通过唱头的机-电转换变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器推动电动扬声器发声。黑胶是指唱片的种类还有薄膜唱片等。
⑷ 我这老唱片机是不是得配音响唱机值多少钱呢
这是八十年代的普通低档电唱机,当时50元一台,音质一般,高音好,低音差,而且音乐间隔空白处噪音严重(唱针摩擦唱片的声音也放大了)。
现在没有唱头唱针换新的了,音质下降严重。
可以当古董收藏,没有使用价值。
你可以放在《闲鱼》卖,(送几张唱片),标价500-1000,有人愿意买。
现在网上有人忽悠说“黑胶”唱机音质很好,可以糊弄没有听过的人。
你应该用“黑胶唱片”来做广告,不要用这个“薄膜唱片”。以前两种唱片都有,都是一样的用,音质差不多。
这种唱机比较低档,是电机直接驱动,所以噪音特别严重。
还有一种唱机比较高级,是橡胶皮带传动,马达噪音小很多,唱头也高级很多,低音很好,但是唱针摩擦声音一样的严重,噼里啪啦的声音不堪入耳。
⑸ 求一份文化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分析单,急啊!
去年11月28日“44号令”的正式实行,标志着外资进入中国传媒领域已成定局。而我们本土娱乐传媒业的竞争准备还明显不足。今年2月25日,政府又对“44号令”进行了补充规定,其中对外资进行了限制,而在3月份福布斯文化娱乐业论坛上,众多民营资本的老总却表示,由于传播渠道的制约,中国文化娱乐业无法从传统的渠道赢得所需的利润,不得不转移工作重点。
“谁说我是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我就跟谁急!”这是光线总裁王长田在几天前由福布斯主办的“文化娱乐产业论坛”上为自己公司正名时所说的话。而做出与之相似的提法的还有总裁孙建军等多位老总。为什么大量传媒公司纷纷以“文化”相标榜,而耻于“节目制作”?因为在这些公司中,“节目制作”已经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标了。在业内已经树立一定地位的他们,已经把兴趣点转移到“新技术、新媒体”上去了。而很多人对“投资文化娱乐业就是投钱拍拍电影、拍电视、出唱片”的认识,早已过时。
开市场不开渠道
随着近年来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娱乐传媒业被很多人认为是娱乐文化市场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有大批的资金持有者瞄准着传媒公司准备“扔钱”。但在娱乐也已经成为民营资本投资新热点的今天,不少民营公司老总们却隐隐流露着对当前大量平台由电视台一手把持的不满。渠道不畅,造成很多公司不再把电视台等传统渠道作为盈利重点。
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的《环球影视》,曾是北京电视台的皇牌节目,在8年前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扶持,该节目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但公司总裁孙健君表示,从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公司发展的政策后,从目前情况看,公司的生存环境并未好转。新政策的核心是:把过去不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剥离出来,但剥离出来以后由谁来经营却成了一个含糊的问题。起码就目前而言,国营媒体仍然垄断着这些资源。而公司去年电视制作营销的利润不到公司总盈利的1/2,今年不到1/4,不是流水量降低,而是所占的比重减少了。
孙总还透露了在市场环境没有成熟、政策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太合和国家电视台的一次深层次合作,导致净亏损几千万元。国产影视的领头人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也对电视台在购买电影播出权时开价的随意性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一部票房上千万元的影片在电视台播出,能拿到50万元左右的版税都是领导高抬贵手;而一些可能连票房都谈不上的影片的播出权却有可能开出天价……这些都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要技术更要内容
传统渠道的不畅,使更多民营资本的投资者坚定了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商业模式重新打造传统制造业的决心。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电视制作公司的竞争对手正由同类的公司和电视台转化成多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新技术公司、外资传媒公司。
新媒体、移动媒体甚至于IT终端产品给文化娱乐业的内容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宽阔的发展平台。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业内人士承认:IT已经步入了黄昏期,服务和销售的竞争也渐趋饱和了,之后剩下的就只是捆绑内容了。虽然就目前而言,一些新技术拥有者还存在着“内容免费”的误区,但版税意识正在开发商心中逐渐确立。
一年前,媒体传出太合麦田以近千万元收购刀郎在新技术领域的版权时,都说他们的总裁宋柯疯了。而根据今年业内人士的统计,在手机铃声下载业务的前5首歌曲中,有3首歌曲是刀郎的,这3首歌加起来是600—700万次,而且这个并不是特别准确的数字,实际次数应该更多一些。以每首彩铃下载费用2—3元计算,根据提出SP不同,总的铃声收益在1200—1500万元以上。而根据SP分成协议来讲,扣除移动15%以后,太和麦田可以分到将近40%左右。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太和麦田就已经可以收回当初收购版权的费用。长久以来中国音乐饱受盗版之苦,作唱片不赚钱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而一夜之间,行内人突然发现“有个新玩意儿能够赚钱了,而且钱来的还挺猛”(宋柯语)。
可以说,在传统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新技术能够实现内容最大价值的信心。
看政策还看市场
拍电影、电视剧曾经都是国有单位的专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影视节目制作都是不赚钱的。而民营机构拍影视剧,眼睛盯的是市场。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华谊兄弟、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机构迅速崛起。1998年相关部门允许民营机构参与影视拍摄制作的初衷是为了扩大社会融资,补充国有制作机构拍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随后《大腕》、《没完没了》等等片子的票房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市场化的好处,很多广电圈的人发现“原来电影拍好了真赚钱!”而随着政策的松动,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买厂标”、“买台标”渐成历史。而今年2月25日,广电总局对“44号令”的补充,也是政策在逐渐完善的一个标志,不过还远远不够。
把与文化娱乐业分剥出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是政府目前毋庸置疑的既定方针。但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是平等,而目前很多国营媒体对大量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在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娱乐业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市场竞争的全面开展。比如,中影就因为掌握着所有国外影片的进口权,让各家影视院线都要“上赶着谈生意”,而使很多民营资本家在一段时间内“不敢有非份之想”。
随着外资进入力度的逐渐加大,本土资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虽然在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的召唤下,近两年来中国影视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通过审批的影视剧与过去相比呈“井喷”之势。但是去年通过的212部大银幕电影,仅有35部进入了主流院线,而坚持上映10天以上的连10部都不到。目前能和国外大片周旋的国产电影实在不多,中国本土影视制作公司的总体素质急需大幅度提高,而市场竞争无疑是最有效的利器。民营资本的介入无疑是一个强力催化剂,是市场活力的源泉。而如何让它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还是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的成熟。
⑹ 唱片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更多人倾向于从互联网上下载喜爱的节目。音像制品国内市场的传统销售业务开始急剧下滑,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广东、北京、上海三个国家级音像批发市场的音像制品发行数额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市场竞争无序和严重的盗版问题仍旧是市场发展的症结,仍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市场规模的扩大。
在传统音像业处于低迷状态时,以手机彩铃、手机音乐、付费下载、视频点播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增值业务则快速发展,成为音像业难得的亮点之一。
⑺ 请问“唱片机”流行的年代是哪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留声机开始在欧美等国投入应用。与此同时,唱片也很快传入中国。1897年,位于南京路上的英商谋得利洋行最先将蜡筒留声机和圆柱形蜡筒唱片引进上海。
这种可以留住声音的机器被上海人叫作留声机,会自己唱歌的盘片则被称作唱片。由于谋得利的最先引进之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唱片被统称为“谋得利唱片”,犹如报纸当时在上海滩上被统称为“申报纸”一样。
当时进口的唱片内容多为外国音乐,一般人难以听懂,洋商们便想法迎合中国老百姓的喜好。20世纪初,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设摊收费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其广告语为:“十文钱即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
这张片长2分32秒,以各种笑声组合起来的唱片在当时大受欢迎,销路奇畅,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这张《洋人大笑》作为传入中国的第一代唱片。
(7)唱片机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诞生故事
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世界上发明留声机的人就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生与他所发明的早期留声机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
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
在一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⑻ 老式唱片机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老式唱片机即留声机,它的发声原理是:
把声音的振动记录在唱片上,就是在唱片上刻出坑坑洼洼的槽子,就是唱盘上的一圈圈轨道。这样就把声音信号转变成了机械信号——振动。
放音就是把机械信号还原成声音。关键设备是拾音器,唱片转动时,拾音器的针在轨道上相对滑行,轨道上的坑坑洼洼或弯弯曲曲就使针产生振动,这时就算没有电,仔细听也会听见声音,只不过音量太小。
针获得的这些振动通过拾音器转换成电信号,通过一系列解调,通过终端——也就是喇叭放大、产生声音,就是听到的唱片声音了。
(8)唱片机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版唱片机市场也应运而生,在国内有唱片机的生产厂家也越来越多。这种高档的唱片机主要置设在别墅,西餐厅,会所,酒店等高消费场所。
现代唱片机经过再次改良,发展成为一种怀旧的时尚,开始逐渐回归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现代唱片机合了最新的科技,将音响技术及DVD、收音机、黑胶唱机、MP3、视频输出与古典艺术造型完美融合,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独特而又高贵的设计是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