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滴滴打车的三个战略死结
随着滴滴、优步(Uber中国)的合并,社会舆论把关注焦点迅速从出租车司机遭受的不平等竞争,切到了相反:新滴滴将要成为新的垄断者!
不过窃以为,可能对程维的力量和梦想,寄托的有些多了。
一、滴滴打车,只是对现有出租车运营模式的优化,而非创新。
出租车原来的运营模式,是车主拥有产权,司机通过租用产权并经过特许行使经营权,乘客租用司机的服务获得使用权。
这个模式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由于政府控制出租车的数量,所以造成在高峰期出租车不够用的情况;
2、由于都市区域越来越大,受视线范围限制,造成空车在找乘客、乘客在找空车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3、由于政府开支庞大,对出租车公司的财税要求,转嫁到司机身上造成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
以上3个问题,滴滴对应的解决方案是:
1、高峰时让私家车介入运营;(代价是违法)
2、通过技术手段匹配;(代价是技术投入)
3、暂时不收取或少收取私家车份子钱。(代价是亏损或降低利润)
以上解决方案,一目了然:政府及其代理人(出租车公司)自己就能实现,只是没有主动创新的意愿。
一旦政府对私家车接入市场予以合法化,出租车公司就可以通过技术投入,一定时期的让利,具备与滴滴打车同样的竞争条件。
二、滴滴打车,并没有建立护城河优势。
滴滴打车通过4年来的百亿美元投入,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BAT合体的强大平台,看起来很是有份量,特别是被业内津津乐道的“出行大数据”。
但我看来,这个大数据的实用价值水份比较大:
1、这些出行数据出租车公司本身通过GPS早就可以收集,未来同样可以收集;
2、帮滴滴打车做数据收集的核心服务是地图和支付,所以滴滴打车充其量是BAT的地图服务和支付服务的数据收集外包商,犹如美团早期的商户地推BD经理,会有鸟尽弓藏的时候,而且越来越快;
3、滴滴打车消灭竞争对手的过程是,可以赔钱,比竞争对手赔钱更多。所以,只需要静候下一个愿意先赔钱的土壕入场。
下一个愿意先赔钱的土壕有木有?有很多,看下一条。
三、滴滴打车,将被看起来利好的网约车合法化拖死。
千呼万唤,甚至雇佣了原国家交通部道路运输司出租汽车管理处的副处长张贝来做公关,滴滴打车们终于迎来了网约车合法化的新政。
该欢呼么?
1、网约车合法化规定的出台,实际上是戴上了紧箍咒。如果此前任何野路子都可以冠以“创新”来规避,从此以后任何创新就都可以被“违法”。在圈子里跳舞的本事,国企比民企更老练。
2、网约车管理继续按照出租车管理模式,由属地管理,互联网公司所谓轻公司的技术成本优势瞬间消失,相反将背上全国管理几百个出租车公司的庞大包袱----几十年来,为什么没有出租车公司大规模跨地域做连锁运营?呵呵~因为比开夜总会连锁还复杂!
3、实在想不出,每个城市增加了一家“用APP打车的、车型更高级一点儿、也更贵一点儿的连锁出租车公司”,能有什么可值得百亿元美元估值的价值。
相反,各地的土壕们,可以成立一家本地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一个只基于本地数据的打车APP,免费给本地的交通监管部门使用,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公司都必须使用,数据服务器放在本地,监管更便利,服务更贴心。如果再整合了本地的市民服务,这简直就是地方政府采购的节奏了。
怕当地土壕们不会开发?北上广的程序猿朋友们,创业机会来了,别说我没告诉你:你开发,卖授权给每个城市的土壕,这叫“出行软件开放平台”,比程维创业成本低N倍的同样故事。
B. 滴滴打车用了哪些营销方式推广嘀嘀专车
第一个阶段是“建立连接”。要做一个交易的平台,首先要把供需双方拉到这个平台上,让两者建立连接。跟国外的Uber把车型定位于商务高端车型不同,嘀嘀则是选择了首先从出租车入手,其实就是看中了“出租车”背后的用户群体。首先,大家打出车是刚需,通过出租车可以获取海量用户。并且,出租车司机都是职业司机,大多数还依托出租车公司,百分之百有营运资格,在中国可以轻松跨过政策禁区。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嘀嘀打车开始就不停的地推和补贴,激发司机在嘀嘀平台上接活,激发用户使用嘀嘀平台叫车,最终获取海量用户和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个阶段,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提过,这是嘀嘀建立连接和获取用户的阶段,嘀嘀在这个阶段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获取用户。
在建立连接以后,嘀嘀打车的“激发营销”又到了第二个阶段“制造场景”。嘀嘀打车平台,建立“连接”的目的就是制造一种O2O消费的场景,让用户形成在嘀嘀平台上“叫车”的习惯。在制造“场景”的开始阶段,嘀嘀采用最简单粗暴的形式就是“直接砸钱”,在补贴最高的阶段,消费者和司机各补贴10多元钱,这相当于每一单要补贴20多块钱,在80天砸了15亿以后终于“偃旗息鼓”。在后补贴时代,为了继续“激发”用户进行场景消费,嘀嘀利用跟腾讯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始通过在嘀嘀平台发放“嘀嘀红包”。嘀嘀红包改变了单一的“砸钱”的方式,通过红包发放的形式,浸入了用户的“关系链”,产生了指数式传播。前期嘀嘀平台自己掏钱来发放红包,后期又邀请一些像搜狗、蒙牛、京东等企业来发布红包,用别人的钱激发自己的用户。在用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嘀嘀除了“打车场景”以外,又开始制造新的消费“场景”,就是“嘀嘀专车”。而在嘀嘀专车的推广中,延续了微信红包和关系链传播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就让“嘀嘀专车”一夜成名。
嘀嘀专车在建立“消费场景”以后,利用专车红包进行的“浸入关系链”激发营销。嘀嘀推出“嘀嘀打车”是为了获取用户,而推出“嘀嘀专车”则是为了“挣钱”。怎么推广嘀嘀专车呢?嘀嘀继续用了屡试不爽的“微信红包”,通过微信平台发放大量的“专车代金券”。嘀嘀专车的“微信红包”是如何“浸入”关系链的呢?如果你用了一次嘀嘀专车,你就将获得了一次发放“专车代金券”的机会,而你发放“专车代金券”的方式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分享,每一次分享就相当于“代金券”浸入了你的“关系链”。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用嘀嘀,就相当于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自己的关系链里发布“代金券”,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病毒传播,最终导致了嘀嘀专车的用户呈现“指数式”的增长。
第四个阶段是“大数据”激发营销。如果像嘀嘀专车这种产品越来越多、消费场景越来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以嘀嘀平台为中心,用户、嘀嘀服务相互连接的网络,这将是一个产生群体交互的智能网络。在这个阶段,嘀嘀平台必须通过大数据手段分析用户的行为,了解用户的兴趣、收入水准、消费习惯,甚至可以做到用户还未叫车的时候,就已经预判用户要去哪里、喜欢坐什么样的车并把他的需求推送给对应的司机。而对于司机也是这样,通过对司机进行用户分析,了解他的交班时间、地点、喜欢接什么样的活、在哪种情况下会拒单。基于这些分析,就能把合适的订单推荐给合适的司机。除了数据分析以外,滴滴还会通过规则调整让交通系统更有效率。比如你早上六点想去看天安门看升旗,大冷天没有司机愿意接这个活,加了小费也没用。这时滴滴就用一种虚拟货币“滴米”来调度,司机在接活的时候,会根据单子的难易程度来增减司机的“滴米”。而这个滴米类似司机的“信用值”,滴米值越高,平时就更好抢单。在智能交互的场景里,嘀嘀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激发司机和用户,既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又会激发平台用户的参与感和热情。
C. 滴滴打车的营销策略!
个人感觉他们的策略是,先赔钱让司机和乘客习惯这种模式。之后从乘客和司机身上抽取费用,例如现在,打车的并不便宜,而司机又赚不了多少
D. 利用五力模型和宏观分析分析嘀嘀打车和uber的竞争战略的区别
(一)替代品的威胁
Uber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公共交通的发展、私家车的增加、出租车的运营等。
1.轨道交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拥挤越来越严重,各国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时性、快速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部分乘客。此外,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放弃私家车和打车。这些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Uber形成了替代品的威胁。
2传统出租车
国内连续不断的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也对Uber的发展构成了威胁。虽然新兴的打车软件发展迅速,但是在目前,传统打车方式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一旦他们集体罢工,整个城市的交通将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虽然从理论上说,不同的出行方式本身就是互为替代品的,但是它们在出行距离和灵活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从Uber主要定位的市场而言,它目前所面临的替代品并不多,替代威胁并不大。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规模壁垒
打车软件的成本主要来自软件开发方面的投资和软件推广上的支出,这些属于沉没成本,并不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而软件一旦投入使用,用户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摊销在每个用户身上的总成本是不断减少的。打车软件市场上的在位企业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用户,获得很低的平均成本,后入企业短期内的用户安装基础难以与之抗衡,高成本阻碍了大量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2.网络外部性
一款打车软件的用户安装基础越广泛,它的网络就越庞大,乘客们可选择的司机就越多,司机们面对的潜在乘客也越多,它就能提供较其他软件更快捷的服务,因此也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潜在用户。对消费者而言,用户规模最大的那种打车软件带给他们最大化的效用,他们自然会选择该种产品,即使其他厂商的产品拥有更优的技术,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也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无法长期吸引用户。
3.规模壁垒和网络外部性共同作用
规模壁垒和网络外部性还可以相互作用——用户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单位成本,并引发更大的需求,又进一步扩大了用户规模。这种相互作用对大规模在位厂商是一种良性循环,但却使规模小于临界值的厂商的用户安装基础不断缩水,导致小厂商的亏损与退出和潜在厂商的高进入壁垒。
上述两种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很多小企业和个人无法进入该行业。但是像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实体租车公司,它们本身拥有大量的车队、规范的营业执照和基础的用户规模,因此这些企业基于此开发打车软件,上述的两种壁垒对其的阻碍并不明显。实体租车企业可能是Uber的最大潜在竞争者。
(三)同行业竞争者
同行业竞争者主要包括: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神州专车。 2015年第1季度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易到用车和Uber分别以80.9%、17.5%和8.1%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
2015年第1季度中国专车服务订单量占比前三名分别是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Uber和易到用车,占比分别为78.3%、10.9%、8.4%。
截至2015年3月31日,易到用车以74个城市位列专车服务覆盖城市数首名。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覆盖了61个城市,AA租车、Uber仅分别覆盖了13和9个城市。
2015年3月,滴滴快的发布了互联网专车安全与服务标准,这一标准的发布也标志着滴滴快的已经正式将运营重心转移至专车服务,联合发布互联网专车安全与服务标准亦是在向同行业竞争者展示其市场领先地位。
虽然滴滴快的在中国专车服务订单量上已占据了近八成的份额,但这一领域的竞争仍未停止。继2014年底网络战略投资Uber之后,双方在地图、支付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快速推进。面对资本、技术和规模都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易到用车也在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陆续与海尔、奇瑞、博泰集团展开合作。
面对激烈的竞争,Uber并不避让处于领先地位的滴滴快的,而是采取迎头定位的策略,凭借极致地用户体验,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社会化营销等手段,向其领先地位发出挑战。
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产品本身——只有优化用户体验,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打到车,才能获取更多用户,同时帮助合作的汽车公司最有效利用车辆闲置时间,从而建立与更多汽车公司的合作;与更多汽车公司的合作反过来又可以提高车辆供给,提高服务的可靠度,从而吸引更多用户,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供应商 1.汽车租赁公司
目前汽车租赁整体市场仍然高度分散,前10 家汽车租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2%,原因如下:
(1)汽车租赁公司资源大量闲置,客户找不到服务与租赁公司找不到客户并存。
(2)按小时租赁,规避了传统租车公司按天租赁,导致车辆大部分时间闲置。
(3)高端客户价格敏感度低,汽车租赁公司和客户之间还允许有一个服务商。
Uber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汽车租赁行业的困局,若能将闲置的汽车资源挂靠在Uber平台,让闲置汽车动起来,将会大大提高汽车租赁公司的资源利用率,在这种关系中,汽车租赁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议价能力较弱。
2.私家车
Uber加入门槛低,加入人数多。根据广州一家调查机构给出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22日,当月在广州地区新加盟的Uber、滴滴等专车司机加起来有4200多人。
司机们热情高涨,司机申请量骤增,几乎无议价能力,甚至出现找熟人或中介机构加入专车平台。
(五)消费者(用户)
对在线支付这种特殊的给付方式,用户议价能力无法体现。但是用户体验很重要,对于Uber来说,用户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支持,因此Uber必须重视用户体验,才能的得到用户的货币选票。
E. 谈一谈滴滴打车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滴滴打车合法,但是滴滴司机不合法,现在东莞已经查的好严,已经查了好多车,好多司机都转行了
F. 滴滴出行营销推广手段
嘀嘀打车开始就不停的地推和补贴,激发司机在嘀嘀平台上接活,激发用户使用嘀嘀平台叫车,最终获取海量用户和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个阶段,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提过,这是嘀嘀建立连接和获取用户的阶段,嘀嘀在这个阶段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获取用户。
在建立连接以后,嘀嘀打车的“激发营销”又到了第二个阶段“制造场景”。嘀嘀打车平台,建立“连接”的目的就是制造一种O2O消费的场景,让用户形成在嘀嘀平台上“叫车”的习惯。在制造“场景”的开始阶段,嘀嘀采用最简单粗暴的形式就是“直接砸钱”,在补贴最高的阶段,消费者和司机各补贴10多元钱,这相当于每一单要补贴20多块钱,在80天砸了15亿以后终于“偃旗息鼓”。在后补贴时代,为了继续“激发”用户进行场景消费,嘀嘀利用跟腾讯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始通过在嘀嘀平台发放“嘀嘀红包”。嘀嘀红包改变了单一的“砸钱”的方式,通过红包发放的形式,浸入了用户的“关系链”,产生了指数式传播。前期嘀嘀平台自己掏钱来发放红包,后期又邀请一些像搜狗、蒙牛、京东等企业来发布红包,用别人的钱激发自己的用户。在用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嘀嘀除了“打车场景”以外,又开始制造新的消费“场景”,就是“嘀嘀专车”。而在嘀嘀专车的推广中,延续了微信红包和关系链传播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就让“嘀嘀专车”一夜成名。
嘀嘀专车在建立“消费场景”以后,利用专车红包进行的“浸入关系链”激发营销。嘀嘀推出“嘀嘀打车”是为了获取用户,而推出“嘀嘀专车”则是为了“挣钱”。怎么推广嘀嘀专车呢?嘀嘀继续用了屡试不爽的“微信红包”,通过微信平台发放大量的“专车代金券”。嘀嘀专车的“微信红包”是如何“浸入”关系链的呢?如果你用了一次嘀嘀专车,你就将获得了一次发放“专车代金券”的机会,而你发放“专车代金券”的方式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分享,每一次分享就相当于“代金券”浸入了你的“关系链”。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用嘀嘀,就相当于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自己的关系链里发布“代金券”,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病毒传播,最终导致了嘀嘀专车的用户呈现“指数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