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分析汽车企业的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时要考虑那些因素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的环境力量和因回素。企业是组织生产和 经营的经答济单位,是一个系统组织。企业内部一般设立计划、技术、采购、生产、营销、质检、财务、后勤等部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
-竞争对手分析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望采纳
2. 汽车行业的宏观(国际)环境分析
一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政策具有可比性</STRONG></P>
<P> 1.经济高速增长20年左右,汽车消费需求急剧增加。</P>
<P> 日本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战后重建的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1950~1970年)达到了10.2%。从1978~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需求量日益增加。</P>
<P> 2.汽车产量迅速增长,供给能力增强。</P>
<P> 出于居民汽车消费需求的拉动,汽车的生产供给迅速增加。以轿车为例,日本在1960年、1965年、1970年生产和出口轿车分别为16.575辆、0.7万辆、69.9万辆和10.1万辆、317.975辆、72.675辆,表现为1965年前汽车产量增长缓慢,1965年后汽车产量迅速增长。中国2001~2003年轿车产量分别为70.475辆、109.2万辆和202.0175辆,年增长率分别为16.0%、55.1%和84.99%。1964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40万辆,超过法国,居当时世界第4位;中国2003年汽车产量为444.1万辆,也超过了法国,居世界第4位。</P>
<P> 3.国内市场经过保护后开始对外开放,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P>
<P>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和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其汽车工业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日本在1955年加入GATT,1960发表了《贸易自由化计划大纲》,1964年成为OECD和IMF成员,1971年实现资本自由化,汽车进口关税降到10%,汽车产业开始全面开放。中国2001年加入WTO,贸易自由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竞争迫在眉睫。2005年1月,中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的限制,2006年7月汽车整车进口关税将调整到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0%。这意味着中国入世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外国汽车工业对国内汽车市场、汽车生产商、零部件生产商和贸易流通网络等多方面的冲击。</P>
<P> 4.以几家汽车企业集团为主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逐步形成。</P>
<P>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以日产、三菱、丰田集团为主导企业。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3+9”的竞争格局,即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加上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菲亚特、浙江吉利、哈飞、昌河和江铃等九个独立骨干轿车企业。其中,一汽、东风、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约占全国汽车产量的50%左右,另外9个独立生产商的汽车产量合计约占中国汽车产量的40%。</P>
<P> <STRONG>二 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STRONG></P>
<P> 1.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内容分析。</P>
<P> (1)产业政策目标。</P>
<P> 中日汽车产业政策都致力于通过对汽车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本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和供给能力,使本国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P>
<P> (2)产业结构政策。</P>
<P> 中日汽车产业结构政策主要体现为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P>
<P> A.在汽车产业保护政策方面。</P>
<P> 两国的相同点:两国都比较注重本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保护。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采取了保护性关税,物品税,外汇配额,外汇限制等严格的措施,直到1964年以后才有所放宽,其限制汽车进口的保护性政策取向相当明显,保护时间比较长,保护程度也比较深。中国2001年入世时,进口汽车关税高达80%以上,也有汽车进口配额限制,但根据入世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将逐步放弃进口汽车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实现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P>
<P> 其不同点在于:中国汽车产业保护期限只有5年左右时间,远远低于日本近20年的保护期限。因此,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贸易自由化压力更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P>
<P> B.在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方面。</P>
<P> 两国相同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都比较注重对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保护和支持。日本的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包括:(1)由政府系统金融机构提出低息贷款;(2)提供补贴;(3)特别折旧;(4)免除所需设备的进口关税等。</P>
<P> 不同点:(1)日本汽车产业扶持政策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中国产业发展政策》虽然指出要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要培养汽车产业产品开发能力,但在《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并没有具体的措施。(2)中国汽车产业结构政策更注重汽车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和合理。一方面,其要求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调整为面向社会、独立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另一方面,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和金融、服务贸易企业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汽车营销方式、管理经验和服务贸易理念,积极开展汽车服务贸易,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推进汽车产业向两高端延伸发展,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各项业务的运营能力,实现汽车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3)产业组织政策。相同点:两国都侧重促进产业竞争能力的形成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为了增强市场集中度和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国民车构想”和“集团化”设想。中国汽车产业组织政策立足于解决中国汽车产业中的低水平重复投资与建设的问题,促进大的汽车集团的形成,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不同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还从准入管理、退出机制、新建项目准入方面对企业行为进行了管理,以增强汽车产业竞争力。(4)产业技术政策。中日都比较注重引导或影响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日本采取了高额补贴、特别折旧和技术引进等措施、制定严格的汽车排气和安全标准等多项技术进步政策。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发展新型燃料、汽车电力、混合动力、节油和再生材料利用等技术与产品,实现手段依然是引进产品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并对于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税收政策支持。</P>
<P> 2.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绩效分析。</P>
<P> 实践证明,日本汽车产业政策成效明显。(1)日本的汽车贸易保护政策为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争取了时间,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扶持使国内形成了厚实的中小企业层和众多零部件生产商并存的格局,零部件生产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构成了实现产业水平上规模经济的原动力,也使日本形成了今天日本汽车产业独具特色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间的承包协作供应体系。(2)日本实施的汽车产业技术促进政策和严格的排气、安全标准,为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汽车登陆欧美市场和跻身世界汽车工业强国之列做好准备。但是,日本政府提出的“国民车构想”和“集团化”设想却因忽视了市场机制和得不到国内汽车生产商的支持而归于失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2004年5月颁布实施至今,整体效果虽然还不明显,但在自主品牌方面的效果已有所体现。根据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天津一汽、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3家自主品牌轿车企业进入前10名,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18%上升到今年的24%以上。</P>
<P> <STRONG>三 中日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分析的启示</STRONG></P>
<P> 1.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具有时限性,汽车工业的发展应置于一个开放和竞争的经济环境中。</P>
<P> (1)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不允许任何WTO成员国对国内产业实施长期的保护。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中国汽车工业自2001年入世到2006年7月实现关税与国际接轨,前后只有5年时间,汽车产业保护只是暂时的。</P>
<P> (2)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只有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内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建立强大的汽车工业。在面临国外汽车巨头的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虽然对汽车产业一定时间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是汽车产业自我再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实和汽车产业“后过渡期”的到来,也使中国汽车产业不得不直面外国汽车工业的冲击。从日本经验来看,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减少、对汽车产业的保护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步放开。</P>
<P> 2.汽车产业政策应通过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的自主选择得以实施。</P>
<P>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资源结构、决策者动机、产业发展目标、企业行为、地方政府行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是产业政策的直接执行主体,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正确,必须经过企业自主选择的检验。企业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不仅发生在汽车产业政策制定之前,而且发生在政策实施之中。日本“国民车构想”和“集团化”设想的失败,都反应了上述思想。当时,政府并没有强迫企业进行合并,也没有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汽车产业,而是采用诱导和协商的办法,充分调动企业的竞争活力,主动权则掌握在企业手中。日本的体制被西方学者称为“官民协调”体制,事实就是民(私有企业)对官(政府)之需求与官对民之供给的一种均衡。中国自1978年以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一直试图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加速汽车工业的集中化进程,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政府的这种集中化策略被认为是基本失败的产业组织政策。因此,日本经验和中国过去失败的汽车产业政策告诉我们,产业政策的实施应由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自主选择。</P>
<P> 3.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需要更多具体和细化的措施。</P>
<P> 虽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涉及的内容广泛、全面,但仍然有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地方,这需要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比如:新政策在许多地方都涉及支持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但没有提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在第十二条专门把支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单列出来,对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支持措施,究竟会对企业带来怎样的利好,还要等配套规定出来之后才能判断。再如:对于国内零部件企业关心的零部件进出口问题,新产业政策虽然对进口特征认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业界原先期望的对零部件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征收整车关税等规定并没有出现。只有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细化和明晰,才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汽车产品市场营销环境调研报告
不知道LZ具体要什么的 先给这个
(一)、奥迪 A6L
车辆品牌: 一汽奥迪
车辆系列: 奥迪A6L
上牌日期: 2006-7
车身颜色: 黑色
车辆型号: 奥迪A6L
售车价格: 32 万元
新车报价: 四十万左右
表显公里: 4万公里
排 量: 2.4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座椅加热, VCD碟机, 安全气囊, 天窗, 手动排挡,多碟DVD,GPS
(二)、大众 帕萨特
车辆品牌: 上海大众
车辆系列: PASSAT
上牌日期: 2002-8
车身颜色: 黑色
车辆型号: SVW7183AG1
售车价格: 11 万元
新车报价: 14万左右
表显公里: 10.4万公里 排 量: 1.8i
配置选项: 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手动排挡, 空调
(三)、中华 骏捷
车辆品牌: 华晨中华
车辆系列: 骏捷
上牌日期: 2008-3
车身颜色: 银灰色
车辆型号: 1.8手动豪华
售车价格: 8.4 万元
新车价格: 十万左右
排 量: 1.8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天窗, 手动排挡, 空调
(四)、大众 捷达
车辆品牌: 一汽大众
车辆系列: 捷达
上牌日期: 2000-5
车身颜色: 红色
售车价格: 3 万元
新车报价: 七万左右
表显公里: 18万公里
排 量: 1.6
配置选项:手动排挡, 空调
(五)、标致 307
车辆品牌: 东风标致
车辆系列: 标致307
上牌日期: 2006-11
车身颜色: 黑色
售车价格: 9.1 万元
新车报价: 十一万左右
表显公里: 3.4万公里
排 量: 2.0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手动排挡, 空调
再者是这个 因为我不是职业写手 有些东西是复制的建议LZ改一下
汽车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在中国有哪些优秀的汽车企业?哪些企业生产的汽车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汽车企业通过怎样的营销战略能够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就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作了以下分析。
一、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
2006年的中国汽车业交出了一份令人兴奋的成绩单——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2006年还创下了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新记录:这是我国车市第一次在一年之内跨过两个百万辆级台阶,不仅从2005年的570万辆跃上了600万辆级,又在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攀上了700万辆级的新平台。回顾历史,我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百万辆整整耗时36年,实现100万辆到200万辆的跨越历时8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每个百万辆的实现基本只需一年时间,2006年又将这一速度记录改写。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这一成绩的确引人注目。2006年,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增幅十分微弱,有些市场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中国市场在快速增长了多年之后,还能保持25%以上的增幅,用“一枝独秀”来形容并不为过。同时,高速增长还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中国新车消费量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比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的2001年增长了一倍多。今天的中国车市,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新车消费国。这样一个市场,将不仅是影响世界主要汽车企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还将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特点及优势
2006年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我国汽车行业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品牌在商用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为41.47%,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比重已接近了一半,自主品牌已经真正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在消费者最关注的轿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25.67%,有三个自主品牌入选轿车品牌销售前十位,前五大SUV品牌中有三个是自主品牌,销量前五位的MPV品牌中有两个是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高。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与半个多世纪前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时的创新不同,今天的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如何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坚持自主创新”的新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课题已经成功破题。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并不需要每个螺丝钉都是自己的原创,也不必排斥引进合资,而是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确保自主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推出各种新型汽车品牌和产品,然而在汽车产品极大丰富的市场繁荣背后,中国汽车工业却始终摘不掉“技术空心化”的帽子。汽车是一个高难度产品,国内企业出于技术和资金的匮乏,自主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种种考虑,特别是合资是赚钱的捷径,而国外汽车厂商也不约而同地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所以才出现了近年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合资厂商和汽车品牌。合资成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技术空心化”。众多国内汽车厂家忙于从合资合作中追逐利润,占领市场,忽视和弱化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导致在合资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处于被动地位。
3、发展趋势
随着民营汽车企业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奇瑞、吉利等汽车公司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的稳扎稳打,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又重现曙光。
奇瑞公司已经成功地实现了“AT”、“AMT”、“CVT”等变速技术的自主研发,目前正在向具备世界最前沿技术的六档自动变速器技术发起挑战。而吉利公司一直秉承“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造车理念,从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安全设备等关键组成做起,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亚洲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并在向海外出口汽车和建立生产基地。
二、中国汽车企业营销战略的特点
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参加营销战争的最好武器。如果没有优秀的营销战略,即使产品再出色也不会有突出的销售成绩。现在商界流行一句话“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保证出色的销售成绩,都在不断努力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优秀营销战略。
1、营销战略的分类
中国汽车企业在营销战略方面所采取的方案可谓各有千秋,但观其总体趋势,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可以分为四大类。
(1)针对不同的时期,迎合当时的主流氛围。经典的例子就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时就打出了以“月圆时分梦更圆”为主题的广告语:“元宵佳节,合家欢乐,还有梦想未实现?一汽——大众圆你购车梦,全系列的齐备车款——充满驾驭乐趣的新宝来、成熟魅力的高尔夫、理性扎实的捷达、全能空间的开迪,让你游刃有余挑选心仪爱车。元宵佳节,请您莅临一汽——大众展厅,带爱车回家团圆!”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元宵佳节之际推出了这样的一个营销战略,很好地符合了当时的主流氛围——元宵佳节,让消费者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也能够圆了自己的购车梦。为了满足社会各领域人士的不同需求,广告还列举了四种不同车型的突出特点,来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以技术领先为切入点,突显其价值。经典的例子就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宣传其“NISSAN TEANA天籁”时就以技术领先为主要卖点,它的广告语为“天籁非凡尊享,七大人性化电子科技突破升级:免费新增DVD影音系统、智能倒车影像监视系统、蓝牙免提系统、7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前席按摩坐椅、LED迎宾踏板和木纹饰板组件等七大人性化科技配备。电子科技升级,尊贵体验升级,非凡驾乘感受更升级”。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的这一个营销战略,就是以技术领先为宣传的主要重点,让消费者能在驾驶车的时候体验到其独有的技术价值。
(3)以权威认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经典的例子就是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其“中华骏捷”的时候,醒目地打出了“中华骏捷荣获2006年度中国公众最喜欢的乘用车汽车品牌”,“中华骏捷喜获2006CCTV中级轿车”。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利用其特有的权威认证,吸引消费者的眼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4)抓住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迎合消费者的味口。经典的例子就是长安福特在推出其“福特蒙迪欧MONDEO”时,宣传的主题就是“在风驰电掣中,成就非凡!”,其广告语为“成功,来自对信念的执着追求。福特蒙迪欧新装版,将追求完美的激情淋漓演绎,把德国工艺与卓越操控品质完美融合,在优雅气质中洋溢出激情与自信!全新设计的前后保险杠及前雾灯造型更富活力,全新铝合金轮毂和车尾扰流板赋予全车更趋大胆自信的动感魅力。福特蒙迪欧,伴随你在成功路上风驰电掣,成就人生非凡精彩!”
长安福特在推出营销战略的时候就很好地抓住了成功人士的心理特点,以“福特蒙迪欧,伴随你在成功路上风驰电掣,成就人生非凡精彩”为主要的卖点,巧妙地迎合了成功人士的味口。
2、营销战略的总体趋势
纵观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他们都是在大肆的宣传汽车的非凡特点。不管是长安福特在推出其“福特蒙迪欧MONDEO”时,宣传的是“在风驰电掣中,成就非凡!”,还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宣传其“NISSAN TEANA天籁”时以技术领先为主要卖点,或是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其“中华骏捷”的时候,以权威认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做法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宣传自己企业的汽车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汽车企业也将延续这一特点,制定出更优秀的营销战略。
3、营销战略的效果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使用的这些营销战略是否都有出色的战绩呢?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再度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00万辆,且出口势头良好。据统计,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其中,进口汽车20.17万辆,同比增长40.42%;出口汽车31.16万辆,同比增长100.11%。上汽、一汽等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共销售汽车605.2万辆,占国产汽车总销量的83.8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显示,2007年1月至3月,国产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53.73万辆,同比增长22.36%,其中轿车销量112.16万辆,同比增长30.14%。这些数据统计告诉我们了一个事实——中国汽车企业在使用了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战略之后都是硕果累累。
三、中国家庭用车的趋势分析
无论何种商品,其好坏与否、是否畅销,都得由消费者和市场说了算。2006年车市上众多新老车型拼争一年,战绩大多可圈可点。那么,2007年中国家庭用车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2007年1月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家用轿车市场上,两厢TIIDA销量首度超过三厢颐达,两厢POLO劲情也超过三厢POLO劲取。此外,两厢标致206、雪铁龙C2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车型,此外,在中级车市场上,上市半年不到的两厢CIVIC和标致307的国产进展也日益成为众多车迷关注的焦点。家庭车转向两厢已经成为大趋势。
2007年,中国家庭用车市场必将上演两厢车、三厢车势均力敌的场面。但我们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什么车型,只有真正顺应市场发展、切实符合消费者需求,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4. 良好的汽车营销环境指的有哪些
一般汽车营销的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类型。宏观环境是指那内些对于企业来说是外在的、容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和市场环境、自然和人口环境、文化和科技环境等;微观环境是指那些对于企业来说是内存的、可以控制的环境因素,如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等。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我们称之为机遇,即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有利因素;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称之为风险,即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不利因素。
5. 请帮忙举例分析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宏观和微观)
1东风汽车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1.1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1.1.1宏观环境分析
自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销量水平比2003年翻了一番,中国汽车工业已连续九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888.25万辆,比2006年净增160.27万辆,同比增长22.02%。从乘用车看,2007年乘用车产量为638.11万辆,同比增长21.94%;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量479.77万辆,同比增长23.99%;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量22.47万辆,同比增长15.42%;两驱SUV产量17.49万辆,同比增长49.25%;四驱SUV产量18.51万辆,同比增长53.12%;交叉型乘用车产量99.86万辆,同比增长7.29%。2007年我国商用车产量为250.13万辆,同比增长22.21%。其中最大的功臣应该归功于重卡。2007年重卡累计生产48.99万辆,同比增长61.36%。
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2006年净增157.6万辆。2007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大致为2003年的一倍,短短的4年间翻了一番。乘用车2007年销量达到629.75万辆,同比增长21.68%,增幅较2006年有所减缓,但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截至2007年底,商用车销量达到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5%;与2006年相比增幅提高8.02个百分点,且高于全行业增幅0.41个百分点。
2008年1-7月中国汽车产量593.2万辆,同比增长16%;2008年1-7月中国汽车销量584.9万辆,增长16.7%。2008年1-7月中国汽车产销率为98.6%,产销平衡趋差。但相对于2007年同期的产销率98%,2008上半年总体产销处于更好的状态。2008年1-7月,乘用车产销419.69万辆和409.93万辆,同比增长15.71%和15.79%;商用车产销173.52万辆和174.97万辆,同比增长16.69%和18.76%。
“十一五”以来,随着“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明确提出,国家投入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预算为11亿元,结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国内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将超30亿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会更加严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09年汽车产量将达到1,273.7万辆,2010、2011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同时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比例已达12%,在2015年左右国内汽车销售也有望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到2020年,中国本土汽车产量将达到2000万辆左右,其中两成产品将进入国际市场。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作为构成市场的要素之一,是市场分析必须研究的问题,在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市场研究报告预测今后10年,中国经济每年的发展速度将达到8%:近五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达到150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2004年,中国GDP人均超过4000美元的城市已超过28个。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就到了汽车进入家庭的时候,这是发达国家进入汽车私人消费时期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我国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今天,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无疑给汽车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汽车需求具备了快速增长的宏观基础。我国2003年— 2005年是汽车进入家庭的成长期,在2005年我国全面入关,2006-2010年将是我国汽车消费的爆发期。
当前的国际市场日渐成熟,有效需求增长放缓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却一枝独秀,需求强劲;当发达国家市场上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只有2-3%的时候,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制造商们却正享受着20-30%的高额利润。对汽车的强劲需求和高额利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投资到中国汽车市场。像任何竞争性行业一样,中国汽车市场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迎来产能过剩激烈竞争的惨烈局面。
同时,我国的人均GDP上升迅速,由此产生的消费刺激让人欣喜。但是我国的人均收入相对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仍处于低水平。
(2)人口环境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均收入也有很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家庭轿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对高效生活的不断追求,随着手中热钱的积累,日益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家庭轿车的需求。
1.1.2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
而在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地球,钢材价格飞速上涨,能源、人力资源等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再加上投资者资金回笼,汽车市场陷入动荡,甚至萎缩。与此同时,工厂采取的大规模减薪减停产、减员裁工,使得中国的中低收入者不得不慎而又慎地消费。居高不下的国内市场油价又加大了居民消费压力。国内汽车市场陷入空前低迷状态。
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舒适性、油耗、排放、外观等等,关于汽车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心理,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门面”——车。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异常活跃。厂商之间相互压低价格,不断推出新车型。
1.2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1.2.1公司资源情况分析
东风汽车公司(前身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主营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发动机、零部件、装备和汽车水平事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建设,公司拥有实力强大的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和覆盖范围广泛的分销和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事业布局。主要业务分布在十堰、襄樊、武汉、广州四大基地。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上海、广西柳州、江苏盐城、四川南充、河南郑州、新疆乌鲁木齐、辽宁朝阳、浙江杭州、云南昆明等地设有分支企业。现主要由汽车、铸造两个分公司,皮卡、工程车、海外等三个事业部,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等控股公司组成。
公司主营业务是设计、制造和销售东风系列轻型商用车、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东风轻型商用车已形成东风小霸王、东风金霸、东风多利卡、东风之星、东风金刚、东风皮卡、东方快车等多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结构覆盖轻型卡车、轻客、客车底盘、皮卡、SUV等车型,是中国最大的轻型商用车生产基地。
2007年,公司在册职工12.1万人,产销汽车113.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648亿元,国内汽车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2.94%。综合实力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0位和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位。2007年,公司中重型商用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中型客车位居国内第一;轻型商用车位居国内第二;SUV位居国内第二;轿车位居国内第三。
2007年,公司轻型商用车产销将挑战15万辆;2009年,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产销挑战2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2011年产销实现30万辆,销售收入将达到250亿到300个亿,最终将公司建设成为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轻型商用车公司。
1.2.2企业管理能力分析
东风汽车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期全国各方力量采取“聚宝”的方式大力支援下建立的。建立之初受国家计划经济的制约,公司发展受到限制。但经过三十余年,尤其是九十年代改制以来,在高素质领导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员工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下,公司终于踏上高速发展道路。
东风公司在不断的生产时间活动中,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团队日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6. 详细描述汽车营销环境构成系统
汽车市场营销环境(Automobile Marketing Environment)是指在营销活动之外,能够影响营销部门建立并保持与目标顾客良好关系的合旨力的各种因素和力量。营销环境既能为企业提供机遇,也能造成威胁。按照这些环境因素对汽车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方式的不同,营销环境可以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7. 中国当前的汽车保险市场营销环境
不知道你是站在哪个角度去分析汽车保险市场环境,如果是站在保险企业角度分析的话应该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宏观环境有国家政策法规、文化环境等,而微观环境主要保险企业自身情况、顾客、竞争者等。您看看市场营销书中有关市场营销环境那部分。希望能对你有借鉴
8. 影响汽车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有哪些
宏观环境:汽车相关厂商逐渐增多,竞争大,汽车目前在大幅度增多,会有一定的饱和度
微观环境:汽车多了的话,加重了污染、交通拥挤,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限制汽车的增长
目前10年,对汽车营销影响最大的就是各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制定独特于其他的营销方案.
9. 车展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车展只是在于小部分人大市场价格便宜的微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