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大全 > 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市场营销

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市场营销

发布时间:2021-06-04 11:39:39

1. 美国电影产业属于什么国际贸易理论

就拿2012举例子,是近年来第一部间接描述中国人拯救世界的电影,虽然整体剧情非常的好莱坞英雄模式,但是让中国观众非常开心。 好莱坞的编剧们也意识到必须把眼界投向中国,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感觉就像国际营销一样。
另外,凡是巨献大片基本就是全球同步,譬如中国电影监管部门审查时觉得片子某些不适合,制片方肯定会删除相应部分。 这就有点像国际产品差异化(基于文化背景)。 打击盗版方面,独立电影市场方面都有些思考点。 我提出来, 希望楼主思考思考~

2. 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优势在哪

我觉得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它最大的两个优势就是第一,它的品牌优势非常明显,就是现在全世界的各国基本都清楚,好莱坞电影基本上代表着电影界的就是比较优质的比较好的一个电影招牌,然后就是他们的特效做的非常棒。像美国的很多动作大片或者科幻大片都是通过好莱坞的特别的技术才能够做出来的,因为国内的话拍不出来那么科幻的或者动作那么大的科幻片。

3. 急求!!美国电影业的产值资料,在全球电影业的占有率,在美国GDP的比重.最好说明出处

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但好莱坞电影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1年美国IT产业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占据世界IT产业产值的75%,美国的网站占了全球网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同时,文化产业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美国推行全球文化扩张的重要战略。

4. 好莱坞对美国电影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948年派拉蒙法案出台后,院线与制片发行的分离导致了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结束,政策的人为干预导致了市场行为的扭曲,直到1980年代后重新逐步放开。而未来中国同样要求院线分离的政策可能性不大,所以今日中国电影产业最可能在公开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模拟1948年之前的派拉蒙。当然已票房为主导的收入结构也使得这样的对比更具意义。
20世纪初到二战,一帮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凑钱盖拱廊和五分钱电影院(俗称镍币影院,即每场剧5美分一张票),然后在那里放无声电影(1927年诞生有声电影)。之后,拥有了大笔资金后将电影院扩展成连锁院线戏院,并逐步形成了“五大+三小”的市场格局。
镍币电影院是主要制片厂早期发家的重要动力。我们看到福克斯、派拉蒙、华纳兄弟、米高梅、环球等制片厂早期均是镍币电影院的主要投入者,并因此积攒了向上发起整合的资源,最终创造了各自的传奇事业。
镍币电影院以低价撬动出空前绝后的巨大观影需求。和工业时代许多产业一样,低价往往是撬动市场需求的不二法门。美国城镇化与1900年之前就已经完成,1910年代出现的镍币电影院撬动了美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空间。以通胀调整后的口径来看,1930-1950年间的美国电影消费支出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
行业高度集中与垂直一体化的大制片厂制度紧密相关。大制片厂通过扩张控制制片、发行和放映全套系统,自家出品影片均可通过最好的影院进行大范围首轮放映,收入更有保证下投入额度更大,最终形成了制片厂制度(TheStioSystem)。
影视行业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很多的行业,不仅风险高,而且投资成本昂贵。即使是走过来一百年的好莱坞也无法保证每一部拍的作品都卖座,所以影视行业的风险波动性很大。影视业的高投资和高风险就好比石油工业,全球大的石油公司一般都涉足从石油开采到精炼,再到加油站汽油零售的垂直一体化过程,因为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把风险最大的环节(勘探)的成本分摊到整个利润回收的过程中。美国传媒巨头公司的运作原理和这些石油公司如出一辙,风险最大的环节(内容制作)的成本是固定成本支出,公司承担产品失败的高风险,如果产品发行得越多,每个单位的制作成本就会越低,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尽可能多地出售给更多的受众,固定的制作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影视行业的垂直链条中包括内容的生产和将内容发行,即送达到受众面前。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如果内容没有渠道传达到受众,“内容为王”就毫无价值,如果发行渠道没有可传播的内容,“渠道为王”也是空谈。作为发行商,向制作环节纵向扩张意味着有稳定的内容产品通过自己的发行渠道传播,作为内容制作商,与发行商的纵向整合意味着市场销路的保障。一旦某一家传媒公司掌握了供应链中某个环节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无论是内容制作还是渠道发行,所有参与竞争的相关公司都会受到威胁,所以从竞争的角度垂直一体化使公司生存依赖的内容产品的必要投入和发行渠道有了保障,传媒公司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保障和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
在此阶段,大制片厂在从制片(票房收入)、发行(租片费)和放映(票房分成)三个业务同时进账。三个环节分别贡献三种收入,制作环节是票房收入,发行环节是租片费,而放映是票房分成。
内容制作环节是由米高梅发明的中心制片人制度,即不再是导演掌握好莱坞工业链条的总开关,而是制片人,从明星的打造,选用,形象的出现,到每一部场景的展示,制片人要在每一个细节进行控制,还有始终贯穿好莱坞第一阶段的明星制度;发行制度是由派拉蒙发明的包档发行,而包档发行是以明星制度为基础;放映环节则是院线连锁,尽量覆盖更好更多的区域。
而独立制片商的小制作影片要想通过大制片厂的旗下的影院放映,就要献上高额的票房分成。与之对比的是一些小放映商更是被挤得无处存身,他们要想拿到首轮放映的新片,不但要交上每周高达七百美元的租片费,还要打包购入他们实在不想要的成套影片,即派拉蒙发明的“包档发行BlockBooking”。

5. 谈商业电影如何面向市场营销

营销不分行业,不管是电影还是房地产,都是采用一套营销理论与方法,而不同只能是因为不同操盘人的水平高低来体现。

6. 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政府因素方面回答

1.美国政府实行电影分级制,保护了导演剧作的创新思维。
2. 票价较低,美国中产阶级年收入平均为30万RMB,而他们的票价只有30~100,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好莱坞电影文化产业的进程。
3.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创造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模式,戏剧性的冲突把握更能吸引观众目光
4.经典好莱坞电影基本成型于上世纪十年代。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偏向于古典叙事风格,有声技术的运用也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7. 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体制是什么

好莱坞电影制作发行体制的特点

好莱坞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体制完备、实力雄厚的经济体,它在制作发行上主要具有两个特色:

1. 资金雄厚且能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美国拍片,一般来说有三种资金来源。

(1)个人投资或亲友合资

这最小规模的集资方式,通过这样的非主流的融资渠道产生的电影组成了美国独立电影的主流(或者说是名副其实的独立电影,因为这些电影自始至终都贯彻了导演自己的创作意愿,而像《指环王》这样的电影虽然由于全部由新线电影公司投资也可以被叫做独立电影,但是从剧本到卡司都要通过新线的审核管理,所以独立性相对较弱),如《女巫布莱尔》只花了几万美元,《杀人三部曲》更极端,剧组总共才两个人,制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买胶片,1300美元冲洗,2800美元胶转磁。摄影机是借来的,剪辑用录像机来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整部《杀人三部曲》的制作费用不到一万美元,但是影片并未因此而粗制滥造,相反,在众多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它的质量绝对可算上乘,相应的票房也非常可观;

(2)电影公司投资

这种资金由经纪人拿项目资料找电影公司(也就是所谓的“七大”或者“八大”)谈判获得,也是好莱坞电影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资金相当可观,但是程序繁多,一个电影项目从雏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比如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因为剧本问题而被耽搁了好几年,最后他修改了剧本的前十页才获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资

这在如今好莱坞也相当普遍,尤其现在的大片制作成本越来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电影公司承担制作费用风险非常大,他们通过与更多的人合资来分担风险,比如德国人。由于德国政府收税过重且鼓励境外投资,德国的资本家们很喜欢与国外的企业合作(比如中国的一汽大众),好莱坞就是他们的首选目标,不过德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发行不熟悉,所以他们的投资往往显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战场》,德国人投资了上亿美元,但是票房惨败,导致投资公司股价猛跌,资金都差点周转不过来。类似于这样的投资者在好莱坞不在少数。

当然,好莱坞赚钱主要不靠外国人,而是靠他们的发行和放映体制。

我们所说的“七大”或者“八大”,他们主要的职责其实是影片的发行。发行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线放映,录像带碟片出租和销售,电视播映权转让,以及一些周边产品(比如蜘蛛侠的玩具)的生产。院线放映分为北美和海外两个市场,北美票房收入发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则提取4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账大片)。北美院线放映发行商还会和放映商谈分成,有两种分成方式,一种是发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视影片卖座情况而定,一般是一万美元左右),上映后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为10% ,越往后越高,但是不会高于30%),第二种是发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后越高,但是不高于50%。一般来说,院线放映所得的票房占一部电影所能创造的利润总数的30%(北美票房占全球总票房收入的25%左右),录像带和碟带占50%,电视播映权的转让和周边产品销售一共占20%。我们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计算,一部制作、宣传成本5000万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线有625万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换句话,就北美市场来说,好莱坞电影发行商的风险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这样的超级商业大片,风险更是微乎其微,事实上华纳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莱坞的“七大”或者“八大”自从定型以来,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长一段时间米高梅公司因为财务上处于窘困状况而被称为“好莱坞病夫”,但是它并未退出好莱坞舞台,这跟影片发行放映体制离不开关系。所谓的“病夫”只是一时资金周转不灵而已,只要生产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万的影片,米高梅的资金就能顺利回笼,这个对007专业户来说并不难。

2. 机构繁多且分工明确

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机构总体来看可以分为行政和制作两大机构,行政机构可以分为决策、创意和制片三个部门,制作机构可以分为剧务、技术两大部门,这些职位分工相当明确,而且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电影的产生有直接联系的还有导演、剧作组、演职人员(剧组独立于公司体制之外,必须严格执行美国劳工局的规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过八小时),以及以上人员的经纪人和律师,还有其他像市场分析公司之类的好莱坞附属机构,这些机构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概有三四十万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那些抱着明星梦但是还没有正式进入好莱坞编制的年轻人。在这么复杂而井然有序的机制的运行之下,好莱坞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一部影片创收。当然,你可以说好莱坞催生了一大堆不稳定的职业(比如流动的群众演员),但这种说法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时你也可以说好莱坞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这些工作人员虽然只是临时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矶劳工局规定,好莱坞无论何种形式的从业人员日工资不得低于105美元。

8. 好莱坞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中国电影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中国这个模式实在是太差了,你不觉得吗?人均收入跟美国差好几倍,电影票换成美元却跟美国一个价。中国商业荧幕一共不到3000块,美国平均8000人一块荧幕,洛杉矶4000人一块荧幕。中国看电影跟奢侈品一样。电影院都在大商场的奢侈品柜台旁,gucci、prada、D&G。吓退老百姓啊,这个状态怎么借鉴美国的电影模式!
好莱坞的电影业是一条产业链,从编剧,制片,导演,演员,出品,发行,院线都是一体的,这些会总署一个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派拉蒙这样的大集团。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产业模式。中国行吗?都是分开的,产业链条是断裂的,利益没法最大化。而且一共没多少电影院,一年没上映几部片,你以为好莱坞每年就那不到20部的大片吗?错了,好莱坞每年生产500多部,而且都在影院放映,你去影院还是有选择的,想看什么电影去什么影院,哪怕是很老的片子也会放。而国内,就指着那几部烂片活着,老百姓背绑架,没别的看的,烂也忍着,英雄,十面埋伏,今年的刺陵。去电影院就能看这些片,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然怎么骂声不断,讨厌不看就得了?没有办法,没别的看的啊!!!
好莱坞的电影模式非常值得借鉴,但是现在中国这个情况,需要先解决一些根本的制度问题,经济上也不成熟,而且中国现阶段产业转型跟产业升级都还没有头绪的时候,想要充分借鉴好莱坞模式恐怕也是天方夜谭。

9.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营销模式有哪些

那些模式太多了,媒体发布吧, 一般比较多的

阅读全文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市场营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灯具店广告策划方案 浏览:109
51活动促销总结 浏览:466
b2b电子商务如何改变了企业竞争的环境 浏览:325
西王集团电子商务 浏览:96
2016校园饰品营销方案 浏览:701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浏览:503
促销活动名人名言 浏览:811
景区策划总监方案 浏览:239
电子商务的信息 浏览:842
无纸化会议推广方案 浏览:365
芜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58
医药电子商务销售方案怎么写 浏览:70
教师教研培训方案 浏览:140
电子商务银行信用 浏览:878
总裁班推广方案 浏览:179
毕业汇演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3
2014年合肥市电子商务交易额 浏览:193
公路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策划方案 浏览:192
超市散装副食促销活动 浏览:486
书展活动策划方案范本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