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说去全球五大商学院之一的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就读MBA的人都是身价几十个亿的老板,请问老板们
简单回答就是:男人去得到的是人脉,女人去得到的是金龟婿,还有就是文凭过硬
2. 中欧商学院有多难考
一般考这个商学院,你得有钱 ,或者有权,或者你在国内很多企业回里是个牛人,答说一句话能有点分量的人物。 其实说白了,目前国内的这些针对企业高层管理的一些高级研修班什么的,真正学东西的没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去认识一些人”。学费很贵,至于性价比吗,只有自己去衡量了,看你是个想要什么的人了。
3. 怎样才能上中欧商学院
申请条件:
1、MBA
拥有学士学位(或以上),专业不限
入学时拥有2年以上(含2年)全职工作经验
拥有GMAT成绩(中欧 GMAT 考试代码:MDQ-HH-39 )或中欧笔试成绩
英语流利
2、金融MBA
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
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2年以上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在金融机构工作或者在其它行业从事与金融、财务有关工作的全职从业人员
3、EMBA
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或以上学历(大专学历招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0%)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有七年以上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申请人所在单位同意其每月占用两天工作时间参加学习
报名流程:
提交报名材料:报名表(在线填写或下载书面报名表)、两封推荐信、单位组织结构图、单位同意函、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公司介绍册、报名费:RMB1,800元
参加笔试:由学院参照GMAT单独命题,中文班笔试采用中文试题,国际班笔试采用英文试题。您也可以参加GMAC组织的标准化GMAT考试
参加面试:招生委员会综合评估申请人报名材料和笔试成绩以决定其面试资格。
入学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1、笔试
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可以参加由ETS举办的GMAT考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ETS的GMAT代码为0159)也可以参加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参照GMAT命题的入学笔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对于申请人GMAT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20分。
中欧的入学笔试包括英语语法(Sentence Correction)、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逻辑推理(Critical Reasoning)、基础数学(Problem Solving)和条件充分性(Data Sufficiency)等五部分,但不包括写作。
2、面试
笔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者经过学院招生委员会评估后将获得面试资格。
4.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都的中欧国际商学院还有新加坡的中欧国际管理学院是怎么回事
我差点交钱在那个冒牌中欧国际商学院读书,简直是把我忽悠惨了,我以为是上版海权那个商学院,结果去试听过一次,天嘞,中欧国际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一字之差,简直把我骗惨了,还吹自己的证书在学信网上查得到,幸好没去!
5. 有谁知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怎么样外界对此评价怎么样是培训机构还是正规学校谢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的世界顶级商学院。2018年《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8位,亚洲第1位。是国内率先获得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双认证的商学院。是中国大陆MBA及EMBA课程的开创者。
正式考生录取还是不错的,培训班不行。
6.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使命愿景
融合中西教育、研究和商业实践,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
7. 中欧商学院靠谱吗
这家学校在国内还抄是属于TOP级。MBA/EMBA视你的需求,最终不过是给成功者的履历增加一道光环,给职场入门者增加一块敲门砖。真材实学不是在MBA可以学到,人际关系或行业圈子也是因人而异。毕业后自顾不暇,各忙各的。本人MBA毕业10多年了,认为读MBA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MBA。
8. 请问国内的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各有什么优势和不同,谢谢。
中欧是上世纪中国政府为打开国内企业家的眼界,与当时的欧共体合作开办版的,总部在上海,目前权在上海和深圳有办事处。现在中欧有MBA、EMBA、EDP课程,与哈佛、西班牙的ICES合作办学全球CEO班,口碑很不错。
长江早些年还是很不错的,依托于李嘉诚集团。中欧的课程它也有,但是近年由于对教学质量和对学员的把控不太到位,故而在业界的名气有些影响。
两个商学院的课程都比较贵了,一个CEO班都是四五十万。
9.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怎么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商学院,体现在学校教学运营的各个方面,如招生入学流程,教学管理,职业发展和校友服务等。
最近几年中欧尤其以美国哈佛商学院为榜样开展了诸多新举措,建立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中欧商业评论,设立中欧校友捐赠基金等,COPY哈佛源自他们现任的2位外方院长的背景。外方正院长Pedro Nuenu教授是哈佛校友兼哈佛董事,外方副院长John Quelch教授也是哈佛校友,并历任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2002-2010)伦敦商学院院长(1998-2001)。有着这样强大的哈佛背景,中欧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中欧云集了中国商界层次最高,范围最广的商业网络(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体制内大学,如清华,北大他们的MBA和本科生校友要比中欧大,如果单比商学院的校友,中欧是最大的)。从区域来看,他们的校友网络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分别以上海,北京,深圳为中心往外辐射,行业涵盖了金融,制造,咨询,工业/消费品等,人员包括名企老板,国企高官,政府官员。最高至副部级干部。现任国 家主 席H * J # T女儿曾就读于这所学校。
目前中欧取得的成就包括: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连续6年亚洲第一,世界前十(2004-2009);全球第17,2011
最近两次的美国福布斯排名全球第4,5(非美国学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合作创办,他集中的诸多政府资源和欧盟的慷慨支持,又具有市场化灵活运作的企业运营机制,所以在短短的1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他的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校园位于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作为总部,他占地约120亩(包括未建项目在内),开设MBA,EMBA,EDP项目。同时在北京海淀区上地拥有自己的校园,约40亩,深圳设有办事处。目前MBA规模200人/年,EMBA规模800人/年,EDP学员达10000+人次/年。
10. 地方特产品牌营销的品牌建设是区域特产的唯一出路
温总理在视察海尔时说过:“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日本首相在访问美国时曾自豪的说“丰田是我的左脸,索尼是我的右脸”。品牌是国家的脸面,更是国家实力的支点,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2006年,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品牌万里行活动,从北京到河北,从河南到浙江,从江苏到山西等,在此次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不光是全国知名的品牌,更多的是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这次活动的主要目就是发现地域品牌,支持区域品牌,使特色品牌走向全国、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传统,民族习惯众多,区域地貌等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食品、文化、土特产等,成就了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特色和百花齐放的特产行业。然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特产产业一样灵验,有些特产已经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全中国的特产,甚至走向世界,有些则困于一隅,濒临灭绝,垂死挣扎。在品牌经济社会,特色产品只有建设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把特色文化或产品发扬光大,也只有品牌建设才是区域特产品牌的唯一出路。
1、政府推动行业整合加速产业竞争。
行业整合的旋风正席卷特产行业,这是政府所想,也是民心所向。区域特产目前大多是中小企业和手工作坊,有几家甚至有数十家同样的企业提供同样的产品,造成行业混乱、市场分散,一直是政府部门思考的重点。
2007年“两会”上,温总理的报告中明确:发展区域龙头企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无论从政府的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支持力度,都在不断创造新高。对于各地的龙头企业,就必须要运用品牌的力量,快速实现跨越。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和顺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组织统一采购,统一品牌已成趋势,在此中间必将会有能代表地方特色,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品牌受到关注和支持,形成品牌化效应,加速了产业品牌化的竞争。
2、意识+速度=产业冠军。
最先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才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当所有的同类产品还在打擦边球、价格战、回扣战等一些比较原始的营销手段时,只要第一个把产品做成品牌,用品牌的思想来运作企业,就能赢得行业80%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忠诚。
快鱼吃慢鱼,已成为生态法则,把优势转化为盛世,只有靠速度。
纵观中国的特产行业,各企业营销水平相当,同质化严重,要想成为产业冠军必须凭借敏锐的目光,最先发起攻势,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抢先达到市场最大化,才能是市场的最大受益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永远是由先行者制定,先发制人,后发而受制于人。
3、产业优势必将被特色品牌所垄断。
市场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行业都供大于求,众多的竞争品牌分争有限的市场资源。行业越成熟,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这就像群狼争夺一块肉一样,肉是有限的,而狼却越来越多。要想让自己的品牌立于不败之地,致胜的关键已经不仅是如何取悦消费者,而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从竞争品牌的口里夺食。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品牌营销的关键是如何抢夺更多的资源,资源争夺与垄断将成为未来品牌竞争的焦点。“品牌垄断资源,品牌代表品类”。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市场的规律。
4、品牌比产品更重要。
特产行业,大多企业在一个地区,使用统一地域名称,销售着相同的产品,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同质化是这几年来市场竞争中提及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之一,在特产领域,只有树立品牌才能让消费者辨别清楚,产生信任和忠诚。
比如山东德州传统名特产,德州扒鸡,盛名天下,被誉为“神州一奇”、“中华第一鸡”,其始于清朝,传于民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北方整鸡卤制的特色名吃。但这道独树一帜的中华传统名吃,并没有享誉中外,也不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甚至在全国至今仍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牌企业。德州人买扒鸡都到德州扒鸡总公司,但德州人有多少知道德州扒鸡总公司的商标是“德州”牌,全国又有多少人知道?且德州产的扒鸡都可叫德州扒鸡,根本区分不开。如果德州牌扒鸡一开始就不用“德州”牌,而是用“华一”牌,中华第一鸡,据了解德州扒鸡集团是注册了“华一”牌但并没有启用,“德州扒鸡”离成功就那么一点点,但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和其他上百家的小作坊共享品牌,低略竞争,混为一谈。同样是山东的企业:龙大粉丝,则是占尽了地理优势,一度成为粉丝的代表。
5、地方特产需换脑前行。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年,是中国贸易全部对外开放的第一年,从此中国将真正成为地球村的一部分,在家门口参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国外的产品还是国外的理念和思想,都将没有遮拦的和世界同步接收,同时运用。
特产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将受到重大考验,在以前只关注产品、生产,逐渐转变为关心品牌,关心需求,关心消费者,将从生产产品为主导一步跨入以品牌为根本的营销急流,而且必须要适应。思想上的转变是最难得,也是成就品牌的第一步。
运作品牌必须谋定而后动。
6、只有用全国的眼光,才能决胜地域市场。
上海中欧商学院的校长有句名言:“你要想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就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对于做市场一样如此,总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呆久了,难免会迷失方向,感觉阻力大于动力,需要聆听第三方的看法,站在更高的高度,也许摆在面前的困难已经迎刃而解。
虽然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特产企业只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成为区域强势,但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早就成为平的,要求企业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构思,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才能称霸一隅,割据一方,成为特设品牌。
后记:
面对品牌时代的到来,特产企业已不是需不需要竖立品牌,而是如何给品牌定位,如何发展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只有死路一条,慢进亦是死路一条。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知道如果它跑不过狮子,它就会被吃掉。对企业而言,亦是此理。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在这“品牌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