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有哪些
签约服务内容
1、为签约居民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2、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3、对0—6岁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保健服务。
4、对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服务。
5、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6、对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7、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管理服务。
8、对签约居民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9、接受签约家庭成员的电话健康咨询。
10、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
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诊室、电话等方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分时段预约服务;为就诊的签约居民做好问诊、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病情告知和健康管理服务;为符合上转标准的签约居民提供预约上级医院门诊、检查检验、住院等转诊服务。
家庭医生可参与签约居民的住院查房、病案讨论、治疗方案修订及出院后的针对性健康宣教、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指导、预约复诊服务,实施连续性健康管理;设立全-专科联合门诊,为有专科诊疗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门诊服务。
根据相关防治管理指南,提供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等医防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服务;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为病情稳定、依从性较好的签约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合理配备药品,满足签约居民的用药需求,提供用药咨询电话服务,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普及合理用药知识。
②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是什么
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10日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全国护理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刘利群称,另外,我们也要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今年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确定的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我委专门印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在“世界家庭医生日”前后集中举办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③ 贫困人口家医签约服务方案出台有何意义
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方案》要求,2018年至2020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重点加强对已签约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实际探索扩大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范围。
根据《方案》,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采取家庭医生团队形式提供。村医是第一联络人,乡镇卫生院要明确专人与乡村医生分组对接,鼓励县级医院医生加入签约医生团队。加强县级医院与家庭医生团队的协作,对确需转诊的患者及时予以转诊或提供就医路径指导。县级及以上医院要指定专人负责对接,为贫困人口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赋予家庭医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拓宽患者上转渠道。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明确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方案》明确,签约服务费中需签约居民个人承担的部分,各地要明确补偿渠道,适当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各地要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评价范围,考核结果与家庭医生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④ 目前国家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
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在基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以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方向,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4)家庭医生签约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要求规定:
1、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服务能力、自然环境、贫困人口数量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应签”的范围,做到重履约、重质量、重服务感受度。
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具体任务目标由省、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3、通过门诊治疗、随访、健康咨询、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服务需求提供精准健康服务,当好签约居民的健康参谋。
⑤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了哪些成效
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10日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全国护理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他还说,2011年至今,根据中央确定的方向和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