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1、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信用等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建设得到一定程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管理的一些条例,在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部分行业和地方颁布了电子商务交易的管理办法。网络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区和行业先后建立了数字证书认证机构,大多数银行已开展在线支付业务,物流信息化与系统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电子商务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效果逐步凸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电子商务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初见成效
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网上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零售总额2%。
我国大部分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了网络营销,部分骨干企业在内部信息化基础上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局部集成应用,少数骨干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应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营销获取新的商业机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数字化商品和网上消费服务日新月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基本实现了网上发布,为电子商务推广应用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面对全球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态势迎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电子商务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资金周转、物流效率普遍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成一定规模,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向网络化、数字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创造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电子商务在促进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和管理变革的同时,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网络消费文化趋于成熟,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个性化日趋明显,数字化商品和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信息网络不断为传统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线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移动商务应用模式日趋活跃,开始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趋于协调发展
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初具规模,呈现出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近20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中开展了电子认证及数字签名应用服务。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不断涌现,在线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重视,部分地区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区域性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国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各类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三、电子商务服务业应运而生,模式创新亮点突出
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创新,服务规模逐渐扩大,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纷纷涉足电子商务,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法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将电子商务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为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纷纷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对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㈡ 什么是电子商务服务业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法律许专可属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本身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是传统商务活动升级的实现;其实质依然是商务,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是构成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兴服务行业体系;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和发展重要支撑性基础力量。
在电子商务生态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以硬件、软件和网络为基础,向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服务、业务支持服务及信息技术系统服务。在服务业形式上,主要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支撑服务为基础,整合多种衍生服务。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
㈢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什么从何发展而来
目前,电子来商务服源务业在内涵上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是指传统服务业自身的电子化,即传统服务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升级后实现服务的电子化。这适用于服务业电子商务的一般概念,其实质是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属于新技术应用,产业改造升级的范畴。
狭义的理解,是指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衍生)出的专门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新兴服务行业体系。这适用于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狭义概念,其实质是服务业自身的延伸和深化,具有创新性和拓展性,是新技术应用背景下催生或衍生的新兴产业或行业,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创新技术应用和衍生的范畴。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是构成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兴服务行业体系;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和发展重要支撑性基础力量。
㈣ 电子商务属于服务行业吗
电子商务属于服务行业。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本身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是传统商务活动升级的实现,其实质依然是商务,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电子商务属于服务行业。
电子商务存在价值就是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了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也大量节省了其宝贵时间。在消费者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可以通过足不出户的网络渠道,如网络微购、淘宝、新蛋等了解本地商场商品信息,然后再享受现场购物乐趣。
电子商务的形成与交易离不开以下四方面的关系:
一、交易平台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关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总和;
二、平台经营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第三方交易平台运营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三、站内经营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内经营者(以下简称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从事交易及有关服务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四、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有时也称为清算系统。
㈤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概念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以电子化方式为版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权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本身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是传统商务活动升级的实现;其实质依然是商务,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是构成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兴服务行业体系;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和发展重要支撑性基础力量。
在电子商务生态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以硬件、软件和网络为基础,向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服务、业务支持服务及信息技术系统服务。在服务业形式上,主要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支撑服务为基础,整合多种衍生服务。
㈥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体系要素有哪些
电子商务来的基本组成要素: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用户源、物流配送、认证中心、银行、商家等。
(1)网络:internet、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商务、业务信息传送的载体;intranet是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的场所;extranet是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个人进行商务活动的纽带
(2)用户: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3)认证中心(CA):受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
(4)物流配送
(5)网上银行:提供24小时实时服务
㈦ 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30年来,我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图1:1978-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占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占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为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所占比重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二、农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农民无权决定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农业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的状况。随着中央方针政策的调整,由“以粮为纲”转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民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2007年的3.8%、33.0%和9.1%,分别提高了0.4、18和7.5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1979至2007年,棉花产量增长2.5倍,油料产量增长3.9倍,糖料产量增长4.1倍,水果产量增长26.6倍。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2007年,棉花、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产量前5位的省区①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75.9%、73.2%、69.8%、63.7%、52.9%,分别比1981年提高18.0、17.3、11.4、3.7和4.1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三、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基本实现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纺织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技术有较明显的提高,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能源生产技术明显升级。1978年国内生产的火电机组,以5万千瓦和10万千瓦为主,大体相当国外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电机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完全被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所取代。钢铁行业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大型转炉、现代化连轧机组等相继建成投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的6.2%提高了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重大技术装备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4万立方米等级大型空分设备、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等关键设备全部实现自主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虚拟轴机床等一批国产高档技术装备逐步进入市场。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我国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517家,增加值1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分别比1995年提高3和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1.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进入一个由大变强的历史性阶段
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1978年,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构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4.0%,工业总产值中占77.63%;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6.0%,工业总产值占22.37%。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逐步从制造业、纺织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被关闭,公有制企业面多量广、过于分散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工业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2007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6.1%,工业总产值占29.5%;集体企业数量占3.9%,工业总产值占2.5%。
㈧ 关于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有哪些
关于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如下:
网上自助值机服务;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民航业的应用;
航空票务网上销售;
电子机票;
客户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