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鄉村旅遊營銷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措施
鄉村旅遊是指以鄉土觀光、鄉野休閑、鄉俗體驗、鄉居度假為目的,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為基本載體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鄉村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幾乎包含了所有的類型。就鄉村旅遊開發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首先去除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等已經由國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區。因此,鄉村旅遊,更多的是著眼於景觀農業及鄉村休閑。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把鄉村旅遊資源分為五大類:
山水環境資源以山嶽、河流、溪谷等等地質、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環境的獨特觀賞價值為基礎,形成了山水景觀基礎,是「山水型旅遊新農村」。
生態環境資源以綠色植被為依託,形成的鬱郁蔥蔥的環境,特別是較好的森林覆蓋,成為氧吧,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是「生態型旅遊新農村」。
田園環境資源以鄉村田園的農耕風貌為特色,形成一幅優美的鄉村田園農耕景緻,形成了田園景觀基礎,是「田園型旅遊新農村」。
村落環境資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莊建築、新型特色村落建築、民俗風俗習慣等等文化為基礎,構成獨特的村落景觀,形成了村落景觀基礎,是「村落型旅遊新農村」。
經濟產出資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葯材、牛羊牲畜、魚塘、簡單副食品加工等等農作物、經濟作物、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業、漁業等等為依託,形成獨特的景觀環境和經濟產出基礎,是「新農產業型旅遊新農村」。
對於不同的資源類型,應該有完全不一樣的旅遊開發模式和營銷手法,也因此對新農村的效果及示範推廣價值產生不通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在一個區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易於成功開發的類型,進行試點。
⑵ 鄉村旅遊營銷理念
民宿,採摘,種植,南方有捕魚,插秧,東北秧歌,土大炕,少數民族有特色美食,衣服
⑶ 發展鄉村旅遊的對策有哪些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自然類型多樣,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隨著農村交通條件和生活基本設施的改善,以及城市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們相信鄉村旅遊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國內鄉村旅遊開發仍存在著重現代元素輕傳統元素、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規范標准輕特色個性、重縱向管理輕橫向聯合等誤區。為此,我們需要從發展戰略高度作更多的思考,提出發展鄉村旅遊的對策。
1、 政府重視,加大投入,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措施
縱觀國際鄉村旅遊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各級政府都對鄉村旅遊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因此,發展鄉村旅遊首先需要政府從戰略上思考有關問題,有條件的地區要聯合有關部門,成立鄉村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鄉村旅遊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實施農村扶貧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推進小村鎮建設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發展其他旅遊結合起來,把發展鄉村旅遊與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要針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著力改善農村的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同時限制對農村地區經濟乘數效應低的產品如城裡人的第二居所等,以讓鄉村旅遊真正成為多數人受益,而不是少數人受益的行動。二是頒布一些管理辦法和標准,以促進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如《鄉村旅遊促進計劃》、《鄉村環境保護條例》以及符合當地風格的建築和維護的最低標准等。三是搭建城市和鄉村結對子的平台,加強部門服務,給鄉村旅遊經營者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城鄉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2、 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少開發、多利用,確保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加之各地區經濟基礎和市場條件很不平衡,因此發展鄉村旅遊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不宜全面開花,可優先選擇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進入條件好、靠近旅遊熱點和經濟大都市的鄉村加速發展。由於旅遊發展永遠有階段性的局限,以及鄉村資源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發展鄉村旅遊要少開發、多利用。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一定要整體規劃謀發展,先因陋就簡,整合資源,避免盲目開發建設。
3、 成立中國鄉村旅遊協會,實施聯合營銷,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在法國、西班牙、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鄉村旅遊發達國家,國家、地區(省)、市(縣)、鄉鎮都成立有鄉村旅遊協會,其主要職能是制定標准和進行質量評估、通過網路開展聯合推廣和人員培訓等工作。這條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推廣,因為鄉村旅遊個體的實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國應加快成立各級鄉村旅遊協會,建立規范統一的鄉村旅遊網,以推進鄉村旅遊縱向和橫向的聯合,共同塑造鄉村旅遊整體形象,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另外,目前我國對鄉村旅遊的普遍認識是價廉物美,其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鄉村旅遊並不是一種低價旅遊,鄉村旅遊者也不是廉價的旅遊者,他們在鄉村的花費往往比城市觀光還要高,因為他們所要尋求的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生活方式,這是他們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所以發展鄉村旅遊也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要知道,那種低檔次低價格的發展模式是不可能長久的。
4、 加強培訓,不斷提高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專業研究不深入,專業化人才缺乏是導致目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問題眾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訓應成為鄉村旅遊發展中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培訓,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才能確保我國鄉村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銘智旅遊對旅遊人次進行全方位的專業培訓。培訓可以採取理論講解與案例討論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東部經驗與西部實情相結合、國際與國內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展開。
⑷ 淺談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策略
鄉村休閑旅遊業是農業功能拓展、鄉村價值發掘、業態類型創新的新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發展前景廣闊。
1、聚焦重點區域
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遊重點區。建設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遊區。
2、注重品質提升
鄉村休閑旅遊要堅持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創新創意為徑,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鄉村休閑旅遊業態和產品。
3、打造精品工程
實施鄉村休閑旅遊精品工程,加強引導,加大投入,建設一批休閑旅遊精品景點。
4、提升服務水平
促進鄉村休閑旅遊高質量發展,要規范化管理、標准化服務,讓消費者玩得開心、吃得放心、買得舒心。
⑸ 鄉村旅遊開發策略能給幾點建議么
答: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的專家為您提幾點建議,如還有疑問可以去山合水易官網查閱您要的信息和資料。
1、長遠規劃,科學策劃,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遊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遊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強鄉村旅遊的吸引力。對鄉村旅遊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遊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
3、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遊,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鄉村旅遊開發規劃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⑹ 求一篇關於鄉村旅遊的策劃方案。
額,來具體的鄉村旅遊策劃方案是自針對性的,不同地區自然資源、基礎條件千差萬別,其策劃方案自然不同。遠景設計研究院鄉村旅遊策劃專家道:策劃在對旅遊地資源、區位等前提條件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圍繞鄉村旅遊市場和發展需求進行充分研究,從而制定出具有文化價值、商業價值和營銷價值的產業策略、產品定位和實施方案。總體而言鄉村旅遊策劃須具有創新性、可操作性,為實現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做到科學性、合理性的定位。
⑺ 鄉村旅遊營銷需要考慮的重點內容有哪些
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要合理科學,休閑農業園區的創意打造,既符合遊客的訴求,又能滿足園區的經濟效益。
1、藝術表達,遵循科技原理
觀光農業園內的景觀具有科技應用和美學、藝術的雙重作用,但它們的雙重作用表現是不平衡的,首要的體現科學原理,藝術處理處於從屬地位。因此有些農業在進行園區規劃時,都是在體現科技原理指導的前提下,與藝術表達有機結合;比如高科技農業示範區內的智能溫室,在遵循科技原理的規劃思路下,還可以考慮它的藝術特色,比如溫室的造型、色彩、質材的設計和選取。
2、主觀造景,服從功能實用
在對觀光農業園進行規劃時,必須考慮到園內景觀要素的功能實用性,其次才是它的造景功能。比如在植物栽植上,可選擇一些既具有經濟價值、又具有觀賞功能的經濟林果,一定要用農業來造景而不是用園林樹木,充分體現「春華秋實」的景觀效果。
3、布局有序,調控時空變化
基於旅遊農業的產業本質,農業園的景觀排列和空間組合應首先講求具有序列性和科學性;如觀光農業園內可以隨著地勢的高低以及地貌特徵而安排不同種類、不同色彩的農作物,形成空間上布局優美、錯落有序的景觀風貌:園區從入口到園內,可以安排成熟期由早到晚的農作物,以及一些茬口的科學合理的安排,形成時間上變化有序的景觀特色。
4、動態參與,與強化視覺愉悅
觀光農業園的規劃既要達到視覺愉悅的效果,又具有動態參與的可能性。除了考慮景觀的靜態效果外,還要強調它的動態景象,即機械化勞作或遊人在採摘、收獲果實的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所形成的動態景觀。比如一片綠油油的野菜地,令人賞心悅目,置身於中挖野菜,更是其樂無窮。
5、心靈滿足,融進增知益智
心靈滿足與增知益智相結合的規劃思路,也就是遊人在參與勞作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滿足的同時,又學到了知識。比如在遊客參與採茶、制茶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茶葉生產、加工,以及泡茶、飲茶的習俗;或者遊人在珍奇瓜果園內,看到一個碩大無比的大南瓜,在視覺及心靈上受到強烈震撼的同時,又被激發起是哪種技術培育出這樣奇特景象的好奇心。
6、結構相融,營造人景親和
在進行觀光農業園規劃時,要充分考慮人造景觀構成素材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景觀相融合,也就是結構相融的寓意;比如在一片休閑茶園內,設置一個竹子製成的涼亭,就比一個鋼筋混凝土的亭子自然得多,遊客置身於其中,看到這樣和諧的景觀,也充分體會到「天人合一」的深遠意境。
7、創意美與,自然美和諧
在進行觀光農業園的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園區內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和諧一致。比如在觀光果園門區營造了一個狀似蘋果的瓜果造型大門,設在其它公園可能是不倫不類,但放在果園門口,與園中的自然景觀非常協調一致,是一種巧妙的構思。
8、主體色彩,體現農林氛圍
在進行觀光農業園規劃時,景緻是以綠色為主色調的色彩,因為綠色是與整個農林產業氛圍最協調一致的色彩。綠色,讓人產生寧靜、平和的情感,又是生命力的象徵,是在規劃中運用最多的色彩。
9、人文特徵,反映鄉土特色
指運用鄉土植被、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農業文化等以展現地方景觀特色的景觀要素,使設計切合這種手法在農業庄園景觀模式的規劃中採取較多。當地的自然條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通俗來說,就是要體現農業、農村、農民、農家的氛圍和特點人文性的景觀創新特點。
⑻ 鄉村旅遊的相關研究
古村鎮旅遊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其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其根源在於以下幾個未解難題。限於篇幅,本文無法對其一一深入分析,謹此提出,供有識者思考。
1、保護對象、保護資金與保護機制
(1)民居建築的保護
古建築是古村鎮價值的突出表現,也是重要的保護對象。古村鎮中大部分古民居都屬於私人財產:宏村全村134幢古民居中126幢都是村民的私人財產;周庄古鎮內商鋪中公有的(集體所有)占總房產的40%左右,私有的佔60%左右,住宅中公有的(集體所有)占總房產的30%左右,私有的占總房產的70%左右。眾所周知,古建的維修、養護費用頗高,而擁有產權的居民往往缺乏充足的資金和動力來保護、維修這些古建築,各級政府的保護資金數量和發放范圍、方式極其有限(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對私有文物建築的修繕原則上不安排財政經費補助,各級政府發放的保護資金數量有限,且僅針對已經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古民居失修倒塌的現象。
長期以來,對於眾多古村鎮中的古民居來說,保護資金的來源以及保護機制的確立都是個難題。一些地方探索了各種方式,如古村鎮比較集中的黃山市]先後實行了不同的分類保護方式:區塊和村落整體保護(如西遞、宏村、南屏等);散落古建築易地集中保護(如潛口民居、休寧古城岩);社會贊助(如日本豐田財團贊助屯溪老街);公益性認領等。2007年還出台了《皖南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首批推出106個古村落,海內外個人可認領保護古村落民居並獲一定時限的居住權(所有權不變),以期解決作為百姓私有住宅而非國家文物保護對象的古民居的保護問題。然而據悉該方案推出以來,響應者寥寥。
對於大量列入以及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來說,保護資金何來?到底是政府主導保護,還是居民自主保護,甚或社會資助保護?如何鼓勵不同社會主體參與到古民居的保護之中?什麼樣的保護制度、機制能夠解決現實問題,並長期有效?如何在法律上為不同保護方式確立合理的依據?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做出回答。
(2)文化空間的保護
如前所述,保護古村鎮的最終目的是要保護一個文化空間,一個活的文化肌體。人們更多地關注物質文化載體(從強調保護單體古建而忽視整個古村落風貌的保護到同時保護文物遺跡、街巷空間、村落形態、鄉土建築與田園環境的轉變),但對鄉村文化、鄰里關系、村鎮特性、行為景觀、風物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缺乏重視,沒有相關法律,而且也沒有專門的機構以及相應的機制。相對於有形文物的保護而言,文化空間的保護更是任重道遠,困難重重。
2、產權歸屬與相關制度安排
古村落和傳統民居的所有權問題比較復雜,其中還夾雜了難以理清的歷史因素。即使是產權清晰的古建築,如古民居,也缺乏相關制度安排。一方面多古民居屬於私產,另一方面對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村落民居,則其業主在享有所有權的同時,必須依照文物法對其進行保護。也就是說,作為文物的古民居來說,其產權歸屬以及相關的制度安排,既不能像一般國有資產一樣,也不能簡單當作私人財產處置。對於此類資產的所有權、處置權、分配權、經營權,在法律上如何規定,相關的制度安排如何確定?這些都是影響古村鎮保護和旅遊開發的根本問題。
3、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
如前所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古村鎮開發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不管是村民自治,還是政府主導,甚或企業主營,各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優缺點。在這里,關鍵的問題是,作為古村鎮旅遊開發中最核心的幾個利益相關者,其各自應該履行哪些職責,分別擁有哪些權益?其職責和權益,應該根據什麼來確定——產權、投資額、資產額、行政權還是其他?哪種開發管理模式在法律、制度上是合理的,在現實運行中是可行的?什麼樣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夠實現古村鎮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此,恐怕不能用「存在就是合理」這樣簡單的邏輯來判斷,而應該提出有說服力的依據,並從制度建設的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4、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
從理論上講,新農村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沒有必然矛盾,但在現實中,很多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新村建設,大拆大建,拆除了一些珍貴的傳統鄉土建築。同時由於鄉鎮撤並,人口向中心鄉鎮遷移,古村落衰落不可避免。如何處理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拆除與保留、文物保護與利用開發、特色保護與新農村建設標准等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千村整治、萬村示範」活動中避免千村一面,既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又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如何避免中國城市化建設中曾經發生的錯誤在農村重演?這些都是考驗基層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難題。 第一, 結合襄汾城市開發與旅遊規劃發展的兩大線索及戰略分析,我們針對丁村文化鄉村旅遊區提出「大丁村」的開發戰略構想,尊重並跳出丁村民居與丁村人遺址兩大國寶單位的空間開發局限,分別以丁村民居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以及以丁村人遺址為核心的丁村國家遺址主題公園兩大核心驅動項目,推動周圍地區包括溫泉旅遊村(新丁村)、丁村溫泉休閑度假區、汾河古人文生態農業休閑帶、丁村人博覽園等其他旅遊主題區的建設,共同構築以文化生態旅遊、服務接待為特色的旅遊景區版塊——丁村文化休閑旅遊區,並為旅遊規劃包括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服務的專屬功能門區。
第二, 為對接襄汾城市空間發展、產業調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訴求,我們繼續放大「大丁村」的空間整合力,提出在丁村文化休閑旅遊區的東部,也即旅遊公路靠近大運路的位置,以現有道路兩側的建設用地為基礎,推動城市文化新區——丁村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形成包括:晉南明清傢具城、丁村國際會議交流中心、晉南民間工藝教育基地、中葯材交易市場、晉南美食基地、以及居住社區等大項目的對外招商體系,在「大丁村」的品牌之下,增加地方投資熱點,推動地方經濟及城市發展。考慮此區良好的區位優勢,在鄰近大運路一側規劃有形象門區,包括形象大門、停車場以及可提供大型活動聚會的多功能文化廣場等,可同為丁村文化休閑旅遊區和丁村文化創意旅遊策劃產業園服務。
第三, 為加強未來本片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系,並提供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框架,我們提出在現有旅遊公路基礎之上建設文化創意休閑景觀綠廊,並規劃建設溫泉旅遊村(新丁村)其與108國道連接的專屬道路,配合以溫泉休閑、中葯養生等為特色的溫泉休閑度假區規模性建設,遠期逐漸將此道路打造為特色休閑娛樂景觀綠廊。由此,以上兩條景觀綠廊可成為未來進入丁村文化旅遊區的主要旅遊通道,作為「大丁村」開發戰略的重要支撐。
第四, 考慮到丁村文化休閑旅遊區有「雙國寶」的保護需求,所以我們規劃了農林景觀生態緩沖區,與汾河古人文生態農業休閑帶共同營造其所需的鄉村田園生態環境氛圍,防止未來丁村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城市新區的過度擴張。
第五, 針對核心鄉村旅遊項目——以丁村民居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的旅遊開發,提出「活丁村」的開發戰略構想。一方面,以丁村民居為載體,以丁村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為填充內容,以動態表演、遊客參與等方式活化內部產品,為展示內容注入生機。另一方面,以尊重歷史、保護遺產為前提,避免硬性、強制性的政府整體拆遷和統一改造,以功能區塊的劃分確立並引導各區塊的發展方向,合理的保留村落內自然機理的生命力、活生生的人文集團和村落的靈魂,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保護,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造,從而實現丁村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實現丁村的自我更新。通過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共同展現五百年「活丁村」生氣勃勃的魅力。 府君山位於薊縣城關鎮以北,作為城市公園和城市的生態景觀設計背景,是薊縣城市旅遊建設的重點區域旅遊規劃和城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府君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崆峒積雪」為古漁陽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薊州志》和《欽定盤山志》等對此山都有著述,並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明代以後,山上建有崔府君廟,故改稱為府君山。
府君山作為薊縣城區重要的鄉村旅遊資源,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並且交通便利,其最主要的旅遊資源特色在於道教文化底蘊,以及作為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窗口」和「門戶」的地位,另外,府君山北麓的西井峪鄉村旅遊也較有特色。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問道的典故流傳甚廣。《莊子》中記載,黃帝當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見道教始祖廣成子,求治國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廣成子的譏諷,黃帝回去後,捐棄天下,築起一間別室,閑居默想三個月之後,再去求見廣成子,廣成子接見了他。
府君山又名無終山、崆峒山,據考證,廣成子即修煉於此地,也是其得道成仙的福地,而黃帝問道廣成子也發生於此。歷史上,府君山有廣成子廟、府君塔等道教建築,可以說,府君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而廣成子作為道教始祖,道教又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之一,因此也可以說,府君山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旅遊規劃專家李樹平博士分析: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幾乎涵蓋了薊縣地文旅遊規劃景觀的所有內容,它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其范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面積348平方公里。它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以典型、完整、系統、稀有、科學的內涵,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自然遺產。
府君山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稱為「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同時,府君山以山下的國家地質公園廣場為代表,也是薊縣國家地質公園面向外界市場的第一門戶和重要窗口。
府君山東北麓的西井峪具有一定的建築特色,村落有石頭院、石頭屋、石頭胡同、石頭路,周圍有梯田石壩、懸崖溝壑、裸石陡坡、象形山峰等,開發鄉村旅遊旅遊規劃已初獲成效,作為攝影及影視拍攝選景地,被稱作民俗攝影村。西井峪規劃打造為特色的藝術創作基地和民俗旅遊勝地,成為薊縣鄉村旅遊點的重要代表。
除上述旅遊規劃特色外,府君山還有中國古代蒙學教材《三字經》中傳頌的「五子登科」的竇氏遺跡。《三字經》中寫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講的即是五代時期竇禹鈞教子有方的故事。竇禹鈞又稱竇燕山,漁陽縣人,即薊縣人,官至右諫議大夫。其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是朝廷命官,時人贊竇家五子為「竇氏五龍」。明朝文學家馮夢龍《醒世恆言》中,也講述了竇禹鈞拾黃金三十兩、白銀二百兩而不昧的故事。薊縣還保存著竇禹鈞的兩處墓葬,一處即在府君山。 在農村改革中,土地制度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土地流轉政策探討
農村土地使用權主要表現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是指在農戶與集體間的承包關系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權轉讓給他人並收取一定轉讓費的行為。
1、農村土地改革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實行過三次比較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建國初期的農村土地改革,將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使農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土地的產權,形成了分散經營、小規模生產的基本格局;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時期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階段。這期間農村土地又收歸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實現了從分散耕作到集中經營的過渡,形成了規模化經營的雛形;第三次是農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階段。這種經營方式符合當時中國農村的客觀實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使得農業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村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2、農村土地流轉的必要性
當前的家庭承包經營制經營模式已經實行了30來年,30年來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經濟基礎、人口與耕地數量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促進農業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家庭承包經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進程,客觀上抑制了農村土地的適時調整和合理化的流動。新時期的土地流轉政策,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對土地經營權的調整,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保障農民利益的需要,關系國計民生。
二、土地改革與鄉村旅遊發展
1、當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狀況
20年多年來,我國的鄉村旅遊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總體來說就是我國鄉村旅遊還未形成產業規模,還沒有得到深化發展。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由於農村受土地分散的影響,鄉村旅遊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受到限制,鄉村旅遊的深化發展受到了土地制度的瓶頸制約。
(2)當前我國鄉村旅遊缺乏全省和全市區域范圍的整體規劃和空間控制,很多地區都是盲目性開發或者重復性開發,造成一哄而上,產品重復的局面。這不僅造成資源、財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由於缺少全域的統一規劃,差異性小,降低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3)產品單一,缺少創新,大多數鄉村旅遊經營戶只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產品的特色和文化品位,開發出來的產品千篇一律。而且品牌意識也不強,銷售不成體系,沒有一套完整的預定和銷售系統。加上缺乏旅遊策劃、管理、經營、營銷、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產品難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2、土地改革為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帶來契機(1)鄉村旅遊規模化
土地流轉政策實行後,土地經營由零散變為集中,土地資源形成連片專業規模經營。依託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鄉村旅遊資源可以由當前的小塊分割結構聚集起來變成大塊結構,資源與生產要素的聚集有利於大資金的投入,使得鄉村旅遊向規模化方向發展。規模化鄉村旅遊開發,將可以形成鄉村旅遊目的地,帶動區域鄉村發展,形成對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動。同時規模化基礎的形成,為國內旅遊產業資本、房地產業資本、工業資本、國際投資資本等進入我國農村,提供了基礎。
(2)鄉村旅遊資源資本化
當前我國的旅遊資源並不具備資本屬性。土地流轉政策實行後,其承包經營權就可以流轉,那麼資本的價值就可以衡量,並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資本由個體人身依附轉化為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新形態。依託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鄉村旅遊資源,也就轉化為一種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資本。旅遊資源的資本化,對投資界會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3)鄉村休閑產業的壯大
土地流轉政策出台後,農村宅基地就可以集中,為鄉村休閑產業的發展帶來最大機遇。鄉村旅遊的深度體驗,城市人對鄉村環境空間的回購,城市人居住在鄉村,就成為現實,這必將帶來產業的轉型發展和升級,帶來鄉村休閑產業的壯大.
三、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道路
隨著旅遊者對鄉村旅遊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遊也要隨之而變,提質升級,在「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思路的引領下,鄉村旅遊應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鄉村旅遊也具有勞動密集性高、關聯帶動性強、就業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等特徵,特別是土地流轉政策的出台,使得鄉村旅遊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條件。在具體實施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抓住機遇、提高認識是前提條件國家經濟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的發展政策的實施、土地流轉政策的出台等,都使得當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機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好。與此同時還應該提高對鄉村旅遊產業化重要性的認識,只有將鄉村旅遊「做大、做活、做強」,才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加強科學規劃與管理機制是關鍵
要擴大鄉村旅遊發展規模,從資金的投入、鄉村旅遊標準的建立、基礎設施的建設到從業人員的培訓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和健全的管理機制,對鄉村旅遊進行合理的統籌、科學的規劃,可減少鄉村旅遊的投資浪費,避免無序開發和重復建設;健全的管理機制又可以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穩定發展。
3、採取合作發展模式是保證
政府、企業、農民等主體在參與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必然會結成了一定的利益關系,經濟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標。政府、企業、農民聯合起來走合作發展道路,採用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出現的諸如合同制、股份制、利潤返還等多種利益分配方式,可以使各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利於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遊還應與農業、工業、服務業聯合起來,建立產業發展鏈,發揮鄉村旅遊的乘數效應和拉動功能,加快產業化進程。 第一, 從資源本底[1]看,黃山市鄉村間存在如下共性:本底支撐要素基本相同——都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宏大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村落選址與布局為重要基礎,以特色鮮明的徽派建築符號為重要顯性載體,以極富魅力的徽州文化為重要隱性載體及靈魂。其差異性則體現在細部層面,如:各地的民風民俗、土特產、特色鄉村美食、村落周邊具體環境(比如,依山為主?傍水為主?翠竹環繞?農庄環繞?)、田園景觀、村落布局、人文背景等。
第二,從鄉村旅遊產品層面看,主題村落的共性在於:都具有旅遊目的地的基本功能(如,住宿接待功能、觀光游覽功能、餐飲服務功能),只是配比不同、側重點不同。其個性在於:結合鄉村現實情況基礎上提煉出的不同主題。通過個性主題有效擺脫同質化競爭,成為黃山市開展深度鄉村旅遊、通過鄉村旅遊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
第三,重點梳理、挖掘村落富有開發潛力的個性元素,結合市場需求,深度包裝、強化個性賣點,突出村落的鮮明主題與產品個性,從而形成能夠被旅行批發商(中間商)及終端消費者——遊客所廣泛理解接受的、並能成功激起市場消費慾望的、個性化的鄉村主題旅遊產品集群,使理性的項目成為便於市場消費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由此塑造黃山市的鄉村旅遊總體品牌,構築各類產品交匯融合、多元化產品組合、更具有個性化的旅遊時空連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