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OTC葯品與處方葯在營銷策略上有什麼區別
產品角度:抄OTC葯品同質化嚴重,因此更注重品牌打造,處方葯則相對注重產品研發與療效;
價格角度:OTC葯品在葯店銷售,一般是消費者自行選購,因此價格不宜過高,需考慮消費者的接受度,而處方葯則是由醫生開方,因此一般患者對價格敏感度較低,因此利潤相對較高;
渠道角度:OTC葯品注重渠道覆蓋及分銷,類似於快銷品,講求渠道的深度與廣度,而處方葯則注重醫院的招標;
促銷角度:OTC葯品可以打廣告,而且促銷方式也較豐富,國家政策限制不多,而處方葯則只能在專業雜志打廣告,促銷方式少,而且,OTC葯品促銷主要針對消費者,而處方葯則主要針對醫生。
如果擴展到6P來看,還有一個是公關和法律,處方葯要求有很強的政府和醫院公關,而OTC葯品則要求較低,法律法規上,國家對處方葯的管理也明細強於OTC葯品,因此處方葯的營銷需更注重公關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
❷ 葯品為什麼要分為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處方葯是必須由醫生開處方,患者必須憑醫生處方購買的葯品。 非處方葯是不需要憑醫生處方,消費者就可以在葯店購買和使用的葯品。 非處方葯根據安全性的不同,又劃分為甲類非處方葯和乙類非處方葯。甲類非處方葯須在葯店由執業葯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而乙類非處方葯,除可在葯店出售外,還可在獲得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地銷售。
❸ 對比國家基本葯物,處方葯和非處方葯的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
處方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使用方便程度都不及非處方葯,應當在流通、經營、使用中嚴格管理。1遴選原則不同2包裝和標識物不同3零售管理不同4廣告管理不同。
處方葯特點:1處方的生產銷售、批發銷售業務必須按有關規定的原則銷售2處方葯不得開架自選銷售,3禁止普通商業企業銷售處方葯4銷售處方葯的零售葯店必須配備駐點執業葯師和葯師以上葯學技術人員。
非處方葯特點:1應用安全,不會導致嚴重的葯品不良反應,不產生葯物依賴性,無潛在的毒性。 2療效確切,葯品的適應症或功能主治明確,效果好,連續使用不產生耐葯性3質量穩定:葯品的理化性質比較穩定,有效期較長。 4使用方便:消費者可以根據說明書使用,不需要醫護人員的治療監督以口服、外用、吸入為主。
處方類和非處方類葯分類管理的意義和作用:1、保證人們用葯安全、有效。2、提供控制葯品費用的依據。3、提高葯品監督水平。4、促進新葯開發,
❹ 請問一下,經營處方葯和非處方葯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
不管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品的經營都必須有GSP認證指,即《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的葯品經營必須達到的准入條件。處方葯和非處方只是銷售時,處方葯需要醫生開出的處方才能銷售,非處方葯是讓患者自己選購的,
具體怎樣審批可以到你們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窗口咨詢
一般審批程序:
葯品經營企業(零售)資格(初審)
http://www.nhnews.com.cn
一、辦事程序
受 理
審 核
現場審查
上 報
二、申報資料
1、申請報告
2、開辦葯店的經營場所、倉儲房屋產權證書或租用意向合同書
3、必須配備的技術職稱資格證書以及從業人員上崗證復印件
4、其它需要提交的有關材料
三、承諾時限
4個工作日
四、收費標准
免 費
五、受理地點
辦證中心衛生醫葯管理窗口
❺ 處方葯與非處方葯
OTC是非處方葯的意思,指不需要醫生處方,患者可憑葯品說明書自行購買和使用的葯品!
❻ 處方葯和非處方葯什麼不同,什麼是處方葯經營處方葯要具備什麼條件要辦什麼手續
非處方葯外包裝上有OTC標志,處方葯則沒有。處方葯必須憑醫生處方購買,非處方葯則不用。非處方葯安全性大,不良反應小,經葯監批准可以在超市設立櫃台銷售。處方葯則不同了,處方葯在葯店銷售,經營處方葯必須申請
〈葯品經營許可證
〉及工商執照,營業面積40平方以上,倉庫面積20平方,配備葯師兩名,其中一名還必須為執業葯師,還必須通過GSP認證,方可營業。辦手續到當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提出申請。具體准備資料建議到葯監網上查詢。
❼ 什麼是處方葯處方葯與非處方葯的區別是怎樣的
處方葯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葯品;非處方葯是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葯品。處方葯英語稱Prescription Drug,Ethical Drug,非處方葯英語稱 Nonprescription Drug,在國外又稱之為「可在櫃台上買到的葯物」(Over The Counter),簡稱OTC,此已成為全球通用的俗稱。 處方葯和非處方葯不是葯品本質的屬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都是經過國家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處方葯主要是用於治療各種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疾病。
❽ 非處方葯該如何營銷
在各類葯品中,非處方葯既不像處方葯一樣在醫務人員心目中和疾病的治療上佔有主導地位,也不如保健食品一樣在宣傳、推廣和銷售等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它猶如一個被半透明盒包裝得嚴嚴實實但又看得見的"蛋糕",可望而不可及,使眾多生產、銷售企業只能"望梅止渴",欲"吃"不及。筆者認為,其實只要轉變經營理念,把非處方葯當作保健食品來賣,就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銷量。因為不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正都是葯品",葯品無病不宜服用,而"保健食品"則為身體保健之用,當身體偶有不適時可對症服用,當服用無效時才有必要去找醫生。故此,把非處方葯作為"保健食品"來操作,使之迅速普及市場,擴大消費人群,對提高銷售業績有一定的作用。筆者認為,非處方葯按保健食品渠道進入市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重塑營銷理念。 既往的非處方葯營銷,營銷策略大多數是強調其功效、主治、適應症廣,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少等,其目的是想從處方葯市場中分一杯羹。其實,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營銷策略。非處方葯比處方葯略勝一籌之處也許就是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較少,但療效也就打了折扣。非處方葯應避強就弱,另闢蹊徑,方可出奇制勝。為此,非處方葯應重塑營銷理念,積極尋求新賣點,不談或少談功效、主治、適應症和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少,多談傳統醫葯文化、名醫(包括古代名醫和現代名醫)、葯材以及所含原料等優勢,並附帶談現代健康新理念,以引導患者或潛在患者購買其產品。如國內某醫葯企業不久前推出某傳統中成葯新劑型,放棄原有"功效、主治和不良反應少"的訴求,重塑"葯材好,葯才好"的營銷理念,並一改過去延用的"×××牌",改以古代醫聖張仲景名字命名;在包裝上參照了保健食品的樣式,突出了產品原料、產地以及品牌部分,使之易於與其它為類產品區別。這種在外包裝上不過分強調功效、主治和適應症等,而把產品主要成分公之於眾的保健食品營銷理念非常易於使患者和潛在患者接受,並因品牌形象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使其銷量大增。 其次,樹立產品形象。 既往的非處方葯銷售,在營銷策略上總體上是與處方葯處於競爭態勢,除強調產品"功效、主治、適應症和不良反應少"等所謂的"優勢"外,還想在產品包裝上與處方葯"平分秋色",主要表現為外包裝圖案、顏色和在包裝大小上與處方葯大致相同,總體上過於拘謹;有的或乾脆在外包裝上與刻意模仿處方葯,以期模糊患者或潛在患者的視野,使患者或潛在患者"判斷失誤"而購買。其實,這樣做不但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因為非處方葯在療效上已處於競爭劣勢,再在外包裝上沒有新意和特色,無疑會使優勢盡失。因為和購買其它產品一樣,患者或潛在患者在選擇非處方葯上也有一定的隨意性,如果產品外包裝不吸引眼球,產品就有可能不被選中。而保健食品在此方面則大有借鑒之處,其產品不但有大、中、小包裝,而且還有禮品裝、豪華裝等;在室外產品形象展示上,推出燈箱廣告、櫥窗廣告、專櫃展示、門面招牌以及宣傳單張等等;甚至還在一些公共汽車身車上和路邊護欄上也大做廣告,使產品形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故非處方葯應也應以保健食品為鑒,從上述諸多方面"求新、求奇、求特",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患者或潛地患者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在產品前駐足,取下仔細撫看,直至購買。 再次,廣開銷售門路。 既往的非處方葯銷售市場,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只能進入醫療機構(如各大中城市醫院葯房、縣醫院葯房、鄉鎮衛生院葯房、村衛生站以及個體診所等)和葯店。而現在,隨著處方葯和非處方葯的明細區分,以及有關政策的逐步放寬,非處方葯的銷售可延伸至商場、超市的葯品專櫃,而這些地方既往只准予銷售保健食品,非處方葯無法佔有一席之地。故此,葯品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除讓繼續使非處方葯進軍醫療機構這個主渠道之外,還大可以把部分非處方葯分流到商場、超市的葯品專櫃,以廣開銷售門路。毫無疑問,商場、超市畢竟是人們日常購物的主要場所,它們離廣大消費者更近些,加上而非處方葯具有使用方便、服用安全等特性,是家庭的必備之物,故開創商場、超市銷售渠道,長遠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因此,非處方葯品生產和銷售企業不妨放下"架子",把非處方葯品按保健食品來進入市場,以擴大銷售面,提高銷售量。 最後,加強科普宣傳。 既往的非處方葯銷售,往往只重視一般性的廣告推介,而忽視科普宣傳。也許非處方葯生產、銷售企業認為科普宣傳是有關單位和醫葯人員的事,與生產和銷售企業無多大關系,故不大熱心參與,或根本就沒想到對自已所生產或銷售的非處方葯品進行科普宣傳。其實,這種認識是落伍的。因為科普宣傳不但可以把非處方葯品的歷史淵源、傳統制劑、研發初衷、葯材來源、配方組成、功效主治、適應症以及適用人群等告知人們,而且還可通過易為人們所接受的廣告文體、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把溫馨的健康提示以及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人文關懷傳遞給患者或潛在患者,從而使他們在愉悅的閱讀中感受到葯企的關懷,對該葯品甚至生產企業產生好感,成為長期購買者。如近期常見某非處方葯在某些大眾音畫媒體上請專家大做科普宣傳,或在紙質媒體上開科普宣傳專欄,無一例外地在先不動聲色地介紹某些病的症狀體征,然後指出這些病給人們心身健康造成的危害,再說說類似處方葯的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並從葯物安全形度和經濟學角度勸導人們少用處方葯,最後才道出欲銷售的某非處方葯,水到渠成地宣傳了某非處方葯的傳統文化、名醫與該葯的關系、葯材來源等等信息,並向觀眾或讀者灌輸現代健康理念,從而使該葯銷量大增。 由此可見,非處方葯品銷售市場雖然競爭劇烈,但只要轉變思維方式,以保健食品的營銷理念來銷售非處方葯品,取保健食品銷售之長,補非處方葯品銷售之短,即可使非處方葯品的生產、銷售企業獲得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