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移動互聯網七年回顧:何為終極奧義
從2011年到2017年,移動互聯網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用戶已經7年。7年間,每年都有新的熱點,讓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不斷向前,帶動社會往更高效、更便捷處發展。
時間退回到2011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習慣慢慢養成。2011年被稱為團購元年,互聯網創業者們都在快而無畏的奔跑;2012年是垂直電商熱,行業走向細分;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人們金融服務需求爆發;2014年是O2O元年,線上線下走向融合;2015年是共享經濟元年,人們存量資產有了新的用處;2016年人工智慧大熱,產業都在升級;2017年可以稱之為嚴選模式元年,一大批精品電商興起。
這些現象背後,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傳遞出的宿命感,那一年,很多細枝末節的舉動,都攪動了日後的互聯網江湖波瀾。從移動互聯網這七年的浪潮和成長,我們或許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的奧義有所窺視。
一、團購元年:話不多說,看到金子就搶
很快,一個連思考都急功近利的時代,哪哪兒都是團購的廣告,這是2011年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故事。
在互聯網草莽興起的年代,暴露出的第一個致命缺陷便是低門檻的無序化競爭。中國的團購市場初期,做團購網站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拿下一些特價商品、談下一些商戶,一個大學生通過下載一個團購網站模板就能建一個團購網站。
在這種低門檻下,團購網站要搶占份額,就不得不大力補貼線下商戶,燒錢打廣告鋪開市場名氣,於是在這一年裡我們又看到「團購就上XX網!」的雷同口號遍布於城市的每個角落。
但別忘了這是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啊,在沒有找到可以量產的商業邏輯之前,大家一窩蜂地「大幹快上」的時候,每一個風口,又都成了泡沫。
於是商家工作人員和項目經理分食補貼的事屢見不鮮,商業糾紛接踵而至。
在「低門檻、高投入、輕內功、難監管」等頑疾影響下,大批團購網站成為了曇花一現,從「千團大戰」到「批量消失」,僅僅經過了6至8個月的時間。團購行業在2011年下半年迅速進入資本寒冬,媒體也掉轉鏡頭,開始大量關注團購網站誠信困局及「僵屍團購站」的問題,團購洗牌期開始來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團購速死,只是每一個被資本以快為名吹捧出來的「風口」,都無法擺脫「一將成名萬骨朽」的規律。
許多平台死了,留下來的開始進行差異化競爭,走細分市場,團購行業也從原有的單一獨立團購網站增加至電商網站內的團購頻道甚至復合型團購交易平台等多業態共存。
二、垂直電商大熱元年:搶的方法不對,有些還是假金子
2012年互聯網布的,是一個垂直細分電商之局,但是生死局。京東淘寶形成了兩個流量黑洞,正勢不可擋地搶奪電商的線上紅利,而線下零售商蘇寧國美也仿如大夢初醒般發力線上,彼時意識到更垂直的行業服務能提升用戶體驗的垂直電商創業者,許多都爆出了「電子商務坑爹」的絕望之辭,耀點100倒閉了、佳品網明確大裁員信息,名品打折網取消任何商品的售賣,就連當當網、凡客誠品、樂蜂網、優購網等知名垂直電商也無奈尋求與平台電商合作。
一邊B2C網購市場出現一次次令人吃驚的交易量大爆發,另一邊多數電子商務企業卻在不斷燒錢中盈利甚微,這種矛盾現象其實也足夠解釋緣何做垂直電商會如此艱難——整個市場大環境下,用戶個性化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普通標准品已經足夠滿足大眾用戶的需求,況且在這一年,蘇寧易購、京東商城、亞馬遜、天貓等大平台電商的「價格競爭」激戰正酣,垂直電商根本無力抵擋這種海嘯般的攻城掠地,最後想像中的小而美,反倒成為了大平台快速膨脹背後的犧牲品。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充滿了不確定性,最終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電商能否成功,還是取決於消費者是否認可,商業模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續。像2017年格局已然不同,網易嚴選以品質商品平價的優勢抓住消費者眼球,成長為電商領域的第三種模式,並帶動2017年成為嚴選模式的一年。當然,這又是後話了,2012年淘寶京東等以價格戰的方式奪得一方天下,但同時也引發了電商體系中假貨偽劣產品橫生的亂象。
三、互聯網金融元年:混亂的年代,管理金子非常迫切
在2012年電商大戰中,支付寶日交易金額超過45億元,日交易筆數超1800萬筆,峰值達到3369萬筆。這組數字不光令銀行顫抖,也讓人看到消費領域的肚量,如此金融升級為2013年爭奪焦點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知道,2013年,整個世界的經濟背景是全球一體化、開放化,經濟虛擬化,在這期間金融與實體貨幣開始脫鉤,金融需求急劇膨脹,尤其是個人金融服務需求爆炸,此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出現使得金融服務所覆蓋的客戶群真正下沉到那些廣泛存在卻長期受到忽視的普通大眾家庭。也就是說在這一年裡,互聯網已經借電商的形式往傳統金融的血液里滲透。
不過即便如此,此時中國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都是在借鑒美國的模式,像余額寶「克隆」的就是基於美國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 所開發的貨幣市場基金賬戶,而網路貸款平台P2P的概念就是起源於英美,代表性企業是美國的Lending Club 和英國的Zopa,因此這一波熱潮,還不能稱之為彎道超車。
正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中國帶來了金融的民主化和大眾化,也讓傳統金融開始考慮以互聯網技術引導產業變革。但不可否認,快而乏質仍然是互聯網在這一年的名義,p2p理財、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產品、眾籌等模式都有亂象亟待監管的手段調控。
四、O2O元年:賺自己的金子不長久,大家一起賺才能贏
時勢使然,當互聯網金融與電商構建出初級的場景消費形態,有的消費成為了面子,有的模式成為了里子,020就是其中一種。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線上模式雜亂分生,同時線下企業活的愈發艱難,於是呼喚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產業經濟互聯網化呼聲出現了,2014年是線上線下企業高呼轉型的紛亂期,O2O成為了共同的救命稻草。
於是電商們紛紛轉投020模式,京東做「大數據+商品+服務」的O2O模式,蘇寧雲商走「門店到商圈+雙線同價」的O2O模式,零售業萬達採取「線下商場+飛凡電商」的O2O模式往下走、順豐物流開始大舉搶占線下市場,進行3萬門店的「圈地」計劃等等,在巨頭們的帶領下,整合社會消費形態有了場景的內涵,也開始進行融合、裂變。
這一年互聯網似乎重了一點,由於O2O的第二個「O」即線下服務品質越來越被看重,很多企業便都在想方設法試圖找到最好的消費者生活圈入口,自然的進入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場景,並利用這些消費場景實現精準化的營銷。像「《「叫個鴨子」滿足你對鴨子的一切幻想!》」、「去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等都是2014年著名的營銷案例。因此可以說在深耕場景為目的的導向下,互聯網技術為營銷手段提供了新的借鑒和思考。
五、共享經濟元年:更多人有金子了,找方式一起玩
在經歷了前幾年互聯網的成長,中國經濟的供需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無論在何時,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必定與社會需求相伴,這一點套用在哪一年都從不例外。有一個數據與買房難、買房熱的今天相悖,國家統計局2015年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近5000萬套閑置房,其透露出的一個事實便是社會上擁有閑置資源的人群在增多,他們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開始學會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2015年成為了共享經濟元年。
中國2015年出現並興起了超過30家的共享型經濟企業及模式,包括空間共享、認知盈餘共享、渠道共享及多方共享等。從這幾種模式可以看到,共享經濟是一種基於需求或供給即時的互聯網契機,這些年共享的籃子重了,但「共享」這個頗有烏托邦色彩的詞卻顯得有些輕,部分模式和產品其實只是搭一下共享經濟的順風車,體驗要求高的痛點卻正在凸顯。共享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渠道下沉,將價值的重更加深刻的表達出來。
六、人工智慧盛行元年:玩金子嘛,玩法要高級
歷史洪流裹挾,卻總會為那些激流勇進之人留得弄潮的天地,這句話用在2016年再恰當不過。這一年巨頭們做產品,不帶點智能簡直拿不出手。
全球范圍內總計 1485 家與人工智慧技術有關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 89 億美元,當然其中最瘋狂的莫過於互聯網巨頭企業的資本投注,國外有蘋果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Emotient、eBay宣布收購Expertmaker、英特爾、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也都紛紛收購了一些創業公司。國內有網路ALL INN AI,推出網路大腦、網路醫療大腦、天智雲計算等解決方案,阿里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營銷方面戰果突出,網易、360、科大訊飛等對人工智慧虎視眈眈,像網易自身也推出了全智能客服系統網易七魚、人工智慧反垃圾雲服務網易易盾等,人工浪潮已經不可逆轉。
不過故事再多,只要場景沒有深入落地,格局就仍然有變天的機會。從大促節日中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只是給了這些電商平台更能深入觸達用戶的營銷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仍然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和需求脫節,消費者「買的好」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滿足。
七、嚴選模式元年:時代選中的,是將金子用到實處的
2017年給人最明顯的感覺是廣告/內容/產品/交易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不清,但有一個概念卻是愈發清晰的,那就是品質。
在傳統電商格局被淘寶、京東二分天下後,剩餘的平台只能傍大腿存活。沒人會想到此時丁磊能夠切中了這個新電商經濟的命脈,打造出一個「嚴選模式」,並帶動了一批包括米家有品、淘寶心選、必要等「嚴選模式」新電商的崛起和出現。
以前,如果你想從線上買整套有品質的生活家居用品,選擇非常繁瑣。四件套、毛巾、拖鞋等挑款式,比價格,如今,在一個精品電商上你就能一站式解決。2017年以來,以「網易嚴選」、小米旗下「有品」、淘寶心選為代表的,一批由互聯網大公司領導的精選電商正在阿里、京東之外,開辟第三條電商路徑。這也讓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品質定位的熱潮,很多創業公司也遵循「嚴選模式」在做。
要剝絲抽繭的話,一方面我國的消費群體正在經歷一場演變,中產階層人群崛起,新消費理念油然而生。與新零售不同,新零售討論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態和場景。新消費,關注的則是消費者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的變化。以前大家追求怎麼能買得到,現在大家追求怎麼買的更好、更有品味,這個現象便是「新消費」。因此抓住市場需求,以品質為出發的平台無疑是能夠得到肯定且擁有廣闊未來的。
另一方面,2017年我國適逢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傳統供應鏈中,製造商長期處於弱勢地位,長期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此時網易嚴選等工廠直達、供應鏈路短的模式,以提供優惠的商務政策,的確打破了傳統的供應鏈采購規則,也找到了一條讓優秀的中國製造業優先為中國人服的轉型策略。
當然,在更加註重品質的商業形態中,要抓住新消費的機遇,深入產業鏈上游是必要的,這也導致商業模式不可避免地做重。多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靠流量變現的邏輯掙錢,網易嚴選、小米的掙錢方式其實是真正參與到產品的質量把控和製造業當中去,這對互聯網具有很多啟示意義。
在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最近做了一次內部分享,其中提到「流量今天越來越貴,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就需要延展用戶生命周期,更充分地挖掘單個用戶價值,參與到行業的整個環節打造閉環。不止是ToC公司,其他行業同樣如此。投資人現在也都很認這點,既然這樣,那就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
《小王子》中寫到,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把人們召集起來採集木材、分配工作和發號施令,而要教導他們嚮往浩瀚無邊的大海。互聯網格局如同這艘船,只是遠方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從2011年到2017年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已經慢慢地由輕變重,逐步回歸商業的本質,並推動社會經濟航向更講究品質、相對粗放式發展更精益的遠方,如此一來,干到極致方能得時代先機。
⑵ 內容營銷成功案例有哪些
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
說到近幾年的熱詞, IP 絕對算是其中一個,從食品到交通,從影視到媒體,都在積極地進行 IP 營銷。 IP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還可以是普世價值觀、社會心態和精神內核。而品牌進行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無非就是兩種形式:創造 IP 和與熱門 IP 合作。
熊本熊
說到近幾年的熱詞, IP 絕對算是其中一個,從食品到交通,從影視到媒體,都在積極地進行 IP 營銷。 IP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還可以是普世價值觀、社會心態和精神內核。而品牌進行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無非就是兩種形式:創造 IP 和與熱門 IP 合作。
在後期的推廣工作中,熊本熊逐漸被日本人民所熟知。當各式各樣的熊本熊表情包席捲了我們的朋友圈、微博時,說明熊本熊已經開始被中國人民所熟知。實際上,熊本熊本來沒有任何錶情,這就賦予了人們的遐想空間,激發了網友的表情包創作熱情。
產品即內容
一方面,在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品牌營銷以消費者為中心,而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越來越側重於產品的體驗、情感附加等,這就需要品牌在研發的後期,進行推廣時所需要考慮的,好的產品體驗自然是能夠加上不少分,而正確利用內容來進行傳播,又是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好的營銷以優秀的產品為基礎,產品即內容,好的產品想要激發消費者的情感並不是什麼難事。
結語
在信息大爆炸的浸提,單純依託渠道投放、硬廣展現已成過去,優質內容傳播早已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流趨勢。而說到內容營銷,真的就是敲敲鍵盤,發布出去就可以了?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除了內容要優質之外,擊中消費者的內心情感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⑶ 新媒體營銷到底如何做
新媒體營銷在網路上的解釋是指利用新媒體平台進行營銷的模式。也就是說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網站等)、移動電視、手機簡訊等途徑進行營銷。
新媒體營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會員營銷:做會員營銷,就要分析你的用戶,建立用戶畫像,即用信息化,標簽化,通過收集分析用戶的社會屬性,生活習慣,消費行為等數據後,抽象的描繪用戶的商業全貌,勾勒出用戶的立體畫像。例如,在星巴克的資料庫中,准確打分識別會員客戶並為其發送個性化郵件,從而提高會員的活躍度,另外星巴克開展newsletter的發送行為,將星巴克的品牌價值和品牌理念通過newsletter的形式傳導給用戶,提升會員用戶的忠誠度和品牌黏性。
2.互動營銷:互動營銷是指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用於產品的規劃和設計,為企業的市場運作服務。互動營銷擁有三大特質:精準,互動,定位。例如,AMA定期發送Newsletter能長期保持和會員的聯系溝通。建立品牌好感及郵件收看習慣。與營銷活動不同,期刊更多承載了穩固已有會員關系的功能。又如利用A/Btest互動了解客戶的偏好等。
3.口碑營銷:是指不經過第三方處理、加工,傳遞關於某一特定或某一種類的產品、品牌、廠商、銷售者,以及能夠使人聯想到上述對象的任何組織或個人信息,從而導致受眾獲得信息、改變態度,甚至影響購買行為的一種雙向互動傳播行為。例如,可口可樂公司利用其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進行口碑傳播。
4.情感營銷:情感營銷是從消費者的情感需要出發,喚起和激起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誘導消費者心靈上的共鳴,比如前不久淘寶網上的農產品店鋪,利用老農形象來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當然這是一種不恰當情感營銷方式,情感營銷強調的是一種真誠性,從而來打動消費者。
5.事件營銷:事件營銷是企業通過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新聞價值、社會影響以及名人效應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體、社會團體和消費者的興趣與關注,比如優衣庫,萬斯,藉助復仇者聯盟的上映對其企業產品進行營銷,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6.知識營銷:知識營銷是通過有效的知識傳播方法和途徑,將企業所擁有的對用戶有價值的知識(包括產品知識、專業研究成果、經營理念、管理思想以及優秀的企業文化等)傳遞,知識營銷主要適用於品牌(含電商品牌、海外品牌)、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實體企業/服務型企業/電商型企業、旅遊景區/特色小鎮/城市宣傳、影視娛樂領域等。
7.飢餓營銷:所謂「飢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比如淘寶預售衣服,房地產行業的飢餓營銷等
8.病毒營銷:病毒營銷是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人際網路,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營銷信息被快速復制傳向數以萬計、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它能夠像病毒一樣深入人腦,快速復制,迅速傳播,將信息短時間內傳向更多的受眾。比如說網易雲音樂,包下了杭州地鐵1號線的車廂以及江陵路地鐵站,發起了一場名為《看見音樂的力量》的營銷活動。經過一層層的曬照分享轉發,最終成為2017年不可跳過的經典病毒營銷案例。
⑷ 五菱凱捷:左手營銷,右手產品
要成為一個稱職的互聯網從業者,手機里的那兩頁社交APP必須每天都刷一遍才算合格。從最近的內容曝光率來看,發現五菱凱捷在某平台的投入遠超其它品牌,從廣州車展前後就聯手各大網紅、大V反復刷屏推廣,就連我那隻對三農有興趣的老母親的手機,也刷到過好幾次五菱相關的內容,這營銷力度不給個滿分也說不過去。既然這款車這么火,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下,它有沒有持續爆款的潛力。
對了,早前五菱凱捷還做過一次內部碰撞測試,憑借各種車身閉合環路設計、高強鋼應用等硬實力拿下了「全優」的成績,也讓無數大V為之打CALL。這又讓我們想到了比亞迪宋MAX,在2019年初中保研公布的碰撞成績顯示,宋MAX的碰撞成績並不理想,這個成績對宋MAX在2019年的銷量成績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如今,中保研已經恢復測試了,真心希望五菱凱捷也能去測一下,畢竟中保研的成績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它只要比宋MAX表現好,那將是一次跑贏競品的權威認證,並用實力告訴大家,人民需要的安全,並不會因為性價比而降低門檻!大家說是不是?
最後
國內MPV市場非常尷尬,在高端領域,合資車地位無可撼動;在低端市場依然是性價比當道的客貨兩用MPV為主;唯獨中端市場還有一絲增量可以開發。不過,隨著宋MAX、吉利嘉際、廣汽傳祺GM系列、別克GL6、沃蘭多等車型的不斷加入,原本不大的蛋糕似乎又被瓜分得七七八八。
回歸到五菱凱捷身上,它在性價比和產品力方面看,似乎和前面幾位對手並沒有拉開太大距離,但五菱品牌龐大的用戶基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到底是拋開以往向高端挺進?還是繼續照顧普通老百姓的需求?這些都是擺在它眼前的問題。現在從已知的信息看來,相比起滿分的營銷方式,它在產品力方面的答卷似乎沒有太出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案例分析:關於定價策略
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產品?我覺得應該是指一個對於它的目標市場來說,性價比最合適的產品。消費者永遠會選擇他認為最好的東西。你會買500塊的衣服,但是通常不會買2000塊的或者50塊的,因為對於目前的情況來說,500塊的衣服是最好的,你並不是買不起2000塊的,也當然買得起50塊的,那麼你不買,因為對於你來說,他們都沒有500塊的衣服好。
摩托羅拉的銥星手機,在當時大哥大可以用來行凶斗毆的年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手機體積大大減小,通話質量明顯提高,並且時滯問題也基本解決。但是銥星公司卻最終破產。導致一個公司破產的產品能稱為好產品么,即使它的質量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突破?
但是我么也會發現消費者往往也不是都理性的。有一個關於珠寶定價的故事。一個珠寶店經營狀況不好,於是老闆最終下決心離開這個行業,並決定半價出售珠寶。他離開珠寶店的時候,留了一張紙條給經理,告訴她調整所有珠寶價格,全部價格乘以二分之一銷售。
當他再次回到店裡的時候,驚喜地發現珠寶已經賣得差不多了。經理跟他說,她雖然不理解為什麼要對滯銷的珠寶提價,但是她卻驚詫於提價後商品出售的速度驚人。老闆不解地問:「什麼提價?我的字條是讓你價格減半。」事實情況是經理錯誤理解了老闆的意思,將所有商品價格都增加了一倍。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關於定價的例子。我跟Lilly經常去超市,有時我們會買些皮蛋或者雞蛋。通常情況下,Lilly是想也不想,就買最貴的。她不會比較品牌、考慮質量、包裝等,就會想當然選擇最貴的。
一些大的超市,會選擇生活中的易耗品,比如衛生紙、洗衣粉等,制定較低價格。因為他們發現,超市的消費群很大一部分是家庭主婦,他們趨向於比較不同超市的商品價格。而他們最常比較的就是衛生紙、洗衣粉等常用的消耗品,如果她們發現一家超市這類產品比其他超市便宜,就會想當然認為這個超市所有產品都比其他家便宜。這個現象的術語我忘記了~~有朋友記得的話提醒我一下啊!
因此,定價是商品銷售一個很重要的營銷手段,通常情況下,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定價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a)成本加成定價法:在成本基礎上,加上一個利潤百分比。
b)撇脂定價法:高位定價一層層收取利潤。
c)滲透定價法:低價用於佔領市場份額。
d)競爭定價法:根據競爭強度定價。
e)消費者心理定價法:根據消費者心理狀態定價。
定價還必須跟企業經營的目標以及營銷方式相結合。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幾種選擇:
a)銷售導向型:目標是擴大銷售量。
b)利潤導向型:目標是獲得或增加企業利潤。
c)競爭導向型:價格決策目標是獲得競爭優勢。
跟營銷結合之後,有會衍生出很多具體的定價策略,比如:
a)折扣定價:現金折扣、數量折扣、交易折扣、季節折扣等。
b)心理定價:尾數或整數定價、品牌定價、習慣性定價、招徠定價等。
c)產品組合定價:以產品組合方式,從整體角度考慮定價策略。
d)歧視價格。。。
心理定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但國內企業運用的不是非常好。主要原因在於這個定價策略一定要建立在完備的調研基礎上,通過具體數字來做決策。說到這里,我就想提一個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當中的體現。中國人往往很容易看到現象,然後描述這個現象,比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而西方人則會具體調研,他們一定要得到具體數字,經過他們的調研,發現,一個人如果有了好事,平均會告訴3.3個人,而有壞事發生的時候,平均會告訴11.1個人。對於數字的敏感,體現了西方人對於細節的追求。他們研究很多東西,都已經到了非常細微的層面。
到跨國的超市,或者國外的超市,你會發現,標注商品價格的數字,往往是5、8、0等等,很少出現4、7、1等。因為基於對消費者消費心理的研究,西方人發現,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數字的反應是不同的,按照接受程度排序,依次為5、8、0、3、6、9、2、4、7、1。並且將這一發現理論化,認為帶有弧線的數字,對消費者似乎不帶刺激感,而不帶弧線的數字,如4、7、1就不是那麼容易被客戶接受了。
定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這個問題,我也對我常去的道順射箭館的定價策略做過一些分析。有機會寫出來作為一個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