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六旬果農建冷庫幫老鄉免費存水果,他為何這么做
真正的大人物:山西六旬果農建冷庫幫老鄉免費存水果!如今網路便捷,很多商家都在網路上直播賣貨,其中也有不少果農,在自家的田地里直播賣水果。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作為果農,他們也有著一定的風險,有的時候,水果成熟了,要麼就還沒賣完直接爛在了地里, 要麼就是大批成熟賣不上價錢。每每豐收的季節,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今天,這里要講一位老人,他姓楊,我們就叫他老楊吧。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老楊的偉大還不至於此,他更是幫助不少村民尋找新的銷路。看到了網路的便捷,老楊便在網路上幫助大家聯系渠道,幫果農們拓展了銷售渠道。讓原本只能靠傳統售賣果實的農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根據可靠消息記錄,光一個平台,老楊就幫助了350戶果農們賣出了300多萬斤的水果。
看到這些報道,很多網友都為六旬的老楊豎起了大拇指。大家都認為老楊是個善良的人,是個偉大的人。是呀,一個拿出自己全部積蓄,不惜貸款去建冷庫的老人,最終卻只是為了幫助和自己一樣的果農們。這樣的初心真的很難得,這樣的好人也真的是很少了,讓我們為老楊點贊,老楊 真正的大人物!
『貳』 黃山市徽州區老楊中介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黃山市徽州區老楊中介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08月2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產營銷策劃,房產代理銷售,房屋中介服務(不含評估),房地產信息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楊正德
成立時間:2013-08-28
注冊資本:2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10040000145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徽州區永佳大道518號
『叄』 如何做好餐飲差異化營銷,餐飲差異化營銷策略
1、消費者的訴求
幾年前,要是有人想要用手機去支付所消費的產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餐飲老闆會告訴你,我們這里沒有移動支付。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基本上每一家餐飲店都會設置了移動支付。而這樣的變化正是來自於消費者的切身需求。
舉個消費者都碰到過的例子。到一家餐廳,顧客叫服務員,一次性可以叫到服務員的餐廳很少,一般都是要叫兩次,服務員都會說「不好意思您等一會兒」,因為他正在服務其他顧客,盡管他知道另外一桌已經等得不耐煩了,但他還是只能先服務完這桌客人。
像這樣的情況,就是消費者的急迫需求,而這種便捷性的訴求和體驗,現在會非常大地影響食客們對餐飲店的判斷。
為了能夠真實的解決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在以前,很多的餐飲店老闆也是想了非常多的方法,其中一種案例就是,十幾年前,廣東的菜做得非常精美和漂亮,冷盤、海鮮、炒菜、主食,很厚一本,但是現在的餐飲店基本上都是一張紙的便捷式菜單,全都是菜名,根據想吃的菜名打上勾,就可以等著上菜了。
但是另外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因素就是食客們的消費體驗,體驗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感受,90後的消費者越來越在乎體驗,如果這個方面能更好地滿足,就能夠在餐飲行業中贏得非常多的競爭優勢,提高了就餐率。
2、商家應變
如今餐飲行業中很多的餐飲品牌都是在准備開始采購流量了。
但是在餐飲行業中,我們都能夠明顯的感覺到目前的餐飲是數字化水平比較低的行業,就連互聯網上比價小的淘寶店店主都知道,每天每天到他店裡面的人是誰、來過沒有、買過什麼東西、平均客單價是多少。因為他們把數字化模式發揮的淋漓盡致,但很多餐飲店卻不知道每天到店裡面的是什麼人、他是誰、下次會不會來。
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認知點的就是數字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帶來的效率不同。餐飲老闆也在想怎麼用更少的人服務更多的消費者,若是現在不是按照這樣的要求去實行的話,成本負擔不起。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餐飲人就應該需要不斷地應變市場,通過產品數據來應變。
『肆』 麻辣芳鄰老楊帶楊過去鄉下哪一集
第十二集
老楊在微信里暗示自己喜歡樓上的鄰居,蒙在鼓裡的楊琴鼓勵他,喜歡就爭取。
麗麗的男朋友小王來找麗麗,原來他上了遠洋貨船一走就是兩個月。老楊為了麗麗高興,連夜帶小王來小院。小倆口又哭又鬧才和好。楊琴知道真相鬆了一口氣。
老楊勸小王跟麗麗回老家結婚。麗麗穿著新裙子回小院,她告訴李大娘,見老楊總是受楊琴欺負,自己想幫老楊,她娘告訴她只有裝老楊的對象才能治楊琴。
楊琴警告楊過,他要是跟著老楊去老家,就打折他的腿,還報警告老楊綁架。
楊過趁老楊不在拿他手機玩,還用語音要老楊約楊琴出來。楊琴聽到老楊的聲音,嚇得趕緊把老楊的微信號刪掉了。她罵自己怎麼那麼笨,就沒想到這人是老楊。
為了兌現對楊過的承諾,老楊先斬後奏,帶楊過回老家看看。他給大嫂打電話,說自己要帶干兒子回去,給他收拾一個房間。
楊琴回家,見老楊和兒子都不見了,大發雷霆,她接二連三地給楊過打電話,楊過裝做信號不好,不接她的電話。楊琴最後給老楊下通牒,要白壯去把楊過接回來。楊過有辦法對付媽媽,他給姥姥打了一個電話。楊大娘對楊琴說,是她讓楊過去鄉下玩的。楊琴只好同意了。
楊敏覺得老楊真是姐姐的剋星,自從他搬來,弄得雞飛狗跳。楊琴一個人在家無處撒氣,把老楊的菜全給拔了。雖然埋怨老楊,思念兒子,但楊琴又不得不承認老楊的出現對缺少父愛的楊過是難能可貴的補償。
農村的一切都讓楊過覺得新奇,他拿著相機四處拍照。
老楊的大哥告訴他工廠競爭激烈,自己力不從心。上次體檢,他查出腦瘤,老楊必須馬上回來管理工廠,這家企業可是全村人的希望。
楊過在村裡玩瘋了,他爬樹掏鳥窩差點摔下來,老楊及時趕到接住他,結果腰受傷住院。楊過很感動,對老楊說,不管我媽對你怎麼樣,我都對你好。老楊也特別欣慰。
『伍』 游戲風雲晚間直播DOTA又現老楊,求解
要麼是回放,有么是你想他想瘋了把
『陸』 2013年十大假新聞的案例
深圳最美女孩」給街邊乞丐老人喂飯
【刊播時間】2013年3月25日
【「新聞」】3月25日,中國新聞網刊發了一則《深圳90後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的新聞。報道稱,在深圳打工的90後某女孩單膝跪地給殘疾乞丐喂飯。在配圖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紅格子襯衫、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單膝跪地,在給一位患有殘疾的老人喂盒飯。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於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著快餐店裡的盒飯後便掏錢為老人買來了盒飯,然後親自喂飯。
【真相】這則名為「深圳90後女孩給殘疾乞丐喂飯」的圖片報道在各大新聞網站與微博上瘋轉,眾多網友為女孩豎起大拇指,稱贊此舉是社會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網友指出新聞是策劃團體炒作。經深圳媒體證實,整個行為其實是某商業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攝過程的報刊亭老闆稱,女孩只餵了幾口飯,便隨拍照的男子離開。此後,策劃者出面致歉,承認照片是擺拍。首發媒體中國新聞網也表示歉意,中國新聞社稱已對當事記者、網站當日值班責任人等做出了處理。
【點評】這篇報道的作者鄭小紅是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副社長、深圳記者站站長,在媒體開始質疑新聞的真實性時,她一再否認,再三追問後才承認是通訊員發來的稿子,自己並不在場。但她所說的通訊員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網路推手,曾為廣東電視台以及深圳當地多家媒體供稿。2011年,他因策劃《眼癌寶寶母親跪爬,被「富家公子」戲弄》的虛假報道,公開向社會道歉。這樣一個屢有「前科」的「通訊員」炮製出的虛假新聞為何能經一位資深記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發出來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後,鄭小紅發布了一則「致歉聲明」,她承認自己「未嚴謹地核實新聞事實,沒有善盡一個新聞記者的責任」,但依然強調自己的初衷是「出於傳播正能量、傳播真善美」。但我們很想追問一句:無中生有的正能量還能傳播真善美嗎? 長春老人菜市場暈倒178人無視跨過,僅有1人施救
【刊播時間】2013年4月7日
【「新聞」】據《新文化報》報道,2013年4月5日,在長春市財神大廈2樓的市場里,一位老人突發腦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戶見狀撥打了120電話,但在這期間卻有52人陸續從老人身上跨過,大多面容平靜。約5分鍾後,一名路過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邊,守護並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員趕到才離開。而這段時間里,又有126人從老人身上跨過。整個過程中,共有178人從老人身上跨過,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幫忙看護老人。178:1,《新文化報》以《長春老人因腦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堅守救護》為題,報道了市場監控錄像記錄下的「這冷漠和溫暖交織的一幕」。
【真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發大量網民議論,甚至得出「世風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淪喪」的結論。但《工人日報》、新華網等媒體針對《新文化報》的報道進行調查發現,這段視頻是事發現場的監控畫面經過加速、剪輯處理之後被人放到網上的,並不是真實情況的反映。
據其他媒體追蹤報道:在老人暈倒後,第一時間撥打了120電話的菜市場業戶楊先生告訴記者:「有好心人要扶,當時我告訴別扶,這時扶容易腦出血。還有人要撥打120,我告訴他們已經打完了。」
而據財神大廈負責物業管理的王經理介紹,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條重要通道,不足兩米寬,因為人特別多,有人就從老人腿上「邁」了過去。
「跨過和邁過,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王經理特意說明,多數路人都關切地詢問老人的傷勢,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醫療經驗的白衣女子出現。
市場工作人員張岩還介紹說,「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當我趕到現場時,已經有商戶第一時間向120求援了,很多熱心路人都說不要觸碰老人,怕對老人『二次傷害』,個別人還在維持現場秩序,讓行人不要圍觀、避開老人、小心通過。」
4月9日,《新文化報》以《老人腦梗摔倒後看正能量如何傳遞》為題,委婉地為本報之前的報道糾偏,其中說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員趕到的12分鍾里,我們需要感謝很多人,感謝『白衣女子』的真情守護,感謝賣蘑菇的老楊撥打120急救電話,感謝菜攤老闆挪攤位騰出空間,感謝眾多路過的好心人對老人關切地詢問……」
【點評】如果是一則「老人菜場暈倒,眾人幫助」的消息,當然也有新聞價值,但恐怕遠遠不及「178:1」這樣社會冷漠與溫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從《新文化報》刊登的記者手記可以發現,記者在采寫報道時只是看了監控錄像便已經預設了立場,將冷漠的行人與熱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對立起來。因此,他的采訪也只是將焦點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報》隨之開展一場全城尋找「白衣女子」的新聞策劃。如果少一點轟動炒作之心,而是嚴守求真務實精神的話,是不是真相就不會這樣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從上述虛假報道可以發現,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有圖有真相。證據如此確鑿的「碰瓷」、「當街毆打老人」、「小悅悅事件重演」,當然會引起極大的社會義憤。這些案例給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提了個醒:現場圖片(視頻)不會自動抵達真相,記者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本領不可或缺,且須下一番功夫。 溫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獲700萬拆遷補償
【刊播媒體】《信息日報》
【刊播時間】2013年4月7日
【「新聞」】4月7日,江西《信息日報》刊發該報記者的報道《流浪9年回家瞬間變「富翁」》。報道稱,2004年7月,家境貧寒的溫州男子朱景從家裡出發,像全國各地的溫州人一樣,遠離家門闖盪自己的事業。因為連連虧本,朱景9年來風餐露宿乞討流浪,甚至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今年3月27日,經過50天的治療後,萍鄉救助站將病情好轉的朱景送回家鄉浙江溫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訴失蹤9年的弟弟,前幾年家鄉搞城中村開發,他已獲得700餘萬元的土地補償金。
【真相】4月8日,《現代金報》刊發報道稱「這是一起假新聞,與事實嚴重不符」。報道稱,該男子並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陽縣昆陽鎮後垟村。在朱景修離家前後,老家的房子沒有任何變化,離家期間也未有徵地和拆遷。傳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敗後無顏面對家人,於是開始了流浪。實際上,他當時是因賭氣離家出走的。這9年來,他開過計程車、當過保安,進過黑磚窯也挖過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結核病重而開始行乞。
【點評】經核查,該報道中當事人獲得「700餘萬元的土地補償金」等關鍵信息系救助站人員轉述他人的說法,記者未做深入核實,信息日報社把關不嚴,導致報道失實。江西省新聞出版局責成信息日報社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並要求進一步完善制度,嚴防刊載不實新聞。信息日報社對當事記者、當班編輯、值班主任、值班總編等相關責任人做出了處理。這是2013年管理部門通報的很少幾條虛假新聞案例之一,相關報社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它再一次提醒我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界必須恪守的底線。除此之外,這則假新聞引發人們關注的無疑是「拆遷」、「700萬」這樣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噓不已的前後境遇,其廣為傳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產開發、一夜暴富等這樣的社會焦點話題,導致了傳統媒體、媒體官方微博等在假新聞面前集體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