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筷子中期營銷策略

筷子中期營銷策略

發布時間:2021-07-05 02:27:32

1. 筷子的歷史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我國是筷子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在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

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

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1)筷子中期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1、古人的筷子:

首先,筷子必須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徵天;方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中國人講究「陰陽兩和」、合二為一」,意求圓滿;

這種暗含「靈與肉」、「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觀念,在筷子上得以顯現,才有了「一雙筷子」的說法,中國筷子形狀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較長且厚重,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象徵人的「七情六慾」。

材質多以木質或竹製,也有用象牙、紅木、金銀等名貴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箸,更善運用各雕刻工藝,彰顯典雅,極具古典氣質,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

2、古人對筷子的使用及寓意: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

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杠桿原理,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麼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裡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上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寓意:

龍鳳圖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達姻緣的珍貴恆久;

梅蘭竹菊寓意:代表了中華民族氣節及君子風范;

獅子圖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鎮宅;

八仙過海寓意:吉祥、智慧與成與功;

貝殼圖案寓意:凝聚財務,有利正財及事業;

魚的圖案寓意:平步青雲,前程大好;年年有餘、富貴有餘;金玉滿堂,吉慶有餘;

五福臨門寓意:福、祿、壽、喜、財,喜鵲圖案,寓意:喜鵲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2. 筷子的筷子的發展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採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與食物有關。漢民族很早就開始了農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適應性強的穀子(黍)。黍類糧食有兩大特點,一是顆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祖先可能是將穀粒(小米)搗碎煮粥食用的,往往還要摻雜一些野菜、樹葉之類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並節約糧食。據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義是摻有野菜和樹葉的粥狀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區還有一種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麵粉炒熟,再摻上一些甜杏仁之類的東西,食用時用熱水一沖即可。在這里,「油茶」一詞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義。廣東人至今把吃早點叫做「吃早茶」,實際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較接近原始的意義。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讀作「恰」,很接近「茶」字讀音。在華北一些地區,把「熬玉米粥」稱為「擦黏粥」,同樣,「擦」與「茶」同音。這些現象都說明「茶」原本是一種食物。茶吃起來比較費事,其中的野菜和樹葉之類會妨礙茶的流動,而不容易把茶喝進口中。這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的關鍵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塊,可以切成小塊拿在手中進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殼,可以蒸煮成團,同樣可以用手抓著是進食。我們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種粘稠的半流質食物,不能用手抓著吃,也不能用手撈食影響其中的野菜和樹葉。可能有一個聰明的古人順手取來小木棍兒之類的東西試著把野菜或樹葉撥入口中,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從讀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幫助進食,並非必不可少的進餐工具。但那時的小木棍兒之類還不能稱之為筷子,筷子之所以稱筷子,主要在於人們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術,而用筷技術則需經過刻苦練習才能掌握。我們的祖先發現用小木棍兒之類撥食茶中野菜樹葉的方法之後,就會紛紛模仿,最後把小木棍兒的數量固定為兩根。熟能生巧,古人們使用小木棍兒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把兩根小木棍兒使得上下翻飛,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在這里,本人把筷子定義為兩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兩者缺一不可。

3. 筷子的發展過程

筷子的發展演變過程
這一時期是宋至今,其基本特徵是箸文化的廣泛普及,箸料廣泛,工藝的高度發展,圖文飾的充分發揮,25——30厘米長和上方圓箸體的基本定格等。其間,一個典型的歷史事件是「筷」稱謂的出現和普及。「筷」稱謂的普及過程與一筷為助食具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普泛使用的過程是同步的。
物理功能 對各種食料進行恰如其分的夾、拔、挑、分、攪、拌、刺、剝、剃、切、拆、撕、撈、眷、托、放、壓、穿、運。事實上,它是大腦智力指揮下的手技能的延長和升華。
生理功能 筷子的使用,會牽動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30多處關節和50多處肌肉,由此牽動的神經組織多達萬條左右。因此,長期以筷子助食對手的靈活性訓練和智力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尤其是對幼兒智力的開發更具重要性。
二、規范的執筷方法
規范的執筷姿勢的取位處,以成人為例.一般應是拇指捏按點在上距筷頭(頂)約占筷長三分之一(或略少於三分之一)處為宜。
正確的執筷姿勢應是五指協調並用,頗類毛筆握管姿勢的變異。不同的是,握管與執筷的拇指方向相反,執筷時中指兼有上撐下按的更為復雜靈巧的變化。
五指的分工合作,若分解開來說,則是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主要負責上支筷,拇指、中指、無名指主要負責下支筷,小指通過支撐無名指以協調其他四指的工作。

閱讀全文

與筷子中期營銷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連招聘策劃方案 瀏覽:498
給教師培訓作文的講座方案 瀏覽:574
服務型企業網路營銷模式 瀏覽:150
在房間浪漫策劃方案 瀏覽:838
鄉鎮黨員培訓方案 瀏覽:960
美亞電子商務平吧 瀏覽:115
元旦社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鞋店特價促銷活動詞 瀏覽:931
促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方案 瀏覽:804
安大江淮市場營銷試卷 瀏覽:45
菜市場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540
安防維保培訓方案 瀏覽:271
感恩節的營銷方案 瀏覽:55
街兩新黨組織書記培訓方案 瀏覽:865
退休老幹部春遊策劃方案 瀏覽:28
早教開業預售策劃方案 瀏覽:656
青年骨幹培訓班培訓方案 瀏覽:375
酒店廚師培訓方案 瀏覽:99
職業培訓投標方案 瀏覽:304
區域市場營銷與促銷策略答案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