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威啤酒在中國的營銷策劃
廠家---經銷商---終端
這是百威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銷售原則。
夜場為主,小包裝,聽裝為主,利潤高
華南市場為重
2. 集中性市場營銷策略的案例
案例:
1.美國的政府采購管理;
2.百威啤酒的產品包裝創新;
3.張裕用心良苦做市場。
3. 百威啤酒廣告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百威之所以成功,除了確實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高品質啤酒外,與其卓越的市場策略和廣告策略也是有著重要關系的,我們從百威啤酒成功地進軍日本市場即可看出。
品牌世家:http://www.ppsj.com.cn
百威是1981年以後進行日本市場的,1982年在日本進口啤酒中就名列前茅,1982年銷量比1981年增加50%,1984年就取得了銷售200萬瓶的業績。
對企業來說,必須為自己的產品確立正確的目標、百威能取得成功首先在於把握了日本年輕人市場的變化、確立了以年青人為訴求對象的廣告策略。日本年青人變得更有購買力,有更多時間去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新奇而又昂貴的產品很能吸引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文字、表達方式和獨特的語言,往往是市場輿論的製造者和領袖,如果要想用廣告來打動他們,就必須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對事物的動機,只有這樣才能推出有效的廣告打動年青人的心坎,這是百威啤酒在日本行銷成功的背景。
百威的主要廣告對象,先是設定在25~35歲的男性,他們的生活形態是:平常都喝啤酒以外的烈酒,對運動與時裝非常有興趣,喜愛多姿多彩的休閑活動。這個對象的設定與百威啤酒原本就具有的「年輕人的」和「酒味清淡」的形象十分吻合。
設定了目標後,百威即把重點放在雜志廣告上,專攻年輕人市場,並推出特別精印的激情海報加以配合。廣告的訴求重心則是積力強化品牌的知名度,以突出美國最佳啤酒的高品質形象。在行銷的第一、二個階段里,傳播概念都建立在"全世界最有名的高品質啤酒",視覺重點強調在標簽和包裝上。
百威廣告在表現上運用了扣人心弦的創意策略,即將百威啤酒溶於美洲或美國的氣氛中,如遼闊的大地、沸騰的海洋或寬廣的荒漠、使觀眾面對奇特的視覺效果,產生一種震撼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策略在第一個階段里被運用得非常有技巧。在第二個階段里,創意方向則針對美國風味加以瀉染,以贊成強大而新鮮的感覺,以勾起目標對象心裡的渴望。
在第一階段里,廣告主題是:「第一的啤酒,百威」動人的標題是「我們愛第一」。到了第二階段,主要的主題改為「百威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名的美國啤酒」。廣告標題則變成「這是最出名的百威」,標題並印在啤酒罐上,只要拿起罐子就可看到。
在媒體選擇上逐年加以擴展,從雜志擴展到海報、報紙、促銷活動,到1984年開始運用電視媒體。為配合大眾媒體的廣告宣傳,針對年青人市場,成功地舉行了許多活動。如舉辦第三屆新港爵士音樂節、邀請百威棒球隊到日本訪問等,這些活動都吸引了大批的年青人,擴大了產品的影響力。
百威推出的多種不同廣告,一直都博得了消費者的好感,尤其是海報更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收集品,其中一張給人以夏威夷風光印象的海報,1984年在紐約廣告競賽中獲獎。一位客戶在來信中說:「我們很高興博服堂(百威在日本的廣告代理公司)的夏威夷海報贏得人人仰慕的克萊歐獎。這是享譽很高的廣告獎,只有美國或國際性的最佳創意作品,才能獲此殊榮。恭賀全體創意群,當然不只是為了這張夏威夷海報,而是為了百威後續的雜志及海報廣告。不管是世界上任何角落,這必然是最精採的廣告活動。對此殊榮,我們再次由衷地恭喜您。」
為了確保廣告效果,百威授權給有責任感的日籍員工來判斷廣告的影響力,並同意用日本的方式,選擇最具有強烈訴求的語言進行表現,因而更有的放矢達成目標。
大標題:我們愛第一 ——百威啤酒。
副標題:第一啤酒在此。
廣告文:美式生活就是用百威啤酒潤喉,請看這個設計,多麼富有星條風味,當您手握此罐,必然,您將會感受到您已將美國緊握手中。當您拉開拉環,纖細泡沫一涌而出,新嘗時滋味美妙,最後時滴滴暢懷,是的,這就是美國味,美國的偉大,我誠實的喉深深點頭,如此完美足堪第一,何不暢飲最大牌的百威。
百威成功給人們的啟示是,好產品、好配銷、好廣告,三要素融為一體,是營銷成功之秘決
http://guide.ppsj.com.cn/art/4717/18681447/
4. 百威(Budweiser)的品牌戰略概念
百威啤酒品牌戰略概論世界啤酒市場一直是競爭十分激烈的一個領域,市場領導者的角色,不斷地在更換。在這種拉鋸戰中,策略上稍有失誤,勝利即很容易落入他人之手,即使一年間小小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企業未來長期的利益。
百威(Budweiser)啤酒是在美國及世界最暢銷、銷量最多的啤酒,長久以來被譽為是啤酒之王。在60年代激烈的啤酒市場競爭中,百威每次居首位,目前仍居於啤酒業的霸主地位。
百威之所以成功,除了確實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高品質啤酒外,與其卓越的市場策略和廣告策略也是有著重要關系的,我們從百威啤酒成功地進軍日本市場即可看出。
百威是1981年以後進行日本市場的,1982年在日本進口啤酒中就名列前茅,1982年銷量比1981年增加50%,1984年就取得了銷售200萬瓶的業績。 對企業來說,必須為自己的產品確立正確的目標、百威能取得成功首先在於把握了日本年輕人市場的變化、確立了以年青人為訴求對象的廣告策略。日本年青人變得更有購買力,有更多時間去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新奇而又昂貴的產品很能吸引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文字、表達方式和獨特的語言,往往是市場輿論的製造者和領袖,如果要想用廣告來打動他們,就必須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對事物的動機,只有這樣才能推出有效的廣告打動年青人的心坎,這是百威啤酒在日本行銷成功的背景。
百威的主要廣告對象,先是設定在25~35歲的男性,他們的生活形態是:平常都喝啤酒以外的烈酒,對運動與時裝非常有興趣,喜愛多姿多彩的休閑活動。這個對象的設定與百威啤酒原本就具有的年輕人的和酒味清淡的形象十分吻合。
設定了目標後,百威即把重點放在雜志廣告上,專攻年輕人市場,並推出特別精印的激情海報加以配合。廣告的訴求重心則是積力強化品牌的知名度,以突出美國最佳啤酒的高品質形象。在行銷的第一、二個階段里,傳播概念都建立在全世界最有名的高品質啤酒,視覺重點強調在標簽和包裝上。百威廣告在表現上運用了扣人心弦的創意策略,即將百威啤酒溶於美洲或美國的氣氛中,如遼闊的大地、沸騰的海洋或寬廣的荒漠、使觀眾面對奇特的視覺效果,產生一種震撼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策略在第一個階段里被運用得非常有技巧。在第二個階段里,創意方向則針對美國風味加以瀉染,以贊成強大而新鮮的感覺,以勾起目標對象心裡的渴望。
在第一階段里,廣告主題是:第一的啤酒,百威動人的標題是我們愛第一。到了第二階段,主要的主題改為百威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名的美國啤酒。廣告標題則變成這是最出名的百威,標題並印在啤酒罐上,只要拿起罐子就可看到。
在媒體選擇上逐年加以擴展,從雜志擴展到海報、報紙、促銷活動,到1984年開始運用電視媒體。為配合大眾媒體的廣告宣傳,針對年青人市場,成功地舉行了許多活動。如舉辦第三屆新港爵士音樂節、邀請百威棒球隊到日本訪問等,這些活動都吸引了大批的年青人,擴大了產品的影響力。 百威推出的多種不同廣告,一直都博得了消費者的好感,尤其是海報更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收集品,其中一張給人以夏威夷風光印象的海報,1984年在紐約廣告競賽中獲獎。一位客戶在來信中說:我們很高興博服堂(百威在日本的廣告代理公司)的夏威夷海報贏得人人仰慕的克萊歐獎。這是享譽很高的廣告獎,只有美國或國際性的最佳創意作品,才能獲此殊榮。恭賀全體創意群,當然不只是為了這張夏威夷海報,而是為了百威後續的雜志及海報廣告。不管是世界上任何角落,這必然是最精採的廣告活動。對此殊榮,我們再次由衷地恭喜您。
為了確保廣告效果,百威授權給有責任感的日籍員工來判斷廣告的影響力,並同意用日本的方式,選擇最具有強烈訴求的語言進行表現,因而更有的放矢達成目標。
大標題:我們愛第一--百威啤酒。
副標題:第一啤酒在此。
廣告文:美式生活就是用百威啤酒潤喉,請看這個設計,多麼富有星條風味,當您手握此罐,必然,您將會感受到您已將美國緊握手中。當您拉開拉環,纖細泡沫一涌而出,新嘗時滋味美妙,最後時滴滴暢懷,是的,這就是美國味,美國的偉大,我誠實的喉深深點頭,如此完美足堪第一,何不暢飲最大牌的百威。
百威成功給人們的啟示是,好產品、好配銷、好廣告,三要素融為一體,是營銷成功之秘訣。
5. 有哪些集中性市場營銷策略的案例
案例:
1.美國的政府采購管理;
2.百威啤酒的產品包裝創新;
3.張裕用心良苦做市場。
6. 百威啤酒在銷售怎麼樣啊
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太原的百威賣得很好!
7. 百威啤酒550和500的什麼區別
550和500的區別就是差多了,一口少了一口的事唄,差50毫升
8. 以「從**企業案例看如何做好企業營銷」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經濟全球化下的跨文化營銷管理策略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標准就是國際市場佔有率。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營銷仍是大勢所趨。而要進行全球營銷就是要滿足全球處於不同環境中的目標顧客的需求,由此導致的跨文化沖突不可避免產生,探討營銷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就成為當前一個現實且緊迫的課題。文章試圖從跨文化管理產生的必然性出發,深挖文化沖突的深層誘因及負面性,最終於求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關鍵詞:全球營銷;跨文化管理;文化沖突:管理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全球競爭與相互依賴的全球經濟,將各個國家與商業組織強制地擺到同一個競爭舞台。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各國的相互依賴程度更為緊密,商機和挑戰同時存在於全球不同地點。在此情勢下,不論是外資企業涌人中國,還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循環,都不可避免地對同一重要課題產生困惑:營銷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業文化,以避免文化沖突?本文就營銷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咯進行探討。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營銷背景下的必然
(一)全球營銷仍是大勢所趨。全球營銷是指為了實現公司整體目標而集中組織資源,選擇、開發國內與國外營銷機會的過程,它處於一般國際營銷發展的高級階段。其特點是淡化了國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強調各主要職能的全球分工與整合,傾向於使用標准化的辯各來服務於全球的目櫪璐。 如今的時代,全球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功與否的標准只有一個:國際市場佔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市場,顧客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消費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沒有國界的。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二)文化與跨文化管理實行全球營銷,就是要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標頤客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溝通的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各國歷史不同導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經濟發展誰水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構成等不同,從而導致購買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這些千差萬別的不同,歸根到底,主要緣於各國的文化環境不同。
何謂文化?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將其表述為:「文化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類在社會中所獲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並認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維和行為法則的最為適宜的主題。因此,文化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點。
在跨國經營企業內部,東道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相互交叉結合,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需求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華納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辦法在另一個文化里可能沒有效果。」因此,進行跨文化管理是實行全球營銷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二、跨文化沖突的深層誘因及負面影響
(一)跨文化沖突產生的特徵和原因分析
1、跨文化沖突的特徵。在進行全球營銷時,跨國公司由於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跨文化沖突的特徵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2)間接性。文化沖突—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且這種變化通過較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相隨。
2、跨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1)種族優越感。指認定一種族優越於其他種族,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較其他優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在價值觀、態度、行為都存在差異,如果一位跨國公司的管理者自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優越,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對待與自己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的員工,必然會導致管理上的失敗,甚至遭到抵制。精明的跨國公司的管理者不僅需要具備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更應具備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從事綜合管理的能力。(2)溝通誤會。溝通是人際或群體之間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過程。由於語言或非語言障礙的存在,人們對時空、習俗、價值觀等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充分溝通往往有一定製度。就算有了翻譯服務,這種雙向交流往,庄只是在字面層次上的溝通,無法進入因當地長期以來生游和風俗習慣積累所隱藏的內涵,結果雖然是溝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誤解。例如:西班牙人將百威啤酒(BUD WEISER)翻譯成「啤酒國王」,使用了「CERVEZA」這個詞,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語中是一個陰性名詞,因而翻譯的結果是「啤酒女王」。(3)行為習慣差異。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由於行為習慣的不同,在工作中易產生矛盾與沖突。例如「飯局」在中國習慣與生意聯系在一起,而西方則習慣於將「吃飯」當成社交活動形式。有一次美國合作廠商邀請中國代表團談判一項技術引進的項目,早上談完卻沒有安排午宴,只是安排晚宴招待代表團,導致中方代表團認為美方公司太小氣而不滿。(4)不同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局部、現象和外在的認識。一個人獨特的感性認識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過親身經歷獲得並發展起來的,存在某種慣性,其變化不及環境變化的速度,一旦進入異域文化,這種慣性常常導致錯誤的估計和判斷。如黑色對於日本人而言,代表著庄嚴高貴,日本人常常用黑色;但中國人卻常常避諱,因為在中國,黑色代表不吉利與死亡。(5)情感抵觸。情感沖突是跨國公司內部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作成員彼此在情感上抵觸或敵意而形成的一種沖突。也就是成員間由於無法理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偏見與主觀的認知,產生在人際關系中個體或不同群體間的斗爭,尤其以種族背景為相互攻擊的對象,直接沖擊跨國公司的團隊凝聚力和工作鬥志。
(二)跨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
1、影響了跨國公司管理者與當地員工間的和諧關系。作為跨國公司的管理者,對公司當地員工,不僅要懂得如何「管」,還得知曉如何「理」。如果跨國公司管理者不信任當地工人,就會使管理者和職工間的關系更加疏遠和社會距離的增加,就會影響溝通,甚至造成溝通中斷。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確面對這種文化沖突,對職工採取情緒化的或非理性的態度,職工也會採取非理性的行動,加劇雙方的誤會和矛盾。
2、導致組織機構的低效率和市場機會的喪失。隨著跨國公司經營區位和員工國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之間就會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這種日益增多的文化沖突表現在公司的內部管理上,就是人們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目標和行為規范必然導致管理費用的增大,增加組織協調的難度,甚至造成組織機構低效率運轉。表現在外部經營中,由於文化沖突的存在,使跨國公司不能以積極和高效的組織形象去迎接市場競爭,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甚至有可能喪失許多大好的市場機會。
3、使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實施陷入困境。作為跨國公司,要在世界范圍內增強全球競爭力,從戰略角度考慮必須要從一般的市場戰略到資源戰略直至向全球戰略轉變。而要保證全球戰略的實施,跨國公司必須具有相當的規模,以全球性的組織機構和科學的管理體系作為載體。但是,目前大多數跨國公司普遍採取矩陣式的組織機構,由於文化沖突和缺乏集體意識,導致組織程序紊亂,信息阻塞,各部門職責不分,相互爭奪地盤,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的離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難上加難,從而造成跨國公司結構復雜,運轉不靈,反應遲鈍,大大不利於全球戰略的實施。
三、跨文化營銷的管理策略
(一)正確的跨文化管理觀念的樹立是首位跨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既表現為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或離散過程,又表現為不同文化間的交匯或融合。一個真正的跨文化營銷企業,應該能夠利用並且明確估計出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包容這種多樣性。文化沖突既是跨文化營銷進入的障礙,也是競爭優勢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選擇是重點
1、文化適應策略。文化適應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礎的策略。所謂文化適應,是指跨文化營銷企業在制定營銷戰略、決策時,充分考慮目標市場的文化特質。絕對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習俗、宗教禁忌順應目標市場的需求,將產品、營銷人員、促銷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種營銷模式。在開發國文化開放性弱,變動性小,文化的對應性差及企業本身較弱小的情況下多採用此種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文化相容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並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開發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並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美國的肯德基在中國的巨大成功可以說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範。
3、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開發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子公司的運作中佔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開發國文化存在的時候,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4、文化創新策略。它是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因為從全世界角度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難以界定清的,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保留母公司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5、文化變遷策略。它是指利用母國強大的文化優勢,抓住開發國文化變遷的時機,使開發國文化順應自身的需要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營造新的營銷環境,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從可口可樂、麥當勞、必勝客這些美國企業對中國快餐市場的沖擊,我們就可以看到文化變遷力量之巨大。相對而言,在開放性比較大,文化對應性比較強,亞文化類型比較多的國家較易於採用這種文化變遷的營銷策略。
(三)跨文化培訓是實施管理策略的有效途徑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很多公司都偏重於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而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來講,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全體員工,尤其是非本地員工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是加強人們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有對文化的認識、文化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沖突的處理、地區環境模擬等。其具體做法包括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集中在一起進行專門的文化培訓、實地考察、情景對話、角色扮演,以便打破員工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
進行跨文化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減輕駐外經理可能遇到的文化沖突,使之迅速適應當地環境並發揮正常作用;促進當地員工對公司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維持組織內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保持企業內信息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率,加強團隊協作精神與公司的凝聚力。公司花錢或提供培訓,不僅是對業績出色的員工的激勵,而且也顯示了公司對員工長期發展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