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機怎樣拍宣傳片
手機想要拍宣傳片,首先你的手機的照相功能要好,例如現在出的3000元起步的手機,沒有好的手機是拍不出來的,而特效你可以試一下搜索手機拍攝特效軟體。有些特效需要你自己到電腦上後期加工的。
Ⅱ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好像是佳能鏡頭的廣告片,裡麵包括了所有鏡頭語言的運用。
你說的是佳能 5D MARK2 的官方視頻樣片,以前在佳能的英文官網上放過(佳能中國站上好像沒有)
名字叫做最後三分鍾(The last three minters )
講述的是一個老人生命結束前,透過一塊透明的石頭想起生前的每個生活細節。
這里給你一個56的視頻地址,有這個片子。
http://www.56.com/u74/v_NTIyMTY3OTk.html
Ⅲ 片子的類型有哪幾種,比如宣傳片、專題片、紀錄片-----
電視劇,電影,微電影,廣告片,紀錄片,宣傳片,專題片,這只是個大概,每種下面還有不同類別,一般的視頻網站上都有分類
Ⅳ 清華大學2016年招生宣傳片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怎麼實現的呢
這個網路很難網路到的,主要要去
你們學校的官網啊,什麼的。
當然,問問學校的老師學生也行。
Ⅳ 企業宣傳片製作有哪些技巧求有製作經驗的傳授幾個。
根據全道文化的製作經驗,這幾個技巧讓宣傳片製作更簡單。
1、巧妙利用光線。
光線的運用在拍攝中非常重要,順光讓拍攝主體的皮膚變好,有韓劇唯美的感覺。逆光拍攝出的是剪影,根據具體的情節來利用光線讓宣傳片更好看。
2、合理使用長鏡頭。
長鏡頭經常見到,它能給人一種參與感、身臨其境,用到宣傳片之中,剛好讓受眾有參與感。
Ⅵ 8分鍾的片子一般用多少鏡頭企業宣傳片
一般情況,一個特寫鏡頭是3秒、中景不到8秒、全景12秒。
而一個專企宣怎麼也得屬有一個片頭,30秒。片尾,20秒。
這樣剩下的時間也就是7分種多。
8分鍾不能一下就到尾,需要分為2-3個板塊。
這個需要兩到三個片花,每個15秒,3個就是45秒。
再減去板塊的隱黑、黑起什麼的。
這樣就剩下6分鍾正片時間。
一般情況一個專題類的節目,中景佔主要類型,也就是8秒的鏡頭為主,近景次之。
遠景、全景少。
這樣平均下,一個鏡頭5秒平均長度合理。
6*60=360秒
算下來大概是72個鏡頭左右。
關於宣傳片製作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我的網路空間。
Ⅶ 拍攝一部廣告片宣傳片專題片的毛利一般是多少
從表現形式看,影像解說詞與一般的文章是有區別的,一般的文章其語言是唯一的表現手段,而處於立體交叉的語言環境中的解說詞,與之發生關系的不僅是語言,它更多地和畫面發生關系。解說詞是否寫得好,要看它是否很好地與畫面緊密配合。電視節目解說詞往往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從文字上看,它斷斷續續,段落與段落之間似乎缺少語言和形式邏輯上的連貫性,既不適合於朗讀,又不適合於單獨作為報道發表。一般來說,解說詞只是影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能單獨存在。
一、影視表現的基本手段: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是電視表達的基本方法,電視聲音的構成可以用以下的模型來表示:
(一)、聲音:解說詞 + 同期聲 + 後期音樂音響…
腳本創作不是指解說詞的創作。而是包含聲音的畫面在內的整個節目的架構。
1、 文字語言基本作用
影像解說就是把觀眾的想像活動與畫面上呈現出的直接感受結合起來,把間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結合起來,通過畫面形象和有聲語言的碰撞和交流,產生新的效果,大大擴展了畫面的外延,深化畫面內涵,使畫面表現力大大擴張。
(1)串場:敘述情節
(2)轉場
畫面:
晨曦的大海
上海外灘
浦西公寓巷口
浦西公寓樓下
解說:
張達伍把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大海,獻給了事業。那麼,他在事業和家庭的關系
上又是怎樣對待的呢? 張達伍的家在繁華的大上海。 我匆匆趕到這里,尋找浦西公寓72號
以上這段解說詞將節目的場景從大海轉到家庭。
(3)補充畫面
畫面:
人群
列車在橋上飛馳
列車儀表特寫
司機聚精會神地駕駛
解說:
廣深准高速鐵路全長147公里,投入運行的機車和車輛是我國最新研製的。機車採用大功率東風1型內燃機車,裝有機車監控系統和速度分級控制系統,能確保行
車安全,並配有無線電話供旅客使用。准高速鐵路的建成將帶動我國鐵路、通信、
信號、機車車輛製造和運營管理技術的全面進步和重大改革。
請大家注意看這段片子的解說詞,光從畫面上是看不出這些信息的。
2、文字語言的局限性和主動性
文字語言在電視節目中的位置,相對在其他的傳媒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在電視節目中,畫面語言永遠是載體,離開了畫面(哪怕這畫面只是一個黑場),任何文字語言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幾乎任何一位電視專家都會告誡你:文字語言要少寫。
文字語言的少有兩方面的對比:
一是文字語言永遠比畫面少。在電視節目中,畫面是載體,文字是附載體,文字只能比畫面少。過去,一分鍾的畫面只能錄210~230字,現在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了,電視節目的錄音速度也在提高,但一分鍾的畫面也只能錄250—270字的文字語言,再快,觀眾就聽不清,或者是顧了聽,沒法看。所以,幾乎在每一本談及電視文字語言的書里,都會告誡讀者:文字語言要少寫,因為電視是看的,不是讀的。
在電視節目中,畫面是永遠的主體。畫面有的內容、畫面能夠表達的意念,文字語言都不必寫。單位時間內,文字語言不能多寫,但可以少寫。在這方面用得最多的是現場聲的過渡,有經驗的剪輯者往往會在一個場景的頭尾留出幾秒的現場聲,讓文字語言有一個淡進淡出的過程。
二是旁白要少寫,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其他的聲音語言,譬如:人物自白、對白,現場的解說、現場采錄的嘈雜人聲甚至現場的鳥鳴獸語,機器和其他物體的聲響。突出電視寫實、多維、多層次的立體空間感。「沒有畫面的聲音是活的聲音,沒有聲音的畫面是死的畫面」。即使在默片時代,人們也要在影片播放現場安排一支樂隊,使聲音充滿觀影的過程,這足以證明聽覺元素在人們接受影片時的重要性。
系列片《中國農民》用一個長鏡頭記述了一個農民的一句話。記者在采訪一個文化傳統濃郁的村子時,問一個在田間勞動的年輕婦女,有沒有經商?有沒有擺攤?婦女都笑著說不,再問為什麼,婦女笑而不答,良久,才不無自豪地說:我愛人是個教師。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如果不是現場采訪,沒有畫面表現出來婦女的羞赧神情,用旁白去描述,很難表現。
文字附載於畫面,文字永遠被動?
不,恰恰相反,文字在電視節目中必須是積極的,主動地與其他元素相配合。因為他心中有目標,這就是節目的主題。按照節目主題這個目標,節
Ⅷ 一個外國人在一條鄉間小路上邊走邊說並且不斷有道具的的長鏡頭
很經典的短片——《行走於世界的男人》(分記得給我哈)
Ⅸ 有誰知道那個美的長鏡頭取暖器宣傳片是哪個公司拍的
一個叫廣州華影的廣告公司,其實美的那麼多部門,有很多部門都是有自己的廣告製作供應商的,不能確定,有時候還要比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