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
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武士道論者認為,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於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幹脆去死。唯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徹底的覺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眾不同。武士社會尊重禮儀,不光是封建社會階層秩序的尊從,更進一步說「禮儀端正」,才是武士強人一等的表現。武士要「死的乾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這是日本鐮倉武家時代以來的傳統。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為『葉隱』(hagakure),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之意。此書是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Tashiro Tsuramoto)聽聞書寫整理,在18世紀初的1716年完成『葉隱聞書』寫本,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葉隱集』。卷一、卷二講武士的心得修養,卷三講鍋島藩藩祖直茂,卷四講第一代藩主勝茂,卷五講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綱茂等,卷六講鍋島藩古來的事跡,卷七、卷八、卷九講鍋島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講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補遺。
『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先能 「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為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於是在其西方衙門內,排列十人讓他嘗試斬首,勝茂連續斬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強壯的年輕人,就說「已經斬夠了,那傢伙讓他活吧,這人才免斬得救」 。日本軍人侵略中國時的「百人斬」殘酷典型,在此可以窺見。
『葉隱』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發指。
山本常朝的異母兄山本吉左衛門,依父親山本神右衛門的指示,5歲時就得斬殺狗,15歲時斬殺死罪者。武士大眾,14、15歲開始實習斬首 。如此武士從小帶刀成長,養成斬殺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義,如日本戰前教育敕語所教諭,以「義勇奉公」為最高原則,這是武士為「奉公人」的心裡准備,說來非常殘酷不人道。舉例說,佐賀鍋島藩第四代吉茂,年輕時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討其喜歡的,即將此人之妻的壞話寫在扇上,交給近侍說「你把此扇讓他看,再將那傢伙做何反應呈報」。此家臣看了扇之後,並不知道是誰寫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將此呈報。吉茂公曰「將主人書寫的東西撕裂,乃是無禮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山本常朝也說,武士應盡的忠義,是以殉死為最高。
有一個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故事。江戶屋敷的看守倉庫者堀江三右衛門,偷了庫存的金銀,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後,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於是先將他身體中的體毛燒光,剝他的指甲,切斷他的腳筋,用錐磨等工具給他種種折磨,但他不哀聲大叫,連臉色都不改變。最後就斬開他的脊背,用熱燙的醬油澆灑其上,他即軀體折彎而死。
武士道相傳也講究義、忍、勇、禮、誠、名譽、忠義等德目,但實際上是殘酷無情,慘不忍睹。中世紀的鐮倉時代,源氏家族親兄弟(源義朝、源為義、源為朝),骨肉相剋殺戮,而斷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條氏的策謀,功臣們也就斷了命脈。日本戰國時代的無情,都有血淋淋的殺戮史為佐證。有殺主君的,松永彈正叛逆弒君即將軍義輝;有殺父親的,齋藤義龍殺其父齋藤道三;有殺兄長的,今川義元為了繼承家主地位,在長兄死後,殺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殺親子的,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聽織田信長的話,命其親生長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殘酷不人道,比比皆是.
回答者:lygjfjy - 試用期 一級 7-26 19:06
現在人們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會與日本軍國主義聯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武士道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這樣的看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對武士道的一種誤解。其實武士道本身並不宣揚戰爭,更不宣揚侵略擴張,與軍國主義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在明治維新以後,特別是在二次大戰期間,一些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傳統的武士道來宣揚忠君愛國,給武士道抹上了軍國主義的色彩。
現在有人利用伊斯蘭教搞恐怖主義,恐怖主義者也多數是伊斯蘭教信徒,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推論伊斯蘭教是宣揚恐怖主義的宗教。同樣我們不能因為日本近代有人利用武士道進行軍國主義宣傳,就認定武士道是宣揚軍國主義的邪說。
那麽武士道究竟是什麽呢?這要從日本歷史上的職業武士談起。日本中世紀以來,長期處於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群雄爭霸政局,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並不直接統治全國。那時日本分為許多大大小小的藩國,藩國的統治者稱「 大名」,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和徵稅權力。各藩國大名為了保衛自己,都召集了一批職業軍人,即所謂「 武士」作為自己的親兵。因此日本中世紀以來逐步形成了一個專門靠職業軍人為生的武士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介於「 官」與「 民」之間。不太嚴格地說,武士道就是武士的職業道德,其核心是絕對忠於主君,輕利重義,忠義放在生命之上。日本明治維新後廢除封建的身份等級,職業武士的特殊身份也被廢除,此後武士在日本消失。
武士雖然消失,但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思想,卻仍然對日本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武士道雖然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但其思想起源卻與中國的儒學思想淵源很深。武士道的「 道」,就是取自孟子學說里的「道」。孟子說:「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認為「道」是作人的道德標准,孟子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教誨,成為日本武士的基本行為准則。有人以為武士道輕視生命,其實武士道並不提倡隨便拚命的愚勇,而是:「應該死的時候決不偷生,應該活的時候決不輕生」。
武士道要求武士嚴格自身的修養,不但要精通武藝,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表現出武士應有的「 忠義廉恥」,為一般民眾(即農、工、漁、商)做出道德行為上的典範。由於武士的道德戒律嚴格,武士在一般民眾中的威信較高,民眾也不知不覺地模仿武士的忠義行為,在江戶時代逐漸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團結效忠性格。另外介於「 官」「 民」之間武士階層的道德表率作用,使江戶時代的日本官員收斂,人民本分,江戶時的政府廉潔程度和社會治安狀況甚至好過現在的日本。
西方國家靠民主監督解決了政府的腐敗。很多落後國家想在不改變國家專制政體的情況下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最後都失敗在政府官員的腐敗上,中國自己在這方面也有很深的體會。這些經驗教訓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必須靠民主才能解決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然而日本卻在這方面給出我們一個例外:在專制體制下也能保持政府的清廉。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員的清廉。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並不是敗在武器裝備上,而是敗在政府軍隊的腐敗上。當時日本政府的清廉並非來自民主監督,而是得益於政府官員軍隊將領的克己奉公武士道精神。有人甚至說: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武士道精神。
最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紹到西方世界的是日本最早的留學生之一新渡戶稻造(1862 1933)。1899年,美國出版了新渡戶稻造用英文寫成的《武士道 日本之魂》(《Bushido,The Soul of Japan》),立即受到西洋世界的反響與好評,英文版的《武士道》在美國、英國先後再版10次,並被翻譯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種其它語言的譯本。新渡戶也因《武士道》一書成為日本的近代思想文化先驅人物。現在日本發行的5000日元鈔票上,就印著新渡戶稻造的肖像。
二戰後日本普遍採用西化教育,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來越淡薄。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別是老人)對此憂心忡忡,以為下一代日本人沒有了武士道精神,就會導致國家民族的衰敗。不管武士道在日本歷史上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輕人越來越遠離武士道精神,大概已成為難以扭轉的歷史趨勢。
② 日本武士道精神什麼時候興起的
1912年9月13日,日本為明治天皇舉行隆重的葬禮。就在這天,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為表示對天皇的絕對效忠,竟與其夫人雙雙剖腹自殺於寓所,開創了日本近代武士剖腹效忠的先例。此後。乃木被樹為日本軍人的偶像。這就是被日本統治階級大加吹捧的所謂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武士軍人特有的一種精神。這種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始於何時呢?不少日本學者認為武士道精神最早始於日本大化改新。公元7世紀,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進入封建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即武士階層。武士道精神是伴隨著武士階層的產生而出現的。作為武士,要講究忠勇、善於殺伐、節義律己、視死如歸。一旦戰敗時,寧願剖腹自殺也不能當俘虜受辱,以此表示對主子絕對忠誠。
大化改新後的一二百年間,隨著皇權的衰弱,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了保衛自己的庄園,豪強把自己家族和僕人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關系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武士不僅負責保衛庄園,而且還是統治階級藉以鎮壓人民起義和平息地方貴族叛亂的重要武裝力量。從此,日本武士集團開始活躍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
一些日本學者認為,大化革新後,雖出現了武士階層,但尚未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應始於日本幕府統治時期。
在封建社會,日本各個武士集團之間經常展開混戰。到11世紀,關東的源氏和關西的平氏成為日本最大的兩個武士集團。1185年,源氏擊敗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權。1192年,源氏集團首領源賴朝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建立起將軍幕府的統治。這時的天皇已成為將軍的傀儡,而各地的封建主紛紛投靠幕府。從此,日本開始了600多年的武家統治,即幕府統治時期(1192~1867年)。
為了控制和管理武士,幕府統治者制訂出各種規章細則,把武士的思想作風和行動准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232年,鐮倉幕府公布武家法規《御成敗式目》,共51條。《御成敗式目》的核心是強調「忠、義、勇」。所謂「忠」,就是下級武士要對主君絕對效忠,盲目服從。而主君則對家臣有生殺予奪之權。《御成敗式目》規定武士必須敬神崇佛,提倡僧侶式的自我修養,以培養武士的愚忠精神。所謂「義」,即武士應有「義烈」的精神。在戰爭中,主君如果戰死,武士要為主子殉死;主君如果戰敗,武士為挽回戰敗而招致的恥辱,應毫不畏懼地切腹自殺,視死如歸。所謂「勇」,就是指封建武士不僅應嫻熟「弓馬之道」,而且更應為主君賣命。武士必須常年佩刀,以殺伐為榮,宣揚日本刀不見血不是真正的武士。武士道實際上是把儒教、佛教禪宗和神道思想三者融為一體的大雜燴,是軍事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
還有一些日本學者認為,幕府統治時期只是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武士的思想作風和行動准則,強調武士為主君賣命,尚未形成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形成應始於明治維新。
18世紀以後,幕府政體逐漸衰落。武士階層開始分化,一些下級武士逐漸脫離主家。改行從事教育、商業、手工業等,成了反對幕府的主要力量。1867年,以下層武士為主的倒幕派,迫使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於明治天皇。次年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日本逐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明治政府成立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明治維新」。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為數眾多的武士階層進行改造。政府取消了武士享有封建俸祿的特權,廢除武士佩刀制度,改武士為「士族」。舊日龐大的封建武士階層宣告瓦解。明治政府將封建時代對領主將軍的效忠發展為對天皇的愚忠。在軍隊內外大力宣揚「武士道精神」,百般予以美化,甚至將其冒充為日本民族的固有精神。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大肆宣揚「天皇系天照大神的子孫」,是「神武以來萬世一系的天皇」。1882年,明治政府頒布了《軍人敕諭》,規定軍人必須兼備「忠節」、「禮儀」、「武勇」、「信義」、「樸素」等五德,提出了具體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政府審定的小學教科書第一冊里,宣揚了在甲午戰爭中一個飲彈待斃仍堅持吹號,最後喊著「天皇萬歲」死去的士兵的故事。第二冊里宣揚了在日俄戰爭中死去的廣瀨武夫中佐的故事,廣瀨被宣傳為「軍神」而加以供奉。至於乃木希典,因他在日俄戰爭中強迫士兵實行「肉彈」攻擊,即以士兵的血肉之軀攻佔了旅順,更被宣傳為「聖將」、「皇國軍人的表率」。後來他又為明治天皇剖腹盡忠,他的事跡一直當作日本軍人的楷模,被宣傳了幾十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武士道精神與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相結合,發展到了頂峰。1943年下半年,日本在與美國爭奪太平洋諸島戰役中,慘遭失敗。但日本困獸猶斗,日本當局要求全體官兵和國民作最後的抵抗。在日本海軍中曾出現由軍人自願組成的所謂「神風特別攻擊隊」,參加「攻擊隊」的飛行員駕著滿載彈葯的飛機企圖撞擊敵艦,與敵同歸於盡。許多飛機尚未接近敵艦,便葬身於大海。1944年,塞班島戰役中,日本守軍上自司令南雲中將,下至普通士兵,4.3萬人幾乎全部戰死或自殺。島上日本居民的2/3(約2.2萬人)在「向天皇盡忠」的武士道精神的指導下,毫無必要地自殺,有的婦女甚至背著孩子從懸崖上跳入大海自盡。此情此景,令攻佔塞班島的美軍不寒而慄。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日軍上層人物自殺者多達572人。其中剖腹自殺的著名人物有:原鈴木內閣的陸軍大臣、大將阿南惟幾,原東條內閣厚生大臣、軍醫中將小泉親彥,以及號稱「海軍特攻之父」的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等人。
日本武士道精神以盲目的忠誠和服從為中心,被統治階級利用和宣傳,毒害甚廣,迄今在日本還有一定的影響。它表明日本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帶有很大的不徹底性。
③ 類似最後的武士情節的電影,也是一群日本武士向西方軍隊沖鋒的劇情,是一個頁游的宣傳動畫
只是廣告
日本搞笑廣告 日清杯麵最後武士篇
④ 請大家提供些二戰侵華前的日本國內關於軍事宣傳,武士道教育以及軍國主義灌輸的資料
二戰日本官兵人手一本《戰陣訓》,東條英機主編。
⑤ 日本武士為什麼頭上帶個白條子,,那是什麼玩意為啥日本武士可以那麼厲害。。
日本武士有很多級別,高級戴頭盔,低級只有裹塊布充作頭盔了
⑥ 介紹一下日本武士道的歷史,越詳細越好
神武天皇是傳說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後裔,其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為神日本磐余彥,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毗古命。傳說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權,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濫觴。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簡稱「記紀」)記載,天照大神之孫瓊瓊杵尊下凡於九洲日向的高千穗山峰,與木花開耶姬生了火降芹命、火明命和彥火火出見尊。其中彥火火出見尊娶海神之女豐玉姬,生了鸕鶿草葺不合命,然後鸕鶿草葺不合命又與玉依姬命生了五瀨命、稻冰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其中若御毛沼命即日後的神日本磐余彥。 神武東征 根據記載,神武十五歲立為太子,並娶吾平津媛為妻。四十五歲時與諸皇子商討東征之事,該年(甲寅年)十月即橫渡瀨戶內海,意圖征服東土。歷經半年的旅程,途中經築紫、安藝、吉備等地,終於河內國登岸。 這時大和國的土豪長隨彥因恐懼皇子入侵,遂於孔舍衛阪率兵迎戰。激烈的戰事中,磐余彥尊會神領悟到身為日神之後裔不應向日征討,於是向後撤軍,改由紀伊繞道進軍,途中,五瀨命於前次戰役中箭受傷,不久傷重身亡。之後在海上遇到暴風雨,稻冰命和御毛沼命以身殉海以求平安,僅剩磐余彥尊一人繼續前進。最後,他在熊野的荒阪津登陸,卻因誤殺鄰近居民而遭神懲罰,全軍中毒而不得前進,幸賴武瓮雷神賜布都御魂劍始能行軍。之後又在前往中洲的山中迷路,幸賴八咫烏指引,方抵達目的地。 建立大和朝廷 再度進軍大和的路途上,磐余彥依靠椎根津彥等重臣之力,先後收了大伴氏之祖日臣命等人為臣,並擊破吉野首部之祖井光、八十梟帥、縣主之祖兄磯城等勢力。終於,在撤兵半年後,再度遭遇到長隨彥。交戰之初,磐余彥尊連戰卻無法取勝,可戰到一半突然天色大變,隨之於磐余彥尊弓上停著一金烏。由於金烏的光芒刺眼,長隨彥軍無法張眼迎戰敵人,於是磐余彥尊軍大勝。為報殺兄之仇,獲勝的磐余彥尊軍窮追猛打,不放過任何打擊敵軍的機會,因此逼的長隨彥與磐余彥會面,並說出不投降的真相:原來其妹婿饒速日命也是天之孫,而天孫不該為兩種,故其懷疑磐余彥尊的神性。 但和饒速日命見面之後,透過信物的交換,兩人皆彼此認定對方為天神之孫,但饒速日命怪長隨彥之兇殘不改,將其殺死,並追隨磐余彥。至此,磐余彥正式定居於大和。可此時大和四周仍由稱為土蜘蛛的土著勢力把持。經過六年的東征西討,方平定各方勢力,始建立起大和朝廷。 辛酉年正月,磐余彥尊即位於橿原宮,並因原妻吾平津媛留在日尚,又娶三輪大物主神之女媛蹈鞴五十鈴媛命納為妻,隔年對追隨者一一論功行賞。即位第三十一年巡幸天下,第四十二年立皇太子,在位七十六年後駕崩,隔年秋天葬於畝傍山東北陵(《古書記》說葬在畝傍山詹北白禱尾) 由於時間久遠,加上大量神話的色彩,今人無法斷定世上是否真存在過神武天皇這號人物。因此如何解讀「記紀」兩書關於這位開國天皇的描述便成為解答這號人物的關鍵。 神武即位的「辛酉年」,在中國史書上即有「辛酉革命」的簽緯之說,因此即位時間很可能是後人編出來的。至於「神武」本身即是種漢式的謚號,而「神日本盤余彥神」卻是和式的謚號,很顯然兩者應來自於不同之處。此外,「若御毛沼命」這名字又帶有五榖神的意義,而橿原乃至大和一帶自古便是重要的谷倉,且此處關於盤余彥的傳說也十分之多。很有可能這些故事和在一起,便構成神武這傳奇性的開國天皇。 另外,有種說法指出神武天皇就是秦朝時被秦始皇派遣尋找長生不老葯的方士徐福,他和數千個童男女隨從在到達日本之後一去不返,徐福更成為後來的神武天皇(日本現有的徐福墓是即附會此一說法而立),而現時的日本人(大和民族)亦被指是徐福和這群童男女的後裔。但很顯然,這說法缺乏證據支持,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與神武的故事差異頗大(徐福登陸的地點眾說紛紜,自稱為登陸點的地方遍及全國)。因此,並無多少說服性。 在考古研究中,結合出土文物與「欠史八代」,又提出神武即是崇神天皇的訛傳,其與後來的八代天皇不過是皇室為拉長存在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之說。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當然,如果不考究故事有多少可信度,我們可以將東征的故事看成大和政權由九州向東推至大和的過程縮影。 明治之後,由於皇權大興,對神武事跡的時間考證也逐漸熱絡:那柯通世提出以前660年為開國之年的說法,之後而衍伸出紀元節這種假想的開國之日。
⑦ 日本忍者被日本的游戲和電影宣傳的好厲害 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 現實生活中 傳說忍者有祖傳的鎧
忍者的特殊能力也常常被誇張,如隱形、變成動物、高樓越下、飛行能力和預見將來。大部分誇張之說來自於忍者自己,還有一些來自於作家和電影業。(事實上: 這些神話來自於人們目睹了忍者的技藝表演後,他們所見的忍者是那些常常在不同城鎮靠賣藝為生的。)在西方流行文化中,忍者僅僅被描述為精湛的武術家,運用各種各樣奇異武器和技巧來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身穿傳說中的裝束——黑色衣服,包頭只露雙眼。這些所有描述經常構成西方小說情節,常常讓忍者作為虛構情節中的公敵(任務多在亞太地區)、超級英雄或超級壞蛋。忍者除了使用短型武士刀外還有幾種特殊武器對抗敵人,最出名的應該是手裡劍、 卍」字型手裡劍苦無和鎖鐮。聰明地利用使武器也成為一種工具,例如用劍鞘的繩索在樹杈間形成吊床。
⑧ 日本幾百年前那些個武士真的有那麼厲害么
那種武士的精神是日本傳承千年的根本,現代社會節奏那麼快,如果你跟他講什麼忠君愛國,為國而死,你覺得有多少人會真的去相信,但傳統文化又不能丟棄,所以他們可以把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將畫的帥氣一點,鎧甲鮮明一點,武器犀利一點,美人婀娜一點,這都是自然的,他們所謂的軍神上杉謙信在日本其實影響力一般,還不如武田等人。但是效果是明顯的,你作為一個領國的群眾都開始對於他們的宣傳的那一套,有了一點點的敬畏之心,欣賞之情,嚮往之意,可見我們國家在傳統文化宣傳上還是缺手段缺方法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