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學習中國畫的網站
http://www.eastart.net/wangshangxueyi/zghxp/zghxp_linmo.htm中國畫學譜--王學仲
『貳』 我想學習中國畫,可以自學嗎怎樣自學啊希望各位高手指點一下!
中國畫當然可以自學了,好多有影響的大家都是自學成才的,先從臨摹入手,切記這點很重要!過去不少教材上強調寫生,但沒強調寫生的基礎是臨摹,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法,才能在寫生時運用自如. 先從白描入手,有一定基礎了,再學些工筆畫,這樣會順手些.中國畫中的白描是很重要的,是基礎中的基礎,而且還可獨立成畫兒. 白描練習可以用葉筋或衣紋筆直接臨,不用鉛筆打草稿,慢慢地就會順手了. 以上一些經驗、體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早日入門!
『叄』 比較好的插畫師網路培訓班有哪些
需要多方比抄較,選擇襲適合自己的學習插畫的網路班。『肆』 本人很愛好國畫,想學習中國畫基本功,請問在哪裡可以學習一下啊
可以先自學,然後再報班。
自學可以從書法入手,臨帖開始。因為書畫不分家。
然後在開始臨摹自己喜歡的國畫,了解用筆用墨。
最後,可以找培訓機構,報名學習。
也可以直接找培訓機構。
『伍』 有哪些靠譜的線上繪畫培訓班
現在學畫畫其實都比較方便了,推薦樓主可以去了解一下:輕微課,輕微課的魔鬼繪畫班,這個比較狠一點的,據說挺不錯的!
順便說一下新手常見的一些基礎問題,應該對樓主會有一些方向性的幫助!
畫畫應該從哪裡入門?
畫畫入門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對於零基礎的人來說,因為你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你需要興趣為起始點。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空閑時間等作為一個輔助,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畫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喜歡畫什麼往往會比較適合自己,但不同的畫種難易程度有所不同,在學習的過程中均會有一定的阻力,如果在自己喜歡的若干畫種中,有那麼一個畫種即使虐你千百遍,你卻待它如初戀的感覺,那麼不會錯一定是它的!
先從什麼開始學起呢?
從造型能力開始練起。無論你以後是畫國畫、水彩、油畫等等不同媒介的畫種,具象的還是抽象的,造型能力是基礎。國畫偏重線條的表達,西畫偏重光影,色彩,立體感的描繪,只是表達方式而已,但造型能力是基礎。可以通過速寫去練習造型能力,西畫則是通過素描加強透視,造型,比例的把握。
畫畫多久可以學會?
具體時間不好說,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還有大量練習時間,方法是否得當。如果練習的時間密度夠大1-3個月能掌握一門技法。
覺得不錯的小夥伴,歡迎點贊支持一下哦!
『陸』 大家覺得原畫培訓網路班學到的多嗎
個人覺得不多,特別是對於 無 基礎、0基礎的來講,看視頻 教學有時候不知道在講些什麼。有啥不懂也沒人給你解答是吧,我cgw ang0基礎進,就是覺得遠程教學不合適,學不到東西
『柒』 中國畫怎麼學
現在學習中國畫的專業學生、業余愛好者越來越多,但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如何入門、如何學習,才能不走彎路?有了一定的國畫基礎,如何提高,才是正確的方向呢?也許這本課堂筆記能為你答疑解惑!
位於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無疑是中國畫學子們心中的聖地。上個世紀,國畫大師如黃賓虹、潘天壽、吳?之、諸樂三等先生,均曾在我院國畫系執教,是中國繪畫教學體系的台柱子。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書畫史和書畫教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形成了中國美術學院在中國繪畫方面的一個鼎盛時期,在全國確立「新浙派」,潘天壽先生更是被譽為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之一。
朱穎人先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讀杭州國立藝專(後更名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現名中國美術學院)時,曾親炙潘天壽、吳?之、諸樂三等一代大師,是吳?之先生的入室弟子,更是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著名教授、當代傑出的花鳥畫家。他曾長期耕耘於國畫教壇第一線,並協助陸抑非先生帶研究生。
朱先生是有心人,曾將老先生們的言傳身教細心地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使這些寶貴的思想、觀念、技法得以傳諸後世。由他記錄整理的這本課徒畫稿筆記深入淺出、 娓娓道來,且圖文並茂,對中國畫的學習、研究、傳承和發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此書取名『課徒畫稿筆記』,實際上已大大越出了課徒技法的范疇,老先生傳授的不僅僅是技法,還有理念、思想。技法中有法理、賦哲理;教學中蘊學問、含情趣;技法談境界、論格調。過去中國畫常常被外行人看得很玄,讀了此書,即使對傳統繪畫不甚了解者,也可以循道探入,漸漸有所體悟。所言常常涉及到美學許多原則,對普通讀者提高審美修養、提高欣賞能力自然大有裨益,至於對習畫者的益處便不必多言了。」
——原潘天壽紀念館館長盧?越淌?/p>
朱穎人著《潘天壽、吳?之、諸樂三課徒畫稿筆記》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本書首次出版於1992年,即刻便成為專業領域的暢銷書,後多次再版,曾榮獲「郁達夫文藝獎特別獎」。2017年,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訂版。書中所記內容不止潘、吳、諸三位先生的言談,還包括陸維釗、陸儼少、陸抑非、沙孟海、傅抱石、齊白石、黃賓虹、余任天等老先生們的若干言論。
潘天壽、吳?之、諸樂三先生早期在上海都受到近代花卉巨匠吳昌碩先生的啟導,也都崇拜明代的徐渭、陳淳,以及清初的石濤、八大。然而諸樂三先生較多地保持了昌碩先生的精髓,使自己繪畫上的筆墨更加凈化而穩重;吳?之先生以其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和機靈見長,在逐漸脫開吳昌碩先生的影響中,從恣縱的筆墨中力求天趣,筆法既多變而復歸於統一,這是他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易做到的;唯獨天壽翁「我行我素」,以「強其骨」為總宗旨。他的筆墨,無論粗細,直以鋼筋鐵骨、力能扛鼎的氣勢見於畫面。
左起:潘天壽、吳?之、諸樂三
潘天壽《松石圖》
潘天壽先生除了他的線條以鋼筋鐵骨稱譽以外,在用筆使轉等方面,圓筆方筆參用,因而線條轉折有力,變化多端,使人體味無窮。對於潘天壽先生畫面上的一點一畫,都可以顯現他的慘淡經營與技巧的高度純熟。他的指墨線條更有「折釵股」、「屋漏痕」的拗勁古拙之味,充分表達了大朴不雕這一方面的境界。
吳?之《瀟灑水國天》(左側為沙孟海先生題跋)
吳?之先生思維敏捷,秉性爽快而憨直,強調天趣的自然氣勢,行筆從吳昌碩的慢速度轉變為快速度;筆線剛中見柔,極有韌性;筆墨變化非常豐富,又不失統一的原則,為一般人所不易做到。
諸樂三《九畹蘭香》
諸樂三先生的畫風繼承吳昌碩先生而來,畫面更顯精到而見法度,用墨用水極為講究。他的筆墨線條,屬溫柔敦厚的趣味,柔中見剛,渾厚古樸,行筆不遲不緩。
朱穎人先生(右)與授業恩師吳?之先生合影
朱穎人先生在求學時所做的畫稿筆記
朱穎人先生從事中國畫創作、研究、教學七十餘載,是一位探討生命共通的善意的畫家。看了他細心記錄的三位授業導師的言傳身教,我們感受到了思想傳承的意義與價值。朱穎人先生所做的不只是記錄者的工作,也是導師的使命。
朱穎人先生為《潘天壽、吳?之、諸樂三課徒畫稿筆記》題寫目錄
從目錄中可以看出,本書內容(筆墨、構圖、書與畫、詩與畫等)關乎中國畫最基本、最核心、最關鍵的知識點。
一、深入內核,切中要害
以「筆墨」為例,它是中國畫的核心問題,老先生們的理解既概括又具體,清晰透徹:
吳?之先生說中國畫的主要工具是筆和墨。然而以筆墨聯稱,成為中國繪畫上的專有名詞,這主要是指畫面上的筆蹤墨跡,以及寄寓於這里邊的筆情墨趣。如說某幅畫的筆墨好否,其實幾乎包括了作者表現在繪畫上的全部技巧。
······
老先生們說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首重畫面的意境,而意境的表達全靠組成畫面的筆墨,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正如人的靈魂和肉體是兩個方面的統一體,也就是形神關系,若有形而乏神必屬痴呆;反之,若肢體不全亦難稱形神兼備。從繪畫的角度來說,很少有意境平凡格調低下而筆墨獨具高超的;相反,也很少有平庸的筆墨而能表達出高超的意境的。
與筆墨息息相關的還有不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重要概念,一經老先生們的錘煉,這些概念便都清楚明白起來了:
大家知道繪事「六法」,首重氣韻。吳?之先生說:氣,指的是生氣,亦即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韻,指的是情韻,亦即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這雖很難在某一畫面具體去指實,但可以為人所感知,亦可為筆墨所顯示。中國畫筆墨所追求的也是以此為最高標準的。如果強而析之,則以筆取氣,以墨取韻,其中以筆為主導。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墨還是要以筆來顯現的,也只有筆底之墨,方能稱之謂筆墨之墨。
二、寥寥數語,醍醐灌頂
老先生們的教學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所談內容往往高屋建瓴、簡明扼要、一語中的:
潘天壽先生認為繪畫成就的高低,雖有個人素質為基礎,而正確的鍛煉,則是關鍵所在,不能去搞一些似是而非的魔術般手段,要靠真功夫。一切藝術都有它本身的軌道,你可以開辟或延伸軌道,但不可以脫軌。
構圖雖在中國繪畫中屬形式問題,但又不能孤立地說是個純形式,因為它總是與具體的形象、筆墨、情意聯系著。......構圖,應使人感到畫外有畫,無畫處亦有畫意,這樣才能說構圖中包含著意境。畫外有畫,則意境開闊,無畫處有畫則會含意不盡。這是吳?之先生將構圖的形式與意境連起來的一種解說。
內頁中的「構圖及畫面分析」部分(更多精彩內頁見文末)
繪畫要注意時代感,但不能像時裝一樣去注意什麼流行色彩或流行款式。只有像余任天先生說的「大家大面目,小家小面目」的情況。
潘天壽先生講,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畫,從具體技法上講很不錯,而整個格調大不類也。因為格調只能體察於象外,臨去秋波,出於純潔,露於自然,無意於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顧,或扮鬼臉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藝丐」之譏,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講「格調」二字,於此可曉一二矣。
三、經驗之談,真切實在
老先生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大師,那些高深的畫史、畫理、畫論、畫法、畫訣,經過自身多年的實踐和體悟,變得深入淺出,易於理解:
吳?之先生說執筆偏高為好,尤其畫竹蘭時使轉靈活,畫出的筆線富有靈氣。由於執筆高,帶來的行筆速度則稍快。於此吳?之先生又提醒行筆不能過快,過於快,則筆毫在紙上滑過,所作筆線必然浮薄。前人所說要使筆「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筆輕浮淺薄。
吳?之《梅蘭竹菊》冊頁
吳?之先生講筆觸毛澀之味,要從骨子裡出來方妙,看上去雖松卻是結實的。吳昌碩先生很擅長此道,他的線條,縱使是飛白很多,仍不失為力足氣貫之筆,這與他的書法功力有關。假如飛白的筆線僅僅浮在紙上,只見流暢不見力量,那麼筆畫的力量就會顯得浮薄。
潘天壽先生說,「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對於這個「偷」字,可以理解為學習中可以循跡模仿,因為對於畫上可見之處可以由直覺體察到,可以由此模擬、學習。至於「不可見處難學」,因為那正是泯其跡而存其意之處。所謂「虛靈不昧」,在不可見處並非真空也。這里所講不可見處並非機械地專指畫中空白所在,而是指畫的無處不在之神,是畫的靈魂。這神、這靈魂只能自生,功到自有神,非能移植者,所以稱之為不可學也。比如過去有些畫家模仿另一畫家的筆墨構圖,在具體技法上甚至可以比他模擬的藍本還好,但其中神韻仍舊是自己面目,絕不是那人的。正如人的肢體器官可以移植,而靈魂是不能授受的道理一樣。
諸樂三先生兩幅畫中的石塊,對此細悟,則會進一步理解用水的重要性
諸樂三先生說畫石頭出現黑氣有時並非真的畫黑了,而是所畫石頭,沒有遵循石頭的轉折紋理,或者是沒有表現好石頭的突兀變化,更主要的是突處不敢以虛出之,於是成為一堆黑泥。畫中墨氣與黑氣是不同的概念,墨氣是指明豁清爽,如看古本佳刻。黑氣是一眼望去全是毫無精神的昏膩,多半是墨浮於紙面所致。諸樂三先生說吳昌碩先生唯在深色處覺得不夠時才用焦墨加以破之,則是常用的方法。
四、注重比較,善於分析
中國畫筆墨精微、含蓄蘊藉,學生未必能一目瞭然地看出其中的聯系和區別。這時老先生們會通過比較和分析,將此中關聯清晰地解析出來,並且會糾正某些理解上的誤區:
繪畫中的筆法,常有中鋒、側鋒之辨。當文人畫興起後,講究以書法入畫,而對側鋒有排斥的傾向。其實中鋒取渾厚,側鋒取勁峭,各有所長。就我們平常所見到的,吳昌碩的筆法以中鋒為主,虛谷的筆法則多見側筆,或側中寓正。其實吳昌碩在中鋒之中含有偏側的意味,虛谷在側鋒中寓有渾成的意味。這樣就在渾厚中含妍麗,妍麗中不失渾厚。
潘天壽先生引導我們研究歷代大畫家,分析他們在傳統的筆墨中如何蛻變,如何脫穎而出。如:元代吳仲圭多用圓筆中鋒,故其畫有厚重、溫潤之感,他是出之於董源,亦受馬、夏的影響。然其筆墨的情趣與他們大為不同。
徐渭《墨葡萄圖》局部
徐文長的大寫花卉,使文人畫進入一個新境界。他純粹以書法筆意入畫,用寫字的手段置於畫上,起落分明、灑脫,毫無做作之態,似乎都在有意與無意、有法與無法之間馳騁。筆墨的意態上,收得攏、散得開,絕去作家氣息,瀟灑脫俗,成為一代宗師。徐文長的用筆,中鋒、側鋒並用,顯得既有靈氣,也有蒼蒼莽莽之味。吳?之先生說,學徐文長的書和畫,都要注意不可有草氣。因為對他的畫,不深知其理者,往往誤認為草率為神氣,那就失之千里了。
八大山人畫的荷花,藉此想說明線條的變化,以及與荷葉闊筆潑墨之中的筆意對比效果與情致的感人程度。
老先生們說,吳昌碩也學八大山人,但在用筆方面不同,八大山人以側鋒為主,用墨一次清,不用積墨,若用積墨或積色就不是八大了;用筆不加修飾,一有修改,八大之味就全跑掉了。八大山人用筆簡練,筆底極清,境界尤高,一氣呵成。
八大山人寫字用中鋒,作畫則多側鋒,但筆意不浮薄,側而能厚,全在側中寓正,這完全是利用筆上前端一段毫的功夫。所謂側鋒,要注意這個「鋒」字,並非將筆頭橫卧之謂也。
五、技近乎道,富有哲理
從前面的例舉中可以看出,老先生們所談內容無非是國畫的基礎訓練和基本修養,但都和為人為藝的道理有關,而且在理解上富有辯證意味,不走極端,圓融通達。此處再舉兩例:
吳?之先生講,畫文靜而稍工的一路花卉,要注意用筆應文而不弱,必須有骨氣。如惲南田的畫,極得清秀、明麗之致,他的筆線是凝靜而雅逸的,故能傳於後世。意筆能有工筆的文靜,就不會浮囂;工筆能有意筆的豪情,則不會孱弱。若能以此著意,畫者對筆線的道理可說思過半矣。
惲南田《萱草圖》
行筆中的轉筆,潘天壽先生說,目的是為了免於筆頭毫毛散亂。如果毫毛已散,就難求「萬毫齊力」了。同時轉筆也在於使線條不落呆板,但若是一味去注意手指上的小動作,那也會適得其反,凡事總要有個適度為好。老先生們說,假使說繪畫有什麼竅門的話,像這一類勉強可算竅門之一吧。而竅門只能幫助一下真功夫,不能全仗於它,好像味精能使菜餚增其鮮味,然而不能代替菜餚本身,而且還不能加之過量。
六、平實生動,圖文並茂
由於是講課記錄,所以老先生們的言談多為隨題發揮。從前面的舉例中可見,老先生們善於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來講道理,不但使學生易於理解,而且語言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此處再舉幾例:
我們當然不能固步自封,相反,十分需要吸收各民族的優良東西,用來增強自身的生存力,但需要經過消化,成為能為我所用的營養。正像吃了牛奶、羊肉,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壯,這就叫作消化吸收。若吃了牛、羊肉,自己也變成牛、羊了,豈非怪哉。
吳?之先生說線條變化還在於得到「一波三折」的原理,「一波三折」是美,若四折就是調龍燈式的了,調龍燈式的線條是復式循環,缺少變化。三折是奇數,能得變化之致。至於逆筆、轉筆,目的在於使筆線從總體上絕去甜俗的弊病。
對於取法高下及練習基礎功夫問題是先生們經常叮囑的。因為這里關繫到對一個學生的從藝方向與藝術道路是否妥當的問題,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那時,吳?之先生就談到近來一些繪畫,僅求奇特,而在奇特中又缺少功夫,這樣就必然要成冒險的犧牲品。好像從高岩上跳下來,是夠險的,但是沒有一定的真功夫是會摔死的。話是這樣說,但無可奈何的事在吳?之先生眼裡還是不斷出現,這類學生日後有來看望老師的,言談之中「悔之晚矣」的大有人在。先生總是鼓勵大家,總說人生在世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
?作者名片:
朱穎人(1930.5~),江蘇常熟人。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留校任教直到退休。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潘天壽基金會常務理事、吳?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師大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員。
朱穎人《香雪海》
朱穎人《誠齋詩意》
題跋:天壽翁作畫,強其骨、好野戰,感情蘊含於理性之中;?之師作畫,善觸機、得靈變,理性深藏於情感之內。此間格致不一,然皆異途同歸,均在石濤上人所語「一以貫之」之中。
朱穎人先生收藏的潘天壽未完成稿,筆線沉著剛健,寓有奔放之致,力能扛鼎。
朱穎人先生收藏的潘天壽畫石課徒稿
?後附精彩內頁:
來源|潘天壽紀念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編輯|張同芳
『捌』 中國畫自學可能嗎
1、靠《芥子園畫譜》自學成才,成為國畫大家的,近二百年來多了。
2、現在的網路上什麼幾乎都有,都可以學習到——但是一些關鍵的東西--訣竅,鑒於中國的老傳統,畫家們往往不肯露。所以,有個好老師最好。
3、既然自學國畫能成才,想達到作品能送朋友的水平,那是完全能做到的。難還是不難?一項高雅藝術如果「不難」掌握,那人人可以輕易到手,那些藝術作品怎麼能賣那樣高的價錢?但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4、問題提的不明確。
從題材上分為三大類:花鳥,人物,山水。從技法上分為:工筆(淡彩,重彩,),寫意(大寫意,小寫意,兼工帶寫)、白描,沒骨。從流派上分為:文人畫,院體畫。
那種容易學?如果你想學習,還是先從白描學起。然後再決定專攻那一樣吧。
『玖』 中國畫的網站太多了,有哪位知道哪個最專業、最權威呀請告知!
於飛(1959.7),字:浩泉,祖籍天津,遼寧省葫蘆島生人。中國當代國畫家、國畫理論家。
《出版刊物》
出版有國畫技法叢書
《於飛中國畫葡萄技法》《於飛中國畫荷花技法》《於飛寫意國畫花鳥畫作品集》《於飛中國山水畫作品集》《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荷花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葡萄畫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向日葵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石榴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山水畫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梅花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牡丹花技法》《於飛電話教學光碟國畫柿子技法》《於飛電視教學光碟國畫桃子技法》《電視訪談:別樣人生——畫家於飛》
《理論文章》
中國畫理論文章:
(中國山水畫中的風水學)(中國畫的鑒賞與收藏)(中國畫現代筆墨的兩難性)(中國畫風格表現的『有我與無我』之間)(現代中國畫與市場)等多篇著述。眾多巨幅廳堂山水畫作品陳列收藏於中南海會議廳、專業美術館、大型企業會議、接待大廳。其國畫葡萄作品已經成為眾多手藏家炙手可熱的藏品。創作業績及作品照片收錄於數十種專業報刊。
《作品風格》
於飛在國畫創作上提倡「回歸自然」,作品表現『有我與無我之間』。「以師古人為技法為魂,以師自然造化為師的美學原則。他的國畫創作『有我於無我之間』則也是畫家的一種創作心態和理念,在面對自然造化強調的是有我,是畫家經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技法的錘煉形成自己獨特無二的技法。用自己的技法表現有我。而面對自然造化,尊循造化和諧規律,拋棄有我,使繪畫作品中包含著畫家自己的獨有的技法個性及審美取向觀念,又尊循大千世界中特有的自然規律。創作中面對大自己的造化物質全身心不自覺的投入其中,與其相融,即為各性的弘揚者又是造化的代言人,修心怡情入道,最大限度的用筆墨繪制出宇宙自然的音樂旋律和大自然發出的天籟之音。他的國畫作品筆墨滄潤,濃淡有致,遠看有感覺上的充溢韻勢,近看又耐人尋味的工緻精湛。以這種不同尋常的筆墨韻致,逐漸樹立起自己的藝術地位。他是一位學習嚴緊做個做事踏實博學多才厚積薄發的畫家,既擅畫山水,又擅繪花鳥。他筆下的花鳥畫雅逸婉約,獨具韻致,而其山水則氣勢宏偉,出神入化。從創作對象上來看,於飛的作品又分為國畫葡萄和巨幅廳堂山水畫。
於飛的國畫葡萄不僅充滿了傳統文化氣息,同時還表現出現代的積極元素,反映了畫家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厚重的文化內涵。他畫的葡萄最大的看點在於對大自然原有色彩的精準把握,以及變化多端、極富個性的線條運用。畫家緊緊抓住了中國畫的精神特質,線條千變萬化,筆墨灑脫有力,用筆的速度、力度和強度拿捏得分毫不差。除了對線條的靈活運用之外,畫家還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來刻畫葡萄,將葡萄的飽滿多汁之感,表現得淋漓酣暢。從他的寫意葡萄畫可以看出,畫家的線條技法已經錘煉得極為嫻熟,創作時先用簡括的線條勾勒出葡萄的藤蔓,然後再用墨色反復暈染枝葉和葡萄。這種大繁似簡的藝術手法,不僅使得葡萄形態傳神,而且筆墨情趣濃厚,在他那些筆精墨妙的寫意葡萄中,總是彌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醇之韻。彷彿一方掩藏在幽谷中的深潭,清澈淋漓卻又深不見底,令人回味無窮。反映了畫家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在創作手法上,他有力借鑒西方風景畫的色彩和結構,將之靈活運用到水墨創作中。這種畫法不只是為了塑造形象,也是為了營造一種心靈化的微妙境界,它朦朧、幽淡、靜謐、似近又遠,似真似幻,畫家用傳統筆墨表現了現代觀念,洋溢著自己鮮明的繪畫風格。於飛筆下的巨幅廳堂山水畫也有著獨特的藝術神韻。於飛山水畫的成功,首先表現在他的境界創造上。前人曾有「寫境」與「造境」之分,而他已出乎「寫境」,入乎「造境」,超然於「有我」、「無我」之間。他拉近了人生與自然的關系,凸現出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的意象特徵,他的作品,以大山為主體,層巒疊嶂,雲湧泉流,煥發著飽滿昂揚的人文精神。在於飛的觀念中,絲毫沒有西方畫家『主客兩分』,有的只是中國畫家的『亦物亦我』和『天人合一』。他無論畫『蒼山峻嶺還是畫茫茫瀚海上的錚錚古木,都深情地注入了整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現實感奮。
《歷任行業協會職務》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創作室主任
(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
(中華兩岸三地國畫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北京人民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
(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百年梨園寫生培訓基地)主任
(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遼寧省工筆國協會)理事
(遼寧省遼西龍門山美術寫生創作培訓基地)主任,藝術委員會主任
(遼寧省博雅畫院)副院長
中文名
於飛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中國遼寧省葫蘆島
出生日期
1959.7
職業
畫家、國畫理論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