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中,最突出的是什麼
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發現了對農業的需求,但是由於長期的只注重,工業,商業等的發展,讓我國的農業沒有得到好的發展,
一是我國的農業分布不均勻,這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地區的發展不均勻,那些農業大省,各方面的硬體設施都沒有的到很大的提高,農民也沒有得到很大的回報,這也使得很多人放棄了農業的耕種, 出去打工,
二是農業的結構層次不是很好,我感覺我國政府應該給與不同的農業大省或農業發張好的地區一個很好的支撐,讓我國的農業能得到長期的發展,不但是農民受益,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也會受到提升。
三是農業的收獲後,不管是糧食的售賣,還是水果蔬菜的產銷,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銷售渠道沒有得到很穩固的支持,有時農民的糧食由於不了解行情,一年的收獲都會賠進去,也有的蔬菜或瓜農或果農,由於行情的不是太了解,銷售渠道不是很明確,導致自己的瓜果蔬菜被很多的浪費這個產品鏈是我國政府和省政府要強力增加的一個項目,給以老百姓最大的實惠
這些都是自己根據自己考研對時政的了解和感受,自己親手打出來的,,希望能有所幫助,,希望採納
2. 金融危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中國加入WTO 8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問題;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貿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限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本文從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存在的制約因素,並提出了今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如何克服現存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2008年農產品出口額達到40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3.73%。同時,農產品出口經營隊伍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出口渠道進一步拓寬.出口品種不斷增加,貿易方式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初步顯現。但是也應看到,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加工度低,技術創新薄弱,缺乏品牌產品,受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的影響等,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就成為當前
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當務之急。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沖擊,進入2008年下半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明顯受挫。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7.0%。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同比增長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貿易逆差為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3.4倍。2008年末2個月出口下降明顯,出口規模分別為34.7億美元和37.6億美元,同比則分別逆轉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31.5億美元。環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額下降13.7%。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1.6億美元,環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額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降幅大於出口降幅,貿易逆差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為262.5億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額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9.3%;貿易逆差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具體農產品進出口情況表現為穀物出口減少,進口增加,順差大幅縮小;食用植物油進出口額均降;蔬菜進出口量、出口額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長、出口額減少;畜產品進出口額均降,水產品出口略增。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並不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3.73%。盡管受到世界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但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不僅連續第9年增長,而且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農產品進出口額逆差由2007年的43.7億美元急劇上升至181.5億美元,增加3倍多。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呈現以下特點:
1.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慢,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產量第一大國,但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緩慢,2000年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長到17.9%。農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比例也不斷下降,從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自加入WTO以來取得了較快的增長,穀物類對外貿易呈現為凈出口。2007年,中國出口穀物991.2萬t,同比增長62.5%;穀物凈出口835.4萬t,同比增長2-3倍。2007年稻穀產品出口134.3萬t,同比增長7.2%;凈出口85.6萬t,同比增長63.6%。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進口增長;食糖進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長、水果進出口均增長;畜產品貿易逆差增長1.9倍;水產品貿易順差下降0.7%。隨著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水產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會迅速提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將會成為拉動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主力(表1)。
3.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比重遠高於深加工產品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能力不強,初級產品比重達到80%,深加工產品僅有20%。如2008年水產品出口額106.1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的10.7%。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分別為25%和75%。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後產值增加2-3倍;而中國農產品加工品只佔其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品質和收益。隨著農產品出口額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農產加工品出口額85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總額就提高到31.4%,水產加工品出口額19.3億美元,佔9.2%。
此外,中國相對發達國家比較落後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備問題,增加了中國農產品的成本,也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4.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續5年出現逆差中國農產品貿易自2004年起連續5年出現逆差。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仍大幅下降,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亞洲仍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歐洲、北美洲及東盟出口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亞洲依然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亞洲進出口雙增長,但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對北美洲出口市場份額略增。
2007年,對亞洲出口223.2億美元,同比增長15.5%,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0.3%,同比減少1.2個百分點。歐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歐洲出口70.6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對北美洲進出口雙增長。北美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北美洲出口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日本、美國分別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出口額分別是83.7億美元、44.2億美元。
2008年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分別出口76.9億美元、62.7億美元、51.3億美元、45.8億美元、36.3億美元、29.1億美元。其中,對日本和韓國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9.0%和7.8%,較2007年分別下降了3.6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對歐盟、美國、東盟出口同比分別增長了16.0%、16.1%和16.0%,所佔比重分別為15.5%、12.7%和1 1.3%,較2007年分別提高了0.9、0.7和0.6個百分點。
6.一般貿易比重上升,進料加工貿易比重下降2008年,一般貿易出口313.5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加工貿易增長趨緩,進料加工貿易出口 60.5億美元,同比增長0.2%。見表2。
7.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為主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地區為主。2007年,東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290.7億美元,同比增長14.7%,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76.7%;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5.6億美元,同比增長2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14.6%;西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9.9億美元,同比增長3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8.7%。
2007年,出口額居第一位的仍是山東省,出口額為9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8%;第二位是廣東省,出口額為41.0億美元,同比增長4.8%;第三位是遼寧省,出口額為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8.農產品經營主體結構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上升,國有企業出口比重下降,經營模式分散中國農產品出口過去一直由國有企業集中統一經營,近年來,在農產品出口中仍佔主導地位,但逐漸弱化。2007年國有企業出口農產品79.6億美元,2008年出口農產品70.7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農產品的地位逐漸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55.68億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71.27億美元,同比上升10.1%,占當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42.5%;私營企業出口144.9億美元,快速增長24.6%,佔36.1%;即便是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9年1-4月國有企業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資企業的下降幅度多6.5個百分點。見表3。
此外,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然是極其分散的農戶,這種分散經營模式不易形成規模效應,不利於成本的減少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制約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持續發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貿易摩擦嚴重
(1)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是困擾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首要障礙。近年來,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日益凸現,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大障礙,而且還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范圍越來越大,受檢測的項目不斷增多,從原來的抽檢擴大到現在的批檢;二是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貿易夥伴越來越多,由原來的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發展到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三是從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理由來看,對農葯、獸葯劑殘留量的檢測越來越嚴。
(2)反傾銷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礙。中國農產品出口傳統上依賴低價競爭,但這一策略目前受到進口國反傾銷措施的制約。尤其是中國具有低價格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採取反傾銷措施來限制對它們的進口。
(3)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國際間極不平衡的貿易秩序。WTO的發達成員利用協定所規定的國內支持政策削減義務承諾的時間界限差的機會,他們繼續給農業以巨額的補貼,給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出口方面造成極不平衡的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國家農產品貿易環境,極不利於中國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2.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農產品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匱乏,農產品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應,這些企業農產品生產標准化程度不高,進入國際農產品市場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優勢不強,大大削弱了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存在諸多的內部制約因素
(1)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還存在問題。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疫病和農獸葯殘留(農葯、獸葯、環境污染等)等衛生安全問題。歐盟、日本、韓國等以此為由對中國農產品利用綠色、技術壁壘多次進行封殺。
(2)農產品出口秩序混亂,缺乏行業自律。由於當前農產品出口產品低水平重復,產品結構類似,價格競爭成了競爭的常態,導致個別企業以攙雜使假、降低質量標准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收益,往往會直接損害整個行業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國家沒有出台針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措施,而現有外貿支持措施很難用於支持農產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出口服務。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嚴重滯後,還沒有建立對日本、歐盟、東南亞等重點出口市場的市場供需、價格、政策法規等信息跟蹤監測體系,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出口條件、技術壁壘以及農產品貿易摩擦等監測不夠敏捷。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1.健全中國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應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及各自的質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術標准,建立起遞進性、階梯式的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盡量消除因標准過低可能對中國的環境保護以及突破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產生的消極作用,或者因標准過高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使制定的標准科學而合理。
2.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從長遠看,必須要依靠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出價值,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向高品質、高科技的轉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推進農業標准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住當地主導產業、主導產品,選准重點逐個制定系列標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標准化體系,形成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標准體系。同時要以點帶面,努力抓好農業標准化的實施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力和
競爭力。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鼓勵企業發展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的品牌建設;推動企業以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並重的方式,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制度,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依法優先予以免檢;對信譽良好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便捷通關。
5.採取積極態度,應對反傾銷措施加強反傾銷力度,防止外國商品傾銷中國市場,以起到制衡和威懾作用;加強國家宏觀指導和調控,防止各自對外,降價競銷;同時要引導出口企業實旌戰略轉型,從低價策略轉移到高附加值為主的技術創新等新戰略組合;鼓勵應訴,獎懲並舉;建立商會、行業協會應訴的協調機構,設立反傾銷訴訟基金,以便組織應訴。
6.把握規則,善用權利作為WTO的一個新成員,並在農業方面實施《農業協定》的一些基本規則與法規及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特別要把握好農業中的市場准入,出口競爭、國內支持等三個領域的一些基本規則。同時在農產品生產與出口時還要做到生產標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規則化,但把握規則不是被動受理與應對,而是要善用權利。即在遵從規則、履行承諾的同時,運用權利,行使權利維護中國合法權益。
7.健全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範能力,加強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針對農產品出口的特點和需要,研究開發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新險種;提高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扶持比例,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參加出口信用保險,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8.中國擴大農業出口的模式選擇建立農產品戰略聯盟,培育國際競爭力;引入農業經紀人制度,連接本地產品和國際市場;創立國際農業品牌,打造富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品牌,通過農產品品牌的國際化運作,建立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定位,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利用現代的網路技術,建立農產品的國際網路營銷系統;實施農產品出口差異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中國農業資源豐富,東、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和出口結構的梯次轉移,帶動中、西部發展農產品出口。
9.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強化到國外注冊品牌的意識利用中國已經加入的商標保護國際協定,到國外注冊自己的品牌,運用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獲得法律保護,利用商標的知識產權強化競爭力。
總之,通過採取上述措施,為中國農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全面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3. 中國農產品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最好能歸納幾點
1、總會有扎堆現象,感覺農民的自主性很差,比較喜歡跟風,同時市場的消化專力有限,導致價 格下降,產生傷屬農現象,今年的大白菜就是一個典範
2、運輸成本升高,隨著現在油價的升高,長途運輸的成本從以前的幾分錢升到了現在的幾毛錢,貨更有甚者
3、當地政府缺乏有效的組織,開發市場。農產品幾乎是自產自銷,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上市速度,一旦過期就會造成筆不要的損失
以上是我個人的意見觀點,僅供參考
4.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們至少面臨著六大方面的挑戰和壓力。
第一大壓力就是面臨著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倒掛的壓力。在價格上頂破天花板,這個情況我們可能會長期面對,農民對現在的農產品價格是不滿意的,他有理由不滿意,因為農民的收入只相當於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是不考慮別的,不考慮消費者承受能力等因素,僅僅從國際市場的價格來看,再往上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無非是對國際市場打開更大的門,這是一大壓力。
第二大壓力就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的挑戰。農業生產成本在快速的上升,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費用的支出,年均增幅達到8%到9%,以這樣一種速度增長,當然對農產品成本的上漲推動力很大。這兩重壓力,相當於天花板在往下壓,地板在往上升,於是中間的空間就越來越小,這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第三大壓力就是中國是WTO成員國的挑戰。WTO成員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要受到WTO規則的約束,我們在入世之初,經過激烈的談判承諾,中國農業微量許可的補貼政策是8.5%,這個8.5%是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對農業的全部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生產總值的8.5%,這是一個含義。第二個含義是對敏感農產品的補貼,糧棉油糖這些被定為敏感農產品,對這些敏感農產品的補貼,每一個農產品的補貼數量不能超過這個品種自身生產總值的8.5%。坦率的說,我們在穀物方面,大豆方面的補貼,按照WTO規則的演算法,基本上已經到達這個8.5%的邊緣,我們對棉花的補貼,甚至已經超出了棉花生產總值8.5%的上限。最近美國的棉商棉農又在糾集其他國家的棉商棉農,准備向WTO起訴我們對棉花的補貼突破界限。那麼也就是說,國家有能力想給農民更多的補貼,但是WTO規則限制,很難辦。
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到底採取什麼措施?國際上一個通行的辦法就是把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轉化成對農民的收入補貼,轉到收入補貼之後,就進入綠箱,就沒有限制。我們現在也正在考慮這個,為什麼要在新疆對棉花,在東北對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就是想把價格補貼分解掉,把補貼從價格中分離出來,讓價格根據供求由市場來決定。對農民賣的農產品價格低於目標價格的這塊差額,由政府進行直接的補貼。當然這里有很多艱難的東西,因為各國的利益糾結都在這里,美國希望能夠打開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更多的進入,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不要說你守住你現在的關稅配額,他還要讓你進一步壓下去,我們現在在這方面也是面對著比較大的壓力。
5. 舉例分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網路營銷思維和網路營銷營銷知識薄弱
物流速度。
產品塑造,賣點塑造,唯一性塑造,產品包裝。
食品安全性,保質期,包裝等問題。
爆發式銷售後的供貨問題。
政策支持,活動支持。
6. 中國農業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第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農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動因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如何保持農業的持續發展?新的增長點在哪裡?
第二,農業生產成本進入上升通道,主要農產品國內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價格,而補貼政策接近上限,兩邊擠壓下,農業如何增效、農民如何增收?
第三,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如何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
第四,城鄉要素加速流動,農業副業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弱質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
7. 談談國農業農村目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在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資源硬約束日益加劇,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基本國情。全國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年均約480萬畝,被佔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層資源浪費嚴重,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不高,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越來越大。耕地質量下降,黑土層變薄、土壤酸化、耕作層變淺等問題凸顯。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0.2,華北地下水超采嚴重。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水土資源越綳越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尖銳。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鎘、汞、砷等重金屬不斷向農產品產地環境滲透,全國土壤主要污染物點位超標率為16.1%。農業內源性污染嚴重,化肥、農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不到一半,秸稈焚燒現象嚴重。海洋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赤潮、綠潮時有發生,漁業水域生態惡化。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嚴重不足。農業農村環境污染加重的態勢,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生態系統退化明顯,建設生態保育型農業的任務更加艱巨。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45億噸,沙化土地173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2萬平方公里。高強度、粗放式生產方式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農林、農牧復合生態系統亟待建立。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然突出,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生態服務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瀕危物種增多。生態系統退化,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的任務更加艱巨。水土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統一保護和修復。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建立,特別是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沒有形成。循環農業發展激勵機制不完善,種養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污染成本過低。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價值的農業資源定價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獎懲機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約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8.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1、農產品分級體系標準的確立
2、農產品運輸保障
3、農產品經營者的業務素質
4、農產品盈利模式的思考
9. 我國加入WTO後,農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增強東北地區農產品的競爭力,提出建議。
進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 發展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10. 農產品電商發展面臨著哪些挑戰
農村電商發展會遇到很大的難題,這不簡單的是說電子商務怎麼怎麼樣,而是農村的環境相比城市要特殊。
農村每個村的環境都不一樣,需要逐一分析經營策略,但是城市由於盲目的攤大餅式發展導致中國的城市趨同性太高,從東北到西南似乎沒什麼兩樣,所以城市電商推廣起來比農村電商要容易許多。
機遇就是農村由於其封閉性導致其中的需求很大,只要市場打開農村人的購買力和城市基本差不多,等於又開辟了一個和現在一樣規模的電商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