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一地理論文(配插圖)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B. 七年級地理論文,急急急!!! 本人沒分了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C. 福建省泉州市的高中教材書是統一的嗎
2009年秋季泉州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目錄(高一年級用)
一、教科書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1-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思想政治 必修1-2(經濟生活、政治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3-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1-4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7-1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 閱讀·寫作1-4 必修 北京教育出版社
11-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1-4 必修 A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紹學主編)
15-1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1-4 必修 B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存明主編)
19-2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英語1-4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英語1-4 必修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7-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物理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9-3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物理1-2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31-3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化學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3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化學1-2 必修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3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歷史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37-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歷史1-2 必修 嶽麓書社
39-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地理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41-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地理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4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花城出版社
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湖南文藝出版社
4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4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4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河北教育科學研究院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5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52-6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雕刻、篆刻、設計、書法、攝影攝像、電腦繪畫與設計、工藝) 北京教育科學院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61-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工藝、書法、篆刻、電腦繪畫·電腦設計、雕塑、設計、攝影·攝像) 人民教育出版社
70-7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攝影、篆刻、書法、雕塑、電腦繪畫與設計) 山東美術出版社
76-8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現代媒體藝術攝影攝像、現代媒體藝術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書法、篆刻、繪畫、雕塑、工藝)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84-9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設計、書法、雕刻、篆刻、電腦繪畫與設計、攝影攝像) 湖南美術出版社
92-9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選修(身邊的設計、音樂的情感表現、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戲曲創編入門、民族民間音樂、科技與造型藝術、舞蹈與身心健康)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00-10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選修(生活中的音樂、身體表達的藝術、視覺語言表達、圖形的奧秘、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影視特技、戲曲表演基礎) 陝西人民出版社
10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09-11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15-11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2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
121-12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
1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浙江教育出版社
127-13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浙江教育出版社
13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教育科學出版社
133-13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教育科學出版社
二、教師用書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138-13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 必修 經濟生活課堂實錄集錦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1-1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思想政治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4-1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6-1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0-1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4-1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3-4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6-1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語文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1-16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A版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5-16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A版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 A版 教師教學用書課件集錦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數學 A版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1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銜接讀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數學新課程導學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與大綱教學要求比較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3-17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B版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7-18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B版 課件集錦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數學 B版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2-18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6-18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3 必修 教學掛圖(配高中課程標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9-19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3-19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同步聽力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 必修 英語聽說①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0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英語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3-20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錄音帶(模塊1-4) 必修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7-21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教師用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11-21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3-2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5-21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物理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8-21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220-22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2-22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4-22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化學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7-2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教師用書(含教學指導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2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新教材教學設計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新課程教學案例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培訓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2-23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4-23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學掛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6-23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歷史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9-2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師用書(含光碟) 嶽麓書社
241-2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學設計 嶽麓書社
2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新課程與新課堂——鍾紅軍高中歷史教學實錄(含光碟) 嶽麓書社
244-2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6-24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多媒體教參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8-2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地理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1-25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教師用書(含探究活動設計及光碟) 中國地圖出版社
2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教師用書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音響資源(教學參考資料)(含11張CD1張MP3)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多媒體課件(教學參考資料)(18片/套)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教師用書(含光碟、磁帶) 花城出版社
25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教師用書(含10張CD、8張課件) 湖南文藝出版社
25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全一冊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體育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60-26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第1-3冊)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63-26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體育篇、健康篇)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5-26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配套光碟(A、B)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教材專家培訓講座光碟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參考書 全一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含教師備課系統) 教育科學出版社
270-27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篆刻、雕塑、繪畫、工藝、設計、書法、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教學參考用書 人民美術出版社
279-28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繪畫、工藝、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書法、篆刻、雕塑、設計、攝影攝像)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8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鑒賞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8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美術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90-29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雕塑、書法、篆刻、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教師教學用書 山東美術出版社
296-30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藝術(生活中的音樂、身體表達的藝術、視覺語言表達、圖形的意味、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教師用書(含光碟) 陝西人民出版社
30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培訓資料(含課例光碟) 陝西人民出版社
30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含光碟) 廣東教育出版社
304-30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含光碟) 廣東教育出版社
30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10-3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1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中國地圖出版社
316-32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與教法評析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實錄(四張光碟)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4-32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教師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基礎教學設計案例選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教學用書(含教師備課系統) 教育科學出版社
330-33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教學用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三、選用教材(供教師和學生選用)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335-3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自讀課本(你的微笑、一朵午荷、生命進行曲、人生的智慧)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9-3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閱讀(1-2,3-4)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1-34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聽說1-4(配磁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5-34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探究活動報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7-34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物理實驗報告手冊1-2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3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探究活動報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50-35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實驗探究報告冊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2-3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實驗探究報告冊(含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4-3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與姬秉欣、陳其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課標教科書《歷史》配套使用
356-35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358-3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360-36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362-36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地圖冊1-2 必修 嶽麓書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 與曹大為、趙世瑜主編的嶽麓書社版高中課標教科書《歷史》配套使用
364-36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地圖冊1-2 必修 嶽麓書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
366-36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與樊傑、韋志榕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課標教科書《地理》配套使用
368-3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與王民主編的高中課標教科書《地理》配套使用
370-37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填充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D. 急求初一水平 地理論文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分布有剛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達8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廣布著沙丘、礫石戈壁,只有少數地方由於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綠洲,是沙漠中人煙比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佔世界總量的20%以上。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條主要河流。尼羅河全長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在乾燥的沙漠里,由於尼羅河的泛濫而形成了一條帶狀的「綠色走廊」。這里是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 。
非洲地跨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帶南北對稱分布。通常氣溫高,降水少,乾旱地區廣,有熱帶大陸之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茂密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生長著許多珍稀動物,如猩猩、獅子、羚羊、長頸鹿、斑馬和大象等等。咖啡、棗椰、劍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經濟作物。
非洲的地下資源也非常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寶庫」之稱。黃金和金剛石的產量一直佔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氣及銅、錳、鈾、鋁土、鎢、鉻等礦產儲量也很大,常被稱為「富饒的大 陸」。
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非洲發現的大約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是迄今所見的人類最早的化石,非洲現有55個國家和地區,全洲人口5.53億(1985年),人種以黑種人為最多。
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勢頭
近年來,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增長的速度也高於全球經濟平均水平。今年以來,許多國際機構對非洲整體經濟的預測依然樂觀,認為非洲經濟的整體表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出色。非洲經濟正以30年來最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自2003年以來,非洲經濟擺脫了長期低迷的狀態,開始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03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4.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6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5.4%,與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長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國家近年來政治穩定,並實施了宏觀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客觀上促進了非洲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財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財政情況已從赤字變為盈餘。同時,通貨膨脹也得到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勞動力數量在未來十幾年裡將會有較快增長,將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和內需擴大。國際組織普遍認為,非洲國家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加上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將加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非洲經濟增長產生了拉動效應,帶動了非洲國家加工業和出口的增長。同時,初級產品商品價格的上漲,刺激了非洲國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國家的貿易狀況。僅2005年一年,非洲的貿易順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國投資增加。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在逐年增長。近年來,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數據顯示,在上述兩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東非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增加最快。
當然,非洲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還有一些困難有待克服。首先,面臨全球高油價的挑戰。如高油價持續下去,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將會上升,經濟增長將會受到抑制。對石油靠進口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其次,面臨美元貶值的威脅。如果美元進一步走低,致使美國進口減少,那麼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非洲國家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美元貶值對非洲的石油出口國來說意味著收益的減少,因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結算的。另外,非洲農業始終面臨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非洲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飯,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給脆弱的非洲農業造成巨大損害,進而導致經濟下滑。
世界經濟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振興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人們有理由相信,非洲經濟是大有希望的。
課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我國中學地理課程在近50年間一直隨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改進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著,人類社會及其教育均面臨著21世紀的挑戰。雖然從20世紀邁入21世 紀是個漸進的過程,但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教育的期望,使我們不得不經常反思已做過的工作,用發展 的眼光看待中學地理課程,使它能夠根據社會的進步適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許多因素影響地理課程的發展。比較重要的有:社會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綜合這些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趨向:與中學其它 課程綜合、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時突出地球科學、逐步信息化 。這幾個趨向既是有各自特點的獨立發展方向,又是相互聯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綜合課中的地理知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態。課程綜合化主要是解決中學特別 是初中階段課程劃分過細、過多,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缺乏綜合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現有的綜合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學分類,把中學的課程分為綜合理科(也有稱自然科學或科學 的)和社會科。綜合理科包括分科時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的地學部分;社會科則包括歷史、政治 、社會常識、地理等內容(或只包括歷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課和歷史課合並為社會課,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學課合並為科學課來作為學校課程選擇之一的設想。此外,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綜合課方案還納入到高中課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於我國綜合課還處在實驗階段,內容的綜合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其中的地理知識往往帶有明顯的分科 課程痕跡,即地理類知識集中安排,其結構與分科地理課程基本相同。這在社會科的綜合中更為明顯。
上海市的綜合課與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於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的融合性更強,它並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冊書 或一個年級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識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特徵的 。
綜合課程的發展給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中學課程淡化學科概念,會使地理知識與其它 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更有效地融合起來,其結果是中學的課程將更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將更多地針對地理內容學習本身以及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試圖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綜合化的結果是實現了文、理科各自內部的綜合而強化了文、理之間的分化。現 行中學課程中的學科分化現象很嚴重,但地理課程的實質卻是綜合的。其一、地理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的基礎知 識,並為這些基礎知識提供了一個綜合利用場所。其二,地理課程綜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 理想的狀態是在初中文、理科內部分別綜合的背景下,單獨保留地理課,使學生有一個綜合利用所學文理科知 識和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較強的知識的領域。然而,地理課如果想承擔起這樣一個獨特的角色,必須進行課程結 構的改革,打破傳統的地理學科體系,建立一種以地理思想為中心的,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課程結構。
二、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
地理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區別。從廣義的環境教育概念看,有關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自然 環境的知識,大部分都已含在現有的地理課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實際就是環境教育。從狹義的環境教育概 念看,環境教育主要是環境問題或環境保護教育,而傳統的地理課內容以環境為組成、要素本身的特點及其演 變為主,如構成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及其變化。此外,地理課程中的行政區劃知識等許多內容也不屬於狹義的 環境教育內容。但是,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地理課程,這一點為大多數地理教師所認可。中學地理 課近幾年的變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 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 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 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 架」的(韋志榕,1997)。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 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 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 的關系。對於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同上)。編者認為這樣的「教 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 當。
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並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 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賈國江,1997)。
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向使我們意識到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發展的環境化,使地理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潛在的或隱性的聯系越來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課與環 境教育本來就有內在聯系,在某些方面難以劃分界限。有人從中學課程範式的角度論述中學地理課程與環境教 育的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有一些不同的傳統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與環境的傳統,這個 傳統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中學地理 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都反映這種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范型。」(李子建,1996)。從國家高中實驗大綱和現行 大綱的對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綱的突出特點是將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學科 內容結構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重新組合和轉化。
2.作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結果,中學地理課傳統的地理科學體系將被打破。當前意義上的環境教育是以環 境問題為中心的,而目前中學地理課程則是以地理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地理教育的內容融 合起來,會生成新的課程結構。即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地理背景與當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環境問題融合在一起, 類似一種區域研究的結構。
3.地理課程環境化的過程中,地理內容選擇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地理性」將會有所改變。過去人們強調地 理性,是因為地理教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很容易將屬於其它學科的內容吸收進來。「地理性」的提出,對 於保證地理課程內容的學科特性和精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個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當地理課程趨向於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再來過分強調「地理性」,將無法真正達到預想的教育目標 ,例如:當我們進行能源問題學習時,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種類、能源的特點、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數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內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產的知識,如核電站的內部結構怎樣,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會性和心理性問題、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能源問題並對它產 生興趣。所以,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總之,地理教育的環境趨向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學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將使學生對區域地理、部門 地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更有學習興趣。
三、「地球」課程的設立與地理課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准備在高中階段開設「地球」課程,同時仍保留地理課,後者將以人 文地理為主。我國在中學還沒有開設過「地球」課。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資源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讓學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過程、化 學過程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識,地理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美國正在進行 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實驗。
「地球」課程的設立在我國雖然剛剛處於設想階段,但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地理課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開設「地理」課,實際上是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來(雖然「地球」課 程不同於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課將以人文經濟內容為主。
其次,現在的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自然地理內容很少,可以將區域內容大幅度減少。增加學習 自然地理的時間。加強自然地理內容學習至少有下幾點好處: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對理解環境 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為高中學習「地球」課做些准備;三是給那些不準備上高中的學生一些基本的認識自 然環境的知識和科學方法。
第三,適當加強一下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簡單的區域地理知識放在小學高年級, 其實,現在小學社會課中的內容許多與初中有重復,初中地理課只是在小學社會課的基礎上更為詳細和系統。
四、地理課程的信息化趨向
在面向21世紀所作的地理課程改革中,不能忽視社會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地理教育界應為基於信息技術平台上的地理課程開發及早做出適當的思考。
1.基礎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在學生發展中的獨特功能日益顯現。關於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中的獨特功能 到底是什麼,其實一直不甚明了。傳統的認識是掌握地理知識、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發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識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這些功能上又進行了提煉,就有了「空 間想像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僅僅把「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作為地理課 程能力培養的特點還遠遠不夠。到底什麼是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功能呢?傳 統地理學是一門發現、記錄、描述、解釋(含定性、定量)和尋找規律的學問,它幫助人們不斷擴大對世界和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並運用在發現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現代地理學增強了理 論體系的建設、現代技術的應用和與經濟發展更為直接的聯系,形成了理論、技術和應用三個層面。不論地理 學如何發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礎之上的。把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與學校地理課程聯系起來, 可以認為,獲取、處理、使用和評價地理信息的能力應作為現代地理課程中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這個特 點的逐漸顯現是和社會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態直接相關的。
2.大眾媒體的發展將分散部分中學地理教育的功能。傳統地理課程中的不少內容屬於地理常識,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見的地理現象等,以這些內容為主體的地理課程(以初中為主)體系,與現代地理學 的內容相距甚遠,對地理學研究工作者來說,中學地理課程似乎過於陳舊;對一般人來說,又會以為地理學就 是如此。這裡面的矛盾在於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地理學自身的發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 ,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今後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培養科學家;也不可能承擔 起培養科學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課程內容是否與現在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一致,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開設的 課程是否是學生發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術不很發達的時代,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識,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區、各個國家的分布、特點都要通過地理課程一一傳授給學生,否則,學生很可能 無處去獲得這些知識。現在或未來不太遠的社會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學校地理課程傳授給學生的地理知識 只能是現有知識的極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後這些知識就會發生變化。此外,大眾媒體的發展也擴大了 學生課外知識面。當學生需要知道某個國家的位置時,只要查查地圖就可輕易找到,地圖冊或大量圖書、報刊 雜志、光碟和網路中都可以獲得有關一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這樣獲取的信息不僅符合學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從地理課上獲得的豐富和有趣的多。學校地理課程將集中精力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幫助 他們科學地理解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科 學並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
3.地理課程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當地理課程內容過於依賴地理課本和教師講授時,學生的 主體性是無法得到很好發展的。首先,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視來源是地理課本,會使學生的視野和想像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別是目前常見的現象:學生大都從課本尋找現成答案,只能滿足教師提問的要求,而無法 激勵學生探究更多的問題。其次,過於貧乏的地理信息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而適當豐富的教學信息環 境將使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可能,例如:除了聽教師講授外,學生可以進行資料查詢、社會調查 等活動,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進行獨立學習、網路學習、合作學習、批判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 式。學生將由對地理知識的被動記憶和存儲者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開發基於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將體現一種現代地理教育觀,會帶來一種 全新的學校地理教育方式
E. 地理高中論文
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F. 急求:初一年級地理、生物論文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