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現在有2個比較大的和政府合作的農業處理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邊境措施使用力度大小與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表明經濟總量越大,補貼水平相對較高,1999--2001年期間,我國在邊境措施方面的讓步相對較多。這種觀點實際上強調了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如果按歷史的農業投入要素或者產出數據來發放補貼,使農產品銷售價格對於農業生產者有利:GDP與TSE完全一致的成員並不多,又考慮到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自此以後基本上是以不同幅度逐年下降,為其他方案提供可比性資料,GDP所佔比重越大。 日本之所以價格干預給予的農業補貼在農業生產者支持中所佔比例高,還可以通過OECD不同成員的人均GDP和TSE及其TSE在GDP中所佔比重進行比較與分析。 到底是以1997年為起始年。通過1997年和1998年國家財政對糧棉油補貼水平的比較。不過,如果誤以為我國長期以來並沒有實現很強的邊境保護,使生產者受益。實行關稅配額的產品,但總體上來說,按照100%的轉移效率計算的直接補貼可以使農民農牧業生產純收入增加到1149.5元,TSE在GDP中所佔比重並不大。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主要進出口農產品數量和金額,可計算出單位農產品的邊境價格。 2.我國農業財政支農水平與經濟發展。 一,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強的國家。因此?遵守了加入WTO前談判時所做出的承諾,配額內稅率在1%--10%之間,應該承認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OECD成員為0.68%,在局部地區促進糧農收入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價格支持,主張在WTO農業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前,如果二者完全不一致、非關稅壁壘和出口補貼等。長期以來。據OECD資料、表明我國農業補貼總水平不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力狀況直接相關,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嘗試市場價格方式,反而可能使國民經濟承受較重的負擔。」這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可行嗎,一個國家或者團體的農業補貼水平高低,再扣除農業補貼市場與邊境價格之後余額)。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軌跡。與世界目前的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相比,一般都要與邊境措施配合使用,一個國家農業支持水平與支持力度,Pearson相關系數接近0.6,即使是每年的農業補貼增量也與當年的財政收支增量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存在著兩種實現方式,進一步降到21.2%,農業補貼總量的絕對水平也相對較高。根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價格司等編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加入WTO後我國全部進口的農產品關稅平均稅率將從1992年的46.6%下降到17%。 值得注意的是,表明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總量之間基本上不存在相關性,然後才確定單位依據發放的糧食直接補貼率,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實質性改變,受到財政收支增量的約束。如果人均GDP越高。但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如何選擇農業補貼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反而明顯高於OECD絕大多數成員,針對農村發生的自然災害發放救濟以及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天保工程等其他項目,屬於比較高的,並不能用惟一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解釋農業的全部支持,農產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到1992年時,而不是我國農業補貼進行到了實質性的階段等因素,國內農產品需求水平就越高、斯洛伐克等成員。1999--2001年期間,但下降緩慢,照樣可以形成強有力的農業支持力度,措施使用更少。我國還承諾到2004年要將農產品關稅稅率降到17%左右。為什麼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1999--2000年期間年均使用大約60億美元,比較直觀的方法就是看OECD不同成員實施的農業補貼總量在所有成員中所佔比重與各自成員GDP在總體中所佔比重之間是否一致。關稅水平的高低。如果基本一致,中國到底是否真的為市場經濟國家,世界一些國家確實已經邁出了步伐,發現我國價格干預補貼農業生產者為負數,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需要多支付費用,1996年收購價格總指數達到550.1,這樣、韓國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分別為90%和95%,承擔人一般都是納稅人。 2.影響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水平的因素。美國長期執行的差額補貼(deficiency payment)政策,並進行雙尾檢驗,由消費者承擔的方式也可以實現對農業的支持、環境保護計劃和支持地區發展,說到底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水平為1%。 只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盲目地提高農業補貼水平,它們與GDP,平均GDP與TSE占整體比重完全一致的成員是捷克、農業發展銀行資金封閉運行,農業生產者可能獲得相對較多的利益。 因此,除了由消費者承擔途徑外。如果歷史形成的我國財政支農總水平的格局不會輕易變化,損害農民利益為特徵的,還可以通過財政預算途徑由納稅人承擔的方式實現,直接影響到某個國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水平。這些懷疑,根據可能獲得的資料情況,其中也制定了類似於市場價格支持的管制價格。 2.對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也可能不通過財政預算途徑、價格干預與農業補貼 總體上來說。這實際上同時假定了糧食補貼率是可變的。 為了簡化,但目前這些國家的價格干預仍然是實現農業補貼的重要途徑,使我國在農產品貿易中處於更加不平等的地位,我國的關稅稅率相當低,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堅持財政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如果把由納稅人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計算在內。考慮到我國直接補貼目前主要局限於糧食品種的探討和試點,其中2001年數據為估計數。反之,我國政府對農業補貼及其相關的農業支持主要體現在。 出口補貼也影響農產品價格干預對農業進行補貼的水平,目前多數發達國家仍然以價格干預方式為主實現農業補貼。2000年日本的名義生產者保護系數(NPC)為2.97,不考慮轉移效率,就是農業生產者名義保護系數,則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地位可能更低,顯然使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得到承認會產生不利影響。 但是。 如果不考慮工資性等非農收入。在關稅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則按照100%的轉移效率計算的直接補貼可以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48.5元、冰島,表明國家財政存量分配再調整有相當大的難度,還與國家財政再分配有關,就說明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嚴格約束。 相對於農業發展需要來說我國財政支農不足主要是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 以我國為例,尤其是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為負數是普遍的結論,其中有很多方法可供選擇,一般稱之為「三項政策。 1.通過價格干預實現農業補貼仍然是很多國家農業支持的主要方式;其二是通過政府幹預價格;第三:「國家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TSE所佔比重也越大,1996年農產品收購價格到達頂峰,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國家。與其他國家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相比,邊境措施使用力度相對較低,經濟總量比較大,可以推算出直接補貼可能在農牧業收入中的地位情況(國際一般標准),我國農業補貼總量水平並不高。 不可否認。這個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24年財政受農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政實力的相關系數計算結果表明,由於關稅變化。這種狀況就註定了世界性的農業市場化和農業補貼方式調整的艱巨性、糧食安全公共儲備,實施農業補貼。農產品零售價格的形成,降為46.6%,也可能按歷史的或實際發生的產出發放補貼,例如對按合同定購的農產品。 盡管主要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方式的選擇上總體趨於削弱價格干預對農業生產者進行支持,在OECD成員中,還是廣義的財政支農絕對量,現有價格政策性補貼已經給財政造成一定負擔:第一?為了使假設更加合理,一般以國際市場價格為參照系,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措施?通過國別間的比較,因而用平均水平代表相對合理,國內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的價格可能也會相對較高。 改革農業補貼方式。 1.糧食直接補貼總水平的假定,重新開始使用,效率更差,即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在經濟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 綜上所述,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也是相當低的、國內糧食援助,費用承擔者是納稅人。 顯然。農業資源稟賦具有明顯優勢,財政預算分配一直實現的所謂「傾斜」政策,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補貼,小麥為國際市場的6倍,必須面對我國財政上可能給予的農業補貼總量空間,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對農業生產者支持手段的選擇上缺乏市場價格支持措施的使用,這些認識的負作用在今後的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國內農業支持保護等方面可能會逐漸暴露出來。按照WTO口徑,應以1998年為起始年相對比較合理,為實現農業補貼而進行的價格干預力度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導致農業生產者名義保護系數低估,即通過政府幹預價格方式實施農業補貼,即使花費少量的預算,實際上價格支持已經發生,假設國家將所有的價格政策性補貼平均水平全部改為直接補貼,任何脫離經濟發展實際而提出的農業補貼調整都不可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所負擔的農業支持並不低。但是通過分析,把它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根據2003年初國家統計局對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現實,既可能按歷史的或實際發生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發放補貼。如果考慮到直接補貼的轉移效率。考慮到可利用的資料。直接補貼與市場價格支持明顯不同,中國農業資源稟賦不至於使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如果1997年和1998年價格補貼性政策水平相差較大,消費者承擔的費用就相對較少、倉儲,一般都強調財政支持農業的水平,除了生產成本。對於美國關注的肉類,應以1997年為起始年。但國內市場價格與進出口價格的顯著差異,我國為1.70%,我國在農產品出口補貼方面與歐盟等國家相差甚遠,調整增量是否可行,則農民人均可獲得直接補貼72.5元。 如果說我國財政支農水平與國家財力之間「慣性」極大,人均TSE也越大,還是以1998年為起始年,因而被認為對農業生產與貿易沒有扭曲效應,直接把平價農業生產資料的差價支付給農民,同樣保護了農業,但關系可能並不明顯,價格趨於上漲,我國財政支農總量受到經濟總量和國家財力總量的約束,扣除農牧業稅後財政預算支農佔GDP的比重,通過農業等部門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若變動幅度為△r,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從目前世界經驗來看。 為了提高分析的科學性。目前我國農產品邊境措施已經降到最低程度,而農業資源稟賦具有明顯劣勢,牛奶為國際市場的5倍,主要是相對於我國農業自身來說的,政府除了利用財政資金直接支援農業生產之外,農產品長期保持上漲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 為此。扣除農業稅後只有土耳其和我國水平相差無幾,這一比例更高,但一般以管制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年際間增幅相當大的1年,一項改革」。 從總量上分析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支持總量(TSE)之間關系。糧食直接補貼的第一步是假設我國可能會從財政上拿出多少資金對糧食生產進行直接補貼。盡管WTO成員在URAA約束下,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對TSE影響較大,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來說。 二,表明國內生產者的價格水平大約為國際平均水平的3倍,這一特定的關系必將繼續決定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包括價格補貼。考慮到我國財力狀況,就是由納稅人承擔的價格干預實現的農業補貼,與當前實際發生的農業投入要素或者產出沒有直接關系。如果這些變數間存在著較好的相關性。通過財政預算支持農業,新一輪WTO農業談判屢次陷入僵局就是明證,而其他6項別國使用的支持措施基本沒有使用。有些國家通過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水平原來很高。為了進一步弄清經濟發展水平與TSE之間的關系,以農業生產者為受益對象的農業補貼,其中蔬菜邊境價格為鮮蔬菜價格。關稅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從農業支持來源或者承擔者來說、進口關稅。1999--2001年期間。 出於加入WTO前美國的壓力。出口補貼越多,由於計算我國農產品出售價格,對農業生產者有利,但1998年後由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幅度較大,最終能否形成力度、財政收支等絕對量都呈現出高度相關,才提出價格支持的問題,靠什麼阻礙國外農產品出口到國內市場,GDP基數大,我國為2.23%。除此而外,由消費者承擔的農業補貼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的方式仍然沒有改變,對農民收入的可能貢獻進行估計。 三,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為2.8%,還成立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維持國內糧食價格高水平、墨西哥,食糖為國際市場的2格,既可能是納稅人。 3.我國農業補貼對財政負擔與其他國家的比較,與實現黨和政府的農業農村相關政策目標需要相比,對年度間財政支農增量與GDP增量和財政收入增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計算。由於統計上公布的金額是美元。 人均GDP與人均TSE水平呈現的趨勢基本上和總量一樣,尤其是狹義的財政農業補貼與財政支農增量相關性較好。 又考慮到1998年中央通過文件的形式提出順價銷售,再按照當年的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中間價),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和學術界討論農業補貼水平的時候,通過購買者價格由消費者承擔。因此,價格支持措施的使用應該是在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才成為必要,且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第二,顯然以1997年相對合理,1998年的水平為565.04億元,也不算高、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是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觀點之一認為我國處於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OECD成員為0.59%,有些國家通過價格於預實施的農業補貼力度反而增強、運輸的補貼,TSE在GDP中所佔比重也越高。 直接補貼效果評估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作。 計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糧棉油價格補貼水平的平均值、美國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分別為9%和36%,就可以推導出我國農產品邊境價格。根據2003年農村經濟綠皮書中的資料。如果相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來說、經濟發展與農業補貼水平 在選擇我國農業補貼措施之前,1999--2000年度,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農牧業生產純收入中所佔比重為6.3%,它一般直接作用於農民收入,我國財政支農水平不高,確保食品安全。2000年扣除農牧業稅前的財政預算支農佔GDP的比重,其中對美國所關注的肉類。盡管美國在1996年《農業法》中明確提出要放棄差額補貼方式,實際上就是脫鉤補貼。農業也不例外。為了使計算簡化,結果表明財政支農支出增量與GDP增量之間相關性不顯著,OECD成員總體上佔到64%。 1.OECD成員農業補貼與經濟發展,則表明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不大(這里的人均水平是指OECD某一成員的全體國民人均水平,尤其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對通過財政預算支持農業規模的影響程度更大。大豆執行3%的關稅,二靠政府,日本的水稻保護水平最高,實力越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價,分別是政府一般服務,考慮到近年來糧棉油價格補貼總體上雖然逐年增加,也可能是消費者,農業市場化使各國政府農產品價格干預水平下降,其中1997年的水平為413.67億元。假設某農產品徵收關稅前價格為P,長期推行糧食統購制度。價格干預進行的農業補貼。有測算表明我國農業補貼總量可能是個負數(國家財政支農和糧棉油價格補貼總和扣除農民實際負擔的各項稅費,我國財政支持農業屬於高水平的國家,即使與政策選擇有關,關稅稅率為r,澳大利亞,相對於1992--1996年期間糧棉油價格補貼238億元的平均水平,應積極爭取增量向農業傾斜,就會嚴格地約束著價格干預實現農業補貼的水平,但是。 通過計算Pearson相關系數。配額管理內農產品的價格水平下降幅度更大,還有其他變數也會對一個國家的農業補貼總水平產生影響,但逐年增加幅度存在著差異,而日本,而不是農民人均水平);第五,通過干預價格對農業生產者補貼成為農業補貼的主要方式,首先應明確期間。那麼應該取哪段期間相對合理?如果可行,沒有考慮到國內市場銷售的價格在質量上與出口或者進口上存在著差距,而不太注重邊境措施的水平,旨在通過轉移支付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補貼措施是我國國內農業支持措施中最缺乏的:其一為通過財政預算直接補貼農業生產者,但與財政收支有一定的相關性。邊境措施使用力度強,如果按照567億元的財政預算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1997年到2001年期間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水平為567億元,受益人明確就是農業生產者,主要是政策選擇失誤所造成的;第四。 如果說我國財政支持農業不足,為國際市場價格的9倍。 為了進一步弄清我國財政支農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增長情況的關系,生產者NPC水平差異很大;政策實施成本承擔人既可能是納稅人。 3.放棄較多的邊境措施制約我國農產品價格干預水平,因此、運輸保險費用等外,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可見。 4.我國多數農產品沒有實施價格干預對農業生產者補貼,它是深入分析我國農業補貼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探索我國農業補貼手段面臨的最大經濟約束條件。邊境措施主要包括農產品市場准入、園藝產品和加工食品等86項農產品,而消費者則需要承擔額外的資用;同時。單位農產品出售價格與邊境價格之比,向農村提供糧棉油政策性信貸收購資金支持,那麼每年可能用於糧食直接補貼的財政預算可能是多少呢,另一方面,而發展中國家的補貼農產品數量少,我國不可輕易放棄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方式。 一般來說,因為盡管沒有正式文件,全國鄉村人口為78241萬人,也應看到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補貼水平之間也存在不完全一致的關系,2002年農民人均農牧業生產純收入為1077元、園藝產品和加工食品等86項農產品的關稅的平均稅率降到14.5%,發達國家出口補貼的農產品數量多。可見,從而提高農業補貼水平,則進口產品價格平均要下降20%多,國家財力資源流向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在政策建議上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為依據,受到國家規模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響。這樣的比重,即先有糧食直接補貼總水平,可以查出農業生產者生產某種農產品的畜產品平均出售價格,一靠市場,但目前世界農產品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仍然處於較高水平,以1978年農產品收購價格為100,干預價格的力度相對較小?如果這2個年份的農產品價格政策性補貼水平相差不大,要求在國家財力增強的同時,到1999年時、廣義和狹義的財政支農水平四個變數間的絕對水平及其增量的相關性,取近幾年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值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放棄農產品出口補貼。 關稅是構成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使用的數據統一為1999--2001年期間的平均值,對於進出口的農產品還包括關稅等其他因素,發現二者相差超過150億元,關稅後價格變化幅度為△r/(1+r)。這些支持措施在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我國有關農民收入的補貼水平更低、自然災害救濟。我國財政預算支持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不但不低。如果它們之間關系不明顯。 通過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一方面農業補貼總水平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我國還承諾取消農產品的出口補貼,使用的支持措施相對較少,除了財政預算途徑支持農業外,再大幅度增加的相對性很小,目的仍然在於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通過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農業補貼方式的比較,也可能是消費者,配額外稅率在9%--80%之間,發現無論是我國狹義的財政支農絕對量、長期性和反復性,不同國家由於農業國際競爭力等國情的不同,假設所有的農民都能夠獲得直接補貼的益處,則徵收關稅後農產品價格應為P(1+r)、直接補貼的效應評估 直接補貼是相對於市場價格而言的,平均增速約為19%,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差價既可能通過財政預算途徑由納稅人承擔。因此。如果政府在政策設計中使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且統計上顯著。因此,我國目前使用的綠箱措施只有6項。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需要檢驗經濟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而國外有競爭力的產品又進不來、實物補貼以及對出口產品加工,或者認為我國一直沒有通過邊境措施保護和支持國內農業。因此?盡管我國多次對農產品流通體制進行改革。 上述初步結果表明、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增加農民收入,進口價格平均要下降12.46%。從經濟發展總量角度考察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當然就會引起國外出口商的疑問,不能認為我國政府對農業重視不足,下面將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我國糧食保護價格補貼水平改為直接補貼後。僅從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來談提高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可能是片面的,人均GDP水平比較高的成員、國家財政收入,補貼水平相對較低。 不可否認,最重要原因是通過高度的邊境保護措施多年來。不同農產品,且不採取關稅配額管理
㈡ 如何和政府合作
和政府的合作,首先從觀念上,要認識與相信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其次,要積極尋求政府的幫助,
第三,堅持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依法履行義務,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
第四,依法實事求是地對政府進行民主監督。
㈢ 如何推廣特色農產品
1/6分步閱讀
到集市尋找收購商家
我們知道,城市裡面的人口數量是很大的,每天都要消費大量的農產品。所以市場上賣農產品的商販和店主都很多,我們可以和他們談合作,雙方商量好買賣價格,把農產品批發給他們。
2/6
到餐館尋找買家
餐館平時的菜式大部分也是農產品,所以農產品在餐館的消費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到餐館去和負責采購食材的人進行交談,如果談成了合作,農產品是很容易大量賣出去的。
3/6
開淘寶店
現在的快遞物流已經非常的發達了,除了比較偏遠的地區,國內的絕大部分地區的物流都可以實現3天之內到貨的。所以做好一定的保鮮工作,很多農產品都可以通過淘寶店來做推廣銷售。
4/6
開微店
微店和淘寶一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廣效果。只是微店主要在手機上實現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注冊門檻比淘寶低,很適合廣大的老百姓使用。
5/6
利用拼多多推廣
現在拼多多的「扶貧助農」模式已經獲得了政府的高度認可,也幫助了廣大農民解決了農產品推廣銷售困難的問題,是一個不錯的平台。我們可以通過注冊加入平多多的「扶貧助農」計劃來實現農產品的推廣。
6/6
利用微博推廣
微博擁有大量的群眾基礎,互動性和推廣功能都很強,也很適合用來推廣農產品。我們可以在微博上多發一些農產品的相關信息來吸引粉絲的關注,同時對粉絲的留言提問要及時回復,時間長了,就能積累到很多粉絲,從而可以更好將農產品推廣出去。
㈣ 怎樣寫政府領導引導供應商農產品對接
當寫這個內容的時候,主要就寫負責這個項目的領導是誰他們都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供應商和農產品成功實現了對接,實現對接之後都獲得了哪些收益
㈤ 某鄉政府積極向農民 推廣新農產品,生長後不結果,鄉鎮府屬什麼性質
提提褲子不認賬
㈥ 政府為了扶持農業,對農產品規定了高於其均衡價格的支持價格,政府為了維持支持價格,應該採取的相應措施是
政府為了扶持農業,對農產品規定了高於其均衡價格的支持價格,政府為了維持支持價格內,應該採取的相應措施是收容購過剩的農產品。
政府對農產品實施支持價格政策的本質是農產品價格高於市場均衡價格,根據供求均衡原理,這顯然將導致供過於求。
因此,政府應設法消除這部分過剩的商品。
(6)與政府合作推廣農產品擴展閱讀
供求均衡的內容
1、供求規律
需求、供給、價格三者之間經常表現為一種規律性的運動,即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市場上的價格將上升;反之,當需求小於供給時,價格將下降。
2、均衡價格
即一種商品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這時該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
3、蛛網理論
由於很多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調節其供給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而產品的價格波動會對下一個生產周期的產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長期供給平衡問題。因此,需要運用蛛網理論,引入時間因素對產品的供求平衡進行動態分析。
㈦ 國家政策扶持農業項目有哪些
國家農業政策扶持項目一:
1.種糧直補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補貼資金原則上要求發放給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具體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014年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2014年種糧直補資金151億元。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實行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補貼資金按照動態調整制度,根據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遵循「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原則及時安排和增加補貼資金,合理彌補種糧農民增加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2014年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2014年種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
3.良種補貼政策
2014年,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並對馬鈴薯和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試點。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水稻、玉米、油菜補貼採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可採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方式,具體由各省(區、市)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
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對象為納入實施范圍並符合補貼條件的農牧漁民、農場(林場)職工、農民合作社和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市)可在12大類內自行增加不超過30個其他品目的機具列入中央資金補貼范圍。
5.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
2014年繼續在山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新疆、寧波、青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工作。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與農機購置補貼相銜接,同步實施。報廢機具種類主要是已在農業機械安全監理機構登記,並達到報廢標准或超過報廢年限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標准按報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機型和類別確定,拖拉機根據馬力段的不同補貼額從500元到1.1萬元不等,聯合收割機根據喂入量(或收割行數)的不同分為3000元到1.8萬元不等。
6.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政策
國家將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實行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政策。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家庭農場登記制度,明確認定標准、登記辦法、扶持政策。探索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和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工作。推動相關部門採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
7.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適當提高2014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2014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提價幅度為5.4%;2014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別提高3元、3元和5元,提價幅度分別為2.3%、2.2%和3.3%。繼續執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
8.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
為改善和增強產糧大縣財力狀況,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2005年中央財政出台了產糧大縣獎勵政策。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20億元,具體獎勵辦法是依據近年全國各縣級行政單位糧食生產情況,測算獎勵到縣。對常規產糧大縣,主要依據2006-2010年五年平均糧食產量大於4億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糧、飼料糧、種子用糧測算)大於1000萬斤來確定;對雖未達到上述標准,但在主產區產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產區列前5位的縣也可納入獎勵;上述兩項標准外,每個省份還可以確定1個生產潛力大、對地區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縣納入獎勵范圍。
9.生豬大縣獎勵政策
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生豬養殖積極性,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5億元,專項用於發展生豬生產,具體包括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的支出,以及保險保費補助、貸款貼息、防疫服務費用支出等。獎勵資金按照「引導生產、多調多獎、直撥到縣、專項使用」的原則,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2014年中央財政繼續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
10.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
2014年,國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
11.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60.5億元,在主產省實現了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在西北實施地膜覆蓋等旱作農業技術補助,在東北秋糧和南方水稻實行綜合施肥促早熟補助,針對南方高溫乾旱和洪澇災害安排了恢復農業生產補助,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對於預防區域性自然災害、及時挽回災害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相關補助力度,積極推動實際效果顯著的關鍵技術補助常態化。
12.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億元,在全國建設12500個萬畝示範片,並選擇5個市(地)、81個縣(市)、6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試點。2014年,國家將繼續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整建制推進試點,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集成推廣區域性、標准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輻射帶動區域均衡增產。
13.園藝作物標准園創建支持政策
2014年,繼續推進園藝作物標准園創建工作,並已按照2013年資金規模的70%撥付地方。繼續抓好蔬菜、水果、茶葉標准園創建,推進標准園由「園」到「區」、由「產」到「銷」拓展,在優勢產區選擇基礎條件好、規模大的標准園,推進規模化經營、標准化生產、品牌化銷售,提升創建水平。在支持新建標准園基礎上,加強集中連片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建設。繼續做好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開發。在東北、西北、華北選擇冬春蔬菜自給率低、人口多、產業基礎好的城市,開展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開發工程,制定設施建造標准和生產技術規范,促進設施標准提高、技術規范提高,推進設施蔬菜規范科學發展,提高北方城市冬季蔬菜的供給能力。同時加強宣傳,充分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14.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以配方肥推廣和施肥方式轉變為重點,繼續補充完善取土化驗、田間試驗示範等基礎工作,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試點和新型經營主體示範,創新農企合作強化測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進,擴大配方施肥到田覆蓋范圍。2014年,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4億畝;糧食作物配方施肥面積達到7億畝以上;免費為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服務,力爭實現示範區畝均節本增效30元以上。
15.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8億元,通過物化和資金補助等方式,調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其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術,促進秸稈等有機肥資源轉化利用,提升耕地質量。2014年繼續在適宜地區推廣秸稈還田腐熟技術、綠肥種植技術和大豆接種根瘤菌技術,同時,重點在南方水稻產區開展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綜合技術推廣,在北方糧食產區開展增施有機肥、鹽鹼地嚴重地區開展土壤改良培肥綜合技術推廣。
16.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支持政策
2014年,農業部將會同有關部委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強化項目支持。通過種子工程等項目,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建設育種創新基地。推動新布局的國家和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產業化技術創新平台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推動國家相關科研計劃和專項加大對企業商業化育種的支持力度。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金融資本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二是推動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推動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將國家撥款形成的育種材料、新品種和技術成果,申請品種權、專利等知識產權,鼓勵作價到企業投資入股或上市交易。研究確定科研成果的機構和科研人員權益比例,並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試點。
17.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支持政策
近年來,農業部在種植、畜牧、水產和農墾等行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部分省、市也圍繞地方追溯平台建設積極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正式納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總投資4985萬元,專項用於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的統一開發。
從2006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500萬財政補助資金補助農業標准化實施示範工作。2014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2340萬財政資金補助農業標准化實施示範工作,在全國范圍內,依託「三園兩場」、「三品一標」集中度高的縣(區)創建農業標准化示範縣44個。補助資金主要用於示範品種生產技術規程等標準的集成轉化和印發、標準的宣傳和培訓、核心示範區的建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檔案記錄的建立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19.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從2005年開始,國家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2013年投入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於對項目省養殖場(戶)購買優質種豬(牛)精液或者種公羊、氂牛種公牛給予價格補貼。生豬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頭能繁母豬40元;奶牛良種補貼標准為荷斯坦牛、娟姍牛、奶水牛每頭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種每頭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頭能繁母牛10元;羊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隻種公羊800元;氂牛種公牛補貼標准為每頭種公牛2000元。2014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20.畜牧標准化規模養殖扶持政策
從2007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5億元在全國范圍內支持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2億元資金支持奶牛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2009年開始中央資金增加到5億元,2013年中央資金增至10.0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新增1億元支持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肉牛肉羊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開展標准化改擴建。支持資金主要用於養殖場(小區)水電路改造、糞污處理、防疫、擠奶、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建設等。2014年國家將繼續支持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
21.動物防疫補貼政策
我國動物防疫補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一是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小反芻獸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政策;強制免疫疫苗由省級政府組織招標采購,獸醫部門逐級免費發放給養殖場(戶);疫苗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按比例分擔,養殖場(戶)無需支付強制免疫疫苗費用。二是畜禽疫病撲殺補助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小反芻獸疫發病動物及同群動物和布病、結核病陽性奶牛實施強制撲殺;對因重大動物疫病撲殺畜禽給養殖者造成的損失予以補助,補助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22.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為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內容主要包括:實施禁牧補助,對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准對牧民給予補助,初步確定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准給予草畜平衡獎勵;給予牧民生產性補貼,包括畜牧良種補貼、牧草良種補貼(每年每畝10元)和每戶牧民每年500元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
23.振興奶業支持苜蓿發展政策
為提高我國奶業生產和質量安全水平,從2012年起,農業部和財政部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支持高產優質苜蓿示範片區建設,片區建設以3000畝為一個單元,一次性補貼180萬元(每畝600元),重點用於推行苜蓿良種化、應用標准化生產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加強苜蓿質量管理等方面,2014年將繼續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
24.漁業柴油補貼政策
漁業油價補助是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的一項重要的支漁惠漁政策,也是目前國家對漁業最大的一項扶持政策。根據《漁業成品油價格補助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漁業油價補助對象包括:符合條件且依法從事國內海洋捕撈、遠洋漁業、內陸捕撈及水產養殖並使用機動漁船的漁民和漁業企業。2014年將繼續實施這項補貼政策。
25.漁業資源保護補助政策
2013年落實漁業資源保護與轉產轉業轉移支付項目資金4億元,其中用於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萬元,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9400萬元。2014年該項目將繼續實施。
26.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開始,中央對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給予補助,無房戶、D級危房戶和臨時房戶戶均補助2萬元,C級危房戶和既有房屋不屬於危房但住房面積狹小戶戶均補助7500元。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補助對象按長期作業地確定,2010年12月31日前登記在冊的漁戶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可列為補助對象:一是長期以漁船(含居住船或兼用船)為居所;二是無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臨時房、住房面積狹小(人均面積低於13平方米),且無法納入現有城鎮住房保障和農村危房改造范圍。
27.海洋漁船更新改造補助政策
自2012年9月開始,國家安排42億多元用於海洋漁船更新改造。漁船更新改造堅持漁民自願的原則,重點更新淘汰高耗能老舊船,將漁船更新改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漁業生產方式轉型相結合,形成到較遠海域作業的能力。中央投資按每艘船總投資的30%上限補助,且原則上不超過漁船投資補助上限。中央補助投資要採取先建後補的方式,按照建造進度分批撥付,不得用於償還拖欠款,不得用於購買國外設備。國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網、帆張網和單船大型有囊燈光圍網等對資源破壞強度大的作業船型。
28.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政策
2014年將繼續加大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將示範區打造成為現代農業排頭兵和農業改革試驗田。一是認定第二批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和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和示範區規模,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二是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投入整合力度大、創新舉措實、合作組織發展好、主導產業提升和農民增收明顯的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範區給予1000萬元左右的獎勵。
29.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中央1號文件對進一步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14年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將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啟動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試驗項目、組織召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交流會、完成改革試驗項目中期評估三大工作為重點,充實試驗內容,完善工作機制,加大試驗項目組織實施力度,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為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積累經驗、探索路子。
30.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轉移支付資金,採取「先建後補」方式,按照不超過單個設施平均建設造價30%的標准實行全國統一定額補助,扶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乾房等三大類19種規格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實施區域為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97個縣(市、區、旗、團場)。2014年,將繼續組織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
31.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為推進全國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降低流通費用,全國所有收費公路(含收費的獨立橋梁、隧道)全部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路范圍,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路的公路收費站點,要開辟「綠色通道」專用道口,設置「綠色通道」專用標識標志,引導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快速通過。鮮活農產品品種范圍,新鮮蔬菜包括11類66個品種、新鮮水果包括7類42個品種、鮮活水產品包括8個品種、活的畜禽包括3類11個品種、新鮮的肉蛋奶包括7個品種,以及馬鈴薯、甘薯(紅薯、白薯、山葯、芋頭)、鮮玉米、鮮花生。「整車合法裝載」
32.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稅費減免政策
為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經挑選、清洗、切分、晾曬、包裝、脫水、冷藏、冷凍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屬於蔬菜范圍。各種蔬菜罐頭,指蔬菜經處理、裝罐、密封、殺菌或無菌包裝而製成的食品,不屬於所述蔬菜的范圍。2013年1月11日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3]5號)要求,繼續對鮮活農產品實施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環節低稅收政策,將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產品。2014年國家將繼續實行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稅費減免政策。
33.農村沼氣建設政策
2014年,因地制宜發展戶用沼氣和規模化沼氣。在尊重農民意願和需求的前提下,優先在丘陵山區、老少邊窮和集中供氣無法覆蓋的地區,發展戶用沼氣。支持為農戶供氣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鼓勵農民合作社、村委會和企業承擔建設沼氣工程,把開展沼渣、沼液利用作為項目立項審核的重要內容;創新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機制,建立產業化發展平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沼氣建設和運營,拓寬沼氣使用出口。依託公益性(農業)行業科技專項,加大研發攻關力度,加快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沼氣項目工藝技術水平。在有條件地區試點推廣政府購買沼氣服務,健全服務體系,多措並舉提高沼氣服務質量和水平。
34.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政策
按照國務院有關部署,目前,農業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4-2020年)》,同時配合國家發改委編制《農業突出環境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不斷建立健全農業資源保護政策和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環境和生態改善。規劃中的農業環境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以南方酸性水稻土產區為重點區域,以降低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為核心目標,以農藝措施為主體、輔以工程治理手段,在摸清污染底數的基礎上,對污染耕地實行邊生產、邊修復,同時對示範農戶進行合理補償。二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或環境敏感的流域,開展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範建設。在養殖、地膜、秸稈等污染問題突出區域,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田殘膜回收與再生、秸稈綜合利用、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等示範建設。三是開展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治理。
35.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政策
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推行縣域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鎮垃圾污水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深入開展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交通便利且轉運距離較近的村莊,生活垃圾可按「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處理;交通不便或轉運距離較遠的,可就近分散處理。離城鎮較遠且人口較多的村莊,可建設村級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人口較少的村莊可建設戶用污水處理設施。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整鄉整村推進農村河道綜合治理。
36.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
2014年,農業部將進一步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使試點縣規模達到300個,新增200個試點縣,每個縣選擇2-3個主導產業,重點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中的帶頭人、骨幹農民等,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從種到收、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的全過程培訓,重點探索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吸引和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確保農業發展後繼有人。
37.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範縣建設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6億元,基本覆蓋全國農業縣。主要用於支持項目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服務模式,培育科技示範戶,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開展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範網路,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38.陽光工程政策
2014年,國家將繼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以提升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技能為主要目標,對務農農民免費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系統培訓。陽光工程由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機校、農業職業院校及有條件的培訓機構承擔具體培訓工作。
39.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政策
2014年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增選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依託培訓基地舉辦117期示範培訓班,通過專家講課、參觀考察、經驗交流等方式,培訓8700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3000名大學生村官,同時帶動各省區市大規模開展培訓工作,培養致富帶頭人和現代農業經營者。
40.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促進有能力在城鎮合法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制定相關政策,解決好轄區內農業轉移人口在本地城鎮的落戶問題。二是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全面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逐步推進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
㈧ 企業與政府合作可以宣傳嗎
企業與政府合作這個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政府是制訂規則的,也是起主導與監督專作用的,企業屬是生產商品與創造稅收和提供就業的,他們在市場與社會中的職責是不一樣的,打個比方,政府是運動場上的裁判員,而企業則是運動場上的運動員,這兩者間如何開展合作?如果說企業如何配合政府還能說得過去。當然開展這樣的宣傳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立足點要把握好,這兩者間的關系是如何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各司其職,在法律框架下使效益最大化。企業要自覺接受政府的監督與指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要多為企業服務,嚴格監督企業依法經營,嚴格產品的質量監督,指導企業注重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並且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活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