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師培訓筆記:如何構思一節課
備課是教師的第一次創作,可以拉升教師的創造性,還可以提升教師 的幸福感。 備課是教師的第一次創作,是教師教學的第一大基本功,是教師從教材到教案的創作過程。這作曲家作曲、畫家作畫是一個道理。不會備課,備不好課,就不可能上好課。 備課的最終作品就是通過解讀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構思教學流程等項思維活動,最後形成一個書面的教學設計,即教案。這個教案包括了教師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師生活動、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板書設計等一系列教學要素的思考,所以說它是教師走進課堂前的一個創造。 創造教學設計可以提升教師的創造性,還可以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同一個教學內容,同一課的教材,如果你的設計和別的老師不一樣,給人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你會覺得非常得意,內心充滿幸福。通常我們拿去比賽的課都是特別有創意的,有創意的教學設計才有可能得大獎。所以你們千萬不要為了應付去下載別人的教案,這不但會讓你失去創作的機會,喪失從創造中尋找教師幸福感的體驗,甚至還有可能觸犯法律,侵犯知識產權。一、備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怎麼確定?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中師生所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依據,它應該根據以下兩點來確定: 一是依據《課程標准》來確定。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新的《課程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課程標准,所以教師備課一定要先解讀本學科的課程標准,了解課程標准對整個高中階段的要求,對本學期的要求,對具體每一節課的要求是什麼。現在有的老師教了多年,還不知道課程標準是什麼,還沒見過課程標准這本書長的什麼樣,光憑著前些年的老經驗來上課,這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手上現在都還沒有這本小冊子的話,趕緊到圖書館去領。我們在課堂上哪些內容一定要講,哪些技能一定要練,哪些能力一定要培養是由課程標准說了算。比如,你教高三,就要清楚哪些題要學生做,哪些不需要做,連課程標准都沒有要求的東西是不應該出現在考試命題中的,讓學生做豈不是浪費時間么? 二是根據你所教學生的學情,即不同的年級、學科、課型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改所倡導的是大眾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因為依據新課改理念所制定的《課程標准》是絕大多數兒童、學生都能達到的標准,是水平考試的標准,它與精英教育、選拔性考試的高考是不能等同的。當你面對不同的學生時,要根據他們學習能力的差異來確定合理的標高,就是教學目標的高度、水準。比如,你同時擔任高一兩個班的學科教學工作,但這兩個班的學生有明顯的差異,那麼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有所區別:你可以把好一點的班教學目標定得高一些,而另一個班的目標定得低一些,但不得低於《課程標准》的要求。一些初到深圳來的老師總是抱怨深圳的學生不好教,上課時怎麼那麼多學生不聽課,考試後怎麼那麼多學生不及格,卻沒有反思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他們把深圳普通中學的學生當成自己在內地重點中學的尖子生來要求,當然就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即使是兩個老師教同樣的教材、同一課的書,可能你的教學目標也會有所差異,但是有一點,所教同一節課的知識目標、重點應該相同。如果兩個老師設計同一節課的知識目標出現差異,很有可能是集體備課存在缺陷,沒有對本課的知識目標和重點進行充分的討論。但在技能的培養、難點的確定上是允許有差異的,因為有些知識或技能對於比較好的班可能就不是難點,但到了另一個班上有可能成為難點。 我曾經聽過一節課,教師的素質非常好,教學設計新穎,學生的探究活動很有創意,在活動中的表現也很積極,大家都認為上得不錯。但課後我問這個老師,你這節課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這個聰明的老師馬上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作為一節復習課,他所設計的探究活動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從而影響了復習的容量和進度,未能達到復習課的效果和要求。這個失誤就是沒有準確根據課型來確定教學目標所致。同樣的課,如果是上新課,可能是一堂好課,但復習課卻不一定。高三的課余高一的課,即使教同樣的知識點,但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卻有著不小的差異。 對於一名新教師來說,去誒的那個合理的教學目標恰恰是最難的一件事,所以,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在集體備課時要多參與集體討論。教學目標定位準確了,再圍繞著如何實現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上課時就不容易偏離重心了。教學目標定位的准確與否決定了備課和上課的質量。 2.教學目標的書寫格式。 教學目標的書寫格式根據各學科的課程標准而定。絕大部分學科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個別學科的寫法有所區別,或排序有所差異。一句話:照著你所任教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寫,要規范。二、備教材
㈡ 教師成長學習筆記
今天聽了兩位名師教育教學經驗介紹,深深地吸引著我、感動著我,讓我的心潮起潮伏,讓我的心靈震撼。讓我從全新的視覺角度審視「我」、「教師」這個職業,好多以前處於朦朧狀態的問題迎刃而解,眼前豁然開朗。 我收獲最大的是體會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豐富自身的底蘊,傾情投入教育教學工作,積淀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才能促成自身的專業成長。要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現,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去思考。教師,作為培養人才的人,教學素質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樹立現代教學思想,掌握淵博的知識,具有較強的信息素質和學習能力。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學工作,必須腳踏實地地學習研究,才能在自己的專業素養上成長起來。
贊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贊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贊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贊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讓孩子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一種榮譽。
愛,可以給孩子以心靈的溫暖,愛,可以讓孩子更自信。願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獻出一點愛,時時、事事呵護孩子的自尊心,與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麗。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這句話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愛」字。我想,我們做為一名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還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不照搬書上的東西,要勇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寬容的心境,在今後的工作中遇到困難要不斷的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與同事要互相關心、和睦相處。
通過交流,教會我作為人師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與奉獻,在生活中如何投入與面對,如何使自己的觀念不斷地體現於自己的教學行為中,也讓我學會自省,學會了反思,學會了回過頭來看過去。我願意做「教師成長」中的一名成長教師。我想,不只是我,我們全校許多同事都將在這次學習中逐漸成長起來。
以前我常忽略這樣或那樣的事情,通過學習後,讓我了解到了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的學習、實踐與反思,讓我在教學過程中日益成長。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態對待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不斷求知,善於實踐,積極反思,就會成為一名符合現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師!
㈢ 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讀後筆記
通過學習《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使我認識到,教育問題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在與社會其它現象,其它實踐活動發生關系,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等在人腦中的反映。科學研究就是一個不斷提出或發生問題。解決問題、認識客觀規律、揭示事物的本質的過程。科學選題是整個教育科研活動的開端。正確選題能提高科學效率。課題選的好,科研活動就能發展順利,作到事半功倍。選題失當,就可能費力沒有好結果,甚至勞而無功。一、課題的來源。1、從教育、教學工作而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題。2、從教育、教學的疑點中發展課題。3、從成功的教育學及工作經驗中提出課題。4、從理論學習中或他人研究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啟發下形成課題。二、課題的方案的基本框架。(一)、問題的提出,主要說明課題的設想,選題的背景和意義,具體涵蓋以下幾方面。1、課題研究范圍的界定,包括一些基本變數的辨析。2、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3、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文獻綜述。(二)、研究依據和假說1、研究依據包括政策依據、法律依據、教育科學理論依據等。2、提出理論假說,即用陳述的方式對變數間的關系進行推測。(三)研究對象和方法1、研究對象:應根據課題的性質、要求等情況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對於中小學教育科研來說,多採用抽樣研究方式。若是實驗研究,需對實驗班(組)與控制班(組)的確定原則、方法加以說明。2、研究方法:主要指具體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四)研究目標指課題研究要達到的目標,主要是直接目標。目標要求明確,具有可行性。(五)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的確定就是對教育研究中各種變數進行考察、探討、調查、實驗,以揭示其本質特徵,揭示各變數之間的關系,達到對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在研究內容的設計中,要確定變數的類別和性質,劃定變數的范圍等。其語言應簡明扼要。(六)研究步驟即明確研究實施過程的時間規劃,對研究的具體階段、安排等做出設計。研究的每一步驟,每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等都要有明確的說明。(七)保證措施主要是對研究材料和設備、測試工具以及經費等問題提出具體的落實措施。(八)成果形成既包括階段性成果,也指最終成果形式,即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結果以什麼形式表現。《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讀書心得這段時間我認真研讀了《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這本書,明白了很多道理,知道了許多關於教育科研課題的相關知識,如:教育科研課題如何選擇、教育科研課題如何申報、教育科研課題如何鑒定及如何進行教育調查等.其中第二章講的「教育調查」部分是對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幫助最大的,有指導性的作用.教育調查研究是指調查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各種方式方法,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了解,收集材料,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求其本質和規律.教育研究的群體至少應包含四部分人:哲學家,其他社會、自然科學家,專門的教育理論研究集團及教育第一線實踐人員,他們分別基於不同的知識和經驗背景,從各個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教育進行研究,因此使教育研究呈現出了極大的多樣性.魏冰認為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師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教師參加教育調查研究,在實踐中進行調查、研究和探索,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國教育理論研究比較落後,除很多客觀因素之外,主要是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來,有些研究脫離教育實踐,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調查研究的最大優點就是將自己研究的基點放在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從而推動教育實踐的改革.因此,我們教師參與教育調查研究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一個教育工作者在不了解教育研究的不同方式和方法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去做一些教育調查,但不同的研究方法將會使調查者在設計調查的時候更加敏銳、更富有洞察力,同樣也會拓展調查者對於所要調查問題各個方面的知識.在我們真正開始做調查之前,要熟悉調查研究最基本的步驟和基本方法.問卷調查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當我們在選擇使用問卷之前,要先問問自己,問卷是否比觀察法或者訪談法更適合自己的調查,更能達到調查的目的.訪談法是調查者(或者經過培訓的訪談員)與選擇的被調查者之間進行面對面的談話,以了解一些對研究有用的信息的一種方法,這也是教育調查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訪談法具有靈活性強;可以使用比較復雜的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可以克服問卷調查中回收率低的缺點;訪談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確定訪談對象的回答是否可信而有效.觀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外界事物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研究中稱為觀察法,它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事物現象的方法.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對研究觀察的對象不加以控制,不幹擾其正常的行為和生活,根據選擇的對象和范圍對事物加以觀察.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聯系.敘事研究法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這種研究方式的前提在於人類是善於講故事的生物,他們過著故事化的生活.教育研究法是伴隨著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產生,以及教育實踐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理論的逐步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文化的進步而不斷革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