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產品經理思維營銷

產品經理思維營銷

發布時間:2021-02-03 00:07:11

㈠ 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之後,你的思維有哪些變化

隨著工作時長,我們身上都難免帶有自身職業的標簽屬性和思維習慣。近期很想進行自我梳理的一個話題是:「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之後,你的思維有哪些變化?」

拋個之前獵奇心大於羞恥心的小栗子:

自從體驗了一把附近超市的無人收款自助服務後,對無人超市的模式大感興趣。搜颳了小區附近有一家??成人用品無人收款自助體驗店,然後大大方方地走進去研究了一把~emmmm,一切為了調研。

有時好奇並不總是害死喵嗚~

二、趨向於「目標化」思維。

在公司桌面上的常駐小貼士是:「帶著目標去溝通和解決事情」。這是近一年感觸和受益最深的一點。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往往需要對接各個不同的業務部門或其他不同的職能崗位,然而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同學其實關注點和目標都是不同的。在對接溝通的時候,需要把握和確認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需求方的的目標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樣才能通過融合彼此的目標來提供對應的解決方案。

來個別人家的栗子:

曾經有一位BD朋友比較困擾,他和團隊內的產品經理溝通,對方總會和他說許多技術上的細節(介面、回調、非同步處理等等),自己聽了雲里霧里,半天都還沒可以明確是否可以實現,溝通效率和結果產出都比較低。而其實對於商務BD同事來說,他們最關注的是目前的產品功能是否能滿足支撐其對應的商業化模式,具體的產品如何實現的技術細節問題,他們往往並不需要了解。在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只需確認以下幾點關鍵內容:

1、現有產品功能是否能支撐實現這種商業合作模式?如果不能,改造大概需要多久(排期)?

2、需要對方協助支撐事項

3、產品側的風險點和建議解決方案(優選和備選)

除了通過理解需求方的目標外,還有一個好處是,帶著目標化去解決事情,某程度上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做事情的正確方向,起碼不會偏離目標太遠。

我的目標是:小魚干:)

三、「結構化」思維。

早期做產品時,也許只會想到怎麼去實現某個功能,有哪些關鍵邏輯點、交互細節、體驗等等。後續會慢慢發現,「結構化」思維對產品經理非常非常重要。在產品/項目立項初期,對產品的定位、結構、業務模塊的整體把控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規模稍大的公司都會配有一個「大產品經理」。帶著系統化、結構化的思維去進行產品規劃,往往會考慮得更加全面,業務兼容度、可拓展性會更強,避免多次重復做無用功。

最後再來個個人黑歷史栗子:

某次咱們有個運營需求是針對某個省份的項目進行個性化的改造,當時直接根據具體的需求規劃功能安排上線了。兩周後,又有另外一個分省需求,和之前的需求有70%雷同,但由於之前規劃功能時沒考慮配置化、拓展性,結果又需重新調整,等於是耗費研發資源做重復的事情,同時也不能更快速地響應運營側的需求。吸取這次的教訓,後續相關的需求,都會養成一個反思的習慣:產品、介面能否進行配置化?模板化?

謹記,好的結構化思維如同「偷懶」思維,一勞永逸有時效率更高。

四、「項目經理」思維。

項目經理思維的特性是:對項目結果負責,對進度、質量、風險敏感。當公司、產品尚未形成規模時,往往沒有「項目經理」或「QA」職能同學的介入,這時產品經理同時需要承擔項目經理的角色,從立項到上線,各環節資源協調、進度、風險都要跟得比較細致。實際上,即使公司有項目經理,往往對方手頭都同時負責著N個項目並行,難免會有兼顧失衡的時候。項目經理不一定是產品經理,但產品經理一定是項目經理,因為我們是產品項目的最終負(接)責(鍋)人~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許多其他或奇葩或神奇或常被吐槽的特性,例如:容易懷疑否定、偏執狂、習慣性焦慮??每次接到緊急需求需要熬夜加班出方案時不禁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然而當凌晨上完版本後看著自己規劃的產品上線後,卻又一臉心滿意足,抖M體質暴露無疑。

果然是抖M,撒貓糧TOT

無論是哪種思維的變化,願我們都不忘記做產品的初心,願我們一直在進步的路上。

㈡ 產品經理培訓的產品化思維是什麼

在產品經理的金字塔中,占據塔尖10%的都具備下述特點中的幾條,而塔尖1%的產品內經理則具備以下所容有品質。視野開闊。塔尖1%的產品經理思維不會被今天或當今市場環境中可以獲取的資源所限制。他們會描繪出顛覆性的大機遇,並為抓住這些機遇而制定

㈢ 如何做好一名產品經理

第一:先談復用戶價值,再談用制戶體驗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能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是產品經理首先需要想清楚的。

第二:產品經理的思維邏輯:目標---問題---解決方案(WHY---WHAT---HOW)

第三:深入思考,系統化、框架化獨立思考
思維要清晰、框架化,還能邏輯化、故事化表達。

第四:數據化,基於數據做決策
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思考數據,不斷做假設、驗證的試錯方案。

第五:蘑菇理論,融入用戶,像用戶一樣思考
要真正理解用戶,洞察用戶需求,必須進入用戶角色,真正像用戶一樣思考。

第六:Leader思維,做產品的CEO、CTO、CFO、CGO、CMO。

第七:制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標,並且要讓團隊對目標達成共識
制定目標,明確方向才能聚焦,形成合力。

第八:摸清上級意圖,對上級的意圖真正理解、真正融匯貫通,真正認識自己所受領的任務在「戰役、戰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要調查研究(洞察需求),做到心中有數,堅持天天琢磨不間斷。琢磨用戶,用戶真正的需求,還有什麼需求。不斷深化、不斷提高。

第十:解決問題的步驟:定義問題—分析問題—拆解問題—明確關鍵—解決問題—復盤總結。

㈣ 產品經理應當具備怎樣的思維

一、設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迭代過程,不要過早揪著細節不放
作為一個愛好書法、美術建築和民謠藝術的PM,我自己本人就是一個細節控。但這些年和各種大大小小的設計師合作過之後,我發現,揪著細節不放真的很要命,十分要命。
我曾經合作過的一個設計師,一個用戶資料頁面設計了長達七天!要知道,因為這七天,整個研發的進度都被拖慢了近半個月。對於一些大廠而言,可能不覺得什麼,但是對於創業團隊,七天簡直要命。
其實,一個好的設計是一步一步迭代來的,過早地揪著細節不僅會嚴重拖慢進度。同時,此時的設計並不是依託於用戶的反饋或者市場的反應,而是來自設計師的靈感設計。這其實很可怕,因為你想像的未必是真的。
循序漸進會很好地滿足設計師對於完美的可控追逐,注意「可控」這個詞,所謂「可控」指的是你基於可預期的用戶反饋或者產品反應,而帶來的一種滿足預期的結果。可控是一種客觀的情況,而不是你臆想的。
在《設計心理學》一書中,提及到一個概念,叫「設計思維 vs 用戶思維」。其實表明的就是,設計師不要妄想一步設計出完美又滿足用戶使用預期的產品,因為你過多在創造時,就代表了你的產品已經走向了藝術那條路,而不是可用這條路。
我的建議是,在早期時,設計師可以用標准化的扁平結構滿足產品的功能屬性和美觀,今早交付研發,然後在迭代中優化細節,如icon可以更優化,這個按鈕的交互可以更好,頁面跳轉可以如此更便捷更人性化等等。這些細節的優化不適用於初期,而是適用於中後期。你回頭去看看微信早期有多簡單,你就知道了。
二、你應該了解設計的可復用性,設計規范是必須的
我相信你一定不停地在被提及設計規范,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設計規范呢?
在我看來,設計規范無非兩方面。
其一,你對所有的樣式進行了規范,包括字體、對齊方式、按鈕、交互跳轉以及標准色等等。
這部分的定義,是一個設計師的基本能力,我就不做贅述了。我重點說的是其二。
其二,你要考慮樣式的可復用規則。這個就高級了,如果你不懂復用性,你做的所謂規范其實只是你假象的規范,你丟給前端工程師,他們一定會非常痛苦,這種痛苦希望你能懂。
所謂復用,簡單說,比如一個選擇list頁面,你在設計時可能發現,在App中一會兒這里需要一個選擇list跳轉,一會兒這里需要一個當頁下拉列表,一會兒這里又需要一個復選框列表。我已經說了,你不該糾結於這些細節,而是要看看,這些選擇list是不是用一套模板就OK了。
舉個例子,微信擁有一套復選list的設計規范,當你長按某個聊天對話時,可以選擇更多,從而可以選中多個聊天對話,但不知道你是否發現,在微信的收藏列表中,復選的樣式和聊天對話的這個是一樣的。
帶著這樣一個復選的設計,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在規范的是每個控制項。Button在一個App中可能出現多次,那麼你就應該規范到底App中需要出現多少種Button,每種樣式的操作意義是什麼,使用場景是什麼。這樣一來,你的Button再次出現在其他頁面時,你就知道只要擺一個你設計過的Button就可以了,而不用再手忙腳亂再來一個。
三、優先順序思維導向,是一個設計師的必備技能
在我看來,優先順序思維導向是一個設計師難能可貴的品質。
先舉一個例子,購物網站是我們最常用的網站,那麼你考慮過一個商品列表中,每個商品信息item所展示的內容的優先順序嗎?一般而言,一個商品會包含圖片、名稱、描述、價格、折扣、時間、地域以及保障等等。那麼,這些信息要展現在一個小的item入口位置,你如何來排布這些優先順序呢?
這個問題我曾經在面試時問過很多購物網站的設計師,我發現很多人都是現場想答案。這可就很麻煩了,這說明你的排列是憑感覺的,而感覺往往是不靠譜的。
一般而言,你需要先搞明白,這個設計要向用戶傳遞什麼信息。是刺激點擊,還是完成某個操作,或者是展示某個提示。搞明白這些之後,你再看看你的這些信息到底應該如何排列優先順序?
說回購物網站這個例子。
如果是一個買衣服的購物網站,比如淘寶,一個商品item的作用是刺激用戶點擊,而在所有的商品信息中,最能刺激用戶的無非圖片、名稱和價格。因為買衣服的人更多看重的是好不好看,所以圖片很重要,你要放大了給用戶看,名字也得夠清楚,而價格又是網上購物的人必須考慮的,所以你的價格一定得顯眼明亮。
那麼剩下的信息呢?我們再看看購物時候你還會基於什麼做判斷。一般會考慮的還有一點就是這個商品有啥特點,這個店靠不靠譜、有什麼保障、是不是我所在的城市以及銷量怎麼樣等等,那麼我們就可以加一點描述,而保障什麼的就作為一個固定區域放在那裡,需要時自然用戶會看到。
有了這樣的優先順序思維,你會發現你很多的排版布局都可以遵循這樣的優先順序規則,你的思路便清楚很多。甚至你一個頁面的整體布局也會因為優先順序思維而清楚很多。
四、你需要即懂UI,也需要懂交互
這一點我想簡單提一下。交互不是一個簡單頁面切換或者跳轉效果,而是一個重要的交互邏輯。
就像我上面說的,交互是有規范的,不能簡單去看一個頁面的交互酷不酷,而是要看你整個App所傳遞的交互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你需要明白,你的交互是給誰用的,要表達什麼,和你整個App的調性合不合。
舉個例子,一個垃圾清理軟體,它的交互一定要酷,給用戶一種要飛的感覺,整個交互背後隱藏了很多暗示。火箭飛走了,就是把垃圾帶走了,風扇轉呀轉,就是把垃圾轉走了。所以,這樣的App里所有的交互都是酷炫的,這就是所謂強交互。
而像釘釘,它的交互就會正統很多,沒什麼強交互,基本上就是列表+表格,簡單嚴肅單一。那是因為整個產品的用戶更多是商務人士,而商務人士要的穩重和靠譜,酷炫的交互對他們沒用。
好的設計師應該多去用用各種類型的App,給自己多積累交互的素材庫,並且可以看看這些App的交互是不是滿足整個App的調性。
五、體驗是有優先順序的,切記
最後談一點,就是掛在無數PM和設計師嘴上的體驗問題。港真,體驗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寶寶。很多時候,你過於專注體驗,就會陷入到一個怪圈,自己幹得很嗨,可是為毛成就感這么低。
因為體驗本身就是一個細活。回到我最初說的那個問題,不要糾結細節。設計師一般使用的軟體包括PS、AI以及Sketch等,用這些軟體做一個圖一定是要扣細節的,那你其實在扣的就是體驗。

㈤ 程序員和產品經理在思維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程序員不太考慮產品為什麼要這么做,只考慮要把產品做出來,產品經理要考慮為什麼要這么做,需要從商業價值、業務需求上考慮,這是比較大的區別。

㈥ 產品經理如何提升戰略思維

如何寫spss競爭戰略建議?
答復:競爭戰略及建議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分析市場產版品競爭的優勢與劣權勢;
第二、分析市場競爭對手的有利與不利因素;
第三、企業產品經營歷史狀況;
第四、為市場提供雙方供求與需求的利益;
第五、建立市場規范化運營體制與機制;
第六、以提倡互聯網時代共享資源;
第七、為市場提供良好的贏商環境;
第八、為市場提供雙方洽談合作的機會;
第九、選擇市場產品的銷售代理商;
第十、選擇合適的供應商與經銷商;
第十一、徵求投資雙方意願,並簽訂合作意向書及合同合約;
第十二、制定市場營銷可行性調研報告;
第十三、分析市場產品性價比優勢;
第十四、分析市場營銷環境的區位優勢;
第十五、市場產品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
第十六、企業具有良好的產品服務能力;
第十七、以市場評估產品的價值財富;
第十八、研究市場定位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謝謝!

㈦ 產品經理的邏輯思維如何訓練

產品經理的邏輯思維如何訓練產品經理的邏輯思維只有在課上進行嚴格的訓練唄

㈧ 什麼是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什麼是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1、用戶永遠是對的 這句話已經被說爛了,但是很多人存在誤解,以為用戶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要求都是對的,要不折不扣的執行;也有人據此反對這句話,認為不過是一句營銷口號。 例如,某購物網站獲得用戶反饋:注冊流程很復雜,希望取消掉。 外行的思維:向用戶解釋注冊是必須的,為的是能向用戶提供更好地服務(如記錄用戶發貨地址,下次無需重復填寫);並對比同類網站的注冊流程證明自己並不復雜。 普通產品經理:化簡注冊流程,去掉不必要的注冊項。 具有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產品經理:分析注冊流程在用戶購買產品流程中的意義,發現用戶從發起到完成購物任務需要:查看商品-比價-確定商品-填寫郵寄地址- 支付-獲得支付憑證。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必須用到注冊;注冊是網站方的需要,以便統計用戶人數,提供增值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等等。因此可以將注冊環節後移 至用戶完成購物,並分為獲得用戶唯一標識和完善用戶資料兩部分(如用戶獲取支付憑證時要求填寫手機號,將支付憑證以簡訊方式發送,此手機號即為唯一標識, 其他信息如用戶名、年齡、性別等可以以後再填)。 可見,「用戶永遠是對的」這句話不是指用戶說的話、提的要求永遠是對的,而是指用戶反饋背後所反映出來的需求是必須得到滿足的,具體怎樣滿足,就要涉及到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第二點:2、專業性 產品經理有自己完整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掌握這些知識和技巧後才能成為產品經理。所以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但好的產品經理很少。 產品經理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呢?首先我們關注產品的有用性。 面對一款產品時,外行會首先關注他的外觀、視覺設計、交互設計,普通的產品經理會關注商業模式,但具有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產品經理會關注有沒有用。很酷而沒 用的產品比比皆是,甚至會獲得設計大獎,有時也會獲得不錯的銷量,但是很快就被消費者束之高閣了,因為沒用,比如下面這款產品。 看起來很酷,貌似解決了usb介面不夠的大問題:如果你願意的話,他理論上可以支持無數個usb設備。但是如果你去仔細考慮使用情境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基本上是個沒用的產品: 如果你只接上一兩個usb設備,顯然沒有發揮這個產品的主要設計目的;但是當你接上的usb設備足夠多的時候,他開始變得很長而且容易被折斷。為了保證設備 的安全,你必須為他配置一個高度正合適的支架或者使用筆記本電腦並佔用很大一塊兒桌面。在有用性上遠遠比不上下面這個又丑又傻的老式usb集線器: 對於這種很酷很沒用的產品,我稱之為設計師產品。通常他都是一些富有藝術美感的設計師們設計出來的,只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才有用;而產品經理關注的有用性是在目標用戶典型的情境下有用的產品。 其次,產品經理要關注產品使用流程的邏輯性。 邏輯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符合用戶的預期。也就是說,當用戶使用產品時,他認為下一步應當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產品就應該出現什麼樣的情況。ATM機就是 不符合用戶預期的典型例子:當用戶輸入完取款金額後,用戶的心理預期是要麼吐鈔要麼告知余額不足;但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界面是「密碼錯誤」。ATM這樣做 是出於技術考慮:將密碼驗證和余額驗證合並為一步,節約了通訊資源;但是這樣做是不好的用戶體驗,當用戶輸入完畢密碼並順利進入提款界面的時候,他自然會 認為密碼已經通過了驗證--當然,對於銀行,我們沒法要求更多。 第二,每一個環節都便於理解。在文章開頭介紹的那個購物環節就是便於理解 的:支付完畢後我們要求用戶提供手機號碼,因為我們要以簡訊的方式發送支付憑證。這是符合用戶的購物經驗的,因而是符合邏輯的;但是如果在點擊購買時要求 注冊,這就像我們在商場里購物時看中了一件商品,被要求只有出示身份證才能去款台結賬一樣是無法理解的事情。3、你需要知道更多 如果你只掌握了產品經理自身的專業知識,那隻能說明你是個合格的產品經理;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你必須知道更多。 你必須知道你所設計的產品對於其他崗位,如工程師、設計師、前端、it、銷售、運維、市場都意味著什麼,他們需要花多久完成你的要求,要不要加班,有沒有新 意,能不能賣出去,有沒有人用。在你說:「我要做這個產品」之前,你必須把這一切都想好,甚至你必須接受專業人員的挑戰:他們會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向你提出 質疑,你必須能夠一一說服他們(當然,你不可避免的做些妥協,但是在次要方面的妥協是為了在主要方面更好地說服)。 如果你是一個購物網站的 產品經理,而你的用戶向你反映注冊流程很復雜,你既沒有急於跟用戶解釋,也沒有簡化注冊流程,而是會在思考一段時間後跟開發、銷售團隊說:「我覺得這個注 冊流程要改一改,因為在提交訂單時要求用戶注冊是沒什麼道理的,我們可以把手機號作為用戶標識;這個改動對用戶很有意義,但是工作量很小:我們不需要修改 資料庫,不需要加入新的欄位,只是把寫入數據的時間調整了一下;我們對頁面也沒有大的改動,甚至還刪減了一個頁面,所以不需要重新設計;js也不需要大的 修改,頁面結構沒什麼變化;我認為通過這個修改,用戶轉化率會提升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依據上個月的銷售數據,這個月我們的銷售額會提升50萬」。當你 說完這些話,而開發、銷售團隊沒有人強烈的反駁你的時候,說明你已經具備了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㈨ 邏輯思維作為產品經理最核心的素質,應如何培養鍛煉

很多做產品的同學,可能都聽過一句話,叫做「產品經理是一種思維」。不少人覺得思維方式是個神秘而抽象的東西,其實它不過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區別就在於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得到的樣貌便不同。

思維,在網路詞條里的解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這並不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詞彙。如今,我們卻經常會從各大科技資訊媒體、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不同人士對產品思維,互聯網思維的解讀,比如小米的雷軍曾經有一個著名的互聯網思維七字訣,叫做「專注、極致、口碑、快」,還有「做風口上的豬」等等。

思維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崗位深耕,就會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產品經理不僅僅要會做產品,更重要的是要有產品化的思維,能夠知道你服務的用戶是誰,你的用戶需求是什麼,如何不斷的滿足用戶需求,在滿足的過程中不斷的迭代改進產品,創造更多的用戶價值。

產品經理由於所處的環境,面對的情況和接觸的人群復雜多變,過程中圍繞著需求,也要做很多思考、實踐、溝通等工作,擁有高效的思維方式對於解決日常工作碰到的問題、做出產品決策,將會大有益處。

其中,邏輯思維便是產品經理思維里的一種典型標志。

什麼是邏輯思維?

產品經理們經常利用頭腦中的具體形象來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以現有產品為參照,在此基礎之上加以變化產生功能需求時;設計產品流程,在大腦中模擬各種使用場景時;從多個競品中抽取合適的產品元素重新組合,構成新的功能……

而完成這一系列工作的思維就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特性和內在聯系認識的邏輯思維。無疑,這是PM們最最重要的思維之一了。需求階段的歸納總結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設計階段的產品架構能力流程判定的能力;開發階段的需求優先順序、計劃進度安排能力;上線後的數據反饋、迭代能力,他們都需要邏輯思維的支持。

以下是我提高邏輯思維的一些個人心得:

1.MECE

麥肯錫的一位資深咨詢顧問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書中第一次將這個概念提出,成為後來戰略咨詢行業的重要原則之一。著名作家馮唐,在他的雜文中寫過這么一篇《老聃的金字塔原則》,他對金字塔原理作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總結,文中寫道:

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去閱讀這篇文章。

而所謂的MECE,翻譯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發音讀作「Me See」。相互獨立,意味著將能夠影響問題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確區分,互不重疊的各個因素。完全窮盡,意味著全面周密,毫無遺漏。

通常運用MECE都是從一個最高層的問題開始,逐層向下進行分解,實際運用中你只需要不停問自己兩個問題:

2. 歸納和演繹

歸納(inction)和演繹(dection)是科學研究中運用得較為廣泛的邏輯思維方法,事實上這種思維方法對於產品經理的工作也大有裨益。科學研究都必須遵格兩條途徑:由認識特殊到認識一般;再由認識一般到認識特殊。在特殊中發現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維方法是歸納;在一般中發現特殊的推理形式、思維方法是演繹。歸納和演繹是統一認識過程中的兩個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思維方法。

如果上述文字讀起來比較艱難晦澀,那我們可以嘗試著簡單地這樣來理解一下。

㈩ 產品經理如何培養商業思維

產品經理一般來說不需要商業思維,他需要的是思考這件產品的各種發展性。回
比如效果,做法,如何做答,設計圖,受眾用戶,推廣度等。
而商業思維大多是屬於創業者和商人以及金融從業者需要的,當然你想鍛煉的話也可以。買書去看

閱讀全文

與產品經理思維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電大市場營銷性考 瀏覽:484
博愛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880
參觀大學策劃方案 瀏覽:39
暑假閱讀推廣活動方案 瀏覽:519
市場營銷模擬比賽總結報告 瀏覽:356
學校語文新課標培訓方案 瀏覽:601
瑜伽培訓班方案 瀏覽:168
企業市場營銷調研論文 瀏覽:90
影響中國市場營銷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瀏覽:429
小米營銷方案策劃 瀏覽:912
市場營銷實驗心得體會 瀏覽:231
教師暑假讀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15
智慧樹市場營銷學期末考試 瀏覽:414
市場營銷部工資及激勵政策 瀏覽:812
活動物料策劃方案 瀏覽:87
培訓老師的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902
學校招生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13
街道推廣國家語言文字方案 瀏覽:412
品牌營銷推廣經理 瀏覽:229
教師語言方面培訓方案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