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需要一個原生態農產品的推廣促銷方案(可以去當地實地參觀)
你發個聯系方式吧
這樣看不出你是什麼產品
㈡ 未來農業發展的三個方向
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中國農村改革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歷史發展,在這二十多年裡,中國的農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增長方式的重大突破,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帶來了農民收入的階段性增長。但隨著中國式的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農業和農業經濟與非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業的比較效益開始滑坡,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也開始下降。因此,解決農業發展的瓶頸、尋找新的農業增長點、實現三個方面突破是現階段農業發展問題中的重大而突出問題。
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經營體制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建立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經營基礎之上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分戶經營模式在改革初期確實起到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經營模式不僅從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使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處於一種封閉的、分散的生產狀態,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而且還阻礙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流轉,使目前的農業生產工具仍處於一種人畜犁耕的原始狀態,遲緩了農業機械化的研發與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仍停留在農產品總量的增加和化學肥料與高殘留農葯的使用上,阻礙了優質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於一種單一的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而無法轉化進行交易,用來從事農業擴大再生產並從其中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因此,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不僅有利於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而且也有利於避免生產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這種規模化經營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大集體時代,而是在不破壞現有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為前提的一種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方式。它是以農戶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實行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規模化經營。這種規模經營既有別於過去的農業互助組,因為它不要求每一個擁有股份的農戶都一定要親自參與具體的農業生產與管理,且利益分配存在差別。而過去的農業互助組則一般要求每一個成員都應參與本組的農業生產與管理,而且收入無差別。也有別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民公社,因為每個農戶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願的而非強制,而且按每個農戶所投的股份的多少的來分配農業收入;但人民公社時代,土地的集中帶有明顯的政策強制性,而且收入分配也是一種沒有區別的平均主義的大鍋飯。
當然,這種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不是要動搖和改變現有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體制的基礎,剝奪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益,而是要通過這種適度的規模化經營,來最大限度地解決好小規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經營條件下的小生產與大市場間的矛盾,避免因農戶分戶經營所帶來的生產上的盲目性和產品產業結構上的趨同性所造成的農民利益上損失。
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農業生產成本過高是導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影響農業成本過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缺乏,應該說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業化分工的概念。現實的情況是一個家庭,從宏觀層面上講,既是農業生產者、農業投入融資者,又是農產品銷售者、運輸者,同時還兼有加工者的身份;從微觀層面上講,從選種、播種、管理、收割等具體活動也大都是一個生產單元(家庭和家庭成員)獨自承擔。
這種缺乏農業分工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增大了農業勞動者的市場風險。由於目前大多數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因此他們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況且有不少農民因受文化素質低的影響,也很難准確的判斷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因此,大多數農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面臨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團的欺詐與盤剝,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農業生產者的農業的風險。如因缺乏專業化種性識別能力,農戶在種子、化肥和農葯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選購與識別上,容易購買到假貨或質價不符的農資產品而上當受騙,導致損失慘重;在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上,因缺乏專業化的市場調查和專業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的雷同,導致農業產品的積壓或腐爛,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尷尬局面。在病蟲害的防治上,因缺乏專業化技術指導,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因防治時機的把握不準而錯過關鍵防治期,而導致農作物的減產和農業投資成本的上升。因此,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這種農業專業化分工模式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區域的專業化模式、部門的專業化模式和作業的專業化模式。
所謂區域專業化模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垸一品」、「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即從宏觀層面上就是要建成專業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果、林、蔬菜和花卉等田院、村組和鄉鎮;從微觀層面就是要形成規模化的、單一品種的種植(養殖)場所和集散地。這樣既便於生產的管理與技術的指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和管理環節上的失誤,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收入;又便於銷售,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節省了銷售環節成本,而且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是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所謂部門的專業化,就是通過農業分工在農村逐步形成相對對立的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與使用,農產品銷售、運輸、加工和倉儲,農資產品供應,農業貸款融資和農業保險等部門,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以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將農業經營由過去的一個生產單元(家庭或家庭成員)單獨完成,變為多個生產單元分工合作,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產業工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規避農業風險,而且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安置和轉移。
所謂作業的專業化,就是從種(苗)培育,到具體生產環節管理,最後到收割,這所有的生產環節不再是由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全部承擔完成,而每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只是承擔其中某一個生產環節。如形成專業的糧、棉、油種(苗)培育專業戶,栽插專業戶,田間管理(包括施肥、管水、病蟲害防治)專業戶和收割(採摘)專業戶。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更主要的是通過專業化的管理,降低了農業風險,減少了盲目的農業投入。
建立企業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實現農業組織形式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最終選擇。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的弊端不僅表現在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經營主體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現在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和農業的合作體系不健全。而一個規范、有效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對加速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在農村的不少地方現在也成立了一些農業中介組織,如農產品經銷商和農產品加工、運輸專業大戶等農業中介組織。但由於這些中介組織是獨立於農業生產者之外的利益團體,相互間沒有利益關聯。在缺乏規范的經營管理和基本的商業道德的經營環境下,面臨利益沖突時,最先受到利益傷害的總是農業生產者。所以,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在農業中介組織很難得到保障。而原有的農業合作體系,如農技、水管等農業服務體系,供銷社、糧油站等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農經管理站等農業金融體系隨著體制的改革,不是在轉型解體,如農用資料和農產品購銷體系;就是其服務功能被弱化,如農業服務體系在生存危機和利益驅動下,服務意識大打折扣,農民也很難從中得到利益和實惠。因此,加快建立農民自己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是中國農業未來的最終選擇。
這種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既有別於人民公社時期的以生產隊為農業組織構架和以鄉鎮購銷服務站所為農業合作體系的「一大二公」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也有別於現在缺乏相互利益關聯的農業中介組織,而是一種類似企業法人的治理模式。所謂的企業法人治理模式,就是農民以自己的土地、資金、生產工具、產品和勞動力資本(包括專業技能、知識產權等無形資本)作股份,組成統一農業股份合作體系——農業協會和專業股份合作組織。由會員組成股東大會,再由股東大會選舉協會管理層和法人代表。法人對股東負責,股東有權改選管理層或法人。
農業協會和專業組織,一方面負責本會(組織)成員的農業生產生產資料的組織和供應,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農產品的銷售、儲存和運輸,農業發展資金的組織和融通和農業風險性救濟等五個方面的業務,會員通過用自己的股份作抵押,獲得協會或專業組織提供的種子(種苗)、肥料、農葯等生產資料;獲得農業增收和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支撐和農產品產、加、銷、運、儲等系列化服務,以及農業信貸幫的扶和災害性難關的度過。有效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生產單元(農戶)在生產、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作為股東代表與政府和社會利益集團談判,這樣既可徹底斬斷農民與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的經濟聯系紐帶,有效地抵制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不合理的攤派,以及對農業政策性補貼(如糧食、種子、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等的方面直接補貼)的強行抵扣和非法侵佔,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或少受不法利益集團的侵害;又可有效地防範市場風險,通過強化談判主體地位,最大限度改變談判中總處於弱勢地位的命運,提高談判價碼,盡量減少農民談判中的損失。
當然,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突破會面臨很大的難度,因為它不僅需要人們觀念的改變,而且更需要體制的創新和政策的保證。因此,它的形成、產生和發展也許還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但無論怎樣,它終將成為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最終趨勢,這一點將不可置疑
㈢ 農產品推廣有什麼好的模式嗎
推廣,換句話就是做廣告。
把自己的產品、服務、技術、文化、事跡等等通版過傳統的四大權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廣告讓更多的人和組織機構等了解、接受,從而達到宣傳、普及的目的。
在互聯網上,我們往往採用seo的方式來推廣網站、店鋪等。
㈣ 原生態農產品的發展前景與趨勢
原生態農產品是指,綠色無污染的有機農產品,那是我們城裡人求之不得的!許多農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發展這個東西是大勢所趨。
㈤ 我國推廣生態農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它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特點。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調整農業生態結構;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廢物循環轉化率;保護並合理利用與增殖自然資源: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擴大綠色植被面積,提高森林綠地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類型有:①農村立體結構:②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③農漁禽水生生態系統;④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⑤污水自凈工程系統;⑥山區綜合開發的復合生態系統:⑦庭園經濟生態系統;⑧多功能農工聯營生態系統;⑨物質和能量多層利用系統等。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用技術有沼氣利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細綠萍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稻田養蟹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生態農業不同於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它廢棄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總結、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它具有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和有機廢物的再生率。
㈥ 想做生態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應該怎麼做啊
就是在網上開店,然後發布一些銷售信息,我推薦你去謎境生態網,新上線的一個原生態農產品電商平台,最近正在招商家入駐。
㈦ 生態化農業是否可以持續推廣,生態農產品的銷量路和收益如何
這是一個方向 也是一個趨勢 未來不管是銷量 還是收益 應該還是不錯的
㈧ 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和發展趨勢
現階段農業推廣體制和發展趨勢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轉化靠推廣。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農業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一方面,合理的農業推廣的體制(模式)對於發揮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推廣體制是國家為開展農業推廣工作所採取的組織制度,其內容包括農業推廣機構的組織形式與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國家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政策目標,對農業推廣工作進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具體措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推廣體制也不斷發展和完善。到今天,農業推廣模式在每個國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農業推廣模式做簡單介紹:
一、現階段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
1.常規農業推廣(傳遞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其目標是增產增收;其對象是全體農民,但往往選擇一些類群的農戶作為聯系戶、示範戶;一般是在政府農業部門領導下設立推廣機構;主要採用直接面向個人的推廣方法,對農民進行宣傳、培訓、示範和指導等活動;推廣人員充當教育者和信息的傳播者。
2.培訓與訪問相結合模式
這是一種試圖將常規推廣模式進行改革,並提高推廣效益的推廣組織形式。這種方式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引入和應用。
3.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其特點是:推廣的組織體系健全,聯邦、州、縣和自願者在人員、項目活動中合作默契,推廣的內容豐富、經費充足、人員精幹.它通過立法,在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間建立協作項目的資助,並由州內的一所或幾所農業大學來組織執行推廣任務,其特徵是合作關系。
4.商品發展與生產系統
在這種模式下,推廣工作是同投入供應、技術引進及其他農業服務相聯系的。這種系統的目標主要是發展單項商品,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市場銷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對象一般只限於這種商品產區內的農民。通常是由為生產某一商品而設立的獨立的、半自主的專業公司來為農民提供有關的研究、推廣、投入供應及其它市場信息服務。
5.項目帶動推廣模式,即通過重大項目的支持,將信貸、水利、農業等部門整合在一起,為農戶開展系列化推廣服務。
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組織有關影響農業發展的專題項目合作,共同促進當地的農業生產發展。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該方式。
6.綜合鄉村發展計劃
這種模式反映了一種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鄉村發展概念。它依據計劃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的目標。主要內容包括:引進技術以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尤其是激發農民的自信心和創造精神;發展衛生、交通及基礎教育等方面的目標。
7.農作系統開發方式,即以農戶(農場)為綜合整體,開發系統技術,使農戶取得綜合效益。
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廣人員提供專為滿足當地耕作條件及農戶的需要和利益而進行研究的成果。實地人員一般專業化程度很高。計劃是通過研究和推廣人員的互助合作以及同當地農民的合作來實現的。農作系統開發方式的特點是要求在推廣人員與科研人員之間建立一種合作的夥伴關系,要求他們一起深入農村,進行農作系統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農戶或農場的需要,把農戶或農場視為一個綜合系統。
8.農民或生產者自我組織的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在法國、丹麥、瑞典、芬蘭、日本及我國台灣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廣組織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農協雙軌推廣制,其推廣工作的范圍很廣,主要涉及農業生產指導及農家生活指導,在全國從上到下各級都建立相應的組織,提供多元化的咨詢服務。
二、農業推廣體制發展主要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未來的50--100年內,農業推廣仍然以轉化科技成果為主要目標,其發展趨勢是:推廣工作的目標由增加產量向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中心轉移,並逐步發展到把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的發展與生活的改善作為農業推廣的總目標;推廣工作的內容由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後服務縱深拓寬,並逐步發展成為農業推廣咨詢服務,即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從而更多地重視在農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推廣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農民,而應當是全體農村人民推廣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驅動式向以由下而上自願參與咨詢式為主並輔以其它模式過渡;推廣的組織體系進一步向多元化綜合型方向發展,民間推廣組織力量將不斷加強;推廣的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溝通將成為農業推廣咨詢的基本方法,計算機及大眾傳媒將被廣泛應用。(陳良玉,高啟傑)
當然,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潛力、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產業結構不同,針對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模式使理論。再者,根據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以某種具體模式為主,輔以其它多種模式按一定程序分類型確定推廣的組合模式模式。
總之,不管未來社會如何發展,農業推廣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農業推廣體制也將呈現以下特徵:
1.推廣要素的多元化。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民(農場主)等都將成為推廣的相關參與者,起內容涉及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廣模式的復雜化。單一的推廣模式不再適合越來越復雜的農業經濟社會,這就要求各種推廣模式進行優化組合,共同發揮作用
3.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將繼續發揮其原動力的作用。
4.計算機網路技術將在農業推廣中廣泛應用。
德國的農業信息服務主要通過三種類型的計算機網路來實施。一是各州植保局開發和運營的電於數據管理系統(EDV),二是郵電系統開發經營的電視屏幕文本顯示服務系統(BTX),用戶須購買 BTX主機和鍵盤,將其與電視、電話連接,即可通過郵局的通訊網路,獲得農業信息服務和農作物病蟲測報信息服務。三是德國農林生物研究中心開發建設的植保文獻資料庫系統(PHYTOMED)、農葯殘留資料庫 INTERPRET、害蟲管理資料庫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作為宿主機,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存儲了德國各行各業的數百個資料庫,其中農業方面的資料庫30多個。
凡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網的微型計算機用戶或大型計算機終端用戶,如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配備了計算機的農場主等等,都可通過國家郵電通訊網路系統,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接,購買了資料庫訪問通行字的用戶,可隨時查詢資料庫中的內客,經當場測試,無論全國哪個地方,聯機接通後,一般僅需 l一3秒的等待時間,查詢結果可以在顯示屏上顯示,也可以在列印機上列印查詢結果。(李 遠,孟曉宏)
5.對於高新技術的推廣可以採用有償服務的信息咨詢模式、技術轉讓模式、高新技術開發、技術輻射模式,完善相應的技術市場和市場機制,(如目前採用的「公司加農戶」、「民間組織加農戶」的多元化組織模式,或者類似於「公司加協會聯農戶」式的各種組合模式,這些模式的服務方式的多樣化且不斷增加有償服務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場化、產業化的農業新格局。)(陳良玉,高啟傑)
美國所有的推廣體系都是商業化的,唯獨農業推廣體系是絕對不向農民要一分錢的。因為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受自然力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特別大,一旦遇到災害就很難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幫助。(楊映輝)
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下,這一格局可能會回發生變化。
6.政府在農業推廣的地位將在有償服務開展後一段時間削弱。
參考文獻:
〔1〕陳良玉,高啟傑.優化農業推廣模式 發展農業推廣事業
〔2〕武英耀,張改清--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李 遠,孟曉宏.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4〕李 遠,孟曉宏.日本雙軌農業推廣體系
〔5〕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外農業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5-16.
〔6〕吳俊.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研究
〔7〕.馬曉嵐訪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楊秀生: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科學時報.2006-03-02
〔8〕楊映輝.農業推廣的國際比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9〕李 遠,孟曉宏,德國計算機網路技術應用於農業
〔9〕佚名.關於加強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議.中國網2006-03-02
㈨ 怎樣推廣特色農產品
特色農產品應該賣點就在自己的特色獨一無二的,隨著網路的發展我感覺還是應該加網路宣傳力度,現在每年好像國家都有特色農產品展覽會應該多參加展會並區域劃分進行統一招商,打造自己的品牌市場
㈩ 生態農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使用、資源開采等遭到破壞。因此,農業的出路必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上,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農業的本意是農田推行輪作、間作、套作,多種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讓肥沃的土壤長出良好的作物,飼養出健康的牲畜,發揮農牧結合的作用。但是,生態農業中的「生態」二字,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不斷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等方面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生態農業理論研究的同時,和農民一道,創辦了許多如「生態戶」、「生態村」和「生態場」的生態農業點,甚至還出現了「生態縣」的雛形。盡管這些試點存在規模小、現代科技和設備缺乏等不足之處,但是,它們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南方的農田栽種水稻,已經是歷代相傳,習以為常了。前些年,有些聰明的農民不甘守舊,他們想到過去有人在稻田養魚及田裡放養紅萍,能夠使稻田水肥沃,水肥了會長出很多的水生浮游植物和動物來。水稻田又常常有許多害蟲,而這些浮游生物和小蟲及紅萍又是魚兒求之不得的餌料。何不把它們結合起來呢?這就是生態農業的觀點。農業科技工作者根據生物「共棲」的原理,把農民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提出了「稻、萍、魚」共棲的技術方案,在和農民一道進行試驗、示範後發現:水稻開溝栽培,通氣,根系長得好。肥料增加,害蟲減少,產量提高。水上放萍,固氮肥遮蔭,相當於30~35千克尿素的氮素化肥。水裡養魚,可鬆土、吃蟲,又吃多餘的萍。畝產鮮魚50~75千克。一項小小的生物「共棲」技術,就使稻田產值翻了一番,把稻田中的小蟲、雜草變成高價值的魚的動物蛋白。現在,這種「稻、萍、魚」技術正在南方稻區發展起來。
你看,生態農業巧奪天工,不是一項很有希望的現代化工程嗎?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生物物質,僅佔20%~30%,而70%~80%的生物物質,如秸稈、糠蝣和動物的血、毛、骨、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比動物採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裡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多級利用生物物質,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質的利用率,是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項任務。
1987年,北京市大興縣長子營留民營村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生態農場,有120個國家的朋友曾前來參觀訪問。
1982年起,留民營村走生態農業之路,發展養殖、加工業,實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全村初步形成了生物物質多級利用體系。村級規模體系是:將秸稈粉碎作飼料送入牲畜場,動物糞便送入沼氣池生產出沼氣燃氣,沼渣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用作飼料和培養肥。家庭規模體系是:雞糞和豬糞送入家庭小沼池,沼渣作為自留田和承包田的肥料。由於推行了生態農業,每年節煤100噸,環境污染減少,村裡衛生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有了增加。
生態農業的成功範例,國內外已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之中,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還有巨大的潛力正等待人類去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