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麻風知識培訓總結

麻風知識培訓總結

發布時間:2021-12-19 09:53:20

❶ 暗黑地牢麻風病人職業怎麼玩 麻風病人玩法心得

修賞金放狗士兵穩妥隊伍位置放狗賞金位置互換看選擇狗放二號位暈放三號位減壓局先敵排

❷ 2016年麻風查漏補種工作的總結

可代為執筆
頭相內混有口口

❸ 那位朋友有小學麻風病防治的計劃總潔

小學麻風病防治的計劃總結,
這個題目太大了。
到書店買本書看吧。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❹ 麻風,瘟疫是什麼病

傳染病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病因及傳染途徑

本病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從染色特性而論,麻風菌和結核桿菌一樣,是一種抗酸菌。麻風菌的形態和結核菌相似,但較粗短,人工培養迄今尚未成功。本病的傳染途徑尚未十分明了,其傳染源為瘤型和界限類患者,患者的鼻、口分泌液、汗液、淚液、乳汁、精液及陰道分泌物均含麻風菌,通常認為主要傳染方式是藉上述分泌液或患者皮膚病變的微小傷口(甚至無破損的病變皮膚)排出的菌感染他人,一般系通過長期的直接接觸,但間接接觸(通過衣服、用具)可能也起一定作用。麻風桿菌侵入體內後,先潛伏於周圍神經的鞘膜細胞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內,受染後是否發病以及發展為何種病理類型,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力。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反應以細胞免疫為主,患者雖亦有特異性抗體的產生,但抗體對抑制和殺滅麻風桿菌似不起重要作用。在細胞免疫力強的狀態下,麻風桿菌將被巨噬細胞消滅而不發病,反之,麻風桿菌得以繁殖,引起病變。本病的潛伏期長達2~4年,但也有在感染數月後發病者。

麻風桿菌不能體外培養,使該菌表型鑒定困難。最近,用麻風桿菌特異核酸探針以點印跡雜交可分析活檢組織中的麻風桿菌。PCR技術已被迅速應用於麻風病的診斷。

病理變化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8-17)。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8-17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後,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於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後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18-18),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圖18-18 瘤型麻風

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後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麻風的早期診斷和分型有賴於活體組織檢查。及時的有效治療可治癒。

瘟疫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溫疫在我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瘟疫成人類頭號殺手列入八國首腦議題

近期,八國集團領導人(G8)將在日本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去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正在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❺ 麻風病防治作文

2017年1月29日是第64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0屆「中國麻風節」。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
根據自治區衛生計生委、區民政廳、區殘聯、區紅十字會《轉發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等四個部門關於開展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活動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市衛生計生委、民政局、殘聯、紅十字會要結合實際,制定當地活動方案,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利用「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和春節期間深入基層,開展多種形式的慰問活動,精準關愛麻風病院(村)和社會上的麻風受累者,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活動總結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活動總結。2017年1月6日,由xx市衛生計生委牽頭,組織xx市民政局、市殘聯、市紅十字會4部門聯合開展xx市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春節走訪慰問活動,xx市疾控中心及橫縣衛計局、橫縣疾控中心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當日還邀請到xx日報、xx電台等6家媒體記者一同前往廣西亭涼醫院,看望和慰問34名xx市麻風現症病人及療養員,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麻風病防治知識,消除麻風歧視和偏見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活動總結文章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活動
首先由xx醫院盧xx院長致歡迎詞,對來訪的嘉賓介紹醫院基本情況。整個醫院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對現症病人的治療和療養員的生活護理等工作安排得非常細致周全,讓長期居住在醫院的療養員們感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關愛。接下來,由xx市衛生計生委副調研員陳志明代表各部門人員做簡短講話,他鼓勵病人和療養員們安心休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並給每一位療養員、志願者送上春節的祝福和慰問品、慰問金。一位老畸殘療養員激動地說:「感謝各位領導的關心,每年都來看望我們大家,真是太高興了!我們在這里的日常生活都很好,每天在食堂免費用餐,住房配套設施齊全,醫務人員也時常關心幫助我們,請領導們放心,我們在這里會照顧好自己的!」
目前,我國已進入消除麻風病危害最後的攻堅階段,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全社會共同參與十分關鍵,通過深入麻風病院(村)及麻風病患者當中,讓他們切實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愛與社會大家庭的溫暖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活動總結工作計劃。逐步消除部分群眾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和偏見,為麻風病人回歸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❻ 《暗黑地牢》麻風病人職業分析及玩法心得分享攻略

之前看見別人把麻風排到最後一位,都不怎麼注意。
後來用了,發現兩個缺陷:
一、只能1、2號位,如果你只帶一個麻風,放在第一位那就很穩定了,這一點站位可以忽略的,兩個麻風的話那就比較不好了,還沒試過。
二、精確度太低,這個我增加了兩個飾品,加了20的精確度,用起來真是碉堡了,一刀一個。
如果你法師加血多,那用不著那麼快秒敵人,給自己加一個復仇,後面好像增加50%攻擊力,那真是要多叼有多叼啊。如果再加上神秘學者的加攻擊力,好像也有40%,那真的是刀刀暴擊,好用的著堆個毛暴擊啊,刀刀暴擊。大家試試把,真是碉堡了。
順便提一下,十字軍怎麼能和麻風比啊,麻風速度為2,十字軍為0,十字軍的唯一優勢在於沖刺後排這個技能。但什麼前排在麻風面前能抗住,用不著切後排了,發現這個游戲就和dota一樣。
當然有例外,打那個煮鍋女巫就不能這樣。
還是提一下,麻風需要精確度,不是什麼肉啊,堆攻擊啊,堆精確度才是好用的。

❼ 暗黑地牢麻風病人怎麼搭配隊伍 麻風病人職業分析及玩法心得

暗黑地牢麻風病人怎麼搭配隊伍
麻風病人職業分析及玩法心得。暗黑地牢是近期很熱門的游戲,很多玩家在剛剛上手的時候不知道游戲里麻風病人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暗黑地牢麻風病人職業分析及玩法心得。不知道的玩家請往下看。
之前看見別人把麻風排到最後一位,都不怎麼注意。
後來用了,發現兩個缺陷:
一、只能1、2號位,如果你只帶一個麻風,放在第一位那就很穩定了,這一點站位可以忽略的,兩個麻風的話那就比較不好了,還沒試過。
如果你法師加血多,那用不著那麼快秒敵人,給自己加一個復仇,後面好像增加50%攻擊力,那真是要多叼有多叼啊。如果再加上神秘學者的加攻擊力,好像也有40%,那真的是刀刀暴擊,好用的著堆個毛暴擊啊,刀刀暴擊。大家試試把,真是碉堡了。
順便提一下,十字軍怎麼能和麻風比啊,麻風速度為2,十字軍為0,十字軍的唯一優勢在於沖刺後排這個技能。但什麼前排在麻風面前能抗住,用不著切後排了,發現這個游戲就和dota一樣。
當然有例外,打那個煮鍋女巫就不能這樣。
還是提一下,麻風需要精確度,不是什麼肉啊,堆攻擊啊,堆精確度才是好用的。
暗黑地牢麻風病人怎麼搭配隊伍
麻風病人職業分析及玩法心得。今天的攻略就是這樣,更多資訊請關注斗蟹游戲網。
相關閱讀:

❽ 襄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室設置

內設機構:中心辦公室、離退休退養幹部管理科、工會辦公室、監察審計科、財務科、總務科、急性傳染病防制科、免疫規劃科、艾滋病性病防制科、慢性病寄生蟲病防制科、皮膚病防制科、衛生監測檢驗科、公共衛生科、健康教育所、有害生物控制科、預防性健康體檢科、質控科
(一)辦公室
1、負責起草、制定中心中長期發展規劃、各類工作計劃、方案、工作總結、綜合性文件,審核印發各類文件;
2、協助中心領導做好日常工作的綜合管理與協調;
3、協助中心黨政領導組織召開各種會議,負責記錄、整理,並督促檢查會議決定、決議事項的落實;?
4、負責黨務(群團)、政務、人事的具體工作;
5、負責來往文件(文書)的收發、傳閱、歸檔,各類文書檔案的管理、保密工作;?
6、負責計算機網路建設、維護和網路安全工作;做好網站建設、更新、網上政務公開工作;
7、負責會議室使用管理,做好視頻會議設備的管理維護;
8、負責勞動、固定資產投資、其它綜合信息等統計上報工作;
9、負責公務活動接待與管理;
10、負責車輛使用、維修、調度管理;
11、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二)財務科
1、根據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制定財務工作的計劃、總結;
2、按規定編制財務預算計劃,上報決算報告;
3、協調相關部門關系,保障各類專款及時足額到位;
4、負責預算內、外收入、支出和貨幣資金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類賬目;
5、每月按時編制財務報表,定期做好財務分析;
6、負責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的備份、立卷、建檔工作;
7、定期清理往來賬款,保證資金運行安全;
8、負責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的領購、分發、繳銷等工作;
9、負責單位各種業務收費,日清月結;
10、負責單位社會保障、水電、稅費、通訊費用等繳納工作,按期報賬,做好職工各種費用的收繳、發放工作;
11、負責固定資產的登記、參與管理;
12、參與單位目標考核、內部核算及招投標等相關事宜;
13、負責中心的項目資金核算工作,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審核各類項目支出;
14、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三)總務科
1、擬定中心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計劃、方案、總結,並組織實施;
2、負責中心後勤保障與服務(水、電、通訊等),基建與維修工作;
3、負責中心物資采購與倉儲,組織基建維修、物質采購招標工作;
4、負責中心物資、儀器設備檔案和帳卡管理;
5、負責生物製品冷庫管理及冷鏈運轉;
6、負責出租房屋的管理;
7、負責戶籍檔案及暫住人口的管理;
8、負責環境衛生、綠化、美化、亮化及門前「三包」管理;
9、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四)監察審計科
1、根據《行政監察法》、《審計法》、《會計法》、《價格法》等法律法規,擬定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2、履行監察職能,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3、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查證中心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
4、傳達物價收費政策,定期清理中心科(所)收費項目標准,做好物價收費檢查工作和收費許可證年度審驗工作;
5、受理群眾來信、來訪、舉報、投訴事件,做好調查處理並及時答復;
6、組織開展職工滿意度、社會公眾滿意度、社會相關部門滿意度調查及分析;
7、開展監察、審計、物價收費管理工作的指導、監督、檢查;
8、參與物資采購、招投標工作的全程監督;
9、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五)工會老乾科
1、擬定工會、計劃生育、關工委、離退休管理工作計劃、方案,做好工作總結,負責承辦日常工作;
2、負責離退休幹部和內退職工管理工作;
3、負責職代會的籌備、組織工作,督促落實相關事宜;
4、負責計劃生育、流動人口驗證及管理工作;
5、落實有關福利政策,做好職工的關心慰問工作;
6、組織開展職工文體活動及各類社會公益活動;
7、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紅十字會工作;
8、協助黨政做好民主建設工作,化解各種矛盾糾紛;
9、收集職工意見和建議,開展民主監督;
10、組織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樓棟等創建活動;
11、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六)項目管理辦公室
1、承擔項目活動策劃和協調、財務管理、物資的采購與分發、督導評估、績效考核、人員培訓、會務、對外聯絡、信息收集與反饋等工作;
2、組織制定項目工作計劃;
3、組織協調各項目實施單位參與項目的活動;
4、組織協調項目的監督和評估活動;
5、匯總項目實施單位工作進展報告,並按國家、省項目辦要求上報;
6、組織制定財務計劃,按時完成財務報告;
7、組織完成物資采購、驗收、入庫、發放、使用、維護、檔案管理,報表匯總及上報工作等;
8、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七)艾滋病性病防制科
1、參與制定艾滋病防治相關政策、規劃,年度工作計劃、方案和考核評估標准;
2、負責市區艾滋病疫情報告、監測、自願咨詢與檢測、重點人群行為干預、抗病毒治療等工作;
3、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
4、負責性病監測和管理工作;
5、在防艾辦領導下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導、考核、績效評估;
6、開展全市艾滋病防治的指導工作;
7、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八)急性傳染病防制科
1、依據上級急性傳染病防制相關政策、策略、規劃、工作指南與技術措施擬訂我市急性傳染病防治規劃、計劃,制定突發公共衛生預測預警、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
2、負責全市傳染病疫情信息報告系統管理及全市傳染病疫情信息收集、整理、報告、歸檔;
3、開展疾病監測及人群健康危險因素監測與控制;
4、擬訂我市急性傳染病應急預案,並組織演練;
5、組織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處理散發疫情;
6、開展轄區醫療衛生單位傳染病防制技術指導和培訓;
7、組織開展市區傳染病漏報調查;
8、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九)免疫規劃科
1、根據上級制定的免疫規劃、策略和技術規范,結合當地情況,制訂並組織實施縣市(區)、城區工作目標、策略和措施;檢查、督導、評價和反饋執行情況,及時向上級報告和採取糾正措施;
2、提出工作經費預算草案;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制訂冷鏈設備和接種器材補充、更新計劃,指導本地區的冷鏈管理工作。進行冷鏈系統的監測及冷鏈設備的檢查、維修和保養;
3、建立完善兒童預防接種信息化管理系統;
4、制訂全市一類疫苗及市區二類疫苗使用、分配計劃,規范疫苗管理;
5、指導和參與接種率常規報告、監測和分析評價;
6、指導預防接種服務和實施預防接種安全注射,做好檢查、督導和監測工作;
7、組織開展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的疫情報告、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疫情處理、實驗室監測,以及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監測工作;
8、指導和參與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調查和處理,以及其他與預防接種活動相關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
9、組織開展健康促進、健康教育活動,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
10、加強調查研究,總結開展預防接種工作的經驗和問題,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工作進展情況,提出改進建議;
11、承擔城區(樊城、襄城)的免疫規劃工作的組織管理、宣傳培訓、考核檢查和工作實施;
12、收集免疫規劃相關的本底資料,認真做好免疫規劃資料的整理歸檔;
13、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慢病寄生蟲病防制科
1、依據上級業務部門計劃方案,制訂全市地方病、寄生蟲病、慢病、血吸蟲病年度工作計劃、工作方案;
2、安排部署地方病、寄生蟲病、慢病、血吸蟲病控制中的各項工作,並督導各縣(市、區)全面落實;
3、掌握全市地方病、寄生蟲病、慢病、血吸蟲病控制工作情況;
4、定期對全市地方病、寄生蟲病、慢病、血吸蟲病工作計劃落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評估,撰寫督導或評估報告;
5、在碘缺乏病防治日、瘧疾防治日、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非傳疾病的防治日,組織開展宣傳咨詢活動;
6、按時上報各種、各類工作報表、工作總結;
7、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一)消毒科
1、依據上級業務部門計劃方案,制訂全市消毒年度工作計劃、工作方案;
2、開展醫療機構和重點行業預防性消毒質量與感染因素監測;並對檢測結果進行評價;參與暴發疫情、災害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及時制定消毒控制方案,指導各種疫源地的消毒,做好疫源地消毒質量控制與評價;
3、指導各類醫療機構的消毒及院內感染管理,及時處理院內感染疫情,有效控制醫源性感染發生與防止病原微生物傳播;
4、負責全市消毒管理工作組織指導和檢查考核,及時總結和推廣消毒管理工作經驗;
5、負責全市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及感染重點行業的業務培訓;
6、開展消毒專項調查或研究,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制措施,為衛生行政部門制定防制對策提供依據;
7、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二)有害生物控制科
1、依據上級年度業務工作規劃、要點制定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計劃、策略和技術措施;
2、開展病媒生物監測,掌握本地區病媒生物的種屬、分布、季節消長情況;
3、制定本地區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方案,並參與實施;
4、參與暴發疫情、災害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
5、組織、督促、指導、檢查和考核全市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及時總結和推廣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經驗;
6、探索病媒生物防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葯品,不斷提高病媒生物防制科技水平;
7、完成衛生創建工作中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8、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三)公共衛生科
1、擬定和實施健康危害因素干預與控制工作計劃、方案;對相關單位、部門、廠礦企業、醫療機構進行健康危害因素干預與控制的技術指導工作;
2、收集健康危害因素干預與控制基礎資料,並整理歸檔;
3、執行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規劃和工作方案,組織開展轄區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的監測和報告,開展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置;
4、執行合理營養膳食指導規劃和方案,承擔營養監測、調查、報告工作,組織開展營養監測、評價,組織開展城鄉居民的合理營養膳食指導,參與營養相關重大事件的調查與處理;
5、執行學生常見病預防控制規劃及方案,組織開展轄區內學生常見病及其影響因素監測工作,實施、評價學生常見病預防控制措施;
6、組織開展放射、環境危害因素監測和干預工作,參與環境污染中毒事故、放射事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處置,參與相關疾病的診斷與鑒定;
7、按時上報各種報表、工作總結;
8、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四)皮膚病防制科
1、制訂全市麻風病防治年度工作計劃、工作文件,撰寫工作總結;
2、掌握全市麻風病防治工作情況,安排布署麻風病防治中的各項工作;
3、及時准確掌握全市麻風病疫情,負責全市麻風病新、復發病人的確診、查菌、MDT聯合化療,指導基層開展麻風反應治療、疫點處理、密切接觸者體檢,線索調查,畸殘的預防、康復工作;
4、每年對全市麻風病防治工作進行檢查、督導、評估和考核,及時總結和推廣防治工作經驗,提出今後工作意見;
5、開展麻風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業務技術,及時了解和掌握麻風病防治新動態、新進展,提高整體水平;
6、組織、參與麻風節各項活動;
7、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五)健康教育所
1、協助主管部門,制定全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長遠規劃,活動計劃和考核評估標准;
2、負責與社會各有關部門聯絡及協作,協調建立社會健康教育網路運行機制,並對運行機制進行效果評價;
3、圍繞衛生工作及疾病預防與控制的重點工作和中心任務,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轄區搞好經常性健康教育活動,並對健康教育活動效果進行評估;
4、自然災害與事故及疾病暴發流行時,配合救災防病工作落實轄區應急健康教育活動,普及防病知識,進行行為干預,保護災區群眾的身心健康;
5、定期對健康教育專、兼職人員有計劃地進行業務技術培訓,並對培訓效果實施評估;
6、對轄區健康教育活動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指導,發現和培養健康教育的典型經驗,及時交流推廣;
7、對轄區內不同人群(城市社區、農村、醫院、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並進行效果評估;
8、有計劃地製作各種實用、有效、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資料和培訓教材,為各項健康教育活動服務,並開展效果評估;
9、爭取有關主管部門的配合,開展成癮(吸煙、酗酒、吸毒)行為的健康教育工作;
10、組織和指導基層機構完成健康教育的協作項目和調研課題;
11、做好健康教育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儲存、交流和利用,並與有關單位開展資料的交流活動;
12、做好中心對外形象的公共宣傳及疾控工作相關風險溝通工作;
13、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六)科研教學管理科
1、科研管理工作
(1)制定中心中長期科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2)負責對中心職工科研成果、論文進行收集、審核、申報和獎勵工作;
(3)負責中心科技文獻資料庫申請和資料庫利用分析工作;
(4)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2、 繼續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
(1)組織、審核本單位申請上報的國家級、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2)組織職工參加經有關部門認可的國家級、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3)做好中心業務人員技術檔案管理;
(4)根據中心各類業務人員實際情況,制訂各類人員繼續教育或培訓計劃
(5)制定中心新職工崗前工作規范的培訓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
(6)做好實習生教學的安排和管理,並及時將教學實習評定和教學實習總結報告反饋給校方;
(7)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3、預防醫學學會工作
(1)負責全市學會年度工作;
(2)編印發放有關學術資料,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3)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和衛生科普宣傳;
(4)負責收集整理學會相關工作資料;
(5)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4、閱覽室工作
(1)負責中心學術期刊、專業圖書、報紙等信息征訂等工作;
(2)年終對各類雜志、衛生科技報紙進行分類裝訂,登記入庫;
(3)免費向職工提供學術期刊瀏覽、圖書借閱工作;
(4)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七)監測科
1、負責起草衛生監測工作計劃、方案,撰寫工作總結;
2、開展疾病和健康相關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學因子的檢測;傳染病病原學分離鑒定、疾病危害因素實驗室診斷。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3、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與鑒定、毒理學評價;
4、食源性疾病實驗室檢測與食品營養研究;
5、引進推廣實驗室新技術、新方法;
6、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及計量認證相關工作;
7、負責對全市衛生檢驗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指導下級實驗室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以及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8、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八)預防性健康體檢科
1、擬定全市(市區)食品、公共場所、化妝品、生活飲用水等法定從業人員和全市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的工作計劃、方案;制訂工作流程;
2、負責轄區健康體檢表的發放、體檢及體檢結果的簽發,體檢信息的收集、整理、結論、統計、分析及歸檔;
3、按時上報各種報表、工作總結;
4、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十九)質量管理科
1、負責監測檢驗等技術服務工作質量管理,並對管理體系的運行進行監督、內部審核;
2、負責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起草、編審、補充、修訂和報批,對受控技術文件的確認及組織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3、負責技術資料、標准、方法、規程的收集、審核和管理等工作;
4、協助有關科室開展監測檢驗新項目、新技術的論證;
5、組織實施實驗室比對和能力驗證;
6、負責各種質量記錄表格、檢測報告的審核和管理;
7、負責計量認證相關工作;
8、承擔「襄樊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管理辦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9、承擔「襄樊市艾滋病檢測實驗室驗收工作組」日常管理工作;
10、負責全市疾控機構實驗室和艾滋病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工作的技術指導和培訓;
11、完成上級、中心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❾ 誰能告訴我俗稱的麻風病是種什麽病

麻風病培訓資料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 ,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基本概述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聖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者多處發生潰瘍,並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後要過2---7年才會發病。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癒的原因主要是沒錢或缺乏葯物。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
麻風病村的設立是因為麻風病具傳染性。但經幾個月的治療,病人應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根據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漢森尋找麻風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桿菌,並確認是它導致了麻風病。盡管他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他還是說服了政府:因為麻風病是傳染性的,應該將麻風病人隔離起來。直到發現了磺胺,才有了治癒麻風病的方法。麻風桿菌很難被殺死,需要箕服用幾種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
症狀
是在麻風病慢性過程中,不論治療與否,突然呈現症狀活躍,發生急性或亞急性病變,使原有的皮膚和神經損害炎症加劇,

麻風病
或出現新的皮膚或神經損害。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誘因如葯物、氣候、精神因素、預防注射或接種、外傷、營養不良、酗酒、過度疲勞、月經不調、妊娠、分娩、哺乳等許多誘發因素都可引起。近年來認為麻風反應是由於免疫平衡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對麻風桿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應。麻風反應分為三型。
第一型麻風反應屬免疫反應或遲發型變態反應。主要發生於結核樣型麻風及界線麻風。其臨床表現為原有皮損加劇擴大,並出現新的紅斑、斑塊和結節。淺神經干表現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間為甚。原有麻木區擴大,又出現新的麻木區。舊的畸形加重,又可發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驗無明顯異常,常規麻風桿菌檢查陰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風桿菌。本型反應發生較慢,消失也慢。根據細胞免疫的增強或減弱,分為「升級反應」和「降級反應」。「升級」反應時病變向結核樣型端變化,「降級」反應時向瘤型端變化。

邊界型麻風病引起的紅斑
第二型麻風反應是抗原、抗體復合物變態反應,即血管炎性反應。發生於瘤型和界線類偏瘤型。反應發生較快。組織損傷亦較嚴重。其臨床表現常見者為紅斑,嚴重時可出現壞死性紅斑或多形紅斑。常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等此外尚可發生神經炎、關節炎、淋巴結炎、鼻炎、虹膜睫狀體炎、睾丸附睾炎、脛骨骨膜炎、腎炎以及肝脾腫大等多種組織器官症狀。化驗檢查,可有白細胞增多、貧血、血沉加速、丙種球蛋白增高、抗鏈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顯增高。反應前後查菌無明顯變化。以顆粒菌為主。反應期持續時間,短者一、兩周,長者數月,逐漸消退。
第三型麻風反應呈混合型麻風反應,系由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反應同時參與的一種混合型反應。主要發生於界線類麻風。其臨床表現兼有上述兩型的症狀。
病因學

麻風桿菌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

麻風病
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睾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桿菌動物接種: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墊中,初步接種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應用免疫抑製法,造成嚴重的系統性感染,使麻風桿菌的動物接種前進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與 Storrs應用犰狳接種麻風桿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報告應用裸鼠(先天性無胸腺小鼠)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麻風桿菌的人工培養,到目前還未獲得公認的成功。因此,上工培養仍是今後研究的重點。
發病機理
麻風病的免疫:麻風病是一慢性傳染病模型,也是一個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長期以來,人們就觀察到,在臨床上存在有結

麻風病
核樣型和瘤型兩種不同的極型,各型麻風在組織病理學上和組織內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現明顯差異。這些差異並非麻風桿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於機體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反應不同所致。近年來根據臨床、細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現和特點,都可見到這種漸次移行的現象。為了形象地說明以免疫力為基礎的這種狀態,借用物理學上的光譜概念,確立了麻風病的免疫光譜現象。即從結核樣型、界線類、(界線類偏結核樣型、中間界線類、界線類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個連續的光譜狀。一些研究表明,機體的免疫力決定著麻風的感染過程,如感染後是否發病、發病類型和轉歸等。從各型麻風皮膚和淋巴結活檢中,觀察組織病理象變化,可見損害中淋巴細胞的浸潤程度以及組織巨噬系統細胞的形態學變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對麻風桿菌免疫反應的不同。
應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測定方法檢測結果說明,健康成人對麻風桿菌大都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兒童的免疫力較弱,免疫力的強弱隨年齡增長而漸增強。各型麻風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譜一端的結核型麻風(TT),其體液抗體較正常人僅略為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為降低。而在光譜另一端的瘤型麻風(LL),其體液抗體明顯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則顯示嚴重缺陷。各型麻風從體液抗體產生來看,其水平在麻風光普中依序為:LL>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卻較有免疫力結核樣型和正常人為高,這是一個反常現象。說明在麻風病的血清中雖有高水平的坑體,但對身體似乎沒有任何保護和有益作用。從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度來看,依序為:TT>BT>BB>BL>LL。麻風病的免疫防禦機制主要是細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細胞免疫反應的抑制(或缺陷)有特異性和非特異兩個方面,瘤型麻風經有效的抗麻風治療後,其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對麻風桿菌的無反應性(如麻風菌素試驗),雖經多年治療仍不改變,這種特異性缺陷的性質和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病變類型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傳染方式
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於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但這並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
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3、其它傳染方式從理論上說,麻風菌無論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體而致成感染。近來有人強調呼吸道的傳染方式,認為鼻粘膜是麻風菌的主要排出途徑,鼻分泌物中的麻風菌在離體後仍能存活相當的時間,帶菌的塵埃或飛沫可以進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蟲為媒介可能造成麻風的傳染。然而,對這些看法尚有爭論。而且在麻風的流行病學方面還未能得到證實。
必須指出,盡管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肯定什麼是主要的傳染途徑,但要機體的抵抗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一個傳染性患者的周圍人群受到感染的機會雖然相似,但發生麻風的畢竟是少數。麻風院(村)附近的地區,麻風發病率也並不高,即使是麻風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過5%。此外約有2/3的麻風病人並問不出麻風接觸史。這些都表明,多數長期密切接觸者並不發病。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Subcllinical nfection),藉以說明麻風病的感染率要比發病率高得多,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臨床診斷
麻風病的診斷必須細致耐心,爭取早期確診、不漏診、不誤診。早治早愈,不致時機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殘廢,或使擴大傳染。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細菌檢查和組織病理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個別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可以定期復診和隨訪,或請有關科會診,給予排除或確診。
一、病史詢問必須著重了解與麻風病有關的項目,如是否來自流行區、家族、親友和鄰居有無同樣的病人,有無接觸史等。
二、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乾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後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後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後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後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後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鍾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鍾,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最後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於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②毛果芸香鹼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塗上碘酒,待干後,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芸香鹼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澱粉,約經3~5分鍾後,正常皮膚出汗,澱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澱粉不變色。③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鹼液0.1毫升,分別注射於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 ,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三、麻風桿菌檢查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後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塗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四、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麻風菌素試驗: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製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製麻風菌素(又稱完整麻風菌素)。
1.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 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2.臨床意義早期反應表示機體對麻風桿菌的敏感性。晚期反應陽性表示機體對麻風桿菌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能力強,具有免疫力;晚期反應陰性說明機體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缺乏免疫力。麻風菌素晚期反應的強度與機體對麻風菌抵抗力的強度成正比。因此,麻風菌素試驗對麻風病的分型,判斷預後或機體抵抗力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在鑒別診斷時必須掌握麻風病的皮損特點,皮損常伴有感覺障礙,周圍神經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風的損害中常檢查出麻風菌。用這些特點與其它疾病鑒別時,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鑒別的。
需要鑒別的皮膚病:瘤型麻風應與皮膚黑熱病、神經纖維瘤、斑禿、結節性黃色瘤、魚鱗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結節性紅斑、皮肌炎等鑒別:結核樣型麻風應與肉樣瘤、環狀紅斑、持久隆起性紅斑、皮膚黑熱病淺色斑型、環狀肉芽腫、尋常性狼瘡、體癬、遠心性紅斑等鑒別;未定類麻風應與白癜風、貧血痣、皮膚黑熱病淺色斑型淺色斑型和花斑癬等鑒別:界線類麻風應與紅斑性狼瘡、皮膚黑熱病、蕈樣肉芽腫(浸潤期)等鑒別。
需要鑒別的神經病:如脊髓空洞症,其它原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外傷性周圍神經損傷、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進行性增殖性間質性神經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股外側皮神經炎、面神經麻痹等。
治療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開始劑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連續服用。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連服3個月後停葯2周。副作用有貧血、葯疹、粒性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碸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採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福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450~600mg/日,口服。
雷公藤
相傳「神農嘗百草,死於斷腸草」。幾千年來,人們對於神農的獻身精神,充滿了敬佩和惋惜之情。而這個傳說給「斷腸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
蒲松齡的名著《聊齋志異》中,有篇關於「水莽草」的故事。講述一個姓祝的書生,路途口渴,巧遇賣茶美麗少女,買茶一杯飲下,頓時腹痛難忍,中毒身亡。原來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後,變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許多中毒之人。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莽草,又稱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長在滇南者花紅,呼為火把花;生長在岳陽者謂之黃藤。如入人畜腹內,即粘腸上,半日黑爛,又名「爛腸草」。
湖南嶽陽有座「黃藤嶺」,漫山遍野長著雷公藤。當地人輕生時,只需服下六、七枝雷公藤的嫩芽,就魂歸西天。十幾年前,有位被麻風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結生命。不料服後上吐下泄,昏睡了一天,不但沒有死,反而全身輕快,病痛去了大半。這個「絕處逢生」的故事傳到某麻風病防治院,醫生因此受到啟發,於是試用雷公藤煎劑內服治療麻風病,獲得成功。
麻風病-麻風反應
是在麻風病慢性過程中,不論治療與否,突然呈現症狀活躍,發生急性或亞急性病變,使原有的皮膚和神經損害炎症加劇,或出現新的皮膚或神經損害。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誘因如葯物、氣候、精神因素、預防注射或接種、外傷、營養不良、酗酒、過度疲勞、月經不調、妊娠、分娩、哺乳等許多誘發因素都可引起。近年來認為麻風反應是由於免疫平衡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對麻風桿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應。麻風反應分為三型。
第一型麻風反應屬免疫反應或遲發型變態反應。主要發生於結核樣型麻風及界線麻風。其臨床表現為原有皮損加劇擴大,並出現新的紅斑、斑塊和結節。淺神經干表現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間為甚。原有麻木區擴大,又出現新的麻木區。舊的畸形加重,又可發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驗無明顯異常,常規麻風桿菌檢查陰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風桿菌。本型反應發生較慢,消失也慢。根據細胞免疫的增強或減弱,分為「升級反應」和「降級反應」。「升級」反應時病變向結核樣型端變化,「降級」反應時向瘤型端變化。
第二型麻風反應是抗原、抗體復合物變態反應,即血管炎性反應。發生於瘤型和界線類偏瘤型。反應發生較快。組織損傷亦較嚴重。其臨床表現常見者為紅斑,嚴重時可出現壞死性紅斑或多形紅斑。常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等此外尚可發生神經炎、關節炎、淋巴結炎、鼻炎、虹膜睫狀體炎、睾丸附睾炎、脛骨骨膜炎、腎炎以及肝脾腫大等多種組織器官症狀。化驗檢查,可有白細胞增多、貧血、血沉加速、丙種球蛋白增高、抗鏈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顯增高。反應前後查菌無明顯變化。以顆粒菌為主。反應期持續時間,短者一、兩周,長者數月,逐漸消退。
第三型麻風反應呈混合型麻風反應,系由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反應同時參與的一種混合型反應。主要發生於界線類麻風。其臨床表現兼有上述兩型的症狀。
預防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葯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葯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葯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治癒標准
臨床治癒標准LL及BB:皮損消失,近一年內神經干無壓痛和一年內無麻風反應連續12個月查菌陽性,組織病理無麻風性改變,抗酸染色陰性。TT:皮損消退,近一年內神經干無壓痛,感覺恢復或部分恢復。一年內無麻風反應,3個月查菌一次,連繼4次陰性,組織病理無麻風性改變。未定類:查菌陽性者與LL同,查菌陰性者與TT同。

閱讀全文

與麻風知識培訓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市場營銷問卷調查 瀏覽:498
實體書店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270
簡答市場營銷管理哲學包括哪幾種觀念 瀏覽:871
2015年年會策劃方案百度 瀏覽:144
魚的美食節策劃方案 瀏覽:430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屬於 瀏覽:280
貴州財大市場營銷期末考試試題 瀏覽:495
黨員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70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