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染織手工藝的重要性和優缺點,並說明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途徑和方法
說起民族蠟染服裝,首先聯想到的感覺就是寬衣大袖、面料粗厚、圖案傳統古樸,而且大多隻在旅遊景區銷售的民族意味濃厚的一種獨特的服裝形式。誠然,蠟染服裝以其古樸沉著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冰紋肌理和遠古圖騰、花鳥魚蟲等承載著悠悠歷史的裝飾圖案,藉助於粗服素布散發著遠古魅力;它們以自我表現的原始張力和質朴清新的視覺效果,緊緊地迎合了生活在離傳統文明越來越遠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回歸自然、東方尋根等常變常新的心理潮流,從而獲得了人們深深的喜愛。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有另外一種同感,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對於民族蠟染服裝,給人感覺更象是一件精美的供人觀賞的工藝美術品,而不大適合作為一件既穿著舒適大方又彰顯個性的迎合現代潮流的時裝,因為其款式大多肥粗有餘,秀氣不足;布料透氣性、舒適感較差;洗滌後容易脫色,難以打理;特別是服裝圖案以純粹的傳統題材、傳統樣式為主,較為繁縟復雜,布局過於規整,來自於民間的「土腥味」太濃,穿上後給人一種「舞台服裝」的感覺,缺少時代氣息。這不是與現代人們崇尚大方得體、輕便簡潔、舒適自然的服飾觀念背道而馳嗎?也許,蠟染服裝設計者將服裝定位於表現和保留傳統的、正宗的古老蠟染工藝的獨特優點和民族圖騰的深厚文化內涵,當然,正宗的傳統一定要保留,但必須掌握適當的尺度。在服裝觀念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如果一味固執地束縛於這種「傳統的、正宗的」理念,沒有注入時代精神,蠟染服裝就很難以時尚的款式、直觀的圖案語言來打動新潮一族,難以融入現代大眾服裝消費中,從而只能作為獵奇物徘徊於現代生活的邊緣,無法獲得新的生命力。對於消費人群來說,蠟染服裝要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還需要細分市場:對於一些國外消費者來說,他們喜歡來自其它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飾,喜歡厚重的土布、自製植物染料和純正的手工;而對國內消費者來說,如果停留在土布、自製染料和本民族耳熟能詳的傳統圖案的基礎上,肯定沒有多大市場。並且在整個消費群中,相對來說,年齡較大的消費者喜歡較為寬大的款式和較為傳統的圖案;年齡較小的消費者則傾心於時尚精緻的流行式樣和現代韻味的裝飾圖案。因此,這就要求設計者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設計出不同風格的服裝,要求蠟染服裝必須既要保持、繼承傳統的精髓的同時,又要有所創新,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時尚觀念加以整合、重組,從而將蠟染服裝變「觀賞性」為「實用性」,變「少數消費」為「大眾消費」,只有這樣才是對傳統的民族蠟染服裝的最好保護,才能讓蠟染服裝走得更遠。
蠟染圖案是蠟染服裝的精髓,是區別於其它特色服裝的獨特標志。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式上豐富多彩,是經歷了悠長歲月的洗練而滲透出濃厚的歷史凝重感,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尊重這份歷史的凝重感,繼承學習和重現這份凝重。但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不單單是幾個形式化的傳統符號,關鍵是要弄清楚什麼才是傳統脈絡文化中的永恆;更重要的是秉承隱藏在符號背後能夠真正體現傳統精神的本質。在這個基礎上,融會貫通,解構重組,將傳統圖形表現詞彙兼收並蓄,設計出既蘊涵著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韻,又具備強烈的現代美感的服裝圖案。從而借用傳統圖形的形式語言和特定的文化內涵,深化蠟染服裝的文化底蘊,賦予其新的活力。
除了利用傳統圖形的解構重組外,還可以:一,運用藝術與設計的平面構成理論,以探索點、線 、面「形式美」的抽象形式構成為主線,或者直接單獨使用蠟染的冰紋肌理再結合現代繪畫理念,借用現代繪畫手法,致力發掘、研究、創造全新肌理效果來強化面料和服裝的時尚「功能性」;二,從不同國家、民族的風格、圖案、色彩中尋求創作的靈感,如:非洲原始部落圖騰文化、日本浮世繪藝術、蘇格蘭的格子紋、古埃及圖案等等,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習俗、不同風格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設計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設計者從世界各個角落不斷發掘創作靈感,找到創作的切入點,將時代感的共性融入民族風格的個性中去,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新時尚。這樣才能較為滿足人們對圖案的簡潔明快和多樣性的審美要求。
另外,在圖案的布局上,可以打破傳統的工整對稱形式,改為富有動感、活潑的均衡結構;改變裝飾部位為領圈、門襟、袖口等傳統做法,以形式美為原則,大膽構想,充分發揮設計者的奇思妙想 ,將蠟染圖案的靈魂與現代構成有機結合,讓蠟染服裝呈現嶄新的面貌。
改革蠟染服裝不等同於完全摒棄傳統,而是要將傳統中的精髓提煉出來, 緊緊結合現代設計元素,將一部分不適應市場需求的部分 ,如:落後的工藝和繁雜的圖案進行改進,加大蠟染染料科技開發力度,一方面使傳統植物染料色譜更加齊全和染色牢度加大,另一方面開發出更加綠色環保的化工染料;而將適應市場需求的部分如:神奇多變的、符合人們獵奇和彰顯個性的心理需求的冰裂紋和神秘古樸的民族圖形符號的靈魂本質發揚光大。
② 民間蠟染的概念及其分類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朴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中國蠟染藝術,大多是集中於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因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徵、民間特色與地域個性。這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自然條件好,有山有水,適合種植靛藍和養殖蜜蜂,為蠟染的創造提供了必要條件。中國民族民間蠟染藝術,盡管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但由於西南地域廣袤、民族多元,形成了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蠟染藝術。有的雖是多個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其蠟染風格卻是相同,有的雖是同一民族,但由於分布在相距較遠的不同區域,其蠟染風格卻迥然相異。對於這種多樣的蠟染藝術現狀,不管是從不同地域還是從不同民族來認識和理解,似乎都很難採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分類。因此,有學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蠟染藝術的特徵,有學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蠟染藝術的風格,筆者以二者兼容方式,來分析與論述中國的蠟染藝術。
按地域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貴州、雲南、廣西、海南、四川、湖南、廣東,台灣、江西等地,按民族來說,中國蠟染主要是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與使用,如苗族、布依族、瑤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方言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在黔東方言、黔滇方言、。黔西方言等地區。不同民族服飾、圖案與不同民族語言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在服飾不同的苗族中,其語言有差異,如服飾差別大,其語言的差異相應也大,語言相同,其服飾基本款式也大同小異。按風格來說,中國蠟染的風格可分為不同的類型、特徵,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織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2這種風格分類,是以藝術為主、跨地區的分類方法。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相同民族和不同地域,其蠟染在用途、工藝、圖案、風格上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大多集中在中國西南的邊陲地區。
③ 香皂的市場調查論文
一、論文研究的背景: 伴隨著我國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作為商品生產及流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出口包裝,已形成了一門綜合性藝術而越發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出口商品包裝應體現「特色」,它不再局限於單純的產品保護功能,、便於運輸的封裝工具,其所具有的美化商品、傳達信息、吸引顧客、推銷商品並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的作用十分明顯。同時,通過出口商品包裝還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面貌,風俗傳統及科技文化水平視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包裝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載體。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貫穿於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滲透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所組成的,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字語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等都千差萬別。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包裝設計。 如何使我國的藝術設計更具民性特性,是我國包裝設計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性問題。中華民族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帶著厚重的歷史感與新鮮的時尚感,傳統文化藝術也在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歷史悠久,每朝每代都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徵,各地各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我國擁有獨特的令世人驚嘆的手工傳統技藝:如四大名綉、蠟染、扎染、手繪、編織、書法、陶藝、雕刻、繪畫等數不勝數。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為中國元素設計創作提供無限的靈感源泉。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眾多的表現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去運用,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多元傳統文化將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靈魂。不管承認與否,我國傳統多元文化與歷史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和創作觀。立足本民族,並與國際接軌,創造出多元的中國設計文化!
④ 什麼是古色古香的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手工藝,古稱為蠟纈,與「夾纈」
(鏤空印花)、「絞纈」(扎染)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在麻、織、棉、毛等織物上,而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便會現出漂亮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防染工藝,歷史非常久遠。
我國發現最早的蠟染文物是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藍色蠟纈毛織物。它出土時顏色是深藍色的,面上有白花紋,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時間在公元396~581年。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代代相傳,特別是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廣泛流行,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為主要裝飾,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均由蠟染製成,其他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l塗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民間工藝品,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織自繪自用的蠟染製品。一類是工藝美術品,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第三類是蠟染畫,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這三大類蠟染共存,相互影響,爭奇斗艷。這樣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不多見的。
繪制蠟染的織品通常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採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的也摻加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人們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把它作為蠟染的防腐劑。使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
繪制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由於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制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利於蘸蓄蜂蠟。依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製作比較復雜。製作蠟染前先將布料處理好,用白芨或魔芋煮成糨糊,給布料上漿,干後磨平備用。先在布上確定畫的位置,作好紋樣的整體構圖。如丹寨苗族蠟染民間藝人開始作畫時,先用指甲大體畫一個草樣,然後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離,即可隨意畫出各樣花紋,紋樣多數是古老的傳統紋樣。畫蠟時,要將蠟放在小鍋里用木炭細火烤溶,以銅刀沾蠟,在畫布上畫出紋樣;將畫好紋樣的布放在藍靛染缸中浸染。初染後,顏色很淺,要反復多次才能達到深藍色,一次周期為五天至六天。要想在同一圖案中出現深淺兩種顏色,可先染好淺藍,待晾乾後,在淺藍部位用蠟封住,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藍,煮去蠟,最後便得深、淺兩種藍色;一幅蠟染製成後,要在水中煮沸脫蠟;將脫蠟後的畫布置於水中漂洗,然後晾乾便成蠟染成品。
⑤ 如何看待貴州蠟染「創新」與「傳統」的關系
如何看待貴州嗯,蠟染創新與傳統的關系,他那人是他的創新也是非常好的,是一種先例,他傳統的是一種也是一門技術活,創新和傳統他們也是非常的互相的相輔相成的作用的。
⑥ 蠟染有哪些種類啊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 神奇的傣家蠟染
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自繪自用的蠟染製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民間工藝品。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工藝美術品。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爭奇斗艷。這種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⑦ 蠟染的起源與發展
蠟染的起源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公元581--907年)。這里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蠟染之鄉 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贊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涌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蠟染的發展 傳統的蠟染作為服飾的裝飾,日用生活用品的裝飾,從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中的蠟染服飾,到現代苗族姑娘繪制的蠟染花紋,有著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作為純觀賞型的藝術品——蠟染壁掛,也就是「蠟染畫」,是年輕的藝術,它從七十年代誕生,八十年代作為現代裝飾畫,走進賓館,走向畫廊,正一步一步地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
有人斷言,繼「雲南重彩畫」之後,「蠟染畫」將風行全球,將出現一個新的藝術高峰。不管這個預言正確與否,但作為一種新的畫種,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涌現出一批藝術大師,創作出一批高質量,有份量的藝術作品。這才是最根本的。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白繪自用的蠟染製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民間工藝的范疇。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工藝美術的范疇。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種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蠟染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在發生新的變化。青年一代已不滿足於古老的傳統紋樣,而千方百計地從充滿變革的新生活里吸取素材,加以改造,而使用在蠟染上,隨著「蠟染熱」的興起,一些民間的「蠟染大師」紛紛到國外搞展覽,作現場表演,他們憑空用蠟刀在布上畫的直線,可以用直足來衡量,他們畫的圓圈,可以用圓規來檢驗。他們在藝術上力求突破程式化的造型,他們認為傳統花樣太呆板,而力求把花畫得逼真,』畫得「笑」起來;把鳥畫活,畫得飛起來。結果失去了蠟染的裝飾趣味,失去了蠟染的藝術特點,變成了用蠟染製作的床單花樣,機綉枕頭的花樣。
傳統的蠟染正在變異,而作為藝術作品的蠟染正在興起,蓬勃發展。在台灣,「藝術的培柒」和「工藝的蠟染早已分道揚鑣,工藝的蠟染是作坊生產的蠟染紗籠;而藝術的蠟染是藝術家創作的蠟染畫。老一輩蠟染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帶有中國山水畫的神韻,而年青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帶有現代色彩。在英國,作為造型藝術的獨立畫種,藝術家自己創作的蠟染畫,通過展覽,畫廊出售,價格十分昂貴。在日本,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以傳統的工藝,製作藝術家精心創作的藝術精品。在亞州的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奈及利亞,象牙海岸。藝術的蠟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份。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蠟染藝術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因為蠟染生產的絕大多數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用機械化,自動化來代替。事實征明,用現代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發展蠟染藝術是行不通的。蠟染工廠在生產大批量的蠟染花布上,有它的優勢。而作為藝術品的蠟染,往往一張畫稿只製作幾張壁掛,甚至於只做一張壁掛。目前又出現了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這種作坊的優勢,他們在製作,生產,銷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而且最能體現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這對蠟染藝術發展來講,這不是倒退,而是一種進步。在現代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英國,仍然保存了很多藝術家的家庭作坊。這些作坊的主人,既是畫家又是工藝師、企業家,他們創作的藝術品,不是大工業的產品所能代替的,而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常常是工業產品的機十倍,甚至於幾百倍。
⑧ 貴州蠟染的特點
蠟染,古稱蠟纈,是我國古代三大紡染(蠟染、扎染、夾染)技術之一。而今,主要是我國南方民族——特別是西部民族民間傳統印染工藝。蠟染是將畫好的作品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花現。蠟跡在染制過程中因皺折破裂而出現變化無窮、形態萬千的冰紋,即是蠟染最顯著的特色。神秘莫測的冰紋,使蠟染更具抽象畫派的韻味。
蠟染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漢唐,興盛於宋元。
貴州安順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1987年在安順市平壩縣桃花村苗族劉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首次發掘了宋代彩色蠟染褶裙,燦然如新,圖案為「鷺絲鳥紋」,款式與現代苗族褶裙相差無幾,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陳列有清代皇家宮廷珍藏的一幅安順市郊苗族蠟染背扇扇面。
安順苗族蠟染分為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蠟畫是用銅刀(蠟畫工具)醮上高溫加溶的蜂蠟,在白布上信手畫出花鳥魚蟲,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後繪畫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種顏色即成。
傳統的蠟染圖案多取材於大自然或先民傳說,有祖先傳下來的圖騰紋樣,如銅鼓紋、龍紋、雲彩、水波等等,也有在生活和生產中擷取的紋樣,如飛禽走獸、花蝶魚蟲等,題材多樣,不拘一格。對稱而多變的布局、誇張而得體的構圖,靈動而自然的線條都包含著深刻的意蘊,滲進了各民族的審美感受和民族特色。在千般寓意、萬種風情的隱語式文化符號中記錄著他們悠久的歷史,對圖騰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
蠟染在安順苗族婦女中,頗為盛行。苗族圖案帶有史書性質,似鎧甲,象文字,或寫意、或抽象,任隨馳騁。蠟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圍腰、床單、背扇、帳檐、挎包、帽子、時裝。
⑨ 傳統蠟染的起源及發展
1. 蠟染起源的幾種說法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復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3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從范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搖籃,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同時吸取東西方的各種文化,成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國之一。藍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經作為防腐抗菌劑使用,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學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寫了埃及人浸染織物時用蜂蠟訪燃,並稱這種方法為「古怪的」,這說明早在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埃及,蠟染技藝就已經廣為流行了。英國 L.W.C.邁爾斯主編的《紡織品印花》中認為,埃及蠟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聞名遐邇。因此,埃及應被認為是蠟染的發源地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纖維的國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有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棉紡織品的記錄,因此棉織品的印染術也可能發端於印度。雖然印度氣候潮濕,很難發現古老的織物殘片,但從其他地區出土的蠟染棉織物可以判斷,印度曾擁有高度發達的蠟染文化。趙豐教授在《絲綢藝術史》一書中考證了新疆民豐地區尼雅出土的繪有半裸女神像的蠟染棉織品,根據神像頭後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認為蠟染工藝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西部邊陲,印度應是蠟染的起源地之一。 我國無疑也是蠟染發源地之一,從大量史料記載和古代繪畫中可尋覓一些線索。今年來發掘出土的精美的蠟染實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證據,且把我國蠟染法院時間大大推前。陳維稷教授主編的《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認為,蠟染起源於西南少數民族,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當時已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為防染材料製作出白色圖案的印花布,早於印度河埃及好幾百年。美國人杜馬斯 法蘭西斯 卡特 在其所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西傳》一書中說:「現存中國的早期蠟染實物,比埃及、日本、秘魯、瓜哇所發現的實物要早得多,特別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蠟染實物足以證明。」 馬來群島蠟染產業的優勢使其他也被認為是蠟染起源地之一,美國人費雷斯特所著《蠟染》一書中也提到蠟染發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後,到那裡旅行的人才把蠟染技術傳到世界各地。 以上這些地區被認為是蠟染的發源地,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區限制的;蠟染技術高超且工藝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獻資料可供佐證,至於在已經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蠟染技術就不得而知了
發展變遷
隨著苗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大潮的影
響,使人們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傳統手工產品受到了中擊,因此現代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近年來,苗族社區的過剩勞動力大批加入全國勞動力遷移大軍,黔東南的苗族村寨中,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時,他們也逐漸接受了發達地區的價值觀念。另外,隨著電影、電視等傳媒深入到苗鄉,拉近了邊遠地區與文化中心地區的距離,也加速了苗族傳統文化的變遷。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傳統的文化傳承機制之所以能有效運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過去由於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但是當他們有條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後,就有了比較和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念就會不同程度的發生變化。尤其是年輕人的求富意識和求知意識在外界信息的強烈j中擊下表現得分外突出,他們對生存、對美、對快樂都有了與祖輩完全不同的理解。隨著外界信息的傳入,年輕人價值觀的變化和他們對所處的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與幾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但改變更大的是他們的心態。以前苗族婦女畫蠟染沒有功利的目的,藝術勞動和生產勞動完全一致,可以說那時的苗族蠟染是一種地道的生產者為本身需要而創造的生產者的藝術。當我們翻看苗族婦女出售的蠟染時,憑直覺就可明確地判斷出這是新的還是老的。她們的前輩在淡泊平靜的心態 貴州苗族蠟染
之下點蠟,'每一筆都透著靈氣,構圖也用心良苦,整個畫面精緻而飽滿。現在盡管還有畫的不錯的婦女,但比起人人都是點蠟高手的時代來說,苗族蠟染無疑呈退步趨勢。經濟時代改變了她們的價值觀,近年來畫的蠟染多是草草了事,製作速度較快,筆畫也顯得粗糙。所以由於苗裝的文化功能逐漸減弱,費工費時的服飾工藝也就逐漸衰落。 但新的文化旅遊市場的開發拓展,使苗族服飾工藝從開發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肯定,服飾工藝的傳承不僅關繫到苗族服飾文化的保存,也關繫到了苗族人謀生技能的延續,因此可以說包括苗族蠟染文化在內的服飾工藝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發展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