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展會的數據分析具體需要怎麼做
展會數據的數據分析對展會的領導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對展會的把控通過展商和觀眾兩方面就足夠了;代表展商的是展會的收益,這可以通過展會的財務管理報衣反映;而另一方面就是代表現場觀眾的現場數據分析報告。了解了展商和觀眾對展會的整體便有80%以上的把控。具體的話可以嘗試一下苦瓜展會的專業觀眾管理軟體,這個是基於展會中的各項需求而設計開發的,在幫助展會實現高質量的觀眾管理的同時,也能夠很好的促進展會數字化轉型,滿足展會的多方面需求。
Ⅱ 求一份關於會展的問卷調查表
以下答案全部來自於展易網。關於其他問題的答案,你可以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呵呵,祝你好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以上海世博會為例,說明如何發揮會展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
籌備世博帶動地區發展
「上海世博會正成為全世界應對危機、拉動發展的『共同機遇』。但是縱覽歷史不難發現,世博會留下的精神遺產將遠遠大於物質遺產。」萬季飛說。
萬季飛告訴記者,舉辦世博會不但標志著國家的強大實力,而且也將推動舉辦地的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上海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但是世博會的籌備卻成為上海及其周邊長江三角洲地區一股強勁的力量。籌備期間,世博經濟每年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2%,對整個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約為30%。
經過測算,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5%,對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門票、餐飲、旅遊紀念品等直接收入將接近110億元,交通、住宿等間接旅遊收入將達800億元。世博會需要的大量人才,也將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
目前,全國各地正積極籌備參與上海世博會工作。世博會也為推介各地形象,擴大各地對外經濟科技文化合作,促進各地相關機構和企業參與提供了平台,並為各地乃至全國應對金融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世博影響將更為全面
萬季飛告訴記者,與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人類現代文明的輝煌見證。但無論從地域經濟的拉動,還是從產業鏈多維作用方面,世博會的影響將更加全面。
世博會能把一個時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來,通過主題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統化;展會期間將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合作,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陽能技術,新型環保交通工具,節能設備,資源循環技術,固體廢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等。
上海世博園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里曾是黃浦江兩岸的「貧民區」「污染區」;居民多達1.8萬多戶,一些家庭數代同堂,幾個家庭擠在一間屋子裡;工業廠房混雜其間,鋼鐵、化工、發電企業煙囪高聳、塔吊縱橫。
「世博會的召開將促進城市改造,道路、過江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將支撐起世博會,還將支撐起整個上海。這里將從舊社區、破廠房升級成為旅遊、展覽業等第三產業聚集的區域。」萬季飛說。
世博為世界提供機遇
世博會的積極作用不僅僅體現在上海,也不僅僅體現在中國。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把主題確定為「一個世紀的進步」,探討如何應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世界各國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來。如今,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又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
上海世博會將目光聚焦在「城市」,確定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萬季飛說,目前全球都在關注著「城市」:與中國一樣,一些發展中國家正進入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一些國家的城市化走入誤區,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發達國家完成城市化後,又開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的問題。因此,上海世博會將是世界各國分享城市化得失的平台。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舉行期間,世博園每天的人流量預計會達到30萬,這將是一個中小型城市的規模。參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有機會在數量如此龐大的觀眾面前展示自身的形象和實力,並藉此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促進經貿活動。
自從我國在2006年發出官方邀請函後,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187個國家和47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創下世博會歷史之最。
二、怎樣進行展覽項目的選題策劃?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會展市場上,搞好項目策劃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合法原則。不合法的項目絕對不會有生存空間。筆者所指的合法,側重於符合國家政策這個涵義。在當前全國幾千個會展項目同台競技的大環境下,這個原則把握的好,對辦展單位爭取政府方面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環境支持等非常重要。如果你所選擇的項目涉及當地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那麼相關部門在審批時就要考慮到這個項目有「高度」,容易放行。如果你所策劃的項目缺乏一定的「高度」,或者說涉及某些真空地帶、敏感地帶,有關部門不支持或被槍斃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比如說,宗教問題是我國的一個敏感話題,考慮這類項目時就需要策劃者必須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的政策法規,而且必須遵守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否則,這類項目不會被輕易通過審批,進一步說,既使你打了擦邊球,還有可能擦出火花來,以致「引火燒身」。
二是生命力原則(或者說可持續發展原則)。一個會展項目從策劃起到最後落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往往第一屆能夠實現經濟效益持平或微利就已相當不錯,前三、四屆都屬於培育期,真正成為品牌,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付出的心血肯定很多很多。因此,策劃項目必須考慮好所選項目的生命力有多強,不能說這個項目剛滿一周歲(指舉辦一屆)就夭折了,或者說,往後再舉辦的難度就大了,這樣的項目必須學會放棄。對展覽人來說,一槌子買賣的事兒盡量少干,不利於本企業事業的長遠發展。必須選擇那些造血功能強,能滾動式發展的長線項目,即:可持續發展項目。一般來說,以當地(或全國)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為基礎的專業性會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以經濟較發達地區流通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等為基礎的綜合性展會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如廣交會);以政府重點發展、鼓勵發展、優先發展產業為基礎的會展項目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以較特殊行業產業為基礎的展會項目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如宗教類展會、殯葬類展會等)。
三是專業化原則。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繁榮,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市場上取代百貨商店的是一個一個的專賣店,展會也一樣,專業性會展活動的生命力日趨旺盛,綜合性展會的光環已時過境遷。可以說,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分工的細化又導致會展活動的專業化發展。策劃會展活動一定要講求一個「專」字,就像人有一技之長一個道理,靠著一招兒鮮起步、發展、壯大、繁榮。在當今社會里,你想包打天下,精力上不夠,能力上欠缺,環境上制約,多種因素逼迫你只能吃「專業」飯。這猶如飲食方式的變化,過去多吃大鍋菜,現在是一個盤子一道菜,一道菜一種工藝手法,一種口味一種特色。展會要出彩,就要通過「專」,通過一個點深挖下去,把與這個「點」相關的產品資源、人力資源、企業資源一條線整合起來去做品牌,方能大放光彩。比如青島啤酒節,就巧妙地抓住「啤酒」這個點,把與其有關的上游、中游、下游商家、買家、賣家聚攏到一起,成功實現了品牌化。展會「專業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提倡「專業化」並不排除綜合性展會,不是說綜合性展會就沒有一點兒生命力,沒有一點兒發展潛力。
四是因地制宜原則。會展項目的策劃運作,一定要考慮產業狀況、綜合環境狀況、經濟文化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別的地方成功運作的展會,在你這里未必就行,你這里辦的挺好的展會,移師他地未必就能存活。這就好比熱帶雨林地帶的花草樹木,在溫帶就不能適應是一個道理。展會策劃一定要學會量體裁衣,否則風險就較大。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地方到底適合辦什麼展會好,產業基礎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沒有產業基礎,但流通好、綜合環境好,照樣可以辦展,而且辦好展、辦大展、辦品牌展。這就需要我們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去策劃項目。此外,會展企業還要量力而行。大馬拉小車不合適,小馬拉大車同樣不匹配。有展館有充足的財力支持,可以辦國際性大展。展館不行或財不豐盈非要去辦個輻射面較廣的大展就純屬抱有僥幸心理,辦好了掙一筆錢,可萬一辦砸了呢?不全賠進去了嗎?所以,是辦全國性國際性展會,還是辦區域性展會,會展企業還要量力而行,在能力不夠的情況下,要學會借力,學會與別的相關單位與人員合作,成為一個共生體,共謀大業,同樣能形成大氣候,辦出大品牌。
上述四個原則需要在進行展會策劃時一同考慮。當然,進行展會項目策劃還有很多其它注意事項和細節需要認真考慮。總而言之,啟動一個會展項目投入較大,會展企業策劃項目、選擇項目要謹慎,要一遍一遍地過腦,一次一次地完善,方能有個好結果。如果在道理上都行不通的事兒,那麼操作起來的落地性就更難了,決不可為。(
三、參展工作的要點是什麼?怎樣對參展效果進行評價?
展覽會是廣告及促銷的一個方面,就象所有促銷活動一樣,你必須首先確定你的目標,否則,就沒有評估將來結果的基礎。首先考慮一下該展覽會是否覆蓋了你所需的市場,決不要參加一個展覽會只因為你想看一看這個展覽、展館或是舉辦的城市,除非與市場有關。這是適合的地點嗎?它必須能吸引正確的觀眾群,而且必須是適合你新產品的發射台。這是適當的時間嗎?它必須適應你的產品生產計劃,而且必須與你的其它廣告和促銷活動相吻合。如何能知道該展覽會正是你所需要的呢?什麼資料能幫助你作出決策呢?
國際組織的成員
首先可以從國際展覽聯盟(UFI)成員所主辦的展覽會中尋找有價值的展覽會。國際展覽聯盟是一個評估展覽會主辦者所提供設施的質量的組織。它可以增強參展商的信心,即他們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設施,同時也可增強參觀商的信心,即該展覽會值得花費時間和資金去參觀。所以,首先尋找是否有UFI標志。
國家協會的成員
你還可以檢查其他協會成員中是否有你所希望的展覽會。每個展覽會都應是其本國展覽組織者協會的成員,也應是某個出口組織及有關行業貿易協會的成員。在各國展覽行業協會中活動比較活躍的有美國展覽管理協會(IAEM)、英國展覽業聯合會(EFI)、新加坡會議展覽協會(SACEOS)和香港展覽會議協會(HKECOSA)等等.
市場調研
不要忘記向當地商會詢問你想參觀或參加的展覽會,還可以與你國駐展覽會所在國使館商務處聯系,從他們提供的有價值的國際貿易資料中,你就可以進行大量有成效的桌面市場調研。
怎樣對參展效果進行評價?
參加完各種展會後,外貿人員應根據參展獲得的相關資料,及時與客戶溝通聯系,這樣,才能保證訂單到手……
對於展會的客人,一般歸為以下幾類:
1、 已簽合同的客戶。
這些回來後一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詳細的資料,接著便要求他開證,或匯訂金過來。不過這些跟你簽過合同的客戶也並不表示就一定會給你下單,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有些客戶跟你簽過合同了,但過後他在其它的供應商那裡有了便好的價格或更好的ITEM,便會把單下給別人。或者回去後市場發生變化,決定發生改變而取消訂單等等。對他們來說,合同完全沒有束縛作用,合同只是相當於P/I,只是一種形式。所以對於此種客戶,也要小心溝通,一旦出現他遲不開證或不匯訂金的情況,請提高警戒,及時跟他溝通,看是否出現什麼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說不定你就能挽回一個訂單,一個客戶。
2、有意向要下單的客戶。
這有點像於網上詢價只能從你與他們的溝通中判斷出此客戶的潛力程度。一般產品問的越詳細,條款談得越仔細機會越多。對於這些客戶,回來後便及時聯系,把所有的資料所有的所涉及到的問題標明清清楚楚給他發去,也馬上落實打樣(一般這些客戶都是有要求打樣的)。對於這些客戶,我們也常碰上寄了樣品就沒了消息,最常見的原因便是他們在收到所有樣品(包括別人的樣品)後沒有擇取你們的產品下單,或者市場發生了變化等等,那也不要放棄,保持聯系,有新的產品及時向他推薦,以後還是有合作的機會。
3、對某個條款或價格談不來的客戶。
回來後即使你們決定能按他的要求來做,也不要馬上妥協,先發個郵件或打個電話(還是堅決你們先前的決定)看看情況再做決定,如果客戶已有一定的心軟,那你們就成功了,如果他堅持自己的決定,那你們可以妥協的話再向他妥協也不晚。
4、對要求發資料的客戶。
按他所說的要求盡可能把詳細的資料發給他。
5、對隨便看看,隨便問問的客戶。
在展會的時候,他只是去你們那隨便看看,問問,這些客戶沒底,說不定他們是在探行情。那這些客戶可就得憑他的名片來聯系了,如果名片有他們的網址那是最好了,先參觀參觀他們的網站,查清他們的底細,他們主要經營什麼樣的產品,再按照不同的情況向他發不同的資料。說不定你們此次沒帶去參展的產品正是他們的主營產品。
同時也要根據他在你們攤位看的那種產品發資料)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溝通中最常見的難題就是發EMAIL 給客戶後客戶沒了消息。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電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打個電話去,跟他溝通溝通,看看是怎麼回事,怎樣的一種情況,是否可以採取措施解決。當然對某些情況不緊急的客戶,請耐心等待些時間, 隔幾天再發郵件,因為有些客戶回去後會休個假,有些客戶在展會結束後並沒有馬上回去。我就碰到過一個客戶,發了EMAIL半個月後才回復,說是剛到他國家。
對於一段時間還沒回的客戶,這時一個電話還是必須的。
四、中國企業在海外參展時應主要考慮哪些問題?
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參加國外的展覽會時把參加國內組團單位的展團作為出國參展的首選,我們也不斷地收到一些希望自己報名參展的公司的問詢。
辦工作,在向國外匯款等方面也十分方便,自行報名參展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參展各項籌備工作的截至時間。
參加展團有兩種選擇。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展位是不和中國館在一起的獨立展位,只要早做說明,也是可以辦到的,大多數公司則更願意加入中國館,以便更多地接待關注中國的展覽會專業觀眾。參加展團就如同找了一個管家,可以將參展的諸多事宜幫您安排和解決。中文的參展確認書就是一份詳盡的參展指南和服務說明,而在展品運輸和簽證方面您所得到的幫助將更有助於節省人力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一些展覽會接受公司單獨報名,而另一些在國內有分支機構和代理的展覽會則可能建議報名參展商聯絡國內的分支機構和代理。
不好意思,答案太長了。你還是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找詳細答案吧。呵呵
Ⅲ 參加展會需要調查哪些信息
我建議你調查一下越南那邊同類產品的價格,是否要認證。去參展不單單是要賣掉東西,更是要找一個好的代理商,這樣你可以省心一點。另外去海外參展不能心急,要有恆心。老外一般不會第一次和你談就成交或者是下大訂單,能做的下來或者是有第二次見面的機會才會有大單的。另外既然你做的是越南,千萬注意這個地方的信用證,一定要大的國有銀行,不少人吃過假信用證的虧。我有個學長一直是做東南亞展會和市場拓展這塊的,你有興趣你可以問問看他,021-63158066
Ⅳ 市場調查包括哪些信息
消費者需求方面的情況、調查生產者供應方面的情況、調查銷售渠道的情況、調查新產品發展趨勢情況、調查市場競爭的有關情況。
第一,消費者需求方面的情況。
顧客的需求應該是企業一切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因而調查消費者或用戶的需求,就成了市場調查的重點內容。這一方面主要包括:服務對象的人口總數或用戶規模、人口結構或用戶類型、購買力水平及購買規律、消費結構及變化趨勢、購買動機及購買行為、購買習慣及潛在需求,對產品的改進意見及服務要求等。
第二,調查生產者供應方面的情況。
這方面的調查應側重於與本行業有關的社會商品資源及其構成情況,有關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進步情況,產品的質量、數量、品種、規格的發展情況,原料、材料、零備件的供應變化趨勢等情況,並且從中推測出對市場需求和企業經營的影響。
第三,調查銷售渠道的情況。
主要是調查了解商品銷售渠道的過去與現狀、包括商品的價值運動和實體運動泫經的各個環節,以及推銷機構和人員的基本情況、銷售渠道的利用情況、促銷手段的運用及其存在的問題等。
第四,調查新產品發展趨勢情況。
這主要是為企業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搜集有關情報,內容包括社會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情況,新產品與新包裝的發展動態或上市情況,某些產品所處的市場生命周期階段情況,消費者對本企業新老產品的評價以及對其改進的意見等。
Ⅳ 關於校園展會的調查問卷,應該怎麼設計
根據你要調查的相關內容,再找點類似是相關調查問卷,把想要調查的都整理上去就可以了。
Ⅵ 展會調查表的類別有哪些展會調查表的設計和用途又是什麼
以下答案全部來自於展易網。關於其他問題的答案,你可以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呵呵,祝你好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對於展會的客人,一般歸為以下幾類:
1、 已簽合同的客戶。
這些回來後一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詳細的資料,接著便要求他開證,或匯訂金過來。不過這些跟你簽過合同的客戶也並不表示就一定會給你下單,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有些客戶跟你簽過合同了,但過後他在其它的供應商那裡有了便好的價格或更好的ITEM,便會把單下給別人。或者回去後市場發生變化,決定發生改變而取消訂單等等。對他們來說,合同完全沒有束縛作用,合同只是相當於P/I,只是一種形式。所以對於此種客戶,也要小心溝通,一旦出現他遲不開證或不匯訂金的情況,請提高警戒,及時跟他溝通,看是否出現什麼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說不定你就能挽回一個訂單,一個客戶。
2、有意向要下單的客戶。
這有點像於網上詢價只能從你與他們的溝通中判斷出此客戶的潛力程度。一般產品問的越詳細,條款談得越仔細機會越多。對於這些客戶,回來後便及時聯系,把所有的資料所有的所涉及到的問題標明清清楚楚給他發去,也馬上落實打樣(一般這些客戶都是有要求打樣的)。對於這些客戶,我們也常碰上寄了樣品就沒了消息,最常見的原因便是他們在收到所有樣品(包括別人的樣品)後沒有擇取你們的產品下單,或者市場發生了變化等等,那也不要放棄,保持聯系,有新的產品及時向他推薦,以後還是有合作的機會。
3、對某個條款或價格談不來的客戶。
回來後即使你們決定能按他的要求來做,也不要馬上妥協,先發個郵件或打個電話(還是堅決你們先前的決定)看看情況再做決定,如果客戶已有一定的心軟,那你們就成功了,如果他堅持自己的決定,那你們可以妥協的話再向他妥協也不晚。
4、對要求發資料的客戶。
按他所說的要求盡可能把詳細的資料發給他。
5、對隨便看看,隨便問問的客戶。
在展會的時候,他只是去你們那隨便看看,問問,這些客戶沒底,說不定他們是在探行情。那這些客戶可就得憑他的名片來聯系了,如果名片有他們的網址那是最好了,先參觀參觀他們的網站,查清他們的底細,他們主要經營什麼樣的產品,再按照不同的情況向他發不同的資料。說不定你們此次沒帶去參展的產品正是他們的主營產品。
同時也要根據他在你們攤位看的那種產品發資料)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溝通中最常見的難題就是發EMAIL 給客戶後客戶沒了消息。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電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打個電話去,跟他溝通溝通,看看是怎麼回事,怎樣的一種情況,是否可以採取措施解決。當然對某些情況不緊急的客戶,請耐心等待些時間, 隔幾天再發郵件,因為有些客戶回去後會休個假,有些客戶在展會結束後並沒有馬上回去。我就碰到過一個客戶,發了EMAIL半個月後才回復,說是剛到他國家。
對於一段時間還沒回的客戶,這時一個電話還是必須的。
四、中國企業在海外參展時應主要考慮哪些問題?
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參加國外的展覽會時把參加國內組團單位的展團作為出國參展的首選,我們也不斷地收到一些希望自己報名參展的公司的問詢。
辦工作,在向國外匯款等方面也十分方便,自行報名參展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參展各項籌備工作的截至時間。
參加展團有兩種選擇。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展位是不和中國館在一起的獨立展位,只要早做說明,也是可以辦到的,大多數公司則更願意加入中國館,以便更多地接待關注中國的展覽會專業觀眾。參加展團就如同找了一個管家,可以將參展的諸多事宜幫您安排和解決。中文的參展確認書就是一份詳盡的參展指南和服務說明,而在展品運輸和簽證方面您所得到的幫助將更有助於節省人力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一些展覽會接受公司單獨報名,而另一些在國內有分支機構和代理的展覽會則可能建議報名參展商聯絡國內的分支機構和代理。
不好意思,答案太長了。你還是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找詳細答案吧。呵呵
Ⅶ 展會的市場營銷調研的基本類型
市場營銷調研的分類有哪些?實戰派品牌營銷策劃專家策劃實務培訓支招:
實戰派品回牌營銷策劃專答家管理論壇成長型企業品牌運營管理專家郭漢堯老師指出:
市場營銷調研的分類有哪些?
1)根據營銷問題的性質,市場營銷調研可分為探索性調研、描述性調研及因果性調研。
1.、探索性調研的三種方法:焦點小組交流法、案例研究法、投射法
2.、描述性調研要表明問題的特徵,試圖尋求諸如誰、什麼、何時、何地和怎樣等問題的答案
3、因果性調研是為了辨明變數間原因和結果之間關系的調研
2)根據所收集資料的種類劃分,可分為方案調研法和實地調研法。實地調研法的分類:觀察調研法、詢問調研法、實驗法和網上調研法
Ⅷ 求展覽展示的市場調查報告
一份關於會展設計師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國內會展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展館面積都在以十倍甚至數十倍的數字增長,會展經濟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也愈發顯著,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成為許多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會展業尚處在初級階段,特別是會展設計專業人才稀缺,正成為制約會展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無論是京、廣、滬這樣的展覽巨頭,還是深圳、大連、青島、重慶等二線會展城市,在「會展人才稀缺」上,他們可謂是同病相憐。
與會展經濟領先的一些國家相比,我國會展業還存在諸多不足,突出表現為:展會水準不高,國際化程度較低;展會主題雷同現象屢見不鮮,導致整個會展業競爭紛亂無序;展會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缺乏行業管理,市場存在惡性競爭;場館設施不健全,軟硬體不配套;專業人才匱乏等等。導致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歸根結蒂是專業人才缺乏。會展業是一個服務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專業人才的多少,專業技術水平的高低,知識的差別直接關繫到展會的質量和效益。據統計,在會展業條件最好的上海市,會展業有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不足50人,復合型會展人才全上海市未必能找到100個,而通常舉辦一個大型國際會展,至少需專業人才80~90人。從全國范圍看,專業的會展人才缺口至少達200萬之多。
今年1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0個新職業,其中會展設計師這個職業作為發展前途最為光明的新職業名列10種職業的第一位,讓本已備受行業的關注的會展設計師再次高調升溫。會展設計師不僅成為最具潛力的職業之一,更是被譽為2007年新貴。
不同城市演繹同一首歌——會展設計專業人才成瓶頸
作為朝陽產業,中國會展業的迅速崛起讓世界刮目相看。1997年,中國內地全年舉辦的各類展覽會數量第一次達到1000個,短短10年,這一數字在2006年躍升至3800個。全球擁有的展覽會的主題,在中國市場上都能找到,新主題的展會幾無可開發的可能。包括德國、美國等世界前10名的國際展覽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中國市場。中國的展覽館的數量和規模都堪稱領先世界。正因如此,會展人才短缺的矛盾也愈發突出,特別是展覽設計人才的稀缺,成為整個會展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大多數會展從業人員多是"半路出家",真正科班出身的人才鳳毛麟角,會展設計師自然也就成為會展業這個朝陽產業中的"稀缺人才"。
北京 高端會展設計師搶手
北京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是會展人才相對集中的地方,盡管如此,該市同樣面臨著會展設計師短缺的困惑。北京力洋展覽展示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在業內頗有口碑的專業展覽展示企業,該公司以別具一格的展台設計,贏得了索尼及松下等國際知名公司的信賴。對於當前的會展設計師熱,力洋展覽展示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洋認為,會展畢竟還是個年輕的行業,而北京作為全國三大會展巨頭之一,其會展業的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正因如此,北京會展設計師稀缺也就再正常不過了,一方面是快速發展的會展業,一方面是滯後的會展教育。更准確地說,北京真正缺乏的是具有高端設計能力的資深會展設計師。這幾乎是每個展覽展示公司共性的問題。力洋公司對會展設計師的要求早已不滿足於業務,更注重設計人員對事務的控制力及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和溝通能力。盡管現在高端會展設計人才奇缺,但是力洋公司的定位,決定了他們對設計師的要求和理解「寧缺勿濫」。劉洋介紹,力洋公司鼓勵和推崇設計師個人品牌的建立,這也是每一個優秀設計師的理想,正因如此,力洋公司吸引了一批優秀的會展設計人才,而優秀的設計人才,已經成為力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是力洋公司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
上海 人才瓶頸制約產業發展
據統計,到2010年世博會期間,上海會展類人才的缺口將達到10萬人。據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該市注冊該協會的會展公司有150多家,旅遊業中也有半數旅行社設有會展部,全市會展從業人員大約有5000名,但其中具有5至10年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經驗專業人才卻不足50人。隨著申博成功,上海有望成為21世紀亞太地區的重要會展中心,但會展人才中「百里挑不出一個」的懸殊差距,已成為上海確立重要會展中心地位的瓶頸。
重慶 年薪10萬難覓優秀會展設計師。
據重慶會展協會負責人介紹,會展設計師在重慶同樣非常稀缺,很多公司已開出10萬元以上的年薪,依舊是「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倒不是10萬元的高薪對大家沒有誘惑力,只是很多人因自己沒有「金鋼鑽」,不敢攬這「瓷器活」,10萬高薪可謂是曲高和寡。
在今年春季,重慶眾多會展企業開展了一場會展人才爭奪大戰,會展設計專業人才成爭奪重點。
為了備戰糖酒會,重慶眾多公司都求賢若渴,數家會展企業爭相向會展專業人才拋出橄欖枝。其中兩類人才最受青睞:一類是展覽整體策劃及招商招展的專業人才;一類則是展覽設計以及製作的專業人才。而且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人才之爭非為一時之用,而是為以後儲備人才。這也是眾展覽公司在吃盡了設計人才短缺的「苦頭」後的覺醒。
杭州 會展設計師成「香餑餑」
在杭州,由於市場需求比較大,會展設計師「物以稀為貴」,其月薪一般在4000元以上。浙江中博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行坦言,與北京、上海、廣州等老牌會展城市相比,目前杭州的會展業發展與這些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杭州會展業發展的瓶頸之一。雖然歷年的"西博會"培養了大批會展工作人員,但真正的會展人才還相當欠缺。人才的稀缺導致杭州的會展業還處於規模小、檔次低的水平。現在大家都已經認識到,在這個行業里,誰擁有真正高端的會展專業設計人才,誰就等於把握了更多成功的機會。
武漢 會展專業人才每年缺口上千人
湖北省會展業商會會長張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武漢,許多公司拋出年薪10萬的「綉球」,卻少有人敢接。高薪難聘自己所需的會展設計人才,這也是武漢展覽展示企業共同面臨的苦衷。武漢會展業人才嚴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武漢會展業發展的瓶頸。
據張珺介紹,武漢每年共承辦上規模的展會150場以上,但無一場是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的展會,科技部重點支持的11個展會中,也僅有華中車展一項。人才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省內會展業發展。特別是展覽裝飾專業人才非常就更少,特別是專業製作工人和展示設計師。
大連 很少有會展設計人才飽和的公司
大連北展豪邁集團所屬的大連創迅會展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李宏毅談到,會展設計師一直都是很搶手的職業,因為會展業是朝陽產業,會展設計這個職業也剛剛興起,市場需求旺盛。在大連這個二線會展城市,從事展示設計的專職人員至少也有200人左右。還有一部分是一些廣告公司及裝修公司的設計師。新成立的展覽公司逐年增多,市場需求也逐漸擴大,這就導致每個展覽公司每年都在招人。這個行業的特點是流動性比較大,所以很少有設計師飽和的公司。從表面上看,會展設計師嚴重短缺,但准確地說,會展行業缺的是高端會展設計人才。
深圳 會展人才缺口達50%以上
目前深圳與會展相關的企業大約有100多家,全市每年舉辦展會70場左右。按照這個規模,至少要有200-300名熟悉市場行情、具有足夠會展組織能力的會展經理人才。但在深圳現有的會展從業人才中,合格者不足一半。這就意味著深圳目前會展人才缺口達50%以上。而新的深圳會展中心啟用後,深圳的展館資源將擴大3倍以上,會展總量很可能從目前的每年的70場左右增加到每年100~200場,深圳的會展人才缺口仍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