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網路游戲市場定位

網路游戲市場定位

發布時間:2022-01-13 15:11:42

㈠ 網路游戲的發展趨勢

網路游戲的發展趨勢

從九十年代的MUD時代,到99年《網路創世紀》進入中國,再到2001年盛大《傳奇》的奇跡成功,直到今天國內網路游戲市場的一片興盛勢頭。網路游戲這個龐然大物已經在中國走過了好幾個不同的階段。今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宣布強制實行「網路游戲防沉迷」,標志著我國網路游戲業就進入了由政府參與調控的新階段。隨著網路游戲的影響不斷增大,網路游戲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意義。在這個新階段中,網路游戲的經營重點不再只是考慮到底能給玩家提供多少娛樂,同時還要關心一款游戲對於社會的影響。國內的網路游戲業面臨著新的

一次洗牌。

說到網路游戲對於社會的影響,正負兩方面都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網路游戲的正面價值在於它大大擴展了我國網路事業和計算機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用戶加入到網路使用者的行列中來。網路游戲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以及就業機會,帶動了不少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內的通信業,計算機業以及網吧服務業因為網路游戲的興起而迅速發展起來。同時,網路游戲還是一種廉價而普遍的新型娛樂方式,為收入處於中下水平的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個相比之下危害並不是很大的消遣之所。

但是,現在社會輿論越來越關心網路游戲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對未成年人的危害。雖然歸其原因未成年人進入網路游戲的責任並不只在游戲本身,但是在目前社會監督不力的情況下,網路游戲擔負起了限制未成年人過分投入游戲的主要責任。其中對未成年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網路游戲占據了未成年人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由此連帶出的,是其他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某些網路游戲惡劣低俗的游戲環境;比如暴力網路游戲的PK設定;一些網路游戲的結婚和賭博的設定;還有就是網路游戲本身需要玩家支付的費用,對於未成年人來說也並不輕松。

過去,對於社會輿論的這些職責,網路游戲的廠商們雖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利益的考慮下並不那麼重視。但是在今年「網路游戲防沉迷系統」推出以後,網路游戲的廠商們就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了。

「網路游戲防沉迷系統」之所以要強制執行,在以前游戲廠商們之所以不重視網路游戲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這都是因為限制玩家在游戲中的時間就等於減少了游戲廠商們的收入。從最早在國內收費的網路游戲開始,游戲廠商們對玩家實行的就都是按照游戲時間收費的標准。在這個制度下,玩家在游戲中投入的時間和游戲廠商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那麼游戲廠商們自然對未成年人在游戲中的沉迷現象不那麼重視,甚至有一些利慾熏心的廠商反而還會加以鼓勵。

但是在「網路游戲防沉迷系統」實行以後,在短期里那些大游戲廠商們的收益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即使有些廠商推出「雙倍經驗」等系統試圖抵消「網路游戲防沉迷系統」的影響,未成年人利益和游戲廠商們的收益之間的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惟一的結果就是那些游戲廠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強制規定下減少了運營網路游戲的所得。

在這次的網路游戲變革中,惟一不會受到影響的網路游戲,就應該是那些不依靠玩家的游戲時間收費的網路游戲。這其中包括《泡泡堂》、《QQ堂》等休閑類的網路游戲,也包括《巨商》、《熱血江湖》這樣的永久免費的網路游戲。這兩類的網路游戲並不十分在乎玩家在游戲中投入的時間,而是依靠廣告和向玩家出售各種游戲周邊獲利。因此這些網路游戲的經營者們不會把精力放在如何牽扯玩家投入游戲上面,而是實打實地增加自己游戲對玩家的吸引力,從而吸引玩家購買自己的周邊產品。

在運營結果上休閑網路游戲和永久免費的網路游戲不會受到「網路游戲防沉迷系統」的沖擊,在實際效果上這兩類游戲同樣不會對未成年人產生過多的危害,不會成為社會輿論的職責對象。

這是因為,休閑網路游戲和永久免費網路游戲的游戲定位在於玩家業余時間的休閑活動,並不期望佔用玩家過多的游戲時間。在玩家進行游戲的過程中,不會因為要考慮自己在游戲中花費了多少點卡而抓緊游戲效率。相反在這些游戲中玩家進行游戲要更加從容不迫,玩家的投入感較低,對游戲的依賴程度也就不會太高。同時,這兩類游戲都是向玩家免費開放的。玩家即使不購買那些游戲中出售的周邊產品,一樣可以基本享受到全部的游戲樂趣。這可以大大減輕那些缺乏收入的未成年人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減少了很多社會的潛在隱患。還因為免費的緣故,同樣一件需要玩家付出精力才能獲得的游戲裝備,在免費游戲中的價值會遠遠低於那些收費游戲的。那麼這些網路游戲的玩家交易市場就不會像收費游戲那麼興旺。沒有了玩家之間的現金交易,游戲財富對於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就會變得更小。同時,其他游戲常見的欺騙、盜號等非法行為也會隨之減少。干凈安全的游戲環境更加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稍微有經濟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毫無節制的無限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必然會因為某種原因停滯下來。現在,網路游戲業就面臨著一次停滯發展期,只有那些順應發展的網路游戲——比如休閑網路游戲和永久免費網路游戲——才會在網路游戲市場的變革中留存下來,迎來事業的新的高峰。

㈡ 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產品定位怎麼寫(手游)

寫簡單點,就是解決某個群體的什麼問題就行了。

然後說說為什麼選擇這個群體,版這個群體的商業價值有權多大,他們的某種需求有多強烈。

產品定位寫好了,剩下的就是市場調研了,如果和你寫的定位一致,就可以大幹一場了。

如果有幾種方案,擇優選擇。採納吧,么么噠!

補充:還應考慮競爭對手情況。

㈢ 新浪網,網易,搜狐三個網站在線游戲哪個最好,目標市場和定位的不同之處

應該是網易的吧.他主要對象是年輕人,比如夢幻西遊,是個連女孩都愛玩的游戲,所以算是很受歡迎的游戲.
況且網易的宣傳面很廣,街頭調查90%的人都對網易的游戲知道的相對多一些

㈣ 網路游戲的市場定位

最好是 現實類。因為此類網游甚少。。。

㈤ 網路游戲起源於哪個國家什麼時候形成現在的模式

網路游戲發展史

在今年5月的GDC 2002(游戲開發者大會)上,有一場關於網路游戲的研討會,與會者包括《網路創世紀》、《無盡的任務》、《亞瑟王的暗黑時代》、《天堂》、《模擬人生在線》和《星球大戰:星系》等熱門網路游戲,以及Xbox Live等游戲機網路平台的項目負責人,研討會的主題為「Building a Third Generation, Online Persistent World」(創造第三代網路游戲)。

第三代網路游戲究竟是怎樣的?前兩代網路游戲分別是如何劃定的?三代網路游戲之間的界定標准又是什麼?這次研討會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般的觀點是把《網路創世紀》(Ultima Online)視為網路游戲的奠基者,把2D畫面為主或2D/3D畫面混用的網路游戲統稱為「第一代網路游戲」,把即將在國內推出的《無盡的任務》(EverQuest)和《命運》(W.Y.D)等全3D大作視為「第二代網路游戲」。而「第三代網路游戲」的定義目前尚無定論,但我們從今年以來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第三代網路游戲更傾向於甩開那些用以衡量單機游戲的傳統標准,如視聽、操作性和游戲性等,甚至甩掉「游戲」這個字眼,而把自己定位在虛擬社區之上。換句話說,第三代網路游戲的精髓在於它的社會系統,游戲設計師所扮演的實際上更多的是社區設計師而非游戲設計師的角色。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第三代網路游戲並無統一模式,例如《模擬人生在線》(The Sims Online)強調虛擬的社交體驗,而《絕密檔案》(Majestic)則強調交互方式的多樣化。

然而這種劃分方法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一是缺乏統一的標准,前兩代以游戲的畫面為分界,而後兩代則以游戲的內容為分界;二是所用標准不具備獨占性,按畫面進行劃分對於網路游戲來說並無太大的實際意義,若以內容進行劃分,則至今仍無人能出《網路創世紀》之左右。實際上,如果我們把視線拉遠一些的話,就會發現,從《網路創世紀》,更准確地說,從1996年發布的《子午線59》(Meridian 59)開始直到現在,我們始終是在同一層面上徘徊,人為地將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劃為三代,難免有些牽強。

更重要的是,這種劃分方法完全忽略了那些曾為網路游戲的普及和發展作出貢獻的開拓者,彷彿整個網路游戲業是在1997年夏天突然跳出來的。無庸置疑,《網路創世紀》的成功是網路游戲發展史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無視此前出現的一切,任何事物的質變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量變過程。

一、第一代網路游戲:1969年至1977年

背景:由於當時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尚無統一的技術標准,因此第一代網路游戲的平台、操作系統和語言各不相同。它們大多為試驗品,運行在高等院校的大型主機上,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弗吉尼亞大學,以及英國的埃塞克斯大學。

游戲特徵:1、非持續性,機器重啟後游戲的相關信息即會丟失,因此無法模擬一個持續發展的世界;2、游戲只能在同一伺服器/終端機系統內部執行,無法跨系統運行。

商業模式:免費。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游戲可追溯到1969年,當時瑞克·布羅米為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系統編寫了一款名為《太空大戰》(SpaceWar)的游戲,游戲以八年前誕生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款電腦游戲《太空大戰》為藍本,不同之處在於,它可支持兩人遠程連線。

PLATO是歷史上最為悠久也是最著名的一套遠程教學系統,由美國伊利諾斯州厄本姆的伊利諾斯大學開發於上世紀60年代末,其主要功用是為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遠程教育,它具有龐大的課程程序庫,可同時開設數百門課,可以記錄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PLATO還是第一套分時共享系統,它運行於一台大型主機而非微型計算機上,因此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這使得它所能支持的同時在線人數大大增加。1972年,PLATO的同時在線人數已達到1000多名。

那些年裡,PLATO平台上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游戲,其中一小部分是供學生自娛自樂的單機游戲,而最為流行的則是可在多台遠程終端機之間進行的聯機游戲,這些聯機游戲即是網路游戲的雛形。盡管游戲只是PLATO的附屬功能,但共享內存區、標准化終端、高端圖像處理能力和中央處理能力、迅速的反應能力等特點令PLATO能夠出色地支持網路游戲的運行,因此在隨後的幾年內,PLATO成了早期網路游戲的溫床。

PLATO系統上最流行的游戲是《聖者》(Avatar)和《帝國》(Empire),前者是一款「龍與地下城」設定的網路游戲,後者是一款以「星際迷航」為背景的網路游戲。這些游戲絕大多數是程序員利用業余時間編寫並免費發布的,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游戲能獲得大家的認可。當然,也有一些開發者通過自己的游戲獲得了收入,但通常每小時只有幾美分,並且還得在若干作者之間進行分配。

PLATO在游戲圈內並未獲得其應有的榮譽和地位,但這並不能抹殺它對網路游戲以及整個游戲產業所做出的貢獻。PLATO上的不少游戲日後都被改編為了游戲機游戲和PC游戲,例如《空中纏斗》(Airfight)的作者在原游戲的基礎上開發了《飛行模擬》(Flight Simulator),80年代初,這款游戲被微軟收購並改名為《微軟飛行模擬》,成為飛行模擬類游戲中最暢銷的一個系列。1974年推出的《帝國》是第一款允許32人同時在線的游戲,這一聯機游戲模式成為現代即時策略游戲的標准模式。1975年發布的《奧布里特》(Oubliette)是一款地牢類游戲,大名鼎鼎的角色扮演游戲《巫術》(Wizardry)系列即源於此。

有趣的是,1969年也正是ARPAnet(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誕生的年份。大家知道,ARPAnet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研製的世界上首個包交換網路,它的成功直接促成了互聯網以及傳輸控制協議(即TCP/IP)的誕生。

二、第二代網路游戲:1978年至1995年

背景:一些專業的游戲開發商和發行商開始涉足網路游戲,如Activision、Interplay、Sierra Online、Stormfront Studios、Virgin Interactive、SSI和TSR等,都曾在這一階段試探性地進入過這一新興產業,它們與GEnie、Prodigy、AOL和CompuServe等運營商合作,推出了第一批具有普及意義的網路游戲。

游戲特徵:1、網路游戲出現了「可持續性」的概念,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成年累月地在同一世界內不斷發展,而不像PLATO上的游戲那樣,只能在其中扮演一個匆匆過客。2、游戲可以跨系統運行,只要玩家擁有電腦和數據機,且硬體兼容,就能連入當時的任何一款網路游戲。

商業模式:網路游戲市場的迅速膨脹刺激了網路服務業的發展,網路游戲開始進入收費時代,許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來玩網路游戲。從《凱斯邁之島》的每小時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時6美元,第二代網路游戲的主流計費方式是按小時計費,盡管也有過包月計費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氣候。

1978年在英國的埃塞克斯大學,羅伊·特魯布肖用DEC-10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戲——「MUD1」,這是一個純文字的多人世界,擁有20個相互連接的房間和10條指令,用戶登錄後可以通過資料庫進行人機交互,或通過聊天系統與其他玩家交流。

特魯布肖離開埃塞克斯大學後,把維護MUD1的工作轉交給了理查德·巴特爾,巴特爾利用特魯布肖開發的MUD專用語言——「MUDDL」繼續改進游戲,他把房間的數量增加到400個,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和聊天系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並為每一位玩家製作了計分程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學與ARPAnet相連後,來自國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統資源,致使校方不得不限制用戶的登錄時間,以減少DEC-10的負荷。80年代初,巴特爾出於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源代碼和盤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考,於是這套源代碼就被流傳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經出現了數百份非法拷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版本。如今,這套最古老的MUD系統已被授權給美國最大的在線信息服務機構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為「不列顛傳奇」,至今仍在運行之中,成為運作時間最長的MUD系統。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多人交互網路游戲,它可以保證整個虛擬世界的持續發展。盡管這套系統每天都會重啟若干次,但重啟後游戲中的場景、怪物和謎題仍保持不變,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計算機上運行,而不局限於埃塞克斯大學的內部系統。

1982年,約翰·泰勒和凱爾頓·弗林組建Kesmai公司,這家公司在網路游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約是與CompuServe簽訂的,當時約翰·泰勒看見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則名為「太空戰士」(MegaWars)的廣告——「如果你能編寫一款這樣的游戲,你就能獲得每月3萬美元的版稅金」,他便把同凱爾頓·弗林一起開發的《凱斯邁之島》(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冊寄了一份給當時在CompuServe負責游戲業務的比爾·洛登,洛登對此很感興趣。《凱斯邁之島》的運行平台為UNIX系統,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計算機,於是Kesmai公司重新為CompuServe開發了一個DEC-20的版本。這款游戲運營了大約13年,1984年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標准為每小時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國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版本。

1984年,馬克·雅克布斯組建AUSI公司(《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開發者Mythic娛樂公司的前身),並推出遊戲《阿拉達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裡搭建了一個伺服器平台,安裝了8條電話線以運行這款文字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的收費標准為每月40美元,這是網路游戲史上第一款採用包月制的網路游戲,包月制的收費方式有利於加速網路游戲的平民化進程,對網路游戲的普及將起到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包月制在當時並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1990年AUSI公司為《龍門》(Dragon's Gate)定的價格為每小時20美元,盡管費率高得驚人,但仍有人願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這款游戲,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1985年,比爾·洛登說服通用電氣公司(GE)的信息服務部門投資建立了一個類似CompuServe的、商業化的、基於ASCII文本的網路服務平台,這套平台被稱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於10月份正式啟動,其低廉的收費標准在用戶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也令一向有著強烈優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GEnie系統實際上是利用GE信息服務部門的伺服器在夜晚的空閑時間為用戶提供服務,因此收費非常低廉,晚上的價格約為每小時6美元,幾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

同年11月,Quantum Computer Services(AOL的前身)毫無聲息地推出了QuantumLink平台,這是一個專為Commandore 64/128游戲機玩家服務的圖形網路平台,費率僅為每月9.95美元。這一收費標准完全可以成為網路游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由於當時的Commandore 64/128游戲機已步入衰退期,因此這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收費標准如同雅克布斯的「家庭作坊」一樣,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否則網路游戲的革命很可能會提前來到。

無論如何,更多運營商的介入令網路服務業的競爭激烈了起來,費率的下調已成必然趨勢。這一階段的美國網路游戲業如同現階段國內的網路游戲業,運營商與游戲商在網路游戲身上大賺了一筆。1988年,Quantum從TSR手中購得「龍與地下城」的授權,三年後,第一款AD&D設定的網路游戲——《夜在絕冬城》(Neverwinter Nights)誕生,這款游戲運營了若干年,盡管所採用的圖像技術陳舊不堪,但僅在它生命周期的最後一年,即1996年,它就為AOL帶來了500萬美元的收益。

1991年,Sierra公司架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用於網路游戲的服務平台——The Sierra Network(後改名為ImagiNation Network,1996年被AOL收購),這個平台有點類似於國內的聯眾游戲,它的第一個版本主要用於運行棋牌游戲(當時的比爾·蓋茨是一名狂熱的橋牌手,在Sierra Network上擁有自己的賬號,且常常光顧),第二個版本加入了《葉塞伯斯的陰影》(The Shadow of Yserbius)、《紅色伯爵》(Red Baron)和《幻想空間》(Leisure Suit Larry Vegas)等功能更為復雜的網路游戲。當時Sierra Network的運營者還曾同理查德·加利奧特聯系,希望把開發中的《網路創世紀》搬到Sierra Network上。隨後幾年內,MPG-Net、TEN、Engage和Mplayer等一批網路游戲專用平台相繼出現。

三、第三代網路游戲:1996年至今

背景:越來越多的專業游戲開發商和發行商介入網路游戲,一個規模龐大、分工明確的產業生態環境最終形成。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網路游戲的設計方法和經營方法,希望歸納出一套系統的理論基礎,這是長久以來所一直缺乏的。

游戲特徵:「大型網路游戲」(MMOG)的概念浮出水面,網路游戲不再依託於單一的服務商和服務平台而存在,而是直接接入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市場。

商業模式:包月制被廣泛接受,成為主流的計費方式,從而把網路游戲帶入了大眾市場。

第三代網路游戲始於1996年秋季《子午線59》的發布,這款游戲由Archetype公司獨立開發。Archetype公司的創建者為克姆斯兄弟,即將發售的《模擬人生在線》的設計師邁克·塞勒斯和已被取消的《網路創世紀2》的設計師戴蒙·舒伯特都曾在這家公司工作過。

《子午線59》本應是一款劃時代的作品,可惜發行商3DO公司在決策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失誤,在游戲的定價問題上舉棋不定,面對《網路創世紀》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先機盡失,「第一網路游戲」的頭銜終被《網路創世紀》奪走。《網路創世紀》於1997年正式推出,用戶人數很快即突破10萬大關。

《子午線59》和《網路創世紀》均採用了包月的付費方式,而此前的網路游戲絕大多數均是按小時或分鍾計費(收費前通常會有一段時間的免費使用期)。採用包月制後,游戲運營商的首要經營目標已不再是放在如何讓玩家在游戲里付出更多的時間上,而是放在了如何保持並擴大游戲的用戶群上。與目前國內眾多網路游戲「撈一票即走」的心態相比,月卡、季度卡和年卡等付費方式無疑更有利於網路游戲的長遠發展,盡管從眼前來看,或許會失去部分經濟利益。

《網路創世紀》的成功加速了網路游戲產業鏈的形成,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越來越多的專業游戲公司的介入,網路游戲的市場規模迅速膨脹起來。這其中既有《無盡的任務》、《天堂》、《艾莎隆的召喚》和《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成功,也有《網路創世紀2》、《銀河私掠者在線》和《龍與地下城在線》的被取消。一些傳統的單機游戲開發商,如Maxis、Westwood和暴雪等,也依託自己的品牌實力加入進來,《模擬人生在線》、《遠離地球》、《星球大戰:星系》和《魔獸世界》等都是期待度很高的作品,而更重要的則是一批中小開發商的涌現,它們在為網路游戲市場創造更豐富、更多樣化的內容的同時,也為整個游戲業帶來了不安定的泡沫因素。

從游戲本身來看,第三代網路游戲這六年來更多的是在進化而沒有任何質的飛躍,這種進化更多的是體現在技術和橫向層面的拓寬上,而未能向前突破。大家也許都有這種感覺,盡管許多網路游戲的技術水準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其游戲性卻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網路創世紀》所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至今沒有人能夠超越。在這種情況下,網路游戲市場的高速膨脹反倒讓人覺得有些反常。

前面提到,在今年5月的GDC 2002上曾經舉辦了一場以「第三代網路游戲」為主題的研討會,然而與會者卻並未對「第三代網路游戲」的定義加以明確界定。在筆者看來,這一稱謂實際只是一種虛指而已,從會上所討論的內容來看,更多的是對如何改進當前這一代網路游戲的建議,而沒有任何革命的徵兆。畢竟,這一代網路游戲只存在了短短的六年時間,甚至尚未步入成熟,又何談革命?

盡管如此,這場研討會還是給人以不少有益的啟發,下面的這兩個問題將成為今後幾年內網路游戲亟待解決的課題:

1、如何在保證網路世界的有序性的前提下,賦予玩家以更多的自由和權力?

眾所周知,一個封閉的小環境可以由玩家實現自律,而一個數萬人的大環境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自律。於是有人提出了創建一個「迪斯尼樂園」式的虛擬世界,這是一個擁有嚴格的游戲規則、受到嚴格控制的游戲環境,玩家只能在游戲中根據既定的規則去玩、去交流,而不能對這個世界做什麼改變。但這一想法與網路游戲所具有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相違背,很多設計師認為未來的網路游戲應該允許玩家自己動手創建,創建能夠永久保存下來的個性化的物品或是能對游戲世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的內容,這是提高玩家忠誠度的最佳途徑。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例如玩家會不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生產出大量垃圾,會不會引發新的作弊手段等等。

控制和放權是件兩難的事。如何在受控制的環境下賦予玩家更多的創造力?這是未來網路游戲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2、如何盡可能地擴大網路游戲的目標消費群?

從游戲本身來看,一方面應盡量降低操作的復雜度,另一方面應通過內容上的設計,讓每月玩20個小時的玩家也能在游戲中體驗到與每月玩200個小時的玩家相當的樂趣。這就需要賦予玩家以更多的創造力和歸屬感,例如鼓勵玩家之間組成更緊密的群體、社區或國家。

從游戲外部來看,一方面應盡可能為玩家提供更為方便的購買、付費和接入方式,另一方面必須為玩家提供更穩定的服務。與單機游戲不同,網路游戲出售的是一種服務而非產品,90%的工作量實際上是在游戲上市後才發生的,因此服務質量的優劣對於網路游戲的生存和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㈥ 網路游戲如何進行市場推廣

做一個游戲推廣,可以五步走,具體如下:
一、制定推廣策略
制定推廣策略時要結合產品的生命周期來思考每個階段的策略。制定推廣策略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二、確定產品的人群定位
當我們負責一款產品的推廣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該產品的目標人群具有怎麼的屬性,哪些渠道用戶的屬性正好與之相匹配。清楚這些後,我們便可以快速的對這些渠道進行分析,想辦法在渠道獲取到更多的目標用戶。以映客為例,他們在早期的時候便邀請了微博粉絲數有81W的中超球星趙明劍,以及微博粉絲數有69W的YY主播天佑成為產品早期的用戶,並獨家直播了Bigbang的演唱。
三、確定推廣預期目標
以目標為導向是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我們有目標的時候,所做的事情就不會盲目。在推廣初期我們的目標可以是每個月完成多少下載激活安裝量,也可以是熟悉每個應用商店的具體玩法;梳理商店活動申請流程等。
四、確定推廣方式方法
推廣方式簡單的可以劃分為免費推廣和付費推廣這兩大類。付費推廣可以是直接在商店開通廣告服務也可以通過商店的各個代理來獲取一些廣告資源位,具體的合作形式及價格每家各有不同,大致的可以分為:CPT\CPD\Push\Banner 等。免費推廣常見的有首發、活動、專題這三種,同樣這些都可以在商店後台都有相應的申請入口及規則。
五、分析渠道數據
分析渠道數據的目的是預估渠道的帶量能力以及評估在該渠道的投入成本。這個時候就要對不同應用商店做詳細的分析。
主要從用戶來源,用戶屬性這兩個維度進行。這些數據和判斷一方面來源於生活經驗,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意識的去藉助網路指數或各大應用商店分布的數據報告來幫助我們佐證假設。

㈦ 游戲行業的前景

游戲企業的招聘職位是最多的,涵蓋游戲製作、游戲美工、游戲策劃、游戲運營、游戲程序開發等職位。毫無疑問,游戲方面的專業人才是目前互聯網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數量最大的一類人才。在某招聘網站的統計中,游戲行業年薪高達36萬,你是否再次拖了後腿?

由於游戲企業的利潤水平都比較高,所以薪酬待遇方面,游戲職業也是很不錯的,一般游戲職位月薪10000以上是沒有問題的,經驗豐富的月薪20000甚至更多。

之所以造成游戲人才大量的缺口,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游戲人才的輸送渠道。

我們先來說說一名優秀的游戲人才需要具備的兩個要求:

第一,對游戲很有興趣,有豐富的游戲經驗,熟悉游戲玩家心理特徵等等;

第二,相關的專業技能:美工能力、策劃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軟體、程序開發能力等等。

基本上能滿足第一點的人缺乏第二點,而滿足第二點的人又缺乏第一點,兩個都符合的人才很少很少。目前,國內各高校還沒有設立專門培養游戲人才的專業,特別是游戲開發方面。

而我們尚上游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華中地區最大游戲人才孵化基地,我司已與多家游戲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建立精英班,為國內數字娛樂市場培養優秀人才。

現下的游戲人才可以就業的方向,主要有游戲程序開發、游戲策劃(產品經理)、游戲運營、游戲美術這四個就業方向。

1、游戲美術

游戲美術是技術性比較強的崗位,門檻高,人才缺口也相對較大,當然,薪資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游戲製作通常需要掌握3D設計技術和建模,首先需要對游戲有一定的熱情,熟悉游戲主要場景、人物、道具等特徵,其次需要美術基礎。

考慮到時間和成本,如果要進入游戲行業,最快的上手方法是選擇一家從事游戲行業的專業公司學習一段時間。

2、游戲開發

游戲程序開發方向主要負責游戲程序開發,這一塊在游戲企業是人才缺口也是非常大的,因為各高校都開設有c/c++、java實操項目的課程,有相關的專業所學也只是處於理論階,無法進入游戲開發企業勝任崗位。

根據游戲類型的不同,所學的軟體也不一樣。

1、首先是C++語言。

2、只是做windows方面的游戲學習,可以學習下DirectX,這個很方便在windows下做游戲開發。

3、想學習游戲並迅速工作,建議學習COCOS等引擎,有了以上的基礎學習這些引擎也可以理解的更深入。

3、游戲策劃

通常定位為游戲產品經理,屬於綜合性比較強的崗位,主要負責游戲需求的調研與分析,游戲業務模型建立,游戲創意設計、游戲數值策劃、游戲劇情策劃等工作,需要經常與游戲整個部門的人溝通。

4、游戲運營

主要負責游戲的日常運營工作,數據分析工作,游戲推廣和活動策劃工作。

㈧ lol網游的市場定位

英雄聯盟十周年的直播節目中,英雄聯盟手游正式公布並開啟官網預約,官方也展示了一些手游相關的內容,可以看到手游還是保留了不少英雄聯盟的玩法和機制。有很多玩家認為手游有了王者榮耀這個並不太重要,對這款游戲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英雄聯盟手游》上手難易度分析

有王者榮耀的前例在先,雖然游戲還沒出,但是很多玩家就猜測英雄聯盟的手游版一定會很簡單,因為本身用手機操作就沒有辦法完成特別高難度的操作技巧,如果難度太大,那將會勸退很多小白玩家。

不過,也有玩家不認同這個游戲一定好上手,不過這樣是最開心的啦~保留某些機制,會更好,按道理娛樂化碎片化應該是手游趨勢,但還是希望聯盟手游能不走尋常路,上班的話,中午整一局,e來e去就很香。

有以下幾點關於英雄聯盟手游的分析:

1、用戶基礎趨近成熟

用戶基礎已經基本體驗過王者榮耀,補兵體驗過平安京,插眼體驗過英魂之刃手游、英雄聯盟的技能機制體驗過時空召喚、點觸機制體驗過虛榮,整體來說,用戶基礎大部分是比較成熟的,太簡單反而用戶沒有反饋成就感,全部是王者多少星多少星,成就感真的不大,就像現在,我就怕別人噴我"低星王者也來做分析?"

2、已經有王者榮耀了,為什麼還要聯盟手游?為了信仰?那是我們玩家的事。

一切技術、信仰和噱頭最後都是為了商業服務。那麼什麼最賺錢?是游戲的皮膚么?只是一部分吧?真的賺錢,真正的商業運作還是電競比賽。各大平台、各大企業都已經開始規劃電競市場份額了,這是一個大蛋糕。

電競需要認可度,毫無疑問,聯盟是具備的。但是由於移動網路的快捷化,以及生活成本加大,放在端游上的玩家明顯減少,手游成績斐然。

王者榮耀比賽國內如火如荼,雖然中國市場足夠大,但是商業運作來說,還是全球性的更有意思,不是么?王者榮耀的海外版AOV並沒有如預期火起來,原因不詳,那這大規模的賽事就做不起來,可是聯盟手游卻有火遍全球的可能性。

3、電競需要微操作,需要操作上限。

之前蠻多人說貼膜游戲、馬桶游戲,其實這樣的毀譽真的不好啊,可以不愛,但別傷害。

但是確確實實,王者榮耀的操作上限不高,盡管大部分人達不到頂尖水平,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可以的,這部分人遠遠超過了參加電競比賽的人。甚至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還能更高水平,卻被游戲機制限定住了,電競,不該是這樣的。至少,英雄聯盟沒有人敢說自己水平已經達到了游戲的頂尖,你開全判定的腳本,我也把把單殺你,聯盟的上限很高,這和鍵鼠操控也有一定聯系,有了可能性,有了上升空間,就有意思了。

人都喜歡看自己沒有的東西,水平和技術是不斷突破的,而不應該被游戲本身限制住,作為合格的電競它應該充滿無限可能。每一個人都為頂尖而努力,生活也是這樣,很多時候明知不可為而願意為之,我們稱作信仰。

綜上所述,我覺得聯盟手游如果想賺錢,想火,它應該不會那麼小白,至少,應該給足夠的發展空間,段位的分布應該是金字塔,而不是梯形,有些高玩,他們應該得到應有的榮耀。

閱讀全文

與網路游戲市場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3年上海電子商務交易額 瀏覽:44
重慶旅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1
ole市場營銷管理手冊 瀏覽:590
市場營銷實踐體會 瀏覽:710
會展管理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597
釘釘的推廣方案 瀏覽:229
微信群裂變營銷 瀏覽:416
家裝微信營銷聊天 瀏覽:625
製作一份賽事贊助的策劃方案 瀏覽:410
新店開業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7
單身派對策劃方案獎品 瀏覽:863
上海鋼銀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658
kfc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754
幼兒園暑期師資培訓方案 瀏覽:456
分析網路營銷現狀分析 瀏覽:238
銀行11月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38
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企業類型 瀏覽:762
市場營銷營銷畢業生去富士康 瀏覽:583
線下水果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599
清華市場營銷博士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