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出與當代消費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的5個相關問題
消費主義在大學校園里的影響表現為部分學生符號化消費、品牌消費傾向。大學生正處於角色轉換頻繁、自我角色定位的發展階段,在消費上,他們希望藉助品牌、個性、前衛、時尚、新潮的消費來展現自我的個性和成熟,網路信息時代,大學生對消費信息的獲得快速而便捷,對許多時尚品牌如數家珍,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它們越來越認同廣告中所宣傳的品牌是身份的象徵,不知不覺中接受消費主義所倡導的消費新觀念。
首先,超前消費是大學生由於受消費主義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新消費特徵。有的學生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消費,用高消費來體現自己的優越感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消費過程情緒化,把佔有、享樂消費品當作彌補自身精神空虛的手段。其次,大學生的幸福觀已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不少大學生把擁有金錢和物質享受理解為幸福本身。還有部分學生把獲得金錢、享受生活作為人生奮斗的目標,將個人擁有的金錢和享受條件視為價值取向、判斷標准和行為准則。
消費主義在大學校園里蔓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受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當代中國正在發展市場經濟,效率、金錢觀念已深人人心,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卡奴」「房奴」「孩奴」等現象層出不窮,一方面是物價過高、體制不公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與人們不合理的消費慾望相關,追求超出自身消費能力的慾望滿足才會使人陷入「奴」的境地,大學校園也不可能是一方凈土,必然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其次是與現代家庭的教育有關,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好轉,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孩子承載著太多的家庭希望和責任,「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很多家庭從來對孩子在物質上都是充分滿足甚至過分滿足,養成了孩子在消費上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再次就是與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有關,他們正處於自我認同和自我定位的重要階段,人的社會地位除了依據財富、職業、受教育程度等來界定外,人通過消費行為也可以「對號入座劃分自己的社會階層和地位等級」,消費過程也就成為大學生獲得自我認同和自我定位的一種方式,在廣告的渲染下,越是能夠體現個性和身份的東西,越是能被他們認同而加以消費。
2. 消費主義的消費主義
從文化研究觀點,消費主義被視為是一種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消費(Consume)一詞可追溯至14世紀,意同揮霍、用盡;而在16世紀出現的「消費者」(consumer)一詞,也有相似的負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伴隨「消費者」一詞替代原來的個體化的「顧客」(customer),「消費者」已轉化成中性詞,用來指涉相對於「生產者」(procer)的抽象實體。而到了20世紀,這種抽象的用法進入日常的生活領域,成為大眾的代稱,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大眾的需求是由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方所創造的。因此,消費主義在後現代語境中,不再指涉過度購買行為。
從社會學觀點,消費主義是物質極大豐富前提下,人們處理物與人的關系的方案之一。資本主義出現以前,物品是勞動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產與交換通常在一地之內完成。這個時候,物品的價值是它的「實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市場的形成,人們在交換過程中人為的估量一物的「價值」,扭曲了體現勞動的「實用價值」。消費主義可能會造成公民社會的消逝。因為消費主義的基本意識形態是市場關系,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市場邏輯成為指導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變成需要透過消費所獲得。如此一來,一般人必須要是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是好的公民,這便排除了經濟上弱勢的中下階層民眾在公民社會本應享有的那些「不論貧窮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如教育、醫療保障等。
消費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對財富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動力,它具體表現在對資本利潤的獲取。而利潤的獲取不能不依賴於商品交換的實現,即產品有消費者購買。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產品的過剩,消費者的慾望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了,這種情況在戰後西方更是突出。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資本主義良性運行的條件之一。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慾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對象,並變成一項慾望工程或營銷工程。因此,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而同時是消費慾望的生產和消費激情的生產,是消費者的生產。只有「生產」出一批有消費慾望和激情的消費者,產品才能賣得出去,商品生產的目的才能實現。
這里所謂「消費」並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范疇里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這些邏輯包括:
第一,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無物不可以消費。」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
第二,消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 物質文化領域里的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於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
第三,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恰呈現這一特徵。美國就是由消費者構成的國度。美利堅式的消費主義灌輸給美國人的是個人成功只有通過金錢上的成功來實現,財富是通過購買商品體現的。在當今的美國社會文化語境里,消費是再正宗地道不過的行為了。美國人無處不與消費打交道。美國人有時也擔心失去更有意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對消費主義的不適和抨擊從來不很強烈。
3. 有關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調查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財商」,在當前就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消費新概念
1.理性消費是主流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了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同,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我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3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2000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我們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當今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圍、開始談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不會考慮那些盡管價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2.追求時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話題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齡限制之後,20歲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學校園的絕對多數,我們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銳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後於潮流,這是我們的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手機。當代大學生們的消費中普遍增加了手機的消費項目。本次調查中發現學生手機擁有率已達到每班不低於60%。此外,電腦及相關消費也是我們的追求,小至一張幾十元的上網卡,大至電腦都是當代大學生的寵物,用計算機系同學的話來形容,我們簡直就把電腦當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發型、服裝、飾物、生活用品,大學校園中都不乏追「新」族。調查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就所佔比例來看,「是否流行」緊隨價格、質量之後,成為大學生考慮是否購買的第三大因素。至於名牌產品,當問到「如果經濟許可,會否購買名牌產品」時,80%的學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
1.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中,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餘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2.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
在關於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15.2%的同學在4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生活線上堅持學業;有28.3%的同學在400-550元之間「勉強過得去」,有34.4%的同學在550-900元之間「稍為有點爽」,有14.6%的同學在900-1400元之間「比較自由」;有7.5%的同學月消費1400元以上可以說是「跟著感覺走」——無憂無慮。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
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個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生活費用和購買學習資料、用品為主。在生活費用中,飲食費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島地區的物價水平,以學生在校每天消費十元左右用於基本飲食需要來估計,學生每月凈飲食費需300元左右。
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被調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飲食費用在300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苗條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慾,有的為了節約支出不顧營養需要凈選擇廉價的飯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達到標准。當問及他們是否研究過自己的營養結構問題時,比如對「一杯奶養起一個民族」說法的認同時,90%的同學表示認可,但不怎麼在意。當我們把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調查中指出的時候,他們當中,尤其是女同學很多都承認自己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不夠。
4.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調查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5.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過男方的情況。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當代大學生中被充分演繹。
4. 消費主義的例子
看到這個問題,和大家分享幾段《人類簡史》中的精彩闡述,每每讀到此處總是醍醐灌頂:
「………正是因為農業釋放出了數十億的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才開始像雪崩一樣有各種新產品傾瀉而出。比起以前,人類生產出更多鋼鐵,製作出更多服裝,興建出更多建築,還製造出令人瞠目結舌、超出想像的各種產品,像是燈泡、手機、數碼相機和洗碗機。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需求。也是因為如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問題:誰要來買這些產品?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很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游動就會窒息。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得有人買,否則業者或投資人都得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有人買賬,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有史以來,人類的生活多半頗為困窘,因此「節儉」就成了過去所高喊的口號,像是清教徒或斯巴達人,都以簡朴律己而聞名。所以,如果是正直的人,就該避免奢侈、從來不浪費食物,褲子破了該縫縫補補,而不是去買條新的。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公然把這種價值觀拋在一旁,無所顧忌地炫耀他們的財富。
然而,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里,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鼓勵消費倫理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像是我本人最愛的早餐谷片,製造商是以色列的泰爾瑪(Telma),它的盒子背面就寫著:
有時候,你該好好享受一下。有時候,你就是需要多一點能量。雖然有時候得注意體重,但也有時候就該盡情放縱……像是現在!泰爾瑪為你提供各種美味谷片,享受美味,沒有後顧之憂。
而且,同一個包裝上還有另一個品牌「健康零嘴」(Health Treats)的廣告:
健康零嘴有大量谷類、水果和堅果,為您提供美味、愉悅而又健康的體驗。在非正餐時間解您的嘴饞,完全符合健康生活習慣。真正的美味,讓您享受更多。
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這種文案不但無法引起消費慾望,反而還會激起極度的反感。在過去的人眼中,這種內容真是自私、墮落、道德淪喪!消費主義除了自身非常努力,還在大眾心理學(像是「做就對了!」)的推波助瀾之下,不斷說服大眾「放縱對你有益,而節儉是自我壓抑」。
而且,這套理論已經成功了。我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種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產品,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昨天才知道的。製造商設計產品的時候,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後就被淘汰;而且就算舊型號明明就足以滿足各種需求,廠商還是會不斷推出新型號,我們如果不跟進,就彷彿顯得落伍。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而且消費性產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間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種宗教節日(例如聖誕節)都已經成了購物節。甚至像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原本庄嚴肅穆的一天,現在的重點全成了跳樓大特價。許多男男女女紀念這天的方式,就是跑去血拚,大概是想證明這些自由的捍衛者並不是白白送死。
消費主義倫理開枝散葉,在食品市場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過去的傳統農業社會,飢荒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但到了今日的富裕世界,一大健康問題卻成了肥胖,而且對窮人的沖擊更大於富人(因為富人懂得選擇有機沙拉和水果奶昔,但窮人常常是大啖漢堡、比薩)。美國每年為了節食所花的錢,已經足以養活其他地方所有正在挨餓的人。肥胖這件事,可以說是消費主義的雙重勝利。一方面,如果大家吃得太少,就會導致經濟萎縮,這可不妙;另一方面,大家吃多了之後,就得購買減肥產品,再次促進經濟成長。
* * *
然而,如果根據商人的資本主義倫理,所有的利潤都該再投入生產而不是白白浪費,這樣一來,消費主義倫理和資本主義道德該如何共存?沒問題!就像過去的年代,今天也有精英分子和一般大眾的勞力分工。在中世紀歐洲,貴族浪擲千金、盡享奢華,而農民則是省吃儉用、錙銖必較。但今天情況正相反。大富豪管理資產和投資非常謹慎,反而是沒那麼有錢的人,買起沒那麼需要的汽車和電視機卻毫不手軟。
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將這兩種秩序合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購買!」
這種資本/消費主義的倫理,還有另一個革命性的意義。過去的倫理體系,常常要求人類做些難如登天的事,告訴他們照做就能上天堂。但總是要求他們慈悲、寬容,克服各種慾望和憤怒,還得放下己身的私利。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實在太過強人所難。所以翻開倫理道德的歷史,雖然會看到許多美妙的理想,但遺憾的是幾乎沒人能做到。大多數基督徒的作為不像基督,大多數佛教徒沒聽佛陀的話,大多數儒家子弟可能會讓孔子頻頻搖頭。
但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了,大多數人都能輕松達到資本/消費主義的理想。想要進入這種新倫理所承諾的天堂,條件就是有錢人應該繼續貪婪下去,把時間投入賺更多的錢,至於一般大眾則是要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熱情,想要什麼就買什麼。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信眾終於真的能夠做到宗教要求的條件。只不過,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承諾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答案是:看看電視,你就知道。」
5. 英國傳統消費主義和新消費主義有什麼不同
我的威是new2056
6. 大學生消費觀調查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調查報告(期末政治考察)2008-07-23 20:23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財商」,在當前就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
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what )
1.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曾經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討論會上,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餘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極少數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2.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
在關於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15.2%的同學在2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生活線上堅持學業;有28.3%的同學在250-350元之間「勉強過得去」,有23.7%的同學在350-450元之間「稍為有點爽」,有16.7%的同學在500元左右「可以瀟灑走一回」;有6.9%的同學在600元左右「比較自由」;有7.5%的同學月消費800元以上可以說是「跟著感覺走——無憂無慮」。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比較分明。
3.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
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即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生活費用和購買學習資料、用品為主。在生活費用中,飲食費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學生在校每天消費8元左右用於基本飲食需要來估計,學生每月凈飲食費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飲食費用在300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苗條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慾,有的為了節約支出不顧營養需要凈選擇廉價的飯菜;問題是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不夠。
4.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討論會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5.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過男方的情況。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當代大學生中被充分演繹。
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偏頗的原因分析(why)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系。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牆」的校園里,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的傾向,當學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較高的消費條件時,這些思想就會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上充分體現。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高消費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不惜作出一些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為。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又何以正確指導自己的孩子呢?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可事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具體體現為:其一,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達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對學生實際行為的了解與把握。應該承認,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但是由於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科研條件、人員配置等原因,對學生的教育首先從實踐調查開始的教學科研風氣仍然未能形成。據我們了解,近年來有關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方面題材的論文被收入中國學術期刊上的少而又少,可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還沒有對這個問題形成足夠的認識。其二,「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於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其三,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除了在個人喜好、穿著打扮等較少方面比較注重突出個性以外,對於時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費用的額度等主要消費內容都具有群體從眾心理。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徵。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四、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建議(how)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雖然社會經濟與以往比較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們離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很遙遠。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引導大學生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加強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在當前國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正確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和行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老師在思想理論教學中,使用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使理論教學真正擺脫空洞無物的說教。我們認為今後老師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研究我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2.培養和加強大學生的財商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專家指出,財商的概念是與智商、情商並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質,也是現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迴避的話題。可以這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財商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財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我們建議老師圍繞這兩方面的內容,在「兩課」教學活動中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以達到教育目的。
3.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風建設應該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則,重視大學生為人處世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以促進大學生學業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校風的塑造起促進作用,並形成校風助學風的良性循環。因此,學校應該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並且持之以恆,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
7. 如何看待現在社會盛行的消費主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物產越來越多,慢慢的開始盛行消費主義,我認為消費主義首先是生產過剩的產物,其次消費主義有利於市場的良性發展,但是過高的消費主義確實不好的,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過高的消費主義也是不好的。
現在盛行消費主義,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消費主義用的太過了,他們沒有錢還進行消費,甚至花費了父母的養老錢,這樣的消費主義是不好的,不利於年輕人的成長,也是不可持續的,不利於市場的良性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秉承適當的消費主義。
總而言之,我認為現在社會盛行的消費主義是生產過剩的產物,我們需要這樣的思想來消費我們社會所生產的資料,除此之外現在的消費主義也有利於市場的發展,但是過剩的消費主義,不利於年輕人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
8. 網路時代與傳統時代消費特徵的比較分析
E*(網路)時代消費特徵: 傳統時代的都不具備或者比較弱。就行了
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時代背景,因而形成不同的消費特徵。比如在將我國人口劃分的四個世代中,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消費特點。比如第一個世代——紅色的一代(Red Generation),出生於1925—1945年間,總人口約為一億。他們的消費特徵是基本上沒有品牌意識,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第二個世代是文革(Culture Revolution Generation)的一代,約有2億人。他們經濟負擔較重,但在子女教育上捨得花錢。第三個世代是文革後的一代(Post Cultural Revolution Generation)是最具有市場開發潛力的一代。他們追求所謂的五子登科: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車子。第四個世代與美國的第三個世代相同即是E時代。這批出生於1975年以後的一代人,在中國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基本上沒有經歷過物質貧乏的年代,他們受到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同時深受INTERNET文化的影響,使他們具有與以往世代顯著差別的特徵。比如好奇心強、自我意識明顯、創新意識強、比較早熟、有主見等。因此具有自己獨特的消費特點。
(一) 選擇的自主權。有人稱E時代是「一個堅持己見積極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世代」。他們不習慣被動接受,而習慣於主動選擇。這種選擇權的張揚緣於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媒體技術的發展。E時代天生的探奇心理使他們善於和樂於主動選擇信息並且樂於進行雙向溝通。因此,他們變得早熟,在個性上就表現出選擇商品的自主權。因此,「地毯式」的營銷宣傳策略未必對這一代人奏效。基於此,如何在網上獲取E時代的注意力對於營銷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二) 選擇的個性化。E時代自主獨立的個性,要求企業能生產出定製化的產品,他們會把自己對產品外型、顏色、尺寸、材料、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直接傳遞給生產者,而不願再接受商店內有限范圍的選擇。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E時代將親自參與生產設計,所以又有人將E時代的消費者稱為「產銷者」。同時,E時代要求有多樣化商品的選擇范圍。他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會產生經常性的變動。
(三) 選擇的多樣化。E時代強烈的求新、求異思維將可能終結品牌忠誠度的年代。E時代追求品牌但又往往不會死守一個品牌。他們始終對現實世界中新興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渴望更換品牌體驗不同的感受。而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商品的極大豐富,這種改變又是非常容易的。
(四) 選擇的效用性。E時代是非常現實的一代。他們崇尚高科技的產品,但沒有以往世代面對高科技所產生的畏懼感。他們不會被高技術的時髦外表所眩惑,他們更加註重產品所提供的價值及利益。這種價值和利益必須是實在和顯著的,否則便難以在E時代立足。
(五) 選擇的互動性。E時代在選擇商品時,喜歡互動式的選擇方式。他們希望能夠提供互動的環境,讓自己能充分地發表見解,希望自己對商品的意見能夠得到回饋,要求得到及時滿足。E時代將會拒絕在信息溝通不充分、信息的不對稱性比較強的環境中購物。
從總體上講,E時代的收入水平並不高,但他們目前的經濟負擔卻不重。他們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渴望體驗一種酷的感覺。比如喜歡由卡通人物給他們所造就的輕松、幽默的氛圍。他們比較青睞小巧玲瓏的商品,比如軟飲料、移動終端、流行服飾等,而不喜歡笨重、體積龐大的耐用品。
9. 新奢侈主義的市場調查
eg(1):Bacardi的市場調查
幾年前,一家廣告代理機構為Bacardi朗姆酒進入中國做市場調研,他們當時獲得的數據零散且缺乏連續性。其中一組數據顯示,Bacardi最好的選擇是以烈性酒的形象進入中國,與威士忌等烈性酒直接對壘。但另一組數據則暗示為Bacardi應出售預先混合式酒類產品,迎合中國嗜飲啤酒的消費者。公司最後選擇了後一種方案,針對年輕消費者,把Bacardi Breezer當作主打,如今去酒吧跳舞的時髦姑娘未必再選擇啤酒了,她可以要一瓶「冰銳」,而這個酒類品牌在2004年進一步擴大它在年輕消費者中的影響,推出了Bacardi Breezer服裝,強調運動和街頭的設計,T恤衫和休閑鞋都保持酒的鮮艷色調。價格是幾百元。
eg(2):對年輕人的市場調查
最近,北京一家市場監測機構對當代中國城市青年(23~26歲)的價值觀念及生活形態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2%的年輕人認為主要壓力來自工作,63%認同「人生應該及時行樂」的觀點,61%的人願意多花錢購買高質量的物品。這些年輕人的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社科院一專家對此分析說——重視品牌和產品質量是這批青年共同的消費特徵,今天年輕人的支出主要用於吃喝玩樂,他們受消費主義文化觀念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而具體的消費能力相對不那麼重要。
老一輩的人總想做年輕人的思想工作,擔心他們被物質裹挾。年輕人也明白,錢不是萬能的,還要有維薩和萬事達卡。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老牌子想煥發新光彩,新品牌強化他們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他們有細致的研究數據,有巧妙的推廣手段,也有一種哲學——物質主義並不是「精神至上」的對立,物質主義就是你買東西時的「精神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