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以及《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藏政辦發〔2001〕14號),西藏地勘局明確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有: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研究制訂地質勘查行業改革與發展戰略、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組織實施國家和自治區安排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勘探任務。為國家和自治區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礦產資料和服務。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安排和社會需求,進行全區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自治區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地質工作。負責國撥地勘費、地質勘查基金的使用、管理;負責全局國有資產的管理;負責對所屬單位的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加強「二個文明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屬地化以來,我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局黨委和領導班子認真貫徹國家和自治區關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和指示精神,嚴格按照地質規律和地質規范科學部署各類地質工作,帶領全局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斗和「三光榮」傳統,促進了我區地質工作發展,穩定了隊伍,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現就我局屬地化後改革與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西藏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西藏地勘局是西藏唯一的國有地勘單位管理部門,由局機關、地質二隊、五隊、六隊、區調隊、地熱隊、地調院、中心實驗室、西勘集團、物資公司、培訓中心、西藏山水賓館、林芝山水賓館、山水旅行社等14個地質勘查單位構成。截至2006年12月31日,局屬地勘單位具有勘查資質的情況如下:區調地質調查:甲級1個、乙級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3個、丙級2個;固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個;液體礦產:乙級2個、丙級2個;地球物理:乙級1個;地球化學:甲級1個、乙級1個、丙級2個;勘查工程施工:甲級2個、乙級2個、丙級1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個、乙級1個;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從業人員1356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01人,佔74%;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147人,佔11%;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8人,佔9%;其他產業從業人員91人,佔6%。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 437人,占從業人數的44%。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118人,佔27%;獲得中級職稱的175人,佔40%;獲得初級職稱的 144 人,佔33%。離退休人員2020人。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7463元;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5366元。
與2005年度相比,從業人員減少1%,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減少8%;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5%;礦產開發從業人員減少5%;其他產業從業人員增加52%。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增加3%。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增加8%;獲得中級職稱的增加9%;獲得初級職稱的減少7%;離退休人員減少1%。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8%;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10%(政策性調資)。
(2)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擁有的總資產為89200.1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15414.84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425.17萬元)、總負債37377.35萬元、總收入36131.33萬元、總支出29742.22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長17.84%(生產性資產原值增長25.1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28.51%)、總負債增長10.45%、總收入增長6.54%、總支出增長2.11%。
(3)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獲得國土資源大調查費3115萬元,比2005年度增長89.48%。
(4)我局商業性礦產工作主要含兩個方面,一是承擔社會礦業權人的商業性礦產的地質工作,涉及項目費用350多萬元,摺合鑽探工作量2800米;二是引進資金聯合風險勘查費用13500萬元(含驅龍礦區),摺合鑽探工作量10萬米。
(5)2006年度,國有地勘單位在西藏境內的礦業開發投資55萬元,礦業開發收入368.90萬元。與2005年相比,礦業開發投資增長-92.38%;礦產開發收入增長-85.52%(因自治區實行砂金禁采)。
(6)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在西藏本地開展工程勘察施工,2006年度工程勘察施工總投資3700萬元(含本年度購置設備798萬元),總收入4840.52萬元(與2005年相比減少28.57%)。
(7)其他產業主要包括賓館、旅行社及多種經營活動所形成的收入,2006年度實際投入4700萬元(包括股份制改造後職工入股2000萬元),其中,2006年新增投資4200萬元,實現收入5404.66萬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4.47%)。
二、我局地勘單位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我局地勘單位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至今,在經濟改革方面,先後進行了隊長負責制、行政首長任期經濟目標責任制、地勘和經營項目承包制、經營項目合作制、股份制等改革試點;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方面,先後開展了集體勞動合同、幹部聘任制、效益工資制、下浮工資制等改革試點;在地質項目管理、礦權運作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通過改革,地勘單位職工改革意識普遍增強,各項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每一項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觸及到了地勘隊伍和幹部職工的切身利益,但所有改革還沒有完全形成一種成熟或成功的模式,大多還在探索、總結、完善階段。總體而言,改革有成效也有教訓,其經驗和教訓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立足穩定,探索改革
穩定是西藏也是我局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條件。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始終是我區也是地勘行業各族幹部、職工首要的政治職責,事關中華民族和我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全國和西藏工作大局。我局地勘隊伍改革、發展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最主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始終不懈地狠抓隊伍穩定工作,在穩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有效推進地勘工作、大力發展地勘經濟、積極探索各項改革。
(二)立足發展,推進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發展是所有改革的基礎。立足經濟發展,推進各項改革,改革才可以取得成效,否則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我區地勘行業歷經近20年的改革,促進了地勘經濟的長足進步。尤其屬地化管理以來,通過不斷推進地勘項目管理以及地勘經濟運行機制改革,使地勘產業經濟持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不僅彌補了國撥地勘費的不足,保證了地勘工作的有效推進,而且有效促進了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改革和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好局面。
(三)改革不能脫離主業
我區地勘行業的主業是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因此,必須立足加強地勘主業推進各項改革。20世紀90年代中晚期,受大氣候影響,傾向於搞多種經營,一度開辦了許多小公司、小作坊,形式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實質上卻脫離了西藏和我區地勘行業的實際,偏離了地勘工作主業,不但職工沒有從改革中受益,而且也給地勘事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少職工不得不去從事自己並不熟悉的經營工作,有的只能靠養雞養鴨種菜等維持生計,其結果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單位蕭條、事業停頓。個別二級經營實體,形成經營-虧損-經營的惡性循環,給加強地質工作留下隱患。
(四)國家政策是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地勘行業改革的成效,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有關政策對改革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世紀50~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國家對我區地勘行業非常重視,地勘行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地質和找礦成果;2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後期,隨著市場化、企業化呼聲的日益高漲,我區地勘行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隊伍規模大幅縮減,找礦成果不夠明顯,隊伍面臨「不事不企」的尷尬局面,人心思走,隊伍不穩;新世紀初,隨著國家和自治區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強,地勘事業又面臨一個「新的春天」,地勘職工正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加強地質工作的宏偉事業中,同時也極度企盼政策穩定。可見,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事業的重視程度及其政策,是地勘行業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決定了地勘行業的命運。
(五)加大引進資金力度是做好做強地勘工作的助推器
近年來,經過各方積極努力,引資參與地勘工作力度加大,大大加快了地勘工作進程,如驅龍、玉龍礦區勘查和建設,推動了全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六)在事業單位的體制下有序推進改革
這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應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是由地勘行業本身的基礎性、公益性性質和地位以及我區地勘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符合我區地勘單位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好地勘工作,是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改革的根本。目前,我局屬地化後的地勘單位仍屬於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只在內部少數二級單位實行了企業化管理。地質工作艱苦,西藏的地質工作比全國兄弟省(區)更為艱苦,西藏地質工作者長期奮戰在「生命禁區」戰風雪、斗嚴寒,克服高原缺氧,開展野外工作實為不易;我區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在全區乃至全國戰略地位非常明顯;相對於礦產資源的豐富性、國家對資源的迫切需求而言,我區地勘工作則嚴重滯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勘隊伍規模過小、技術力量和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從隊伍規模上看,我區國有地勘隊伍規模相對內地省市而言明顯偏小,與所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從地勘費投入上看,近2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僅僅保證了地勘隊伍正常人員經費,而地勘工作經費投入則明顯不足。為了加強地勘工作,保證完成國家、自治區交辦的「摸清資源家底、加大優勢資源轉化力度」的任務,地勘隊伍克服重重困難,從有限的人頭經費(工資)中擠出部分資金用於開展基礎地質和找礦工作,並通過開展多種經營、吸收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籌措地勘經費,才取得了較好的地勘成果並積累了一定的礦業權,為今後改革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穩住西藏唯有的這支國有地勘隊伍,最為根本的是保證其事業單位性質,在此基礎上推進改革。
(七)抓黨建、帶隊伍,以黨建促改革
屬地化以來,我區地勘行業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得益於始終不渝地緊緊抓住黨的先進性建設這個關鍵,立足黨的建設,促進各項改革,以黨務管理幹部、管理幹部隊伍和專業技術幹部隊伍這「三支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全行業人員綜合素質,提高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水平。黨的建設成果,有效輻射了地勘工作的方方面面。廣大黨員、幹部在改革的實踐中得到磨煉,在嚴格自律中得到升華,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全行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圍。
盡管屬地化後我局地勘單位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地勘隊伍改革發展難度加大;二是地勘工作法制、法律、法規的宣傳不到位,封建迷信和地方保護的過度影響,行政管理欠規范,導致開展地質工作的難度加大;三是由於受資金、區域環境的影響,地質勘查的運轉機制不靈,主要表現在地勘工作經費來源不暢、投入嚴重不足,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等改革試點舉步維艱,經常為保證職工工資、保證職工崗位而費盡心機,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有效開展;四是爭取項目難,加之礦產資源開發的迫切性,導致個別項目管理不夠到位,技術不夠規范;五是職工住房、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地質裝備不適應加強地質工作新要求等歷史遺留問題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六是地勘行業經常在高山狹谷、戈壁沙灘的艱苦環境下從事野外工作,造成行業社會地位低下,難以補充後生力量,影響到西藏地勘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問題需要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扶持。
三、我局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局地勘工作要在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緊緊圍繞自治區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和「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張慶黎書記提出的「二產抓重點,就是要依託優勢資源,瞄準市場需求,集中做大做強有特色、有前景的優勢礦產業,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步伐」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區加快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步伐的歷史機遇,切實加強地質工作,提高後續資源儲備和保障能力,強化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為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做出新貢獻。
(二)工作目標
我局「十一五」工作目標是:圍繞國家和自治區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通過爭取國土資源大調查投入、國家和自治區地勘資金、社會地勘投入、局自籌資金投入等方式,合理安排大調查項目和找礦項目,加強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加快摸清資源家底進程。
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新要求,圍繞「讓群眾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喝上干凈衛生的水」的要求,切實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等工作,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自治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拿出一定資金安排缺水地區找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在建設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中的作用。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為動力,抓住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力爭地勘產業經濟繼續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在新發現礦產地、提交資源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隊伍穩定、加強黨的建設和構建和諧、平安、小康地勘等方面有新突破、新進展。
到「十一五」期末,計劃提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礦產地及資源儲量:銅礦3~5處,資源量1400萬噸,玉龍銅礦基礎儲量200萬噸;鉻鐵礦1~2處,資源量30萬噸;金礦3~5處,資源量50噸;鉛鋅礦3~4處,資源量300萬噸;鐵礦3處,資源量10000萬噸;銻礦2處,銻資源量10萬噸;硼、鋰礦1~2處;礦泉水2~3處;寶玉石1~2處;地熱2處。到2010年,我局計劃實現地勘經濟總產值達到83000萬元,實現收入與支出的基本平衡。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十一五」期間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地勘投入53000萬元,自籌和引進礦產勘查項目經費12000萬元。通過努力,每年地勘項目的投入增長不低於10%,各類地質礦產項目年度工作經費達到4000萬元以上。此外,還要積極向國家申請《西藏自治區優勢礦產資源加速勘查及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等重大地勘專項項目。
(三)工作重點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提高對地質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升地質工作「三服務」功能,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圓滿完成,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2.加強地質工作,強化服務功能
做大做強地勘主業。根據自治區「二產抓重點」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部署和實施地質礦產工作,以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和新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堅持集中力量、集中地勘經費,投入重點區域、重點礦區、優勢礦種的勘查,提高勘查程度。地勘項目優先布置在青藏鐵路沿線、藏中南「一江兩河」及藏東「三江」等交通和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優選勘查國家緊缺礦種和西藏目前能開發利用的礦種。進一步加強雅魯藏布江成礦區東段銅多金屬礦勘查、班公錯—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專項,優先部署近期有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重要成礦帶及工作程度極低區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為國家及我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證。積極探尋市場急需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找大礦、找好礦,重點尋找銅、鉻、岩金、鉛、鋅、鐵、銻、油氣、鹽湖和非金屬等礦產資源,擴大找礦成果,發揮我區地質部門主力軍作用,達到摸清資源家底的目的。同時要切實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和城鎮地質等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性地質工作。
加強地勘科研工作。重視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提升地質工作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大對可供開發或合作的礦種、新發現的礦點以及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區的成礦理論研究;加強對高原重大地質問題的科學研究,提升我區在青藏高原地學研究領域的水平,為我區礦業勘查開發和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發揮地學科研對優勢礦產勘查開發以及服務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
加大風險、合作勘查工作力度。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多渠道引進資金、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進行礦產勘查和開發,特別是引進誠信好、實力強的國內大型骨幹企業,進行聯合勘查開發,攥緊拳頭,打出品牌。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礦產勘查引資項目,逐步加大引資合作風險勘查力度,力爭在礦業勘查與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上有進一步的提升。把握市場信息動態,建設好業已合作的蒙亞啊、索打、拉諾瑪、邦布、日那等礦山的合作勘查開發公司。積極謀劃建設新礦山,開發市場需求、經濟價值較高的礦種,著力培育好我局產業經濟項目工程。逐步調整地勘產業結構,做到礦業勘查開發、關聯產業共同發展,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打造產業經濟發展平台,確保地勘經濟快速發展,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發展服務。
拓展地質工作領域,強化服務功能。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思想,自覺服務於地方各級政府工作的大局,加強協調與溝通,處理好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農牧民群眾的利益關系,尋求支持和理解。盡快爭取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積極開展重要經濟區、青藏鐵路沿線及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找水示範工程工作,積極拓展水、工、環、災害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藏醫葯地質等工作,為我區「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戰略實施及其他支柱產業服務,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農村建設、農牧民增收致富和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地質工作質量,強化誠信意識。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著力提升地勘工作技術水平、科技含量和工作質量;以信譽強隊伍、塑形象,著力打造社會責任感強、技術水平一流、誠實守信、充滿活力的地勘單位新形象。
3.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加強地質工作,讓職工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關心職工包括離退休人員生活,努力改善幹部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構建和諧地勘。
切實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提高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水平。在地勘工作中,積極融入小康、平安、和諧西藏建設,做好為地方發展的服務工作,合理安排使用農牧民工,通過技能培訓、轉變意識等手段,為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條件,為地方財政增收做出貢獻,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
切實保持隊伍穩定。堅定不移地貫徹對達賴集團的斗爭方針,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提高反分裂斗爭的自覺性、堅定性,全力維護地勘隊伍政治穩定。加強對幹部職工包括離退休職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民主法制、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和「三個離不開」教育,增強榮辱意識、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
4.深入開展地勘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繼續弘揚和光大「老西藏」精神、地勘系統「三光榮」傳統以及獨具我區地勘行業特色的「1243高原英雄鑽井隊」精神,培育和提煉先進的地勘文化,為我區地質事業再度輝煌提供精神動力。認真開展「文明大院」、「文明機台」、「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努力創建文明地勘單位。努力改善工作條件,繼續加強基地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局、隊機關環境,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樹立整潔、文明的局機關、隊大院形象,建設環境優美型、節約型單位。發揮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促進他們在精神文明和地勘文化建設中建功立業。
5.切實加強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
全面落實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確保黨對地勘事業的領導。把堅持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職工當家作主和依法開展地勘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使黨組織始終成為幹部職工的主心骨,成為領導地質事業的核心力量。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勘工作的新要求,突出先進性建設主題,著力加強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強化基層,打牢基礎,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教育全局黨員幹部做到廉潔自律、潔身自好、率先垂範。
五、對策建議
完成上述目標和任務,需要我局付出巨大努力。為此建議以下幾點。
(一)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十分珍惜地勘隊伍
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和地質工作者,這是我區地勘隊伍存在並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區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過去曾經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現在仍然在無私地奉獻著。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都應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從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高度;從事關國計民生、產業建設、結構調整的高度;從建設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高度看待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繼續支持地勘工作、關懷地勘隊伍,確保國有地勘事業單位的地位不斷鞏固,作用得到發揮。地質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地勘單位不同於私營企業;地勘工作者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生力軍,其地位和作用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希望對國有地勘隊伍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對地質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懷,對地質工作者應給予必要的關心、關愛。
(二)建立健全加強地質工作的保障措施
1.建精建強國家公益性地勘隊伍,確立國有地勘單位職責地位
依據我區實際,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專業齊全、業務精湛、裝備先進、管理科學的國有地勘隊伍(人員最少2000人),突出其國家事業單位性質和我區地勘主力軍地位。同時賦予地勘單位勞動用工、效益獎懲等方面的自主權。
2.建立地質勘查單位管理制度
嚴格資質管理,規范行業准入,優先保證區內地勘事業單位承擔全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和全區地質勘查行業業務技術管理相關工作。
3.加強法制建設
切實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有關法規宣傳工作,創造穩定的法制和政策環境,依法維護地質勘查秩序,依法保護探礦權、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4.完善地質勘查投入和運行的良性循環機制
足額保證地勘工作經費和項目經費,公益性地勘隊伍經常性支出和專項支出等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政府主導、資金整合、良性循環、規范管理的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融資體系。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由政府出資實施,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逐步提高地質工作者的工資福利水平,切實保障隊伍正常運行和工作開展,逐步讓地勘單位從繁重的多種經營活動中退出,專心致志開展地質工作。同時探索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機制,建立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為地勘單位逐步轉換機制奠定基礎。
5.加強地質找礦能力建設
以提高地質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地質科技進步,以科技進步促進能力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充分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
6.解決地勘單位後顧之憂
主要有:職工住房難、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裝備落後等歷史遺留問題,使地勘單位輕裝上陣,以保證地質工作有序開展。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貳』 勘查服務(勞務)市場
一、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涵蓋的內容
地質勘查是一項調查研究活動,它的投入產出大致經歷三個過程(表10-7):
表10-7 地質勘查投入產出三個過程
從這三個過程可以看出,第一次投入的各種資金,在我國包括地質勘探費、地質大調查經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用於地質勘查部分、中央財政專項、地方財政專項、社會各方面對地質勘查的投入等。用這些投入,支付地質勘查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而產生的則是各種實物工作量。它是為了完成一項地質任務,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根據不同地質條件和地質目的,選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以實物計算單位表示的各種工程或工作的數量指標,直觀地反映使用某一技術手段、方法進行地質工作實物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質工作的規模和進度,也是計算價值工作量的基礎。第二次投入的是各種實物工作量。通過對這些實物工作量所揭示的客觀地質體的觀察、測試、試驗等,便產出了各種地質礦產信息,包括對岩石、構造、地層等的認識。但這些地質信息開始只是以各自的工程、手段為基礎反映出來的,沒有整體概念,於是又產生了第三次投入。第三次投入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的地質信息,再根據地質理論加以綜合研究,得出相應的結論,做出地質報告,包括文字和圖件。
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就是上述三個過程所反映的以實物形態表現出來的工作、工程手段。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附錄,這些工作、工程手段的名稱和計量單位如表10-8所示。
表10-8 地質勘查工作、工程手段名稱、單位、代碼
續表
續表
續表
這些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僅僅是地質調查局所涉及的,其他一些專業地質勘查還有自己所專用的工作、工程手段,也屬於地質勘查技術勞務之內。但是作為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所涵蓋的內容,則只限於通過市場交易所發生的地質勘查技術勞務。
二、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作用
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是整體地質勘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勘查業產出的產品(或勞務)可以分為三類,其中兩個是最終產品,一個是中間產品。
地質勘查任務是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有效地摸清地質情況和探明礦產資源。地質勘查結束後,為社會提供的地質報告和地質資料,就是地質勘查產品,簡稱地質成果。地質勘查在一定階段所獲得的成果稱為「階段成果」,勘探全面結束所獲得的成果稱為「最終成果」,地質成果的表達形式是通過地質報告。地質報告是對礦產資源、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等形式組成的地質資料。地質報告的提交,標志著地質項目的勘查工作按階段或最終結束。
地質成果具體可以分為:礦產儲量成果,固體礦產地質找礦成果,油氣地質普查成果,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成果,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勘查成果,其他專項勘查成果等。
上述地質成果從反映的客觀地質現象的使用價值判斷,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利用所反映的地質現象,服務於需求的主體,如各種環境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另一類是根據反映的地質現象,預測地下所蘊藏的礦產資源,服務於礦業的地質報告。這類成果不是以查明地質現象為目的,尋找礦產資源才是目的,即取得礦業權。此外,各種工程技術手段,也可以作為地質勘查業的產品(勞務)獨立運行。這樣地質成果就可以分成三類產品,分屬於兩個層次(圖10-3)。
圖10-3 地質成果產出的產品示意圖
地質勘查這三類產品,都是地質勘查技術勞務運作的結果,所以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全面地反映了地質勘查投入形成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在地質勘查業整體市場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要發揮地質勘查市場作用,首先要發揮好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作用。其功能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優化配置地質勘查資源的功能
地質勘查業是以地球表層為調查對象的行業。也就是說它是按照工作對象劃分的,但是它具體的服務對象卻是多元的。而地質勘查真正的需要,則是來源於它服務的對象(圖10-4)。
圖10-4 地質勘查業及其服務對象示意圖
圖10-4縱橫顯現不同產業,從橫向看,地質勘查業是個獨立的行業;從縱向看,它又分屬於不同的產業或行業,而且也是這個產業或行業的組成部分。如礦產勘查和礦產開發,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礦業產業。但是礦產勘查所動用的生產要素,卻與它服務對象(礦山企業)所動用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流程完全不同。它一次供給,可以保證它服務對象的長期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它服務的對象自己找礦所支付的成本,高於通過市場獲取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價格,它就會依託於市場。而市場所提供的技術勞務,由於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即使增加一些交易服務費用,也比礦山企業自己找礦節省勘查成本和費用。
(二)調節地質勘查各個要素之間合理搭配的功能
礦產勘查所動用的各個要素技術手段,落實到具體項目時,在需要的時間上和地點上有很大的隨機性,即便是地質設計已經確定,在實施過程中也有隨時變動的可能。這一點同其他工程、建築設計有明顯不同。這種隨機性,給礦產勘查所需各種技術手段的合理利用帶來不少困難。如果這些技術手段的施工,都是由經營主體自身承擔,即使這個主體同時開展多個地質找礦項目,也難以避免生產能力的多餘和不足並存。計劃經濟時期的地質隊,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以致有時為了完成技術手段的任務,不得不本末倒置,在地質設計上專門為技術手段的完成開綠燈。這種情況如果能夠通過每個工程手段都獨立地進行市場化運作,它就會避免一些工程手段的多餘或短缺,使其都能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這就是它的調節功能。
(三)施加風險和增加壓力的功能
在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上充滿競爭,特別是參與競標的任何一方,必須以最好的技術方案和成本方案爭取中標,又必須以最佳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優質高效地完成任務。這樣的競爭,必然造成優勝劣汰;而每一次劣汰之後,都使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社會總成本降低一次。這就是施加風險和增加壓力的功能。
三、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規則
市場的作用是在遵守市場規則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沒有規則或有規則不去執行,必然造成市場混亂。因此,建立健全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規則,是加強地質勘查市場建設的重要內容。市場規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市場准入規則
這是指進入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組織單位和個人,必須具有相應的人員、技術、裝備、條件,以保證所承擔的任務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我國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資質(即進入市場的資格)共劃分為13類,其中每類資質又分甲、乙、丙三個等級。具體專業:地質實驗測試,地質鑽探、坑探工程,遙感地質調查,航空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水、工、環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石油天然氣礦產勘查,海洋地質調查,區域地質調查。
(二)市場競爭規則
這是指對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競爭方法、手段,要加以規范,防止無序競爭,造成混亂。在制定競爭規則時,要堅持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
公平性是指各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在進入市場競爭時,所具備的條件必須是平等的,不能有特殊,以便讓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開始競爭。
公正性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管理者要以公正的態度對待所有參與競爭的主體,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搞特殊。對競爭中出現的問題,要以客觀公正的標准來處理,不能有主觀隨意性。
公開性是指市場競爭過程,一切運作都要開放進行,不能搞暗箱操作;對所有參加競爭的主體,在信息獲得上都是平等的,對出現問題的協調和處理,也是公開的。
(三)市場交易規則
這是指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交易方式、交易程序都需要規范化,不能隨意變化,讓人無所遵循。比如關於信息發布的規定,用什麼方式和形式公告;關於競爭方式的規定,用什麼方式招標、投標;關於協議成交的規定,用什麼要求約束雙方;關於成交合同的規定,合同的內容和範本;關於交易程序的規定,具體流程的要求;關於違約、違規調節、處理的規定等。所有這些,其作用在於:①可以使市場交易雙方履行誠信,降低交易風險;②可以保證市場的正常運作,從而讓市場機製得到充分發揮;③可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避免市場主體的盲動,增加其主動性,從而對發展地質勘查經濟起促進作用;④可以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利益,維護合法競爭,約束、禁止不合法、不正常的行為,維護各方面的合法權益。
(四)市場仲裁規則
這是指市場管理機構對市場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如何進行處理的規定。這種處理,不能有隨意性,不能依據單位、個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必須對這種處理提出要求,作出規定,對其加以約束。這就是仲裁規則。
仲裁規則要凌駕於所有市場主體之上,要有行政的和法律的權威,並且對仲裁的規則事先公布於眾,讓所有市場主體事前就有所了解。一旦實施仲裁,必須堅持公平的原則,對發生糾紛的雙方一視同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四、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的建設
我國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已經形成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在發展我國地質勘查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地質勘查規模的擴大,它還有一些不適當之處,有待改進。特別是隨著地質勘查投資主體和地質勘查技術勞務主體分離勢頭的擴大,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化的趨勢會越來越發展,必須加強它的市場建設。這就要在肯定它的成績的同時,找出它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加強其建設。當前,應當重點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
(1)在價格形成機制上還不夠完善,總體說價格水平偏低,不能合理地反映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在收益分配上的公平性。這種情況的形成有它的客觀原因,即大多數提供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主體,都是事業性質改變的原地質勘查單位,它一方面還享有一定的財政撥款;另一方面又因為事業費不足和生產能力過剩,而必須對外承擔技術勞動。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政府在制定預算價格時,才運用了事業性質的成本管理辦法加以規范。但是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原地勘單位,現在還享有的財政撥款,僅僅是在原有基數上的適當調整,早已不是全額預算的事業單位。因而他們承擔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這部分人員和裝備,已經分享不到財政撥款的補貼。對他們技術勞務的價格,應當視同社會上的企業。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定價權時,應當正確解決這個問題,以體現各個生產要素之間,能夠按照各自的貢獻取得合理的收益。而不能強行規定地質勘查投資主體,從資本收益中再分給技術勞務一部分。這樣做既堅持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又堅持了各個生產要素之間公平分配的原則。
(2)在市場公平競爭上還有待改善。現階段中國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有三類不同的供給主體:一是純粹的企業,他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他們在市場上取得的經營收入,在內部要實現全成本核算,在外部要承擔社會責任,包括按章納稅、上繳各種費用和基金,負擔是很重的。二是原地勘單位屬於事業性質,還留有不同額度的財政撥款,對內可以不搞全成本核算,對外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免稅,大多數也不繳納社會福利基金,他們離退休人員福利基金由財政撥款負擔。三是公益性地調單位和地質科研院校,他們是全額預算單位,人頭費和經常性經費,財政已經撥給,對外承擔的技術勞務只是利用剩餘生產能力進行創收。這三種類型單位,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用一個價格比拼,顯然是不公平的。長此下去,必然影響真正地勘企業的發展。對此必須逐步加以改進。首先對政府財政發包的地質項目,應當實行差別化的發包價格,那些已經得到政府財政補貼的單位,應當從承包價格中扣除。其次,政府對事業單位的管理,應當對其創收所取得的收入,嚴格管理,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
(3)單項的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化還不夠發育。中國的地質勘查技術勞務有兩類:一類是以地質項目為單元,進行技術勞務承發包,它的供給主體主要是原來的綜合地質隊,他們工程手段齊全,比較能適應,但他們已有的生產要素,也未必同承包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完全適應,因而仍可出現要素多餘和不足共存;另一類是以單項的工程手段為單元,如鑽探、物探、化探、實驗測試、地質技術咨詢等,獨立對地質項目主體承發包。這種市場化最能使各類地質勘查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利於專業化技能的提高。特別是,它能使最優秀的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作用,如把最優秀的地質找礦專家組織起來,通過市場化運作,承擔眾多的地質找礦項目咨詢,可以從根本上突破專家部門化的局限,實現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今後應重點支持單項地質勘查技術勞務市場化,逐步把萬能的地質隊變成專項技術勞務的勘查企業。
(4)政府出資的勘查基金(資金)同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的整體承發包,在相互配合上還存在問題,主要是各自追求的目標不利於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因為一方面政府資金,在管理上不是以經營礦業權為目的,而是以資金的合理利用為目的。它的管理主體是純事業單位,不承擔經營職責。另一方面從事技術勞務的主體,只能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規定的地質勘查任務負責,至於這些技術勞務完成之後,能否找到礦產資源,它沒有責任。所以,這種結合實際上缺少礦業權經營主體。這是個嚴重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必將影響中國的地質找礦效率。針對這種局面,應當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在全國支持和發展幾十個專門從事礦業權經營的資源性勘查公司,財政資金向這類公司提供政策性支持。
『叄』 山東省地質勘查行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關於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88號)的有關精神,2007年2月8日~11日,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組織由行業處、地質處以及經研院有關同志參加的調研組,赴山東省濟南市,就山東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召集了由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中國建材中心山東總隊、山東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山東省地調院、山東省地科院、山東省第一地礦勘查院、山東省第六地礦勘查院、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等幾個單位參加的關於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的座談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礦業大環境的改善、礦業市場的復甦,山東省的礦產勘查開發局面逐漸好轉,尤其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以及一系列關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更使得山東省地質勘查行業逐漸走出低谷,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勘查投入保持強勁發展
山東省各地勘單位認清形勢,紛紛加大了勘查投入力度,僅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就投入了鑽探工作量20多萬米,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更是達到了41.68萬米。初步統計,僅到會的8家地勘單位2006年投入的總鑽探工作量即逾百萬米,相當於2005年全國固體礦產總鑽探工作量的1/4強(2005年,全國固體礦產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為4398152萬米——引自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同時其他地勘主業投入也均呈現跨越式發展勢頭。
2.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2006年,山東省各地勘單位在省內及省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找礦突破。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在山東省萊州市寺庄礦區深部探明金資源儲量44.585噸,加上前期淺部探明的資源儲量,該礦床規模已達大型。另外,該院在焦家金礦深部也探明了儲量為25.6噸的金資源量,招平帶南段的勘查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山東省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在蒼山地區找到了1.4億噸的低品位鐵礦。山東省地科院發現了近10億噸的煤田。此外,各地勘單位積極開發省外及境外市場,在新疆、內蒙古及非洲、東亞等地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礦成果。
3.經濟總量實現迅速增長
隨著地勘主業的快速發展,山東省各地勘單位經濟總量也迅速地增長。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自2002年起,始終保持著40%的發展速度,2006年更是創記錄地達到了18億元的收入,其中,僅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2006年即實現總收入17763萬元。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從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40.9%,資產總額達到10.32億元。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2006年總收入也達到了1億元以上。
經濟總量的增長帶來了職工收入的增加,2006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冊職工工資平均2.9萬元,在崗職工工資為3.6萬~4.8萬元;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也達3萬元以上;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4.32萬元,其中從事地勘主業的技術人員工資更是達到5萬元以上;山東省地科院人均工資5萬元左右,退休職工月工資達4000元以上。
4.不斷推進科學創新、技術進步
在經濟收入取得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各地勘單位也非常注重科技投資,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引進專業技術人才。2006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投資8000萬元用於更新設備,自2003年起,已累計投資1.6億,基本實現了全局所有技術設備的更新。近期又投資1200多萬元,購置了最大孔深達3000米的石油鑽機,並在新疆引進了日本的先進技術進行煤化油,化油比率達1:0.6。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2006年也投入500多萬元進行了設備更新,並進行技術人員培訓,提高了人員素質。
5.開拓進取,探索自身發展方向
山東省各地勘單位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謀求發展,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針對當前山東省地質工作基礎較好的有利條件,各地勘單位在原有地質資料基礎上,積極進行深部及外圍找礦,部分重點礦區普查深度已經達到了1800米,極大地緩解了省內資源緊張的局面。同時,各地勘單位積極開拓省外、海外市場,並積極向下游發展,參與礦產開發,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廣泛參與新疆、內蒙古等地勘探開發的同時,積極參與衣索比亞、幾內亞及印度尼西亞的鋁土礦勘探開發,並在迦納進行水文地質勘查、阿爾及利亞從事工程勘察施工,取得了較大進展;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也在阿爾及利亞注冊了勘查公司,正在積極努力拓展海外市場;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在蒙古、哈薩克取得了一些找礦突破,並通過合作的方式,以礦權入股開發礦山。
另一方面,各地勘單位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由單一的資源勘查向機械加工、商貿、建築等多方面發展。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在穩步發展地勘主業的同時,積極開拓工程勘察施工及工貿產業,2006年全院實現工程施工收入1616萬元,工貿產業收入1049萬元,地勘主業與勘查施工業、其他產業的經營收入比例達到10.11:1.54:1;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不斷增強基礎地質、工程地質的服務范圍,並根據自身優勢,開展機械加工維修、商貿、建築等工程施工服務,其「地源空調」施工安裝已經佔有相當的市場份額。
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山東省地勘單位改革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發展不平衡
由於歷史原因和機制體制問題,山東省的各地勘單位發展很不平衡,局局之間、隊隊之間差異都比較大。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於1998以10億元的價格,將手中的礦權全部轉讓,導致了目前手中沒有礦權,只能靠承擔社會工程來維持發展;中國建材中心山東總隊、山東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和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山東正元公司(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院)等單位反映由於未屬地化,無法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等地方政策,同時受體制制約,資金緊缺,無法與屬地化的地勘單位競爭;化工、建材等勘查單位受技術力量的限制,無法參與重點礦種的勘查開發。
2.人才短缺
調研中各地勘單位最集中反映就是人才的短缺問題。由於近幾年地質勘查投入加大,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加之幾年前礦產勘查低谷時期的人才流失,所以目前各單位的地質勘查技術人員都呈緊缺狀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情況,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地勘單位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
3.研究少
通過調研了解到,由於目前市場情況較好,各地勘單位過分注重眼前利益,重勘查輕研究,地勘單位的技術能力和競爭力有所下降。
4.地方政府幹預現象嚴重
各地勘單位在進行礦產勘查開發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遇到過所在市、縣,甚至鎮、村政府的干擾。對此,各地勘單位只能運用各種非常規手段進行協調,嚴重影響了勘查施工的進程,影響了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
『肆』 江蘇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實施後,全省地勘單位積極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穩步發展,地勘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年末職工人數10304人(統計數據不含石油天然氣,下同),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32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657人,占從業人員的73.6%,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1195人,佔25.6%,中級技術人員1697人,佔36.4%。全省地勘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3.17萬元,比2005年增加19%,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除石油天然氣外,全省有48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核定了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162個(2005年底為158個),其中甲級46個,佔28.4%,乙級42個,佔25.9%,丙級74個,佔45.7%;資質專業分布情況:區域地質調查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2個、固體礦產勘查39個、液體礦產勘查12個、氣體礦產勘查2個、地球物理勘查19個、地球化學勘查8個、遙感地質勘查3個、勘查工程施工29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2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1)目前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41家,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17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534人(高級技術人員1151人,中級技術人員1657人)。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平均年收入3.19萬元,比2005年增加20.8%,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2)在全省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國有地勘單位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中有升。2006年度總資產2790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1.68%.其中:生產性資產162400萬元,專用儀器設備426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77%和9.8%;總負債152324萬元、總收入205110萬元、總支出18046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4.3%、0.6%。
(3)2006年共爭取地質勘查費5433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262萬萬元,地方財政50071.6萬元。爭取各類地質專項撥款6892萬元,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經費2938萬元;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2135萬元,省財政安排地質勘查補助項目15個,經費1819萬元。
(4)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全省商業性礦產勘查,主要是礦山生產勘探,在服務的地域和領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時還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展了地熱勘查項目和地球化學找礦項目。全年投入資金約0.83億元。
(5)礦產開發情況。礦產開發實現年收入1.83億元。海外地質找礦工作起動,地質六隊在寮國華潘省取得南奧村鐵礦勘探權;江蘇地質工程公司獲得莫三比克馬尼卡、固洛兩個區塊金礦勘探權。
(6)工程勘察施工情況。全年實現工程勘察收入7.47億元。其中省內6.07億元、省外1.2億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場2000萬元。
(7)其他產業收基本情況。主要從事服務業、貿易、加工業等其他多種經營產業,全年共完成經營收入6.21億元。比2005年增長42.6%。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地勘隊伍改革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按照產業分離和主輔分離的原則,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改革,並把隊伍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資產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主要做法是:一是堅持產業分離,組建地質勘查隊伍,推進基礎地質施工業與建築業分開運行。二是堅持主業與輔業分離,推進地勘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主要產業,放開輔業。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把因自身的年齡、性別、知識、專業等實際問題而無法適應轉企的富餘人員剝離出來,納入基地管理。四是堅持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推進地勘隊伍改革。主要是將經營性資產按產業相對集中,適度擴大規模,作為企業法人財產,負責保值和增值。將非經營性資產分別交給相關物業管理基地,並在經營開發上做文章,努力將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提高資產運行效益。
(二)以改革為動力,發揮產業優勢,加快地勘經濟發展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了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加快了地勘經濟的發展。
(三)注重加強管理工作和穩定地勘隊伍
在地勘隊伍改革與地勘經濟發展中,堅持向管理要效益、穩定職工隊伍已成為地勘單位的共識。各基層地勘單位普遍出現了地質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較快的雙增長態勢,地勘單位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勘單位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聽取職工意見,切實關心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
(四)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採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築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對新引進的人才在住房補貼,崗位津貼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擔學雜費,取得學位後還給予適當獎勵。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激發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2006年,省地調院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五)加大裝備投入,完善規章制度
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技術改造實驗室,購入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准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製度;加大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以省財政預算安排、省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價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籌集的相關資金,建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專項用於全省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統籌規劃江蘇地質工作
根據江蘇省的資源情況,主要安排省內緊缺和優勢礦種的工作思路,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增長的需求,保證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我省地質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地質勘查力爭提交能源礦產地2~3處,金屬礦產地5處,非金屬礦產地8處,可供利用的礦產地15處;取得境外礦產資源使用權的礦產地5~8處。為江蘇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三)抓住機遇,理清思路,確保地勘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以地質科學為指導,應用多種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挖掘省內礦產資源潛力,全方位開展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服務,加快地勘經濟的發展。
(四)努力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轉變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用市場化理念擴大地質勘查服務的能力和范圍。我省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迅速。努力統籌全省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優勢,做好重要城市地質工作。做大做強工程勘察和施工業,擴大勘察工作的區域范圍,提高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技術投入和先進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為城鄉規劃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地質資料和設計依據,發揮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服務於經濟都市群建設。
(五)積極拓展省外境外地質勘查市場
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通過獨資、投資參股或並購等形式,在資源富集、投資環境好的省區或國外去勘查開發國內短缺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緩解江蘇資源保障的壓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到境外承包地質工程,勘查利用礦產資源,以獲較好的勘查效益,激發地勘單位改革的積極性。
(六)加大地質勘查力度的同時,加快礦業開發工作
除省內礦業權的市場運作之外,積極推進與省外國外的技術合作。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和戰略合作夥伴的資金,進行省外國外礦業交流合作范圍,不斷開拓礦業開發的新資源、新優勢。
五、對策建議
當前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地勘單位的發展尚未進入良性循環期,地勘隊伍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物質基礎薄弱。地勘隊伍家底薄,人均凈資產不足2萬元,與其他系統事業單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地勘經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支出。歷史欠賬多,住房貨幣化補貼還沒有到位。
二是職工收入低。目前國家投入少,許多地方性的工資補貼、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嚴重影響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事地質工作的技術人員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較大,人才的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困難很大。人才斷層明顯,中青年技術人員缺口較大,嚴重影響了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三是地勘單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單位是事業單位但沒有足夠的費用,也沒有企業單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勘單位的發展。
四是外部環境制約。政策落實不能完全到位、江蘇礦產資源貧乏的特點、礦業權市場不發育的現實都是制約地勘改革發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單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進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術力量較薄弱,難以滿足高質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設備更新每年資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國家投入只能應付簡單的再生產,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物化探設備和資金需求較大的深孔勘探設備投入上,更顯得無能為力,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加強地質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制、市場、投入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同時地質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基礎產業,加強地質工作,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結合我省實際,就加強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或建議:
(1)加快地質隊伍建設,建立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地勘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急需的高層次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畢業大學生,充實壯大地勘隊伍。建立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進一步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2)依靠科技,增強地質工作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教育、科研優勢,優化整合地質科技資源,建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與地勘單位聯合研究攻關的新機制。突出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成礦類型的地質勘查科技攻關,大力推進地質找礦基礎理論、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方法技術的研究,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科研綜合水平。
(3)加速改革調整,為地勘工作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組建礦產(集團)公司,以資產為紐帶,實行聯合,形成規模經濟,增強市場競爭力。堅持走礦產勘查與開發一體化之路,允許國有地勘單位直接從事礦產開發,並通過法規建設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條件的國有地勘單位,培育成集礦產勘查和開發於一體的礦業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質勘查投入,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適當擴大國家政策性投資額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經濟可采資源儲量。建議盡快制訂「關於加快地質勘查、開采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和吸納中外資金投入商業地質勘查工作,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5)出台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政策,出台促進海外礦產勘查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建議國家建立有效的國外礦產勘查投資動態和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系統,引導國內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外競爭。
(6)實施產業分離、主輔分離。按照社會協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進離退休服務、基地服務、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還能使我省地勘單位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每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可持續發展得到保證。
(7)繼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開展科技協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科學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廣泛運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運用。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伍』 河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組織對我省地勘單位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118家,較2005年單位數增加13家,年末在職職工人數38263人。其中從事地質勘查25087人,從事工程勘察與施工的有5331人,從事礦產開發的有204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有2648人,較2005年職工人數37196增加1067人。全省技術人員有10647人(具有高級職稱2774人,具有中級職稱4164人),較2005年技術人員10147人(具有高級職稱2527人,具有中級職稱4072人)增加500人。在職職工勞動報酬為76717.4萬元,較2005年66593.46萬元增加了10123.94萬元,增幅15.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省離退休人員為20910人,比2005年離退休人員19817人增加了1093人;離退休費用32883.9萬元,比2005年離退休費用28242.61萬元增加了4641.29萬元,增幅16.43%。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有118家,比2005年增加13個(圖1),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的個數49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乙級的單位的個數27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丙級的單位的個數42個,各級別分項所佔比例分別為41.53%、22.88%、35.59%。
圖1 河北省地勘單位2005~2006年數量變化圖
二、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70家。已屬地化的有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其下屬地勘單位共22家,河北省煤田地質局及其下屬地勘單位共6家;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有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屬地勘單位12家;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下屬地勘單位10家;華北石油管理局下屬地勘單位4家;華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地勘單位3家;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下屬地勘單位2家;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地勘單位3家;武警部隊地勘單位2家;其他中央直屬地勘單位6家。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有67個,與2005年相比,增加1家(圖2)。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國有地勘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249個,比2005年增加6個;甲級71個,比2005年68個增加3個;乙級82個,比2005年80個增加2個;丙級96個,比2005年95個增加1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48家,比2005年47家增加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6家,比2005年15家增加1家。
圖2 國有地勘單位2005~2006年資質變化圖
(二)經濟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趨好,效益呈較快增長勢頭。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53.42億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0.92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4.34億元,凈值8.88億元,總負債31.66億元,所有者權益21.76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總資產36.89億元增長44.81%(華北石油管理局下屬4個單位漲幅偏大,若不計在內,全省其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由29.48億元增長至32.16億元,增長9.09%),生產性資產15.62億元,增長33.93%,地質設備原值11.69億元,增長22.67%,凈值7.25億元,增長22.48%,所有者權益16.37億元,增長32.92%,總負債20.52億元,增長54.29%。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收入49.85億元,總支出47.53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也有較大幅度增長,總收入增長52.82%,總支出增長32.9%。
現將省內主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狀況簡述如下:
1.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省地勘局共有所屬單位年末職工人數8643人,與2005年末相比減少1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5276人,較2005年末減少了291人,地質勘查技術人員2901人,佔地勘從業人數的54.98%,其中地學專業1982人,較上年增長7.14%,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55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920人;工勘業從業人員249人,上年末為244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49人,上年末為48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340人,上年末為355人;內部退休人員1529人,下崗1278人,較上年末分別下降了6%、5.7%。2006年勞動者報酬15265.38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0.42%,人年均收入1.78萬元,其中在崗人員年平均工資2.22萬元。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7112人,較去年增加233人,離退休人員費用11238.1萬元,與去年相比增加1474.18萬元,增幅為15.1%。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省地勘局從業人員仍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工程地質基礎業、礦產開發業及其他產業從業人員較少,職工年工資收入水平偏低。在人員構成上,內退人員、下崗人員佔在職職工人數的32.48%,自身負擔較重。
(2)2006年度省地勘局總資產74868.58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35797.69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3309萬元,同比2005年度分別增長6.12%、6.15%、12.55%。總負債41332.57萬元,同比增長4.77%;總收入(產值)52998.63萬元,同比增長20.7%,總支出54309.13萬元,同比增長21.43%。由於國家政策增資因素,收入支出增長幅度較大。
(3)公益性地質工作2006年共實現收入26448.01萬元,其中:中央撥款3048.3萬元、地方撥款23399.71萬元。由於一個項目可能包含多種工作手段,在區分資金構成時有一定困難,所以只是按照工作類別的大概統計數:1:25萬區調197萬元,1:5萬區調和礦調1566萬元,1:5萬物化探36萬元,1:5萬水文地質調查142萬元,1:5萬環境地質調查127萬元,水文長觀19.4萬元,農業化探440萬元,城市地質1423萬元,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255萬元,其他22243萬元。百分比結構為0.87:6.9:0.16:0.63:0.56:0.09:1.94:6.27:1.12:81.47。
(4)2006年省地勘局局屬各單位從事礦產勘查勞務總收入為1032.09萬元,可統計工作量主要為鑽探1598.85米、槽探2700米、磁測4平方千米。
(5)省地勘局各單位2006年共實現礦山地質基礎工程206萬元、環境地質基礎工程301.77萬元。
(6)其他產業收入主要包括房租、飯店、地質醫院、印刷等服務業收入,2006年為421.95萬元,總投資為420萬元。
2.河北省煤田地質局
(1)年末職工人數。2006年末,全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3081人,比2005年末的3142人減少61人;專業技術人員為1052人,比2005年末的1009人增加43人。按專業劃分:全局地學人員有588人,比2005年末的568人增加20人;按專業技術職務級別劃分:有高級技術人員173人,比2005年末的164人增加9人;有中級技術人員397人,比2005年末的387人增加10人。
(2)平均人數。到2006年底,全局平均人數為3094人,比2005年平均人數3148人減少54人。
(3)勞動者報酬。2006年全局勞動者報酬為6460萬元,勞動者人均報酬為20880元;2005年全局勞動者報酬為5272萬元,勞動者人均報酬為16748元;2006年全局勞動者人均報酬比2005年全局人均報酬增加4132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政策性增資和勘探工作量的增加等。
(4)離退休人員。到2006年底,全局離退休人員為1131人,比2005年的1097人增加了34人;離退休人員費用為1827萬元,比2005年1651萬元增加176萬元。
(5)總資產。到2006年底,全局總資產為47160萬元,比2005年47863萬元減少了703萬元。全局生產性資產原值13322萬元,比2005年11821萬元增加了1501萬元;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9238萬元,比2005年8118萬元增加了1120萬元;2006年底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為4312萬元,比2005年3657萬元增加655萬元。
從價值狀態看,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的新舊化程度2006年為46.67%,2005年為45.05%,兩年相比新舊化程度大體相當,就其價值狀態看,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明顯偏舊。
(6)總負債。到2006年底,全局總負債為26102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5.35%;到2005年底全局總負債為2824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9.00%;2006年底全局總負債比2005年減少2138萬元,兩年相比總負債規模大體相當,但從總資產結構看,負債規模明顯偏大,資產負債率明顯偏高。
(7)所有者權益。到2006年底,全局所有者權益為21058萬元,比2005年19622萬元增加1436萬元,其中:2006年節余與收益為-26.36萬元,2005年節余與收益為-71.34萬元。
(8)總收入和總支出情況。到2006年底,全局總收入為25259萬元,比2005年17360萬元增加了7899萬元;到2006年底全局總支出為29682萬元,比2005年22867萬元增加了6815萬元。
① 從總收入構成分析:
財政撥款。2006年國家財政對全局的地質勘探費、地質專用撥款投入為7658萬元,2005年國家財政對全局的地質勘探費、地質專用撥款投入為6486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172萬元。
礦產勘查勞務收入。2006年全局礦產勘查勞務收入為18860萬元,2005年礦產勘查勞務收入12830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6030萬元,得益於政府對地勘項目的投入增加和地質市場的活躍。
其他產業收入。2006年全局其他產業收入為1904萬元,2005年全局其他產業收入為50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854萬元。
② 從總支出構成分析:
2006年底,全局總支出為29682萬元,2005年全局總支出為22867萬元,2006年比2005年支出增加了6815萬元。
三、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的相繼出台,我省各地勘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深化改革,突出加強地質工作,加快地礦經濟發展,積極推進河北地質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省地勘局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的精神,逐步建立了一支以地調院為龍頭,以地區性、專業性地勘單位為重要支撐的以局為單元的地勘主業隊伍;以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為目標,建精建強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要求,將其經常性支出等經費列為省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了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運行和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全面推進了公益性地質工作;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大財政對地質勘查的資金投入力度,發揮其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地質勘查,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良性循環機制;發揮公益性地質調查對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先導作用,各類礦業企業新建礦山或采區,依法投資礦產資源勘查或有償取得礦業權;在我省事業單位清理整頓和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控制中,省政府對省地勘局勘查單位性質進行了明確,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地勘局機關繼續依照公務員管理,這項措施對於穩定地勘隊伍,促使地勘單位全身心投入地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為調動廣大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地質工作的開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省煤田地質局深入開展宏觀政策及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及時分析和把握其變化動態並適時調整決策,進一步提高對地質成果商品化的認識,不斷更新觀念,拓寬商業地質勘查工作思路,加快地質基礎性勘查工作進程;充分發揮「發展主業,鞏固多經」的作用,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正確處理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考慮職工經濟和心理兩方面的承受能力,積極而穩妥地推進,以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不斷地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工藝,提高煤炭資源勘查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牢固樹立「人才強局」的觀念,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待遇和地位,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不斷地加大科技投入,創造濃厚的科技氛圍;加快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進程,盡快建立完整、系統和科學的安全生產技術標准體系;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改革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按照省政府《意見》的要求,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穩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逐步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的職能。加快落實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等問題。鼓勵地勘單位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一)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
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以所屬地勘單位為主體,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加強裝備和基地建設,建實建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其運行和工作的開展;項目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
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研究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管理改革進程中的問題。按照全省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統一政策,落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及在職職工社會保障政策、地方性補貼和住房改革政策;幫助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問題;加快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的改革。
(三)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礦業(山)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主要用於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及找礦綜合研究工作。逐步擴大基金規模,省級財政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等收益,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
(四)引導國有地勘單位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
積極培育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體,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地質勘查發展道路。鼓勵支持國有地勘單位獲取運作礦業權,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及外資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礦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壯大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市場主體。
(五)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
將地質教育納入全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大對地質類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依託我省地質院校,加強與部屬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實施地質職工全員教育,推進在職職工的崗位培訓和青年職工的學歷教育,有計劃地選送各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地質隊伍總體素質,以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快培養高層次的地質專業技術骨乾和復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質傑出人才、地質找礦成果、地質科技進步等獎勵制度,激勵地質科技創新,形成地質找礦不斷取得成果、地質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地質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待遇,完善津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專家選拔機制。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六)推動地質科技創新
編制全省地質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實施科技興地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科研環境。健全地質科技多渠道投入體系,逐步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引進推廣的經費,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技項目傾斜。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問題研究;組織運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重要礦產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以及礦山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開發、農業地質和城市地質環境等課題的綜合研究。加強省級重點地質實驗室的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採取措施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測、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的引進、開發與應用。
(七)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重點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我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和有條件的企業以資源條件較好、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開展省外、國外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廣泛開展地質勘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五、對策建議
地質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地勘單位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和基礎服務,任務光榮而艱巨。但當前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特提出具體對策及建議如下:
(1)國家應繼續為全面提高地勘單位職工待遇,穩定地勘隊伍,切實解決地勘單位的歷史欠賬等問題加強專題調研,特別是對落實住房和保險等政策問題應給予高度重視。目前,過去沒有得到落實的住房補助資金和各類保險費用,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落實,尤其是基層地勘單位的住房狀況亟待改善。基層地勘單位積極呼籲和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一個專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落實中央有關政策的措施,切實解決地勘單位職工待遇問題。
(2)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必須要按照「統一領導,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妥善把握改革力度,充分考慮地勘單位的實際情況和職工心理承受能力,實施分類推進,差別化政策支持等,不能人為超越現實情況,更不宜搞一刀切。
(3)為適應當前地質勘查的大好形勢,應大幅度提高地勘行業裝備技術水平,國家應及時出台支持裝備國產化和支持國有地勘單位參與試制和應用推廣的政策,以扭轉目前靠拼低端設備和職工大強度勞動的狀況,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安全舒適、人性化、智能化操控的裝備,適當給予傾斜政策和資金補貼,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加快改進技術裝備步伐,提高綜合勘查能力,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為地勘單位走向市場、走出國門,為國家尋找礦產資源創造條件。
(4)各級地方政府要進一步為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目前,地勘單位普遍反映,地質勘查外部環境較差,比如在地質勘查項目實施過程中,當地索要佔地費、青苗和樹木賠償等費用,部分村民「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甚至無理阻撓,不讓進點施工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加快建立政府監管,市場化運作,切實維護地質工作秩序,建立良好的地質工作環境的法制建設已勢在必行。
(5)在過去50多年的地質工作中,形成了大量固體岩芯等實物地質資料,而且每年還在大量增加。利用新技術對這些固體岩芯加強綜合研究,對於實現深部和外圍找礦突破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固體岩芯的保護研究狀況卻不容樂觀,過去的岩芯庫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岩芯標本已不能很好保存,新的岩芯得不到及時入庫保存。地勘單位積極呼籲,希望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及時出台有關加強岩芯等實物地質資料保護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資金補貼政策。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陸』 北京市地質勘查行業情況調查報告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88號)和《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局認真開展工作,並於2007年1月底將制定的年度工作計劃按時報部。於2007年3月6日將25號文轉發至北京市屬地化及其他有資質的51家地勘單位(不包括有色、煤炭、建材、冶金、石油化工),調查材料於3月底收齊,經過統計、匯總、整理、分析,現將北京地區地質勘查行業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相關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問題與建議匯報如下。
一、行業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北京地區共核發地質勘查資質85家,統檢後有業務269項,其中2006年共核發17家地勘單位資質。85家單位的資質情況如下:
取得一項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42家,佔49.4%;取得一項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23家,佔27%;取得一項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20家,佔23.6%。在269項業務中,甲級81項,佔30.1%;乙級121項,佔45%;丙級67項,佔24.9%。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北京市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及其他在北京地區注冊登記的有資質的單位51家(不包括有色、煤炭、建材、冶金、石油化工等中央部委的地勘單位及科研院所),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9家,其他地勘單位32家,以下同上。
(一)地勘單位人員狀況
2005年,調查對象為41家。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家,職工總數4957人,專業技術人員2312人,高級技術人員695人,中級技術人員877人,勞動者報酬10073萬元.離退休人員2337人。離退休費用4146萬元。其他地勘單位23家,職工總數2379人,專業技術人員990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455人,中級技術人員485人,勞動者報酬5243萬元。
2006年,調查對象為51家。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9家,職工總數5232人,專業技術人員2599人,高級技術人員802人,中級技術人員993人,勞動者報酬12730萬元;離退休人員2599人,離退休費用4770萬元;其他地勘單位32家,職工總數2761人,專業技術人員1154人,高級技術人員569人,中級技術人員596人,勞動者報酬6446萬元。
(二)地勘單位基本經濟情況
2005年,調查對象41家。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家,總資產216412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5059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16261萬元,總負債88798萬元,所有者權益124594萬元,節約與收益467萬元;23家其他地勘單位總資產167572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46182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18071萬元,總負債105624萬元,所有者權益651980萬元,節約與收益10706萬元。
2006年,調查對象51家。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9家,總資產272247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56021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19435萬元,總負債128013萬元,所有者權益145452萬元,節約與收益314萬元;32家其他地勘單位總資產278146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79343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23607萬元,總負債199560萬元,所有者權益85739萬元,節約與收益16709萬元。
(三)單位收入與支出情況
2005年,41家調查對象中,18家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101086萬元。其中:地勘業收入9983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10156萬元,工程勘察收入28298萬元,其他產業收入44797萬元。總支出76946萬元,地質找礦支出1861萬元。23家其他地勘單位總收入117606萬元,其中:地勘業收入5023萬元,勘查勞務收入2681萬元(涉外129萬元),工程勘察收入14679萬元,其他產業收入92301萬元。總支出92410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1070萬元。
2006年,51家調查對象中,19家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133616萬元。其中:地勘業收入10319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14879萬元,工程勘察收入40632萬元,其他產業收入54553萬元。總支出111816萬元,地質找礦支出3234萬元。32家其他地勘單位總收入180308萬元,其中:地勘業收入8838萬元,勘查勞務收入8449萬元(涉外706萬元),工程勘察收入25420萬元,其他產業收入142723萬元。總支出147742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6010萬元。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1999年,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規定,2000年北京市地礦局實行屬地化管理,由中央在京單位劃歸北京市管理,地礦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時劃歸北京市管理,另外,首鋼地勘院也劃歸北京市實行地方管理。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為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指明了方向,給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為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動力,使地質勘查行業得到蓬勃發展。同時,他們也為國家找尋到了大量的礦產資源,為國家經濟建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近年來,地勘單位依靠國家政策,結合國家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市場工作的需要,在隊伍、經濟發展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職工收入得到穩定提高。
(一)地質勘查費基數與年增長幅度(以下同上)
2005年,18家國有地勘單位共獲得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的地質勘探費,中央財政及地方財政的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資源補償費共計9983萬元,2006年增長到10319萬元,增加336萬元。
(二)礦業權價款轉國家資本金
由於近年來北京地區所設固體礦產探礦權很少,基本為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一年1至2個,其他主要是地熱資源勘查,為社會資金投入,國有地勘單位無探礦權。所以,沒有礦業權價款轉國家資本金問題。
(三)轉產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稅收優惠政策
基本沒有政策優惠。
(四)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
由於北京地區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部分已企業化,參加了北京市社會養老統籌,按照北京市養老保險政策執行。但北京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由於沒有改製成企業,未能參加北京市養老保險,實現社會統籌,還是按事業單位離退休政策執行,享受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
(五)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政策
北京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的醫療問題基本還是實行公費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基本能得到保障。其他企業化地勘單位都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保險,各項政策基本得到落實。
(六)增加工資
北京地勘局及所屬地勘單位增加工資是按照北京市事業單位的政策執行,包括離退休人員的工資,都按照北京市的政策統一執行。
三、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
到2006年底,北京地區有資質的地勘單位達到85家,包括地礦、有色、冶金、建材、煤炭、石油天然氣、科研、高校、外資等多種行業及經濟類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42家(不含國有控股單位),除北京地勘局所屬單位外,其他大部分都在京外開展工作,部分在國外開展工作。在得到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地質勘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地質勘查單位的實力不斷得到加強。已調查的51家地勘單位,2006年的資產規模達到55億元以上,人員規模達到8000人,特別是一些新成立的地勘單位,資金雄厚,不少單位注冊資金均在5000萬元以上。中地海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底,2005年初取得勘查工程施工甲級資質,各類中高級技術人員60餘人,注冊資金2.1億元。公司成立以來,主要在非洲及亞洲開展勘查工程施工及能源開發,特別是在奈及利亞,已成為在尼第二大外國公司,擁有職工2000餘人,到2006年底,職工總數300餘人,資產總額超過20億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取得地勘資質,發揮優勢,面向國家找礦突破主戰場,在理論與實踐和培養人才方面大顯身手。到2006年底,從事地質勘查的技術人員達到800餘人,資產總計超過14億元,地質勘查業年收入4.5億元,不僅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為國家地質找礦及科研做出了較大貢獻。
在地質勘查行業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以北京城市地質工作為中心,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精度和深度,為首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力開拓商業性地質市場,鼓勵技術創新,勤練「內功」,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特別提出加快地質人才開發,為地質人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各單位結合本身的實際提出了「十一五」人才戰略發展規劃,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契機,以相關人才政策為保障,培養和引進各類管理、技術人才。
四、問題與建議
(一)問 題
(1)北京地區注冊登記的地質勘查單位較多,但北京的地質勘查工作較少。在京注冊登記的大部分單位實力較強,包括各部委、科研院所、高校等,但由於北京地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為適應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已整頓關閉了相當部分固體礦山企業。所以,北京地區地質工作減少,在京注冊登記的地勘單位主要在外地或境外工作,在北京開展工作的單位以北京地勘局所屬單位為主,主要圍繞北京的城市地質、環境地質開展工作,為北京的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服務,為改善北京的城市環境和生態環境服務。
(2)體制問題。全國事業單位分類體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的方向基本明確。為深入推進地勘單位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建實建強」兩支隊伍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
(3)專業技術人才出現緊缺問題。由於20世紀90年代地質工作的不景氣,地質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少,加上部分人才流失,老同志退休。雖然這些年接收了一些畢業生,但他們還需要有一個過程才能擔當重任,獨當一面。
(二)建 議
(1)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與培養,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整體專業技術水平,盡快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問題。
(2)進一步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加快推進體制改革。
(3)結合當前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管理現狀,盡快出台適合我國實際的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法規,做到依法行政。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地勘處)
『柒』 青海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組織開展了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及機構情況
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主要包括屬地化改革中劃歸我省管理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省測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環境地質局,未屬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質局和中國建材工業中心青海總隊,具有勘查資質的公司及礦山企業等。本次調查不包括未屬地化管理的單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質勘查行業人員5240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329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39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225人,其他產業731人。
全省專業技術人員192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35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809人。
(二)勘查資質分布情況
全省頒發勘查資質證書共26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其中≥1類甲級資質單位有11個,占總數42.3%;≥1類乙級資質單位有7個,占總數26.9%;≥1類丙級資質單位有8個,占總數30.8%。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18個,其資質級別相對較高,全部為乙級以上資質。全省11個甲級單位全部為國有地勘單位,另外7個為乙級單位,分別佔全省甲乙級資質級別的100%、87.5%。全省核定頒發的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共112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8個,占總數的7.1%;水工環調查15個,占總數的13.4%;固體礦產勘查25個,占總數的22.3%;液體礦產勘查13個,占總數的11.6%;氣體礦產勘查1個,占總數的0.86%;物探14個,占總數的12.5%;化探9個,占總數的6.0%;遙感3個,占總數的2.8%;工程施工13個,占總數的11.6%;岩礦鑒定與測試11個,占總數的9.8%;選冶試驗2個,占總數的1.8%。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職工4965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的3067人(專業技術人員1773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14人,中級技術人員728人);從事工程勘察的職工有369人;從事礦業開發的職工22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19人。全省從事地質勘查業人均年工資2.38萬元,退休人員共7640人,人均年工資2.33萬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增加了7%。在職職工年工資收入與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離退休人員工資略有增加,增資比例為4.6%。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地勘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地質勘查開發主業地位進一步鞏固,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6.28億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25.6%。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增加了38.12%,生產性資產增加了68.3%,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場經營收入達2.49億元,比2005年增長21.38%。有力地推進了整個地質勘查開發主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在地質勘查方面投資增加較快,全省各國有地勘單位及大型礦山企業所屬的勘查資質單位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國有地勘單位的技術裝備及野外工作條件較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生產性資產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達2.8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間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項目資金支出為10317.7萬元(省財政4683.1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889萬元,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及使用費4745.2萬元);爭取國家資金4475萬元;地勘系統投入資金5442.8萬元;重要商業性地勘項目資金7864.5萬元。實際完成地勘投入2.35億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實各類地勘項目137項。其中省地勘項目50項;國家地勘項目32項(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6項,礦產資源補償費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5項,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6項,中央財政專項補助項目4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1項);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項目42項(其中地礦局21項,有色地勘局8項,煤炭地質局4項,核工業地質局5項,環境地質局2項,建材地質總隊2項);重點商業性地勘項目13項。
集中資金,捆綁使用,加大重要成礦區帶、重點礦種的勘查力度。重點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江倉礦區,格爾木市卡而卻卡銅礦,都蘭縣果洛龍窪金礦、澤庫縣瓦勒根金礦、都蘭縣五龍溝金礦區、格爾木市駝路溝鈷礦、雜多縣納日貢瑪(銅)鉬礦區、格爾木市尕林格鐵礦區、曲麻萊縣加給龍窪金礦、雜多縣東莫扎抓鉛鋅銀礦等一批我省重點礦區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時有計劃地安排了一批1:5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質工作提供依據。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中央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1817萬元,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3103萬元。由於我省地質工作程度較低,近年來,省財政安排的地質勘查專項資金20%~30%是用於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以1:5萬礦產地質調查為主,兼顧重要成礦帶地質科研和水工環等基礎工作。
(四)商業性勘查工作情況
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日趨活躍,聯合勘查及市場項目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完成計劃內地質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市場項目,加大聯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市場地勘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含省外招標項目)。其中,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勘查和祁連縣紅川金礦勘查與加拿大有關礦業公司聯合勘查,引進外資近30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國有地勘單位不斷開辟新的礦產開發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推動工程勘察、基礎測繪、化驗測試、房地產開發、建築設計等其他產業發展,各類產業在市場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在地勘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
一是支柱性產業建設進度加快。依託本省優勢資源,以鉀肥生產為主的察爾漢鹽湖霍布遜鉀肥生產線年產6萬噸KCl項目已竣工投產,加上原有的格爾木地礦化工總廠,察爾漢鹽湖礦山企業鉀肥生產能力可達到8萬噸/年。
二是以黃金生產為主的五龍溝金礦、果洛龍窪金礦及松樹南溝金礦勘查開發項目礦山籌建全面推進。與外資企業合作的灘間山岩金礦於2006年11月正式投產,設計年產黃金2.6噸。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場項目進展順利。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單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項目,合同總價值8000餘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與國家和本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產業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市場經濟意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產業經濟,壯大整體經濟實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按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地勘延伸產業及服務業分體運行與分塊管理,增強了發展活力和後勁。地勘主業有了快速發展。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勢頭良好,地質找礦成果顯著
2006年在基礎地質調查中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礦價值的物、化探異常,確定一批成礦遠景區,為進一步進行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三江源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完成4.2萬平方千米,為該地區環境保護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礎資料;柴達木盆地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為該地區查明了一批有開采價值的水源地;貴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項目,結束了4萬人吃高氟缺碘水的歷史;工程地質提供了大批建設工程資料,保證了全省道路、房地產、基本建設項目的開工需要。
(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凸現
提交了多處可供勘查或開發的礦產地。省重點勘查項目均取得較好成果,各礦區資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製程度進一步提高,評價速度明顯加快。加大對外引資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進資金,按市場經濟運作方式進行商業性礦產勘查與開發取得成效。
(三)礦業權管理進一步規范、經營收益有所增加
為充分發揮現有探礦權的潛力,通過各種方式招商引資,吸收社會資金聯合勘查,進一步做大做強了地勘主業,加快了我省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平安基地與和諧地礦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6年是我省地礦局開展「創建平安基地、構建和諧青海地礦」活動五年規劃的第一年,按照「服務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為本,親情服務」,進一步完善制度,細化服務內容,職工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業局近幾年在加強基地建設中也有突出成績,職工的居住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隊伍安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與和諧的發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加強地質勘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以地質勘查開發為主導產業,重點做好勘查工作,實現年均增長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經濟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利潤年均增長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為契機,以青海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指導,面向社會需求,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國家急需礦種和重點區帶,強化找礦意識,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找大礦、找好礦,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奮斗目標。要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商業性地質勘查,拓寬找礦空間,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發展和壯大主業,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重點安排東昆侖成礦帶、北祁連成礦帶、青藏鐵路沿線、柴達木盆地、「三江」成礦帶北段的勘查評價工作;兼顧鄂拉山地區;適當安排青海東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提交可供開發的礦產地26處。
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地下水(熱水)、地質災害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等;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特長,為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穩步推進對外合作,擴大找礦空間
在做好省內、外已有地勘項目的同時,積極穩步地推進「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引進國外有實力的礦業公司進行聯合風險勘查,加強境外周邊地區的礦產勘查與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國內、國外礦產資源勘查基地,壯大經濟實力。
(三)加大礦業開發力度,壯大礦業經濟
在已有的基礎上,培育3~4個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開發項目。延長礦業開發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礦山要加強管理,通過挖掘潛力,擴大資源,完善工藝技術,保證正常生產,增產增效。
(四)擴展地勘延伸產業
「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地勘延伸產業建設,對現有的地勘延伸產業(鑽探及工勘、測試、測繪),要積極開拓市場,穩定發展,同時不斷拓寬其他業務,積極承攬工程建築、測繪、土地測量等任務。
五、存在問題
一是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時,我省各地勘單位地勘費的預算基數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地勘費計劃為基礎。而當時原地勘費計劃在核定經常性費用、增資以及執行地區性補貼資金方面,未能充分考慮我省實際情況和青海省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欠發達等具體情況,未全額下達經常性費用計劃和增資等資金計劃,導致我省地勘單位地勘費資金缺口巨大、地勘費的預算基數嚴重偏低,影響地勘經濟持續發展。
二是地質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問題突出,嚴重困擾著地勘產業經濟的發展。地質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野外一線技術力量嚴重短缺;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高素質能夠承擔大型綜合、重點項目的領軍人才;在專業技術隊伍學歷結構上,高層次高學歷比例嚴重偏低。因此難以滿足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三是離退休人數較多,負擔重。我省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的比例為1:1.65。離退休人員至今未進社會養老統籌,全部費用均從地勘費用基數中承擔,造成國撥地勘費60%以上用於發放離退休人員生活費。
四是內部下崗、待崗人員多,經濟負擔過重。他們中大多數是原從事野外生產的各類生產工人,技能單一,職工下崗後無技能參加市場競爭。
五是大調查項目中,對青海省困難因素諸如海拔高,交通差,乾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慮不充分,造成整個項目費用不足。
六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地勘單位可繼續執行將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政策,但實際辦理轉增國家資本金手續困難。
六、對策建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託優勢資源,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總體部署,按照「一業為主、兩翼延伸」的發展思路,在做大做強勘查開發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其他相關產業,夯實發展基礎,保持地勘行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
以尋找大中型礦床為主攻目標,突出重點項目的安排,尋求地質找礦新的突破。加速對資源潛力大、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重要礦床的勘查評價,做到統籌安排,發揮勘查資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質成果質量。
(二)創新體制,搞活機制,增強地勘單位發展活力
不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進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搞好股份制運作,使產權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在企業經營上,可實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行經營方式多元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原則,理順分配關系,合理調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確的利益分配導向機制,努力向生產一線、野外傾斜。建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多種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規范和完善津貼、補貼。
進一步改革人事、勞動用工制度,積極推行職工、幹部競聘、競爭上崗,建立合理有效的競爭、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一心一意謀發展,團結拼搏奔小康。
(三)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改善裝備,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培養培訓計劃。圍繞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優勢,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認真研究人才建設規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保證地勘工作健康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礎。
加強在職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造就一批品德優良、專業過硬的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制定相應的內部優惠政策,如工資、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積極引進和吸收大專院校畢業生,廣泛吸納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
加大地質設備更新力度,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積極促進地質工作信息化,加快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建設。建立一支素質優秀、結構合理、裝備精良、不畏艱苦、勇於奉獻的地勘隊伍,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
(四)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
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為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等服務。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
(五)明確權益分配
國家勘查資金項目的權益分配中應充分體現物化勞動過程中地勘單位的利益,盡快明確權益比例。
(六)集中資金建設骨幹產業項目
通過產權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資金,引進資金、技術、管理,集中資金培育上規模的骨幹產業項目,實行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經濟總量。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捌』 湖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組織對我省地勘單位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地勘單位48個,年末在職職工人數 12288 人(其中,從事地質勘查有6725人;從事工程勘察與施工的有4195人;從事礦產開發的有603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有3061人),較2005年職工人數9472人增加2816人。全省專業技術人員有4147人(具有高級職稱的936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83人),較2005年專業技術人數387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843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752人),增加268人。在職職工勞動報酬為18073.47元,較2005年的14882.29萬元增加3191.18萬元,增幅21.44%。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全省離退休人員為14662人,比較2005年離退休人員14535人增加127人;離退休費用21695.91萬元,比較2005年離退休費用20658.11萬元增加1037.79萬元,增幅5.0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有42個,比2005年增加3個,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地質勘查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155個,其中甲級資質62個,乙級資質54個,丙級資質39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28個,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最高資質為丙級的單位有13個。
二、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已屬地化的有3個(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湖北省核工業隊、中南冶金地質研究所);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有5個(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省地質勘查院、湖北煤炭地質勘查院、中國建材地質勘查中心湖北總隊、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有25個,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國有地勘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117個,其中甲級資質50個,乙級資質48個,丙級資質19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24個,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
(二)經濟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趨好,效益呈較快增長勢頭。現將省內主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狀況簡述如下:
1.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我省地質勘查工作主力軍之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該局資產總額達16.12億元,比2005年的15億元增加了1.12億元,總資產增長率達7.5%。其中,生產性資產9.75億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7622萬元,增長8.5%,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47億元,比上年度增加1816萬元,增長14.1%。全局凈資產總額達6.9億元,比上年增加4441萬元,增長6.9%。全局負債總額9.22億元,資產負債率與2005年相當。
2006年,該局全年實現總收入達14.67億元,比上年度的11.19億元增加3.47億元,增長31.1%。總收入中,地質勘探業收入從2005年的2.71億元增加到3.43億元,其中,地質勘探費由上年的1.95億元提高到2.53億元,增長了29.8%(主要為政策性增資);地質專項撥款從2005年的4454萬元增加到5163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430萬元;礦產開發收入從2005年的796萬元增加到951萬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從2005年的6.41億元增加到8.71億元;其他產業收入2.22億元,比上年增加4960萬元。
2006年度全局支出總額為14.32億元,比上年度的10.85億元增加3.34億元,增長31.99%。其中,地質找礦支出6549萬元,礦產開發支出80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610萬元和76萬元。
2.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該局資產總額達5.39億元,比2005年的4.7億元增加了0.69億元,總資產增長率達14.7%。其中,生產性資產7309.6萬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了688.39萬元,增長10.4%,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6120.69萬元,比上年度增加 481.21萬元,增長8.53%。全局凈資產總額達4327.78萬元,比上年增加220萬元,增長5.36%。全局負債總額3.23億元,資產負債率與2005年相比增長14.07%。
2006年該局總收入2.77億元,與2005年同比增長14.04%。其中:地勘業收入2.12億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17.77萬元,其他產業收入5287.73萬元。地勘收入中,地質勘探費1.01億元,地質專項撥款3020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780萬元,礦產勘查勞務收入8107.61萬元。2006年,該局總支出26776.42萬元,同比增長14.03%。其中,地質找礦支出11605.86萬元,同比增長52.47%。
3.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該所資產總額達8444萬元,比2005年的6770萬元增加了1674萬元,總資產增長率達24.7%。其中,生產性資產5332萬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了1036萬元,增長24.1%,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3055萬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036萬元,增長51.3%。2006年全所負債總額342萬元,比上年增加了 77萬元。
2006年該所實現總收入(產值)6282萬元,較2005年增長21.8%;2006年總支出4460萬元,較2005年增長11%。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省公益性地質工作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和省兩級財政預算支出。2006年本省地勘單位爭取投入公益性地質項目資金共計達1.39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地質項目資金1.29億元,獲得省級財政地質勘查專項資金11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4411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經費5135萬元;地方財政撥款984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勘查開發局和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是我省勘查工作的兩支主力軍,2006年他們認真研究把握國家和本省加強地質工作的政策及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強聯系溝通,協調各方關系,調整立項思路,積極組織申報和落實各類國家資金地勘項目,爭取國家和本省財政資金項目54項,經費達7520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勘查開發局爭取國家和本省財政資金項目實際投入突破4000萬元預期目標,達到4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29項,經費2747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經費900萬元;省級地質勘查基金項目15項,經費680萬元;省國土廳技術支撐服務項目13項,約150萬元。此外,部分下年度新上和續作項目資金已爭取到位或申報待批。其中已批准到位中央財政地勘項目和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有8項,經費990萬元;已申報審查待批的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和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有20餘項;區域地質調查在全國首批實現數字化填圖並順利通過野外驗收。1:25萬十堰—襄樊幅地質修測統一了該地區地層系統,總結了區內火山岩、侵入岩時空分布規律,提出了區內基本構造格架新認識;1:5萬金牛幅、高橋幅區域地質調查初步劃分出區內火山岩岩相體,新發現膨潤土、珍珠岩等礦(化)點;1:20萬神農架幅巫溪幅區域重力調查完成面積4500 平方千米,800個物理點。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階段工作全面展開,通過橫向協作和產學研相結合方式實施的沿江鎘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城市礦山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洪湖濕地生態評價及資料庫信息系統建設等各子項目野外工作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資料。
(四)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情況
抓住地質勘查工作社會需求增長的有利時機,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經濟規模穩步擴大,服務地域逐步拓寬,經濟效益保持增長,社會影響得到提升。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簽訂商業性地質勘查技術勞務項目數百項,合同額2億多元。所承接的項目類型主要為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儲量檢測、地區礦產資源規劃、礦山環境影響評估、礦山技術咨詢服務、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調查、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程建設前期地質調查、地質遺跡調查與地質公園規劃等,但技術含量較高、單項合同額較大的礦產勘查項目比例增大。同時,省外、國外地質勘查技術服務市場也逐步得到拓展,省外主要瞄準西部市場,國外主要推進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市場。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資金276萬元。開展了「援衣索比亞礦產地質調查」項目,編寫的《中國援衣索比亞礦產地質調查前期考察報告》通過了評審,並提交商務部和衣索比亞礦業能源部;編制的《衣索比亞Gimbi-Nejo地區1:25萬地球化學調查總體設計》向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和湖北省國土資源局作了匯報,正在根據專家組意見進行修改。提交了湖北省鄖西縣周公山銻礦、鄖西縣西溝錳礦、竹山縣牌樓銻礦等一批礦權登記申請,完成了鶴峰縣向家山—九台山錳礦地質預查等8個礦權申報資料的修改、踏勘檢查、延續申請等工作,為開展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礎。
(五)礦產開發工作情況
本省地勘單位礦產開發工作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是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地勘單位通過探礦權折價入股方式參與礦山開發,年收益在1000萬元左右。在礦產品加工貿易方面,省地礦局實驗研究所礦產開發公司研發生產的環粘土、鑄造塗料、水性保溫隔熱塗料、耐火原料等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市場逐漸打開,目前年礦產品產值在1000萬元左右。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全省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產值約9.28億元,其中屬地化地勘單位完成產值8.9億元,占總產值的95.91%;中央直屬地勘單位完成產值3549萬元,占總產值的3.82%;其他地勘單位完成產值136萬元,占總產值的0.27%。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工程勘察施工共完成產值7.31億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施工等)、實現收入6.36億元。其中:省內完成產值4.85億元、實現收入4.42億元,省外完成產值2.28億元、實現收入1.85億元,境外完成產值人民幣0.18億元、實現收入人民幣0.09億元。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省地質勘查院是我省以磷化工為主產業的勘查單位,「十五」期間地質工作開始走向市場獲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05年完成工勘項目110個,產值400萬元,較上年增加50%,完成的「石油學院南區」項目獲荊州市優秀勘察成果三等獎,獲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三等獎,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2006年完成項目129個,合同總額450萬元。從業人員年均收入2.5萬元,在崗率達到90%,比2005年均有增加。
三、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的相繼出台,我省各地勘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深化改革,突出加強地質工作,加快地礦經濟發展,積極推進湖北地質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可取經驗。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富民、強隊、興局」為目標,以「調整結構、強化主業、培育主體」為主線,以地質工作為立局之本,以礦產開發為強局之路、以科技創新為興局之策,實施「一主三化」發展戰略,壯大核心產業、鞏固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推動地質工作和地礦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所謂「一主三化」,就是堅持以地質勘查為主業,加快推進礦產開發產業化、建設工程集約化、多種經營產權多元化。通過有效整合全局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理順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形成以地調院、環境總站為龍頭,以地區性、專業性地勘單位為重要支撐的以局為單元的地勘主業隊伍,充分發揮專業技術整體優勢,突出礦產資源勘查,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以及地質環境調查,積極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做優做強地勘主業;以局礦業公司為投資經營主體,大力加強礦業權經營和礦產品開發,新增、運作一批探礦權,控股、參股一批礦山企業,實現礦產開發產業化;以地建集團為龍頭,以高資質企業為支撐,調整經營策略,瞄準重點項目,立足國內市場、拓展海外業務,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要努力盤活地產資源,適度發展製造加工業,精心培育服務業,改革多種經營產權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將股份製作為放開搞活多種經營企業的主要實現形式。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局的隊伍結構更趨合理、專業特色和優勢更加凸現、市場競爭力更強,地勘隊伍正向主業現代化、輔業企業化和管理科學化加速邁進。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求生存、謀發展、帶隊伍,一是在「三個不變」,即保持地勘事業性質不變、保持地勘主業不變、保持地勘單位建制不變的前提下,局、隊兩級分流部分人員組建工程勘察、岩土施工、地理信息等地勘延伸產業公司開展相關業務,以解決人員安置壓力,彌補事業經費不足。二是保持行業特色,穩定地勘主業,在國家地質任務不飽和,商業地質市場發育不充分的情況下,面向公益性地質和商業性地質兩個市場,大力開拓地質勘查工作領域。經過艱苦努力,該局不僅保留了原有地勘工作體系、單位建制、保存了地勘隊伍基幹力量,保留提升了地勘及相關資質,保證了地勘主業穩步較快發展,並取得了豐富成果和良好效益。
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抓住國家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有利時機,通過積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推進學科建設,加大先進裝備引進管理,大力推進基地建設,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力量進一步增強,在地質科研及地質生產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穩步提高,國家地質調查工作骨幹隊伍的職能和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
總結我省地勘單位改革經驗,有以下體會:一是有一個團結戰斗、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特別是在行業不景氣,單位生存發展困難的情況下搞改革要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堅持從一切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改革。三是注重在改革中妥善處理國家、集體和職工個人的利益關系,兼顧各方利益。四是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特別是妥善處理好保持地勘工作體系與在市場中求生存的關系,實現兩者同步協調發展。五是按照有利於生存、有利於發展、有利於保持主業的原則,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
四、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
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以所屬地勘單位為主體,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加強裝備和基地建設,建實建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其運行和工作的開展;項目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
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研究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管理改革進程中的問題。按照全省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統一政策,落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及在職職工社會保障政策、地方性補貼和住房改革政策;幫助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問題;加快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的改革。
(三)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礦業(山)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主要用於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及找礦綜合研究工作。逐步擴大基金規模,省級財政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等收益,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
(四)引導國有地勘單位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
積極培育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體,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地質勘查發展道路。鼓勵支持國有地勘單位獲取運作礦業權,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及外資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礦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壯大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市場主體。
(五)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
將地質教育納入全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大對地質類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依託我省地質院校,加強與部屬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實施地質職工全員教育,推進在職職工的崗位培訓和青年職工的學歷教育,有計劃地選送各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地質隊伍總體素質,以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快培養高層次的地質專業技術骨乾和復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質傑出人才、地質找礦成果、地質科技進步等獎勵制度,激勵地質科技創新,形成地質找礦不斷取得成果、地質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地質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待遇,完善津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專家選拔機制。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六)推動地質科技創新
編制全省地質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實施科技興地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科研環境。健全地質科技多渠道投入體系,逐步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引進推廣的經費,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技項目傾斜。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問題研究;組織運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重要礦產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以及礦山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開發、農業地質和城市地質環境等課題的綜合研究。加強省級重點地質實驗室的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採取措施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測、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的引進、開發與應用。
(七)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重點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我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和有條件的企業以資源條件較好、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開展省外、國外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廣泛開展地質勘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五、對策建議
地質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地勘單位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和基礎服務,任務光榮而艱巨,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發展步伐。針對當前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具體對策及建議如下:
(1)進一步落實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有關政策。盡快落實將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重點內容的政策。按照國務院批準的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將這支隊伍經常性支出納入「一般公共事務」類級科目。同時,每年度相應固定安排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等公益性地質工作專項經費,適應地質工作信息化、現代化進程需要的地質裝備更新專項經費,地質成果數字化建設與地質資料保護專項經費以及基本建設專項經費支出。建議中央財政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安排一定的專項補貼。
(2)長期以來,因政策緣由,多數地勘單位未能納入社保體系,職工後顧之憂沒有解決,單位負擔較重。因此,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解決職工(含離退休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和地質隊進城及各種政策性補貼等問題。
(3)建議加快地勘單位資本積累和職工生活條件改善的步伐,通過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對地勘單位所持有的劃撥土地給予優惠政策,使之成為地勘單位能夠經營開發的商業用地,作為資源經營,以解決地勘單位經濟積累不足的問題,同時,針對地勘單位的實際困難,給予地勘單位職工集資解決居住條件的政策。切實解決職工住房貨幣化所需的補貼資金。
(4)在全面落實《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財建〔2006〕694號)和《關於印發〈以折股方式繳納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6〕695號)所給予地勘單位在礦權經營方面的政策基礎上,對國有地勘單位獲取經營礦權和礦山開發給予進一步傾斜政策。中央、省級基金礦產勘查項目形成的探礦權出讓收益分配比例向承擔項目的國有地勘單位傾斜,建議為轉讓價款的30%。
(5)以野外一線為重點,切實增加省級地質勘查隊伍的裝備投入,改善地質裝備條件。此類經費根據實際需要,中央財政予以專項補貼。中央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補助經費,幫助省級地質勘查隊伍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的問題。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玖』 廣東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地質勘查單位有54家。職工總人數30149人(其中在職職工13708人,比2005年減少98人;離退休人員16441人,比2005年增加2328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295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1.9%;技術人員4292人,比2005年增加175人,增長4.3%;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23人,比2005年增加71人,增長8.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03人,比2005年減少31人,減少2.2%。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32萬元,比2005年增加0.61萬元,增長22.5%;離退休人員年均收入2.42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7%,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9.2%。
(二)地勘單位資質基本情況
全省地勘單位資質情況:甲級資質76個,乙級資質87個,丙級資質89個。其中:
(1)區域地質調查甲級5個,乙級11個;
(2)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15個,乙級14個,丙級12個;
(3)固體礦產勘查甲級19個,乙級11個,丙級16個;
(4)液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4個,丙級14個;
(5)氣體礦產勘查乙級2個;
(6)地球物理勘查甲級7個,乙級11個,丙級9個;
(7)地球化學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2個;
(8)遙感地質勘查甲級3個,乙級3個;
(9)勘查工程施工甲級13個,乙級10個,丙級11個;
(10)岩礦鑒定岩礦測試甲級3個,乙級10個,丙級15個;
(11)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49家,職工總人數12251人,比2005年減少91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806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2.1%;技術人員4053人,比2005年增加352人,增長9.51%;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07人,比2005年增加69人,增長9.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246人,與2005年基本持平。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29萬元,比2005年增加0.63萬元,增長23.7%;離退休人員16402人,比2005年增加2334人,年均收入約2.43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60%,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1.9%,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8.3%。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從業人員佔全行業的90%以上(93.3%),仍佔地勘行業主體地位。
(二)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資產總額38672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59939萬元,專用儀器設備54033萬元,總負債185845萬元,凈資產216486萬元,總收入186028萬元,總支出157203萬元,資產負債率48%。
2006年資產總額比2005年減少2306萬元,減少0.59%;生產性資產比2005年增加359萬元,增長0.22%;專用儀器設備比2005年增加3080萬元,增長6%;總負債比2005年減少13202萬元,減少6.6%;凈資產比2005年增加15342萬元,增長7.6%。總資產比2005年有所減少,但生產性資產、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均比2005年有所增加。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增加還比較多,說明經濟實力有所增強。負債率雖然比2005年減少3%,但總體來說,負債率仍然比較高。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承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主要來源於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地質勘探費、國土資源大調查經費和中央地方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其中國家財政資金投入22112萬元,比2005年減少2633萬元(減少10.6%),地方財政資金投入56952萬元,比2005年增加3433萬元(增長6.4%)。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13231萬元,比2005年增加1974萬元,增長17.5%。礦業權轉讓收入1008萬元。礦產開發收入1858萬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9394萬元,比2005年增加7789萬元,增長15.1%。其他產業收入20902萬元,比2005年增加2906萬元,增長16.1%。
2006年我省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超過財政撥給的地質勘探費和地質專項撥款,收益占總收入的51.8%,比2005年增長4%。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改革促發展,成果顯著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我省地勘單位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實用技術,擁有地質礦產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僅已經佔有許多礦業權,而且還具備有較強競爭力的找礦技能和勘查施工技術。此外,我省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也取得一定進展。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完成了由單一的地質找礦向地質礦產勘查、工程勘察與施工、礦產開發與礦產品加工銷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機械製造、地質技術咨詢服務、房地產等多種經營的轉變。大多數地勘隊伍已進入市場,成為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主體,商業性收入已超過國家撥給地質勘查經費。
(二)初步樹立「大地質」觀念
在地質找礦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基礎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在開展與地質勘查相關產業上取得較大發展,增強地質勘查的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省外、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也取得一定進展。
四、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把地勘體制改革與地勘事業單位改革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一並解決
目前省編制部門正在擬定我省地勘體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其他相關部門也正在為地勘單位改革制定有關措施,出台有關住房、社保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等優惠政策,將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勘查工作
在粵北、粵東、粵西等地區的主要成礦帶開展新一輪固體礦產資源的遠景勘查工作,快速篩選靶區和找礦後備基地並進行礦產勘查評價,重點開展油頁岩、地下熱水等非常規能源勘查。針對我省現有部分大宗礦產資源缺乏和找礦潛力差的特點,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展境外周邊國家及國內其他省份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擴大我省礦業對外開放,建立境外、省外礦產資源基地。
(三)加強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培育地質勘查市場,增強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認真抓好區域性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推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省內地級城市的地質調查;在完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省其他重要農業種植區推進。同時,根據省情,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
五、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問題
1.觀念相對滯後,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部分地勘單位思想未轉變,仍把發展寄託在財政和國家投資,沒有積極開拓市場,與廣東經濟發展脫節。一方面堅持保留事業單位的「帽子」,保留現有的財政撥款扶持;另一方面又參與商業性地質工作,通過市場獲取利潤。在這種心態下,改革的主動性不強,面向市場、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地質勘查管理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國家已不再下達計劃找礦任務,但地質勘查隊伍運作方式沒有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地質勘查還沒有分體運行,地勘工作機制轉型較慢。
2.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管理上仍沿襲了屬地化之前按礦種組隊、按部門管理的體制,導致分工過細、業務交叉、勘查資源配置不合理。各部門在某些地區都設置隊伍,比如韶關市就有3個部門5支地勘野外隊,隊伍、設備、技術、任務大多相近,造成工作重復,勘查資源浪費,惡性競爭難以避免。
3.人員結構不合理
人才流失、高素質人才難以補充。造成地勘單位人員總體素質不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一是崗位結構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偏低,占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6%,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9.2%。二是學歷水平總體不高,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佔2%,本科佔17%,高中以下卻佔53%。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地勘行業屬於野外作業的艱苦行業,人員明顯老化,45歲以上工作人員佔了30%,後備力量缺乏。四是人員專業結構單一,「餘缺」並存的矛盾突出,特別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經營型、管理型及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大多數地勘單位競爭能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4.歷史包袱沉重
(1)離退休人員負擔重。一方面,地勘單位歷史長,離退休人員眾多,超過在職人數,有的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是在職人數的2.3倍。另一方面,地勘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尚未出台,與地方養老保險未能很好地銜接。事業單位離退休費與企業養老保險存在一個差額,仍需財政補足。這些負擔對地勘單位來講過於沉重,是推進企業化改革的最大困難。
(2)資產總量小,質量差。非經營性資產所佔比重偏大,經營性資產質量差,是地勘單位的共症。地勘單位現有閑置多年甚至毀損的資產以及長期積累的死賬、呆賬仍虛充國有資產。以廣東核工業地質局為例,全局共有凈資產15247萬元,人均佔有3.4萬元,只有一般國有企業的1/30,一般事業單位的1/10。
(3)職業病問題突出。地質勘查隊伍屬於特殊艱苦行業,長年從事野外工作,條件艱苦,職業病發病率高,特別是從事核原料勘查的單位,放射性職業病的情況尤為突出,其醫療、保健、撫恤費支出負擔沉重。
(二)對策、措施和建議
(1)盡快出台住房、醫保、社保等各項改革配套政策,以解決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2)深化改革、加快地勘隊伍企業化進程。地勘隊伍盡管面臨許多問題,但總體上,深化改革、加快企業化進程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一是外部發展環境較好。我省經濟發展迅猛,地質勘查相關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高,如工程勘察與施工市場狀況比全國要好,而這方面正是地勘隊伍的優勢所在,地勘單位實現企業化經營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近幾年我省地勘隊伍在市場化、企業化道路方面,尤其是在隊伍自身建設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三是省政府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扶持。目前,省財政給省地勘單位年度撥款已達5億多元,為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實行改制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地勘環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