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市精細化工產業園區的產業定位
主要集聚用戶覆蓋率廣、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精細化工產業,生產各類催化劑、助(溶)劑、食品添加劑、電子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生物化工等目前尚未形成規模而市場空間廣闊的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 工業區基礎配套設施和物料供應完善。水、氣、蒸汽、氫氣、排污及工業用環氧乙烷、乙烯等相關基礎特料管網均已與上海石化連通。區域內門類齊全的化工前道產品為精細化工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源料,可完全滿足各類精細化工企業的落戶、生產綜合要求。 獨特的區位、便捷的交通、門類齊全的原料供應,使金山第二工業區成為發展石油化工中下游產品和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的新高地。
⑵ 不同產業園區的規劃理念有哪些差異
園區定位方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A)主要目標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主要途徑是利用我國內部的智力資源,同時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開發區(B)主要目的是積極吸引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和經濟實力,出口創匯,同時宣傳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生態工業園(C)目的是在最小化參與企業的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其經濟效益,主要通過對園區內基礎設施和 園區企業進行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污染預防,能源有效利用。
區位選擇方面:A側重於智力密集、信息資源、產業基礎和創業氛圍等智力資源優勢,優先選擇高校、科研機構聚集之地。B側重交通狀況、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等地理資源優勢,優先選擇沿海港口和內陸交通樞紐城市。C側重環保資源豐富、產業基礎等環境資源優勢,優先選擇污染嚴重,資源利用率增長空間大的地方。
產業定位:A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B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C發展循環經濟產業、綠色產業、新能源產業。
企業選擇:A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B主要為三資企業經營的生產性和出口性企業。C多為專業從事相關領域廢物處理企業,新能源開發企業。
⑶ 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是什麼 要形成怎麼的機制
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是指園區在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功能分工,即根據園區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整合資源能力、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選擇和確定利用要素資源和市場空間的行業和企業作為園區主導產業的行為。包括經濟功能定位、文化功能定位、生態功能定位、制度創新功能定位,支撐總體定位。
要形成的機制:理清與園區有關的各個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以減少內耗、形成合力,向著前面的定位方向前進;另外,一定要形成多種產業的協調,一定要有較好生活設施的配套。
⑷ 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園區定位是什麼
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以「高端智慧」為園區定位,集中引進業態高端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⑸ 產業園區規劃是怎樣分類的
從不同的角度,產業園區規劃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以下我們從內容和形勢上的分類來講:
第一,從內容上劃分,產業園區可分為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兩部分。產業規劃是靈魂,空間規劃是軀體,所以園區規劃應該堅持產業規劃先行的理念。
產業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規劃工具,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學規劃。
空間規劃主要指產業發展在空間的具體落實,產業空間規劃要根據全國和各地產業布局現狀,結合產業發展和布局理論,發揮各產業的特點和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資源、促進產業的協調與持續發展為目標,在空間上創造一個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關系的領土組織,平衡保護環境與發展領個徐其耀,以達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總目標。
第二,從形勢上看,產業園區規劃可以依次分為發展戰略、發展定位、產業定位、產業布局、產業升級,經營管理等六個模塊,他們之間環環相扣,具有較強的內在邏輯關系。
⑹ 產業園的產業園發展模式
管理模式:美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有三種主導形式,分為學校或民間非贏利機構主導型、政府主導型以及政府、大學、企業聯合管理型,其中後者採用度最高。政府主導型存在較為寬松的物質環境、智力環境和政策支持等優勢。然而,由於政府行政色彩過於明顯,企業的依賴性較強,可能導致企業創新精神喪失,不利於企業和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導型在我國產業園區中佔比最大,適當採用其他形式有利於規避「爛尾」風險。 產業發展模式:美國產業園區主要採用依託技術發展、產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兩種模式。其中,技術依託型的產業類型由科學園、科學城、技術城以及加工園,產業依託型的有優勢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集聚以及復合型產業發展三大模式。美國產業園定位相當明確,因此後期選址、企業類型等都為定位服務。相較而言,我國產業園幾乎都以產業帶動為主,技術帶動型簡鳳毛麟角。 我國產業園區發展起步較晚,應吸取發達國家前期拓荒過程中累積的經驗,以避免重蹈覆轍而走了彎路。當前,由於我國產業園區的過度開發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布局,導致了省與省、市與市、縣與縣、鄉鎮與鄉鎮之間的無序競爭,市場競爭越發白熱化,對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極其不利。這個因素往往使信貸機構產生悲觀預期,從而降低企業融資能力。
⑺ 產業園區規劃思路及方法
富通長三角在進行產業園區規劃時,總結出大概六個要點:
一、明確園區意向產業:
了解並熟知園區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了解區域產業基礎和擁有的產業資源,羅列出可以重點發展的全部產業范圍,這些均可作為園區的意向產業。
二、研究國家產業政策
明確哪些產業是屬於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的,哪些產業是屬於國家明確限制的,對劃出的園區意向產業范圍進行縮小、集中,精準園區意向產業。
三、研究國內外經濟發展走勢與行業市場
洞悉意向產業是否存在市場潛力和市場風險,同時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看意向產業的技術是否存在替代轉型的風險。這當中千萬不要忘記對意向產業的產能情況進行調研,不能讓產業園區在運行初期,就遭遇產能過剩等問題的打壓,或者面臨極其殘酷的市場競爭。
四、定位園區核心產業
根據各方面的研究分析情況,聚焦某個或某幾個產業將其作為園區的重點產業,並將其中最具發展潛力且最適合自己園區的產業定位核心產業。
五、明晰相關產業的支撐力量
這種支撐力量包括服務於核心產業與重點產業的產業機構、社會機構等。此外,還要針對核心產業與重點產業,分析上下游企業的構成與關系,以及具體行業企業的組成分布情況,為制定招商策略奠定基礎。
六、合理利用園區核心運營團隊的公共關系資源
園區核心運營團隊的公共關系資源中的產業資源、人脈資源等也是產業定位參考的因素。在產業園區規劃中,經常會用到一些戰略管理的知識,例如SWOT分析,PESTEL宏觀環境分析,波特競爭力分析等,以更順暢地明確產業方向,更快捷地獲取研究成果,以彌補園區缺乏專業人才和專業經驗的不足。
⑻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產業定位
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牽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依託,發展航天及軍民融合、衛星及應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大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優化要素配套,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軍品和民品融合、產業化和城市化融合,大力提升主導產業規模及競爭力雙提升,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航天產業新城。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基地充分發揮陝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礎和資源優勢,以民用航天產業為主導發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國衛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術的航天單位為依託,以航天科技西安衛星應用產業示範基地、中國-加拿大國際衛星與通訊產業園、衛星導航與時間頻率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等項目為平台,著力發展以衛星及衛星應用為主的民用航天產業集群。
作為陝西大功率半導體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後聚集了陝西省建國以來成功引進的最大投資規模的新能源項目——中電投1000兆瓦太陽能電池項目,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產業化、產業市場化」的自主創新道路的隆基硅2000噸矽片項目,西安陽光能源1000噸太陽能單晶硅及5000萬片單晶矽片生產等有技術、有實力的大項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開工建設了高起點、高標准、大規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務外包產業園,並引入亞森通信、開泰動漫園等一系列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項目。
其中,基地與西影集團共同設立的、西部注冊規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動漫公司項目的簽約,標志著航天基地著力發展以影視動漫為代表的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迅速形成動漫創意產業集群,服務於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鏈,形成陝西文化產業衛星應用發展的航天品牌,向著「大集團引領」的發展格局、「大產業構建」的發展方式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憑借營建天地一體衛星運營服務體系、綠色新能源全產業鏈構築體系,向著打造中國「衛星之都」、「低碳「芯」城」的遠大目標,闊步前進。
面對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將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國務院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戰略機遇,以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為主要抓手,以建設「陝西大功率半導體產業基地」為主要支點,堅持科學發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務外包和創意等產業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納入西安市總體規劃:按照市政府三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基地採取「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模式,基地23.04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順利納入西安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景觀雕塑、 給排水、道路交通、電力、通信、燃氣等專項規劃全部編制完成; 採取路網、管網同步建設的措施,形成 「五橫五縱」10條主幹道路網,通過西安市南三環、西康高速與城市道路網連成一體。 累計已修建道路20餘公里,管網鋪設26公里,總投資16.2億元。以後兩年再建38公里,修路總長86公里,基本完成區內主要道路的網路化布局。
啟動影響基地開發的3條高壓線改造工程, 其中一條110千伏高壓線落地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新建纜溝道2.1平方公里,電力設施全面達到項目建設配套需要;330千伏高壓線改遷工作完成過半, 為產業發展騰出土地1000多畝。 完成了新建道路景觀綠化工程面積4萬多平方米。 同時, 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建設前期籌備工作,啟動了轄區學校籌建工作,全方位創造良好的配套環境。 當「神五」帶著楊利偉成功遨遊太空之時, 當「神七」帶著翟志剛漫步太空揮舞五星紅旗時,人們突然發現, 這個就在身邊的「航天基地」竟然是航天火箭的研製中心、載荷衛星的研製中心; 中國航天科技產業竟然有1/2的力量匯聚於這座千年古都: 中國航天四院、六院、五院分院、航天時代公司771所、7171廠、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等, 眾多航天單位創造的輝煌成果,也讓網民們開始不斷向互聯網宣稱西安的國家航天城很牛!
2008年4月8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向全世界發布:由國家發改委批復認定的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 基地規劃面積為23.04平方公里, 預留35.5平方公里的遠期發展規劃空間。
國家發改委對於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定位是:圍繞國家中長期航天發展戰略,重點發展以衛星通信廣播、 衛星導航、 衛星遙感等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促進航天技術應用和產品開發; 帶動航天信息技術、新型材料、先進能源等高技術產業發展; 引導發展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高技術產業集群,推動我國民用航天產業規模化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領導認為, 建設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 對於發展我國民用航天產業是「 革命性」和「 變革性」的歷史事件,對實現鑄造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和繞月探測工程為依託,加快發展陝西航天科技產業園區, 開發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民品產業。 西安市十一五規劃把發展航天產業作為引領西安未來發展五大主導產業之一。
國家航天發展戰略催生了西安航天基地, 催生了西安產業發展新格局, 自此,西安市城市產業發展格局由「四區一基地」升級為「四區兩基地」。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省內產業園區, 從基地創建初期航天基地管委會主任趙紅專提出建設「衛星之城」「光伏之都」受到某些人「無稽之談」 的恥笑, 到一躍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國家級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正是在中央和省、市的努力推動下,在一幫情緒高漲的西安航天人夜以繼日的奮斗中, 這塊孕育了中國航天金牌動力的熱土, 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了蓬勃發展的驚人態勢。
⑼ 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產業園區的分類
產業園區大體上分類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三大類。科技園主要指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園區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術轉移,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高端技術企業的研發地、人才聚集地、創新示範地。科技園區的產業主要以高新技術產業或國家戰略發展創新型產業為主,主要產業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圖像、環境保護、化學醫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領域。
圖片源於網路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19-2025年中國產業園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一般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工業化的集約強度,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一般工業園區主要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省級各類工業園區等。
專業園區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並進行統一管理。為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專業園區主要包括農業園區、物流園區、創意產業園區和總部經濟園區等。
2、業發展現狀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緊跟國家政策,加緊建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依託政府的政策、稅收支持,為終端企業客戶提供有償的園區開發和管理服務,以此創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方在園區開發運營過程中實現協作共贏。截至 2017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超17.7萬 家。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及一系列創新創業服務,已經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將不斷提升創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眾創-孵化-加速」機制銜接,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轉型升級、服務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但是受片面追求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影響,當前的產業園區普遍存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產業集群程度不深、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破壞、產城融合步伐緩慢、管理體制缺乏創新、園區配套設施不足、園區建設形象低端等嚴重製約著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以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生態園區建設為導向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因此,國內許多產業園區的孵化器功能日益顯現。
3、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政策的支持
我國商業服務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建設有較多的政策支持。2012 年 8 月 27 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為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重點物流區的規劃建設,規范產業園區建設。2014 年 10 月9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指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一環,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2)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帶來的園區開發機會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圍繞體制突破和機制完善,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服務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製造業集聚區、服務業集聚區公共平台建設,是當前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主要舉措。各地區也因此紛紛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化創業環境,營造創新氛圍,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使園區成為薈萃知識精英、激發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業園、孵化器和集中區。
(3)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國家為大力發展經濟,頒行實施了一系列營造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法律法規,放寬了中小企業的市場進入標准,為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小企業出現高速增長。中小企業的高速增長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機遇,這其中就包括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產業園區行業。
4、屬行業發展趨勢
(1)融資渠道日趨多樣化
產業園區以商業地產、工業地產以及園區配套的商業住宅開發建設為主。以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為行業關注重點,目前我國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所採取的投資模式和其他用途的房地產類似,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債券、股票、信託及基金等作為輔助方式。 從長遠來看,各級政府對當地開發區的建設日趨重視,同時大力支持並鼓勵優質的開發區概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隨著國內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的密切程度加深,未來開發區可以股票、債券、信託及特定基金等方式打開融資渠道,緩解發展期的資金瓶頸。
(2)以增強園區特色為重點
進入 21 世紀,我國出現了「園區熱」。眾多的園區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然而許多園區在盲目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定位,具體表現在產業功能定位趨同,產業布局重復較為嚴重。在以往的園區發展中,各園區存在主導產業定位相似度較高,競相發展熱門新興產業,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等問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以此作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就有 21 個,其中東部 11 個,中西部 10 個,存在著嚴重的產業重復布局現象。針對以上問題,各園區從特色定位、特色產業、特色環境和特色制度等方面出發,結合自身優劣勢,打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差異化。
(3)園區間協作帶來共贏發展
園區之間的協作,主要體現在產業領域的協作,包括園區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協作,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構建,以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園區之間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協作等內容。通過協作,使園區產業或實現優勢互補,或實現強強聯合,以進一步整合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國家高新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寶鋼集團、上海電氣集團、華誼集團等 40 家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已經成立了「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
(4)由注重招商引資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轉變
園區的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大部分園區仍然處在「招商引資」的初始過程時,已經有部分園區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方面轉型。根據企業的成長需要,有些園區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其提供不同的關鍵服務。
在企業創業階段,園區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在企業成長階段,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等,在幫助企業成長的同時,也拓寬了園區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5)增強園區產業綜合服務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紛紛努力在服務理念、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能級、服務措施、服務平台等方面尋求新突破,並通過貼心服務展示園區開發商形象,通過增值客戶服務提升公司綜合價值。以服務園區客戶為中心,力爭把產業園區全方位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多層次、讓各類人才都有歸屬感的創新高地。
(6)產業園區戰略投資轉型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繼續保持對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強度,重點強化對已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和持有管理,適度退出已進入收獲期的財務投資項目,以實現產業園區公司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