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伺服電機的市場有多大,國內有那些廠家做的比較好市場量最大的是那個用那個品牌。
伺服電機市場有多大?怎麼回答才好呢,一下我引用下周恩堂的《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剖析》把這篇分析報告看完,你想要知道的在這裡面就應該都能找到。
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剖析
作者:周恩堂,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
交流伺服系統作為現代工業自動化與運動控制的支撐性技術之一,由於其高速控制精準、調速范圍廣、動態特性和效率高,廣泛應用於機床、印刷設備、包裝設備、紡織設備、橡塑設備、電子半導體、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以及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領域。
1999年,國產交流伺服電機及其全數字式伺服驅動器基本自主開發成功,但產業化方面比較滯後,尚未形成商品化和批量生產能力,國內對精密交流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的需求還主要依賴進口,如日本三菱、松下、富士和德國西門子等。但近幾年,隨著國內電機製造能力的空前提升,交流伺服技術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廠家所掌握,加上交流伺服系統上游晶元和各類功率模塊的不斷推陳出新和智能化,促成了國內伺服產業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起步到全面擴展的發展態勢。比如數控系統企業中的廣州數控,電機和驅動企業中的南京埃斯頓、桂林星辰、東元、珠海運控、和利時電機,運動控制相關企業中的深圳步科、杭州中達,乃至以變頻器為龍頭產品的台達、匯川等都已紛紛投身伺服產業並實現了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國外交流伺服廠商在大陸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刺激下,大舉開拓國內市場,陸續在國內設置工廠或辦事處,招募代理商,利用本地資源,批量生產和銷售各種規格的交流伺服系統產品。大陸交流伺服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從基本結構來看,交流伺服系統主要由伺服驅動器、伺服電機和反饋裝置、接線電纜(含插頭)及濾波器、電抗器、電阻器等相關配件組成。其中,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是伺服系統的核心部件,占整個伺服系統成本的90%以上。在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JFUnited)於2010年4月推出的《2010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調查報告》中,該報告研究的「交流伺服系統」研究范圍包括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及上述配件,但以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這兩個核心部件為主要研究內容。在上述定義的基礎上,捷孚聯合(JFUnited)從交流伺服系統的整體市場、細分應用市場和主要供應商表現等三個方面,對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分析。
金融危機下,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仍然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2009年市場容量超過45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23.9%
根據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JFUnited)最新調查報告《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規模達45.78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同比2008年增長23.9%。金融危機下,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仍然呈現如此「繁榮」景象,主要得益於國家四萬億元投資計劃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對宏觀經濟的推動。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形勢的好轉,伺服系統重點應用行業如機床、電子半導體、紡織、包裝、印刷、新能源等積壓訂單迅速得到釋放,2009年下半年以來,多數交流伺服系統生產企業的銷售呈現較快增長趨勢,其中松下、施耐德、路斯特等供應商的交流伺服系統業績增長幅度甚至超過了100%,而安川、富士、台達、東元等廠商的交流伺服系統業務增長速度也達到20%或者更高。
目前,交流伺服系統產品供不應求,許多供應商排產緊張,產品缺貨嚴重,市場對2010年增長預期普遍比較保守
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使伺服行業諸多廠商准備不充分,上游晶元原材料等供應不足,許多供應商排產緊張,產品缺貨嚴重,其中日系品牌如富士、三菱、安川等,缺貨程度最為嚴重。另外,2010年,特別是下半年的國家宏觀政策和經濟走勢還不明朗。因此,大多數供應商對市場前景的預期也傾向於保守,相比2009年的整體市場實際增長有大幅下降,捷孚聯合(JFUnited)預計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市場增速約為16.1%;而2010年之後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發展趨勢難以預計。
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集中度比較高,西門子、安川、松下繼續保持市場的領導地位
根據捷孚聯合(JFUnited)調查數據來看,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供應商前10家企業占據了市場份額的67.9%,其餘企業占市場份額的32.1%。其中排名前三的西門子、安川、松下的銷售額均在4億元以上,共占據29.3%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市場的領導地位。這三家企業自身定位和優勢不同:西門子定位於高端應用行業,產品技術性能優越,以整體解決方案的項目為主,在數控系統領域優勢非常明顯,數控領域的優勢帶動了西門子伺服產品的銷售。安川、松下同為日系品牌,均定位於國內中端應用市場,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對大陸客戶的吸引力較強。
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國產品牌整體市場份額較小,而且與國外先進技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市場份額的前四名都被外資品牌占據,2009年外資品牌市場份額達到80.9%;大陸品牌數量較多,但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整體市場份額只有19.1%。在外資品牌中,日本品牌和歐洲品牌表現突出。而台灣品牌、大陸品牌及其它品牌雖然也各有特點,也在努力跟進和開拓市場,但差距仍然不小。
日本品牌:在大陸市場早期,日系品牌憑借較好的產品性能、較低的價格在大陸市場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代表性品牌有安川、松下、三菱等。日系品牌與上位機構的聯系多採用脈沖方式,與早期的數控兼容性較好。
歐洲品牌: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中歐洲品牌的企業數量較多,品牌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產品價格較高;多數歐系品牌伺服電機各功率段產品比較全。從銷售規模上講,西門子、博世力士樂等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高,另外施耐德憑借近兩年快速的發展,也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其它的歐系品牌(如倫茨、路斯特等)市場份額相對較小。
台灣品牌:台灣品牌以台達與東元為代表,產品設計理念主要來自於日系品牌,在價格上更具優勢。台灣品牌主要定位於大陸中低端市場,近兩年大陸對台灣品牌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台灣品牌的市場前景也相對較好。
大陸品牌:大陸品牌目前市場規模普遍偏小,只有廣數憑借其在數控系統方面優勢獲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大陸品牌憑借低價格和本土化售後服務策略,在中低端市場佔有較大比重,但在高端數控市場的佔有率不高,高端數控市場仍然被西門子、發那科等外資品牌佔領。在技術方面,6軸、7軸聯動伺服、機器人伺服等高端應用,以及通訊匯流排介面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與國外先進水平至少還有20-30年的差距。
其它品牌:除上述品牌外,目前大陸市場還有一些其它的品牌,如韓國品牌等,但是這些品牌的市場規模都比較小。
機床、印刷、紡織、包裝是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重點應用行業,機床、電子半導體以及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對交流伺服的需求增長較快,不同細分領域的競爭格局差異較大
現代交流伺服系統最早被應用到宇航和軍事領域,比如火炮、雷達控制等,後來逐漸進入到工業領域和民用領域。工業應用伺服用量最大的行業依次是:機床、印刷、紡織、包裝、橡塑、電子半導體、電子半導體和風電太陽能,合計超過87.4%。
機床:在機床領域,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廠商在數控系統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並且在數控系統方面的優勢有助於其交流伺服產品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擴大。這些企業早期的數控系統基本上可以與其它品牌的伺服系統兼容,但最近幾年各數控系統生產企業開始重點推廣整體解決方案,與數控系統搭配的伺服系統主要為自身產品,對其它品牌伺服系統不再兼容。近兩年大陸數控機床的產量變化幅度較小,隨著大陸宏觀經濟的回暖,數控機床領域的增長潛力比較大,伺服系統的需求增長預期也比較高。
印刷:目前大陸印刷機械的市場集中度較高,高端設備主要集中在幾家領先企業,這些企業比較注重品牌,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其採用的交流伺服系統多為高端品牌。其它中小企業則比較注重價格,以採用中低端品牌為主。印刷機械行業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印刷機械產量的增加和無軸印刷設備等新產品的發展方面。
紡織:紡織行業採用變頻器、PLC等產品較多,因此,在變頻器、PLC等領域影響比較大的企業,其伺服產品更易於在紡織行業有效推廣。紡織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大,2009年行業發展基本跌到谷底,2010年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行業發展將有大的提升。另外,目前大陸紡織機械行業正面臨產品升級,低端的紡織機械逐漸被淘汰,高端紡織機械(能夠提高紡織質量的紡織機械)逐漸增多,交流伺服系統的用量也會逐年增大。
包裝:包裝機械是對交流伺服系統需求最具潛力的一個行業。目前國內包裝領域採用的高端設備以進口產品為主,國產相關設備與進口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可提升的空間較大,而設備的改進將會大量應用伺服系統。
電子半導體:電子半導體設備如打孔機、插件機等主要採用200W、400W等小功率的伺服系統,歐系企業在小功率電機領域的價格比較高,競爭力較弱。因此,該領域主要為日系、台系和國產品牌。2009年,中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內銷產值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電子半導體行業應用市場成為大陸交流伺服市場增長的一個亮點。
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當前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和能源的壓力,國家已經明確提出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戰略規劃。風電場葉輪的變槳控制、太陽能電池板的角度調整等都需要應用到大量的伺服控制產品,而且對伺服的安全防護性能和精度、穩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成功打開市場的僅有西門子、路斯特等少數幾家企業。2009年,大陸風電裝機容量不斷增加,並且保持了較快增長。伺服系統在風電領域需求量的增長與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增速基本相同,因此伺服系統在風電領域的需求前景比較看好。
2. 請問伺服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
【核心提示】國產伺服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突破進口壟斷格局的機遇已經形成,但國產品牌的號召力仍須迅速提升。隨著中國製造業意識到伺服系統對提高產品競爭力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逐步走進「伺服時代」。中國伺服產業如同世紀之初的中國變頻器產業一樣,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伺服產業 進入「中國時代」 回顧伺服系統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液壓、氣動到如今的電氣化,由伺服電機、反饋裝置與控制器組成的伺服系統已經走過了近50個年頭。隨著中國製造業意識到伺服系統對提高產品競爭力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逐步走進「伺服時代」。中國伺服產業如同世紀之初的中國變頻器產業一樣,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1999年,國產交流伺服電機及其全數字式伺服驅動器基本自主開發成功,但產業化方面比較滯後,尚未形成商品化和批量生產能力,國內對精密交流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的需求還主要依賴進口,導致中國製造業客戶一律選購國外品牌的伺服產品。 5年前,隨著國內電機製造能力的空前提升,交流伺服技術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廠家所掌握,加上交流伺服系統上游晶元和各類功率模塊的不斷推陳出新和智能化,促成了國內伺服產業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起步到全面擴展的發展態勢。伺服產品主要用於OEM市場,其中機床工具、電子機械、紡織機械、包裝等傳統行業仍然是伺服的主要市場。特別指出的是,隨著風力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於伺服的應用也開始初步成熟。由節能減碳形成的巨大商機也容忽視。 伺服產品之於現在的中國製造業,已經不再是許多人眼中為追求苛刻的產品質量而選擇的奢侈品,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了伺服產品對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和高效的生產所發揮的作用,中國的伺服市場已經進入了快速的增長期,中國民族伺服產業迎來了最佳的崛起時機。 國產伺服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突破進口壟斷格局的機遇已經形成,但國產品牌的號召力仍須迅速提升。一位業界資深專家表示,眼下在中國做伺服,雖然還很辛苦,但價值已經開始凸顯,精耕細作,尋求合作和上市的溢價必然會越來越放大。 「打造國產伺服第一品牌」。積極致力於研製高性能伺服產品,力求打破國外伺服產品對高性能伺服產品的壟斷局面。據悉,通過不斷地開拓創新,以邁入資本市場為起點,以伺服技術發展為推力,全面進入運動控制領域,成為擁有覆蓋低端、中端、高端市場,國內最為齊全的產品線,用戶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行業領先企業。 近年來,隨著台灣品牌的進入和國產伺服的成長,市場略有松動。企業的競爭力都迫使洋品牌在伺服營銷手段、定價策略上作出了不少調整。展望未來,隨著伺服價格的不斷下降、伺服市場接受度不斷上升,中低端市場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盡管目前洋品牌「一統天下」,但本土伺服企業仍將有很大作為。
3. 我國伺服電機行業的發展和應用趨勢分析
近年來,伺服電機行業發展較快,下游應用范圍不斷拓寬。目前伺服電機行業市場競爭較激烈,國內市場主要以日本和歐美品牌為主,其中日本品牌占據近一半的國內市場份額。隨著技術的突破,國產品牌也正逐步崛起。未來,隨著各關聯產業的快速發展,2026年伺服電機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225億元。
伺服電機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松下電器(PCRFY)、安川電機(YASKAWA)、羅克韋爾自動化(ROK)、西門子(SIEGY)、三菱電機(MIELY)、匯川技術(300124)、華中數控(300161)、卧龍電驅(600580)、英威騰(002334)、雷賽智能(002979)、埃斯頓(002747)
本文核心數據:全球伺服電機行業需求量、中國伺服電機市場規模、我國伺服電機下游應用佔比
受益於廣泛的應用范圍,伺服電機行業市場需求穩步增長
隨著伺服系統技術水平的進展以及下游應用市場的滲透,2010年全球伺服電機年需求量達2375萬台。2015年以來,下遊行業工業機器人的興起,成為全球伺服電機需求量增長的新動力,2019年全球伺服電機年需求量為3573萬台左右,同比增長4.89%。據前瞻測算,2020年全球伺服系統行業市場需求量在3783萬台左右。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伺服電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