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產防彈衣占據了全球防彈衣市場的70%嗎
據報道,國產防彈衣占據了全球防彈衣市場的70%。
92式手槍、9mm手槍彈、5米射距垂直入射,這頂頭盔的抗彈率達到了100%。這就是傳說中的國產QGF03頭盔。
中國威武之師的軍事裝備,短短幾十年所融入的科技含量,不僅讓我們的士兵無堅不摧,更是讓中國軍事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Ⅱ 軍用防彈衣,警用防彈衣,民用防彈衣分別有什麼不同
防彈衣的防彈性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防手槍和步槍子彈目前許多軟體防彈衣都可防住手槍子彈,但要防住步槍子彈或更高能量的子彈,則需採用陶瓷或鋼制的增強板。(2)防彈片各種爆炸物如炸彈、地雷、炮彈和手榴彈等爆炸產生的高速破片是戰場上的主要威脅之一。據調查,一個戰場中的士兵所面臨的威脅大小順序是:彈片、槍彈、爆炸沖擊波和熱。所以,要十分強調防彈片的功能。(3)防非貫穿性損傷子彈在擊中目標後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作用於人體所生產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這種傷害不呈現出貫穿性,但會造成內傷,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防止非貫穿性損傷也是防彈衣防彈性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Ⅲ 防彈衣的歷史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
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
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
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
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
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
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
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
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印度MKU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新型防彈衣(Instavest),號稱是目前世界上穿、脫速度最快的防彈衣。這款防彈衣的最大亮點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脫下。它專門設計有快速拉環,只要拉動此環,整件防彈衣就能輕松脫下。據介紹,脫下該防彈衣只需1秒鍾時間,穿上這款防彈衣則需要45秒。
Ⅳ 防彈衣的主要材質是什麼
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衣套常用化纖織品製作。
防彈層是用金屬(特種鋼、鋁合金、鈦合金)、陶瓷片(剛玉、碳化硼、碳化硅、氧化鋁)、玻璃鋼、尼龍(PA)、凱夫拉(KEVLAR)、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DOYENTRONTEX Fiber)、液體防護材料等材料,構成單一或復合型防護結構。
防彈層可吸收彈頭或彈片的動能,對低速彈頭或彈片有明顯的防護效果,在控制一定的凹陷情況下可減輕對人體胸、腹部的傷害。
(4)防彈衣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1916年,德國為軍隊正式配發了防彈衣。這種防彈衣由硅鎳合金製成,由4塊縫綴在一起的合金片組成,穿在身上狀似龍蝦,因此被稱為「龍蝦甲」。「龍蝦甲」同樣重量過大,很影響行軍和打仗,德軍只能把它發給衛生兵或很少移動位置的機槍兵。
其間,美國製造出了防彈效率最高的防彈衣。這種由鉻鎳合金製成的防彈衣被稱為「布魯斯特護身甲」,可抵禦「劉易斯」重機槍子彈,但重量高達18千克,很顯然不適於步兵作戰。
戰爭結束後,沉重、僵硬的金屬防彈衣再次退出潮流,多層棉製或布制防彈衣再次大行其道。相比大戰前的絲制防彈衣,棉製或布制防彈衣雖然效果有所不如,但勝在價格便宜。
Ⅳ 目前中國頂尖防彈衣防彈能力能答道什麼水平
說起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自行研製生產的「護神」牌防彈衣,有幾個很有趣的故事。
故事之一。8年前的一天,初出茅廬的「護神」牌防彈衣與來自美國的某型最先進防彈衣進行現場比試。試驗開始前,來自大洋彼岸的專家,悠然自得地坐在靠背椅上閉目養神,對掛在靶場正前方的那兩件防彈衣看也不看一眼。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兩件防彈衣本來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左邊掛著的是大名鼎鼎的「凱芙拉」防彈衣,產自素有「防彈衣王國」之稱的美國;右邊掛著的是當時人們聽都沒有聽說過的「護神」牌防彈衣,產自中國軍隊的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一陣急促的槍聲過後,在場的賓客一起跑向這兩件設台打擂的防彈衣,結果卻大出意料:「凱芙拉」被5發子彈打了兩個洞;而「護神」卻只留下幾個彈頭親吻過的痕跡,一切完好無損。
時隔半年後,在擂台上輸了的對手不服氣,尤其是聽說美國一家公司要從中國大量進口「護神」牌防彈衣,他們更咽不下這口氣:「在中國打一兩次靶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應當按國際慣例和通行的標准進行檢測。」然而,幾天之後,由國際權威機構組織的檢測結果再一次表明:「護神」牌防彈衣無論是防彈性能,還是重量,都明顯優於美國「凱芙拉」,而且防護面積還比「凱芙拉」大70%。於是,曾經被美國列為防彈衣禁運對象的中國,卻生產出更優異的「護神」牌防彈衣反銷美國。「護神」牌防彈衣一躍成為新「寵兒」。
故事之二。「護神」牌防彈衣在擂台上打出國威之後,某位客人無意中說了這么一句話:「子彈的力量那麼大,就是打不穿,人也震得差不多了吧?」是不是震得差不多了?,「護神」的主要研製者周國泰又帶著「護神」上了試驗場。一隻訓練有素的狗穿上了「護神」牌防彈衣:20米,狗挨了一槍,沒事;10米,那狗再挨一槍,停頓了一下回頭看了看,沒事,便接著往前走;兩米,那狗又挨了一槍,只是本能地蹦了一下,仍然無事地往前走。專家們對狗進行了嚴格的檢查,結果發現,狗在兩米處挨的一槍,只導致表皮略為紅腫。過了幾天,狗身上的紅腫自然地消失了。這一下,「護神」牌防彈衣真的更神了起來。
中國的「護神」牌防彈衣之所以如此「神」,是因為設計者瞄準了世界頂尖技術,不斷改進材料、改進工藝,先後進行了上百次試驗,實彈試驗鋼板2.3萬多塊,終於自行研製出了911型防彈輕型合金鋼。由911型防彈鋼片和高強纖維防彈織物組成的防彈層,可完全分散和消耗掉子彈所具有的能量。TF90-54式防彈背心,可有效地防止54式手槍彈對人體要害部位的傷害;TF90-79式防彈背心,可有效地防止54式手槍彈、10米以外的79式輕型沖鋒槍彈對人體要害部位的傷害。
Ⅵ 防彈衣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
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
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
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
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
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
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印度MKU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新型防彈衣(Instavest),號稱是目前世界上穿、脫速度最快的防彈衣。這款防彈衣的最大亮點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脫下。它專門設計有快速拉環,只要拉動此環,整件防彈衣就能輕松脫下。據介紹,脫下該防彈衣只需1秒鍾時間,穿上這款防彈衣則需要45秒。
Ⅶ 防彈衣由幾個部分組成
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衣套常用化纖織品製作。防彈層是用金屬、陶瓷、玻璃鋼、尼龍、凱夫拉等材料,構成單一或復合型防護結構。防彈層可吸收彈頭或彈片的動能,可減輕對人體胸、腹部的傷害。
Ⅷ 防彈衣與防彈頭盔賣給什麼人什麼店
隨你便,ebay上一籮筐的防彈衣,便宜量又足,還有SAPI。MICH或者PASGT頭盔也有賣。另外有一個有名的人體裝甲的商店就是Bullet proof me,不過他們不會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出口III或IV的防彈陶瓷板的。
人稱無敵的龍皮衣,Pinnacle Armor有售,就是不一定願意賣你,誰敢和政府作對?想當年有美國大兵在ebay賣他的龍皮衣我沒賣,到現在都後悔......
龍皮衣:http://www.pinnaclearmor.com/body-armor/dragon-skin.php
ebay:http://everythingelse.search.ebay.com/body-armour_Personal-Security_W0QQ_35QQsbrsrtZd
Bullet proof me:http://www.bulletproofme.com/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