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旅遊資源評價的客源市場分析
包括旅抄游資源對各層襲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
旅遊資源評價及其理論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評價方法分為兩類:
①經驗分析法。在大量調查、考察的基礎上,憑經驗進行評價;
②定量評價。將評價指標數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採用旅遊資源質量等級加權,即評價值為各評價指標的標准值ai分別加權後的數值和。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復雜性,給定量評價帶來許多困難,純粹的定量評價往往帶有機械性,而單純的定性評價包含主觀成份,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科學評價。
B. 旅遊企業的市場定位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如何運用
旅遊企業的市場定位常用方法應該是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文化資源把握客戶的需求。
C. 舉出一個你所知道實例分析旅遊企業是如何制定旅遊市場的定位策略的
比如說武夷山景區的旅遊策略,科學的分析市場現狀,精心市場細分,突出特色品牌,組織重點項目,形成宣傳活力
D. 什麼是旅遊產品的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是企業及產品確定在目標市場上所處的位置。 市場定位是在上世版紀70年代由美國營銷學權家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提出的,其含義是指企業根據競爭者現有產品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針對顧客對該類產品某些特徵或屬性的重視程度,為本企業產品塑造與眾不同的,給人印象鮮明的形象,並將這種形象生動地傳遞給顧客,從而使該產品在市場上確定適當的位置。
市場定位:是指企業針對潛在顧客的心理進行營銷設計,創立產品、品牌或企業在目標客戶心目中的某種形象或某種個性特徵,保留深刻的印象和獨特的位置,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在客戶心目中樹立獨特的形象。
所以旅遊產品的市場定位自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客戶記住你的品牌。記住和宣傳你的旅遊產品。
E. 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定位是
旅遊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業以持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遊界人士認為,旅遊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製造業佔8.5%,銀行業佔11%),旅遊就業2.58億人次,佔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11年,入境旅遊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遊率2次,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遊者將改變世界旅遊業」。中國對全球旅遊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遊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遊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佔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遊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遊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遊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遊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求,旅遊民事規則不完善;旅遊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遊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遊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遊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旅遊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遊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遊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遊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遊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
F. 國內旅遊客源市場的特點
回顧世界旅遊市場的發展過程,可以肯定,旅遊業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旅遊市場是世界市場中一個新興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市場。今天,旅遊業已經成為僅次於石油工業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工業,而且當前還在迅猛發展。研究現代旅遊市場發展的特點,對於制定旅遊市場經營的戰略、策略至關重要。
現代旅遊市場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
1.由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發展。旅遊活動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國內旅遊,一種是出國旅遊,還有一種是外國人入境旅遊。三種旅遊,後兩種統稱國際旅遊。世界旅遊業的發展,一般是在工業發達國家內的各地展開,國內旅遊活動已不能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隨之出現了出國旅遊和接納外國人入境旅遊的活動。這種由國內旅遊逐步發展到國際旅遊的模式,首先在西歐、北美一些發達國家,如歐、美、日本等出現。到了本世紀六十年代後,國際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如歐洲地區,由於交通方便,距離較近,旅遊設施條件較好,國際旅遊接待人數一直佔全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的70%左右,而歐洲各國之間的國際旅遊人數則占歐洲接待國際旅遊總人數的80%以上。此外象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國際旅遊也獲得高速發展。日本出國旅遊者在1956年僅有5.7萬人。30年後,出國旅行人數竟達到517萬人次,幾乎相當於1956年的91倍。美國出國旅遊者到1985年,也發展到2000多萬,加拿大1300萬。目前,全世界不僅參加國內旅遊的人數接近40億人次,且國際旅遊也達到3.25億以上(1986年統計)。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互相促進,彼此結合,形成了今日這種強大的旅遊洪流和市場體系。
2.團體旅遊向個體旅遊發展。從旅遊市場來看,在現代旅遊事業發起階段,一般是以團體旅遊市場為主要形式,分散的個體旅遊市場為次要形式。這是由於團體旅遊手續簡單,容易掌握,收益較大。以後隨著旅遊活動的大規模開發,團體旅遊形式逐步被一些個體旅遊、家庭旅遊、結伴旅遊等所替代。因為這種旅遊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風景觀賞點,調整和改變旅行生活方式,既靈活自在,又不受團體行動的約束。所以這類旅遊很快在旅遊活動比較發達、國際交通方便、私人佔有小汽車較多的西歐、北美發展起來。據西德1975年至1979年接待國際旅行者統計,該國乘坐小轎車或其它汽車旅遊的占總人數的88.9%,乘火車的下降為5%,乘飛機的更少,僅佔3.5%。可見,過去那種以團體旅遊為傳統形式的市場形象逐漸轉變為以個體旅遊為主要形式的市場格局。如日本調查統計,1964年家庭旅遊占旅遊總人數的19.7%,團體旅遊占旅遊總人數的47.5%。但到1978年,家庭旅遊則升至38.5%。而團體旅遊已降為31.4%。即使是團體旅遊也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的集體統一行動的形式,實行多樣化的靈活辦法。如集體出發,就地分散,或就地集中,游後分散等,把團體旅遊與個體旅遊兩種活動形式和兩種市場結合起來,以適應旅遊者的個人需求。
3.由基本旅遊層次向提高旅遊層次發展。旅遊活動可分幾個層次,一是基本層次、一是提高層次、一是專門層次。所謂基本旅遊層次,指旅遊者所具有的一般觀光需求。旅遊旅遊就是又行又游,行是旅行,游是游覽觀景。所以觀覽或觀賞景物,是旅遊者的第一需要,基本需求。如果離開這一基本需要,就使旅遊失去了自身屬性。所謂提高層次,主要指娛樂性的藝術欣賞活動。人們參加旅遊活動,不僅是觀光,而且還要有娛樂內容,物品可購。使觀光和娛樂、購物緊密結合起來。其中娛樂和購物又是建立在觀光的基礎上;因此屬提高層次。所謂專門層次是更高的一級旅遊層次,如朝覲旅遊、會議旅遊、商務旅遊、療養旅遊、狩獵旅遊、登山旅遊等,都是以專門旅遊市場形式出現的。以上三個層次,逐級提高,反映了旅遊市場的發展規律。這一規律的基本內涵是:從基本的觀光游覽型市場轉化為高級的娛樂購物型和專門型市場。這種轉化,無疑對現代旅遊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將引起旅遊業的一系列變化。休假娛樂型和專門型旅遊,更適合旅遊者的愛好和興趣,所以它很受遊客的歡迎。如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利用日光、海灘開展的海濱度假旅遊;夏威夷、百慕大等海島開展的海上沖浪、遊艇和休養等旅遊;美國加里福尼亞州和日本東京開辟的迪斯尼游樂園以及各地品嘗風味旅遊、新婚旅遊、體育旅遊、療養旅遊等。
4.由高消費旅遊向旅遊大眾化發展。過去認為,旅遊是富豪貴族享樂的活動,參加旅遊的人多為社會中、上層有錢有地位的人。但是,從六十年代起,旅遊不但在許多國家內普遍開展起來,而且形成了世界國際旅遊流。旅遊作為人類廣泛的社會地域活動已經遍及世界各個角落。1986年,全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已達3.25億人,這是一個空前廣泛而龐大的人類交流活動,它標志著世界旅遊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時代。以歐洲為例:全洲共有人口4.4億多人。1986年旅遊人數達2億以上;英國人口為5600萬,1982年出國旅遊人數為2061萬,國內旅遊度假在1—3夜的有3200萬人次,4夜以上的有4000萬人次。可見其旅遊的廣泛性和大眾性。又如日本,1979年國內旅遊人數達1.63億人次,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48倍,平均每人每年旅遊1.5次;到1983年,國內旅遊人數增至2.59億人次,平均每人每年旅遊2次以上。旅遊大眾化時期的到來,必將給旅遊市場戰略及選擇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新課題。旅遊市場經營者就是要根據大眾化的市場特點,來組織豐富多採的旅遊項目,以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旅遊的各種偏好和需求。
5.從發達國家間旅遊向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六十年代初,國際旅遊主要是在歐美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其市場范圍並不太大。從六十年代下半期起,亞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附近島群,拉丁美洲的一些臨海國家,非洲的突尼西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國家,也陸續開展了國際旅遊活動。到七十年代,世界上已形成由六大旅遊區組成的全球性的國際旅遊市場格局。特別是廣大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及發展中國家的參加,對改變世界國際旅遊業面貌和結構,起了積極的作用。以北非為例,近年來國際旅遊事業發展很快。北非地處地中海南岸,隔海與歐洲為鄰,交通便利,距離又近,是歐洲國際旅遊者尋找陽光、溫暖、沙灘等療養和避寒游覽勝地。由於這些原因,國際旅遊業發展極為迅速。如突尼西亞,在1962年旅遊開創年頭,就招徠歐美旅客5萬人;到1978年,該國接待的國際旅遊人數已達114萬以上,不到二十年內旅遊人數就翻了四、五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亞及太平洋旅遊區,國際旅遊發展速度,一直遙居六大旅遊區之上。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62年這個旅遊特區接待國際旅遊者僅有150萬人,但到了1972年,就增至540萬人;1982年又增至2300萬人,相當於1962年的15倍。目前東亞—太平洋旅遊區的國際遊人接待數量已超過3400萬。如按六大旅遊區接待人數百分比的變化來看,其發展速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快的一個地區。所以國際旅遊機構的權威人士曾多次預言:世界未來的旅遊重心在東亞—太平洋。現在這種旅遊重心東移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劇。如1962年,亞太區接待人數只佔六大區接待總人數的1.8%;到了1985年,則增長至10.4%。而同期,發達的歐洲旅遊區,接待旅遊人數百分比卻由71.8%下降到67.7%。亞太旅遊區幾個主要新興旅遊國和地區,如新加坡、夏威夷、香港等接待旅遊人數都在300萬人以上。以上事實說明,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正以高速發展的姿態活躍在國際旅遊市場上,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這是當前尤其值得注目的一個特點。
G. 我國旅遊主要客源市場
主要客源市場在大城市,這里的人有很強的健康意識,喜歡旅遊休閑,放鬆自己的心情。
H. 旅遊客源市場是什麼意思
旅遊客源市場是指旅遊區內某一特定旅遊產品的實際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
客源市場是一個人口眾多、構成復雜的巨大市場。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文化興趣和不同的旅遊需求。因此,客源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的。
作為旅遊目的地,有必要通過調查研究,確定不同市場環境下客源的不同需求。我們不能依靠主觀臆斷,而應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滿足客源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影響旅遊市場的季節性因素有兩個方面:
一是旅遊者休閑度假的季節性。例如,德國人出國的高峰期是春季,而日本人則集中在8月份。
二是旅遊資源的季節性,如秦皇島海濱浴場在夏季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避暑,而哈爾濱則在寒冷的冬季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形成了旅遊市場的強烈季節性。旅遊經營者除了充分利用旺季外,還應開發受旺季影響較小的產品或創新淡季旅遊產品,打破旅遊的季節性限制。
(8)旅遊客源的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21世紀的旅遊業,將主要突出以下變化和特點:
(1)旅遊將成為人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規模會逐年擴大;旅遊經營將實現集團化、網路化、國際化,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將成為世界旅遊的熱點地區,中國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2)傳統觀光旅遊將讓位於休憩度假旅遊,散客旅遊已慢慢成為主流;突出主題化旅遊特色(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層次文化特色),強調個性化服務。
(3)生活旅遊成為了一種新的旅遊時尚,「回歸自然」、「擁抱自然」和「感受自然」已形成現代旅遊的追求和文明標志。
(4)可持續旅遊已成為現代旅遊追求的最高目標。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在西班牙召開了「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
通過了《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可持續旅遊發展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強調旅遊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的承受力基礎上,並符合當地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和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