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斗衛星超GPS,衛星數據定位產業的發展具有哪些深遠的意義
截至目前,我國北斗已經超越美國GPS,據統計,已有130多個國家可以接收到我國衛星數號數量已經超過美國GPS,尤其是一帶一路沿途國家。衛星導航系統是為了滿足國家安全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建設的,它對我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有著深遠意義。
在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貨車及配送員衛星終端還可以實現車貨信息實時同步,
在智能穿戴領域,我想導航系統可以更方便的服務人們,
在智能手機方面,定位功能不可或缺。
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性的公共資源,它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重要的作用。
⑵ 北斗系統將實現全球無源服務,高精度定位什麼時候才能走進生活
高精度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們剛才開車來的時候使用了導航,那麼它的定位精度誤差應該是在二三十米左右,而高精度的定位,動態的可達厘米級,靜態的可達毫米級。
這是什麼概念?就是從萬米的太空發射出來的北斗信號,可以定位到地球上的一隻小螞蟻,精度幾乎可達到絲毫不差。
我們可以在這些山體上裝上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它可以定位到毫米級,這樣就能實時將山體變化的數據傳輸到後台,或者是與之相連的手機上。
同理,這種高精度定位設備還可以安裝在高層建築、大壩、橋梁、水庫、尾礦庫等地,用以實時監控它們的變化。
不過現在,如果給吊車裝上高精度的定位設備,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能超過他吊集裝箱的速度呢。以前遇到大霧等惡劣天氣或者到了晚上,吊車司機是看不清楚,也吊不準的,但現在給大型龍門吊安裝好高精度定位設備後,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⑶ 中國北斗具備高精度定位服務能力嗎
隨著北斗增強系統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中國北斗已具備在全國范圍內提供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務能力,這也意味著我國衛星導航服務步入高精度位置服務的新階段。
「目前,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已完成基本系統研製建設,具備為用戶提供廣域實時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和後處理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能力。」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與此同時,星基增強系統則正按照國際民航標准開展建設。
與此同時,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二十所抓總的差分北斗衛星導航起降引導系統,精度高、抗干擾,成為多種無人機平台起降引導的主用手段。集團首席專家丁群說,他們所研製的增強系統設備已通過中國民航工廠型號測試,後續將應用於多種高定位精度要求的領域。
「這對於基於北斗的高精度位置服務,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造福更多用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今年年底之前,我國還將發射11顆北斗衛星,從而具備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初始服務能力。
「通過北斗高精度運營服務體系的構建,大幅降低了高精度應用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門檻,推動北斗高精度應用從專業領域走入大眾,成為像水、電、氣一樣,觸手可及、隨需而用的公共服務產品。」蔡毅說。
來源:新華社
⑷ 北斗衛星導航有哪些有潛力的市場需求
GPS佔有的市場北斗都可以取代。
1、軍用功能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軍事功能與GPS類似,如:飛機、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定位導航;彈道導彈機動發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載具發射位置的快速定位,以縮短反應時間;人員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
2、民用功能
個人位置服務。當你進入不熟悉的地方時,你可以使用裝有北斗衛星導航接收晶元的手機或車載衛星導航裝置找到你要走的路線。
發送簡訊功能。信號盲區能發送簡訊。簡訊服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特色,也是北斗功能超越GPS的優勢。
3、氣象應用
北斗導航衛星氣象應用的開展,可以促進我國天氣分析和數值天氣預報、氣候變化監測和預測,也可以提高空間天氣預警業務水平,提升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
4、道路交通管理
衛星導航將有利於減緩交通阻塞,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通過在車輛上安裝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數據發射機,車輛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幾秒鍾內自動轉發到中心站。這些位置信息可用於道路交通管理。
5、鐵路智能交通
衛星導航將促進傳統運輸方式實現升級與轉型。例如,在鐵路運輸領域,通過安裝衛星導航終端設備,可極大縮短列車行駛間隔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有效提高運輸效率。未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提供高可靠、高精度的定位、測速、授時服務,促進鐵路交通的現代化,實現傳統調度向智能交通管理的轉型。
6、海運和水運
海運和水運是全世界最廣泛的運輸方式之一,也是衛星導航最早應用的領域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大洋和江河湖泊行駛的各類船舶大多都安裝了衛星導航終端設備,使海上和水路運輸更為高效和安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在任何天氣條件下,為水上航行船舶提供導航定位和安全保障。同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特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將支持各種新型服務的開發。
7、航空運輸
當飛機在機場跑道著陸時,最基本的要求是確保飛機相互間的安全距離。利用衛星導航精確定位與測速的優勢,可實時確定飛機的瞬時位置,有效減小飛機之間的安全距離,甚至在大霧天氣情況下,可以實現自動盲降,極大提高飛行安全和機場運營效率。通過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其他系統的有效結合,將為航空運輸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8、應急救援
衛星導航已廣泛用於沙漠、山區、海洋等人煙稀少地區的搜索救援。在發生地震、洪災等重大災害時,救援成功的關鍵在於及時了解災情並迅速到達救援地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除導航定位外,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功能,通過衛星導航終端設備可及時報告所處位置和受災情況,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提高搶險救災時效,大大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⑸ 北斗定位2.0版本的精確度如何高精確度意味著什麼
北斗定位2.0版本的精準度如何?高精準度意味著什麼呢?那麼在北斗定位2.0版本,順利的將北斗導航定位精準到了1.2米的范圍,精準度高於GPS除了蘋果手機,基本上都能用這意味著我國終於有了自己的高精準度,千里眼從此以後,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大,我們都可以盡收眼底,無論是對我國的民生和經濟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而作為咱們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就是盡可能的多使用北斗系統,並在使用過程中多提意見,以便讓他在未來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精準、從此以後咱們挺起腰桿做好自己保護好自己的民族。
為什麼不支持以前的蘋果手機?這個我不說,大家應該心裡也明白,那麼在即將上市的蘋果iPhone12也確定將會支持北斗導航,不然的話,她還真的不好賣所以說這就是咱們國人萬眾創新,齊心協力,共進退的效果。
⑹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如何開啟高精度應用時代
我國20世紀後期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目前,北斗一號系統、北斗二號系統已經全面建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並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今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並提供基礎服務,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可系統服務於國際社會,推動經濟發展,而北斗產業鏈的延伸,也將間接帶動產業百億,形成一批龍頭和上市企業。
除城市燃氣、城鎮供熱、供水排水、電力電網、交通運輸、建築物形變監測等市政管網領域可成熟應用北斗精準服務以外,也可實現其它類似應用,由此可逐步形成超過1500億元的北斗精準位置服務新興藍海市場。
建設高性能、高可靠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我國科技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16項重大專項之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後,性能與GPS相當,將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令其在為國家高精度時空信息安全提供根本保障的同時,為廣大民眾帶來更多的便利。
⑺ 北斗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多少
截止2020年7月北斗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可達2.5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為分米、厘米級別。
(7)北斗高精度定位市場擴展閱讀:
北斗衛星的應用與產業化:
北斗基礎產品已實現自主可控,國產北斗晶元、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多款北斗晶元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水平達到28納米。截至2018年11月,國產北斗導航型晶元、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7000萬片,國產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分別占國內市場30%和90%的市場份額。
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截至2018年12月,在中國范圍內已建成2300餘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基準站,在交通運輸、地震預報、氣象測報、國土測繪、國土資源、科學研究與教育等多個領域為用戶提供基本服務,提供米級、分米級、厘米級的定位導航和後處理毫米級的精密定位服務。
⑻ 中國衛星北斗導航產業前景如何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哈爾濱拉開帷幕,中海達、華大北斗等一批國內企業先後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產品。
過去數年,缺「芯」是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痛點。如今,隨著一批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進入市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缺「芯」困局呈現「散點突破」的態勢。北斗晶元研製已實現設計與封裝,實現中國人的獨立自主。這與國內北斗企業長年堅持自主研發路線分不開。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2017 年,圍繞與信息產業、汽車電子、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交叉點的協同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新模式,產業融合趨勢愈加明朗。穿戴式設備、新零售、無人駕駛、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應用領域,市場潛力巨大。
北斗系統對待 GPS 等其它導航系統的邏輯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統不排斥 GPS,探索與GPS等其它導航系統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獨立自主掌握衛星導航技術。
一批高精度北斗晶元近日在哈爾濱的集中亮相,是我國北斗產業自主研發前進的又一步。此前的標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華大北斗所研發的全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SoC導航定位晶元正式發布。
另一值得關注的事件是,泰斗微電子近日獲得廣東國民凱得創投領投的C+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億人民幣,該企業是摩拜單車定位導航晶元的最大供應商。
晶元、板塊、核心器件的研製是上游的重要環節,也是關涉北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僅在哈爾濱的會場上,就有中海達、北斗星通、西安希德、華大北斗等企業發布或展示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華大北斗還發布了「北斗晶元開發平台」。
《白皮書》顯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 5 萬件, 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另據國家導航系統辦公室數據,國產北斗晶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機天線已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30%和90%。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已經趕超國際強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當前,國產北斗晶元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被視為產業鏈關鍵的設計環節,以及封裝技術,國內企業已實現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應用能力、圍繞核心晶元的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依然是國內北斗企業的短板。
高端晶元的製作工藝,中國很快會趕上。國內北斗晶元行業的發展,不大可能出現「卡脖子」問題。現在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製作晶元的光刻機技術,二是高密度、高解析度晶片的材料問題。
當前,不像國外有高通、英特爾、三星等行業巨頭,國內導航晶元研發企業呈現多而散的格局。此外,晶元行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也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產北斗導航定位晶元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自身資源、研發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難以一己之力推動晶元核心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開大家一起做。「北斗晶元開放平台」這樣的產品正體現了這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