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保護環境的調查報告
主題:我家鄉的環境問題
時間:2006年5月3日
活動情況: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去了幾個比較熱鬧的地方:學校 河邊 菜市場 超市等 我們發現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在學校的不遠處和河邊有很多的垃圾,我們看了一下大多都是來源於生活垃圾,而且白色垃圾佔多數,我們還看到了倒垃圾的人,他們好像沒有意識到著一點。菜市場就更不用說了,到處都是鄰居和果皮,家禽場到處是臭味與各種毛,賣魚的地方隨處可見的是魚鱗和血,亂七八糟而且很多的垃圾都是被隨意扔在路上和路邊的。醫院和超市還算比較干靜的。我們做了一些調查並且問了一些行人。我們發現他們的環境保護意、是還不夠強,因為是在這樣一個十分偏僻的小鎮,雖然不貧窮但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還遠遠不夠。我們做了一個簡要的調查表。
(1)調查地點:學校 醫院 河邊 超市 菜事場等多個人口密集地。
(2)污染情況:較為嚴重
(3)主要表現:垃圾很多,很多小水溝都遭到嚴重的污染,水質變的惡劣,垃圾主要為生活垃圾,其中白色垃圾佔了很發一部分。而且有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河中,河水變的很臟很臭。
(4)主要原因: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十分薄弱,大家都不是很注意公共場合的環境衛生,也不注重保護身邊的自然環境。
(5)解決方法:首先要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每個人都從身邊做起,將身邊的環境保護好,再做宣傳,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活動體會:通過這次活動,不但提高了我的實踐能力,使我更加的熟悉了這項活動的過程,而且通過這次活動我也深刻的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我們身邊存在的一些環境問題,明白了現在的嚴峻行勢。我深刻的認識到我們應該保護環境,與自然和偕相處,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盡力去保護環境,同時也會做有關於環境的宣傳。
❷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的調查報告
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都和人類自生不保護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有關。倡導低碳聯盟,環保生活已經迫在眉睫了.我和爸爸媽媽針對我家的日常生活做了一次調查和統計.
(一)衣:四季衣物購置合理,我的衣服都會傳給表弟,基本無浪費。
(二)食:早餐以包子、饅頭、麵包搭配牛奶、豆漿為主,基本無浪費。中餐以面為主,每人一碗2—3兩無浪費。晚餐三菜一湯,有時分量過多或味道不好,時有浪費,應注意。
每日的淘米水用來澆花,洗菜水用來拖地,沖廁所
(三)住:家裡的電燈除部分用的節能燈外,沒有其它的節能設施。冬天基本用電暖器和電熱毯取暖。夏天主要使用風扇,最熱幾天用空調,溫度控制在26度。通過使用發現:大功率的電暖器長時間開啟的耗電量甚至比空調的耗電量還高,應注意控制,合理使用。
家裡的燃氣熱水器使用頻繁,特別是我和媽媽每日洗澡時間過長,浪費了大量的氣和水資源,應引起重視。
電腦每日使用時間都超過了10小時,晚上用燈時間過長造成浪費。大家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抓緊時間,早睡早起,盡量利用白天完成工作。
(四)行:目前家裡的主要交通工具為電動車和自行車,必要時才開車。
(五)其它:全家已從6月1日開始使用環保袋。家裡的垃圾袋主要採用可降解塑料袋,盡量多裝,三天扔一次。
在外用餐有時使用一次性餐具,有時自帶餐具。
冰箱溫度設為7度,除假期外,電視使用率較低,每日用電飯煲煮飯,都較為合理。
家裡的餐巾紙和衛生紙用量太大,平時都是隨手扯許多來擦桌子擦地,沒有養成節約的習慣,應注意。
上下樓一般只按一部電梯,減少了多餘的損耗。
家裡有一些小植物,但沒參加過植樹活動,以後要注意這方面的信息,積極參加。
通過這次對家裡生活習慣的調查和清理,發現我家在節約能源方面還做得不夠好,我們全家都認識到節約用電用水用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節約開支,節約能源,還可以減少廢氣排放,減少污染,造福子孫後代。所以,我們要堅決支持「低碳聯盟,環保生活」!
❸ 關於環保袋的調查問卷
1:能
2:B
3:在短時間可降解
4:能接受,合理
5:可以歸商家所有
6:每個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段時間,能接受,關鍵是人們意識的改變! 能
7:A
8:沒有
9:人們的意識是最重要的,應該給人們不斷灌輸環保意識!
❹ 無紡布袋的市場調查
在深圳各大商場和超市內,商家銷售或免費贈送的環保購物袋顏色不同、厚薄各異,種類也多達幾十種。
昨天,在華強北地鐵商場一家專門經營塑料包裝袋的商家告訴記者,我們特意增加了無紡布環保袋的數量。在筍崗路市場上一專營塑料包裝袋的店主告訴記者,市場上銷售的環保袋都是用一種叫做無紡布的材料製作的,可以經常使用,比較環保。
限塑令的出台,也令一些普通塑料袋生產及銷售商謀求轉型應對市場變化。一家大型環保袋生產廠家告訴記者,1999年全國無紡布生產線僅有20條,而今已經發展到300條。
深圳市紡織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限塑令」的出台給無紡布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商機,很多企業都已經廣泛聯合其它紡織、塑膠業的生產商,通過已有的進入渠道和購銷關系,全力將生產的環保袋打入消費市場。
❺ 關於環保型塑料袋的課題研究
然而12月4日,英國BBC電視台時事與新聞欄目的監制Jeremy Bristow帶了一部名為《我們能拯救地球嗎》的紀錄片來到廣州,描繪了繼續放任全球變暖的未來地球的前途,給參加這天研討活動的廣外高級翻譯學院的李春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Jeremy Bristow在過去的12年裡潛心致力於環境紀錄片的研究與製作,2006年《我們能拯救地球嗎》在BBC一套和探索頻道的播出,引起了英國全國觀眾的高度關注,創下了當年的高收視率。在片中,Jeremy Bristow遍訪科學家,為我們描繪出當今人類和地球未來令人沮喪的前景,由於人們不環保的生活方式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未來50年海嘯將會頻繁發生,城市逐漸被海洋吞沒,空氣中二氧化碳融入海洋使海水變酸,生物鏈受到破壞,到2100年,全球一半的動物將滅絕。
全英國最具說服力的電視主持人大衛在鏡頭前嚴肅地說,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可能會葬身海底。「去改變這種現狀,不管個人還是集體。」大衛說,他教人使用環保購物袋,把家裡電器的總電源關掉,每次煮一杯開水而不是一大壺泡茶。
李春玲表示,自己是個有環保理念的人,比如不用一次性快餐飯盒和筷子,但她也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有時並沒有在生活里堅持環保的生活方式,因為覺得偶爾不環保可能並沒有太大影響。她和大多數身邊的人一樣,習慣做口頭環保者。
英國著名市場咨詢公司tel曾在一份調查報告中表明,依據個人環保的行動力區分,環保者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超綠者」(very dark green),「深綠者」(dark green),淺綠者(pale green),最後是「口頭環保者」(armchair greens)。
口頭環保者無處不在,即使有時身受其害,轉臉也忘了環保從自己做起的重要。家在廣州工業大道南一棟小區頂樓復式單位的曾偉忠,只聽說過地勢低會被水淹,而從來不知道住在頂樓也會發大水。8月25日傍晚,一場暴雨夾著閃電襲擊廣州,他家的天台積水到了腿肚子,雨水灌到房間里,所有的木地板全被泡得翹了起來,而導致這場大水的主因竟然是,天台去水口被風吹來的塑料袋堵死,水完全無法通過管道流下去。現在的曾偉忠,仍然是塑料袋的忠實擁躉,垃圾也是隨便丟出門外,至於環保,有那些名人在做啊,「我們老百姓做不做有什麼重要啊?不是也有人一到地球日就去撿塑料袋嘛。」
志願者眼中的口頭環保者
在女生林琳看來,到沙灘去撿塑料袋的行為「很作秀」。林琳是廈門大學環境管理系研一學生,廈大減袋小分隊的負責人。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她帶領的減袋小分隊選擇在這天成立。「白色污染提了這么久,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塑料袋的危害,還有怎麼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塑料袋最早是一名歐洲的工廠主於1902年發明的。由於其方便易用,價格低廉,因而幾乎無處不在。自塑料袋誕生之日起,它註定了是「即用即棄」的消耗品。
小小塑料袋,風靡全球近百年。上世紀80年代,廣東零售業最先開始向顧客附贈塑料購物袋,此後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當年的媒體曾熱情謳歌這一「便民舉措」,認為這開啟了消費史上的新篇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小方便卻變成了大麻煩。英國《衛報》曾把塑料袋評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爛需要200年以上。埋掉?佔用土地,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還會污染地下水。燒掉?會產生有害氣體,損害人體健康。
在塑料袋的誕生地歐洲,它早就被多個國家和地區列在了禁用和限用物品名單之內。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是對塑料袋亮著綠燈。即便在美國,除了舊金山通過了停用化工塑料袋的法案外,其他地區至今在這方面仍難有建樹。
「不知道深圳那邊能不能實施起來,如果政府立法的話,也能讓更多的人來適應(塑料袋收費)。」林琳的親身經歷告訴她,口頭環保,行動免談的人不在少數。
今年9月5日,廈門無塑料袋日,林琳組織一群志願者在兩家廈門沃爾瑪超市宣傳「減袋活動」。那天,排隊買價值一毛錢的環保布袋的顧客很多,在櫃台直接對志願者發火的顧客也不少。「有的直接就指著我們的鼻子罵神經病,店員沒辦法只好免費給他塑料袋。」(活動規定當天塑料袋每個收費0.1元)
與外面的人群相比,林琳本來對校內的學生更抱有信心。今年5月,減袋小分隊發出了1181份有關塑料袋使用的環保問卷調查。「對於有償使用塑料袋」的問題,得到了50.5%的支持率,無所謂和反對者各佔21.1%和2.2%。
在數據的支持下,12月2日,林琳將活動移到校內進行。她形容,活動當天十分成功,校內兩家超市節省下3000多個塑料袋。不過,當晚校園BBS卻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反對的理由大同小異,「無非是為什麼要有償使用,收費的去向等等。」
小小塑料袋,在這個時候簡直就成了一面鏡子。在林琳看來,這些人都是口頭環保者,他們最大的特徵是——光說不練。口頭上關注環保議題,實際上這些想法卻沒有影響他們的消費習慣。
在茶餘飯後的談天說地中,環保是熱門談資,「口頭環保者」往往鄙視政府的不力和企業的無良。但卻忘了,對環境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始終只有一個個獨立的民眾。
今年的諾貝爾環保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自己製作並主演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用動畫講了「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如果一隻青蛙跳進溫水,再慢慢把溫水加熱煮沸,它就不會動,即使水溫不斷上升,它也不會動,直到有人把它救出來……
「我們人類的集體神經系統和青蛙的有些類似,如果遇到突然的危險,會斷然採取措施,但如果面對漸變的危險,即使變化的速度很快,我們仍會呆在那裡,沒有任何反應,也沒有任何措施。」戈爾警告我們。但問題是,誰會來拯救人類呢?
沒有誰,只有人類自己。
❻ 關於塑料袋的調查報告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
一、「限塑令」的目的
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遊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視覺污染」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國家自2008年6月1日起實行「限塑令」,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市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最終達到減少連卷塑料袋等各種塑料袋使用的目的,以遏制其對環境的危害。
二、「限塑令」的意義
塑料袋實實在在地危害著環境,被丟棄的塑料袋不僅有礙觀瞻,還會導致野生動物和家畜的死亡,以及堵塞城市下水管道等。對超薄塑料袋實施禁令、鼓勵使用塑料袋替代產品和鼓勵回收利用等措施將可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出售塑料袋所得可用於支持市政回收項目,還可用於降低環保產業勞動力成本,包括廢品回收業和使用天然纖維製造塑料袋替代產品的行業都將受益。
三、環保袋的好處
使用環保袋有很多好處有很多,使用環保袋,即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減少白色污
染;而且環保袋的使用壽命比塑料袋長,最重要的是環保袋可以循環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壽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環保袋好處多多。
四、購買塑料袋的原因
超市有償提供的塑料袋價格在0.1~0.3元之間,環保袋的價格則在3~5元之間。一次購物,人們所需用塑料袋的個數在2~5個之間,用環保袋一般是一個就夠了,少數買的多的顧客,需要2~3個。由於「限塑令」實施不久,人們購物還未養成自帶的習慣,如果去購物時沒有自帶環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價格在1元左右,而再購買一個環保袋需要花3~5元。這是少數人依舊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為忘了帶而買環保袋,反而提高了購物成本。而且環保袋不方便對購買的商品進行分類,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雜的放在一起,如果購買的商品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變形。
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時候,人們習慣於用籃子、布袋購物,也沒覺得不方便。但也要確實認識到以前商品的種類不如現在的繁多,人們的購物需求不同。現在的人,往往習慣於把幾天內所需的商品一次性買齊,所以環保袋的設計上也需要改善,並不是越大越好。
五、環保意識的強化
相較於「限塑令」實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況,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57個被調查者中有38個使用自帶的購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費者群體至少下降了6成。有些沒有攜帶環保購物袋的市民在購買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時,也都已經不再用塑料袋盛裝,他們會選擇手捧,或懷抱的方式
從這些現象來看,人們已經意識到塑料袋帶來的危害,雖然長久以來的習慣不能一下子改變,但是會有意識的去減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環保袋就已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塑料袋會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也會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現。
六、「限塑令」施行中的阻力
和超市嚴格執行「限塑令」相比,菜場執行情況要差得多。根據一則新聞報道,記者在一家農貿市場問一名攤販:「今天不是不讓送免費塑料袋了嗎?」該攤販回答:「我這是方便老百姓啊,不給塑料袋他怎麼買菜呢?」 一名菜場經營人員說,每個塑料袋兩毛錢,但為了這兩毛錢,他們往往要向消費者解釋半天,仍有人不理解。還有消費者聽說塑料袋要另外收費,竟扔下已經稱好的菜揚長而去。
由此可見,在超市商場以外的農貿市場以及水果攤位,「限塑令」並沒有起到很強大的「限塑」作用。
「限塑令」不「限塑」並不能夠說明「限塑令」不適合現實情況的需要,反而更能夠體現出環境對「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從硬性規定到人們自覺執行之間的距離。
七、減少施行阻力的措施
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與問題同時產生。要使「限塑令」施行過程中的阻力減少,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總結出了幾點。
1.繼續加強對「限塑令」的宣傳,使限塑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2.從總體上加強環保意識,不僅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3.要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從生活習慣的各個方面出發,製造更便利時尚的環保購物袋;
5.鼓勵各個事業單位施行不違背於「限塑令」的實際措施,等等。
總結:
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超過三十億個。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達40萬噸,是一次性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場所之一,雖然商務部規定: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從6月1日開始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也不得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塑料購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貨商店、菜市場、水果攤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三倍,而生產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至少13000噸。這些塑料袋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白色污染」的禍首,嚴重危害了自然環境衛生。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是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手段之一。 根據有關專家測算,「限塑令」的實施將使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至少三分之二。有專家表示,我國實行「限塑」,是利用經濟手段治療人們的白色污染「依賴症」,最終實現由「限塑」到「禁塑」。而現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過宣傳教育,讓老百姓把自覺摒棄塑料袋變成習慣。另一方面,還是要找到既能兼顧百姓生活便利,又環保的塑料購物袋替代品。對於老百姓來說,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雖然眼下的「限塑令」給市民帶來了些許不便,但從長遠考慮,合理的使用塑料購物袋,逐步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總量,可以從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最終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但是,「限塑令」是國家行政機關通過行政法規來達到「限塑」的目的,要從「限塑」到自覺的摒棄塑料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去自覺地執行。
❼ 全國超市統一使用環保收費方便袋,其費用到底哪兒去了拜託各位了 3Q
【新聞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出通知指出,鑒於購物袋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今後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應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並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以下簡稱超薄塑料購物袋)。 旅客列車、客船、客車、飛機、車站、機場及旅遊景區等不得向旅客、遊客提供超薄塑料購物袋(包裝袋),鐵道、交通、民航、旅遊等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督檢查職責。 環衛部門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切實減少被混入垃圾焚燒或填埋的廢塑料數量。 今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這是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簡稱《通知》)中所做的規定。 按照此規定,以後顧客購物要麼自己帶菜籃或布袋,要麼花錢買塑料購物袋。顧客能否接受這樣的規定?沈陽的超市、商場將會對此做出怎樣的反應?昨晚,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超市塑料袋其實不免費 遼寧省環保局的統計顯示,在沈陽,一般的大型超市每天平均使用塑料袋3萬只,成本在3000元左右。沈陽市環保部門的數據表明,沈陽每年消耗塑料方便袋約30億只,市民每年要為這些塑料方便袋支付6000多萬元。 表面上是免費提供的塑料購物袋是否真的「免費」呢?實際上,目前各超市以免費形式提供塑料袋,但其費用實際已計入商家的經營成本中,塑料袋的成本攤到了每一件商品的價格上,最終還是由顧客埋單。 家樂福沈陽地區公共事務經理周玉萍表示,家樂福一個店每個月在塑料袋上的花費最少要在七八千元。 三經街上,24小時營業的信盟超市的收銀員說:「現在每天至少得用200多個塑料購物袋,這些也都是有成本的。」 商家顧客都說「是好事」 家樂福沈陽地區公共事務經理周玉萍表示,家樂福支持這項規定。「這樣可以減少企業費用,顧客開始可能會不適應,但慢慢就會好了。」 為了提倡環保購物,從2007年9月開始,家樂福已經在推廣環保購物袋了。環保購物袋是布制的,可以反復使用,有各種款式供顧客選擇。「售價是4.9元一個,買滿68元加2元就可以贈送一個。」周玉萍說,現在環保購物袋的市場越來越好,現在每個店每個月平均能賣出二三十個,多的時候可達到50多個,「顧客在慢慢接受環保購物袋」。 信盟超市的收銀員對這個規定也表示支持,認為既環保又可以節省超市成本,但她同時也表示擔心:「就怕顧客不理解,以前買東西給購物袋都習慣了。」 一位正在超市購物的陳先生對此表示理解,「節約能源,這是好事。」 但市民張女士覺得如果不免費給塑料袋會不方便,「現在家裡裝垃圾什麼的用的都是超市、市場給的塑料袋,離不開塑料袋呀。一下子不免費給了,肯定接受不了。」 【二】超市說是「成本價」 1月15日,賈先生在萬客隆超市東陵分店購買了幾樣物品。 「麻煩你給一個塑料袋,我把物品裝起來!」結完賬後,賈先生要求。 「對不起,塑料袋1元一個。」收銀員說。 「我在超市裡買完東西,裝東西的塑料袋也得我花錢?」賈先生不解。 「這是環保型塑料袋,可以降低白色污染,而且能承受10公斤的重量,1元錢只是成本價。」對方解釋。 萬般無奈下賈先生再次掏出了錢包。 【三】這就是商家,顧客還有國家政策之間的博弈了 一段時間之後會有比較成熟的營銷模式的 費用的話,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
❽ 塑料袋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
「限塑令」實施後塑料袋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
塑料袋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長久的危害。由於塑料不易被分解,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污染物永久存在並不斷累積,會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而塑料購物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限塑令」實施已過去一周,我們試圖通過了解目前塑料袋使用情況,了解人們當前的購物生活習慣與環保意識。
針對超市是人們購物的主要場所,也是塑料袋大量使用的場所,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在杭州物美大賣場文一店進行調查。調查採取實際考察的方式,在超市收銀台後觀察人們的購物習慣並列表統計。觀察了目光可及的三個收銀台狀況,在下午7:15~7:35這20分鍾內:共有57個人付款,其中男性25人,女性32人,其中用塑料袋的有19人,占總數的33.3%。而使用塑料袋的19人中男性11人,女性8人,占各自性別總數的44%和25%,占總數的19.3%和14%。而買環保袋的一共有22人,占總數的38.6%,其中,男性占人,女性佔14人,占各自性別總數的32%和43.75%,占總數的14%和24.6%。其中自帶環保袋或塑料袋的有10人,占總數的17.5%,其中男性2人,女性8人,占各自性別總數的8%和25%,占總數的3.5%和14%。不用的或用購物車的有6人,占總數的10.6%,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占各自性別總數的16%和6.25%,占總數的7%和3.5%。
由此可見,國家「限塑令」推出後,「限塑令」實施初期,市場阻力不大,但仍然需要一個適應期。在超市和商場由於國家法律實施的強制性,限塑都順利地推行了,也受到了多數市民的歡迎。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
一、「限塑令」的目的
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遊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視覺污染」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國家自2008年6月1日起實行「限塑令」,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市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最終達到減少連卷塑料袋等各種塑料袋使用的目的,以遏制其對環境的危害。
二、「限塑令」的意義
塑料袋實實在在地危害著環境,被丟棄的塑料袋不僅有礙觀瞻,還會導致野生動物和家畜的死亡,以及堵塞城市下水管道等。對超薄塑料袋實施禁令、鼓勵使用塑料袋替代產品和鼓勵回收利用等措施將可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出售塑料袋所得可用於支持市政回收項目,還可用於降低環保產業勞動力成本,包括廢品回收業和使用天然纖維製造塑料袋替代產品的行業都將受益。
三、環保袋的好處
使用環保袋有很多好處有很多,使用環保袋,即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減少白色污
染;而且環保袋的使用壽命比塑料袋長,最重要的是環保袋可以循環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壽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環保袋好處多多。
四、購買塑料袋的原因
超市有償提供的塑料袋價格在0.1~0.3元之間,環保袋的價格則在3~5元之間。一次購物,人們所需用塑料袋的個數在2~5個之間,用環保袋一般是一個就夠了,少數買的多的顧客,需要2~3個。由於「限塑令」實施不久,人們購物還未養成自帶的習慣,如果去購物時沒有自帶環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價格在1元左右,而再購買一個環保袋需要花3~5元。這是少數人依舊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為忘了帶而買環保袋,反而提高了購物成本。而且環保袋不方便對購買的商品進行分類,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雜的放在一起,如果購買的商品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變形。
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時候,人們習慣於用籃子、布袋購物,也沒覺得不方便。但也要確實認識到以前商品的種類不如現在的繁多,人們的購物需求不同。現在的人,往往習慣於把幾天內所需的商品一次性買齊,所以環保袋的設計上也需要改善,並不是越大越好。
五、環保意識的強化
相較於「限塑令」實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況,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57個被調查者中有38個使用自帶的購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費者群體至少下降了6成。有些沒有攜帶環保購物袋的市民在購買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時,也都已經不再用塑料袋盛裝,他們會選擇手捧,或懷抱的方式
從這些現象來看,人們已經意識到塑料袋帶來的危害,雖然長久以來的習慣不能一下子改變,但是會有意識的去減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環保袋就已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塑料袋會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也會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現。
六、「限塑令」施行中的阻力
和超市嚴格執行「限塑令」相比,菜場執行情況要差得多。根據一則新聞報道,記者在一家農貿市場問一名攤販:「今天不是不讓送免費塑料袋了嗎?」該攤販回答:「我這是方便老百姓啊,不給塑料袋他怎麼買菜呢?」 一名菜場經營人員說,每個塑料袋兩毛錢,但為了這兩毛錢,他們往往要向消費者解釋半天,仍有人不理解。還有消費者聽說塑料袋要另外收費,竟扔下已經稱好的菜揚長而去。
由此可見,在超市商場以外的農貿市場以及水果攤位,「限塑令」並沒有起到很強大的「限塑」作用。
「限塑令」不「限塑」並不能夠說明「限塑令」不適合現實情況的需要,反而更能夠體現出環境對「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從硬性規定到人們自覺執行之間的距離。
七、減少施行阻力的措施
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與問題同時產生。要使「限塑令」施行過程中的阻力減少,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總結出了幾點。
1.繼續加強對「限塑令」的宣傳,使限塑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2.從總體上加強環保意識,不僅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3.要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從生活習慣的各個方面出發,製造更便利時尚的環保購物袋;
5.鼓勵各個事業單位施行不違背於「限塑令」的實際措施,等等。
總結:
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超過三十億個。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達40萬噸,是一次性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場所之一,雖然商務部規定: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從6月1日開始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也不得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塑料購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貨商店、菜市場、水果攤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三倍,而生產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至少13000噸。這些塑料袋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白色污染」的禍首,嚴重危害了自然環境衛生。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是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手段之一。
根據有關專家測算,「限塑令」的實施將使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至少三分之二。有專家表示,我國實行「限塑」,是利用經濟手段治療人們的白色污染「依賴症」,最終實現由「限塑」到「禁塑」。而現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過宣傳教育,讓老百姓把自覺摒棄塑料袋變成習慣。另一方面,還是要找到既能兼顧百姓生活便利,又環保的塑料購物袋替代品。對於老百姓來說,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雖然眼下的「限塑令」給市民帶來了些許不便,但從長遠考慮,合理的使用塑料購物袋,逐步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總量,可以從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最終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但是,「限塑令」是國家行政機關通過行政法規來達到「限塑」的目的,要從「限塑」到自覺的摒棄塑料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去自覺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