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老師解答: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
(1)對待傳統文化要繼承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並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或堅持「古為今用」的方針,把批判與繼承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 (2)①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文獻調查等。(列出兩種方法即可) ②儀表端莊大方;言談舉止文明得體,態度親切、熱情,注意禮貌用語;熟悉訪談內容;做事認真負責等。(言之有理,三個方面即可) ③重視莆仙戲後備人才培養;加強莆仙戲的宣傳工作,擴大莆仙戲的影響;政府加大對莆仙戲事業的資金投人;推動莆仙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言之有理,兩個方面即可) |
B. 莆仙戲的歷史沿革
莆仙戲濫觴於南宋,清朝莆田文人關陳謨在《閩中雜記》中記載:「興化戲劇源於宋而盛於明。」南宋莆田詩人劉克庄(1187~1269年)晚年於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在故鄉看到莆仙戲演出,曾賦詩描述當時盛況:「抽簪脫袴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陌頭俠少行歌乎,方演東晉談西都」。可知,所演劇目多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並包含某些宋、元南戲古老與罕見的劇目。
據1962年調查統計,莆仙戲傳統劇目有5000多個、8000多本,其中與宋元時期南戲有關的劇目,除了被稱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與《蔡伯喈》外,還有《張協狀元》、《郭華》、《陳光蕊》、《劉文龍》、《劉錫》、《王祥》、《朱買臣》、《趙盾》、《殺狗記》、《小孫屠》、《蘇秦》、《劉知遠》、《王十朋》、《老萊子》、《董永》、《樂昌公主》、《王煥》、《姜詩》、《高文舉》等81個,有抄本流傳下來的共57個,其中被稱為「宋元戲文」三種之一的《張協狀元》,是目前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戲劇目。此劇在全國各地早已失傳,惟獨保存在莆仙戲里,700多年來歷演不衰。據老藝人黃文狄(1895~1967年)回憶,師傅代代相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莆田「後周二班」演過此劇。由於興化話「協」與「洽」諧音,所以劇名又叫《張洽》。後來劇本傳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玉樓春班」,民國初年由「福順班」演出 。
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卷八《風篇》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余所見未廣耶?」演員的冠飾也很有特色:「弁如幘,但當耳有兩手拤耳。余少時於戲場見之,猶有吉祥之意。」長樂人謝肇淛在《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記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閩音」。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黃金龍辦起私人家班:「集戲子一班為生」(清·陳鴻《清初莆變小乘》)。而民間班、社大發展,據清陳鴻《莆靖小紀》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戲子廿八班,共妝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賞新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莆田北關外頭亭瑞雲祖廟,嵌立一塊「志德碑」,上列戲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達到鼎盛時期。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僅仙游一縣就有戲班60多班。當時,湖南人陳盛韶任仙游縣令,他在《問俗錄》中記載:「俗喜歌舞,里巷婚喪,靡不演劇,而價亦廉。合邑60餘班,閩人通稱七子班。樂操土語,別郡人終日相對,不達一語」。據調查統計,從清中葉到清末,莆田、仙游兩地的戲班達到150多個。並從崑曲、弋陽腔及亂彈等聲腔中吸收了大量傳奇劇目,改調而歌,使莆仙戲傳統劇目更為豐富。
此外,清代莆仙戲還出現根據時人時事或地方故事編演的時事劇。其中有揭露仙游縣令宋某胡亂判案,草菅人命,造成冤案的《王監生》;有反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驅趕上街掃馬糞的《紅頂掃馬糞》,以及《林則徐禁煙》、《嗎啡劫》等。
民國時期,京戲、閩劇相繼傳入莆田,京劇的武打表演與俠義劇目,閩劇的機關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對莆仙戲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後台伴奏也從原先的鑼、鼓、吹單純的樂器,向民間吸收了「十音」、「八樂」中的部分樂器和外地劇種的樂器,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揚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戲音樂形式更加多樣與抒情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莆仙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民國9~12年(1920~1923年),「紫星樓」班首次出國,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伐子都》、《征東》、《征西》、《三國》、《封神榜》等劇目。民國16~19年(1927~1930年),雙賽樂班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天豹圖》、《瓦崗寨》、《水滸》、《三國》、《方世玉打擂台》、《王魁與桂英》等。這一時期,莆仙戲劇壇上涌現一批著名演員,如生角黃文狄、老生傅起雲、凈角林元、小生鄭應、凈角林爐、旦角陳金標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至1949年,莆仙戲處於低落時期,戲班大量減少,藝人紛紛改行或星散農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莆仙戲獲得新生。50年代初,莆田、仙游兩縣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戲班藝人,學習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和「改戲、改人、改制」政策,對莆仙戲進行恢復和改革工作,莆田縣的「新共和」、「益華風」、「賽鳳凰」、「新民風」、「賽天然」等40多班,仙游縣的「新仙和」、「新泉春」、「新玉和」等10多班,先後恢復演出。他們分別移植、改編並上演一批來自老解放區的劇目,如《闖王進京》、《林沖》、《三打祝家莊》、《逼上樑山》、《九件衣》、《血淚仇》等,受到觀眾贊賞。1951年至1952年,由文化部門派出幹部和由藝人民主選舉產生劇團領導班子的新型劇團(如莆田縣典型劇團和仙游縣實驗劇團等)先後成立。1953年,莆田縣建有大眾劇團、勞動劇團、荔聲劇團、和平劇團、前進劇團,仙游縣有鯉聲劇團等,推動了劇目編演工作。
1952年10月,經整理的傳統戲《千里送》,參加福建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受到好評。1954年8月,又整理傳統戲《琴挑》、《瑞蘭走雨》、《百花亭》、《果老種瓜》、《春江》等,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同年9月,莆仙戲代表隊首次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琴挑》獲演出獎等。1959年9月,莆仙戲代表隊參加福建省巡迴演出團,攜帶《團圓之後》、《三打王英》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觀看演出,並和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1960年,被譽為「莎士比亞式大悲劇」的《團圓之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
20世紀50年代,莆仙戲還編演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目。1956年2月,仙游縣鯉聲劇團編演的《大牛與小牛》、《三家林》,莆田縣實驗劇團編演的《種荔枝》,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受到好評。《大牛與小牛》、《三家林》還獲得劇本創作獎。1958年8月,仙游縣鯉聲劇團創作的《夫妻紅》,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得到好評。 1959年,莆仙戲《團圓之後》、《三打王英》劇目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等分別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 。
與此同時,莆田、仙游兩縣文化主管部門和編劇小組,在發掘、整理傳統遺產,開展藝術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人員,深入民間、劇團和流散藝人中,搶救、挖掘、徵集到大批演出抄本、音樂曲牌和歷史文物,並記錄出許多口述本。至1962年7月,全省挖掘搶救戲曲傳統遺產現場會在莆田召開時,共收集有傳統劇目5619多個,其中1020個劇目是新發掘發現的,演出抄本8000多冊,音樂曲牌1000多支,僅與《南詞敘錄》對照,就有《張洽》等81個劇目與宋元南戲同名。又如1956年,從民間搶救、挖掘的劇本《傅天斗》(莆仙戲目連戲的一種),是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獻。此外,20世紀60年代初期,還先後整理、編印有《莆仙戲傳統科介》、《莆仙戲傳統舞台美術》等書稿。同時,由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戲曲歷史研究室與各地戲曲工作者組成的歷史調查組,在中國戲曲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在莆田、仙游兩地作長達4個月的觀摩調查,寫出幾十萬字的莆仙戲歷史調查報告。藝術教育方面,莆田、仙游兩縣於1956年舉辦莆仙戲藝術訓練班、學員班,排演《敬德畫像》、《胭脂鋪》等劇,並參加福建戲曲藝術訓練班匯報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間,莆仙戲遭到嚴重破壞,《團圓之後》、《春草闖堂》、《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較好的劇目,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許多藝人受迫害,劇團被撤銷。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後,莆仙戲再次獲得解放。1978年後,兩縣專業劇團陸續恢復演出,並涌現出許多民間職業劇團 。100多個專業劇團、業余劇團活躍在城鎮鄉村,長演不衰,莆仙戲迎來有史以來最為繁榮的時期 。20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莆仙戲演員青黃不接問題,福建省藝術學校委託莆田地區舉辦莆仙戲學員班。莆、仙兩縣還分別辦起藝術學校,培養一批青年演員。
1978年改革開放後,莆仙戲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1979年,莆仙戲《春草闖堂》赴北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 ;
1979年2月,仙游縣鯉聲劇團重新排演由陳仁鑒(執筆)、柯如寬、江幼宋編劇的《春草闖堂》,赴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該劇先後被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中國京劇院等還攜帶該劇到香港地區及國外演出,在東南亞頗有影響。
20世紀80年代,涌現鄭懷興、周長賦、王順鎮、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劇作家群。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劇目,特別是新編歷史劇,在福建乃至全國都獨樹一幟,被專家稱為閩派戲劇 。
1981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應調晉京演出。1985年,莆仙戲《秋風辭》晉京參加全國戲劇觀摩演出;1986年,莆仙戲《新亭淚》、《鴨子丑小傳》、《晉宮寒月》再次晉京展演。
2008年8月,經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啟動莆仙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做好莆田市莆仙戲申報世遺工作的實施意見》。莆田市正按實施意見擬定的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及工作要求全面展開基礎工作。此外,對莆仙戲優秀傳統摺子戲及名老藝人的表演藝術的復排、錄制等保護工作任務完成過半。
C. 莆仙戲有什麼特點
莆仙戲【概述】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起源】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 【歷史】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晉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並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 唐代莆仙民間歌舞百戲盛行。據傳 ,唐開元間(713-741),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頻,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見《中國人名大辭典》"江采頻"條,《唐宋傳奇梅妃傳》)。其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後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於是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咸通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題,"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見宋沙門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唐代"百戲",亦稱"散樂"是一種"俳優歌舞雜奏"(見《舊唐書.音樂志》,豐富多彩的雜戲和歌舞表演。 宋代,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有家樂自娛。宋時莆田文士方梅叔,是個"歲得束修及青雲貴人饋遺以自肥"的塾師,也"買歌伎數十人",盡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娛賓客"(見宋王邁《瞿軒集》卷十一《莆陽方梅叔墓誌銘》)。蔡京一家,在宋時多居官顯要,在京常"家宴張樂",令家樂優伶給表演雜劇取樂(見宋周暉《清波雜志》)。其家鄉仙游赤嶺子侄,每宴亦令歌會歌舞,據調查赤嶺現今流行的"十番",有"大樂"和"小樂"之別,規范嚴謹。樂員演奏時需張"涼傘",穿禮服,據說是宋代官家宴樂之遺響,(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縣戲曲調查資料》)。 【藝術特點】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據宋莆田劉克庄致仁家居時的詩文記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楚漢劉鴻溝的"鴻門會",項羽兵敗垓下的"霸王別姬";兩晉興亡的"東晉西都";古代神話的"誇父逐日",外邦朝貢的"昆侖奴獻寶"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台"。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即篳、篥)。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 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游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凄涼,昨日人趨似堵牆;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見宋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系。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 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與《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的南戲劇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角色】莆仙戲的行旦腳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後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
D. 莆仙戲的特點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E. 莆田地方戲劇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朱石鳳、黃寶珍、王少媛等。
F. 莆仙戲的特點有哪些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 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G. 游戲的戲組什麼詞
1、影戲
造句:我能從我配合製造的紀錄片中學到很多工具,還可以從那一些影戲中的差別腳色身上切合實際相識到很多山口勝平配過的角色做人的原理。
解釋:(1)皮影戲。(2)<方>電影。
2、戲班
造句:本文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結合已學過的理論知識、相關成果的研讀從現狀、生存、戲班傳承收入、生態環境、音樂本體等方面對華亭曲子戲作以初步調查與研究。
解釋:(~兒)戲曲劇團的舊稱。也叫戲班子。
3、木偶戲
造句:2004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JesseBering為一群學齡前兒童表演木偶戲,劇中有一頭短吻鱷吃掉了一隻老鼠。
解釋: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由於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也叫傀儡戲。
4、嬉戲
造句:就像是一座地中海城市被轟隆一聲扔到了北方:建築物是白色和灰色,如此設計彷彿是為了讓影子嬉戲,裡面的公寓房間窄仄,使巴黎人想要從中逃離。
解釋:<書>游戲;玩耍。
5、戲台
造句: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依舊相信,我們是戲台上的小丑,上帝是觀眾,只有學會團結包容,學會愛,我們在上帝眼中才不會顯得那麼滑稽可笑!
解釋:<口>舞台。
6、調戲
造句:馬龍?金(MarlonKing)今天在索思沃克皇家刑事法庭的審判中被判處18個月的監禁,他涉嫌在一家夜總會調戲一名女性,並打破她的鼻子,原因是那名女性罵他勾搭調情的行為「非常惡心」。
解釋:<輕>用輕佻的言語舉動戲弄(婦女)。
7、戲曲
造句:一個年輕的書生迷戀上了一位美妙的女子,而這個女子其實是一個極具法力的白蛇妖。這個故事給中國戲曲、電影、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
解釋:(1)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2)一種文學形式,雜劇和傳奇中的唱詞。
8、鬼把戲
造句:但是,如果你是地緣政治專家喬治?弗萊德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斯特拉福戰略預測公司總裁),你會認為這只是中國眾多策略中的一個鬼把戲。
解釋:(1)陰險的手段或計策。(2)暗中捉弄人的手段。
9、變戲法
造句:在這個研究中,即使受試者目不轉睛地看著魔術師變戲法的地方,他們也往往看不出魔術師變的「戲法」,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到其他地方去了。
解釋:(~兒)表演魔術。
10、戲碼
造句: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和日本男星木村拓哉在電視劇《月之戀人》中上演激吻戲碼,這段吻戲一經播出就成為日本網友的熱門話題。
解釋:(~兒)舊稱戲曲演出的節目。
11、演戲
造句:顯然他們將出自中國,因為只有在中國他們才有機會練武功,但是除此之外你還必須會演戲,所以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解釋:表演戲劇。
12、戲耍
造句:我倒覺得很難用這種手段戲耍別人,而且,這個小東西從袋子里出來後四處游盪的優雅姿態很難與秘密的傳播相提並論,所以我對這種解釋持懷疑態度。
解釋:戲弄。
13、戲裝
造句:歌劇有著多方面的層面--------人聲、管弦樂、視覺藝術(布景、戲裝及特別效果),戲劇(悲劇或喜劇)及間或加插舞蹈。
解釋:戲曲演員表演時所穿戴的衣服和靴、帽等。
14、戲弄
造句:你通過幫助他們想像這些想法的作用,通過向他們展示這些想法的作用,可能甚至自己批評它再看人們怎麼沖去為它辯護,來戲弄那些接近你難以置信的想法的人。
解釋:耍笑捉弄;拿人開心。
15、馬戲
造句:已經32歲的他是華倫達雜技與馬戲表演家族的第七代傳人。他說:「我盡量不去考慮哪些消極的東西或是在這項運動中我失去了那麼多親人的事實。」
解釋:原來指人騎在馬上所做的各種表演,現在指節目中有經過訓練的動物,如狗熊、馬、猴子、小狗等參加的雜技表演。
16、游戲
造句:對他們來說,游戲和應用並不是像書或音樂一樣的文化的一部分。
解釋:(1)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等。某些非正式比賽項目的體育活動如康樂球等也叫游戲。(2)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
17、皮影戲
造句:皮影戲是十八世紀中期傳到歐洲的,法國傳教士在1767年將皮影戲帶回法國,在巴黎和馬賽舉辦的表演,引起一陣轟動。
解釋:用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曲,民間流行很廣。表演時,用燈光把剪影照射在幕上,藝人在幕後一邊操縱剪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也叫影戲。有的地區叫驢皮影。
18、把戲
造句:他發現政治是一種骯臟的把戲,所以只是出於不得已才參與政治,這是因為他知道,最起碼他和自己的朋友們比這幫人要強得多。
解釋:(1)雜技:耍~|看~。(2)花招;蒙蔽人的手法:戳穿敵人的鬼~。
19、戲劇
造句:直到今天,每當我讀《李爾王》時,祖父的形象總浮現在我眼前。我常懷疑,當我欣喜沉浸在自己戲劇和詩歌中那些激情洋溢的人物時,是否超越對他的回憶。
解釋:(1)通過演員表演故事來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沖突的藝術。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綜合。分為話劇、戲曲、歌劇、舞劇等,按作品類型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2)指劇本。
20、戲劇性
造句:「本周初,我同邁阿密熱火談起這件事時,他們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名球員經紀人在談起過去48小時發生的戲劇性轉變時這樣說。
解釋:指戲劇中戲劇沖突和情節所具有的尖銳、激烈或曲折的特性。沖突越尖銳、激烈,情節越曲折,戲劇性就越強。
21、戲院
造句:這些信息包括哪裡有最近的自行車泊車位,戲院和旅館的方向,到奧林匹克公園去的最好的路線,還有相關的競賽信息。
解釋:劇場。
22、戲法
造句:這是一個簡單的基因戲法:創造出一種能感染流感的雞,但是它又不會把流感傳染給其他禽類,或者,像設想的那樣不會傳染給養殖它們的人類。
解釋:(~兒)見〖魔術〗。
23、獨角戲
造句:保持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被視作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特權並對這個國家來說是至高無上的任務,因此它唱獨角戲:沒有西方文明伴隨。
解釋:(1)只有一個角色的戲,比喻一個人做一般不是一個人做的工作。(2)滑稽②。‖也作獨腳戲。
24、戲謔
造句:他說:「王爾德把他極為強烈的情感藏在輕巧的文章里,戴著輕松戲謔或憤世嫉俗的面具,隱藏了自己對於不可思議的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
解釋:用有趣的引人發笑的話開玩笑。
25、地方戲
造句:時至今日,對寶卷、彈詞、鼓詞、地方戲等民間藝術的研究已全面展開,並且在相關領域中已經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解釋:產生在某一地區,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鄉土色彩的劇種,如漢劇、湘劇、川劇、越劇等。
26、重頭戲
造句:觀眾們齊聚於此觀看索約隆賽馬決賽,這是那達慕盛會的重頭戲。那達慕大會每年都在烏蘭巴托城外舉行,屬於蒙古的傳統文化。
解釋:指唱工和做工很重的戲。
27、兒戲
造句:我跟我父親此前會把山崩當兒戲,到罕無人跡的地方滑雪,在激流中沖浪,現在他死了,因為有個人駕駛飛機飛進了風暴中,我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解釋:象小孩子那麼鬧著玩兒,比喻對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視同~|不能拿工作任務當~。
28、戲子
造句:沒有人知道之後這個男人從青年變成中年人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總之「做戲子」這個極其形象的詞彙在眼前這個身形佝僂、囁囁嚅嚅的中年人身上已經盪然無存。
解釋:舊時稱職業的戲曲演員(含輕視意)。
29、戲迷
造句:已故我省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在她藝術生涯的40多年中,為廣大戲迷觀眾,奉獻了一台又一台優秀的戲劇節目。
解釋:喜歡看戲或唱戲而入迷的人。
30、戲言
造句:但是在她那隱秘的靈魂深處,她對鮑里斯作出的保證是否是戲言,還是緊要的、具有約束力的諾言,這個問題一直使她覺得難受。
解釋:隨便說說並不當真的話。
31、南戲
造句:他把自己的戲叫作「傳奇」,並試圖吸取南戲的精神:在形式、時空背景、人物設置、情節構造、意境以及語言等方面繼承南戲。
解釋:古典地方戲的一種,南宋初年形成於浙江溫州一帶,用南曲演唱。也叫戲文。參看〖傳奇〗。
32、藏戲
造句:文章從其名稱、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演出程式、舞台藝術以及音樂等方面對熱貢藏戲藝術進行了介紹,旨在使更多的人對熱貢藏戲藝術進行深入研究。
解釋:藏族的戲曲劇種,流行於西藏地區。
33、小戲
造句:河南太康道情戲是全國眾多地方戲的一種,是由說唱道情蛻變為民間小戲,在新中國成立後發展為形制健全的「大戲」。
解釋:(~兒)小型的戲曲,一般角色較少,情節比較簡單。
34、歌仔戲
造句:山姆錫夫頓,紐約時報更擔心美食家,是不是什麼巨大的葉印象深刻,他看見小,餐廳開始歌仔戲,美國食品人格埃迪黃。
解釋:台灣省地方戲曲劇種,由當地民謠山歌發展而成。流行於台灣和福建薌江(九龍江)一帶。參看〖薌劇〗。
35、京戲
造句:自我保護的中國是不是最終會向那個陌生的世界真正敞開其大門,還是只是上演一台精心綵排的京戲來讓世界覺得冷落又不知所雲?
解釋:<口>京劇。
36、黃梅戲
造句:黃梅戲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這個和諧的黃梅戲曲調擅長表達人們的感情和模擬不同的個性。
解釋: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該省中部,因主要曲調由湖北黃梅傳入而得名。也叫黃梅調。
37、滑稽戲
造句:船上各色人物都有,有得「狂犬病」的「野蠻的金融家」(關於有錢人也無能的半滑稽戲),有在頭等艙游獵的珠寶大盜。
解釋:一種專門以滑稽手段來表現人物的劇種,流行於上海、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地區。也叫滑稽劇。
38、唱戲
造句:總喜歡在淡淡暮色中坐在錦江邊。身旁有一些唱戲的老人,大聲朗讀的學生,低聲軟語的情侶;
解釋:<口>演唱戲曲。
39、武戲
造句:武戲著重刻畫英雄人物,角色多為忠心耿耿的武將,名聲顯赫的帝王和足智多謀的文臣,所有這些角色在劇中與叛臣逆賊作斗爭。
解釋:以武工為主的戲(區別於『文戲』)。
40、百戲
造句:數年之後,敦煌市場,絲綢相交,歌舞相望,神筆張終於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兒,但英娘已淪為百戲班子的歌舞伎。
解釋:古代雜技的總稱。
41、唱獨角戲
造句:保持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被視作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特權並對這個國家來說是至高無上的任務,因此它唱獨角戲:沒有西方文明伴隨。
解釋:比喻一個人獨自做某件事。
42、大戲
造句:又一天的希臘大戲在黎明前拉開了大幕,希臘財政部長維尼澤洛斯(EvangelosVenizelos)在一份聲明中抨擊自己的老闆帕潘德里歐提出的全民公投計劃。
解釋:(1)大型的戲曲,情節較為復雜,各種角色齊全,伴奏樂器較多。(2)<方>京戲。
43、花鼓戲
造句:雖然花鼓戲《洗菜心》沒有被有關的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洗菜心》是湖南花鼓戲中的優秀保留曲目。
解釋:流行於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
44、柳子戲
造句:在分析柳子戲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本文試圖進一步以美學的視角探尋柳子戲的審美理想,剖析觀眾的審美趨向。
解釋:山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山東西部和江蘇北部、河南東部一帶。
45、現代戲
造句: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支美麗的奇葩。一出現代戲《李二嫂改嫁》,唱響了祖國大江南北。
解釋:指以現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戲劇。
46、傀儡戲
造句:所謂傀儡戲就是利用貼在人偶軀乾和四肢上的細線來操作的人偶戲,操縱傀儡的師父則站在舞台的上方來進行表演。
解釋:見〖木偶戲〗。
47、排戲
造句:在排戲方面要具備積極的責任心,從而為每一次順利演出技術運行做好指導。
解釋:排演戲劇。
48、戲衣
造句:在服飾製作方面,清代前期的紡織業比明代有了進一步發展,隨之出現的就是戲衣的專業生產製作,無論是民間使用的戲衣還是內廷演出戲衣都有進步。
解釋:戲曲演員演出時穿的衣服。
49、摺子戲
造句:此外,棋藝館還舉辦曲藝表演、摺子戲、燈謎、講古、文化藝術講座、粵劇私伙局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解釋:只表演全本中可以獨立演出的一段情節的戲曲(區別於『本戲』)。例如演整本《牡丹亭》是本戲,只演《春香鬧學》或《游園驚夢》是摺子戲。
50、配戲
造句:在與巴登配戲時,豪爾(表現出角色)在慾望和痛苦之間輾轉反側,表現出與艾倫最近作品中其他的女性角色不同的動人之處。
解釋:指配合主角演戲。
51、戲文
造句:本文從惠山泥人與崑曲這兩種藝術門類的社會生態關系入手,意在探討戲文對於泥塑創作和欣賞的社會學因素。
解釋:(1)見〖南戲〗。(2)見〖戲詞〗。
52、文明戲
造句:後來他又將文明戲首次搬上香港銀幕,開創了香港電影「導人向善、重人倫」的優良傳統。
解釋:我國早期的話劇,二十世紀初開始流行於上海一帶。沒有正式的劇本,演出時可以加進一些即興的成分。
53、採茶戲
造句: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
解釋:流行於江西、湖北、廣西、安徽等地的地方戲,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跟花鼓戲相近。
54、拿手好戲
造句:托尼?羅賓斯是位著名勵志演說家,他的拿手好戲就是在電視上的軟廣告節目中,號召人們「激發出自己內心的能量」。
典故:原指演員擅長的劇目。泛指最擅長的本領。
55、逢場作戲
造句:這種奇怪的動態表明,雖然投資者已經為美國人靠財政上自我犧牲而來的逢場作戲驚恐不已,但對手頭的現金,他們實在無法確定應該投向何方。
典故:逢:遇到;場:演戲的場地。原指舊時走江湖的藝人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後指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
56、唱對台戲
造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Sen)說,「老是跟市場唱對台戲,就像別人說話你老唱反調一樣令人奇怪。」
典故: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台戲。比喻採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57、游戲人間
造句:像所有典型的花花公子一樣,他的感情生活極為豐富,游戲人間也在情理之中。
典故:指把人生當作游戲的一種生活態度。
58、二龍戲珠
造句:殿堂雕梁畫棟,裝飾豐富多彩,特別是殿頂上「二龍戲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別致。
典故:兩條龍相對,戲玩著一顆寶珠。
戲評、戲色、戲笑、戲辱、戲曲、戲台、戲筆、險戲、戲啁、戲館、戲車、戲迷、狎戲、象戲、戲頭、戲幻、戲言、戲樓、戲彩、戲說、戲盪、戲弄、戲樂、戲適、戲陽、戲文、戲調、戲衫、戲論、優戲、游戲、於戲、娛戲、玉戲、閱戲、壯戲、作戲、做戲、隱戲、影戲、行戲、雅戲、熊戲、言戲、宴戲、引戲、諧戲、戲照、戲子、戲裝、嬉戲、戲責、戲竹、繩戲、水戲、說戲、戲語、聽戲、戲娛、跳戲、戲豫、堂戲、玩戲、戲游、戲歌、戲衣、戲判、戲戲、戲面、戲亭、戲塵、戲場、戲法、戲單、戲話、戲酒、怠戲、遨戲、羼戲、藏戲、沙戲、百戲、倡戲、蹭戲、抵戲、翻戲、斗戲、詆戲、蝶戲、墊戲、點戲、熱戲、泅戲、清戲、禽戲、誚戲、蒲戲、配戲、漫戲、毗戲、秘戲、迷戲、慢戲、鹿戲、裸戲、盤戲、排戲、偶戲、庖戲、南戲、鳥戲、宓戲、宮戲、粉戲、回戲、虎戲、赫戲、幻戲、觀戲、胡戲、鬼戲、歌戲、劇戲、局戲、鞠戲、看戲、伏戲、獵戲、領戲、嬲戲、入戲、群戲、鬧戲、憨戲、誹戲、兒戲、官戲、詬戲、猴戲、鶴戲、火戲、譏戲、家戲、勾戲、好戲、賭戲、侗戲、調戲、惡戲、馬戲、妙戲、可戲、開戲、樂戲、鬮戲、口戲、侉戲、京戲、角戲、交戲、虐戲、孟戲、墨戲、評戲、搶戲、朋戲、儺戲、拍戲、弄戲、昵戲、戲怠、戲鴻、戲墨、戲目、戲術、戲具、戲下、戲德、戲玩、戲詞、戲房、戲本、戲碼、戲狎、戲婦、戲倡、戲劇、戲侮、戲慢、文戲、戲客、烏戲、武戲、嘻戲、無戲、戲謔、戲褻、戲禽、戲薄、戲兵、戲戟、戲瀆、戲皇、戲耍、戲嬲、戲馬、戲園、戲院、戲招、戲戰、學戲、夜戲、牙戲、演戲、葉戲、燕戲、謔戲、笑戲、小戲、雜戲、淫戲、飲戲、噫戲、有戲、語戲、戲嘲、地戲、大戲、嗤戲、串戲、村戲、博戲、車戲、嘲戲、唱戲、采戲、步戲、不戲、本戲、搬戲、散戲、扮戲、猿戲、頑戲、戲箱、戲殺、戲路、戲水、戲談、戲眼、攤戲、戲渝、戲弈、土戲、設戲、把戲、傲戲、社戲、手戲、送戲、談戲、耍戲、耍把戲、泗州戲、手影戲、三小戲、射雉戲、紹興戲、戲斑衣、戲鐵石、戲報子、戲五禽、頑把戲、半仙戲、扮戲子、霸上戲、變戲法、變把戲、蹦蹦戲、採茶戲、嘗湯戲、布依戲、穿針戲、辰河戲、大弦戲、的篤戲、游戲說、魚龍戲、做工戲、緣竿戲、摺子戲、紙影戲、野雲戲、軒輊戲、葉格戲、戲摺子、五音戲、壓軸戲、戲檯子、五彩戲、戲匣子、文明戲、目蓮戲、獼猴戲、臉戲兒、肩擔戲、髦兒戲、角抵戲、角力戲、看家戲、橘中戲、對台戲、對子戲、斗雞戲、端公戲、鬼把戲、歌舞戲、歌仔戲、隔壁戲、福州戲、話巴戲、滑稽戲、過場戲、廣東戲、跟頭戲、翻戲黨、嗨子戲、花燈戲、目連戲、木偶戲、秋胡戲、連台戲、梨園戲、機器戲、黃梅戲、活把戲、話把戲、話靶戲、交線戲、假婦戲、詭把戲、高甲戲、火戲兒、花把戲、淮海戲、花鼓戲、宓戲氏、籠口戲、傀儡戲、柳琴戲、沒戲唱、柳子戲、秘戲圖、皮影戲、莆仙戲、牽絲戲、游戲手、燈影戲、調百戲、地方戲、調把戲、抵角戲、撮把戲、對手戲、獨角戲、獨腳戲、草台戲、白話戲、梆子戲、師公戲、參軍戲、百戲衣、百戲人、蚩尤戲、嗔面戲、春台戲、唱工戲、戲出兒、戲馬台、戲萊衣、戲劇性、桐葉戲、踏球戲、壓台戲、歇工戲、鴛鴦戲、葉子戲、影燈戲、游戲場、做戲文、琢釘戲、戲螞蟻、戲提調、戲館子、重頭戲、無戲言、無聲戲、戲園子、五禽戲、小把戲、現代戲、戲班子、戲文子弟、游戲人世、矮子看戲、矮人看戲、游戲翰墨、游戲筆墨、游蜂戲蝶、游戲人間、魚龍雜戲、侏儒觀戲、視若兒戲、戲劇服裝、天公玉戲、偷雞戲狗、偷狗戲雞、戲鴻堂帖、戲蝶游蜂、唱對台戲、非同兒戲、斷線偶戲、二龍戲珠、電子游戲、群鴻戲海、寢席之戲、髦兒戲子、帽子戲法、飛鴻戲海、逢場作戲、假戲真唱、戾家把戲、逢場游戲、蜂窠唱戲、神通游戲、牧豬奴戲、潑寒胡戲、拿手好戲、官場如戲、另眼看戲、連台本戲、蛟龍戲水、街頭影戲、假戲真做、毛團把戲、戲綵娛親、戲弄參軍、笑歌戲舞、一時戲言、游戲三昧、大弦子戲、唇齒之戲、扯線宮戲、波羅塞戲、蹦蹦兒戲、冰上游戲、散對子戲、斑衣戲彩、班衣戲彩、班衣戲采、游戲塵寰、魚龍百戲、繩橛之戲、視為兒戲、視同兒戲、天子無戲言、軍中無戲言、電子游戲機
H. 莆仙戲的特點有哪些
1、特點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2、簡介
莆仙戲是福建地區的古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莆仙戲,因形成於興化地區(今莆田、仙游),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 1952年經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戲。它流行於莆田、仙游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戲曲曲目
《王魁》、《蔡伯喈》、《張洽》、《陳光蕊》、《殺狗》、《蔣世隆》、《傅天斗》、《江梅妃》、《敬德畫像》、《王監生》、《蔡襄》、《紅頂掃馬糞》、《團圓之後》、《春草闖堂》、《三打王英》、《夫妻紅》、《新春大吉》、《靖邊記》、《狀元與乞丐》、《新亭淚》、《劉賀登基》、《秋風辭》、《鴨子丑小傳》、《逃難記》、《存儲春秋》、《晉宮寒月》、《珍珠衫》、《玉笛梅魂》、《藩國紀聞》、《葉李娘》、《江上行》。
I. 莆仙戲的藝術特色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和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因為發源地過去隸屬於興化府而得名。興化戲在明代中葉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發展,50年代初改稱「莆仙戲」。
莆仙戲是在古代「百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作為宋元南戲的古老劇種,盡管莆仙戲在近代以來曾受到閩劇、京劇以及文明戲的某些影響,但由於聲控、方言和欣賞習俗等因素,卻一直保持著它獨特的風貌,不被其它劇種所同化。這個劇種,在保存古老劇目,音樂曲牌、演出儀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藝術形態令人驚嘆稱絕。
一、歷史沿革
說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因為它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百戲。當時,北方成為群雄逐鹿的戰場,戰亂頻仍,中原的百姓紛紛遷移到南方福建等地,中原的百戲也就隨之南下了。唐代時,莆仙、仙游已是民間歌舞百戲盛行,唐時的「百戲」也叫「散樂」,是雜技、歌舞、曲藝等伎藝的總稱。根據《景德傳燈錄》(宋沙門道原篡)記載,唐咸通年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師「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
宋代時,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和在外做官的人不少,他們有的擅長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北宋後期北方戰亂時,不斷有北方人遷移到福建各地,其中包括宋雜劇、歌舞等伎藝人,致使北方雜劇流傳全國,對各地戲劇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莆、仙「百戲」就吸收了宋雜劇的表演。這種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同時還吸收了「吳歌」、「楚謠」和雜居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當時叫做「優戲」,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歌舞和雜伎等,因為宋代時莆田、仙游隸屬興化軍,故稱「興化雜劇」。
宋末到明初,由於福建海上交通十分發達,莆、仙兩地的商業和對外貿易逐漸繁盛,流行於杭州、溫州的南戲傳入興化,興化雜劇吸收了溫州的戲文和表演,使演出的劇目和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的豐富和提高,成為當時盛行東南沿海所謂「南戲」的形式之一。
元末明初,興化雜劇又吸收海鹽、餘姚、弋陽、崑山諸聲腔的藝術營養,進一步融化、豐富提高,形成了興化腔,並稱「興化戲」,因角色行當原為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7個,也稱「興化七子班」。
如今,溫州的南戲早已盪然無存,而莆仙戲里卻保存了大量宋元時代的南戲劇目。據1962年調查統計,與宋元南戲有關的劇目除被稱之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蔡伯喈》外,還有《張協狀元》、《劉文龍》、《朱買臣》、《殺狗記》、《小孫屠》、《蘇秦》、《王十朋》、《高文舉》、《樂昌公主》等81個,以抄本流傳下來的有57個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古老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被稱為「宋元戲文三種」之一的《張協狀元》,是目前我國最早並流傳至今的一本南戲劇目。
「興化戲劇源於宋而盛於明」(清關陳謨《閩中雜記》)。明清時代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
明代時,興化戲盛行,民間逢年過節、婚壽喜慶或迎神賽會,都會演戲。當時,興化戲還大量移植、改變其它聲腔的劇目。興化戲的盛行和影響,終於為理學家衛道者所不容,明萬曆年間,莆田一文人曾為族人立下「不許沿習俗非,聽縱婦女登山入廟出外看戲文」的家訓。
康熙三十四年(1695),各戲班妝架共有三十六台,十分華麗。當時戲班有鳴盛、翔鳳、碧蘭、壺蘭、慶順、集錦、勝鳳等32班的班名,比康熙三十五年又增加了12班,可見演劇之盛。清道光年間僅仙游一縣就有戲班六十多個,但仙游戲班用純興化方言演唱的莆仙戲令外地觀眾一句也聽不懂的。演員沿襲舊稱為「梨園子弟」,劇目內容多是「忠孝節義」,而且「此風數百年於茲」。這說明了莆仙戲傳統劇目大多最擅長以歷史故事劇為其悠久傳統的特點。
據調查統計,從清中葉到清末,莆田、仙游兩縣的戲班達到一百五十多個,各行各業組織戲班成風。興化班演員原來全都是男性,到清初才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當時戲班不僅演傳統劇目,還編演時事劇,人稱莆仙地區為「戲窩子」。
眾多戲班使莆仙戲長期以來積累下大量傳統劇目,據統計共有五千多個,八千多本,其中除了保存全國罕見的宋元南戲劇目外,還有大批明清時期的傳奇劇目,尤以歷史劇最富有特色。表現起自商周、春秋的《周幽褒姒》、《越王勾踐》、秦漢三國的《秦始皇》、《漢武帝》、《漢文帝》、《霸王別姬》,隨唐宋元的《隋文帝》、《武則天》、《唐明皇》、《李淵》、《李世民》,直至明清的《崇禎君》、《康熙》、《乾隆君》、《洪秀全》等一批劇目。
辛亥革命前後,興化戲的舞台上出現了《林則徐》、《蔡鍔》等鼓吹反帝反封建和宣傳民主、自由、進步思想的時裝戲,對興化戲的藝術革新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興化七子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八仙子弟」的體制。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莆仙戲班中就有「八陽」、「八艷」之名。清末,莆仙戲班迅速發展,角色也相應增加,通常為九至十個角色,也有更多角色的,如莆田全福春班分行細,角色多,需要兩只戲船運載。1930年前後,莆田縣上等戲班還是保持這個體制,同時女演員也上了舞台,還有女班陸續出現,如摩登、蟾宮、騰芳等。這時的興化戲班亦揚帆海外,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興化華僑聚居地演出,小生黃文狄、花旦王玉坤、丑角王震、金榜等的唱功演技,深為南洋華僑所贊賞。
抗戰期間,莆仙戲從劇目內容到演出形式,進行了實驗性的改良。仙游縣還創辦了仙游縣模範樂劇隊,實驗演出了《斬蒲龍》、《梁紅玉》、《大義滅親》、《馬江小景》、《狼狗抗》等一批改良戲,影響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鄉土戲劇改良委員會和樂劇隊被解散,許多戲班亦陸續解散,不少藝人棄藝改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莆田、仙游二縣的戲班僅有三十多個,而且多行當不全,設備簡陋,維持困難,這一劇種瀕臨絕境。
50年代初,不少專業劇團相繼成立,興化戲的名稱被改為「莆仙戲」。
50-60年代,莆田、仙游兩地都成立有編劇小組,集中了像陳仁鑒、朱國福、柯如寬、楊美煊等一批老中青劇作家,對莆仙戲豐富的遺產進行整理改編,涌現出一批推陳出新的優秀劇目,如陳仁鑒的《團圓之後》、《春草闖堂》,被田漢稱贊為堪與莎士比亞的大悲劇和大喜劇相媲美的作品。《團圓之後》於1959年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翌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舞台藝術片。《春草闖堂》於1979年赴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隨後被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改編成古裝故事片《乘龍快婿》。
為發掘、收集莆仙戲遺產,兩縣還成立了編劇小組。截至1961年,計徵集、收購莆仙戲傳統劇目五千多個,演出手抄本八千多冊,同時記錄、整理音樂曲牌共一千多支。老藝人黃文狄還組織莆田縣藝術學校老師和老藝人,編著《莆仙戲傳統科介》 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80年代是莆仙戲歷史上又一個輝煌的時期,僅數年間就在舞台上涌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劇壇上有深遠影響新創作的劇目,如鄭懷興的《新亭淚》、《鴨子丑小傳》,姚清水、祁宗燈的《狀元與乞丐》,周長賦的《秋風辭》,以及姚清水的《逃難記》、楊美煊的《劉賀登基》等。陳仁鑒、鄭懷興分別出版了個人劇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