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選擇一種產品,分析其營銷環境、競爭戰略、市場細分與定位、營銷組合策略。
營銷環境需要用到PEST、價值鏈等工具,然後綜合籍由SWOT分析得出企業應當採用什麼樣的版戰略(這和你權列出的競爭戰略有些不同,競爭戰略要看你講的是哪一層面的,不過通常是業務層面的三種戰略)。其後,根據你所選的這種產品,置於之前分析得的戰略環境下,看它如何在細分後的市場中進行定位(市場細分需要用到一些之前的PEST的內容),再然後,根據產品的目標定位來選擇營銷組合策略。
『貳』 求一營銷案例進行個案分析,我希望能夠有個例子
當我們提起「時尚」一詞時往往會想到雍榮華貴的巴黎、色彩繽紛的米蘭,甚至還會有老成古板的倫敦;談及流行也會涉及諸如「Chanel」、「Dior」、「GUCCI」、「Armani」可能還有「Dunhill」。「高檔、時尚、奢侈」是他們的代名詞,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史使其更多的融入了貴族感,「陽春白雪」式的營銷措施讓普通消費者總是望塵莫及。
西班牙地處歐洲的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脈的阻隔使西班牙偏安一隅。在大多數人的心裡,西班牙有美女、有海灘、有鬥牛、還有足球,「時尚」二字跟西班牙好像不著邊際,但近幾年歐洲時尚界卻猛然颳起了一道「西班牙旋風」。以ZARA為代表的一批另類時尚品牌突破傳統束縛,堂而皇之的成為了時尚領導者。是什麼原因讓ZARA能夠在短時間內成長為極富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呢?
一、應歸功於高效的產品組織體系。
在這里,我們說ZARA的產品不是開發而是組織,是因為其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極富時尚嗅覺感的買手,幫助ZARA品牌在全球各地收集該地區現時的流行產品,並通過購買將產品集中匯於指定地點,由專業的時裝設計師依類別、款式及風格進行全新改版,組成新的產品主題系列,附和現時段時尚流行特點,聘請200多名設計師從米蘭、巴黎時裝秀取得設計靈感,利用高檔品牌提前發布時尚信息的傳統(如3月發布秋冬季時裝、9月發布春夏季時裝,發布時間和真正的銷售季節中間通常有6個月的時間差),使時尚雜志還在預告當季潮流時,Zara櫥窗已在展示這些內容。
二、快速的生產供應鏈條使品牌贏得市場先機。
傳統的服飾品牌從產品設計到面輔料采購、生產加工、物流運輸,到最後成品上架銷售往往需要2-4個月的時間,高檔時裝品牌則會更長一些。ZARA利用全球采購運輸系統,使各地區專賣店貨品上架的全過程最短只用10天時間,全球各專賣店新品幾乎同步上貨,短的時差也不會超過幾小時。這樣就使ZARA在第一時間,將現有市場流行貨品進行批量式銷售,緊跟時尚步伐。利用小批量、多批次的供貨方式,每周兩次向各地專營店進行新產品配送,銷售期超過兩周的滯存產品也會及時更換。這樣,不僅使店內產品更新速率加快,促使消費者經常光顧;而且各專營店不必設立專用貨庫,減小了營銷成本的投入。
三、特殊的營銷方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行購物。
ZARA品牌在全球各地設有500餘家專賣店,每一家ZARA專賣店與其稱之為店鋪不如稱之為小型商場,因為ZARA專賣店往往都擁有萬余平方米的面積,上萬種不同款式的服裝,使消費者能夠形成「一站式」購物環境。多款少量的營銷方式,使得同一種款式、不同尺寸的時裝只有十餘件,銷售好的話最多補貨兩次,一方面減少同質化產品的產生,滿足市場時尚化、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顧客產生即時消費,避免購物遺憾。
ZARA通過匯每季最暢銷的流行單品、集各品牌營銷之所長,經過改版及組款的方式,向流行敏感度高且消費能力強的25-35歲顧客群提供高品質、低價格的流行時裝。「消費者要什麼?」成為公司經營最重要的參考目標,全球零售點的第一線工作人員聆聽消費者對產品的建議,從顏色、款式到價格,每天匯總回總公司,設計部門立即進行檢討,兩星期後,依顧客建議而產生的新產品就可以在店內找到。快速的市場反應及合理的品牌運營方式,使得ZARA品牌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年營銷額超過20億美元。
ZARA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服飾品牌運營之道,其核心價值在於「速度」!通過方方面面的「速度」提升獲得市場營銷的「第一桶金」。它的模式可以為我們的企業所借鑒,增加市場運營的手段及方法,為我們提供更為廣闊的經營思路。但「借鑒」不是「抄襲」,在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參考外,我們還應注意:
速度的提升來源於集約式的高效管理;
「速度」雖然是ZARA佔領市場的法寶,但「速度」的背後卻是ZARA集約式的高效管理。我國的服裝品牌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市場供給,產業鏈中各承接環節還處於各自為政、互無統屬的關系。一件產品的上市需要:面輔料生產及采購->制衣企業成品製造->貨品物流運輸->品牌終端銷售,四個基本環節的保障。在不能夠使配套企業形成快速互動式管理的環境下,即使其中一個環節在管理及運營方面能夠提供高效的供給機會,而其它上下游合作企業卻無法與其進行配合,最終仍然形成「效率堵塞」。
ZARA在品牌創建之初也曾面臨過如此難題,只能依照傳統方式「按部就班」的發展,雖有野心,但無用武之地。在找到「現行方式不能打破就不能產生更高效益」的瓶頸後,ZARA投巨資設立了自己的紡織廠及服裝加工廠,並在歐洲一些主要地區建立獨立的物流運輸企業。14個工廠連結一個超大型自動化配銷倉庫,完全自製自銷,雖然生產成本比外包生產提高15%至20%,但高效率的作業管理使得生產速度得到提升、減少存貨帶來的滯壓成本,因此可以維持穩定的10%利潤。當ZARA的專賣店離開歐洲到達美洲及亞洲之時,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並減少固定資產的投入,他們採取了參股的方式,與一些生產能力強、並在管理及產品質量上有一定保證的生產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而物流系統則由銷售區域內專業的運輸公司解決。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一件產品從設計開始到選料、染整、剪裁、針縫、整燙、運送乃至成品上架最長只需3周的快速供應體系。
當然,我們不能夠像ZARA一樣投入巨資建立起一個自有的生產供應鏈,但中國擁有眾多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得到相同的結果。
穩定的品牌來源於穩定的供給。很多企業在品牌運作過程中為了規避經營風險,多採取「虛擬經營」的方式,與上游的產品生產企業和下游的產品銷售商形成脆弱的買賣合作關系,雙方不能夠達成良好的發展共識。因此,以參股的方式同上下游企業及商家建立合作經營模式,不僅可以將雙方的關系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合力」效應;另一方面,也使品牌企業可以參與到生產的管理上,更加有利於全流程的統籌規劃,打破「效率堵塞」的瓶頸。
速度的提升來源於先進的品牌運作方式;
國際上對ZARA及類似服飾品牌的運作方式作過精闢的總結,即:一流的形象,二流的產品,三流的價格。
國際品牌在形象方面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即使是一個家庭作坊,也會將店面裝飾得各具特色。形象的建立不僅僅是資金實力的體現,也是品牌文化及產品特色的另類表達。國內企業往往只注重前者,而國際品牌卻更為注重後者。他們認為「情調」與「內涵」是成熟消費者認知品牌及產生二次購買意願的「引路石」,因此,會根據品牌特點設立統一而有個性的形象標識,從服務到陳列、從管理到策劃無一不按這種「潛規則」去實施、操作。
所謂「二流的產品」,是指其與高檔時尚品牌的產品相比較而言。為了適宜產品快速進入消費市場,生產中盡量避免製作周期較長或檔次較高的面料在產品中使用,而產品類型也多選擇非冬季類時尚女裝為主。他們將與「時尚」無關的細枝末節通通減掉,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在產品設計方面,不去苛求細節,以生產優勢追求現時段最流行的產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在「價格」的認識方面,國內品牌企業在進行產品營銷時,總是認為「時尚」產品除本身高額的研發及生產成本外,還要附加更多的品牌價值在其中,因此,應該是也必然是「高價值」產品。不過,ZARA的想法卻有所不同,他們認為再好的產品,如果不賣出去也只是佔用庫房、壓滯資金的一堆廢品而已,與其待價而沽,不如趕緊產生現金,促成二次生產。例如:ZARA新加坡專營店的女式上衣只有19-26元,而同類型產品在其它品牌店要售到40-60元,所以,更多的消費者只要看上一款衣服就會毫不猶豫的買下,每件服裝的消費價格不高,但多次消費後累積下來平均每位顧客在逛完該店後卻能消費在百元以上,而心裡還會感覺很實惠。
ZARA的運營方式值得我們的企業去思考,當中國的消費市場逐步與國際潮流相接軌,是否擁有「快而准」的市場應對方法,將成為衡量服飾品牌核心競爭能力的標尺。正如同孔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品牌在市場環境中,即是競爭對手,也是學習的榜樣。那麼,誰更會學習、更會「借鑒」、更懂得與實際情況相「變通」,誰就會贏得市場,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原著郝立剛,很有名的哦,這是他的博客
http://blog.linkshop.com.cn/u/xingxieye/archives/2007/90376.html
『叄』 區分四種市場營銷調研的方式,並舉例說明
顧客的需求應該是企業一切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因而調查消費者或用戶的需求,就成了市場調查的重點內容。這一方面主要包括:服務對象的人口總數或用戶規模、人口結構或用戶類型、購買力水平及購買規律、消費結構及變化趨勢、購買動機及購買行為、購買習慣及潛在需求,對產品的改進意見及服務要求等。
根據研究的問題、目的、性質和形式的不同,市場營銷調研一般分為如下四種類型:
(一)探測性調研
探測性調研用於探詢企業所要研究的問題的一般性質。研究者在研究之初對所欲研究的問題或范圍還不很清楚,不能確定到底要研究些什麼問題。這時就需要應用探測性研究去發現問題、形成假設。至於問題的解決,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描述性調研
描述性調研是通過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對市場營銷活動的某個方面進行客觀的描述。大多數的市場營銷調研都屬於描述性調研。例如,市場潛力和市場佔有率,產品的消費群結構,競爭企業的狀況的描述。在描述性調研中,可以發現其中的關聯因素,但是,此時我們並不能說明兩個變數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與探測性調研相比,描述性調研的目的更加明確,研究的問題更加具體。
(三)因果關系調研
因果關系調研的目的是找出關聯現象或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描述性調研可以說明某些現象或變數之間相互關聯,但要說明某個變數是否引起或決定著其它變數的變化,就用到因果關系調研。因果關系調研的目的就是尋找足夠的證據來驗證這一假設。
(四)預測性調研
市場營銷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需求的預測問題,這是企業制定市場營銷方案和市場營銷決策的基礎和前提。預測性調研就是企業為了推斷和測量市場的未來變化而進行的研究,它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肆』 怎樣分析一個產品的營銷策略
營銷策略是企業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根據經驗獲得顧客需求量以及購回買力的信息、商業界的期望答值,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通過相互協調一致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為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
『伍』 網路營銷的定價策略有哪些,並任選其中一個分析進行舉例說明
1.網路營銷不是孤立存在的
網路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版,網路營銷活動不權可能脫離一般營銷環境而獨立存在,在很多情況下,網路營銷理論是傳統營銷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中的應用和發展。
2.網路營銷不等於網上銷售
網路營銷是為最終實現產品銷售、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網上銷售是網路營銷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結果,但這並不是結果,因此網路營銷本身並不等於網上銷售。網路營銷是進行產品或者品牌的的深度曝光。
3.網路營銷不等於電子商務
網路營銷和電子商務是一對緊密相關又具明顯區別的概念,兩者很容易造成混淆。電子商務的內涵很廣,其核心是電子化交易,電子商務強調的是交易方式和交易過程的各個環節。網路營銷的定義已經表明,網路營銷是企業整體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營銷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交易過程,而是為促成電子化交易提供支持,因此是電子商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在交易發生前,網路營銷發揮著主要的信息傳遞作用。
網路營銷
『陸』 產品的營銷方式主要有哪些
產品的營銷方式主抄要有以下五種:
1、整合營銷
作為一種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的系統化結合,根據環境進行即時性的動態修正,以使交換雙方在交互中實現價值增值的營銷理念與方法。
2、聯合營銷
兩個以上的企業或品牌擁有不同的關鍵資源,而彼此的市場有某種程度的區分,為了彼此的利益進行戰略聯盟,交換或聯合彼此的資源,合作開展營銷活動以創造競爭優勢。
3、事件營銷
國內外十分流行的一種公關傳播與市場推廣手段,集新聞效應、廣告效應、公共關系、形象傳播、客戶關系於一體,並為新產品推介、品牌展示創造機會、建立品牌識別和品牌定位,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
4、直銷
作為一種分銷模式,它有明確的目標客戶群體,沒有中間銷售環節或盡量減少了中間環節,可以度量銷售效果,企業利用銷售人員可以把產品直接銷售出去。
5、對立營銷
企業的產品在推向市場時,在每個競爭階段,均需要找出對立者,比如品牌、產品甚至企業或者個人,根據對立者的營銷策略體系,建立對立的營銷策略體系來跳出同質化競爭市場,或階段性打擊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