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壽險營銷技巧的實驗結果分析6

壽險營銷技巧的實驗結果分析6

發布時間:2021-05-13 04:38:41

① 《保險營銷技巧》伊文莉答案

沒什麼卵用

② 網路時代的壽險營銷策略及方法初探

參考課題:網路資料庫的種類和適宜的切入點
電子商務伺服器開發技術初探
電子商務的應用開發技術
中小企業實施電子商務的安全對策
中小企業的網站建設
網站管理與維護初探
電子商務的保障-EC安全技術與認證淺析
網上交易安全問題探討
CA認證技術的實踐與應用
電子商務誠信體系的構建
參考課題:
中小企業開展網路營銷的策略
電子商務對企業關系營銷的影響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品牌建立與衡量
網路廣告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促銷手段
xxx網上商店的營銷策略(要求結合某一網站或網店的具體情況)
xxx網上商店的經營策略(要求結合某一網站或網店的具體情況)
在線零售與網路營銷
電子郵件營銷及其策略
網上營銷產品和服務
網路營銷在中小企業的應用
網路廣告的技巧與策略
電子商務網站推廣策略
資料庫營銷初探
針對實際項目撰寫項目規劃書,包括項目需求分析,項目設計方案,項目總體計劃,可行性分析,項目實施計劃,質量管理,項目評估等內容。具體要求如下:
·需求分析:確定該項目范圍,從各種途徑得到該項目盡可能詳細的需求。
·設計方案:確定項目的總體設計方案,並盡可能給出詳細設計。包括商業運營模式(網站推廣運作,資金運作流程,物流配送運作等),網站設計方案(網站需求,網站功能,設計語言,風格設計,安全設計等),業務實施技術系統設計方案(功能需求、業務流程實現、用戶管理、業務信息管理、用戶界面、對外介面等),電子商務系統安全設計等。
·項目總體計劃:在詳細的需求分析基礎上,分解工作結構,對各部分工作量、人力資源和時間進度目標進行合理安排。要求確定相關技術路線,軟硬體資源,確保項目運行的管理機制和資源使用計劃,以及相關的政策、法律、風險防範問題等等。
·可行性分析:進行客觀而有依據的市場預測,分析實施電子商務運作的經濟可行性;根據當前技術發展狀況、組織者可使用資源狀況,對照需求分析設計方案的技術可行性。
·項目實施計劃:網站運營、電子商務系統運作的實施方案。其中應包括技術開發計劃、業務運營籌備計劃(資金流的運作,信息流程運作,物流的實施)、資源使用計劃、整體運營管理模型和實施計劃等。
·質量管理:在整個項目設計和項目運作中,如何進行管理,確保所有工作按預定時間計劃完成前提下保障質量。
·項目評估:針對整個項目設計方案的技術系統、商業模型和經營管理策略,進行客觀評價。評價目的應以風險評估為主,包括技術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市場風險等。
參考課題:
我國金融服務業運用電子商務的研究
網路銀行發展芻議
電子商務在旅遊行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證券行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保險行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教育行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中的應用
電子商務在製造業中的應用
我國電子政務的應用及發展情況研究
電子商務下的商務中介研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實驗結果與分析

1.斷裂單側與砂體相連

(1)當砂層1比砂層2滲透率小(相差2.76倍)時情形。油首先充滿斷層帶F,並很快運移到斷層帶F的頂部,當注入時間為30h11min,注油量為36.24mL時,油開始進入砂層。由於砂層1位於砂層2的上方,相對砂層1的油柱高度較大,足以克服進入砂層1的毛細管阻力,故油仍然首先充注砂層1,當注入時間為63h3min時,注入量為75.66mL,油在k1層運移了4cm。

(2)當砂層1的滲透率大於砂層2(相差2.76倍)時情形。油優先充注砂層1,隨著充注油量的增加,砂層2亦有油充注,但含油飽和度相對較小。油首先充滿斷層帶F,並很快運移到斷層帶F的頂部,當注入時間為23h15min,注入量為27.89mL時,油開始進入滲透率較大的上部砂層1,並在砂層1側向運移,運移速率為0.011cm/min。當注入時間為52h54min,注入量為63.48mL時,油開始進入滲透率較小的下部砂層2。當注入時間62h13min,注入量74.67mL時,油運移到砂層1右邊界,隨後砂層1顏色逐漸加深,砂層2不斷向前運移。當注入時間86h04min,注入量103.26mL時,砂層2的油運移了15cm。

2.斷裂兩側與砂體相連

(1)當斷裂帶兩側砂體為層內均質砂體時(砂層1的滲透率k1等於砂層2的滲透率k2):當油連續充注時,油氣首先沿斷裂帶向上運移至頂部,然後沿蓋層下部向斷層兩側的砂層側向運移,其中沿斷層上升盤砂層充注的油較多,斷層下降盤砂體油的充注較小。隨充注量的不斷增加,運移通道也不斷加寬,至實驗達到穩定時,斷層上升盤砂層為油運移的主要通道。

(2)當斷裂帶兩側砂體為層內非均質時情形。①砂層1滲透率(k1)大於砂層2的滲透率(k2)時(相差3.5倍),在連續充注條件時,至實驗達到穩定時,只有斷裂上升盤的砂層1為油運移的有效通道,充注的油比較多,而砂層2基本為水層,斷裂下降盤的砂層1充注很少量的油,而砂層2沒有油的充注。②砂層1的滲透率(k1)小於砂層2的滲透率(k2)時(相差3.5倍),油連續充注時,斷裂上升盤的砂層1和砂層2均可成為油的運移通道,但滲透率較大的砂層2的輸導油的能力更強一些,充注的油更多,而斷裂下降盤的砂層1和砂層2沒有油的充注。

(3)當斷裂帶兩側砂體為層間均質砂體時(砂層1的滲透率k1等於砂層2的滲透率k2

連續充注時,只有斷裂帶上、下兩盤的砂層1可形成油的運移通道,但上升盤的砂層1輸導能力更強一些,同時上升盤的砂層2亦有部分的油進入,但在實驗條件下,未能形成油的連續的運移通道。因此,當斷裂帶兩側砂體為層間和層間均質砂體時,連續注油條件下,油的運移通道和運移量存在著差異。

3.順向階梯狀斷裂

(1)當砂層1的滲透率小於砂層2時(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油首先充注F1斷層帶,並運移到斷層帶的頂部。當注入時間為107m in,注油量為20.14m L時,F1斷層帶的油開始進入左邊的砂層1。隨後油繼續充注F1斷層帶,並在左邊的砂層1中不斷運移,當注入時間為2449m in,注油量為48.99m L時,左邊砂層1中的油已運移到右邊界,並進入到F2斷層帶,從上到下開始充注F2斷層帶。當注入時間為2782m in,注油量為55.64m L時,F1斷層帶的油開始進入左邊的砂層2,隨著注油量的增加,左邊砂層2的油運移到右側邊界並進入到F2斷層帶。當注入時間為6238m in,注油量為124.75m L時,F2斷層帶的油開始進入中間的砂層2,並沿中間砂層2上部進入F3斷層帶,同時油開始進入中部砂層1。當注入時間為13080m in,注油量為322.55m L時,油已完全充滿F2斷層帶,中部砂層1的油已運移到右側邊界,中部砂層2的油基本充滿,F3斷層帶的上半部分已完全充滿油,同時有油開始進入右邊砂層2。至實驗結束時,即注油18281m in,注油量519.42m L時,F3斷層帶基本完全充滿油,右邊砂層2也基本充滿油,同時油開始進入右邊砂層1。因此,由於砂層1位於砂層2的上方,相對於砂層1的油柱高度較大,足以克服砂層1的毛細管阻力,當油進入砂層2時,亦有一部分進入砂層1,但相同條件下,砂層2的含油飽和度大於砂層1。

(2)當砂層1的滲透率大於砂層2(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油優先充注滿位於上方且滲透率較大的砂層1,隨著注油量的增大,階梯斷層系統中位於下方的砂層1和砂層2均可成為油的輸導層,但在階梯斷層最上方的砂層1優先聚集成藏,只有當注油量較大時,階梯狀斷層最上方的砂層2才能聚集成藏。

4.反向階梯狀斷裂

(1)當砂層1的滲透率小於砂層2時(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在本實驗中,雖然砂層1的滲透率小於砂層2,但由於砂層1位於砂層2的上方,相對於砂層1的油柱高度較大,足以克服砂層1的毛細管阻力,因此當油進入砂層2時,亦有一部分進入砂層1,並且在一定的條件下,油首先進入砂層1,從而導致砂層1和砂層2均發生油的充注,但相同條件下,砂層2的含油飽和度大於砂層1。

(2)當砂層1的滲透率大於砂層2(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油首先充注F1斷層帶,然後進入位於上方且滲透率較大的砂層1,並沿該砂層上傾方向運移,分別進入F2和F3斷層帶及其上部的砂層l。隨著注油量的增大,階梯斷層系統中位於下方,靠近油源的砂層1和砂層2均可成為油的輸導層,均含油,當供油量不太充足時,階梯斷層最上方的砂層1可以聚集成藏,只有當注油量較大時,階梯狀斷層最上方的砂層2才能聚集成藏。

上述順向和反向階梯狀斷裂模型的模擬實驗,可以解釋百色盆地北部斷階帶沿順向和反向階梯狀斷裂分布的一些砂體為什麼含油,而另一些砂體為什麼不含油,在什麼情況下含油,在什麼情況下不含油,以及含油量的多少等問題。

5.地壘構造

模型5主要模擬雷公油田等的成藏問題。其中右側注油速率和注油量較大,代表田東凹陷的生油量較大,而左側注油速率較小,代表了頭塘凹陷的生油量較小。

(1)當砂層1的滲透率小於砂層2(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因右側注油速率大,油先充注右F1´斷層帶,隨後充注左F1斷層帶,當注入時間為270m in,注油總量為13.49m L時,油基本充滿右F1´斷層帶,同時右F1´斷層帶有油開始進入其左側的砂層1。當注入時間為1350m in,注油總量為67.51m L時,油基本充滿右F1´斷層帶左側砂層1,並進入右F2´斷層帶,同時右F1´斷層帶有油進入其左側的砂層2,而左F1層亦有油開始進入其右側的砂層1,同時有油進入左F2層。當注入時間為3702min,注油總量為184.87mL時,油完全充滿左F1斷層帶右側的砂層1,而右F2´斷層帶的油通過其左側的砂層1、砂層2,與左F2斷層帶的油匯合。隨後注油壓力的進一步增加,油繼續充注F2和F2´斷層帶及各砂層1、砂層2。當注入時間為4758m in,注油總量為237.67mL時,油完全充滿右F2´斷層帶,同時左F1斷層帶的油通過其右側的砂層2進入左F斷層帶。當注入時間為8542min,注油總量為426.88mL時,油基本完全充滿各砂層1、砂層2。因此在一定的注油量情況下,地壘構造最高處及其兩側的砂層1和砂層2均可聚油成藏。

(2)當砂層1的滲透率大於砂層2(相差2.76倍),即k1>k2時情形。與上述實驗結果不同,若注油量不足,則油可能僅在砂層1聚集成藏,只有注油量較充足情況下,砂層2才可成藏。

上述實驗結果揭示了雷公油田的油氣成藏問題。在雷公油田兩側窪陷供油量不同的情況下,由斷層和非均質砂體組成的油氣輸導網路導致油氣運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在深入、細致的地質研究基礎上,結合模擬實驗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雷公油田的油氣成藏問題,從而提高油氣勘探成功率。

6.主、次斷裂系統

(1)當k1<k2時,由於次生斷裂靠近油源主斷裂,因此導致油優先進入次生斷裂,並在其兩側的砂體中聚集成藏。只有當注油量較大時,油也可通過輸導砂層進入另一非油源主斷裂及其相鄰的砂層,並在其中聚集成藏。因此,在本類實驗模型中,如果供油量不太大,油氣主要在靠近油源主斷裂的次生斷裂及其砂體中聚集成藏,遠離油源主斷裂的砂體則不含油。只有當供油量較大時,遠離油源主斷裂的砂體才可能含油。

(2)當k1>k2時,油的運移情況就與前面的不一致,在同樣注油量或注油量更大時,油主要在砂層1和斷裂帶中運移,並在砂層1中的一些上傾部位聚集成藏。因此,在該類實驗模型中,無論是靠近油源主斷層的次生斷裂周圍的砂層1,還是遠離油源主斷層的砂層1,都有油的充注,都可能含油。

④ 實驗結果分析怎麼寫

實驗分析一般是寫自己學到的東西,還有可以寫造成實驗誤差的原因等

⑤  實驗結果分析

(1)隨含水飽和度增大,含水率(Fw)曲線變化規律表現為中、低含水期含水率增長速度快、高含水期含水率上升速度顯著變慢(如圖4-3~圖4-5所示),其原因是儲層起絕對滲流作用的主要是大孔道,油層一旦見水,含水率將迅速增加,必然要導致中、低含水期含水率上升快,當進入高含水期後,主要流通孔道已完全被水占據,此時,水所波及的主要是滲透性較差的小孔道和緻密孔道,含水率只能緩慢上升。在所有35塊岩樣的水驅曲線中,油、水相對滲透率交叉點對應的含水飽和度較高,一般在60%~70%之間,明顯偏右,綜合來看錶現為親水型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徵。三類流動單元均表現出相似的變化規律,只是在具體數值上有差異。

(2)三類流動單元的岩樣均表現出無水採收率較高的特點,無水採收率一般在4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於本斷塊儲層主要為一套粒級細、具有多種層理的層狀砂岩組成,在油層均質程度較高、地層原油粘度很小的情況下,很容易趨近活塞式驅油,從而達到較高的無水期驅油效率。

(3)不同流動單元,水淹特徵和電阻率響應特徵各不相同,具體表現為:

①Ⅰ類流動單元以93號岩樣為代表(圖4-3,圖中,左為油驅水過程,右為水驅油過程,下同),φ=22.5%,k=285.01×10-3μm2,FZI=4.85μm。其油驅水過程基本符合阿爾奇公式,即在電阻增大率I與含水飽和度SW的雙對數坐標中,二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滿足關系式lgI=-blg(SW)+n,b、n為常數)。水驅油過程電阻率(Rt)曲線為「L」型。可將隨含水飽和度變化的電阻率曲線劃分為三個階段(如圖中A、B、C):A區是無水採收期,電阻率由130Ωm急劇降低到40Ωm左右,含水飽和度變化了15個飽和度單位。該電阻率的減小是由於油飽和度降低而造成的;B區電阻率變化幅度很小,油相滲透率(Kro)逐漸降低,而水相滲透率(Krw)變化不大;C區電阻率較快下降,油相滲透率隨含水飽和度增大而變小至趨近於零,水相滲透率快速升高。該階段由於驅替水飽和度升高而導致電阻率緩慢下降。

圖4-7bFZI與Sor關系圖

③Ⅰ類流動單元電阻率隨含水飽和度增大一直在減小,但無水採收期之後電阻率變化幅度較小(圖4-3),而Ⅱ、Ⅲ類流動單元相應於某一地層電阻率,可能對應著三種或兩種含水飽和度(圖4-4、圖4-5),故用電阻率曲線或電阻減小率難以直接計算剩餘油飽和度。

⑥ 實驗結果及分析

1.常規實驗結果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取心資料及常規孔隙度、滲透率、初始含油飽和度及水驅油采出程度等常規實驗結果見表4-1。

表4-1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取心資料及常規實驗結果

2.核磁孔隙度

圖4-1~4-4分別是1~4號岩心在100%飽和水狀態下,取回波時間0.6ms和等待時間8000ms時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利用圖4-1~4-4計算核磁孔隙度。核磁孔隙度測量的物理基礎是:樣品的核磁信號大小與樣品內流體(如油、氣、水等)中所含的氫核(1H)數目成正比即與流體量成正比,對100%飽和水的岩心而言,核磁信號大小就與孔隙體積即孔隙度成正比。岩心核磁孔隙度的測量方法是:首先對定標樣進行核磁共振T2測量,所有測量參數與岩心均相同,建立單位體積定標樣核磁信號大小與孔隙度的相關關系,即核磁孔隙度測量的刻度關系式;然後對100%飽和水狀態下的岩心進行核磁共振T2測量,計算單位體積岩心核磁信號大小,對照用定標樣建立的核磁孔隙度測量刻度關系式,即可計算得到岩心的核磁孔隙度。所分析4塊全直徑岩心核磁孔隙度的實驗測量結果見表4-2,核磁孔隙度與常規孔隙度的相關關系如圖4-5所示,從圖中可直觀看出,核磁孔隙度與常規孔隙度接近。

圖4-1 1號(沈223)岩心核磁共振T2譜的頻率分布和累積分布

圖4-2 2號(沈625-12-12(2-10/15))岩心核磁共振T2譜的頻率分布和累積分布

圖4-3 3號(沈625-12-12(3-6/15))岩心核磁共振T2譜的頻率分布和累積分布

圖4-4 4號(更沈169岩心)核磁共振T2譜的頻率分布和累積分布

圖4-5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核磁孔隙度與常規孔隙度相關關系

3.核磁共振可動流體

利用圖4-1~4-4計算核磁共振可動流體飽和度。可動流體飽和度計算首先需要確定可動流體T2截止值。大量低滲透岩心室內核磁共振分析實驗結果表明,對於低滲透岩心而言,可動流體T2截止值通常取16.68ms,且可動流體T2截止值通常位於T2譜上兩峰(表徵可動流體的譜峰和表徵束縛流體的譜峰)之間的交匯點(凹點)附近。本項實驗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可動流體峰與束縛流體峰之間的交匯點均在16.68ms附近(1號岩心偏右一個點,2號岩心偏左一個點,4號岩心偏右兩個點,3號岩心正好在16.68ms點處),因此對於本項實驗所分析的四塊全直徑岩心而言,可動流體T2截止值可取16.68ms。可動流體飽和度的計算方法是:首先對T2譜上大於可動流體T2截止值各點的幅度求和,然後再對T2譜上所有點的幅度求和,最後用大於可動流體T2截止值各點的幅度和除以所有點的幅度和即可計算得到可動流體飽和度。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實驗測量結果見表4-2,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常規孔隙度的相關關系如圖4-6所示,與空氣滲透率的相關關系如圖4-7所示,從圖中可直觀看出,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度、滲透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均很差,與滲透率之間的相關關系略好於孔隙度。

已知核磁孔隙度和可動流體飽和度後,容易求得可動流體孔隙度和束縛流體飽和度,可動流體孔隙度等於核磁孔隙度乘以可動流體飽和度,束縛流體飽和度等於100減去可動流體飽和度。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可動流體孔隙度和束縛流體飽和度的實驗測量結果見表4-2。

表4-2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核磁共振實驗測量結果

圖4-6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常規孔隙度相關關系

圖4-7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與空氣滲透率相關關系

4.核磁滲透率

利用圖4-1~4-4分析計算核磁滲透率,計算過程中,選用了如下兩個常用的經驗公式:

裂縫性儲層流體類型識別技術

式中:BVM——實測可動流體百分數;

BVI——實測束縛水飽和度;

φnmr——核磁孔隙度(式4-1取百分數,式4-2取小數);

T2g——T2幾何平均值(ms);

Knmr1、Knmr2——核磁滲透率(×10-3μm2);

C1、C2——待定系數。

T2幾何平均值(T2g)的計算方法是:

裂縫性儲層流體類型識別技術

式中:i=1~100,代表T2譜上的100個點,Ti和ni分別代表各點處的T2弛豫時間及其相應的幅度。

待定系數C1和C2的計算方法是:用核磁孔隙度和常規滲透率代入式4-1可計算得到每塊岩心的C1值,同理用核磁孔隙度和常規滲透率代入公式4-2可計算得到每塊岩心的C2值,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的C1和C2值的計算結果見表4-2。

岩心核磁滲透率的計算方法是: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的C1平均值為1.430,將該值和各岩心的核磁孔隙度、BVM、BVI值代入式4-1,可求得每塊岩心用式4-1計算得到的核磁滲透率Knmr1值,結果見表4-2;同理,將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的C2平均值(140659.5)和核磁孔隙度、T2g值代入式4-2,可求得每塊岩心用式4-2計算得到的核磁滲透率Knmr2值,結果見表4-2。

如圖4-8所示是四塊全直徑岩心核磁滲透率Knmr1與常規的空氣滲透率之間相關關系的直觀顯示,圖4-9是核磁滲透率Knmr2與空氣滲透率之間相關關系的直觀顯示。分析圖4-8和圖4-9可直觀看出,圖中各點偏離對角線較遠,表明核磁滲透率與常規滲透率相差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①四塊全直徑岩心的孔隙度均極低;②四塊全直徑岩心之間岩石礦物組成差異很大;③四塊全直徑岩心之間裂縫發育程度差異很大。

5.不同回波時間條件下的T2譜比較

保持其它測量參數不變,僅改變回波時間,對100%飽和水狀態下的四塊全直徑岩心均分別進行了四個不同回波時間(0.6ms、1.2ms、2.4ms和4.8ms)條件下的核磁共振T2測量,還對四塊全直徑岩心在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進行了同樣的測量。圖4-10a是1號岩心在100%飽和水狀態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圖4-10b是1號岩心在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同理,圖4-11~4-13分別是2~4號岩心在100%飽和水狀態和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四塊岩心兩種不同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條件下核磁共振T2譜特徵的分類統計結果見表4-3。

圖4-8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核磁滲透率(Knmr1)與空氣滲透率相關關系

圖4-9 四塊全直徑岩心的核磁滲透率(Knmr2)與空氣滲透率相關關系

圖4-10a 1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0b 1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1a 2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1b 2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2a 3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2b 3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3a 4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3b 4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回波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分析圖4-10~4-13和表4-3可看出:①隨著回波時間的延長,由於擴散弛豫作用得到加強,使得T2譜的右邊譜峰明顯左移(表現為移譜效應),同時T2譜的左邊譜峰明顯右移(部分短弛豫組分被丟失掉),T2譜的分布范圍變窄,幅度減小,T2幾何平均值(T2g)增大;②所分析四塊全直徑岩心的T2譜均具有上述變化規律;③岩心在100%飽和水和飽和油束縛水兩種不同狀態下,上述規律相似。

表4-3 四塊全直徑岩心四個不同回波時間(TE)下的T2譜比較分類統計表

6.不同恢復時間條件下的T2譜比較

保持其它測量參數不變,僅改變等待時間,對100%飽和水狀態下的四塊全直徑岩心均分別進行了四個不同等待時間(8000ms、4000ms、2000ms和500ms)條件下的核磁共振T2測量,還對四塊全直徑岩心在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進行了同樣的測量。圖4-14a是1號岩心在100%飽和水狀態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圖4-14b是1號岩心在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同理,圖4-15~4-17分別是2號~4號岩心在100%飽和水狀態和飽和油束縛水狀態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條件下測得的核磁共振T2譜直觀比較。四塊岩心兩種不同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條件下核磁共振T2譜特徵的分類統計結果見表4-4。

表4-4 四塊全直徑岩心四個不同等待時間(TW)下的T2譜比較分類統計表

分析圖4-14~4-17和表4-4可看出:①改變恢復時間對T2譜的右邊譜峰(長弛豫組分)有明顯影響,但對T2譜的左邊譜峰(短弛豫組分)影響很小;②對於裂縫較發育的1號和4號岩心而言,等待時間應取4000ms以上,等待時間取4000ms時的T2譜與8000ms時的T2譜相比基本不變,但等待時間取2000ms和500ms時,T2譜右邊譜峰的幅度明顯降低,等待時間越短,降低越多;③對於裂縫不發育的2號和3號岩心而言,等待時間取2000ms以上即可,等待時間取2000ms時的T2譜與4000ms和8000ms時的T2譜相比基本不變,但等待時間取500ms時,T2譜右邊譜峰的幅度明顯降低;④岩心在100%飽和水和飽和油束縛水兩種不同狀態下,上述規律相似。

7.不同飽和狀態下的T2譜比較

圖4-18是1號岩心在100%飽和水、飽和油束縛水和水驅剩餘油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核磁共振T2譜的直觀比較,同理,圖4-19~4-21分別是2~4號岩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核磁共振T2譜的直觀比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核磁共振測量的測量參數均相同,回波時間取0.6ms,等待時間取8000ms。從圖4-18~4-21中可直觀看出,對同一塊岩心而言,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的核磁共振T2譜基本相同,表明岩心內飽和的原油(1號油樣,凝析油)與大孔隙內的水具有基本相同的核磁共振響應特徵。

圖4-14a 1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4b 1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5a 2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5b 2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6a 3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6b 3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7a 4號岩心飽和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7b 4號岩心飽和油束縛水狀態四個不同等待時間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8 1號岩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19 2號岩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20 3號岩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的T2譜直觀比較

圖4-21 4號岩心三個不同驅替狀態下的T2譜直觀比較

8.高分辨CT成像

CT圖像反映岩石內部的岩石密度分布,岩石內部某點處的岩石密度越大則圖像越亮,反之圖像越暗,因此岩石內部的裂縫在CT圖像上顯示為暗條帶(有效的低密度裂縫,裂縫內充填物疏鬆)或亮條帶(無效的高密度裂縫,裂縫內充填物緻密)。圖4-22是1號(沈223)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從圖中可直觀看出,該岩心內裂縫發育,裂縫個數多,呈交錯網狀分布,但裂縫寬度窄,且裂縫內填充物多,填充物的次生溶蝕作用弱。圖4-23是2號(沈625-12-12(2-10/15))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圖4-24是3號(沈625-12-12(3-6/15))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該兩塊岩心內裂縫均不發育,裂縫個數少,且裂縫寬度窄,裂縫內填充物多,填充物的次生溶蝕作用弱。圖4-25是4號(更沈169)岩心四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該岩心內裂縫發育,與1號岩心不同,岩心內裂縫寬度寬,但裂縫個數少,部分裂縫為低密度縫(裂縫內填充物少,填充物的次生溶蝕作用強),另有部分裂縫為高密度縫(裂縫內填充物緻密,填充物的次生溶蝕作用弱)。

比較岩心的高分辨CT圖像和核磁共振T2譜可以發現,裂縫(低密度縫)在T2譜上具有明顯的響應特徵。裂縫內流體的T2弛豫時間比基岩孔隙內流體的T2弛豫時間要大很多,因此裂縫發育岩心(1號和4號)T2譜的右邊譜峰幅度大,分布范圍寬,4號岩心的T2譜具有三峰態,右邊峰對應於裂縫孔隙,這類岩心可動流體飽和度高,而裂縫不發育岩心(2號和3號)T2譜的右邊譜峰幅度小,分布范圍窄,這類岩心可動流體飽和度低。

9.原油的T1、T2弛豫時間

對1號油樣(凝析油)進行了6個不同溫度(對應於6個不同粘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對2號油樣(高凝油)進行了8個不同溫度(對應於8個不同粘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實驗測量結果見表4-5,1號油樣6個不同溫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結果直觀顯示如圖4-26所示,2號油樣8個不同溫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結果直觀顯示如圖4-27所示。實驗結果表明,1號油樣(凝析油)具有與水溶液相似的核磁共振特徵。

圖4-22 1號(沈223)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

圖4-23 2號(沈625-12-12(2-10/15))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

圖4-24 3號(沈625-12-12(3-6/15))岩心三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

圖4-25 4號(更沈169)岩心四個橫截面上的高分辨CT圖像

表4-5 不同溫度條件下兩個原油樣品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結果

圖4-26 1號油樣(凝析油)6個不同溫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結果直觀顯示

圖4-27 2號油樣(高凝油)8個不同溫度條件下的T1、T2弛豫時間測量結果直觀顯示

閱讀全文

與壽險營銷技巧的實驗結果分析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師培訓會議方案 瀏覽:692
企業網路營銷的大數據之路 瀏覽:921
產品促銷活動策劃書 瀏覽:517
愛心資助貧困策劃方案 瀏覽:726
風箏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81
鹽城房地產市場營銷論文 瀏覽:558
文明工地策劃方案 瀏覽:927
元旦促銷活動簡訊 瀏覽:349
中職網路營銷試題及答案 瀏覽:487
電子商務概論單選題 瀏覽:154
機關單位元旦策劃什麼文藝活動方案 瀏覽:31
創造價值市場營銷題目 瀏覽:905
移動電子渠道推廣方案 瀏覽:965
老人粵曲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170
廣東本來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48
2020年營銷方案大綱 瀏覽:990
海虹醫葯電子商務 瀏覽:492
正月15商場促銷活動 瀏覽:269
互聯網市場營銷模式創新論文 瀏覽:260
培訓中心創建方案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