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內蒙古歌曲特點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兩行,有韻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
(1)內蒙古音樂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也是蒙古族整個文學藝術的主流。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也是游牧文化基礎。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動、簡便,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一部蒙古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蒙古民歌歷史。
著名蒙古歌曲有 《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牧歌》、《萬麗》、《金杯》、《森吉德瑪》、《桑塞瑪》、《諾恩吉亞》、《紅酒》、《四海》、《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蒙古族民歌
❷ 內蒙古音樂之聲每天介紹的景區是哪
內蒙古音樂之聲每天介紹剪輯非常多。
❸ 蒙古歌曲特點
蒙古歌曲的特點:內蒙古地域遼闊,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
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在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
大體上來說,呼倫貝爾民歌多華彩重裝飾;科爾沁民歌旋律平和流暢、蘊藉深沉;錫林郭勒民歌蒼涼而古樸;鄂爾多斯民歌旋律活潑跳盪、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則顯得沉著而有耐力。各風格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
蒙古民族向有「詩的民族」之稱,蒙古族居住的遼闊草原,世人稱之為「歌的海洋」。自古以來,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稱。作為一個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他們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化。
蒙古民歌除古代狩獵歌、游牧歌、神話傳說歌、寓言歌、古代英雄歌以外:
1、還有歌頌人民反抗斗爭、控訴壓迫剝削及兵役、徭役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達那巴拉》、《 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
2、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
3、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
4、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
5、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北京喇嘛》等。
(3)內蒙古音樂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蒙古歌曲中比較出名的是蒙古贊歌,贊歌是蒙古族人民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公共集會、慶典活動等特定場合歌唱的民歌體裁。贊歌按其內容大致劃分為以下幾類:
1、英雄贊歌:如《成吉思汗頌歌》。這首贊歌以其庄嚴肅穆的感情、高亢激昂的音調熱情歌頌了成吉思汗。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豐功偉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首流行於錫林郭勒地區的著名歌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堪稱是贊歌的典型代表。
2、駿馬贊歌:流傳較廣的《小棗騮馬》、《長鬃馬》、《小黃馬》等。
3、家鄉贊歌:這一類型又可分為久居家鄉的人們為贊美家鄉而作的歌,背井離鄉,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家鄉,抒發在異鄉的愁苦而作的歌。前者如《察哈爾八旗》、《我的家鄉》等,後者如《高高的興安嶺》等。
4、姑娘贊歌:姑娘少女的純潔美麗,在蒙古人民心目中常常作為美好的象徵。這類歌曲充滿了動人的詩句,有著優美的旋律。作品如《其布蓋希里》、《烏尤黛》等。
5、四季贊歌:這是人們贊美大自然四季風光而創造的一種民歌體裁。歌中多描述四季的交替及人們生產、生活的情景,充滿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這一類型的民歌到處可見。幾乎在蒙古族各聚居區均有風格獨特的《四季歌》。
❹ 好聽的內蒙古歌曲
新歌贊草原的十大金曲,德德瑪的《我的根在草原》,《草原橄欖綠》,詞也寫的相當美,不聽經典不知草原的遼闊、草原的美。
搜索一下騰格爾、德德瑪、齊峰、龍梅、哈琳、布仁巴雅爾的歌曲聽聽。
《草原橄欖綠 》
---獻給守衛內蒙古草原的武警衛士
朝霞留彩的地方有一簇簇橄欖綠
草原安寧有我青春的步履
戰士的責任凝結在神聖的哨位
披星戴月數風沐雨我從不有停息
牧歌悠揚的地方有一簇簇橄欖綠
草原和諧有我青春的旋律
戰士的忠誠心系著邊疆的安危
摸爬滾打撒血流汗我無怨無悔
橄欖綠啊 草原的橄欖綠
我的血脈融入這深情的土地
橄欖綠啊 草原的橄欖綠
遼闊的草原與我相應生輝
奶茶飄香的地方有一簇簇橄欖綠
草原騰飛有我青春的華麗
戰士的奉獻維護了社會的繁榮
灑下摯愛甘當先雄我英勇無敵
橄欖綠啊 草原的橄欖綠
我的血脈融入這深情土地
橄欖綠啊 草原的橄欖綠
遼闊的草原與我相應生輝
雖然也思念父母兄弟
雖然也眷戀著故鄉的美麗
我日夜守衛的草原 草原
衛士的心永遠熱戀著你
雖然也思念父母兄弟
雖然也眷戀著故鄉的美麗
我日夜守衛的草原 草原
我永遠永遠熱戀著你
❺ 內蒙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一、 簡介
通遼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語稱"侯勒"、"胡兀爾"、"胡爾",康熙朝編纂的《律呂正義後編》中稱之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形制和漢族地區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弦軸和軸孔無錐度,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有的還在琴桿、琴筒上鑲嵌螺鈿花紋為飾,細竹系以馬尾為琴弓,弓桿中部包以長10厘米銅皮或鑲鋼片、象牙,根部裝骨或木製旋鈕,張絲弦或鋼絲弦。
二、 歷史發展
四胡歷史悠久,它源於我國北方奚部的奚琴。13世紀後,四胡已在蒙古族地區流傳。在16世紀阿拉坦汗的宮廷壁畫上,繪有一女樂工手持細棒狀琴桿、筒形音箱、四軫同設琴首後端、馬尾弓夾於弦間拉奏的樂器,與今日之四胡演奏形象完全相同。清代四胡又稱提琴,用於宮廷音樂番部合奏中,形制已和今日蒙古族四胡惟肖。
元朝以後,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
三、 種類及其特點
1、高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2、中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板卷焊而成,筒長16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筒口外用銅箍緊固,筒後端敞口,口內設銅制邊框。琴頭琴桿用一整塊紅木或柴檀木製作,全長9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張有四條絲弦或銅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68厘米。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音樂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並與高音四胡、馬頭琴、三弦、火不思等樂器合奏。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等。中音四胡獨奏曲目與高音四胡相同,改編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爾》、《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❻ 內蒙古民歌特點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l)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3)江淮民歌支區;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5)閩、台民歌支區;
(6)粵民歌支區;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8)湘民歌支區;
(9)贛民歌支區;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11)客家民歌特區。
漢族民歌品種繁多,僅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以分為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小區;遼、吉、黑為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里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 《刨洋芋》、《綉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系,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里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范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里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❼ 內蒙古的特色是什麼
內蒙古的特色有:
1、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是草原牧區傳統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3、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4、蒙古族人的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種。白食蒙古語叫查干伊德,是牛、馬、羊、駱駝的奶製品。紅食蒙古語叫烏蘭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製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習慣,白色表示純潔、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哈達上,唱起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不可推讓,謝絕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間音樂有: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蒙古族長調民歌、二人台牌子曲、潮爾道-蒙古族合聲演唱。
(7)內蒙古音樂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資源主要由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森林景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民俗游覽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兒三藝」——賽馬、摔跤、射箭,那達慕等;
名勝古跡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白塔,包頭市的五當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園,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遼上京、遼中京、大明塔,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❽ 蒙古歌曲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在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
大體上來說,呼倫貝爾民歌多華彩重裝飾;科爾沁民歌旋律平和流暢、蘊藉深沉;錫林郭勒民歌蒼涼而古樸;鄂爾多斯民歌旋律活潑跳盪、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則顯得沉著而有耐力。各風格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
(8)內蒙古音樂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蒙古歌曲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稱。作為一個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他們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化。在絢麗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僅是蒙古族音樂藝術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蒙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古民歌堪稱草原上盛開的一朵最鮮艷的藝術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廣泛,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特徵,有著極其完美的藝術性,深受蒙古人民喜愛。蒙古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舒展,在情感表達方式上朴實大方,深沉內在,帶著強烈的抒情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財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數量和種類之多更是令人驚嘆,民歌在蒙古族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蒙古族廣大勞動者創造了不同體裁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