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生物農葯的最新發展趨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農作物病蟲草害受害面積大約2億公頃(次),每年需要生產和使用農葯約25萬噸(有效成份)。
生物農葯具有生產原料來源廣泛,對非靶標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對環境兼容性好等特點,已成為全球農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1 生產規模
我國目前大約有200家生物農葯生產企業。2004年登記的生物農葯活性成分品種為140種,占我國農葯總有效成分品種的15%;產品411個,占注冊登記農葯產品的8%;年產量12~13萬噸制劑,約占農葯總產量的12%;年產值約3億美元,占農葯總產值的10%左右,使用面積約4億多畝次。目前,每年新研製成功和登記注冊的生物農葯品種以4%的速度遞增。
我國生物農葯主要品種有Bt殺蟲劑、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葯、轉基因植物、病毒類農葯、真菌類農葯、植物生長調節類農葯,大宗產品仍以井崗黴素和Bt為主,從品種、劑型、質量和數量上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在2001年國家計委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中,天然植物源殺蟲劑菊酯、年產6000噸「武大綠洲」系列生物病毒殺蟲劑、真菌生防制劑、復合微生物活菌制劑和年產5000噸的寡聚糖生物農葯5個生物農葯項目獲得批准。2002年又批准年產3000噸「安徽奧綠」系列生物病毒殺蟲劑、年產1萬噸寧南黴素、線蟲生防制劑和年產3 萬噸固體發酵Bt等生物農葯項目。
2 國內外研究熱點及趨勢
中國生物農葯的研究起始於50年代初,目前已擁有30餘家生物農葯研發方面的科研院所、高校、國家及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具備一定工作條件的研究單位,在生物農葯的資源篩選評價、遺傳工程、發酵工程、產後加工和工程化示範驗證方面已自成體系。
生物農葯的主要發展趨勢為:以基因重組為核心的戰略高技術競爭日趨激烈,關鍵技術創新顯著加快,最新分子生物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生物農葯研發中去,轉基因生物農葯新品種不斷涌現;其研發和應用向更安全和更環保方向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生物農葯產業已成為涉農工業最具前景的發展領域。
通過研發安全、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多功能的生物農葯新品種,突破生物農葯基因工程與發酵工程關鍵技術,對生物農葯的制劑加工、產品質量、環境行為等一系列問題開展研究,為保障農產品安全,保護人類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1 細菌、病毒類殺蟲劑
國內外主要以蘇雲金桿菌(Bt)為主。Bt殺蟲劑研究在我國始於50年代,年產量約4萬噸,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品的發酵和制劑水平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國外生產已廣泛採用高效廣譜的工程菌株,發酵水平較高,發酵產品回收率高;劑型多樣,有粉劑、可濕性粉劑、懸浮劑、濃水劑、油乳劑、乳油、顆粒劑、片劑、ES(Emulsifiable suspension)、緩釋劑、生物包被劑等。而國內大部分生產菌株為Bt蘇雲金桿菌(Bt)k類型,產品劑型僅有可濕性粉劑、懸浮劑2種;液體發酵工藝主要採用批式發酵技術,後提取技術採用離心濃縮工藝,導致發酵液中增效因子等有效成分大量損失。此外,我國目前的噴霧乾燥設備也制約了產品回收率的提高。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葯效穩定,防治面較廣的Bt工程菌劑,是當前Bt生物農葯發展的新趨勢。
對目標害蟲有持續控制效果的昆蟲病毒殺蟲劑的研究始於70年代。上世紀棉鈴蟲的暴發,促進了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的發展。我國登記注冊的15個病毒殺蟲劑中有12個是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可見目前我國昆蟲病毒殺蟲劑品種單一。
新型殺蟲微生物制劑:以葉甲類鞘翅目害蟲、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為主要防治對象,進行高效廣譜Bt制劑的研製和應用研究。充分利用我國極其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分離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要應用價值的新的抗蟲和抗病蛋白基因。通過殺蟲蛋白基因組合,分子進化、不同結構域中氨基酸定點誘變、融合、互換等分子設計手段進一步提高殺蟲毒力,擴大殺蟲譜。
2.2 農用抗生素
我國農用抗生素占生物農葯總產量的90%,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用化的新農抗品種較少。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先後篩選報道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抗品種,其中殺蟲抗生素有戒台黴素,殺菌抗生素有寧南黴素等,但目前已實用化的品種僅寧南黴素一種。我國目前殺蟲、殺菌抗生素類農葯29種,120個產品,生產廠家約100個,年產制劑8萬多噸,是生產農用抗生素的大國, 但至今尚未創制出有影響力的新農抗品種。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80年代發現最有影響力的新的殺蟲抗生素Avermectin和除草抗生素Phthoxazollin,90年代發現最有影響力的新的殺蟲抗生素Spinosad和殺菌抗生素Strobilurin。其中Avermectin被美國默克等公司開發成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產品,Phthoxazollin被作為先導化合物合成出目前最好的除草劑-草甘膦系列;Spinocad和Strobilurin正在開發中,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生物殺蟲劑和殺菌劑。
我國「九五」期間登記的寧南黴素,其發酵工藝尚需進一步完善。中生菌素對水稻白葉枯等多種細菌性病害防效顯著,目前尚只有水劑和可濕性粉劑兩種,還不能滿足不同作物和不同生態環境應用需要。
研製一些針對性強的化學修飾技術,重點改造一些天然的農用抗生素的結構,以增加其用途或提高其葯效;加強老品種的研發,通過代謝工程顯著提高井岡黴素、南昌黴素和梅嶺黴素等的產量,使井岡黴素產生菌的產量超過現有工業生產菌株;通過基因簇系列敲除獲得只產生南昌黴素或只產生梅嶺黴素的工程菌;利用豐富的抗生素基因資源,通過組合生物合成定向獲得新活性衍生抗生素。利用發酵工程技術研究農用抗生素發酵代謝規律,獲得大幅度提高發酵水平的新工藝和新劑型加工工藝。
近幾年來對海洋微生物、昆蟲病原細菌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這兩類特異生境的微生物能產生特異殺蟲或抑菌代謝物。結果表明,嗜線蟲致病桿菌北京變種產生的異香豆素衍生物對馬鈴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白粉病等重要病害有較好的控製作用。
2.3 真菌類制劑
昆蟲病原真菌對解決害蟲的抗葯性問題極具潛力。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國外已有40多個真菌殺蟲劑注冊登記且大面積應用。開展昆蟲病原真菌資源收集、毒力菌株篩選、殺蟲真菌侵染機理以及利用基因工程進行毒力菌株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通過農桿菌介導轉化真菌技術,將克隆到的分解昆蟲外殼的蛋白酶和幾丁酶基因導入白僵菌。篩選對蚜蟲等刺吸式害蟲防治效果明顯提高的重組菌株。建立以蛻皮激素(Ecdysone)為誘導物的調控系統,篩選能在較低濕度與不同溫度下促進殺蟲真菌孢子萌發與侵染、提高殺蟲真菌貨架壽命的輔助劑,基因工程技術已成為高效的殺蟲真菌菌株選育手段。
在殺蟲真菌農葯中,白僵菌研究歷史最長,研究隊伍最大,每年應用於防治松毛蟲和玉米螟面積達1千萬畝以上,殺菌真菌農葯主要有木黴菌等。自上世紀30年代發現木黴菌對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以來,它是研究最多,應用面積最大的真菌殺菌劑,目前產品主要是採用液固兩相發酵生產分生孢子。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研究出的液體發酵產厚垣孢子工藝有望為木黴菌產業化提供新途徑。開展木黴菌產厚垣孢子調控機制研究,進行擔子擬青黴等高效菌株篩選和工程菌株的構建,為真菌發酵工藝突破提供技術支持。
2.4 新型植物激活蛋白
有關激發植物免疫抗病和增產作用的蛋白激活劑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重視。2000年由美國EDEN公司從細菌源過敏蛋白中開發出的康壯素(Messenger)農葯產品,在美國獲得登記,被EPA列為免檢殘留的農葯產品,准許在所有作物上使用。現已在美國、墨西哥等國的煙草、蔬菜和水果上廣泛應用。2004年經我國農業部農葯檢定所(ICAMA)審定通過,康壯素取得了農葯臨時登記證,首批推薦在番茄、辣椒、煙草和油菜上使用。
目前國內正在研發的有Activator和HarpinXo,目前我國已成功分離和獲得了多個植物激活蛋白基因工程菌株。田間試驗表明,激活蛋白農葯對多種植物病毒病害防效可達70%和增產10%以上, 2004年該成果已通過了農業部成果鑒定,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2.5 生物化學及新型激發子類農葯
上個世紀80年代,學者們發現來源於真菌及植物細胞壁的甲殼素等物質能開啟植物中多種信號傳導途徑,作為一類全新的生物激發子(含寡糖、糖蛋白、多肽和脂肪酸等類物質)生物化學農葯的研發、生產及應用已引起國外科技界及國際跨國大公司的高度關注。中國具有豐富的寡糖等生物激發子的資源及研發優勢,應高度重視,寡聚糖生物農葯不但能十分有效地控制煙草花葉病(防效72%)等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病害,同時可明顯提高產量10%~30%。
最新昆蟲生化(消化)酶抑制劑研究表明:小分子蛋白和有機脂肪酸(透明質酸)對昆蟲生化(消化)酶具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導致昆蟲死亡,還具有兼抗線蟲、真菌、細菌和病毒的作用。
3 大力發展生物農葯可行性分析
(1)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生物資源大國,擁有全球10%的生物遺傳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擁有動植物、微生物約26萬種,還有著其他國家少有的豐富的人類遺傳資源。目前我國保存的農作物種質資料種類達30餘萬份,位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發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提供了豐富材料。這種優勢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具有獨占性的。
(2) 環境保護和市場需求。據農業部統計,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60億畝左右,每年損失糧食1600萬噸,每年需要生產和使用80多萬噸化學農葯制劑。其中80%為高毒農葯,導致20%以上果蔬和10%以上糧食農葯殘留超標。因此,發展生物農葯產業對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人們的生命與健康、保護生態環境都十分重要,將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極大地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規劃到2015年生物農葯占所有農葯的份額將由現在的10%增加到30%。
針對中國入世,發達國家紛紛調整提高了產品進口的技術門檻,農產品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歐盟於2003年12月31日起正式禁止320種農葯在歐盟銷售,其中涉及我國產農葯達60多個品種,其中殺蟲劑31種,其它為殺菌劑和除草劑等,此類農葯在我國的生產量和使用范圍已具有一定規模。因此,生物農葯的研製已成為當務之急,其研發將有效地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安全生產,提升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擴大我國農副產品外銷市場,推進綠色農業產業的發展。
(3)研究隊伍不斷成長。在生物農葯技術領域,我國形成了一支水平較高的研發隊伍和相當的工作基礎,創新和開發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有30多家生物農葯研究機構,約200家生物農葯生產企業,生物技術研發人員有2萬人,每年還有約4600名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加入這一行列。在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研究隊伍。
(4) 政府政策的支撐。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1996年《中國21世紀議程》將生物農葯的研發列入首批入選項目。1998年,《2116工程項目》也將生物農葯、微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微生物降解制劑列入首批重大項目發展規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也相繼成立。北京、福建等省市已建立無公害生產條例,明確規定蔬菜生產禁止使用劇毒和部分高毒農葯。
4 我國生物農葯發展方向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生物農葯在我國整個農葯行業中所佔份額相當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針對目前我國生物農葯發展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建議:一是從經濟和社會效益雙重角度考慮其發展前景,對生物農葯的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加大研發資助,對企業減免稅費等,而對劇毒、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葯應該禁止或限制使用。二是應當推動資源優勢整合,集成創新,在全國形成若干個既具有開發能力又能規模生產的大型生物農葯企業,逐步形成多品種結構的生物農葯產業發展格局。三是企業和農技部門共同努力,加強對生物農葯的技術推廣,使農民能夠熟練掌握生物農葯的使用技術。
⑵ 繆勒篩選了哪些已知具有殺蟲效果的物質來研究殺蟲劑
一開始,繆勒試圖從現有的物質中尋找到這種理想的殺蟲葯。他採用實驗的方法逐一篩選。當時,市場上已有許多殺蟲劑,但是篩選的結果,有些殺蟲劑是含砷的化合物,而砷化物對所有的生命體都是危險的,而且還會積累在土壤中;另一些對脊椎動物是安全的,但對於昆蟲又不具備殺滅作用。有些只能殺死一兩種昆蟲,對其他種類的昆蟲則無能為力;而另外一些雖然具有廣譜殺蟲效果,可又對人畜有劇毒。
⑶ 清除臭蟲 瑞士BIOKILL全能殺蟲劑
瑞士BIOKILL全能殺蟲劑這個很好使我原來也和您有一樣的情況買完了這個確實好使我建議你買這個,臭蟲很煩人滴
⑷ 當今社會環境分析
根據本行業特點,對企業的微觀環境進行分析,企業的競爭環境分析包括五個方面:行業現有企業競爭、供方討價還價能力、買方討價還價能力、替代品威脅、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1、現有競爭者
雖然各界普遍看好生物農葯未來的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生物農葯市場增長不夠快,生物農葯企業步履蹣跚,艱難維持運營,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生物農葯企業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規模較小、實力較弱,使得競爭相對緩和。
主要競爭對手有:浙江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天惠生物集團和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供應商議價能力
煙草收獲過程中除鮮煙葉以外的腳葉、腋芽、煙莖等,在煙葉生產、晾烤、復烤和卷煙生產加工過程中,無法進行卷煙加工的低等或等級外煙葉以及大量的上部煙葉、廢煙末、廢煙絲、煙花、煙草穗桿等,以及煙草加工中產生的碎片和煙塵;
還有分離出占煙葉重量23%~25%的煙梗統稱為煙草廢棄物。我公司所選用的原料煙草廢棄物主要來自打葉復烤廠。由於這些材料的大眾化,價格較為低廉,加之生產時的大批量采購,供應商方面很難形成強大的競爭力,使得公司具備議價能力,能獲取較大的競爭優勢。
打葉復烤廠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煙草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基本上還是採取填埋的老辦法。然而填埋煙草廢棄物有不少弊病:一是要選擇地方,會產生租地費用;
二是廢棄物會產生一定的污染,群眾對此頗有意見;三是不利於煙葉廢料的專賣安全管理。按照這種舊有的處理辦法,一家打葉復烤廠一年處理煙草廢棄物的費用在200萬元以上。而我公司將直接與上述廠家聯系,以每噸一定的價格幫助他們處理煙草廢料。
3、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由於產品在目前市場上替代品較少,所以顧客的選擇空間不大。並且該產品為環保類型生物農葯,從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狀況來看,國內市場對此產品需求量較大,這就決定了顧客對產品的總需求量大而討價還價的能力較低,所以產品相對處於賣方市場。
根據我們的市場調查,國內市場上的生物農葯,以阿維菌素制劑為主,售價為 30-35 元/500ml,而我們的售價僅為20 元/500ml,較高的性價比使得我們的產品更容易打入市場。
4、潛在競爭者
由於生物農葯的特殊用途,目前市場上的潛在競爭者不太明顯。
5、 替代品的威脅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生物農葯為阿維菌素制劑產品,而我公司所生產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復合殺蟲劑的主要成分不僅可以是阿維菌素,還含有煙鹼等植物源殺蟲劑。
本身我公司產品就是一種新型復合型生物農葯,相對於目前市場上的單一型生物農葯具有很大的優勢,暫無替代產品。同時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定會有殺蟲效果更好的生物農葯出現,所以我公司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資,爭取走在生物農葯研製的前沿。
⑸ I研究發現,每升天然水中含0.01mg汞或者0.1mg的殺蟲劑,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組開展了某湖泊中環
(1)從表中的統計可看出小球藻是生產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以河蚌為食物,說明河蚌(B)和水蚤(E)的關系是捕食和競爭.
(2)從B出發,設當食物比例為C:E=1:1時,B的能量為x,需要的C為(
1 |
2 |
1 |
2 |
2 |
3 |
1 |
3 |
D1 |
W1 |
⑹ 殺蟲劑影響智力嗎
國外醫學界一項關於兒童智力開發方面的研究成果顯示,殺蟲劑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員曾對墨西哥某印第安土著居民的100餘名4~5歲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查。這些兒童攝入食物和飲用水源基本相同,遺傳和文化背景也基本一致,唯一的區別是分別住在不同的山谷:其中一半人居住的山谷,為殺滅農業害蟲每年至少要施45次農葯,其中還包括在家裡常用DDT滅蚊劑;而另一半人居住的山谷,至今仍從未使用過任何化學殺蟲劑。
專家們在調查時,讓這兩組孩子學打籃球、畫人像、比賽記憶力等,結果前一組兒童在各個項目上的平均得分,都大大低於後一組兒童,特別在進行需要眼、手和腦互相協調的活動時,往往困難較大。
專家們認為,殺蟲劑所含的有機污染物,往往會使兒童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出現障礙。生活在受殺蟲劑污染較嚴重地區的兒童,從2~4歲起就可能開始出現記憶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困難等智力障礙,而到11歲時,其平均智商可能比其他正常同齡兒童低6個百分點以上。
荷蘭專家甚至還發現,孕婦如長期生活在受殺蟲劑污染的環境里,腹中胎兒甲狀腺素的分泌會低於正常量,有可能影響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
有鑒於此,專家們警告說:「克制」使用殺蟲劑刻不容緩。即使在受殺蟲劑污染較輕的城市家庭,從市場上買回的蔬菜、瓜果應多次洗滌,盡量減輕有機污染物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可能造成的傷害。
⑺ 求論文:(農葯市場營銷)題目我國生物農葯的現狀與發展前景,高分求總結好的
生物農葯是指利用生物資源開發的農葯。根據其來源大致可分為植物農葯、微生物農葯和抗生素等。由於生物農葯具有對人畜的毒性較小、不污染環境以及病蟲害不易產生抗葯性等優點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目前,生物農葯已成為一類重要的農葯,對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維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生物農葯在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上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研究開發與生產脫節,科研成果不能成功轉化為生產力,造成我國生物農葯發展不能進入正常的軌道。
二是由於許多生物農葯的有效成分為活體微生物,而其產品制劑化技術要求高,加上我國生物制劑的劑型及其工藝水平落後,致使活體微生物農葯的制劑化成為生物農葯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是生產企業規模小,其中鄉鎮企業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些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條件差,缺乏技術人員和資金,且品種單一,易受市場的沖擊。
四是由於生物農葯作用和見效時間慢,加上絕大部分農民還沒有綜合防治、保護環境和農業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要求,致使生物農葯推廣應用存在困難。
盡管生物農葯發展緩慢,在整個農葯中所佔份額還比較小,但生物農葯的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方向。為實現我國生物農葯的快速發展,從事生物農葯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單位、人員必須解思想,以生產和市場為導向來開展工作,要建立能良性循環發展的生物農葯研究、開發和生產的體制,調整科研和生產之間的關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要加強攻關,強化作用機理、毒性、殘留以及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等研究,解決生物農葯發展的瓶頸問題;要加強推廣和普及生物農葯的力度,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增進農民對生物農葯的了解,推動生物農葯的廣泛應用;國家對於生物農葯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應採取傾斜政策,扶持和促進我國生物農葯的發展,使之走上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
(來源:農民日報)
⑻ 農葯市場監督措施
我國農村農葯銷售市場存在的問題
http://www.chinaccm.com 2002-6-13 10:17
[關鍵詞]農葯 市場
中華商務網訊:
據開縣農調隊調查,發現目前農村農葯銷售市場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經營秩序混亂。據對20個農經調查村的調查,有33戶工商業戶銷售農葯
,大部分經營戶系無證經營,甚而有少數小販走村串戶銷售各種農葯,
二是「三無」農葯泛濫。這些無證經營戶所購農葯的渠道多樣化,經營品種
一般為7個,多達10多個,有的農葯無產品標簽、無產品質量合格證、包裝封閉不
嚴,過期變質,有的還在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生產和銷售的農葯,如氟乙醯胺等葯品
。
三是嚴重危及安全。大多數的個體農葯經營戶都沒有經營農葯的專門設備設
施(門市、保管等),多數與小百貨、副食、飲料等其他商呂混雜陳列與銷售。經
營者沒有經過正規培訓,不具備專業技術人員資質,無法向農葯使用者正確講解農
葯用途、用量、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項。
四是監督管理不嚴。農葯經營管理的執法部門往往盯著集鎮,很少下農村監
督檢查,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對農葯的質栓也只是走過場,或者只注重了對食品和其
他商品的檢查。
五是忽視使用宣傳。指導農業生產強調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忽視了向農民宣
傳、注重農葯質量的問題;農村幹部群眾對偽劣農葯產品缺乏鑒別能力;農民「就
近購葯,價格低廉,不管質量」的思想突出,造成所購農葯不能發揮其效果。
fgfdgfhg
當前農葯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治理對策
農葯是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為害、保障農業豐收的重要生產資料,農葯又是一種有毒物質,如果使用不當、管理不嚴,就可能對農作物產生葯害,甚至污染環境,危害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加強對農葯市場和使用的管理,既要充分發揮農葯在農業生產中的保護作用,又要盡量減少和防止農葯造成的副作用,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品經濟效益。長期以來農葯管理工作存在無法可依的問題,1997年5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農葯管理條例》,1999年7月23日農業部發布了《農葯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2002年4月22日,農業部發布了第194號公告,明確規定在2000年對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葯加強登記管理的基礎上,再停止受理甲拌磷、氧樂果、水胺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環硫磷、治螟磷、甲基異柳磷、內吸磷、涕滅威、克百威、滅多威等種11高毒、劇毒農葯(包括混劑)產品的臨時登記申請;自2002年6月1日起,撤消氧樂果在甘藍上,甲基異柳磷在果樹上,涕滅威在蘋果上,克百威在柑橘上,特丁硫磷在甘蔗上的登記。停止批准高毒、劇毒農葯分裝登記。之後,2002年5月24日,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199號公告,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醯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明確規定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葯材上不得使用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蠅毒胺,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共19種高毒農葯。三氯殺蟎醇,氰戊菊酯不得用於茶葉上。任何農葯產品都不得超出農葯登記批準的使用范圍使用。它們的實施標志著我國農葯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農葯市場的混亂局面
有所好轉,國家明令禁止的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在蔬菜、瓜果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上使用得到有效的遏制,農葯經營秩序正朝著健康有序方向發展,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當前農葯經營市場的現狀
江蘇省通州市農葯市場中經營農葯的單位主要是農業推廣系統、供銷系統佔85.74%;其次是個體經營戶,約佔8.56%,還有極少量的廠家直銷,佔5.7%左右。有農葯經營人員1235人,辦理了農葯經營許可證823人,沒有辦理農葯經營許可證的主要是違法個體經營戶。農葯品種68種,其中殺蟲劑30種,殺菌劑19種,除草劑15種,其他4種。農葯市場銷售中以中等和低毒的殺蟲劑、殺菌劑及除草劑為主,佔70.65%;其次是甲胺磷、1605、久效磷等高毒農葯,仍佔26.48%,比前兩年分別下降了45.75、28.38個百分點,2002年全年銷售農葯650噸,銷售額1693萬元。
二、農葯經營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1.無證經營農葯
未辦理(農葯經營許可證或農葯經營營業執照)的多為個體經營戶,約佔五分之一,他們法制意識淡薄,對農葯執法認識不足,辦證意識不強,經營規模較小,不打算長期經營,採取無證「游擊」經營,是造成農葯市場混亂、坑農害農的主要原因。
2.農葯產品質量不容樂觀
在執法檢查中,從所抽查的35個品種來看,農葯產品質量不合格佔15.72%,農葯產品質量不合格表現為:乳油出現分層、混濁和沉
淀,透明度極差;粉劑、可濕性粉劑出現結塊、有較多大顆粒;懸浮劑、懸乳劑出現結塊、分層;片劑出現粉末狀;水劑出現沉澱、懸浮物;顆粒劑出現粗細不勻、有較多粉末。過期農葯品種也比較普遍,但數量不很多。
3.農葯標簽問題尤其突出
從所抽查的72個品種來看,標簽合格率68%。農葯標簽存在以下問題:商品名未登記、擅自擴大農葯登記范圍,主要是擴大適用作物和防治對象,特別是一些混配的葯劑,如「一網打進」標明能防治棉花所有害蟲,違背國家有關規定,推薦菊酯類農葯產品用於防治水稻害蟲;高毒農葯推薦用於蔬菜、果樹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誤導農民用葯,導致農作物產生葯害和人畜發生中毒事故,以及農產品農葯殘留嚴重超標,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隱患。
4.高毒、高殘留農葯屢禁不止
國家明文規定禁止殺蟲脒、除草醚、毒鼠強和氟乙醯胺等農葯品種生產和使用,但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的驅使,置國家法律於不顧,擅自生產銷售。尤其是市場上個體商販銷售的「三步倒」、「一聞死」、「邱氏滅鼠葯」等鼠葯都是用氟乙醯胺、毒鼠強等劇毒鼠葯配製而成,並且銷售量占鼠葯總銷售量的70%以上。嚴重地威脅著人畜安全。特別是農業部194號、199號關於對甲胺磷、久效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葯禁止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上使用規定公布後,各地都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使高毒、高殘留農葯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從目前整個農葯市場上的農葯銷售來看,仍有相當一部分經營者受利益的驅動,置國家法律、法規不顧,繼續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葯,其銷售仍佔30%~50%的份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及人身安全都帶來了潛在的威脅。
5.經營人員素質偏低
經調查,我市農葯經營人員中:小學文化以下佔25.33%,初中文
化佔43.57%,高中(包括中專)文化佔31.1%,真正具備經營農葯條件的人員(其中以農業推廣系統為主)不足40%。有的經營人員將農葯作為附帶品經營,把農葯與食品、蔬菜、糧食等混放貯存和同攤銷售,有的誤導農民用葯,造成中毒事故和重大經濟損失。
6.經營進貨渠道混亂
農葯經營人員進貨隨意性大,有的進貨靠流動批發商,而流動批發商的農葯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不到合法批發商處進貨,給假劣農葯產品進入市場留下可乘之機。
7.農民科學合理用葯水平較低
當前多數農民對各種農作物的病蟲草害發生規律不清楚,對其防治機理更無從談起,習慣於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和簡單方法防治,或病蟲草暴發時,大劑量、重復用葯,造成了費工、費葯、污染重、有害生物抗葯性強,對農作物危害嚴重的後果。
三、農葯市場的有效治理對策
一是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台、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有關農葯的法律法規,這是做好農葯監督管理工作的基礎。
二是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四是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執法監督。建立並完善制度、規范農葯行政執法行為、依法行政是做好農葯管理工作的保障。要建立報告制度、過錯責任追究制度、舉報制度。在查處農葯違法案件過程中,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始終堅持亮證檢查、准確立案、全面調查,嚴密取證、集體研究、預先告之、如期送達、按時執行等法定程序;同時在執行處罰時,做到嚴把事實關,認定事實要清楚、證據要充分、適用法規要准確、處罰要公正,嚴格按照(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行使行政處罰權,遵守法定的職權范圍,依法廉政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防止越權或隨意處罰行為的發生,樹立起農業執法隊伍的良好形象。
五是加強崗前培訓,規范經營行為。為了切實規范農葯經營市場,凡從事農葯經營的單位必須經農葯管理部門進行經營資格審查
,對審查合格的要進行崗前培訓,經培訓合格後方能持證上崗經營農葯。通過崗前培訓學習農葯法規和相關的法律、做到假冒偽劣的農葯、過期變質的農葯等不進貨、不經營,堵住進貨渠道;進購農葯時,注意標簽內容是否齊全、正確,外觀是否規范,盡量從正規廠家及經營農葯單位進貨。數量大時,對登記內容(主要是農葯登記證證號、登記作物、防治對象等)可疑的產品可到縣級以上的農葯主管單位查詢,經查有關項目符合國家規定後方可進貨銷售推廣應用。並將所經營的農葯品種清單送農葯管理部門備案,進行標簽審查。銷售農葯時,應當提供農葯的使用范圍、防治對象、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項等服務,並且必須填寫農葯質量信譽卡(農民購葯時應索要購葯發票),隨葯交給農葯購買者,一旦農葯質量出現問題可以憑此卡為依據,進行監督舉報、投訴和索取應當的損失賠償。通過普及農葯、植保知識,使經營者們知法守法,提高其服務質量、農葯供應質量和經營素質,樹立起爭當文明守法經營戶的意識。
六是加大查處力度,嚴懲違法行為。
農葯市場假劣農葯屢查不凈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堵死「源頭」。因此,加強農葯市場監督管理,嚴把農葯流通的各個關口,加強對農葯生產者、批發者的農葯標簽和農葯產品質量進行抽檢,特別是農葯銷售旺季要組織力量,統一行動,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尤其是對大案、要案的處罰力度。對經營單位存在嚴重問題且知錯不改者,不予辦理年檢手續;對逾期不辦理年檢者,吊銷其《農葯經營許可證》;對生產、經營假劣、無「三證」、「三證」不全、過期失效或標簽不合格農葯產品等嚴重違反《農葯管理條例》規定的行為,要依法從重處罰,並在新聞媒體上公開曝光,增強生產者、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在查處中,堅持「五個不放過」(即對假劣農葯來源、去向不查清的不放過,對涉及的單位、責任人不查清不放過,對案件產生的原因不分析清楚不放過,對涉案人員未得到應有的懲處不放過,對今後防範措施不落實不放過)的原則。這將有力地打擊生產、經營假劣農葯、國家禁用農葯、無「三證」或「三證」不全農葯的行為,並杜絕其在市場上存在,使農葯市場混亂局面有明顯改變,使農業行政執法的影響面和威懾力得到增強。
七是加強技術指導,引導農民科學用葯。
長期以來新農葯推廣速度太慢,加之用葯者的戀舊習慣心理,使得禁用農葯、高毒農葯占據一定市場。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當做好農葯科學使用技術和安全防護知識培訓工作,一方面根據基層經營人員業務素質情況,分批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督促他們認真學習植保農葯知識,大力推廣新農葯、新技術,對農作物病蟲草害進行正確診斷,對症開方賣葯,以科學的方法指導農民進行用葯防治。另一方面農技推廣部門要指導農民按照《農葯安全使用規定》和《農葯合理使用准則》等有關規定使用農葯,防止農葯中毒和葯害事故發生。為了減緩病蟲草鼠的抗葯性,提高葯劑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延長葯劑使用時間,要有計劃地輪換使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葯,禁止劇毒、高殘留農葯在無害農產品、瓜果、蔬菜上使用。同時,要引導農民科學綜合防治,根據當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多渠道向農民傳授綜合防治技術,採用先進的農藝措施、生物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蔓延,科學施用高效低毒新農葯,選用先進的彌霧機噴霧或低容量細噴霧(噴片孔徑0.7~1.0毫米,用水量35~40公斤),提高農葯利用率,減少用葯量和用葯次數,以達最佳效果,克保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八是加強部門協作,共同規范農葯市場。
農葯管理工作包括農葯的生產、經營、使用等環節,涉及的部門較多,工作量大,任務繁重。雖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是農葯管理執法主體,但光靠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很難抓出成效,更何況縣級農葯管理工作存在開展時間短、人少事多、辦案經驗欠缺、經費不足等問題。因此,為了開展好農葯市場管理和監督工作,我們必須採取主動上門,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領導和有關法制部門的支持,加強與工商、質量技術監督、供銷、環境保護等部門的協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參與規范農葯市場,推動農葯市場管理和監督工作健康有序地繁榮發展。
(江蘇省通州市植保站 張夕林,唐漢林,曹東華)
(農葯葯械處供稿)